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口红叫做口脂。古时又称“唇脂”,在管状口红出现之前,口脂其实和胭脂是通用的,装在小盒或者小罐中,用手指直接蘸取、点涂。
以前的口红大都是鲜艳的朱赤色,但是唐宋时还流行过檀色点唇,檀色就是如今的肉色、裸色调,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
影视剧中,古代女子出嫁化妆抹口红的那张纸,其实就是普通的红纸。这种方法在古籍上并无记载。关于传统的唇部化妆品,存在一种错误的说法。这个说法流传颇广,甚至在影视剧中得到反映,但是查阅古籍却找不到丝毫类似的记录。
中国的美容记载开始于春秋战国时代,《楚辞》说:“粉白黛黑,唇施芳泽。” 说明古时候的妇女已用黛修饰眉毛,用芬芳光亮的颜料来美化嘴唇了。在中国古代,点唇用的也称为胭脂。
胭脂亦作“_脂”,亦泛指鲜艳的红色。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是和妆粉配套的主要化妆品。古时胭脂又称作燕脂、焉支或燕支,关于胭脂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胭脂起于自商纣时期为是燕国所产得名。另一说为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匈奴贵族妇女常以“阏氏”(胭脂)妆饰脸面。胭脂又为作家、小说、**、音乐专辑、电视剧集、越剧剧目之名。由于胭脂的推广流行,汉代以后,妇女作红妆者与日俱增,且经久不衰。历代诗文中有不少描写,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红妆束素腰等等。
扩展资料:
口脂:
(1)古代用以防止寒冬口唇开裂的唇膏。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忠志》:“腊日赐北门学士口脂、腊脂,盛以碧镂牙_。” 唐 杜甫 《腊日》诗:“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唐 刘禹锡 《代谢历日面脂口表》:“中使 霍子_ 至,奉宣圣旨兼赐臣墨诏及 贞元 十七年新历一轴、腊日 面脂、口脂、红雪、紫雪并金花银合二。”
(2)化妆用的唇膏;口红。 唐 张_ 《游仙窟》:“艳色浮_粉,含香乱口脂。” 前蜀 韦庄 《江城子》词:“朱唇未动,先觉口脂香。” 宋 赵令_ 《侯鲭录》卷五:“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饰。” 清 龚自珍 《菩萨蛮·四月十九日薄暮即事》词:“楼外月黄昏,口脂闻暗香。” 茅盾 《参孙的复仇》:“口脂香和妖艳的声音一齐送进 参孙 的感官。”
口脂主要是用来防止嘴唇干裂冻裂,起初是用牛髓或牛脂制作,呈油脂状;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曾经记载过当时的制作工艺,即先制香酒,以丁香、藿香两种香料,拣上好的新收无杂质的洁净棉花中,然后投入事先已烧至微烫的酒中,以热酒吸收棉中的香料之味。
吸收的时间为夏日1天1夜,春、秋两季为两天两夜,冬季为3天3夜。浸透到期后,取出棉花和香料,将牛油或牛髓放人此香酒,旺火大烧,滚沸一次加一次牛油脂,数滚之后,撤火微煎,此时慢慢掺人以朱砂研取的红色颜料,并以青油调人,搅拌均匀,灭火后,待其自然冷却,凝成的红脂细腻鲜艳,香气蕴藉,即为妇女喜爱的饰唇用品了。
女性用的口脂还有一种“胭脂”,原料是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时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除红蓝花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及苏方木等等。
胭脂可以涂唇也可以妆面,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制成,名为“绵胭脂”;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胭脂”。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或者像《红楼梦》中记载的用过滤澄清后的红蓝花汁加花露蒸叠成膏状,用盒子盛放。用时用嘴唇抿住胭脂花片,颜色自然会附于唇上,或者将膏状的胭脂直接涂抹在唇上。
口红是所有唇部彩妆的总称。口红包括唇膏、唇棒、唇彩、唇釉等,能让唇部红润有光泽,达到滋润、保护嘴唇,增加面部美感及修正嘴唇轮廓有衬托作用的一种产品,是女性必备的美容化妆品之一,可显出女性之性感、妩媚。
