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红纸伞吗?它有如水的竹骨、如水的伞面,上面题写着《蝶恋花》的断句,绣着绿色的国画
继贾平凹《废都》、陈忠实《白鹿原》之后,又一部爆响文坛的重磅炸弹——陕西实力派新锐作家谭易倾情力作!
2004年华语网络文学论坛中最受网友青睐和追捧的文学小说,同时也引发了谭易现象、《红纸伞》现象,给网络带来前所未有的激荡。
谭易先生十年一剑之作——《红纸伞》,传统文学试剑网络江湖,以百万“伞兵”为网络后盾,撼动贾平凹商州文学霸主地位,炸响陕军东征第三炮。
这是一部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小说,它用幻化的方式抒写真情与挚爱。全书始终沉浸在一种强烈的主观情绪之中,以其饱含激情的唯美手法进行叙述,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常常能体会到作者这种时常不能左右自己的写作状态,因此《红纸伞》也就极易以哀伤凄美的故事与华丽狂热的情绪、细腻深挚的文字感染读者。当阅读完全书的时候,你会发现所有的人物与情节,所有的生死恨,所有生死爱恨,所有的语言与情绪都沉淀结晶,而能在脑海中存留的就只有那能抵挡一切时空侵蚀与变异的字眼:情。
谭易长篇小说《红纸伞》以地处中原文化与楚文化杂交地带的商州为背景,融入民间的巫鬼文化,弥漫着古老神秘的文化韵味。小说跨度自清末至21世纪,涉及商氏家族五代人,描绘了附着在红纸伞上的九个女子前生后世的悲欢离合与抵死缠绵的爱情纠葛。小说中古典意象的大量出现也营造出流动的古典气韵;运用自由的章法架构与现代的表现手法,透过华美、香艳的语言,实现了古典与现代的交融,凸显出特有的艺术延展性和艺术张力。 ISBN:9787501542451
字数:532千字
页数:475pages
印次:2005年1月第一次印刷
版次:2005年1月第1版
印数:000001~100000册
定价:4800元
纸张:平装 一 弥漫着神秘文化韵昧的背景
长篇小说《红纸伞》中,作者谭易在对情节精心设计的同时,在小说大背景的勾勒和文化氛围的渲染上弥漫出古老神秘的文化韵味。小说通过对江南伞店作坊、潮湿的雨镇、旖旎山水的商州城、神秘森林的黑石寨匪穴、小桥流水的古镇深宅等等诸多民俗风情、风景世态的展示,全景呈现了文化底蕴深厚的商州。
商州自古就是个神秘的地方,位于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汇地带。楚地自战国开始就有着浓郁的巫文化传统,《汉书·地理志》就有“楚人信巫鬼,重*祀”的记载,民间祭祀时使巫觋“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这种祀神的巫歌与音乐舞蹈相结合,风格热烈活泼,富于浪漫情调。悠长的历史源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热情奔放、奇诡浪漫的楚风楚韵。楚人楚地楚文化具有的独特风韵,使其民俗风情显得多种多样、多姿多彩。
商州地理位置的过渡性使商州文化中楚风更烈。“楚辞”是楚文化的凝聚和结晶,打开“楚辞”,扑面而来的是迷幻绝艳的神秘氛围;楚地艺术多与祭神有关,充满了奇异的浪漫色彩,因而商州的风土人情也受到了巫文化的深深浸染。秦汉风采中更可见其神秘性:秦汉人相信灵魂的存在,想长生不老,秦皇汉武便是典型,于是奉神仙,行黄白之术,制不死药的方士应运而生。同时域外神秘异物的传人大大助长了巫风的蔓延,这一切都浸入民风民俗流传至今,形成了三秦神秘的文化心理特征。
谭易生长于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自然受到了三秦文化中神秘特质的浸染和当地丰富的民间文化的滋养,所以《红纸伞》中有浓郁的乡风民俗和佛道鬼神观念。谭易似乎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神秘主义的精髓,经由心灵、情感的浸润,在情感记忆中渗透融和,整合为对情感与生命的审美体验,并将其注入《红纸伞》中。
小说借鉴商州民间的巫鬼文化,对鬼神、宿命、轮回、占卜、风水、佛禅和房事秘闻等进行描写,借助幻觉和神秘意识创造了绚烂的红纸伞、诡异的玉蝴蝶、神异的红璎珞等种种神秘事物,不但屡屡写到灵物和灵异现象,还有人与鬼的几世纠缠。如胡玉蝶化身厉鬼飘荡在桃花林梢,埋有玉蝴蝶的万年青发出的诡异绿光刺瞎了新娘雨蔷的眼睛,娇蕊满箱尘封多年的珍贵行头在她和旧情人重逢时瞬间化为齑粉,一只叫绿唇儿的鹦鹉让哑女秋晓学会了说话……小说跨越生死的界限,不以人物肉体死亡作为形象的终结,而以人的肉体消亡之后灵魂不灭的“鬼”作为形象的延续,使几代人与鬼彼此聚扰牵挂,相互碰撞,展示出极端异化的纯真爱情、同性恋、畸型恋和人鬼恋等,使世俗的男欢女爱、情欲纠葛得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扩展至鬼神的世界。死亡的诡谲气氛、生死之间永恒的张力以及因爱而恨生出的神秘诅咒,都将宿命的力量融人无尽缠绵的爱情,并对其进行全新诠释,让残缺衬托完美、割裂映照和谐、绝望变为希望,以唤醒人们去追求至高至纯的人情、人格、人性与思想精华。人鬼情事和灵异传奇的描写,极大地拓展了小说的表现空间,其中所蕴涵的宿命色彩将巫文化渲染得非常鲜明。这实际上都是作者对商州民间文化精神的一种把握。神秘主义无疑为这部小说增添了奇异的色彩,使其审美意蕴有了超越时空的哲理趣味。
