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俗语说爱美是女人的天性,这话一点不假,从古至今的女性追求美的脚步都从来没有停止,完全不分地域、年龄、种族。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现代人是有实在多的在脸上涂涂抹抹的化妆工具,还有各类气垫、隔篱、水、乳、霜等。那么古代女子又是怎么化妆,有什么工具呢?
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上女子在成亲之时会用双唇抿一张红纸,唇上就会沾上鲜艳的红色,这大概就是最原始的口红了吧。其实这不是纸,叫“薄片胭脂”,也叫“口脂”。是用红蓝色的花汁浸染金箔或者棉质制作而成。这薄薄的纸虽然携带方便,可是用的时候毕竟不是太雅观,需要用唾液浸润。
后来发展到唐朝,出现了管状口红,是用朱砂和动物油脂混合而成,因为呈糊状,所以需要灌在盒子或者小罐中。另外唐朝时期,文化交流频繁,还流行过黑色唇脂。古代女子的点唇式样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小樱唇,花瓣唇,大红唇等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在唇妆上的颜色搭配,唇形上更加有了自己的见解。
古代口红的流行,渐渐的也开始引领了当时的时尚潮流。虽然她们当时脸上要抹胭脂,眼睛要画眉黛,最后的这个涂唇脂才是一个人妆容的点睛之笔,因为一个好看的唇妆,能修饰好一个人的唇形,又能提亮整个妆容的气色。以至于到了现代社会,审美虽然有了改变,但在唇上的妆容,大家都还是精益求精,展现最美的自己。
编辑本段口红的历史 考古学家发现,世界上的第一支口红在苏美人的城市乌尔(Ur)被发现,约五千年前。古埃及人会使用黑色、橘色、紫红色的口红,男性也会使用;古罗马时代一种名为Fucus的口红是以紫红色含水银的植物染液和红酒沉淀物所制成。男性也会涂口红。中国唐朝贵族妇女和教坊歌妓喜欢以檀色(赭红)注唇,后世沿用。在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口红被视为是妓女的用品,使用口红是一种禁忌。根据文献记载,伊丽莎白一世以口红抹粉来对抗死亡。中国古代妇女会将色素涂于纸的两面,用嘴唇抿住后,颜色自然会附于唇上。大约在1660-1789年,欧洲的法国和英国男士间流行涂口红。十八世纪美国的清教徒移民并不流行涂口红,爱美的女人会趁人不注意时以丝带摩擦嘴唇,以增加红润,这样的情形直到十九世纪,十九世纪流行苍白,口红和化妆品被视为禁忌,而转为以药品型式贩售。 法国娇兰(Guerlain)将管状口红引进美国,贩售对象主要为少数贵族,第一支金属管口红是由美国康乃狄克州华特贝里(Waterbury)的毛里斯李维和史柯维尔制造公司(MauriceLevyandtheScovilManufacturingCompany)于1915年制造,属于大众化产品。1912年纽约市妇女参政权论者的示威活动中,著名的女性主义者都抹上口红,把口红示为妇女解放的象征。1920年代的美国,由于**的流行,也带动了口红的流行,其后各类口红颜色的流行都会受到影视明星的影响,而带动风潮。但当时的口红是以肥皂为基底,使用起来并不让人感到舒适。1940年代的美国女性受到战争的影响,会以化妆来保持好脸色,当时最大的口红厂商之一Tangee,曾推出一个名为“战争、女人和口红”的广告。1950年战争结束,女星们带动将唇形显得饱满、魅惑的流行。1960年代,由于流行白色与银色等浅色的口红妆,鱼鳞被用来制造出闪动的效果。1970年迪斯可(Disco)流行时,紫色是一种流行的口红颜色,而庞克族喜爱的口红颜色为黑色。一些新世纪奉行者(NewAger)开始将自然植物的成份带入口红之中。接着摇滚乐手的装扮带动了男人使用口红的风潮。特别是1980年代的乔治男孩乐团。1990年代的口红开始出现咖啡色的口红,在某些摇滚乐团中也出现了使用黑、蓝色的唇色。1990年代末期,维他命、药草、香料等材料被大量添加于口红之中。 最初的口红是膏状,与现今的唇蜜相似,子弹型的口红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才发明的。 许多化妆品厂商会以颜色或流行的名称来为口红命名,第一个不以口红颜色为名而以号码行销的品牌是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 某些社会学家认为,身体的装饰始于性器官,而嘴唇令人联想到阴唇,唇部的彩妆暗示性行为。