考古学家发现,世界上的第一支口红在苏美人的城市乌尔被发现。五千年前,古埃及人会使用黑色、橘色、紫红色的口红。
古罗马时代,一种名为Fucus的口红是以紫红色含水银的植物染液和红酒沉淀物所制成。
中国唐朝,贵族妇女和教坊歌妓喜欢以檀色注唇,后世沿用。
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口红被视为是妓女的用品,使用口红是一种禁忌。
大约在1660-1789年,欧洲的法国和英国男士间流行涂口红。十八世纪美国、清教徒移民并不流行涂口红,爱美的女人会趁人不注意时以丝带摩擦嘴唇,以增加红润,这样的情形直到十九世纪,十九世纪流行苍白,口红和化妆品被视为禁忌,而转为以药品型式贩售。
法国时期,娇兰将管状口红引进美国,贩售对象主要为少数贵族,第一支金属管口红是由美国康乃狄克州华特贝里的毛里斯李维和史柯维尔制造公司。
1915年代,制造属于大众化产品。1912年代,纽约市妇女参政权论者的示威活动中,著名的女性主义者都抹上口红,把口红示为妇女解放的象征。
1920年代,美国由于**的流行,也带动了口红的流行,其后各类口红颜色的流行都会受到影视明星的影响,而带动风潮。
1940年代,美国女性受到战争的影响,会以化妆来保持好脸色,当时最大的口红厂商之一Tangee,曾推出一个名为“战争”、女人和口红”的广告。
1950年,战争结束,女星们带动将唇形显得饱满、魅惑的流行。1960年代,由于流行白色与银色等浅色的口红妆,鱼鳞被用来制造出闪动的效果。
1970年,迪斯可流行时,紫色是一种流行的口红颜色,而庞克族喜爱的口红颜色为黑色。
1980年代,的乔治男孩乐团。1990年代的口红开始出现咖啡色的口红,在某些摇滚乐团中也出现了使用黑、蓝色的唇色。
1990年代末期,维他命、药草、香料等材料被大量添加于口红之中。
参考链接:
口脂-
口红 (美容修饰类化妆品)-
一般来说,女人的化妆可以归纳为七个步骤:涂铅粉、涂胭脂、画黑眉、画面珐琅、贴花珐琅、画斜红、涂唇膏。现在使用铅粉相当于打基础。唐代妇女喜欢将厚厚的铅粉涂在额头和脖子上,使皮肤洁白如雪,这在古代被称为“铅花”和“洗去铅花”。然而,铅粉毕竟是一种重金属。如果长时间使用,皮肤会变蓝变黄,年轻女孩会变黄。但这不仅吓到了爱美的女性,她们还在铅粉中掺入了西方香料,除了美白之外,“脸红”在唐代也很流行,也就是说,涂完脸后,用手搽上胭脂。厚的叫做“酒妆”,淡的叫做“桃花妆”,看起来很红润。
唐代女性非常重视眉妆。他们认为眉毛是七种情感的彩虹,是一张脸最生动的地方。在初唐,“美眉”,也被称为鬼叶眉,很受欢迎。当画的时候,应该先剃掉原来的眉毛,然后用黑粉画眉毛。为了不那么僵硬,女性还会模糊边缘的颜色,这叫做“晕眉”。这种技术非常特别。到了唐代,纤细的“柳眉”再次流行起来。把两点指向酒窝。像一个美丽的地方,梨涡微笑,尤其是一个女孩的迷人感觉。这种化妆品被称为“变脸”。
花蕾大部分是红色的,可以直接涂上,也可以用反光材料如金箔或鱼鳞切割成图案,贴在眉毛上。传说从前有一位公主在梅树下赏花。风一吹,一朵梅花就落在她的额头上,看起来特别可爱,吸引了女人们纷纷效仿,成了这种流行的“梅花妆”。
在唐代,有30多种植物用于制作唇膏,其中最常见的是朱砂和紫草。有了蜂蜡,不同的颜色如红色、粉色和红棕色都可以调试。涂抹时,首先用白色底料覆盖原来的唇色,然后用口红在嘴唇中间画出你最喜欢的颜色。当画龙点睛的时候,一个嘴唇粉红、眉毛美丽的唐朝美女出现在我们面前。
红楼梦中,好了歌是一部书的核心,更是诗词核心。好了歌告诉读者:好便是了,了才能好。这是作者以他独有的西方宝树,召唤我们这些娑婆世界儿女,去摘长生之果。
其余的诗词曲赋,酒令谜语,都是对这一好了歌的诠释。
薛宝琴十首怀古诗也不例外。
诗中藏个谜底,供大家猜,这是迎合普通读者。
对红楼怀古,总结红楼人物一生,是作者的意图所在。
对人生怀古,总结人生一世,这是作者最高境界。
读者果然由此悟彻人生,跳出红楼,真能做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悟得“赤条条”的是“真心自性”,不是那个谁都留不住的破“肉身”,这才是作者对读者最高最后的期盼。
赤壁怀古:
赤壁尘埋水不流,徒留名姓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这是人生第一阶段。诗中名姓二字,把一个“名”字立起来。
红楼也好,人生也罢,一切事业,开始都是这样大杀大砍,勇往直前,枪林弹雨中立起来的。作者以他悟彻的眼光,看人生这面宝镜,看到红的一面,更悟彻梦的一面。他才沉重写到:死了的英雄和狗熊,你们哪个能看到赤壁还在吗?水还流吗?“名”是留下了,可那是空名啊。空空空。哪个常在?