另外,作者在商州风情、民俗工艺、中国戏曲、人物服装、刺绣织染及丰盈充彩的民风民俗等诸多方面都做了深入挖掘和细致研究,如对纸伞的制作工艺、布匹的织染工艺、地方戏曲的程式技巧和刺绣的针法等古老的传统民间文化都有极为翔实、细腻的描写,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内涵。作者以灵性的文字和诡异的商州爱情故事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神秘而浪漫的商州,几千年来积淀的厚重文化在小说中飞扬成唐风遗韵般的风情韵致,这使《红纸伞》将艳丽的文化口红精致地涂抹在商州这张古今交汇的脸上,使其成了商州古老文明的守望者。这种文化风韵,在作品中似乎只是历史刹那回眸时的嫣然一笑,但也足以倾人城。
二 抵死缠绵的爱情主题
小说以古商州一个老伞店为背景展开故事,以红纸伞为载体,运用超越时空界限与一般人生死观念界限的浪漫手法,贯穿几代人的生命历程,描绘了附着在红纸伞上的九个女子前生后世的悲欢离合与爱情纠葛,其中有凄美哀艳的爱情、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还有痴迷不悔的同性之恋、悖伦灭门的红尘畸恋、抵死缠绵的人鬼之恋……小说的时间跨度从清末开始,历经民国、新中国成立,直至21世纪,涉及商氏家族五代人。作者以浓烈的文字,描写那些多情男女及其子女们如何身不由己地在时代与命运的大潮中抵死的情爱纠缠和无奈挣扎。古玉龙、小桃红、雨蔷演绎着古老伞店的传奇,古老的商州伞店在雷击电霹中化为灰烬,招蜂惹蝶的伞店老板在桃花林里被烧成了黑炭;阳子、桑眉和伞郎再次重现历史的悲剧,伞郎成了战争的牺牲品,伞店虽然被毁,情债却在岁月里积累;商痕、商彤、钟情始终走不出家族的阴影和困扰,挣脱不了红纸伞神秘的笼罩。在婀娜、旖旎却又充满宿命、凄迷的红纸伞的遮蔽下,人物似隐身在纱一般的历史迷帘后躲着藏着,却又勾着露着。人物命运自民国军阀时代乃至现代生活,鉴证了一方情天热土上痴怨男女的苦乐日子,以及他们再续情缘时的生灭轮回,整部小说如诗如泣地诉说着人生的滚滚红尘,将读者带人一个奇妙的情爱世界。
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词》提出了“至情”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以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他为了表现“至情”,在《牡丹亭》中运用了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离奇情节。谭易与汤显祖有着类似的价值与情感取向。《红纸伞》虽然也从侧面叙写了一个伞店的兴衰与商州的一段发展史,表现了不同历史阶段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但作者仅仅是简约地勾勒出其中包含的庞杂的社会历史内容和家族兴衰背景,其着眼点侧重于写“情”。全书用炽烈饱满的激情文字,讲述的一个又一个凄凉的爱情故事,既深蕴着割舍不断的亲情,又不时插入纯真挚烈的畸形恋乃至同性之恋,更有穿越时空、纠葛不清的人与鬼的恋、怨、情。
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与情节,仅仅是以简单的时空顺序安排事件发展,并以抵死缠绵的爱情为基石构筑整个小说的大厦。人物命运间种种光怪陆离的联系,就缠绕在生死不灭的情中不断地发展、变化、断裂和更新。为了表现“至情”,作者甚至刻意运用命运错位的手法,把今世两个相遇的人残酷地分开,让本来最心心相印的情侣背弃。这种刻意的相思格局在书中层出不穷。于是,读者在一次次心动和等待中流下了最冷的泪水,在一次次的爱情残缺中体认着悲剧的美感,在持续的情感掠夺中感受到了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这就是《红纸伞》极易打动当今滚滚红尘中的读者的麻木心灵的地方。
三 古典意象和古典气韵
