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淡,与内容形式都有关
牛奶“香浓”中的“浓”,有时候是指香味浓郁,有时候是指牛奶看起来浓稠,还有很多人把“放一会儿就出现一层奶皮”当作“浓”的象征。
香味浓郁的“浓”后面再说,这里先谈黏稠意义上的“浓”,用科学参数来说,就是黏度。
牛奶的黏度首先取决于其中的固体含量。
牛奶中主要的固体有脂肪、蛋白质和乳糖。不同的牛奶中,总的固体含量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头奶牛,在不同情况下挤出来的奶固体含量也不一定相同。
我们看到的商业化的牛奶,尤其是同一个品牌的,组成很一致,这是加工过程中调整含量的结果。
牛奶中的固体含量跟奶牛的营养状况关系很大。
此外,脂肪含量也跟饲料密切相关,奶牛“营养不良”会使牛奶的脂肪含量下降。所以,生奶中的固体含量,即“浓淡”,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奶牛的营养状况。
因为牛奶中的脂肪对于健康不利,人们会进行“脱脂”处理。减少了脂肪,自然也就减少了固体含量,所以脱脂或者低脂牛奶也就会“更淡”。
在牛奶中,脂肪是以一个个的“乳滴”的形式存在的。脂肪与水不混溶,全靠乳滴表面吸附的蛋白质才能安安静静地呆在水中。不过由于脂肪比水轻,这些乳滴倾向于上浮到牛奶上层。上浮到表面,就会形成一层“奶皮”。因为它富含脂肪,所以“很香”。
上浮的速度大致跟颗粒大小的平方呈正比。就是说,如果颗粒直径变成2倍,那么上浮速度将变为4倍。
黄油是由新鲜或者发酵的鲜奶油或牛奶通过搅乳提制的奶制品。
除了拿来做“双皮奶”之类的小吃,牛奶的分层其实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它破坏了牛奶的均一性,而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人“不新鲜”的感觉。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现代化的牛奶加工会进行“均质化”处理。就是用外力把牛奶颗粒“打小”,通常会把颗粒直径降到原来的1/10左右,其分层速度就大致只有原来的1/100了。
除了固体含量,牛奶的黏度还跟其中的乳滴大小有关。
固体含量相同的情况下,乳滴越小,黏度越低。因此,均质化后的牛奶,就会显得“更淡”。
此外,牛奶的黏度还跟其酸度有关。
牛奶中的细菌有的会分解脂肪,释放出脂肪酸,有的会把乳糖转化成乳酸,二者都会增加牛奶的酸度。酸度的增加会增加牛奶中蛋白之间的互相作用,导致牛奶变黏。
总的来说,牛奶的“浓淡”改变有不同的影响因素,需要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说感觉“变淡”了是好还是不好。
奶香,来源于奶牛的食物
人们经常说奶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奶的味道,确实与奶牛吃什么密切相关。如果用仪器来分析的话,草中至少有几十种具有“味道”的物质。
最重要的是一类化学上称为“萜”(tiē)的成分,此外还有醛类、酯类、酮类、烃类等挥发性物质也能够产生“气味”。不同的植物所含的这些物质并不相同,比如“双子叶植物”就比“禾本科植物”含有更多的萜类化合物。
安佳的黄油、总统牌黄油、等等市场上常见的黄油是动物性还是植物性的答案如下:
1安佳的黄油是动物性的。
2总统牌黄油是动物性的。
3市面上常见的和黄油品牌:南桥黄油、澳洲车轮黄油、雕王黄油、有烘乐道黄。
4南桥黄油是植物性的。
5澳洲车轮黄油是植物性的。
6雕王黄油是植物性的。
7有烘乐道黄油是植物性的。
扩展资料:植物黄油的缺点:
1 植物黄油的口感差。它的口感吃起来让人觉得不舒服。所以,如果想要作出档次高的西点,烘焙师们仍然坚持使用黄油。
2 植物油经过氢化后,会产生反式脂肪酸。早期人们对反式脂肪酸认识不够,所以植物黄油应用比较广泛。现代研究的深入使反式脂肪酸的危害越来越被认识到,尤其对心血管的危害极大。所以,能不用植物黄油,还是不要用好。
黄油变质了是什么味道:
哈喇味
常见食物:各种油脂及含油脂较多的食物,包括植物油、猪油、黄油、奶油、坚果类、油炸食品、糕点类、腊肉鱼干等。
气味来源:由于放置时间过长或者储存不当,高脂肪食物会产生令人不愉快的、苦涩的味道,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哈喇味”。哈喇味主要来自于脂肪氧化酸败产物———氢过氧化物分解产生的小分子醛、酮、醇、酸等。油脂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脂质不仅会导致食品的外观、质地和营养变差,甚至会产生致突变的物质,比如氢过氧化物几乎可以与人体内所有分子或细胞反应,破坏DNA和细胞结构。哈喇味的产生往往伴随着颜色的褐变(如腊肉的肥肉部分由白变黄)和食品质地的变化(如糕点变得干硬、不好吃)。
应对措施:油脂的氧化酸败受到空气中的氧气、光照、微生物、水分和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储存上述食物时要注意密封、避光、避免受潮和高温。
腐臭味
常见食物:鱼贝类、畜禽肉类、鸡蛋、豆腐、豆腐干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气味来源:高蛋白食物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发生腐败变质,产生腐臭味。腐臭味主要来自于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产物,如吲哚、硫化物、硫醇、粪臭素、尸胺、醛类、酮类和细菌毒素等,这些物质可致人体中毒。除了腐臭味,这类食物腐败变质还表现为表面发黏、颜色变绿等。
应对措施:为了尽量避免腐败变质,该类食物购买后要及时食用,或者放在冰箱冷藏或冻藏,如果发现这些食物有腐臭味,就不能继续食用了。
酸味或酒味
常见食物:粮食、蔬菜、水果、糖类及其制品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气味来源: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分解产生单糖、双糖、有机酸、醇、醛类物质,就会发出酸味或酒味,这也是酿酒、酿醋的基本原理。但上述食物在家庭储存过程中出现了酸味或酒味时,通常意味着食物受到了微生物的污染,发生了腐败变质,比如米饭变馊、糕点变酸、水果腐烂等,不宜继续食用。
应对措施:粮食、水果等一次不要买太多,最好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储存。
霉味
常见食物:面包、馒头、蛋糕、米饭等主食以及花生、瓜子等坚果。
气味来源:上述食物放置几天之后很可能发霉,这时就会散发出霉味,如果继续放置,霉菌菌落会越长越多,霉味也会越来越浓。霉变的原因主要在于食物受到了霉菌的污染,且储存环境比较潮湿。霉菌可能产生毒素,比如我们熟悉的黄曲霉毒素。因此,食物发霉后一定要坚决丢弃。
应对措施:这类食物要存放在干燥、通风、凉爽的地方。如果吃不完,可以放到冰箱的冷冻室储存。
氨水味
常见食物:腌鱼、虾皮、海米、鱿鱼丝、干贝、鱼干等水产干货。
气味来源:如果虾皮等水产干货储存时间过长,就会出现一种明显的氨味,颜色也会变成粉红色,这主要是因为其中所含的蛋白质经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成了肽和氨基酸,再进一步分解成了低级胺和氨气。低级胺类不仅本身有毒,还容易与水产品中的亚硝酸盐结合形成强致癌物———亚硝胺。如果发现上述食物出现氨水味或其他异味,要坚决扔掉,因为即便是用水洗之后,也不能让人放心食用。
应对措施:水产干货一定要保持储存环境的干燥,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先用烤箱将其烤干后再保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