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语文,文言文,各种表示颜色的字/词,像玄这样的
1,黯 形声字。
从黑,音声。本义是:“深黑色”。
《说文》:“黯,深黑色也。”《广雅》:“黯,黑也。”
《史记·孔子世家》:“黯然而黑。”现在仍有“黯然”(黑暗的样子)等词语。
常泛指黑色。 2,赫 会意字。
从二赤。《说文》:“赫,火赤貌。”
火赤。本义是“火烧的颜色”,泛指“赤色和火红色” 。
如《诗经·邶风·简兮》:“赫如渥赭。”现在仍有“赫日(红日),赫赤(深红,火红)”等词语。
3,黛 形声字。从黑,代声。
《说文》:“黱,画眉也。从黑,朕声。”
“黱”也写作“黛”。锴本作画眉墨。
本义是“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
后来泛指“青黑色 ”,如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现在仍有“黛黑”等词语。
4,黑 会意字。小篆字形,上面是古“囱”字,即烟囱;下面是“炎”(火)字,表示焚烧出烟之盛。
合起来表示烟火熏黑之意。《说文》:“黑,火所熏之色也。”
本义是:“黑色”。《小尔雅》:“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
后经常表示“黑色”。如“黑洞洞”“黑暗”等。
5,红 形声字。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工声。
《说文》:“红,帛赤白色也。”本义是:“粉红色。”
段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释名·释采帛》:“红,绛也,白色似绛者也。”
后来也表示各种红的颜色。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
现在红色使用极为普遍,结合其他表示红色的词语使用,如“绯红”“绛红”等。 6,绯 形声字。
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非声。本义是“(帛)红色”。
《说文新附》:“绯,帛赤色也。”后常表示“红色,深红色 ”,如韩愈《送区弘南归》:“佩服上色紫与绯。”
现在有“绯红”等词语。 7,赤 会意字。
甲骨文,从大(人)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
一说“大火”为赤。本义是“火的颜色”,即红色。
《说文》:“赤,南方色也。”《书·洪范·五行传》:“赤者,火色也。”
后指“红色”,如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椒》:“色赤椒好。” 8,朱 指事字。
小篆字形,从木,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说文》:“朱,赤心木,松柏属。”
本义是:“赤心木”。后用来指“朱色,大红色” 。
如《韩非子·十过》:“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庄子·达生》:“紫衣而朱冠。”
古代又称“朱”为正色,如“朱门”“朱红”等 。 9,丹 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外面框框象矿井形,里边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表示那里有丹砂。《说文》:“丹,巴越之赤石也。
象采丹井。”本义是“辰砂,朱砂”。
后表示“红色,赤色”。《周礼·考工记》:“染羽以朱湛丹秫。”
10,蓝 形声字。从艹,监声。
本义是:“蓼蓝”。《说文》:“蓝,染青草也。”
蓝在上古汉语中并不表示颜色,一般都是表示染料“蓼蓝”,如《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用来表示蓝色的形容词是“青”。
“蓝”表示颜色是后起义,指“暗蓝色”。如杜甫《冬到金华山观》:“上有蔚蓝天。”
现在仍有“蓝天”“蔚蓝”等词语。 11,绿 形声字。
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录声。《说文》:“绿,帛青**也。”
本义是:“青中带黄的颜色”。如《楚辞·橘颂》:“绿叶素荣。”
后也用来表示“乌黑色 ”,如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扰。”(绿云:女子乌黑光亮的秀发)。
现在仍有“碧绿”“翠绿”“绿树”等词语。 12,白 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说文》:“白,西方色也。
殷用事物色白。” 古人还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本义是:“白颜色”。如《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
13,黄 象形字。金文象蝗虫形。
当是“蝗”的本字。本义是:“蝗虫。”
后常指:“**”。《说文》:“黄,地之色也。”
《论衡·騐符》:“黄为土色,位在中央。”《易·坤》:“天玄而地黄,解得黄矢。”
《诗·邶风·绿衣》:“绿衣黄里。” 14,褐 形声字。
从衣,曷声。《说文》:“褐,编枲袜。”
(枲:粗麻。)本义是:“用粗麻织成的袜子”。
后表示“黄黑色” ,如白居易《三适赠道友》:“褐绫袍厚暖。”现在仍有“褐煤,褐铁矿”等词语。
15,灰 会意字。从手,从火。
意思是火已熄灭,可以用手去拿。《说文》:“灰,死火余烬也。”
本义是:“火灰”。后指“灰色”,白色和黑色的混合色 。
16,绛(绛) 形声字。从糸,夅声。
《说文》:“绛,大赤也。”本义是:“大红色”,《广雅》:“纁谓之绛。
凡九旗之帛皆用绛。”(纁:红色)后表示“深红色”。
如《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为兵作绛衣行縢。”(行縢:绑腿。)
17,紫 形声字。从糸,此声。
《说文》:“紫,帛黑赤色也。”本义是“紫色”,也就是“蓝和红组成的颜色”。
后常指“紫色”,如《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现在仍有“紫棠色”(黑里带红的颜色)等词语。
18,彤 会意字。从丹,从彡。
丹就是丹砂。彡表示装饰。
本义是:“彩色装饰”。《说文》:“彤,丹饰也。”
《荀子·大略》:“诸侯彤弓。”(按:“丹漆也。)
本来是动词,后用作形容。
2 古文中的颜色1,“绛、朱、赤、丹、红”的区别
“绛、朱、赤、丹、红”五个词都表示红色,按其由深到浅的不同程度排列,“绛”的程度最深,《说文》:“绛,大赤也。”本义是:“深红色”。“朱”的程度其次,《说文》:“朱,赤心木,松柏属。”本义是:“赤心木”,后用来指“朱色,大红色” 。“赤”本义是“火的颜色”,即红色。“丹”本义是“辰砂,朱砂”,后表示“红色,赤色”。“红”的程度最浅,《说文》:“红,帛赤白色也。”本义是:“粉红色。”到后来,“红”和“赤”没有区别。
2,“青、苍、碧、绿、蓝”的区别
“青、苍、碧、绿、蓝”五个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形容词,表示颜色。但在古代汉语中是有区别的。“青”古代和现代都表示“蓝色”,“苍”的本义是“草色”,表示“深蓝色”或“深绿色”,程度最深,“碧”的本义是“青绿色的玉石”,表示“浅蓝色”或“浅绿色”,这三个词本来是有区别的,有时也可以混用。如青天又叫苍天,青草也叫做碧草,青苔也叫做苍苔。“绿色”和“青色”意义相差较远,混用的较少。“蓝”在上古汉语中只作为“蓼蓝”的意思,是名词,后来才具有“蓝色”的意思。
3 形容某种颜色的,用文言点的词表示红——朱或赤黑——墨粉——绯红,即浅红色。
别称:妃色 杨妃色 湘妃色 妃红色 ████ 妃色 妃红色:古同“绯”,粉红色。杨妃色 湘妃色 粉红皆同义。
████ 品红:比大红浅的红色 (quester注:这里的“品红”估计是指的“一品红”,是基于大红色系的,和现在我们印刷用色的“品红M100”不是一个概念) ████ 桃红,桃花的颜色,比粉红略鲜润的颜色。 (quester注:不大于M70的色彩,有时可加入适量**) ████ 海棠红,淡紫红色、较桃红色深一些,是非常妩媚娇艳的颜色。
████ 石榴红:石榴花的颜色,高色度和纯度的红色。 ████ 樱桃色:鲜红色 ████ 银红:银朱和粉红色颜料配成的颜色。
多用来形容有光泽的各种红色,尤指有光泽浅红。 ████ 大红:正红色,三原色中的红,传统的中国红,又称绛色 (quester注:RGB 色中的 R255 系列明度) ████ 绛紫:紫中略带红的颜色 ████ 绯红:艳丽的深红 ████ 胭脂:1,女子装扮时用的胭脂的颜色。
2,国画暗红色颜料 ████ 朱红:朱砂的颜色,比大红活泼,也称铅朱 朱色 丹色 (quester注:在YM对等的情况下,适量减少红色的成分就是该色的色彩系列感觉) ████ 丹:丹砂的鲜艳红色 ████ 彤:赤色 ████ 茜色:茜草染的色彩,呈深红色 ████ 火红:火焰的红色,赤色 ████ 赫赤:深红,火红。泛指赤色、火红色。
████ 嫣红:鲜艳的红色 ████ 洋红:色橘红 (quester注:这个色彩方向不太对,通常洋红指的是倾向于M100系列的红色,应该削弱**成分。) ████ 炎:引申为红色。
████ 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 ████ 绾:绛色;浅绛色。 ████ 枣红:即深红 (quester注:色相不变,是深浅变化) ████ 檀:浅红色,浅绛色。
████ 殷红:发黑的红色。 ████ 酡红:像饮酒后脸上泛现的红色,泛指脸红 ████ 酡颜:饮酒脸红的样子。
亦泛指脸红色 ████ 鹅黄:淡** (quester注:鹅嘴的颜色,高明度微偏红**) ████ 鸭黄:小鸭毛的** ████ 樱草色:淡** ████ 杏黄:成熟杏子的** (quester注:Y100 M20~30 感觉的色彩,比较常用且有浓郁中国味道) ████ 杏红:成熟杏子偏红色的一种颜色 ████ 橘黄:柑橘的**。 ████ 橙黄:同上。
(quester注:Y100 M50 感觉的色彩,现代感比较强。广告上用得较多) ████ 橘红:柑橘皮所呈现的红色。
████ 姜黄:中药名。别名黄姜。
为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又指人脸色不正,呈黄白色 ████ 缃色:浅**。
████ 橙色:界于红色和**之间的混合色。 ████ 茶色:一种比栗色稍红的棕橙色至浅棕色 ████ 驼色:一种比咔叽色稍红而微淡、比肉桂色黄而稍淡和比核桃棕色黄而暗的浅黄棕色 ████ 昏黄:形容天色、灯光等呈幽暗的** ████ 栗色:栗壳的颜色。