《红纸伞》中运用了大量的古典意象,绚烂的红纸伞、诡异的玉蝴蝶、神异的红璎珞等在小说情节中彼隐我现,前连后缀,相互呼应,为整部作品营造出流动的古典气韵。红纸伞是全书最动人心魄、最具冲击力的一个核心意象。红纸伞本来就是中国文化中经典的传统意象,文人墨客和艺人多对其钟情不已。贯穿小说始终的红纸伞,据说制作工艺在商州已经失传,但在谭易笔下,“红纸伞”被活灵活现地“制作”出来。它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物象,更是一个附着爱情与命运的神秘意象:艳丽的红色象征着美丽的红颜女子,纸的质地象征着爱情虽美却脆弱易碎,“伞”即“散”,预示一个个始聚终散的悲凉结局。《红纸伞》下的男女主人公,情始于“伞”,缘起相爱;爱终于“散”,缘落情尽。伞的一开一合,人的一聚一散,人间的悲欢离合缘聚缘散在伞上演绎。红色固然鲜艳,却透着浓浓的血腥气息,于浓重诡秘中透出人物情感命运的惨烈:红纸伞的第一次出现,就让商家伞店的开山鼻祖商时月为自己所爱的女人离魂游荡,几经磨难后虽赢得美人归,却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商州重新创业,而以后红纸伞带来的劫数又不断被商家子孙的艰辛情路所应验。
除了红纸伞之外,作者还选取了中国传统意象中的玉——玉蝴蝶及玉质的红璎珞。一对玉蝴蝶,既是胡玉蝶报复古玉龙始乱终弃的利器,又是商子丹与古玉龙之妻商雨蔷的爱情见证,并成为商寒与商子丹父子相认的信物;一串代代相传的红璎珞上,每一颗玉石都代表着一个女人的一生;一对琵琶扣,记录了三代人、三对男女、一双孪生兄弟的爱情和亲情。这些古色古香、富于韵味的灵物每一件都有着古雅精致的质地,都凝结着数段凄美的爱情,都被浓郁的情感所深深浸润,并因为汲取了爱情的精魂而滋养出非凡的灵气和神秘的力量。它们不仅在情节发展的重要关头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且自身也因为层层的情感积淀而呈现出醇厚的古典韵致。这些具有浓郁传统色彩的饰物是作者在这华丽的长篇中精心镶嵌的一颗颗神形各异的宝石,在一段段情感激流的旋涡中焕发着奇异而神秘的古典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意象选择上的显著特色是对红色的偏爱,这凸显了作者的红色情结。作者对红纸伞、红璎珞、红狐之恋等一系列意象的浓墨重彩的渲染,使整部作品的意蕴呈现出鲜明的传统色彩。在中国人的文化体认中,红色代表喜庆和热情,它张扬而饱满,素为中国民众所崇尚。作者对纸伞工艺、花娘刺绣和戏装行头的细针密线地描写,颇得红楼神韵,颇具艺术价值。由于大量古典意象、古典诗词的借用,作品洋溢出浓郁的诗情画意,古典意象、古典诗词带来的古韵又使作品与传统文化、中国历史实现了某种微妙的沟通,单纯的爱情也由此获得了文化的底蕴,作品也由此自然而然地承载了更多的内涵。
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这部小说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民间文化的联系,使整个作品在历史的维度上有了深入和扩展,从而厚实了作者所描绘的情感世界。因此,《红纸伞》与同类作品相比,有着并不多见的文化气韵,颇具可读性,这大概是它能跨越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两界的重要因素。
四 古典与现代交融的创作风格
首先,是自由的章法架构与现代的表现手法。
《红纸伞》的章法架构带有鲜明的现代自由特色,甚至带有在网络文学中最流行的魔幻小说的结构手法。小说的缠绵爱情故事及其叠出不穷的凄艳意境都置于作者洒脱的意念指挥之下,完全服从于作者的主题表达需要,让人物在自己的意念中生生死死。我们看《红纸伞》时,似乎看到了书中人物化成一根根伞骨,他们一概附着在命运的伞柄上,随时光四季的变迁而时拢时收,他们彼此一时近在咫尺,须臾各奔天涯,人们披风挂雪地来了走了,伞也由此频频地被沐浴着时代的风雨。艳丽的伞面被作者一次次撑开以后,变成了所有出入故事中的人物的情天恨海。伞面终究破了没有——无从考究,只伞上那“霜天晓”诗句历久弥心地敲打着光阴交媾下的晨曦和薄暮。小说中人物诡异波谲的命运变迁让一个“情”字超越生死、穿过时空,在“红纸伞”划出的生命轨迹里,演绎了几代人的人生。故事发生的地点变换频繁,甚至难以弥合、拼接,但是作者巧妙自然地把荒僻的商州和繁华的大连、异域的日本和中国的内陆和谐地构筑在一起。在线索上,作者隐约地勾勒了民国动乱、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开放的背景,种种这些,没有现代表现手法是很难把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的。小说甚至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它用时空结合的顺序安排事件发展,这种安排又以毫无预料的速度推进人物命运间存在的有机联系。在小说中,你可以看清事件、人物和地点,但不能预示人物命运,它存在着变迁,甚至一点点的错位就可以把今世两个相遇的人残酷地分开。加之作者打破了时空界限,穿越生死畛域,想象非常恣肆,这样的叙述方式使作者对情感的理解和体验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表达空间,呈现出鲜明的现代风格。这使凝结于红纸伞下的一个个悲情的故事,深深地浸*着作者浓烈的主观色彩之中,呈现出一种诡异与神密的故事架构。
