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而立之年指的是三十岁,意思是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俗称而立之年。
2、而立之年是出自孔子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到了三十岁的时候,男人应该就学有所成了。
3、这个年龄的男人们要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并且利用自己的所学,让自己的事业和家庭都有好的发展,这样的男人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4、所以在现在的生活中这个词经常被男人使用,尤其是即将到三十岁的男人,现在我们也常常用这个词指一个人的自立和应该成家立业的年龄,过了三十岁之后没有成就的男人会得到别人的嘲笑。
意思是到了三十就而立,到了回十就不感,到了五十就知天命,到了六十就花甲。
而立之年指30岁,不惑之年指40岁,天命之年指50岁,花甲之年指60岁,古稀之年指70岁。
三十而立,而立之年的意思是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而立之年指的就是三十岁。
扩展资料
这句话的启示: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
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1、垂髫(tiáo):3、4岁至8、9的儿童。
2、束发:指15岁。
3、弱冠:指20岁。
4、而立:指30岁。
5、不惑:指40岁。
6、知命(半百):指50岁。
7、花甲(耳顺):指60岁。
8、古稀:指70岁。
9、耄耋:指80-90岁。
10、期颐:百岁。
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
扩展资料
年龄称谓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比如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是因为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年龄称谓
而立之年指的是30岁,人们熟知的三十而立意思是到了三十岁应该能自立于人世且有所成就。实际上而立之年是古人用来表示年龄的一种称谓,此外还有弱冠之年、不惑之年、知非之年、花甲之年等称谓,分别表示20岁、40岁、50岁和60岁。
而立之年是指30岁
而立之年指的是30岁,很多人都熟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句俗语,其中三十而立的意思是三十岁就能自立于人世、有所成就。
“三十而立”出自《论语·为政》中孔子所说的话,孔子认为男子三十岁就应该学有所成,同时也能在这个世界有立足之地,因此30岁也代表了需要靠自己来承担一些责任。
古人一般不用具体的数字来表示年龄,而是用与年龄相关的称为来代表。例如二十为弱冠之年、四十为不惑之年、五十为知非之年、六十为花甲之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