谜底:有人说是烧纸船,祭奠死去亡魂。
细想,果然如此。纸船上留下空名。
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这是人生第二阶段。诗中功劳二字,把一个“功”字立起来。
人生就是奋斗,建功立业,这是普通人都知道的道理。马援也好,子房也罢,一将功成万古枯,不是吗?
谜底:有人说是喇叭。
细想,人这一生,“打”固然重要,大着脸皮“吹”更重要。哪个不是被人吹响的?
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绊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这是人生第三阶段。诗中名利二字,把一个“利”字立起来。
功成名就,谁肯退隐?周顒隐居钟山,被利字所诱,出山做官。作者看到宝镜另一面,写到:被名利牵连,大抵难休绝了,别人笑你,也是对的。
谜底:有人说是傀儡。
细想人生到此地步,谁能逃开“利”字缠缚?哪个不被“利”字戏弄?
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这是人生第四阶段。诗中犬欺二字,把一个“欺”字立起来。
人生被利牵连住,一个“欺”字便就立起来了。象恶犬一样,既欺别人,别人也欺自己。作者看得透彻,位定是好事,可谁能看彻后面便是盖棺?贫穷也别看不起,发达不是哪个人的专利,韩信贫穷,可终究报一饭之恩了。佛家无常二字,作者看个透。
谜底:有人说是马桶。
人生到此,果然是在人座下了。
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这是人生第五阶段。诗中转眼二字,把一个“转”字立起来。蝉噪鸦栖、风风光光的日子固然好,可是,能长久吗?作者说:“转眼过”,还是无常。空落得风流名号,惹来流言蜚语,纷纷口舌。
谜底:有人说是垂柳。
到此地步,果然是难以抬头了。
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这是人生第六阶段。诗中分离二字,把一个“离”字立起来。
人生转到败,“离”字定当头。情情爱爱、富贵荣华当然是好,可偏偏都成了“六朝梁栋”,都成了历史“小照”,空悬壁上,实则乌有。还是无常。
谜底:有人说是秋桐。
细想果然是同秋啊,凄凉如秋。
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这是人生第七阶段。诗中诗中曲中愁三字,把一个“愁”字已来临。别说普通百姓,就是天下一家的皇帝,气数尽时,也不得不和亲,让出自家女人,虽然蒙羞,却可暂得平安。任天下,哪个不愁?
谜底:有人说是木匠用的墨斗。
细想人生到此,真的如一头扎进墨斗中。
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在,此日衣衿尚有香。
人生第八阶段。诗中付东洋三字,分明是一个“死”字活到头。
风流一世能怎样?还不是付了东洋?哪个能常在?常在的是谁?古今所有的人都寻求永恒,谁找到了?作者肯定找到了。不仅找到了,他还要无私的告诉给我们这些后来人。
谜底:有人说是古镜。人生从生到死,真是一面风月宝鉴。古人照,今人也照。可象作者那样照反面的少,象贾瑞那样照风流、照香的一面,如今也比比皆是。
难道人生就这样一死便完事?不是的。请看。
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这是人生第九阶段。诗中勾引二字,把一个“引”字现眼前。
蒲东有普救寺。这却是救人之所。如何救?小小一部红楼梦,别看身轻骨贱,正因如此,才把看重身、看重骨的痴情男女,引出红楼。作者的手段是“私掖偷携”,不可张扬,张扬便不好使了,佛家东西是说不得的。就这样,还常常被没有智慧的一些红学家的“夫人之见”所吊起,耽搁。但是,也“已经勾引彼同行”了。
这小红便是作者,便是一部红楼梦。引我们这些痴迷众生跳出红楼。
谜底:有人说是用小骨棒制作的打线用的“波浪棰”。吊在房梁上,妇女用它可以把麻纺成线。
细想真是如此,作者放了一条暗线,通过名字,通过比喻,通过诗词曲赋,拧成一股绳,偷偷牵着我们前行。一旦机缘成熟,便可看破放下,得见真佛。作者真的便是“普救”众生了。
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人生第十阶段。诗中团圆二字,显见是一个“圆”字大结局。
想要大团圆,想要离开梅花观,得见柳梦梅,想去那柳边,杜大**“自己”创造并留下的那幅画才最重要。那是登天梯。人生也是如此。作者送我们的红楼梦,便是法宝,便是登天梯。他把自己一生所得送给我们,是想令我们能和佛祖团圆。真的和佛祖谋面,能修到这一地步,佛家叫做“圆觉”。不要错过时机。