从大量的文献记载以及形象资料来看,古代妇女化妆,往往是脂粉并用 ,那么我们来说说古人胭脂和妆粉这两种主要的化妆品来源和做法。
使用妆粉至少在战国就开始了,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从米从分;另一种妆粉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也有称“铅粉”的。
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是和妆粉配套的主要化妆品,而胭脂的起源,有2种说法一种是胭脂起源于商纣时期,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后阴干处理,使用时蘸少量清水就可涂抹。除了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绛红色染料)、石榴、山花(野生植物)以及苏芳木等。燕地妇女采用红蓝花叶凝结成脂。
另一种说法是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匈奴贵族妇女常以胭脂装饰脸面,汉时,口红在原有的红蓝基础上,加入了动物脂肪来增加口红的持久性和湿润度。魏晋南北朝时,人们会把香料和朱砂一起放入酒中熬煮,然后再加入牛油、牛髓、猪胰等物,制作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这样的口红脂膏有一种芬芳的味道,相当于现在的香水,可谓一举两得,既能当口红,又能当香水。但在这个时候,燕支被写成“。
北魏《齐民要术》就记载了制作胭脂口红的方法,即将丁香、藿香等香料投入到温酒中,借助酒力吸收香料的味道,将牛油放入温酒中用慢火熬至,趁热掺入朱砂细分,并用清油增加亮度,搅拌冷却之后就成为了朱红色的口红。 到了唐代以后,胭脂演变成纸质胭脂和管状口红开始流行与社会。
中国的口红发展史源远流长。在中国辽宁曾经出土过一具真人大小的女神像,制作于距今五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神像的嘴唇涂红色朱砂。这是最早的关于涂口红的记载,作为一种图腾存在,有没有运用于真人,无从知晓,。
真正有文献记载人类使用口红的时期是商纣时期,距今3000多年前,用红蓝衣汁凝成。而西方记载口红诞生于五千多年前的苏美尔文明,口红用铅粉和红色矿石做成,出现在富人墓葬中。距今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口红已进入人们生活中,成为一种风俗。据传埃及艳后就是口红控。两千多年前,口红在西方的古罗马得到广泛运用,而中国口红自北魏隋唐起,开始大发展。
最初口红的形态是糊状,进入隋唐后逐渐发展加工成软固体,呈管状。口红的制作非常精细,用上好的棉花裹着丁香、藿香两种香料投入微烫的酒精之中,夏天泡一天一夜,秋天浸泡两天两夜,冬天三天三夜,然后取出棉花和香料,投入牛油,大火烧沸,再加入牛油脂,烧沸再加,几次后,减小火慢慢煎熬,然后慢慢掺入朱砂研磨的红色颜料,再调入清油,搅拌均匀,灭火,冷却。凝固成的红色胭脂鲜艳而香气浓郁。
自唐朝后起,中国的口红就没有多少更多的发展,在西方因为宗教因素,口红也受到抑制,直到文艺复兴,口红得以发展。19世纪口红更成了妇女解放的象征,到20世纪,口红被美国化、现代化,资本主义化,口红的制造工艺、色彩种类、色彩饱和度和形态等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发展到今天的口红。
约在五千年前诞生,世界上的第一支口红在苏美人的城市乌尔被发现。五千年前,古埃及人会使用黑色、橘色、紫红色的口红。
古罗马时代,一种名为Fucus的口红是以紫红色含水银的植物染液和红酒沉淀物所制成。中国唐朝,贵族妇女和教坊歌妓喜欢以檀色注唇,后世沿用。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口红被视为是妓女的用品,使用口红是一种禁忌。