即紫黑色 ████ 棕色:棕毛的颜色,即褐色。1,在红色和**之间的任何一种颜色2,适中的暗淡和适度的浅黑。
████ 棕绿:绿中泛棕色的一种颜色。 ████ 棕黑:深棕色。
████ 棕红:红褐色。 ████ 棕黄:浅褐色。
████ 赭:赤红如赭土的颜料,古人用以饰面 ████ 赭色:红色、赤红色。 ████ 琥珀: ████ 褐色: 黄黑色 ████ 枯黄:干枯焦黄 ████ 黄栌:一种落叶灌木,花黄绿色,叶子秋天变成红色。
木材**可做染料。 ████ 秋色:1,中常橄榄棕色,它比一般橄榄棕色稍暗,且稍稍绿些。
2,古以秋为金,其色白,故代指白色。 ████ 秋香色:浅橄榄色 浅黄绿色。
(quester注:直接在Y中掺入k10~30可得到不同浓淡的该类色彩) ████ 嫩绿:像刚长出的嫩叶的浅绿色 ████ 柳黄:像柳树芽那样的浅** ████ 柳绿:柳叶的青绿色 ████ 竹青:竹子的绿色 ████ 葱黄:黄绿色,嫩** ████ 葱绿:1,浅绿又略显微黄的颜色2,草木青翠的样子 ████ 葱青:淡淡的青绿色 ████ 葱倩:青绿色 ████ 青葱:翠绿色,形容植物浓绿 ████ 油绿:光润而浓绿的颜色。以上几种绿色都是明亮可爱的色彩。
████ 绿沈(沉):深绿 ████ 碧色:1,青绿色。2,青白色,浅蓝色。
████ 碧绿:鲜艳的青绿色 ████ 青碧:鲜艳的青蓝色 ████ 翡翠色:1,翡翠鸟羽毛的青绿色。2,翡翠宝石的颜色。
(quester注:C-Y≥30 的系列色彩,多与白色配合以体现清新明丽感觉,与黑色配合效果不好:该色个性柔弱,会被黑色牵制) ████ 草绿:绿而略黄的颜色。 ████ 青色:1,一类带绿的蓝色,中等深浅,高度饱和。
3,本义是蓝色。4,一般指深绿色。
5,也指黑色。6,四色印刷中的一色。
2,特指三补色中的一色。 ████ 青翠:鲜绿 ████ 青白:白而发青,尤指脸没有血色 ████ 鸭卵青:淡青灰色,极淡的青绿色 ████ 蟹壳青:深灰绿色 ████ 鸦青:鸦羽的颜色。
即黑而带有紫绿光的颜色。 ████ 绿色:1,在光谱中介于蓝与黄之间的那种颜色。
2,本义:青中带黄的颜色。3,引申为黑色,如绿鬓:乌黑而光亮的鬓发。
代指为青春年少的容颜。 (quester注:现代色彩研究中,把绿色提高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和其它红黄兰三原色并列研究,称做“心理原色”之一) ████ 豆绿:浅黄绿色 ████ 豆青:浅青绿色 ████ 石青:淡灰绿色 ████ 玉色:玉的颜色,高雅的淡绿、淡青色 ████ 缥:绿色而微白 ████ 艾绿:艾草的颜色。
偏苍白的绿色。 ████ 松柏绿:经冬松柏叶的深绿 ████ 松花绿:亦作“松花”、“松绿”。
偏黑的深绿色,墨绿。 ████ 松花色:浅黄绿色。
(松树花粉的颜色)《红楼梦》中提及松花配桃红为娇艳 ████ ████ 蓝:三原色的一种。像晴天天空的颜色 (quester注:这里的蓝色指的不是RGB色彩中的B,而是CMY色彩中的C) ████ 靛青:也叫“蓝靛”。
用蓼蓝叶泡水调和与石灰沉淀所得的蓝色染料。呈深蓝绿色 (quester注:靛,发音dian四声,有些地方将蓝墨水称为“靛水。
4 古文里有哪些颜色1,黯 形声字。
从黑,音声。本义是:“深黑色”。
《说文》:“黯,深黑色也。”《广雅》:“黯,黑也。”
《史记·孔子世家》:“黯然而黑。”现在仍有“黯然”(黑暗的样子)等词语。
常泛指黑色。 2,赫 会意字。
从二赤。《说文》:“赫,火赤貌。”
火赤。本义是“火烧的颜色”,泛指“赤色和火红色” 。
如《诗经·邶风·简兮》:“赫如渥赭。”现在仍有“赫日(红日),赫赤(深红,火红)”等词语。
3,黛 形声字。从黑,代声。
《说文》:“黱,画眉也。从黑,朕声。”
“黱”也写作“黛”。锴本作画眉墨。
本义是“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
后来泛指“青黑色 ”,如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现在仍有“黛黑”等词语。
4,黑 会意字。小篆字形,上面是古“囱”字,即烟囱;下面是“炎”(火)字,表示焚烧出烟之盛。
合起来表示烟火熏黑之意。《说文》:“黑,火所熏之色也。”
本义是:“黑色”。《小尔雅》:“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
后经常表示“黑色”。如“黑洞洞”“黑暗”等。
5,红 形声字。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工声。
《说文》:“红,帛赤白色也。”本义是:“粉红色。”
段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释名·释采帛》:“红,绛也,白色似绛者也。”
后来也表示各种红的颜色。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
现在红色使用极为普遍,结合其他表示红色的词语使用,如“绯红”“绛红”等。 6,绯 形声字。
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非声。本义是“(帛)红色”。
《说文新附》:“绯,帛赤色也。”后常表示“红色,深红色 ”,如韩愈《送区弘南归》:“佩服上色紫与绯。”
现在有“绯红”等词语。 7,赤 会意字。
甲骨文,从大(人)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
一说“大火”为赤。本义是“火的颜色”,即红色。
《说文》:“赤,南方色也。”《书·洪范·五行传》:“赤者,火色也。”
后指“红色”,如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椒》:“色赤椒好。” 8,朱 指事字。
小篆字形,从木,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说文》:“朱,赤心木,松柏属。”
本义是:“赤心木”。后用来指“朱色,大红色” 。
如《韩非子·十过》:“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庄子·达生》:“紫衣而朱冠。”
古代又称“朱”为正色,如“朱门”“朱红”等 。 9,丹 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外面框框象矿井形,里边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表示那里有丹砂。《说文》:“丹,巴越之赤石也。
象采丹井。”本义是“辰砂,朱砂”。
后表示“红色,赤色”。《周礼·考工记》:“染羽以朱湛丹秫。”
10,蓝 形声字。从艹,监声。
本义是:“蓼蓝”。《说文》:“蓝,染青草也。”
蓝在上古汉语中并不表示颜色,一般都是表示染料“蓼蓝”,如《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用来表示蓝色的形容词是“青”。
“蓝”表示颜色是后起义,指“暗蓝色”。如杜甫《冬到金华山观》:“上有蔚蓝天。”
现在仍有“蓝天”“蔚蓝”等词语。 11,绿 形声字。
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录声。《说文》:“绿,帛青**也。”
本义是:“青中带黄的颜色”。如《楚辞·橘颂》:“绿叶素荣。”
后也用来表示“乌黑色 ”,如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扰。”(绿云:女子乌黑光亮的秀发)。
现在仍有“碧绿”“翠绿”“绿树”等词语。 12,白 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说文》:“白,西方色也。
殷用事物色白。” 古人还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本义是:“白颜色”。如《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
13,黄 象形字。金文象蝗虫形。
当是“蝗”的本字。本义是:“蝗虫。”
后常指:“**”。《说文》:“黄,地之色也。”
《论衡·騐符》:“黄为土色,位在中央。”《易·坤》:“天玄而地黄,解得黄矢。”
《诗·邶风·绿衣》:“绿衣黄里。” 14,褐 形声字。
从衣,曷声。《说文》:“褐,编枲袜。”
(枲:粗麻。)本义是:“用粗麻织成的袜子”。
后表示“黄黑色” ,如白居易《三适赠道友》:“褐绫袍厚暖。”现在仍有“褐煤,褐铁矿”等词语。
15,灰 会意字。从手,从火。
意思是火已熄灭,可以用手去拿。《说文》:“灰,死火余烬也。”
本义是:“火灰”。后指“灰色”,白色和黑色的混合色 。
16,绛(绛) 形声字。从糸,夅声。
《说文》:“绛,大赤也。”本义是:“大红色”,《广雅》:“纁谓之绛。
凡九旗之帛皆用绛。”(纁:红色)后表示“深红色”。
如《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为兵作绛衣行縢。”(行縢:绑腿。)
17,紫 形声字。从糸,此声。
《说文》:“紫,帛黑赤色也。”本义是“紫色”,也就是“蓝和红组成的颜色”。
后常指“紫色”,如《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现在仍有“紫棠色”(黑里带红的颜色)等词语。
18,彤 会意字。从丹,从彡。
丹就是丹砂。彡表示装饰。
本义是:“彩色装饰”。《说文》:“彤,丹饰也。”
《荀子·大略》:“诸侯彤弓。”(按:“丹漆也。)
本来是动词,后用作形容。
对应“红、橙、黄、绿、青、蓝、紫、黑、白、灰”,这些颜色的古文为:彤、缇、缃、碧、葱、靛、缥、玄、素、苍。
反应在诗词中的颜色有:
1、彤——红色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静女》先秦:佚名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释义:
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2、缃(xiāng)——浅**
缃裙罗袜桃花岸,薄衫轻扇杏花楼。
《最高楼·旧时心事》宋代:程垓
旧时心事,说着两眉羞。长记得、凭肩游。缃裙罗袜桃花岸,薄衫轻扇杏花楼。几番行,几番醉,几番留。
也谁料、春风吹已断。又谁料、朝云飞亦散。天易老,恨难酬。蜂儿不解知人苦,燕儿不解说人愁。旧情怀,消不尽,几时休。
释义:
过去的心事啊,说起来令人害羞,常常记得,我们俩并肩赏游,穿着浅**的裙子罗袜漫步在桃花盛开的岸边,薄薄的青衫轻罗小扇轻歌曼舞在杏花楼,有多少遍游赏,多少回沉醉,多少次挽留。
有谁料到,往事让春风吹断,还有谁想到,美好的朝云飞逝流散,老天容易衰老,离恨消除却难,蜂儿啊不懂得人们的痛苦,燕儿啊不懂得人们的忧伤,留恋昔日的情怀啊,何时才能消完?