长篇小说容量大,反映生活的深度与广度远大于其他文体,因此作者多采用全知视角,间或采用第三人称限知视角进行叙述。这样虽使叙事宏大且更具历史沧桑感,但从另一方面也严重削弱了小说的个性色彩。《红纸伞》却反其道而行之,舍历史而就个人,舍博大而就情爱。就叙述视角而言,《红纸伞》多采用叙述者与角色合一的限知视角,选取了深陷情网之中的个体主人公视角,浓墨重彩地从主观体验出发推动情节的演进;只有在必要的场合下才采用全知视角交代情节发展,这就使得全书笼罩着浓重的叙事主观色彩。小说的一个个片段、一个个凄清的爱情故事,大都是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展开的,以几代女性的不同经历和意识,用最华美、浪漫、柔媚、香艳和疼痛的镜头语言来结构小说。所以,这部小说具备了细腻的特质,使读者深刻地把握到女性对情感的渴求、对情欲的真实感受、对男人的期望与失望……因此,小说中的男性在那一个个甘愿为情而死、为情而孤守终身的女性面前,都显得渺小而苍白:那始乱终弃的古玉龙,在关键时刻临阵退缩的将军,甚至一度敢做敢当的古居也在式微面前溃逃过……与其说这些男性形象太软弱,毋宁说这是在传统意识中被男人忽视的女性内心真实的男性形象。
所以说,这部小说创作意态上的自由是纯粹个人的,它宣泄的是一种独特的哲思。谭易行文的自由具有典型的当代前卫艺术的本质特征。这样的叙述方式使作者对情感的理解和体验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表达空间。但是单纯的情感表述,虽可以充分宣泄作者的情绪、激荡起读者的心灵涟漪,却也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内容的深度呈现。
其次,是华美古典的语言风格。小说的故事背景虽跨越了几个时代,但作者在社会历史方面着墨不多,全书的古典气韵并非纯粹来源于历史背景,更多的是来源于其颇具古典韵昧的语言特色和多处引用的古典诗词。按作者的说法,小说上部写前生,下部写今世。从时间上看,上部属于古代的尾声,下部属于现代。然而即使在属于现代的今世,作者仍以一句“四季风雨四季秋,望断红尘,谁染霜天晓”来演绎主要情节。作者刻意借鉴古典小说的语言风格,在展现和揭示思想主题时,采用了浪漫、惟美、古典的语言,其特色一如华美的绸子,有冰冷的花纹和细腻的质感,有冷艳的颜色和芬芳夺目的视觉冲击,更有遗世独立的古典神秘味道。这些语言华丽优美、珠圆玉润、柔美香艳。作者对语言的驾驭如此轻松,就像清晨的呼吸一样流畅自如。好的文字都是有一种控制力和征服力的,它可以操控读者的情绪和意识,影响或改变读者的思想和观念,在一定范围内凝聚一批忠实的读者。谭易的语言风格在古典之外还充满了蛊惑力和激情,寂寞却不冷漠,世俗却不低俗,香艳却不妖冶,华美却不奢靡,深刻却不艰涩,古典却不孤傲,具有强烈的视角冲击力。作者文字中蕴含的极端感情和情绪极易打动受众,这是谭易文字具有暴君般操控力的重要原因。所以,有论者说谭易的文字是商州的织锦,殉情灿烂,浓情香艳,抵死缠绵,疼痛妖冶,是商州的艳鬼。很多网上跟帖的读者也盛赞其文字魅力。的确,《红纸伞》的语言好似能够唤起前生后世痛觉的文字的花朵,有着世间最浓艳的颜色,花自迷人,蝶自恋花,又似味道浓烈的兑上了些须砒霜、顶点儿**的百年老酒,让人很快迷醉。
初读这部小说的读者会恍惚以为作者应是一个穿着宽袍大袖的老先生,于古书斋中,一盆炭火,一炉清香,十年寒窗方写就。谭易为体会这种古典的意蕴和情绪,在创作时,特意买来一把红纸伞,撑开放置在电脑上,以营造古典与现代相和谐的创作环境。“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每当他去山下的墓园散步、思考时,这句古诗词都能涌现在他的脑海里,常常幻想着亡灵从至情至爱到灿烂殉情的情景,他用心灵与之对话,人物的生生死死,爱恨情仇,一下子都泉涌而出。一次,他从一个形状古典、与众不同的墓碑上蓦地发现碑文刻着“望断红尘谁染霜天晓”的诗句,那一刻置身《红纸伞》人物世界的谭易一下子泪流满面,自认为那个墓主与他有缘。从这句诗他塑造了小说中“钟望尘”、“秋晓”前生后世的故事。
小说里的传奇色彩、悲剧氛围,殉身爱情和淡化政治的写作风格,以及谭易本人种种特立独行的个性,在某些方面像张爱玲,但其文字风格却迥然不同。张爱玲的描写是在云端里看厮杀,谭易的描述则是在焚烧自己,一个冷,一个热,却都指向苍凉的底色。谭易用一种富有激情、细腻惟美的手法,带着强烈的主观情绪讲故事,装饰着商州红男绿女的爱情,点缀和丰满着商州文学恢弘厚重、清丽委婉的个性风格。小说《红纸伞》也正是以卓尔不群的抒情姿态统领全局,游走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施展它特有的艺术延展性和艺术张力,着力营造民族化的传统美感,使当代人在熟悉而独特的美学享受中,领会到了经过提炼过滤后的现代思想精华。
参考文献:
[1]张静,高旋.为纪念《红纸伞》的出版发行作家出个性
化邮票[N].西安晚报,2005—08—21.