大约在1660-1789年,欧洲的法国和英国男士间流行涂口红。十八世纪美国、清教徒移民并不流行涂口红,爱美的女人会趁人不注意时以丝带摩擦嘴唇,以增加红润,这样的情形直到十九世纪,十九世纪流行苍白,口红和化妆品被视为禁忌,而转为以药品型式贩售。
口红的色调与女性的发型、指甲油色调和服装变化密切相关,变得更具有潮流色彩。特别是近年来各种珠光粉和处理颜料的使用,使口红的色调更加多样化,质感更加舒适。与其他美容化妆品的发展趋势相似,它继续保持美容为主,兼顾保湿、滋养和防晒功能。
扩展资料:
1、中国古代的口红:
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总称,是和妆粉配套的主要美容化妆品。胭脂是中国古代妇女使用一种化妆用品。胭脂从匈奴传入中原后,胭脂的制作也不仅限于红蓝花一种植物,并且加入了油脂、动物骨髓等来适应不同的需要,胭脂一词的意义也逐渐成为涂抹于面部一类化妆品的总称。
2、胭脂来源有四种说法:
第一:来自商纣说。
第二:秦代说。
第三:西域说。
第四:起于匈奴说。胭脂又名燕支,古代制作时在植物染料的基础上加入油脂、骨髓等物,燕支也就成为了_脂,‘_’是胭的繁体字。再至后来,人们才将‘胭脂’一词,作为了一类涂抹于面部化妆品的总称。
-口红
-胭脂
古代妇女的“眉笔”:
据说画眉之风起于战国,在还没有特定的画眉材料之前,妇女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好怪异的化妆哦,还是做现代人好)。古代妇女画眉所用的材料,随着时代的饿发展而变化。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画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种黑色矿物,也称“石黛”。描画前必须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使之成为粉末,然后加水调和。磨石黛的石砚在汉墓里多有发现,说明这种化妆品在汉代就已经在使用了。除了石黛,还有铜黛、青雀头黛和螺子黛。铜黛是一种铜锈状的化学物质。青雀头黛是一种深灰色的画眉材料,在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螺子黛则是隋唐时代妇女的画眉材料,出产于波斯国,它是一种经过加工制造,已经成为各种规定形状的黛块。使用时只用蘸水即可,无需研磨,因为它的模样及制作过程和书画用的墨锭相似,所以也被称为“石墨”,或称“画眉墨”。到了宋代,画眉墨的使用更加广泛,妇女们已经很少再使用石黛。关于画眉墨的制作方法,宋人笔记中也有叙述,例如《事林广记》中说:“真麻油一盏,多着灯心搓紧,将油盏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烟凝上,随得扫下。预于三日前,用脑麝别浸少油,倾入烟内和调匀,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灯花,用尤佳。”这种烟薰的画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则被美其名曰“画眉集香圆”。元代之后,宫廷女子的画眉之黛,全部选用京西门头沟区斋堂特产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西洋文化的东渐,我国妇女的化妆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画眉材料,尤其是杆状的眉笔和经过化学调制的黑色油脂,由于使用简便又便于携带,一直沿用到今天。
芳泽可亲——妆粉