3、碧——绿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五代:冯延巳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释义:
碧绿的杨柳依偎着曲曲折折的栏杆,春风和煦轻柔,鹅黄嫩绿、如丝如缕的杨柳在风中款款摆动腰肢,摇曳多姿。是谁突然弹起钿筝,惊醒那安栖的燕子,双双穿帘飞去。
然而几天时间放眼望去尽是落絮纷纷,正当杏花盛开,娇艳无比之际,却下起清明雨。在如此深重的幽情之中,她不由沉沉睡去,正在睡酣梦甜之际,却被窗外清脆的莺啼声惊起,而美梦也再也无寻处了。
4、葱——青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高轩过》唐代:李贺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释义:
两位大人穿着青翠如葱的官服,金环压着马辔头摇晃玲珑。马蹄声阵阵马车声响隆隆,下马进门来器宇轩昂气势如虹。原来一个是洛阳城的大才子,一个是名门天下的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的才气在他们胸中,天地精华他们都能融会贯通。
殿前吟诗作赋声音响彻云空,笔能补造化之缺上天都没用。我这个客居他乡的粗眉书客,谁知到枯草能遇到春天和风。我就像垂翅的鸟儿附上大鸿雁,他日不羞惭小蛇变成大龙。
5、玄——黑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咏蝉 / 在狱咏蝉》唐代: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释义:
深秋季节寒蝉叫个不停,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怎么能忍受这秋蝉扇动乌黑双翅,对我一头斑斑白发,不尽不止地长吟。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有谁能相信秋蝉是这样的清廉高洁呢?又有谁能为我这个无辜而清正的人申冤昭雪呢?
1 形容女子长得很漂亮,用文言文怎么说
1、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翻译:体态轻盈柔美象受惊后翩翩飞起的鸿雁,身体健美柔曲象腾空嬉戏的游龙;容颜鲜明光彩象秋天盛开的菊花,青春华美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
2、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翻译:在明亮的丹唇里洁白的牙齿鲜明呈现;晶亮动人的眼眸顾盼多姿,两只美丽的酒窝儿隐现在脸颊。
3、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翻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
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翻译:宛如出清水的芙蓉,有大自然天然去雕饰。
5、回眸一笑百媚生。——白居易《长恨歌》
她回眸一笑时,千姿百态、娇媚横生。
2 18岁的女生用古文怎么说18岁的女生用古文叫“待年”。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或“待字闺中”。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会把头发梳起,插上簪子,表示已到出嫁年岁。
女子可以出嫁又尚未出嫁叫“待字闺中”。 《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
意思是女子到了婚嫁年龄,盘发结笄,表示成人。 女子的成年礼比男子要早好几岁,十五岁的时候就要举行成年礼,称作“及笄”,“笄(jī)”是簪子,盘发结笄,表示成人了。
这时要取一个“字”。举行完笄礼,女子就可以出嫁了。
但是在笄礼之后、出嫁之前的这一段时间,这位成年女子的状态就称作“待字”或者“待字闺中”。女子尚未婚配,就好像在等待那个成人时方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431356663才可以取的“字”一样,故称“待字”,这当然是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的,“字”的引申义就是“女子许嫁”的“许嫁”二字。
字,孕也。生子、出嫁之意。
古文字形象而是上面一个房子,下面一个婴儿。
扩展资料:
2、初度:周岁。 3、生小:幼年。
4、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5、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6、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7、教数:9岁。
8、外傅:10岁,出外就学。 9、束发:束,捆,结之意。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古代年岁的别称。
10、舞勺:13岁。 11、及笄:指女子15岁。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12、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
13、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14、弱冠:指男子20岁。
弱,弱小。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15、而立:指30岁。 16、不惑:指40岁。
17、强壮:指四十。 18、艾:指50岁。
19、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20、古稀:指70岁。 21、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22、耄耋:指八九十岁 23、黄发:指长寿老人。 24、鲐背:指长寿老人。
25、期颐:指百岁。 -年龄称谓 -待字闺中 -待年。
3 古文中“女孩”怎么说“女孩”在文言文中一般说“女子”,或用别称:佳人、红袖、青蛾、粉黛、佳丽、姝丽、碧玉
髫年、豆蔻、及笄等。这些对女人的称呼,大多是从容貌和服饰妆容等方面着眼的,如以下:
1、红袖。本指女子红色的衣袖,代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对酒吟》:“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译文:今夜酒未醉人人自醉,还要美人来搀扶。)
2、红裙。本指妇女穿的裙,也指妇女。如唐代韩愈《醉赠诺书》:“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译文:长安的那些富家子弟, 盘碗里摆满了各种腥荤。不懂得文人饮酒的雅趣, 只会醉倒在女人中。)
3、红粉。本指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白粉,也代指美女。如唐代李商隐《马嵬》:“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白成灰。”(译文:安禄山的兵马声势浩大 地来了,皇帝被迫赐死杨贵妃,并将她匆匆埋葬,没多久就化成尘埃了。这里的“红粉”指的是杨贵妃。)
4、粉黛。本指妇女涂在脸上的白粉和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喻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译文:回头一笑能迷住众多的人,六宫的妃子都失去了美色。)
5、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弯曲的眉毛,借为美人的代称。如唐代高适《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蝉娟守空闺。”(译文:征夫从军长年征战在外,美丽的妻子天天独守闺房。)
6、红颜。本指妇女美丽的容颜,也代指美女。如清代吴伟业《圆圆曲》:“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译文:全军痛哭披上了缟素,哪知道将军冲冠一怒是为了红颜。)
7、裙钗。因妇女著裙插钗,因此称妇女为裙钗。如清代曹雪芹《红楼梦》:“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译文:想我堂堂一个男子汉,还不如你一个女子。)
扩展资料
古代女子各年龄段的叫法:
1、生小:指幼年的时候。东汉末年的建安时期《孔雀东南飞》中就有写道:“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译文:出生在小地方,从小在山野里长大)
2、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出自《诗经》中《诗·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译文:漂亮孩子逗人怜,扎着小小羊角辫。)
3、髫年:在古代,女孩7岁称“髫年”。词语出自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
4、豆蔻:特指女孩子十三四岁。出自唐代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译文:美丽的少女身姿轻盈美好,芳龄十三有余;她像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叶嫩花姣,随风颤袅,美艳无比。)
5、及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出自出自周代《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译文:女子到了十五就需要把头发盘笄贯之,到了结婚的年龄。)
