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也是我们很常见的中草药了,甘草有什么具体额功效与作用吗甘草的用处又是什么呢甘草有什么功效和作用这个问题由我来为您解答!
什么是甘草
甘草,(学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别名:国老、甜草、乌拉尔甘草、甜根子。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是一种补益中草药。对人体很好的一种药,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长25~100厘米,直径06~35厘米。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喜阴暗潮湿,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根和根状茎供药用。
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状,直径1-3厘米,外皮褐色,里面淡**。具甜味。
茎直立,多分枝,高30-120厘米,密被鳞片状腺点、刺毛状腺体及白色或褐色的绒毛。
叶长5-20厘米,托叶三角状披针形,长约5毫米,宽约2毫米,两面密被白色短柔毛;叶柄密被褐色腺点和短柔毛;小叶5-17枚,卵形、长卵形或近圆形,长15-5厘米,宽08-3厘米,上面暗绿色,下面绿色,两面均密被黄褐色腺点及短柔毛,顶端钝,具短[1] 尖,基部圆,边缘全缘或微呈波状,多少反卷。
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花,总花梗短于叶,密生褐色的鳞片状腺点和短柔毛;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3-4毫米,褐色,膜质,外面被**腺点和短柔毛;花萼钟状,长7-14毫米,密被**腺点及短柔毛,基部偏斜并膨大呈囊状,萼齿5,与萼筒近等长,上部2齿大部分连合;花冠紫色、
白色或**,长10-24毫米,旗瓣长圆形,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短于旗瓣,龙骨瓣短于翼瓣;子房密被刺毛状腺体。荚果弯曲呈镰刀状或呈环状,密集成球,密生瘤状突起和刺毛状腺体。种子3-11,暗绿色,圆形或肾形,长约3毫米。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直立属,叶互生,奇数现状复叶,小叶7~17枚,椭圆形卵状,总状花序腋生,淡紫红色,蝶形花。长圆形夹果,有时呈镰刀状或环状弯曲,密被棕色刺毛状腺毛。扁圆形种子。
甘草的功效有哪些甘草味甘,性平,无毒。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用泻火热,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热,缓正气,养阴血,补脾胃,润肺。生甘草,长于清火,以清热解毒,润肺止咳力胜。用于痰热咳嗽,咽喉肿痛等。炙甘草,长于温中,以甘温益气,缓急止痛力强。用于脾虚胃弱,心悸脉结代等。粉甘草,善治尿道痛,尿路淋,生草节宜消肿毒、利关节,粉甘草,偏重清内热,泻心火。同是一物,其炮制所不同,则功效主治亦别。
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
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
常与芍药同用,能显著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
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
用于气喘咳嗽
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
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
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
甘草的作用有哪些抗炎抗过敏
甘草还有抗炎,抗过敏作用,能保护发炎的咽喉和气管粘膜。甘草浸膏和甘草酸对某些毒物有类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
护肝养肝
甘草里含有甘草酸等有效成分,能通过抑制补体防止肝细胞受损,进而起到保肝作用,并通过改变细胞膜通透性阻止病毒进入肝细胞,达到抗病毒的效果。
保护胃肠健康
甘草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对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过多有抑制作用;并有抗酸和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
镇咳作用
甘草黄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均有明显的镇咳作用,祛痰作用也较显著,其作用强度为甘草酸>甘草黄酮>甘草浸膏。
甘草能增强方剂中其它药的功效
这与甘草中所含的甘草酸、甘草甙元、异甘草甙元有关。比如甘草酸芍药甙在镇痛、解痉、解热、抗炎、抑制胃液分泌和松弛平滑肌方面均有协同作用。
除口臭
用小叶麦冬和甘草泡茶喝,或者在嘴里含上一粒话梅、青橄榄、山楂,也能防止口臭。
治关节疼痛
炙甘草具有益气、止痛的功效,在用药中发现,一些关节疼痛的患者,服用炙甘草后,疼痛缓解。因此,肠胃不适引起疼痛、关节疼痛的市民,可以服用炙甘草。