中国妇女使用妆粉至少在战国就开始了,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从米从分;另一种妆粉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也有称“铅粉”的,两种粉都是用来敷面,使皮肤保持光洁。关于米粉的制作方法,在《齐民要素》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制作米粉,仍然采用这种方法。还有一种香粉,是用粟米制作,类同上,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种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和米粉相比,铅粉的制作过程复杂得多,从早期的文献资料看,所谓铅粉,实际上包含了铅、锡、铝、锌等各种化学元素,最初用与妇女妆面的铅粉还没有经过脱水处理,所以多呈糊状。自汉代以后,铅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形状。由于它质地细腻,色泽润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妇女喜爱,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除了单纯的米粉、铅粉以外,古代妇女的妆粉还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在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在明代则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还有以产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称官粉);荆州的“范阳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颜色也由原来的白色增加为多种颜色,并掺入了各种名贵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大批妆粉实物相继出土,有的盛在精致的钵内,有的安装在丝绸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从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妆粉,被制成特定形状的粉块,有圆形、方形、四边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还压印着凸凹的梅花、兰花以及荷花纹样。
古代化妆品和化妆术
眼圈化妆
自古以来,人们为了保护肌体或为了修饰仪表,十分关注化妆。在原始人时期,人类习惯于在身体皮肤上涂抹动物脂肪、油类、粘土和黄土,用以避寒防暑和防止昆虫叮咬。当时,人类生活于莽莽的原始森林中,为了预防风土疾病,还热衷于搞迷信咒术来去邪除魔,每当人们举行祭典仪式时,必须化妆眼睛和面部。
在古埃及,人们为了防止炎热和皮肤干燥,常用香油和油质软膏涂抹皮肤。另外,古埃及人还喜欢眼圈化妆,即在上下眼皮上勾画绿色、黑色或蓝色颜料,据说这是为了预防砂眼、苍蝇(古代热带有一种苍蝇能飞进眼内产卵)和飞虫的入侵,也是为了遮蔽灼热的阳光和消毒。因此在配制这种涂料化妆品时,大多掺入具有杀菌作用的蓝绿色孔雀石粉末。后来人们对这类化妆品的色泽也开始讲究起来,便特别爱用淡黑色的二氧化锰调制的涂料,甚至还有选用绿色树脂的。
据人们对古代木乃伊的研究分析,结果发现古人的眼皮上部涂过黑色颜料,下眼皮涂过蓝绿色颜料,这种黑色颜料的主要成分是硫化铅,蓝绿色颜料主要成分是孔雀石(内含大量硫酸铜)。
在中东地区,妇女们很早以前就有把眼圈勾画成蓝黑色的习俗,至今,在某些伊斯兰国家里,人们仍可透过薄薄的面纱,偶尔见到那些眼圈浓妆艳抹的妇女。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先用烟黑涂描眼睫毛,然后涂上黄白色的天然橡胶浆。当时妇女还爱从指甲花萃取红色染料,涂抹嘴唇和两颊。
眉唇化妆
据记载,纣王爱将凝固的花汁给宠妻爱妾染指甲和化妆面容,因这种化妆品最早源于燕国,所以后人就把它叫作“燕脂”。
远在汉代,中国女子已广泛使用口红。从二千多年前的前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漆器梳妆箱中,除有发绺、梳子和香粉外、还发现有燕脂。
眉笔在古代又名“黛”,历史也颇悠久。据文献记载,侍奉前汉宣帝的京都知事张敞最爱为其妻用黛画眉。后汉初期,长安地区的女子盛行画“宽眉”,当时用的是青蓝色眉笔。到了唐代,则流行画蛾须(触角)眉。