[2]周宝珠.民俗文化的历史再现——读《湖北民俗志》
[J].出版科学,2003,(3).
[3]曹茂兰.神秘主义在新时期小说中的复归[J].株洲师
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4]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汤显祖全集[M].北京:北京
古籍出版社,1999:1153.
[5]冯国超.中国古典名著鉴赏·元曲[M].北京:光明日
报出版社,2003—2
Wandering between the Fields of Classic and M odern:
The Art Tension of‘‘Red Paper Umbrella’’
SUN Liu—xin
(College ofLiterature,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75,China)
Abstract:Tan Yi’s novel“Red Paper Umbrella”,taking Shang state as writing background which is the joint where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meets Chu’S culture and integrating with state folks of sorcery ghost culture,is filled with air of old and mysterious cultural lingering charm.The novel spans from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contemporary era,involving five generations of the Shang’s,describing the joys and sorrows as well as their touching love afairs of nine women,who are adhered to the red paper umbrella.The classic images that emerge frequently in the novel construct flows of classic flavor.The free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modem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are used to show the novel’s special art ductility and art tension.Through gorgeous and romantic words,the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world integrate harmoniously in the novel.
Key words:“Red Paper Umbrella”;Shangzhou literature;Tan Yi 谭易,原名淡晓毅,1969年生人,陕西省丹凤县人。母亲喜爱文学戏曲,是贾平凹的小学语文老师。受母亲影响,谭易自幼喜欢文学艺术,痴迷写作。曾做过广告公司首席策划,《女友》、《深圳青年》杂志编辑。1995年起在《十月》等期刊发表过众多文学作品。2005年出版长篇小说《红纸伞》。另有谭易亲任编剧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关西无极刀》、《落泪成金》以及四十集电视连续剧《红纸伞》、《龙凤驹》等作品。
谭易长篇小说《红纸伞》 上部 前世
第一章 红情
第二章 绿衣裳紫衣裳
第三章 被花恼
第四章 倦寻芳
第五章 红殇
第六章 墓园故事
第七章 绿唇儿
第八章 此去经年
第九章 魅影
第十章 戏剧时代
第十一章 水月梦花
第十二章 今生已惘然
第十三章 莫问沧桑
下部 今生
第十四章 离情正引千丝乱
第十五章 商痕的小说:隔着一世看你
第十六章 商痕的小说:妈妈家,我所看到的痛
第十七章 商痕的小说:父亲和他情人的樱桃谷
第十八章 商痕的小说:重返樱桃谷
第十九章 我想变做一匹马
第二十章 锦书难寄西飞翼
第二十一章 红狐之恋
第二十二章 涕零双坠
第二十三章 世纪之约
长篇小说《红纸伞》出版后序
打开一把红纸伞,打动一颗心灵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这是从古至今多少痴情男女的爱情理想。一对恋人总要经历从相遇、相识、相知再到最终相爱的过程,在这其间,送礼物便成为了双方之间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在我国古代,更是有着男女互送定情信物以此定情的习惯。与现代的口红、香水、游戏手柄等物质性东西有所不同,古代的定情信物则要显得含蓄很多,更加注重借物抒情,借用物品的意蕴来传达自己的情感。那么,古代的定情信物都有哪些呢?为什么说他们是含蓄之美?01、香囊
香囊是一种较常用作定情信物的物品。艺术性的同时兼具实用功能。古代女子们将思念化作一针一线,刺绣在布上,将草药、干花等装填入其中,最后以丝线封口缠好,送给自己的心上人。在经典小说《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就有描写过这样的桥段,以此来表明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情感走向。
02、红豆古人常用红豆来指代相思——“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在恋人之间,尤其是面对即将的分离,红豆也是一种常见的定情信物。古时候征战频繁,男子时常要被征召入伍或是充当君王的劳动力,一别便是数年,不知何时才能归来。面对不舍的别离,恋爱中的男女们便会将红豆作为离别礼物也是定情信物赠与对方,以此表明自己的情感,也希望对方不要忘记自己。
03、芍药与现代意义上的玫瑰指代爱情相类似,在古代,男女之间表达情感,还会将芍药花作为告白信物。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对此就有过相应的描写——“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但与玫瑰热烈奔放的红色不同,芍药的颜色则要显得更加含蓄委婉一些。
古代的定情信物大多借用物品本身的意蕴表达情感,与现代的直接形成鲜明对比,充满着含蓄美。
语文修辞手法名称列举如下: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比拟(又名比体),衬托(分正衬、反衬),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反复,反问,反语,仿词; 呼告,互体,互文,回环,借代,设问,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夸张,双关,用典,谐音,象征,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
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类别) 甲像乙(特点) 出现(主体)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比喻词)出现(喻体)晓明跑的如离弦的箭。(例句)
暗喻(类别) 甲是乙(特点) 出现(主体) 是、成为(比喻词)出现(喻体)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例句)
借喻(类别) 甲代乙(特点) 不出现(主体) 无(比喻词) 出现(喻体)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例句)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一拟人:
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
二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暗 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 臧克家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13联想:
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着了火。
14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15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谐音双关。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
(2)语音双关。
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
例如: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道)不出 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
16顶真:
顶真也作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句: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
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
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梦想是海,还是小船悠悠。
梦想是船,海上乘风破浪。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17互文: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主人下马客上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
例如:
(1)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
(2)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文心雕龙·神思》)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
(3) 齐魏徭戍,荆韩召募。(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
