俗话说得好:俗话说得好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古至今,从上到下,从老到少,谁不都在爱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呢?现在的**妹们,出门定要在镜子前“捣鼓”一番自己,粉底液、遮瑕膏、眼影、高光、腮红、口红等化妆那是琳琅满目,功能样样齐全。画个美美哒的妆容,哪怕是只给自己看,心情也是十分愉悦,美滋滋的。有时候懒得化妆的**妹,还可以用咱们新时代的P图、美颜技术,咔嚓一拍,照样可以把自己美美哒的形象记录下来。
那么,问题来了,在古代这样一个技术落后,没有化妆品和P图的年代,古代的**妹是用什么化妆的呢?
妆粉
所谓“一白遮百丑”,古代的妹子化妆第一步就是往自己脸上敷粉,俗称妆粉,作用类似现在的打粉底,都是把脸涂得光滑、美白。古代最早的妆粉是用米粉制成的,米粉是以高粱米或者粟米研磨成粉后,再经过不断的冲洗,直到水色清透没有米色,再加入冷水,发酵后磨成米浆,晾干成型再研磨成细粉即可,家庭条件稍微好一些的妹子,还会在米粉里添加一些香料,来达到美容的效果。
这种纯天然的米粉对身体没有什么伤害,但问题是容易脱妆呀,要是夏天出个门,天气热,往脸上抹把汗,把底妆都给融了,出现各种“面疙瘩”,这画面太美,我们自个想象一下。
于是后来人们就用上了另一种流行粉“铅粉”。铅粉的粉质更加细腻白皙,有光泽,而且附着力强,不会轻易掉粉,深受女孩子的欢迎。但是铅粉的主要原料就是重金属铅,是有毒的,妹子要是用久了,皮肤颜色不仅会变得蜡黄蜡黄的,而且还可能导致生命危险。虽说知道铅有毒,但依然有很多妹子使用,真是生命诚可贵,美丽价更高!为了美,古代妹子也是够狠的。
胭脂
说到胭脂,大家应该不陌生吧,这可是古代化妆界的“顶流”,所谓胭脂,跟我们现在的腮红差不多,都是用于涂抹面颊,让脸色明亮、红润有血色。胭脂其实是从一种红蓝的花朵中提炼出来的红色颜料,后来人们又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得它变得稠密润滑。这种胭脂可以用来润唇,就像现在的唇膏唇蜜;又可以润肤红颊,腮红和乳液并用,难怪古代妹子对其爱不释手。
再来看看古代的口脂,也就是口红。口脂是用朱砂和动物油脂混合加工而成,既能有朱砂的红色,还不会因为没有油脂而让朱砂被唾液融化,古人的智慧还是杠杠滴。而且口脂其实是和胭脂是通用的,都可以涂脸或者涂抹唇部。
眉黛
抹完胭脂,咱们来画画眉。黛是古代画眉工具的统称,最初的时候,人们用烧焦的柳树枝涂在眉上,但是这样的眉色十分不自然,而且极易掉妆。后来她们又想出了一种工具,名为“石黛”,就是将石砚研磨成细粉加水调和后凝固,便制成了古人版的“眉笔”,用石黛画出的眉毛十分自然,深得古代妹子的欢心。
除了普通人用的石黛,上层贵族 社会 的女子更喜爱“螺子黛”,螺子黛其实是一种青黑色的矿物颜料,制作好的螺子黛只需要蘸水便可以画出黑而不重的眉毛,根据《隋遗录》额记载:“螺子黛出波斯国,每颗直(值)十金,后征赋不足,杂以铜黛给之。”在当时,一颗螺子黛就价值数十金,也只有贵族女子才能享用了。在电视剧《甄嬛传》中,我们的华妃娘娘还因为小小的螺子黛而争风吃醋,可想而知这东西多么名贵。
当然,像“小康”家庭的姐妹可以用它的平替品铜黛,铜黛即是铜锈,铜黛有的色若波斯青黛,有的鲜深娇艳,研磨成青粉,便可用来画眉,效果也是十分不错的。
而且相比现代流行的“一字眉”,古代女子的眉形花样可多了,以唐代女子的眉形为例,就有上十种。
面饰
大家有没有发现,古装电视剧中的美女不仅画着靓丽的妆容,脸上还贴着美美哒的饰物,这就是古代的面饰。随着朝代的发展,古代的姐妹们也是把面饰玩出了花。
1贴花钿
花钿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贴花钿是在唐朝开始流行起来的,花钿的做法非常精细,材料也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也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花钿,花样百出,别具一格,古代的**姐不仅要美,还要美得有特色。
2点额黄
额黄,又叫鸦黄,就是在额间涂上**。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逐渐成为潮流,我们耳熟能详的《木兰诗》里“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写的正是木兰换女儿身时正在梳妆打扮的样子,她还紧跟 时尚 潮流,也贴起了花黄。
3画面靥
面靥妆始于宫廷,起初并不是为了装饰,是在女子的面颊两旁,用丹青、朱红等颜料点缀出各种形状,相传当某个后妃来例假时,不能被帝王临幸,又羞于启齿,就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红点,女史见了不会列名安排侍寝。后来,面靥逐渐成为一种装饰,在民间广为传播。
4描斜红
斜红始于南北朝,涂抹的深浅、粗细各有不同,在唐代的宫廷中颇受女性欢迎。面部常有月牙形妆容,色泽浓艳,造型古怪,有的还被故意描绘成残破妆,远远看去,宛如白净的脸上平添两道伤疤,就像**中的“小太妹”,原来我们古代的**姐也很“狂野”。
想不到在没有化妆品和P图的古代,女子化妆也可以如此丰富多样,大家涨姿
第一步是敷铅粉。敷铅粉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打粉底,都是让女子的肤色看起来比自己的肤色会白一个度,并且将脸上明显的瑕疵进行一个遮盖。这个和我们现在化妆一样,都是我们的第一个步骤,我们成语中洗尽铅华,就是把脸上的铅粉洗掉。
第二步是抹胭脂。抹胭脂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涂腮红,这个步骤和我们现在的化妆顺序有一点点的不同,一般腮红我们会选择再画完眼影之后打腮红,但是古人却是在打完底后直接涂腮红。古代人用的腮红都是纯天然的,如果有闲情逸致,我们在家也可以自己试一下哦!
