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显微组成
一般在显微镜下才能识别的煤的成分,叫显微成分。由植物转变成的是有机显微成分,而矿物质是无机显微成分。
(1)镜质组 它是腐植煤中最主要的显微组分,由植物茎、叶的木质纤维组织经煤化作用形成的各种胶体。国内绝大多数的煤都以镜质组为主,且其性质与变质程度呈有规律变化,故可用镜质组作为煤的代表组分。
(2)丝质组 其原始材料与镜质组相同,只是它经过丝炭化作用而成。
(3)半镜质组 在镜质组与丝质组之间存在的一种过渡组分。其性质大约1/3近似于镜质组,2/3近似于丝质组。
(4)稳定组 植物残骸中的角质、孢子、树脂等,因有角质或树脂保护,能抵抗细菌生化作用而在泥炭中保持原有状态,所以称作稳定组。
(5)矿物质 是煤中的惰性组分,由各种矿石如粘土矿、黄铁矿等组成。
宏观煤岩成分的镜煤中主要是镜质组,丝炭主要是丝质组,亮煤和暗煤是各种组分的混合体,但亮煤的主体是镜质组,暗煤的主体是丝质组。
3.煤岩显微组分的工艺性质
(1)各显微组分的工艺性质和元素分析 对同一种煤的不同显微组分而言,一般挥发分产率以稳定组最高,镜质组其次,丝质组最低。碳含量则以丝质组最高,稳定组其次,镜质组稍低于稳定组。
(2)干馏后的变化 在焦炭或半焦中以骨架形式存在的丝质组,没有粘结性,称为惰性组分。在热分解时基本没有液态产物,也不熔融,故和灰分一样,都称为不可熔组分。以颗粒状粘结物形式存在的镜质组粘结性最好,半镜质组及稳定组形成的胶质体易于挥发,粘结性次于镜质组。它们称为活性组分,也称为可熔组分。
(3)干馏产物的收率 焦炭产率以丝质组最高,镜质组其次,稳定组最低,稳定组的焦油收率最高,丝质组焦油产率最低。
(4)氧化 一般稳定组比镜质组和丝质组较难氧化。
我自己问的问题,已经搞懂,还是自己来回答吧。
就水泥熟料而言,主要由氧化钙、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等氧化物组成,但氧化钙、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不是以单独的氧化物存在的,而是经高温煅烧后,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氧化物反应生成的多种矿物的集合体。
几乎所有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组蛋白均可分成5种主要的组分,分别用字母或数字命名,命名方法也不统一,如H1或称F1,Ⅰ;H2A或称F2A2,Ⅱb1;H2B或称F2B,Ⅱb2;H3或称F3,Ⅲ;H4或称F2A1,Ⅳ。有核的红细胞或个别生物体中,还存在特别的组蛋白成分,红细胞中为H5或F2C,Ⅴ,鲑鱼组织中为H6或T。H2A、H2B、H3、H4组成核小体的核心,也称核心组蛋白。根据组蛋白的一级结构,又可将它们分为3种类型:赖氨酸含量特别丰富的组蛋白(H1);赖氨酸含量较丰富的组蛋白(H2A和H2B);精氨酸含量丰富的组蛋白(H3和H4)。从整体来说,组蛋白在进化过程中保守性很强。其中H1变化较大,H3和H4变化最小。如对小牛胸腺的5种组蛋白,豌豆苗组蛋白的H3、H4和兔胸腺组蛋白H1等的一级结构比较中发现,小牛胸腺和豌豆苗的组蛋白H4间只在60位和77位上的两个氨基酸残基不同。但已知的真菌和原生动物的组蛋白的部分一级结构和动、植物的组蛋白间的差异较大。
物理化学名词,根据系统中物质存在的形态和分布不同,又将系统分为相(phase)。相是指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物理、化学性质完全相同、成分相同的均匀物质的聚集态。所谓均匀是指其分散度达到分子或离子大小的数量级(分散粒子直径小于10^-9m)。相与相之间有明确的物理界面,超过此界面,一定有某宏观性质(如密度,组成等)发生突变。物质在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从一个相转变为另一个相的过程称为相变。相变过程也就是物质结构发生突然变化的过程。 通常任何气体均能无限混合,所以系统内无论含有多少种气体都是一个相,称为气相。均匀的溶液也是一个相,称为液相。浮在水面上的冰不论是2kg还是1kg ,不论是一大块还是一小块,都是同一个相,称为固相。相的存在和物质的量的多少无关,可以连续存在,也可以不连续存在。 系统中相的总数目称为相数,根据相数不同,可以将系统分为单相系统和多相系统。
一、指代不同
1、化学组成:各化学元素的比例,用实验式表示。
2、化学结构:是反映物质分子内部各元素原子的秩序,即原子的联结方式和顺序的范畴。
二、作用不同
1、化学组成:是化学中的一个概念,在纯物质及混合物中有不同但相近的意义。
2、化学结构:是认识和掌握物质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规律的基础。
三、表示方式不同
1、化学组成:浓度有许多不同的表示方式,混合物的的化学成分也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式表示,例如摩尔分数、体积分数、质量百分浓度、重量摩尔浓度、体积摩尔浓度及当量摩尔浓度。
2、化学结构:蛋白质多肽链氨基酸连接在一起的顺序,包括二硫键位置,为共价键连接的全部情况。
-化学结构
-化学成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