唐代还流行“红妆”、“朱脸”和“红脸”,这是女子在化妆前先在脸部抹上白粉,再涂上红色胭脂。据传说,杨贵妃去后宫同双亲告别时,泪水纵横,临上车时,因天气寒冷,脸上的泪水竟冻结成红色的薄冰呢!……此外,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贵妃因体态丰满,每当盛夏季节便热得喘不过气来,汗水盈盈,每当她用手绢抹脸时,手绢就变成红色的了。
唐代大诗人也写过《时世化妆》一诗,诗中描述了当时长安女子流行在唇上涂黑油(称为“乌膏唇”),脸上抹白粉的化妆术。
公元601年,高丽僧把口红传到日本,所以当时的《吉祥仙女图》中的仙女们的唇上都涂有口红,但日本女子普及口红化妆还是在十八世纪初,那时的女子为了使口红抹得浓些,都爱在涂口红前先在唇上涂上墨。
点痣与胡子化妆
十七世纪末期,巴黎的妇女流行点黑痣的化妆术。黑痣的形状分为星状、月牙状和圆形的,一般多点缀于额、鼻、两颊和唇边,也有点于腹、肚和两腿内侧隐蔽处的,痣的色泽有黑色和红色等。
据1692年巴黎圣但尼街点痣店的宣传称:痣的含义因痣的所在部位不同而异,大有区别。比如,点于额上的痣象征女王;点于鼻孔两侧的示意不知羞耻;点于眼框上表示充满热情;嘴唇边点痣者,表示爱接吻,是个爱情不专一的女人;酒窝上点上痣示意主人是位性格爽朗的女人。当然,这些含义都是人们设想出来的。
此外,当时的男子也“不甘落后”,时兴留口胡,这种习俗曾在社会上鼓噪一时。
据说,由于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爱留胡子,所以其后那些爱赶时髦的男子便如法炮制,蓄起这种具有国王风度的胡子来了。
令人感到吃惊的是,有些男子还别出心裁爱在胡子上涂上厚厚的香发膏,使胡子变得十分坚硬,犹如铁丝。此外,还有爱在口胡两端装饰彩色假带的时髦男子,甚至还有用专门制作的胡子套的,引以为美,真是无奇不有,令人瞠目结舌。
香水与香油热
象古印度时代那样,古代欧、亚洲妇女,为了身体舒适和吸引人,常用化妆术来消除汗臭和体臭。据《埃及的医术》一书介绍,古代王公贵族的淑女们,常用一种添加芳香物质的油状物作化妆品,当时已发明用简单的蒸馏法来提取香油,但还未发明挥发性的香水。这种油状香油中添加了麝香、龙涎香或没药等香料,也有用茉莉花、番红花等花瓣经过蒸馏来提取香精的。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人们已把香水滴入洗澡水,并用浸透这种洗涤液的海绵来擦洗身体。古代的中国人和日本人爱用薰香。有的妇女则在下身放入龙涎香或麝香。
到了十六世纪,由于哥伦布等人发现了新大陆,其后许多新发现的香料便源源不断地带回欧洲,如可可,秘鲁香膏和华拉尼香料等。当时,人们迷信搽香水和香油(特别是含麝香和龙涎香的)能预防梅毒,因此社会上很快便掀起一股香水和香油热潮。当时,意大利佛罗伦萨有一个商人把舶来的香料运往巴黎出售,结果发了大财。尤其是路易国王统治法国的十八世纪洛可可的时代,社会上香料的销售量极大,就连妇女的洗脚水也要掺上香水。据说当时凡尔赛宫的贵妇人还使用过一种所谓“消屁香水”,正是无奇不有。
路易十四时代的化妆术
十八世纪初叶,法王路易十四统治法国,那个时代被称为洛可可时代。据说,这个国王为了美容而宁可剃掉美丽的栗金色卷发,戴上“椭圆形的假发套”,脸上也涂抹红色和白色香粉。宫廷其它王公贵族也都喜欢涂脂抹粉,戴上长及双肩的假发套。至于国王的宠妻爱妾和贵妇人更在化妆方面大下功夫,她们把香水如同浇水般地撒在身上,以吸引男子。
浴美容也是那些有钱男女们追求的目标,当时最时髦的浴美容法是用仔牛的奶洗澡以及用百合、水莲和蚕豆花的蒸馏水、葡萄汁或柠檬汁等化妆水涂擦并按摩皮肤,目的是为了使皮肤增白。因为在那个时代,只有白色肌肤的人的血统才是高贵的。
据记载,当时国王的宠妾蒙特斯邦夫人等人的每天美容日程表中,规定要有2~3小时的床上化妆时间,她们用香水、香粉和香油猛擦身体皮肤,使身上能持久保持优雅的香味,然后再在身上抹上一层厚厚的白色香粉。
不过,当时的口红和香粉是用铅丹、锡、硫黄和水银等化学药品制作的,长期浓妆艳抹地使用这种口红和香粉,就会使皮肤变硬,皱纹增多。这些追求美的贵妇人们、恐怕只能是美了一时,衰老得最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