第三步是描眉。古人是非常注重描眉的。描眉,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画眉毛。在唐朝之后的眉形有很多种,像鸳鸯眉,小山眉,拂烟眉,都是当时比较流行的眉毛。
接下来是贴花钿,贴面靥,涂斜红。这些都是我们现在没有的步骤,主要就是在额头中间剪一个花样贴上,贴两个小红点在酒窝上,斜红是面颊上的装饰。我们现在看的一些唐代的电视剧,里面很多人物的装扮都是这样的。我们看着可能觉得稀奇古怪,但是在唐代,这可是走在时尚的前沿呢。
最后一步就是涂唇脂啦。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涂口红。那个时候的口红没有现在这么多姿多彩,五颜六色,主要还是以朱红色为主,口红也是纯天然制造而成的。口红在古代就深受女孩子的喜爱,她们认为口红可以给人增加气色,让人看着更加迷人。所以现在的女孩这么喜欢口红不是没有道理的,毕竟这也算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一个习惯嘛。
爱美,是每个女人的天性,不分时代无关种族。作为现代精致的猪猪女孩,每天在追求“变美”的路上必不可缺的一环就是化妆。精细的化妆步骤,种类繁多的化妆品:防晒、隔离、粉底、口红等等,满足了女孩们的需求。不过回头想想,古代女性也爱美,可没有这些工具她们是怎么化妆的呢?
事实上,古代女子的化妆路数,可比现代要野太多了,变脸技术也是玩得相当娴熟,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古代深闺精致女孩们的神奇“化妆品”。
清洁
不论是现代还是古代,化妆第一步要做的,都是清洁。当然,古代没有现代这么“高级”的洗面奶,可清水又洗不干净,咋整呢?莫慌,古人有办法。
1淘米水和皂角
在魏晋南北朝之前,人们去除面部油垢的手段基本靠淘米水的洗脸方式和天然的皂角。据传,西汉时的窦皇后家中贫穷,也是用淘米水洗头洗脸。就连现代都有流传用淘米水洗脸能达增白功效的谣传。
2澡豆
到了魏晋时期,人们把豆子磨成面粉,与药物混合在一起,制成“澡豆”,用来洗脸和洗澡。一开始主要是佛家用,因为其中加入了的药物和珍贵的香料,有美容功效,便在民间也逐渐普及了。
3洗面粉
盛唐时期,有人又将“澡豆”进行升级,将皂荚做的豆粉研制成了皂体。而唐朝那位鼎鼎有名的“美容大王”永和公主还专门种了二三十亩的原材料,在她不断地尝试下,由此发明了“洗面粉”:
宋代的《太平圣惠方》里,是用鸡骨香90克,白芷、川芎、瓜萎仁各150g,皂荚300g,大豆、赤小豆各250g,研磨筛尽,去筋去皮,制成药粉。
4草木灰
宋代开始,本草美容进入一个鼎盛时期,有文献记载,草木灰中含有能够去油污的碳酸钾,所以当时的人们可以用草木灰洗涤。
5胰子
明清时期开始,洗脸工具又回归到“澡豆”,不过此时已经改称为“散”或者“粉”,为了满足女性需求,制作商还多了一道程序——将花香掺到澡豆固体皂中。(也就是我们现在的“香皂”雏形),改良后的“澡豆”被称为“胰子”
到了清末,慈禧发明了“加味香肥皂”,这才正式提出“洗面奶”的理念。
前戏结束,重点来了,古代女子美容,主要是以化妆为主,所以在化妆品的抉择上,显然就开放许多。
底妆
现代女生化底妆,讲究水、乳、精华、眼霜、面霜、妆前乳、隔离、粉底、遮瑕等等一系列操作之后,最后再用散粉定妆。
我们看看古代女子的底妆步骤,简单明了,直接跳到最后一步:敷粉。
1铅粉
所谓“一百遮百丑”,古人对于白的追求,有些过分,过分到有些变态而最臭名昭著的就是铅粉敷面。
早在商朝时期,为了让自己的皮肤看起来白皙又细腻,人们就直接将铅粉涂抹在面部,而且是当时最普遍的化妆方式。《神农百草经》也有提到女性用铅丹和粉锡化妆。
要知道,铅含剧毒,对皮肤伤害很大,基本上涂个十多年脸就不能见人了。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的诗歌中总是在感慨美貌易逝了。
2米粉
其实早在铅粉之前,人们还是有相对安全的底妆用品,那就是米粉。
据《说文解字》记载:“粉,敷面者也,从米声分。”由此也可推测,古代女子敷面,最早用的是米粒研磨出来的米粉。
《齐民要术》中还详细记载了米粉制作方法,米的选用有讲究,要用梁米或粟米,而且不是磨成细粉后直接用,还要经过加工,浸泡在冷水中发酵腐烂,然后清洗沥干,再暴晒,最后才能用来敷面。
不过米粉的附着性不好,一动就容易掉,而且在“民以食为天”的古代,用大米来敷脸实在暴殄天物,所以很快就被后来的铅粉淘汰了。