(4)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各处”。
(5)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淹《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好坏而欢欣悲伤。”
18回环:
可以正读,也可以倒读,但是都流利,不会不通顺!
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19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④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白居易《长恨歌》)
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
上面例①两句诗的意思是: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 759 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 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 使事人一体,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
例②中两句诗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花开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 用移情修辞手法,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
例③ 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向东” ;例④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例⑤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例⑥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颗颗“相思泪”。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区别是: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简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 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
例子(3): 秋,听说你已来到。“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
20呼告:
写文章时,对着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 运用呼告,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例子(1):硕鼠!硕鼠! 无食我黍。 ——《诗经.硕鼠》
例子(2):天啊!为什么你要这样对我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又名激问、反诘、诘问)、引用、反语、对比、反复、双关、联想、顶真、通感、互文、回环、移情、呼告等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3.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2〉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1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臧克家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12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13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谐音双关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
〈2〉语音双关
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
例如:
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嘴倒不出
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
14联想:
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着了火
15顶真:
顶真也作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句:
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
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
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梦想是海,还是小船悠悠
梦想是船,海上乘风破浪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16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17互文: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主人下马客上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
例如:
(1)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
(2)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文心雕龙神思》)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
(3)齐魏徭戍,荆韩召募(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
(4)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各处”
(5)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淹《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好坏而欢欣悲伤”
18回环:
可以正读,也可以倒读,但是都流利,不会不通顺!
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19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④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
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
上面例①两句诗的意思是: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759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移到露色和月光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使事人一体,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例②中两句诗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花开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用移情修辞手法,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例③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向东”;例④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例⑤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例⑥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颗颗“相思泪”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区别是: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简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形容乙事物”
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
20呼告:
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
运用呼告,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例子(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经.硕鼠》
例子(2):天啊!为什么你要这样对我
例子(3):秋,听说你已来到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5、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7、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
8、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
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10、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
11、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12、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