6、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出自南朝宋代作者范晔的《后汉书献穆曹皇后纪下》,原文:“操进三女宪、节、华为夫人,聘以束帛玄纁五万匹,小者待年于国。”“小者待年于国”。(译文:曹操把自己的三个亲生女儿 :曹宪、曹节和曹华一同嫁给汉献帝 刘协为夫人,以束帛玄纁五万匹为订婚的聘礼,年幼的女儿暂且留在封国,待年龄长到可以婚配的时候再送进宫。)
7、艾:指50岁。出自秦汉年间儒家学者《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译文:五十头发就像艾草一样白了。)
8、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出自唐代赵牧的《对酒》”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译文:手摸着六十岁的胡子,反反复复的像玩珠子一样。)9、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出自《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译文:所以太尉段颖,英勇的名声在世,在边境坚守,头发不整理的应对羌族起义,头发白了才成功。)
10、耄耋:指八九十岁。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译文:说老人都能够只因为寿命到头而终结,大王您的遍施恩泽连草木虫鱼都能得到好处。)
4 用来形容女子的文言文形容美女的诗句 1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出自杜甫《佳人》 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鬓,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2“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出自李延年诗衍生出一个很著名的形容美女的词语——倾城倾国 3“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形容恰到好处,不能稍做变化,否则就不够完美出自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有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美人既醉,朱颜酡些。
(宋玉)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李白)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李延年)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曹植)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王维)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王昌龄)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杜甫) 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
(第六十八回) 周代《诗经桃夭》中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已将桃花作为女子的象征; 唐代李白《长相思》中有“美人如花隔云端”一句,应是最早以直白的手法将花与美人相提并论。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李白(杨贵妃)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同上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同上 美女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聘聘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其一》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邻女,头白溪边尚浣纱。--林黛玉 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开。
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何思澄《南苑逢美人》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回眸一笑百魅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
汉代化妆文化综述
撰文:李芽
摘要:中国古代化妆文化是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它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古人的生活习俗、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经济贸易发展程度,而且可以对当代的戏剧影视人物造型提供科学的参照依据。汉代在中国化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铺垫期,其在化妆品的制作与化妆造型两方面都比之前代取得了质的进步。可以说,没有汉代所奠定的物质、观念与形式美的坚实基础,也就没有随后的中国化妆史上魏晋盛唐的灿烂辉煌。本文试图通过对汉代化妆品与化妆造型两方面的分析,为读者呈现出汉代化妆文化的基本面貌。
关键词:汉代 化妆品 化妆造型
化妆,做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习俗,做为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中,人们就已经发现有在面部涂绘花纹的陶塑人像了,如果说此时的绘面习俗还更多的是反映一种远古图腾仪式,而非现代意义上的美化仪容的化妆形式的话,那么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明确的使用脂、泽、粉、黛来化妆美容的记载了。但在先秦,由于中原尊礼文化的影响,对人物品德的要求要重于对外貌的修饰,再加上化妆品制作工艺和原料进口的限制,此时的化妆基本上是处于一个以“粉白黛黑”为主流的素妆时代。
而汉代是汉民族形成、汉文化精神确立的朝代,也是结束先秦百家争鸣,使多元一统的审美观念形成的时代。汉初的休养生息与随后汉武帝的杰出统治,不仅使汉代社会政治安定,各类产品相对丰富,而且在军事上,打败了北边的匈奴,平定了南方的南越,不仅打通陆上的丝绸之路,而且还开辟了南方的海上交通,大大扩展了汉朝的对外贸易往来,这都为化妆品的制作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铅粉、胭脂、合成香料等化妆用品都是在这时普及的。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采取了宽松的政策,在提倡推崇儒家思想的同时,也不排斥其他各家思想,并开始整理、研究文化典籍。同时,汉文化还吸取了大量楚文化,给北方文化注入了保存在楚文化中的原始巫术、神话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从而产生了把深沉的理性精神和大胆的浪漫幻想结合在一起的生气勃勃,恢宏伟美的汉文化。这种恢宏的汉文化,对汉代的妆容审美观念也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推动了化妆各个方面的长足发展。使得汉代在中国古代化妆史上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时代,为后世中国化妆史的灿烂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汉代化妆品综述
汉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陆上海上丝路的开通,使得化妆品的制作工艺得到长足进展,化妆品的原料也大大丰富。例如年代为西汉初期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便出土有两个保存完好的妆奁,其中共放有大大小小九个盛放各种化妆品的小奁。内中化妆品的质地有粉状的、油状的和块状的。[①]其具体配方和用途目前虽然暂时无法考证。但根据对汉代化妆史的研究,汉代化妆品的品种已经非常全面,脂泽粉黛,一应俱全,基本上涵盖了化妆品的所有主要门类。
(1)面脂
面脂即涂面润肤的香膏,也可涂唇。汉刘熙《释名·释首饰》中写:“脂,砥也。著面柔滑如砥石也。”形容脸上涂上面脂之后,则柔滑如细腻平坦的石头一般。汉史游《急就篇》“脂”唐颜师古注曰:“脂谓面脂及唇脂,皆以柔滑腻理也。”
(2)泽
泽也称兰泽、香泽、芳脂等。是用以涂发的香膏。汉刘熙《释名·释首饰》曰:“香泽,香入发恒枯悴,以此濡泽之也。“汉史游《急就篇》“膏泽”唐颜师古注曰:“膏泽者,杂聚取众芳以膏煎之,乃用涂发使润泽也。指以香泽涂发则可使枯悴的头发变得有光泽。汉枚乘《七发》:“蒙酒尘,被兰泽。”即指此物。
(3)妆粉
妆粉,即妆面用的香粉,有白粉、红粉之分。周代,人们就已经知道以粉傅面了,当时用的粉,多半是用米粉制成的。秦汉时的妆粉除了米粉之外,还发明了铅粉。认何新兴事物的发明,必然与当时生产技术的发展有关。秦汉之际,道家炼丹盛行,秦始皇就四处求募“仙丹”,以期长生不老。烧丹炼丹术的发展,再加上汉时冶炼技术的提高,使铅粉的发明具备了技术上的条件,并把它作为化妆品流行开来。汉代张衡《定情赋》中有:“思在面而为铅华兮,患离神而无光。”在语言文字中,一个新的词汇,往往伴随着新概念或新事物的出现而诞生。铅华一词在汉代文学作品中的使用,决非偶然,当是铅粉的社会存在的反映。铅粉通常以铅、锡等材料为之,经化学处理后转化为粉,主要成份为碱式碳酸铅。铅粉的形态有固体及糊状两种。固体者常被加工或瓦当形及银锭形,称“瓦粉”或“定(锭)粉”;糊状者则俗称“胡(糊)粉”或“水粉”。汉刘熙《释名·释首饰》:“胡粉。胡,糊也,脂和之如糊,以涂面也。”因此,有人认为“胡粉”为胡人之粉,是不对的。铅粉能使人容貌增辉生色,故又名“铅华”。