当然,铅粉用久了人们自然也会发觉其毒性,但你以为古人会为了健康放弃变白变美?看看唐朝权德舆在《玉台体》中怎么说:“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铅华也就是铅粉,古人对于美的追求丝毫不亚于现代人,更有甚者直接将砒霜敷在脸上,让皮肤呈现一种光泽感,妥妥的用生命在美白。
彩妆
古代的彩妆也没有现代这么精细,简单可概括为三大类:腮红、眉毛、口红。
1腮红
腮红在古代也拥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胭脂,又称作燕脂、焉支或燕支。
关于胭脂怎么来的,从其名字上我们也能探究一二。有说“燕脂”,是自商纣时期为是燕国所产得名;也有说“焉支”,是因为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总之就不是中原自产的,不过后来胭脂在中原的的普及程度大家应该也略有耳闻。
唐朝时期尤为风靡,据传杨贵妃因为涂抹脂粉,连汗水都染成了红色。“红妆”也是因唐朝胭脂妆而来。
至于胭脂到底是什么做成的?在我国名著《红楼梦》中,有详细描述。(以下来自87版《红楼梦》)
第一步:先挑选红色的花瓣,不拘什么品种,只要是红的,都可以。
第二步:把花瓣放进石臼里面,慢慢地把它舂成浆汁。
第三步:用细沙滤过,再把丝绵放在花汁里浸上五六天,浸透了就拿到太阳下面去晒,晒干了就可以用了。
2眉毛
古人将眉毛称作“七情之虹”,因为它最传神,在古代眉毛的地位高于眼妆。
画眉之风起于战国时期,不过当时画眉的工具还没出现,爱美的女性将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后来石黛的出现解了女性的“燃眉之急”。
还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有念到“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这一句就将眉笔的雏形描绘得很清楚了。
石黛的用法是将其在石砚上研磨成粉末状,再用水调和就可以使用了。除了石黛,还有铜黛、青雀头黛(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和螺子黛。
其中螺子黛最为名贵,是用石灰、苏方木,以及蓝草染色制成的画眉工具,直接蘸水使用,无需研磨。难怪《甄嬛传》中小小的螺子黛不仅能热的皇上的宠妃争风吃醋,还能收买太后身边稳重的嬷嬷了。
3口红
口红是自先秦以来,公认的审美时尚潮品。不过古代还不叫口红,叫唇脂或口脂。
历朝历代女性唇妆的画法也不一样,但终归逃不过相似的审美,那就是嘴唇越小越好,即殷桃小嘴,唐朝诗人岑参也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有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古代唇脂的做法也不难,就是在动物脂肪中加入香料和红蓝花染色的脂就是口红了,有的配方还会加入朱砂、蜜蜡、香油等等。湖南还曾出土过西汉墓葬中的口脂,据说历经两千多年依然鲜艳夺目!
装饰
1贴花黄
这个应该是大家在古代女子妆容中,最为熟悉的装饰了,《木兰诗》里,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荣归故里后,换回女儿身,此处详细讲了木兰梳妆的过程:“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里的贴花黄就是用黄粉画在额上涂上**。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这种装饰在现代看来虽不太习惯,但自南北朝起,这种妆容就已经出现,到隋唐时期盛行,经过五代到宋代时,仍在流行。可见古时候女性对其十分钟爱。
2花钿
花钿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古时妇女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花饰,这种装饰我们在古装宫中嫔妃身上经常能够见到。但事实上这种装饰并不仅限皇宫,在古代民间也非常流行。
它的材料有金箔、纸、鱼鳃骨、鱼鳞等多种,把这些材料剪成自己喜欢的花瓣形状即可。那么问题来了,古代没有双面胶,咋贴呢?其实很简单,古人有一种呵胶,专门用于女粘贴花钿用,据史书记载,这种呵胶最晚宋朝就已经出现。
古人的审美和我们现在不一样,流行的妆容也不同。不变的,是几千年来不论处于何种境地,人类那永远不变的,对于美好事物追求不止的那颗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