1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1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15、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马戴
16、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
1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18、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杜甫
1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
2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
2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2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23、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对联
2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
2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
2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2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
2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2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
3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31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清诗纪事》
一、汉魏诗
1、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2、 听月诗
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
摩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玉杵鸣。
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柯丹桂响叮叮。
偶然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
3、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4、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二、唐宋诗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八月十五夜月 (唐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 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秋月(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待月(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登楼望月 (宋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倪庄中秋(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三、咏月词赋
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西江月》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秋夜月
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向尊前、闲暇里, 敛著眉儿长叹。惹起旧愁无限。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宋 文天祥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轮 嗣布。
[满江红]中秋寄远 宋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秋蕊香引
留不得。光阴催促,奈芳兰歇,好花谢,惟顷刻。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端的。 风月夜,几处前踪旧迹。忍思忆。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向仙岛,归冥路,两无 消息。
宣清
残月朦胧,小宴阑珊,归来轻寒凛凛。背银〔钅工〕、孤馆乍眠,拥重衾、醉魄犹 噤。永漏频传,前欢已去,离愁一枕。暗寻思、旧追游,神京风物如锦。
念掷果朋侪,绝缨宴会,当时曾痛饮。命舞燕翩翻,歌珠贯串,向玳筵前,尽是神 仙流品,至更阑、疏狂转甚。更相将、凤帏鸳寝。玉钗乱横,任散尽高阳,这欢娱
长相思(京妓)
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露叆金茎 。巷陌纵横。过平康款辔,缓听歌声。凤烛荧荧。那人家、未掩香屏。
向罗绮丛中,认得依稀旧日,雅态轻盈。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墙头马 上,漫迟留、难写深诚。又岂知、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
望汉月
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鹧鸪天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十二时(秋夜)
晚晴初,淡烟笼月,风透蟾光如洗。觉翠帐、凉生秋思。渐入微寒天气。败叶敲窗 ,西风满院,睡不成还起。更漏咽、滴破忧心,万感并生,都在离人愁耳。
天怎知、当时一句,做得十分萦系。夜永有时,分明枕上,觑著孜孜地。烛暗时酒 醒,元来又是梦里。
睡觉来、披衣独坐,万种无□憀情意。怎得伊来,重谐云雨,再 整馀香被。祝告天发愿,从今永无抛弃。
行香子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
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念奴娇]中秋对月 明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秦淮看月记》 明 潘之恒
戊午中秋,登虎丘见月而思秦淮也。几望及望,月色如昼,逢丽姬金、王两姓,从千人中独见而月不能为之奇。时善音者,皆集金陵,子夜闻之靡靡耳。至已未是日,则余居金陵已七见圆魄,靳一而将行,秦淮人之曰:"胡曩之不思,思而去之,是将又思。"乃发慨而止。上弦以来,犹吴咋也,几及两夕而忽若失之,则人或胜于吴,非人胜而情胜也。匝青溪夹岸竞传吴音,而阁中以真情胜者,则元女之珠献彩女之箫,随其孤调皆绿云之音,其为剧,如琵琶、明珠更为奇绝,余悔其闻之晚而娱耳浅也,应为废吴思,而胡以又之,令当吴游,片石尽肯,可中易仄,剑池一勺,若海印发光矣。因掷笔空中,俄而云开月出,恍置身于虎丘间,因为歌曰:“我之思兮云隐,月中生兮风中殒,忽如梦兮如醒,我又思兮瀛海,龙街光兮凤舒彩,忽以游兮以嬉,愿千秋兮无改。"
离别诗: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白居易《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王昌龄
醉别江楼桔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写情
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江陵愁望有寄
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初试:
自备材料不要太长,简章中有要求不超过一分钟,那么你的自备稿件最好一开始就有一定的情感起伏,要能够先声夺人,不要选择铺垫太多,开头太过平淡的稿件。
指定材料往年都是一段新闻加一首古诗词。
复试:
指定稿件往年都是新闻。
即兴评述的题目有两类:
一类就是对新闻稿件中的热点事件进行评述,要求学生对新闻有一定的关注度;另一类是比较偏门、冷门的成语、谚语或俗语的评述,类似的有“我看异想天开”、“说大论小”“酒香不怕巷子深”、“近朱者不一定赤近墨者不一定黑”之类的。通常这类即兴评述较有难度,题目也比较刁钻古怪,主要考察学生的文学基础、思辨能力以及最重要的语言组织能力,能否带有思辨性的思维去解读这类成语或俗语,并通过合理的例子或论据进行具体解读和论证。
三试:
指定稿件是古诗词的可能性很大。(师姐当年的题目是苏轼的一首词,具体题目是什么记不清了,很冷门、没有学过的一首。浙传老师非常喜欢和倾向古诗词考察)
模拟主持:
师姐当年考试时,二试和三试都有模拟主持,二试的模拟主持和即兴评述中的第一类题目类似,都是结合着当年最近最新的热点问题和新闻事件考察的,当年我记得的题目有“玉树地震”“超女王贝整容”“世博会”(11年考题),所以无论是应试即兴评述还是模拟主持,一定要对当年热点事件和社会新闻有所总结和了解,这些环节中都有可能涉及。三试的模拟主持就更加难了,当年我抽到的是“红黄蓝、赵钱孙李、剪子包子锤”三个题目任选其一,这类题目考察学生的联想和发散思维的能力,反应一定要快,学会意象题目具象化,具象题目意象化,学会和具体的事件或主题做联系。
互动辩论:
今年新加的一项考试内容。今年之前三试是模拟主持,今年以互动辩论代替了,由于是新内容所以没有应试经验。但是师姐猜测,三试的互动辩论应该以一些基础性的辩题为主,题目不会很难,形式有可能多人一组分正反方进行。如果能走进三试,那么相信你的心态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比较出众的,还是保持淡定的心情。具体方法师姐也总结了三点:看题目(拿到辩题后,首先迅速拆分解读辩题)、列要点(列出所有可以论证的角度,要点尽可能全面)、举例子(名人例子、数据、新闻事实,要有说服力)。此外,你还可以多去看一些辩论赛的视频,熟悉辩论的规则和气氛。Anyway,无论怎么辩,一定要辩出气势!辩出自信!辩出风采!