除了白色妆粉外,汉代还有红色妆粉,用以妆颊。汉刘熙《释名·释首饰》:“赬粉,赬,赤也,染粉使赤,以着颊也。”《古诗十九首》之二便写道:“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除了以粉傅面之外,汉代还有爽身之粉,通常制成粉末,加以香料,浴后洒抹于身,有清凉滑爽之效。多用于夏季。汉代伶玄《赵飞燕外传》中便写有:“后浴五蕴七香汤,踞通香沉水座;……婕妤浴豆蔻汤,傅露华百英粉。”[②]
(4)胭脂
胭脂的历史非常悠久,对其起始时间,古书记载不一。《中华古今注》曰:“燕脂盖起自纣,蓝花汁凝作燕脂。”但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则称:“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此妆之始也。”从已发掘的考古资料看,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梳妆奁中已有胭脂等化妆品。此墓主人为当时一位驮候之妻,墓年代大约为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距秦灭不过四十年时间。可见,至迟在秦汉之际,妇女已以胭脂妆颊了。
古代制作胭脂的主要原料为红蓝花。红蓝花亦称“黄蓝”、“红花”,是从匈奴传入我国的。汉代以来,汉匈之间有多次军事力量的厮杀,如汉武帝三次大规模的反击,匈奴右部浑邪王率众四万人归附于汉朝;汉宣帝甘露三年呼韩邪单于归臣于汉朝;光武帝建业廿四年,驻牧于南边的匈奴日逐王比率众到王原塞归附。再加上官吏与民众间的交往,都为汉匈两民族文化习俗的沟通与传袭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途径。“胭脂”的制作、使用与推广,也正是在这种大交流、大杂居的历史背景下,渐渐传入汉朝宫庭和我国与匈奴接壤的广大区域的。
宋《嘉祐本草》载:“红蓝色味辛温,无毒。堪作胭脂,生梁汉及西域,一名黄蓝。”张华《博物志》载:“‘黄蓝’,张骞所得,今沧魏亦种,近世人多种之。收其花,俟干,以染帛,色鲜于茜,谓之‘真红’,亦曰‘鲜红’。目其草曰‘红花’。以染帛之余为燕支。干草初渍则色黄,故又名黄蓝。”史载汉武帝时,由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国内,因花来自焉支山,故汉人称其所制成的红妆用品为“焉支”。“焉支”为胡语音译,后人也有写作“烟支”、“鲜支”、“燕支”、“燕脂”、“胭脂”的。在汉代,红蓝花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美容化妆材料已经广泛地进入了匈奴人的社会生活之中,故霍去病先后攻克焉支、祁连二山后,匈奴人痛惜而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除了用红蓝花作胭脂外,在江苏、海州和湖南长沙早期汉墓出土的物品中,还发现以朱砂作为化妆品盛放在梳妆奁里。朱砂的主要成份是硫化汞,并含少量氧化铁、粘土等杂质,可以研磨成粉状,供面妆之用。
(5)眉黛
即描眉用的石黛。汉刘熙《释名·释首饰》中写:“黛,代也,灭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那么“黛”是什么呢?通俗文云:“染青石谓之点黛。”这样看来,黛是一种矿石,汉人叫做“青石”,也称作“石黛”。其在矿物学上属于“石墨”一类。因其质浮理腻,可施于眉,故后又有“画眉石”的雅号。这是中国的天然墨,在没有发明烟墨之前,男子用它来写字,女子则用它来画眉。石黛用时要放在专门的黛砚上磨碾成粉,然后加水调和,涂到眉毛上。后来有了加工后的黛块,可以直接兑水使用。汉代的黛砚在南北各地的墓葬里常有发现。在江西南昌西汉墓就出土有青石黛砚,江苏泰州新庄出土过东汉时代的黛砚,上面还粘有黛迹。广西贵县罗泊湾出土的汉代梳篦盒中,也发现了一已粉化的黑色石黛。
(6)唇脂
汉代刘熙《释名·释首饰》一书中也提到唇脂:“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说明点唇之俗最迟不晚于汉代。丹是一种红色的矿物质颜料,也叫朱砂。但朱砂本身不具粘性,附着力欠佳,如用它敷在唇上,很快就会被口沫溶化,所以古人在朱砂里,又渗入适量的动物脂膏,由此制成的唇脂,既具备了防水的性能,又增添了色彩的光泽,且能防止口唇皲裂,成为一种理想的化妆用品。唇脂的实物,在江苏扬州,湖南长沙等地西汉墓葬中都有发现,出土时,还盛放在妆奁之中,尽管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但色泽依然艳红夺目。
(7)香料
在妆饰文化中,对香的运用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自古女子妆品,无不含香。面脂口脂也称“香脂”,洗发之露称为“香泽”,妆面之粉称为“香粉”,而盛放梳刷镜篦、胭脂油粉的梳妆奁,又被称之为“香奁”,香料与化妆品是密不可分的。香料不仅可以芳香身体,使人未见其面,便可先嗅其香,起到一种妆容服饰所无法达到的神秘、诱人之效。而且香料还有着驱蚊除秽、镇静安神、杀菌消毒等保健的功效。
在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就出土了众多的香料,今天可以辨认出来的有花椒、桂、茅香、高良姜、姜、辛夷、杜衡、藁本、佩兰等十余种,这些香料分别盛放在草药袋、香囊、枕头、妆奁和熏炉中,为我们研究汉代的用香习俗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物资料。[③]从一号墓出土香料看,西汉初期贵族所使用的香料都为国产的香草,比较常见,并无名贵香药。因为它们是直接采自植物,故称为天然香料。这些香草风干后缝于香囊中佩戴尚可,用于焚烧的话,烧出来的烟并不会很香。而可供焚烧的香料,如乳香、沉香、檀香、郁金香、苏合香等,多为热带产物,不产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后世的名贵香料主要靠从西域和南海进口。汉武帝时期,在通西域、平南越之后,才打通陆上的丝绸之路,开辟了南方的海上交通。中国这时候才和世界取得较为广泛的联系,香料贸易也从这时起才提到日程上来。[④]随着香料品种的增多,人们已开始研究各种香料的作用和特点,并利用多种香料的配伍调合制造出特有的香气,于是出现了“香方”的概念,即指由多种香料依香方调和而成的“合香”。从天然香料演进到合成香料,这是用香方式的一个重要发展。东汉时期《汉建宁宫中香》的香方就显示了东汉的这一用香的进步:
黄熟香四斤、白附子二两、丁香皮五两、藿香叶四两、零陵香四两、白芷四两、乳香一两、檀香四两、生结香四两、甘松五两、茅香一斤、沉香二两、苏合油二两、枣五两
研为细末,炼蜜和匀,窖月余作丸,或饼爇之。[⑤]
二、汉代化妆造型综述
汉代由于化妆品制作技术的成熟与对女性美观念的转变,使得妆型大大丰富,是中国古代化妆史从先秦的的素妆时代步入后世的彩妆时代的重要转折期。在面妆方面,由于红蓝花的引进,使胭脂的使用日益普及,妇女们一改周时的素妆之风,而开始盛行各式各样的红妆。在眉妆方面,则一扫周代单调的纤纤峨眉妆,而创造出了许多颇为“大气磅礴”和“以为媚惑”的眉式。再加上花钿与面靥的趋于成俗,都显示出汉代女性对美的一种无拘无束的追求。而且,自汉以后至魏晋、隋唐,屡屡出现的男子涂脂敷粉的现象,既表明了化妆术的日益普及,也表明了这一时期人们对美的一种宽容之心。但从审美风格上看,汉代的妆型总体上还是以柔和典雅为美。
(1)汉代面妆
从汉代开始,女子们便不再以周代的素妆为美了,而流行起了“红妆”,即不仅止乎敷粉,而且还要施朱,即敷搽胭脂。
汉时妇女颊红,浓者明丽娇研,淡者幽雅动人。依敷色深浅,范围大小,妆制不一,产生出各种妆名。如“慵来妆”,衬倦慵之美,薄施朱粉,浅画双眉,鬓发蓬松而卷曲,给人以慵困,倦怠之感,相传始于汉武帝时,为武帝之妃赵合德创。汉伶玄《赵飞燕外传》:“合德新沐,膏九曲沉水香。为卷发,号新髻;为薄眉,号远山黛;施小朱,号慵来妆。”
再如“红粉妆”,顾名思义,即以胭脂、红粉涂染面颊。汉代《古诗十九首》之二便写道:“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其俗历代相袭,经久不衰。
(2)汉代眉妆
两汉时期可以说是上承先秦列国之俗,下开魏晋隋唐之风,开辟了中国画眉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汉王朝时,涌现出了很多致力于修眉艺术的帝王与文人。在西汉以汉武帝为首,《二仪实录》说他:“令宫人扫八字眉”。在东汉则以明帝为魁,史称“明帝宫人,拂青黛蛾眉”。有了帝王的提倡,普通士庶自然也跟着对女子的妆饰重视起来。著名的张敞画眉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据《汉书·张敞传》载:“敞为京兆……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妩。”与他有隙者向汉宣帝造密,宣帝召见并责问他,张敞答“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使宣帝很满意。从此这就成为流传久远的夫妻恩爱典故。唐代诗人张悦在《乐世词》中诗云:“自怜京兆双眉妩,会待南来五马留”,就引用了这个旧典。另一位汉代的大才子司马相如也是一位“眉痴”,他是汉代古文的“文章魁首”,他的辞赋中有不少为写眉的名句,偏生他结识的爱人,恰巧又是一个特富眉间天然美的绝世美人。《西京杂记》说:“司马相如妻卓文君,眉如远山,时人效之,画远山眉。”(一本作“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这正所谓佳人才子,相得益彰了。后来汉成帝的爱妃赵飞燕,让她的妹妹赵合德也仿照文君“为薄眉,号远山黛”。可见修眉的风气的确盛行于两汉。