谜底:莲花。
不在梅边在柳边。不在梅边,是指不在腊月。在柳边,那是河边,青青河畔柳,六月,柳六谐音。理上暗藏“荷”字。
个中谁拾画婵娟。柳梦梅拾得,这一拾得,才使两个情人得以“合”,得以“团圆”。又见“荷”字。柳梦梅是丈夫,拾得后,高考七百五十分,正是夫荣(芙蓉),芙蓉便是荷花。
团圆莫忆春香到。莫忆春香到,是说大团圆不在春天。团圆二字,只有荷花当得起,因为荷花藏“合”字,合便是团圆,团圆便是合。夏天,才是荷花大团圆之时节。
一别西风又一年。一别西风,是指不在秋天。西者,秋也,白虎金星司权,肃杀之气。
显见,是指夏天正开的“荷花”。荷花也叫莲花,也叫芙蓉花。莲花,是佛家西方极乐世界的象征,作者称之为“西方宝树”,“上结着长生果”。
莲花是佛家修得佛果的象征。佛祖在《阿弥陀经》中,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大如车轮,颜色多多。作者以莲花结尾,正是告诉我们:西方宝树,召唤我们这些娑婆世界中人,到那里去摘长生之果。
十首怀古诗,有的是真实,有的是戏曲传奇,为什么这样安排?因为人生就是半真半假,一半真实,一半做梦。作者一部红楼梦也是一真一假,相对而立。果然归得圆觉,便没有真假之分别了。真假本来是一不是二的。只是众生不知而已。
《红楼梦》里提到的蔷薇硝,是一种对症的药用化妆品,其成分可能由蔷薇露和银硝合成。 从药用角度看,野生灌木蔷薇的根枝叶花均可作药,其性凉、甘、苦涩,可清热利湿、祛风、活血、解毒。医书记载蔷薇枝可治秃发;叶外敷可生肌收口;花则能清暑、和胃、止血,小量外用可治疗口疮及消渴,还能润泽肌肤,去发腻脂。这里说的“硝”,是某些矿物盐的总称,一般具有消散、拔脓、祛腐的功效,因而蔷薇硝对春癣是有一定治疗作用的。 粉饼是 由多种粉体原料(包括颜料)及黏合剂(油脂成分)经混合、压制而成的饼状固体美容制品,具有遮盖、附着、涂展、赋色、修饰的功能,视使用的方式的不同分为干用、湿用及干湿两用型。此类产品多具清凉感而大多用于夏季。
粉饼造就轻柔的哑光质感
粉饼的魅力在于滑爽、轻盈的触感。小巧的粉盒,既便于外出携带,使用起来也方便。 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是和妆粉配套的主要化妆品。古时胭脂又称作燕脂、焉支或燕支,关于胭脂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胭脂起于自商纣时期,是燕地妇女采用红蓝花叶汁凝结为脂而成,因为是燕国所产得名。另一说为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匈奴贵族妇女常以“阏氏”(胭脂)妆饰脸面。在公元前139年,汉武帝为了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此行,带回了大量的异国文化,包括西域各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风物。胭脂的引进,也在这个时候。
由于胭脂的推广流行,汉代以后,妇女作红妆者与日俱增,且经久不衰。历代诗文中有不少描写,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红妆束素腰”等等。有关唐代妇女饰红妆的记载就更多,“青娥红粉妆”;“对君洗红妆”;“射生宫女宿红妆”等等唐代妇女所作的红妆,在当时的笔记小说中也有述及。如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说的是杨贵妃,因为涂抹了脂粉的缘故,连汗水都染成了红色。王建《宫词》中也有类似的描写,说的是一个年轻的宫女,在她盥洗完毕之后,洗脸盆中犹如氽了一层红色的泥浆。虽然在说法上有些夸张,但多少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唐代以后,尽管妇女的妆饰风俗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涂抹红妆的习俗始终不衰。辽代妇女的红妆,虽不见于文载,但实例却屡有发现。如考古发掘报告所记,辽宁法库叶茂台辽董壁画,山西大同十里铺辽墓壁画所绘妇女,“双颊全涂红粉”,反映了当时的风尚。这种习俗一直沿续到清朝末年,由于女子教育的兴起,青年学生纷纷祟尚素服淡汝,才改变了这种妆饰现象。 唇脂,唇脂即现在的口红,也叫口脂,在中国古代当属胭脂。据史料记载,中国唐朝贵族妇女和教坊歌妓喜欢以檀色(赭红色)注唇,后世沿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