生甘草的清热解毒作用
何邦广称,在古代,如砒霜中毒、铅中毒等,人们就直接把生甘草熬水服用,用来解毒。现在,农村人如果误饮一些轻度农药水,可以熬煮甘草服用,有一定缓解效果。如果中毒严重,需紧急就医。吃虾或螃蟹引起的中毒,也可以服用生甘草水解毒。
其它作用
甘草又称蜜草,被誉为“国老”是我国传统的药材, “十药九草”就能看出甘草在中药中的地位的重要性。并且被东西方人共同青睐。药材源于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光果甘草或者胀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甘草正如它的名字,它的味道是甘甜的,是天然的甜味剂。甘草中含有甘草甜素,是甘草甜味的有效成分,它可是纯天然的甜味剂。甘草甜素的甜度约为蔗糖的80~300倍,甜如蜜。
生长地区我国应用甘草历史悠久。由于历代帝王建都中原,所以使常用的甘草资源耗用已久,原主产甘草的山西、陕西、山东及东北三省,现已绝迹或分布甚少,目前能提供野生商品药材的省区仅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青海和陕西的榆林地区等地。在春秋二季采挖后入药。
形态根与根状茎粗状,直径1~3厘米。具甜味。茎直立,多分枝,高30~120厘米。叶长5~20厘米,托叶三角状披针形。七月开花,色紫而美花后结荚,有籽如豆,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花,总花梗短于叶,密生褐色的鳞片状腺点和短柔毛;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3~4毫米;花萼钟状,长7~14毫米,密被**腺点及短柔毛;花冠紫色、白色或**;子房密被刺毛状腺体。荚果弯曲呈镰刀状或呈环状。种子3~11,暗绿色,圆形或肾形,长约3毫米。
性味性平,味甘。
归经归心经、胃经、脾经、肺经。
功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但是生甘草和炙甘草功效不同。
生甘草: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胃经,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功效。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或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
其一般规律可总结为∶其生者偏于清热,炙者则偏于补中。热证、实证需清热时要使用生甘草,虚寒证需补益时则使用炙甘草。
临床应用甘草在临床上有生、炙两个炮制品种。将甘草干燥根茎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成饮片,供入药者称生甘草。将生甘草饮片用蜂蜜拌匀,再炒至不粘手,取出摊晾,然后供入药者,称炙甘草或蜜炙甘草。甘草内服常用量为3~9克,但作主药使用时用量为10~30克。其用量大小取决于:大量30克以上缓急止痛并能解毒,中量6~10克益气补中,小量3~6克调和药性。
化学成分甘草酸、黄酮类、氨基酸、生物碱、多糖等。
使用禁忌建议孕妇、哺乳期女性、性功能障碍、肥胖、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月经期间等都不适合服用甘草。在中药配伍禁忌“十八反”中明言,及甘草与大戟、芫花、海藻、甘遂属于配伍禁忌,不宜同用。
配伍药方
1 治心气不足:炙甘草、生地黄、麦冬、党参、桂枝、阿胶。出自《伤寒论》
2 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与甘草汤不差者: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温分再服。出自《伤寒论》桔梗汤
3 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上药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出自《金匮要略》甘草干姜汤
4 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人参(去芦)、茯苓(去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出自《局方》四君子汤
5 治肺热喉痛,有痰热者:甘草(炒)6克,桔梗3克(米泔浸一夜)。每服15克,水一钟半,入阿胶半片煎服。出自《小儿药证直诀》
6 治腿脚挛急,或腹中疼痛:白芍药、炙甘草各12克。水煎去渣,分两次服。出自《伤寒论》芍药甘草汤
7 治百药毒方:生甘草6克,生锉。以水三盏,煎至一盏半,去滓,停冷。每服半盏,细细饮之,未效更服。出自《圣济总录》
8 治畜禽水产慢性腹泻肠炎:党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出自《山东华萌》华萌乐舒
此文章由山东华萌中医药研究有限公司整理归纳,欢迎留言评论!
生甘草主要作用:
1、可用于治疗心气不足、心悸、脉生、脾胃气虚、倦怠乏力。
2、可用于治疗痈、疮、喉痛等。它可以单独使用,口服或外用,或组合使用。
3、用于哮喘和咳嗽。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
4、用于胃痛、腹痛、腓肠肌痉挛和急性疼痛等。
5、用来混合某些药物的力量。此外,该产品还常用于许多处方中,以混合各种药物。此外,在现代,它通常与乌贼骨和瓦楞子一起用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