汉代流行于贵族女子之中的眉妆,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八字眉、远山眉和蛾眉之外,当属长眉最为流行了。长眉是在蛾眉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它的特点是纤巧细长。马王堆汉墓出土木俑脸上即是长眉入鬓。除长眉外,汉代妇女也曾画过阔眉(又称“广眉”、“大眉”),据说这种风气首先出自长安城内,后传遍各地。谢承的《后汉书》里就载有:“城中好广眉,四方画半额”的俗语,甚至“女幼不能画眉,狼藉而阔耳”。在文人作品中也有这类描述。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若夫青琴宓妃之徒……靓妆刻饰……长眉联娟”。吴均《与柳恽酬答诗》中的“纤腰曳广袖,半额画长蛾”,都是对长眉的描写。由此可见,恢宏壮美的汉文化表现在眉妆上也同样是大气磅礴。从广州郊区汉墓出文物中的女乐形象上便可以看到这种眉式,颇有特色的是两边的女乐眉形还不一边高。前面提到的八字眉便是在长眉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而来的,因眉头抬高而眉梢部分压低,形似“八”字而得名。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木俑即作此式。
汉代还流行过一种惊翠眉,但很快被梁冀之妻发明的“愁眉”取代了。愁眉脱胎于“八”字眉,眉梢上勾,眉形细而曲折,色彩浓重,与自然眉形相差效大,因此需要剃去眉毛,画上双眉。《后汉书·梁冀传》言:“(冀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这里的啼妆指的是以油膏薄拭目下,如啼泣之状的一种妆式,流行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少有的几种眼妆之一。)此举影响很大,“至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啼妆……京都歙然,诸夏皆放(仿)效。此近服妖也。”由此还产生了一个新的词语——“愁蛾”,后世常用以形容女子发愁之态,谓之愁蛾紧锁。
关于汉代女子妆眉的方法,除了描画之外,还需要借助工具修饰。汉刘熙《释名·释首饰》:“黛,代也,灭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即古人画眉是先拔去眉毛,然后再描画上去的。在马王堆一号汉墓中的五子漆奁中就发现有一把角质镊,长172厘米。镊片可以随意取下和装上,柄制作精细,并刻有几何纹饰。《释名·释首饰》中写:“镊,摄也,摄取发也。”《太平御览》卷七百一十四引《通俗文》:“披剪须发谓之镊。”可见,镊即拔去发须之用。当然,除了发须,眉毛当也属此列。清王初桐《奁史》卷七三引《郑氏家范》:“妇女不得刀镊工剃面。”从侧面说明刀和镊是女子修面的重要工具。但实际上,古代女子也并不都是先拔去眉再画之的,只是画一些特殊造型的眉时,才不得己拔去,和现代人其实是一样。东汉时期汉明帝的明德马皇后端庄秀丽,《东观汉记》中记载:“她眉不施黛,独左眉角小缺,补之如粟。”可见,也有很多女性是崇尚眉型的自然美的。
(3)汉代唇妆
点染朱唇是面妆的又一个重要步骤。因唇脂的颜色具有较强的覆盖力,故可改变嘴型。因此,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社会就出现了崇尚妇女唇美的妆唇习俗,如战国楚宋玉《神女赋》:“眉联娟以娥扬兮,朱唇的其若丹。”以赞赏女性之唇色如丹砂,红润而鲜明。
中国古代女子点唇的样式,一般以娇小浓艳为美,俗称“樱桃小口”,汉代即已成俗。女子在妆粉时常常连嘴唇一起敷成白色,然后以唇脂重新点画唇形。唇厚者可以返薄,口大者可以描小。例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木俑的点唇形状便十分像一支倒扣的樱桃。
(4)汉代面饰
面饰,即粘帖或绘制于面颊上的妆饰,是中国古代女子化妆中很重要的一个门类。其在先秦时就已有滥觞,至汉代逐渐趋于成俗。
花钿
花钿,亦称面花或花子,是一类可以粘贴在脸面上的薄型饰物,大多以彩色光纸、云母片、昆虫翅膀、鱼骨、鱼鳔、丝绸、金箔等为原料,制成圆形、三叶形、菱形、桃形、铜钱形、双叉形、梅花形、鸟形、雀羽斑形等诸种形状。当然,也有直接画于脸面上的,色彩斑斓,十分精美。花钿,也泛指面部妆饰,在这里特指饰于眉间额上的妆饰。
面饰花钿之俗,在楚时已有之,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彩绘女俑脸上就点有梯形状的三排圆点,在信阳出土的楚墓彩绘木俑眼皮之上也点有圆点,当是花钿的滥觞。秦朝“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贴五色花子,画为云虎凤飞升。”[⑥]说明秦时贴花钿已开始趋于成俗了。汉承秦制,又受楚文化影响至深,因此,花钿在汉代也应该有所承袭。
面靥
面靥,又称妆靥。靥指面颊上的酒涡,因此面靥一般指古代妇女施于两侧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古老的面靥名称叫“的”(也作“旳”)。指妇女点染于面部的红色圆点。
商周时期便已有之,多用于宫中。早先用作妇女月事来潮的标记。古代天子诸侯宫内有许多后妃,当某一后妃月事来临,不能接受帝王“御幸”,而又不便启齿时,只要面部点“的”,女史见之便不列其名。汉刘熙《释名·释首饰》:“以丹注面曰旳。旳,灼也。此本天子诸候群妾当以次进御,其有月事者止而不御,重(难)以口说,故注此丹于面,灼然为识,女史见之,则不书其名于第录也。”即说的是此。但久而久之,后妃宫人及舞姬看到面部点“的”有助于美容,于是就打破月事界限而随时着“的”了,“的”的初衷便慢慢被美容所代替,成为面靥的一种,并传入民间。繁软《弭愁赋》中便写道:“点圆的之荧荧,映双辅而相望。”
(5)汉代男子化妆
化妆自古并不只是女人的专利,男子也有化妆,只是不似女子般繁复齐全而已。
汉朝时,不但女子傅粉,男子亦然。《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前画工画望卿舍,望卿袒裼傅粉其旁。”《汉书·佞幸传》中载有:“孝惠时,郎侍中皆冠鵔鸃、贝带、傅脂粉。”《后汉书·李固传》中也载有:“顺帝时诸所除官,多不以次,及固在事,奏免百余人。此等既怨,又希望冀旨,遂共作文章虚诬固罪曰:‘……大行在殡,路人掩涕,固独胡粉饰貌,搔头弄姿,槃旋偃仰,从容冶步,曾无惨怛伤悴之心。”这虽是诬蔑之词。但据浓德符《万历野获编》所记:“若士人则惟汉之李固,胡粉饰面。”可见,李固喜敷粉当属实情。也可看出当时男子确有敷粉之习尚。虽然汉时男子敷粉属实,但或列入佞幸一类,或冠以诬蔑之词,说明男子敷粉自古便不为礼教所推崇。
(6)汉代妆饰用香习俗
香料的使用在汉代是涵盖生活的诸多方面的,如饮食、保健、宗教、防腐等都离不开对香料的依赖。但妆饰用香主要还是出自芳香身体内外的需要。
用香花香草芳香身体,让人的身体终日萦绕在香气之中,在先秦时就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了。楚辞中有关这类的论述非常之多,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被薜荔兮带女萝……被石兰兮带杜衡”(《九歌·山鬼》)等等。从楚辞的诗句来看,楚人是从野地里采来新鲜的香花香草,编串成花环、花链等形式,直接佩戴在身上,这往往比较受到季节和场景的局限。因此,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人们是把阴干的香草盛在精美的香囊里,将之佩戴在身上,香气就会更持久的保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就出土有六个香囊,女尸辛追两手各握绣花绢面香囊一个,一个“信期绣”绢香囊出土于北边箱,另三个放在东边箱的65号竹笥中。
让身体散发动人的香气,紧紧依靠佩戴香囊还是不够的。在先秦时,古人就已经懂得在加热洗澡水的时候,将香草投入其中,煮成香喷喷的“香汤”,用来清洗并芳香身体。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即在端午时以兰草汤沐浴去污。因为端午正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认为兰(即佩兰)汤可以香身除病,祓除不详。所以端午节也被称为“浴兰节”,而佩兰也就得到了另一个美称“香水兰”。《九歌·云中君》中就有:“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赵飞燕外传》中则有:“后浴五蕴七香汤,踞通香沉水座, 坐燎降神百蕴香;婕妤浴豆蔻汤,傅(敷)露华百英粉。”这里的“五蕴七香汤”和“豆蔻汤”则是专供后妃使用的更为高级的香汤了。
除了沐浴香汤,将香料参入化妆品,直接涂抹于身上则是更为重要的。自古女子妆品,无不含香。面脂口脂也称“香脂”,洗发之露称为“香泽”,妆面之粉称为“香粉”,而盛放梳刷镜篦、胭脂油粉的梳妆奁,又被称之为“香奁”,马王堆一号汉墓五子漆奁内两个最大的圆形小奁便专门放置香料,一个小奁内绷绛色绢,绢上放花椒,另一个放的是香草类植物。可见,香料与化妆品是密不可分的。
为了身香,除了外用,还有内服。应劭《汉宫》曰:“侍中刁存,年老口臭,上出鸡舌香含之。”即以鸡舌香掩盖口臭。这应是中国古代内服香药的最早记载了。
化妆文化不仅蕴含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和美学内涵,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科技、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程度。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汉代,化妆品的制作已经趋于成熟。不仅种类齐全,而且原料来源广泛,既有来自植物和动物,也有来自矿物;既有产自本土的原料,也有来自异域的原料。在化妆造型方面,由先秦时期流行的的“粉白黛黑”式的素妆向明丽典雅的红妆转变;在眉妆方面,由于帝王与文人的提倡,出现了中国画眉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花钿与面靥的使用也逐渐趋于成熟;香料由西汉时期的天然香料过渡为东汉的合成香料,由先秦时期的外用进步为汉代的内服;甚至连巍巍男子也加入了脂粉大军。同时还值得一提的是,化妆器具的制作,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两个妆奁来看,在西汉早期其制作已经相当精美齐全。可以说,汉代在中国化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铺垫期,没有汉代所奠定的物质、观念与形式美的坚实基础,也就没有随之而来的化妆史上魏晋盛唐的灿烂辉煌。
1 古代代表美女的单个字
古代代表美女的单个字有:妧、姝、姹。
1、妧
拼音:wàn
基本解释:美好;好的样子。古女子人名用字。