考试礼仪及其他注意事项:
1初试站着考,复试坐着考(录像),三试灵活(录像,师姐当年是坐在一个高脚凳上)
2复试进考场后先量身高,脱鞋量
3近两年老师手中出现了卸妆液和卸妆棉,发现化妆一律会被卸。假睫毛和眼线是一定会被卸的!所以就别费心费力费钱去化什么上镜妆了,老老实实打个底、画个眉、涂个自然色的口红足够!
4形体礼仪要自信得体、落落大方。浙传的老师喜欢正统的穿西装的,语言表达时不要太另类前卫、不要观点惊人,老师们还是喜欢规矩中不失灵气的。
徽风皖韵 清风/摄
醉翁亭 清风/摄
2019年,文旅融合被视为 旅游 业的一大风口。而传统文化是文旅融合中的重要元素和载体,古诗词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古人寄情山水,创作了无数诗词作品,几乎所有名山大川都曾获得过诗人、词人的“推广”。这个春天,“跟着诗词去春游”、寻找诗词里的大好河山,成为人们的出行新选择。
滁州琅琊山:《醉翁亭记》·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节选)
琅琊山位于滁州市西南,城山相接,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名亭、古寺为主要景观,丘壑林泉、寺宇、亭台、古道、古关隘均以其蔚然深秀,清幽淡雅而得天独厚。境内大小山峰九九八十一座,层峦起伏,沟谷深邃,溪流潺湲,森林茂密。其高可眺、邃可隐、清可濯、幽可憩、芳可采、丽可咏的自然景观,逐渐形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琅琊山“八名”(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碑、名洞、名林)文化胜境。
芜湖天门山:《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因李白《望天门山》一诗而天下闻名。天门山系“夹江对峙”的东梁山、西梁山之并称。天门二山中以东梁山最为陡峭,突兀江中,如刀削斧砍,巍巍然砥柱中流,令一泻千里的长江折转北去,形成“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奇特景象。
宣城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位于宣城市区北郊,中国 历史 文化名山,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词、画达千数,遂被称为“江南诗山”,饮誉海内外。山峦绵延、水光潋滟,远看满目清翠,云漫雾绕,近观林壑幽深,泉水淙淙,显得格外灵秀。
含山褒禅山:《游褒蝉山记》·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节选)
褒禅山,古称华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其东有灵芝山,山上树木参天,古以盛产灵芝得名;中有起云峰,高耸入云。登褒禅山极目远眺,四周青峰环绕,山野之趣,赏玩之乐,探幽之险,登临之兴,令人流连忘返。
池州杏花村:《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池州杏花村,位于池州西郊,因唐代著名诗人杜牧著《清明》诗使之名扬天下,世人誉杏花村为“天下第一诗村”。杏花村文化 旅游 区以杏花村旧址为基础,规划建设面积35平方公里,空间布局为“一路二水三区”。这里建成了民俗体验区,形成了环绕景区的8字形陆上和十里杏花溪水上两条观光线,打造了北村口红墙照壁、问酒驿、唐茶村落、十里桥、梅洲晓雪、窥园、云泉硅藻泥憩园、百杏园等多处重要景点。
泾县桃花潭:《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潭,位于泾县以西40公里处,景区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既有清新秀丽、苍峦叠翠的皖南风光,可观山川之灵气;又有保存完整、风格独特的古代建筑,可发思古之幽情。桃花潭四周点缀着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屹立千年的垒玉墩、深藏奥妙的书板石、李白醉卧的彩虹岗、踏歌声声的古岸阁、青砖黑瓦的古民居,移步皆成景、四时景宜人。
石台秋浦河:《秋浦歌十七首》之第十首·李白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秋浦河景区主要包括秋浦渔村、百丈崖和秋浦河漂流。诗仙李白曾“五到秋浦”,留下了45首瑰丽的诗篇和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优美的《秋浦歌十七首》已成为秋浦仙境之魂。
合肥巢湖:《绝句》·李鸿
巢湖好比砚中波,手把孤山当墨磨。
姥山塔如羊毫笔,够行青天人行书。
800里巢湖烟波浩淼,帆影迷离,矗立于湖心的姥山岛,如入画境。中庙傍湖凌空而建,与姥山岛隔水相望,称“湖天第一胜景”。沿岸半汤温泉、 滨湖湿地森林公园、渡江战役纪念馆、岸上草原、万达乐园等景点众多,是绝佳的 旅游 目的地。
怀宁孔雀东南飞:乐府诗《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节选)
孔雀东南飞文化园,坐落在安庆市怀宁县小市镇(潜山车轴寺高速出口旁),以爱情为主题,集 历史 文化 旅游 和观光休闲 旅游 于一体,在前后城楼之间汇聚了一百余幢汉代古建筑,多处游览景点再现了焦刘爱情故事的动人场景。
看山是山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 看山不是山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看山还是山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或者用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来解: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