含妧的词语:怿妧颦眉
释义:形容美好的景象,都是差点意思。
2、姝
拼音为:shū
含义为:美丽,美好。《诗·邶风·静女》写道:“静女其姝”。同时,姝又喻美女,如“丽姝”。还有柔顺的意思,如“姝姝”。
含姝的词语:姝好(姿态美好);姝妖(美丽妖艳);姝美(美丽);姝惠(美丽聪慧);姝姝(美好的样子;顺从的样子);姝貌(姝颜,美丽的容貌);姝丽(容貌美丽);姝艳(美丽);姝秀(秀丽)。
3、姹
拼音为:chà
基本释义为美丽、夸耀。
常用组词:姹紫嫣红
翻译为:形容花的品种繁多,五颜六色,景色艳美。
扩展资料
描写古代美女的古诗:
1、回眸一笑百魅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
译为:杨贵妃回头一笑,娇媚百生,美丽的容颜使后宫的妃嫔尽失光彩。
2、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
出自:曹雪芹的《红楼梦》
译为:俊俏美丽如阳春三月的桃花,芳菲烂漫、妩媚鲜丽,有如一片片红霞;清高闲雅如九月菊花,以素雅坚贞取胜,盛开在百花凋零之后。
搜狗百科-妧
搜狗百科-姝
搜狗百科-姹
2 古文中,用一个字来形容女子美好的字是什么字形容女子美好的字有:
1)妍yán:一般解释为美丽,百花争妍。
2)妩 [wǔ]:指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
3)妠[nà]:娶;[nàn]古女子人名用字。
4)婑 [wǒ]:美好。
5)婐wǒ娇媚柔美。
6)媠[duò],同”惰“;[tuó],美好。
形容女子美好的词有:
蕙质兰心 冰雪聪明 花容月貌 八面玲珑 玉骨冰肌 亭亭玉立 聪明伶俐 才貌双全 光鲜艳丽 娴淑典雅 钟灵毓秀 亭亭玉立 温柔善良 摩登女郎 温柔贤惠 眉目如画, 花容月貌, 貌美如花, 如花似玉, 玉洁冰清 冰雪聪明 明艳动人 人见人爱, 倾国倾城 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 人间尤物 出尘脱俗吹弹即破 白璧无瑕 美艳绝伦 楚楚可人 人淡如菊 娇艳如花 至真至纯 尽善尽美 美若天仙 温文尔雅 品貌端庄 丽质天成 窈窕淑女 天姿绝色 国色天香 风姿绰约 风华绝代 语笑嫣然 含苞待放 娇艳欲滴 玲珑剔透 人间极品 笑靥如花、巧笑嫣然 笑若沛然 卓而不凡 冰肌玉骨 齿白唇红 愁眉啼妆 出水芙蓉 绰约多姿 淡妆浓抹 二八佳人 端庄贤淑 不温不火 乐于助人 小家碧玉 国色天香 国色天姿 花容月貌 环肥燕瘦 娇小玲珑 绝代佳人 梨花带雨 林下风气 眉目如画 眉清目秀 美如冠玉 靡颜腻理 明眸皓齿 千娇百媚 倾城倾国 螓首蛾眉 如花似玉 双瞳剪水 我见犹怜 仙姿佚貌 小家碧玉 秀外惠中 夭桃秾李 一表非凡 一表人才 一笑千金 仪态万方 月里嫦娥 稚齿婑媠 朱唇皓齿一 笑倾城 一笑百媚 春山如笑
3 哪些字代表女孩你所说的是什么,代称吗?有很多。红颜,碧玉,峨眉,惊鸿,婵娟,红粉,红袖,红裙,红楼,红妆,佳人,丽人,千金,娇娃,佼人,玉人,淑女,玉女,尤物,青娥,这些都是。
至于年龄的,
总角:古代男女末成年前束发为两髻,形状如角,故称总角。《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豆蔻年华:豆蔻,一种多年生植物。豆蔻年华喻指十三四岁的姑娘。
笄(ji)年:古代女于十五岁就把头发梳拢来,挽一个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饰,叫笄礼。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年”,又称“及笄”。《礼·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4 文言文用什么字表示“她”现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她”指代女性,既可做主语,也可做宾语,还可做定语。而在古汉语中,第三人称则由“之”和“其”充当,这两个他称代词,既可指称男性,也可指称女性,也就是说,这两个他称代词可以表示“她”,只不过在上古文言文中“其”只能表示领属。
不过这两个他称代词,通常不充当主语。所以,你所例举的“她是我的女儿”或“她是我的妻子”的文言文应该是:此女为我女子也;此妇人为我妻子也。
注意:古代,女:指未婚女子,妇:指已婚女子;女子:即女儿,例如:《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宋芮司徒生女子,赤而毛,弃诸堤下。”。妻子:即妻,例如:《诗·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5 古文中女子的名字伶韵(灵气逼人,韵味十足!)
思睿(意思是聪明的女孩)
清菡(菡即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清菡”就是“清水芙蓉”的意思)
欣溶(出自诗人晏殊的诗:“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菲絮(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运》:“菲菲红素轻,肃肃花絮晚”)
诗涵(有文采且有内涵的女孩)
璇滢(一个很有古典韵味的名字)
静馨(宁静而温馨)
妙菱(让人觉得活泼聪颖的名字)
心琪(琪是玉的意思。“心琪”就是形容心灵象玉一样美好)
雅媛(端庄高雅有才华的女孩)
晨芙(早晨的荷花)
婧诗(如诗画一般的美丽女孩)
蕊琪(安静又乖巧的女孩)
舒雅( 以“雅”入名,寓意“超脱、优雅”)
婉玗(婉寓意“和顺、温和”“玗“寓意“美好”)
怡悦(文静宜人)
诗茵(诗:寓意文雅、浪漫)
静璇(聪明文静)
婕珍(意思是聪明的女孩)
婉婷(婉寓意“和顺、温和”“婷“寓意“美好”)
云薇(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慢随天外云卷云舒)
1 用古文夸别人美丽怎样说
如:
1、秀色可餐。
2、秀外慧中。
3、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洛神赋》
4、一顾倾人城,再顾庆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再难得。
——《诗经》
5、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长恨歌》
2 用古文怎么夸一个人漂亮1、秀色可餐。
2、秀外慧中。
3、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洛神赋》
4、一顾倾人城,再顾庆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再难得。
——《诗经》
5、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长恨歌》
3 文言文夸人美丽带点调戏丰姿绝世,艳质怜人。浑如腻粉妆成,宛似羊脂琢就。凤眼朦胧,勾引人魂无定;娥眉淡扫,巧传心事多般。轻盈态度,低头微晒有余情,娜袅腰肢,叉手抱来无一捻。津津檀口,相傍处私语生香;脉脉春心,偷送时娇羞婉转。
貌凝秋月,容赛春花。隔帘送影,嫣然如芍药笼烟;临水含情,宛矣似芙蕖醉露。
脸际芙蓉掩映,眉间杨柳停匀。若教梦里去行云,管取襄王错认。殊丽全由带韵,多情正在含颦。司空见惯也销魂,何况风流少俊?
休态轻盈,丰姿旖旎。白似梨花带雨,娇如桃瓣随风。缓步轻移,裙拖下露两竿新笋;合羞欲语,领缘上动一点朱樱。直饶封陟不生心,便是鲁男须动念。
黑丝丝的发儿,白莹莹的额儿,翠弯弯的眉儿,溜度度的眼儿,正隆隆的鼻儿,红艳艳的腮儿,香喷喷的口儿,平坦坦的胸儿,白堆堆的奶儿,玉纤纤的手儿,细袅袅的腰儿,弓弯弯的脚儿。
面似桃花含露,体如白雪团成。眼横秋水黛眉清,十指尖尖春笋。袅娜休言西子,风流不让崔莺。金莲窄窄瓣儿轻,行动一天丰韵。
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似三月桃花,每带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得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姣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
。
4 夸长的好看的怎么说用古文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恍若神妃仙子
向左转|向右转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卫凤·硕人》表现后宫丽人。清人姚际恒叹为“千古颂美人者无了其右,是为绝唱”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文学大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5 怎样用文言文形容女孩子漂亮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调铅无以玉其貌,凝朱不能异其唇;胜云霞之迩日,似桃李之向春。
妩媚如花,而肌肤光艳,羞灼灼之浮华;轻盈似燕,而举止安详,笑翩翩之失措。眉画春山,而淡浓多态,觉春山之有愧;眼横秋水,而流转生情,怪秋水之无神。
慧心悄悄,越掩越灵,望而知其为仙子中人;侠骨冶冶,愈柔愈烈,察而知其非闺阁之秀。蕙性兰心,初只疑美人颜色;珠圆玉润,久方知君子风流。
夫何神女之姣丽兮,含阴阳之渥饰。披华藻之可好兮,若翡翠之奋翼。
其象无双,其美无极;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台城灭,佳丽灰;英雄何能不爱美人兮,披甲格斗为女儿;国士何能不赞美人兮,狐笔直书写女儿 国破山碎兮离黍悲,乘风穿浪兮心有椎;断我烈女头,报我民族仇洒去雄笔兮开新风,挥开宝刀兮跨马蹬鉴湖女侠兮,是秋瑾;晚风愁杀兮,有清井不要红装要武装,国殇荡荡古成荒 国破山碎兮离黍悲,乘风穿浪兮心有椎;断我烈女头,报我民族仇洒去雄笔兮开新风,挥开宝刀兮跨马蹬鉴湖女侠兮,是秋瑾;晚风愁杀兮,有清井不要红装要武装,国殇荡荡古成荒 国破山碎兮离黍悲,乘风穿浪兮心有椎;断我烈女头,报我民族仇洒去雄笔兮开新风,挥开宝刀兮跨马蹬鉴湖女侠兮,是秋瑾;晚风愁杀兮,有清井不要红装要武装,国殇荡荡古成荒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6 怎样用文言文赞美一个人学习好1、春秋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译文:产生在这个人群中,但又远远超出了那一类人。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人了。
2、春秋庄子《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译文:惠施的方术很多,本事很大,惠施读的书要五辆车了。(即成语学富五车。)
3、春秋孔子弟子《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译文:听说老子博古通今。
扩展资料:
《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的成语典故:
惠施的学问广博,文章够五辆马车之多,道术杂乱无章,言辞多有不当。分析了其中一件事,说:“大到极点而没有边际的,称为‘大一’;小到极点而没有内核的,称为‘小一’。没有厚度,不可累积,但能扩大到千里。天和地一样低,山和泽一样平。
太阳刚刚正中的时候就偏斜,万物刚刚生出就向死亡转化。大同和小同相差异,这叫‘小同异’;万物完全相同也完全相异,这叫‘大同异’。南方既没有穷尽也有穷尽,今天到越国去而昨天已来到。连环可以解开。我所知的天下的中央,在燕国之北越国之南。泛爱万物,天地合为一体。”
-学富五车
汉代化妆造型综述 汉代由于化妆品制作技术的成熟与对女性美观念的转变,使得妆型大大丰富,是中国古代化妆史从先秦的的素妆时代步入后世的彩妆时代的重要转折期。在面妆方面,由于红蓝花的引进,使胭脂的使用日益普及,妇女们一改周时的素妆之风,而开始盛行各式各样的红妆。在眉妆方面,则一扫周代单调的纤纤峨眉妆,而创造出了许多颇为“大气磅礴”和“以为媚惑”的眉式。再加上花钿与面靥的趋于成俗,都显示出汉代女性对美的一种无拘无束的追求。而且,自汉以后至魏晋、隋唐,屡屡出现的男子涂脂敷粉的现象,既表明了化妆术的日益普及,也表明了这一时期人们对美的一种宽容之心。但从审美风格上看,汉代的妆型总体上还是以柔和典雅为美。 (1)汉代面妆 从汉代开始,女子们便不再以周代的素妆为美了,而流行起了“红妆”,即不仅止乎敷粉,而且还要施朱,即敷搽胭脂。 汉时妇女颊红,浓者明丽娇研,淡者幽雅动人。依敷色深浅,范围大小,妆制不一,产生出各种妆名。如“慵来妆”,衬倦慵之美,薄施朱粉,浅画双眉,鬓发蓬松而卷曲,给人以慵困,倦怠之感,相传始于汉武帝时,为武帝之妃赵合德创。汉伶玄《赵飞燕外传》:“合德新沐,膏九曲沉水香。为卷发,号新髻;为薄眉,号远山黛;施小朱,号慵来妆。” 再如“红粉妆”,顾名思义,即以胭脂、红粉涂染面颊。汉代《古诗十九首》之二便写道:“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其俗历代相袭,经久不衰。 (2)汉代眉妆 两汉时期可以说是上承先秦列国之俗,下开魏晋隋唐之风,开辟了中国画眉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汉王朝时,涌现出了很多致力于修眉艺术的帝王与文人。在西汉以汉武帝为首,《二仪实录》说他:“令宫人扫八字眉”。在东汉则以明帝为魁,史称“明帝宫人,拂青黛蛾眉”。有了帝王的提倡,普通士庶自然也跟着对女子的妆饰重视起来。著名的张敞画眉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据《汉书·张敞传》载:“敞为京兆……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妩。”与他有隙者向汉宣帝造密,宣帝召见并责问他,张敞答“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使宣帝很满意。从此这就成为流传久远的夫妻恩爱典故。唐代诗人张悦在《乐世词》中诗云:“自怜京兆双眉妩,会待南来五马留”,就引用了这个旧典。另一位汉代的大才子司马相如也是一位“眉痴”,他是汉代古文的“文章魁首”,他的辞赋中有不少为写眉的名句,偏生他结识的爱人,恰巧又是一个特富眉间天然美的绝世美人。《西京杂记》说:“司马相如妻卓文君,眉如远山,时人效之,画远山眉。”(一本作“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这正所谓佳人才子,相得益彰了。后来汉成帝的爱妃赵飞燕,让她的妹妹赵合德也仿照文君“为薄眉,号远山黛”。可见修眉的风气的确盛行于两汉。 汉代流行于贵族女子之中的眉妆,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八字眉、远山眉和蛾眉之外,当属长眉最为流行了。长眉是在蛾眉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它的特点是纤巧细长。马王堆汉墓出土木俑脸上即是长眉入鬓。除长眉外,汉代妇女也曾画过阔眉(又称“广眉”、“大眉”),据说这种风气首先出自长安城内,后传遍各地。谢承的《后汉书》里就载有:“城中好广眉,四方画半额”的俗语,甚至“女幼不能画眉,狼藉而阔耳”。在文人作品中也有这类描述。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若夫青琴宓妃之徒……靓妆刻饰……长眉联娟”。吴均《与柳恽酬答诗》中的“纤腰曳广袖,半额画长蛾”,都是对长眉的描写。由此可见,恢宏壮美的汉文化表现在眉妆上也同样是大气磅礴。从广州郊区汉墓出文物中的女乐形象上便可以看到这种眉式,颇有特色的是两边的女乐眉形还不一边高。前面提到的八字眉便是在长眉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而来的,因眉头抬高而眉梢部分压低,形似“八”字而得名。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木俑即作此式。 汉代还流行过一种惊翠眉,但很快被梁冀之妻发明的“愁眉”取代了。愁眉脱胎于“八”字眉,眉梢上勾,眉形细而曲折,色彩浓重,与自然眉形相差效大,因此需要剃去眉毛,画上双眉。《后汉书·梁冀传》言:“(冀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这里的啼妆指的是以油膏薄拭目下,如啼泣之状的一种妆式,流行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少有的几种眼妆之一。)此举影响很大,“至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啼妆……京都歙然,诸夏皆放(仿)效。此近服妖也。”由此还产生了一个新的词语——“愁蛾”,后世常用以形容女子发愁之态,谓之愁蛾紧锁。 关于汉代女子妆眉的方法,除了描画之外,还需要借助工具修饰。汉刘熙《释名·释首饰》:“黛,代也,灭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即古人画眉是先拔去眉毛,然后再描画上去的。在马王堆一号汉墓中的五子漆奁中就发现有一把角质镊,长172厘米。镊片可以随意取下和装上,柄制作精细,并刻有几何纹饰。《释名·释首饰》中写:“镊,摄也,摄取发也。”《太平御览》卷七百一十四引《通俗文》:“披剪须发谓之镊。”可见,镊即拔去发须之用。当然,除了发须,眉毛当也属此列。清王初桐《奁史》卷七三引《郑氏家范》:“妇女不得刀镊工剃面。”从侧面说明刀和镊是女子修面的重要工具。但实际上,古代女子也并不都是先拔去眉再画之的,只是画一些特殊造型的眉时,才不得己拔去,和现代人其实是一样。东汉时期汉明帝的明德马皇后端庄秀丽,《东观汉记》中记载:“她眉不施黛,独左眉角小缺,补之如粟。”可见,也有很多女性是崇尚眉型的自然美的。 (3)汉代唇妆 点染朱唇是面妆的又一个重要步骤。因唇脂的颜色具有较强的覆盖力,故可改变嘴型。因此,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社会就出现了崇尚妇女唇美的妆唇习俗,如战国楚宋玉《神女赋》:“眉联娟以娥扬兮,朱唇的其若丹。”以赞赏女性之唇色如丹砂,红润而鲜明。 中国古代女子点唇的样式,一般以娇小浓艳为美,俗称“樱桃小口”,汉代即已成俗。女子在妆粉时常常连嘴唇一起敷成白色,然后以唇脂重新点画唇形。唇厚者可以返薄,口大者可以描小。例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木俑的点唇形状便十分像一支倒扣的樱桃。 (4)汉代面饰 面饰,即粘帖或绘制于面颊上的妆饰,是中国古代女子化妆中很重要的一个门类。其在先秦时就已有滥觞,至汉代逐渐趋于成俗。 花钿 花钿,亦称面花或花子,是一类可以粘贴在脸面上的薄型饰物,大多以彩色光纸、云母片、昆虫翅膀、鱼骨、鱼鳔、丝绸、金箔等为原料,制成圆形、三叶形、菱形、桃形、铜钱形、双叉形、梅花形、鸟形、雀羽斑形等诸种形状。当然,也有直接画于脸面上的,色彩斑斓,十分精美。花钿,也泛指面部妆饰,在这里特指饰于眉间额上的妆饰。 面饰花钿之俗,在楚时已有之,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彩绘女俑脸上就点有梯形状的三排圆点,在信阳出土的楚墓彩绘木俑眼皮之上也点有圆点,当是花钿的滥觞。秦朝“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贴五色花子,画为云虎凤飞升。”[⑥]说明秦时贴花钿已开始趋于成俗了。汉承秦制,又受楚文化影响至深,因此,花钿在汉代也应该有所承袭。 面靥 面靥,又称妆靥。靥指面颊上的酒涡,因此面靥一般指古代妇女施于两侧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古老的面靥名称叫“的”(也作“旳”)。指妇女点染于面部的红色圆点。 商周时期便已有之,多用于宫中。早先用作妇女月事来潮的标记。古代天子诸侯宫内有许多后妃,当某一后妃月事来临,不能接受帝王“御幸”,而又不便启齿时,只要面部点“的”,女史见之便不列其名。汉刘熙《释名·释首饰》:“以丹注面曰旳。旳,灼也。此本天子诸候群妾当以次进御,其有月事者止而不御,重(难)以口说,故注此丹于面,灼然为识,女史见之,则不书其名于第录也。”即说的是此。但久而久之,后妃宫人及舞姬看到面部点“的”有助于美容,于是就打破月事界限而随时着“的”了,“的”的初衷便慢慢被美容所代替,成为面靥的一种,并传入民间。繁软《弭愁赋》中便写道:“点圆的之荧荧,映双辅而相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