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英文名Dan-shen
科名唇形科 Labiatae
别名血生根、赤参、血参、红根。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根及根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肥厚,外面红色。茎高40—80厘米,有长柔毛。叶常为单数羽状复叶;小叶1—3对,卵形或椭圆状卵形,两面有毛。轮伞花序6至多花,组成顶生或腋生假总状花序,密生腺毛或长柔毛;苞片披针形,花萼紫色,有11条脉纹,长约11毫米,外有腺毛, 2唇形,上唇阔三角形,顶端有。3个聚合小尖头,下唇有2齿,三角形或近半圆形;花冠蓝紫色,长2—2.7厘米,筒内有毛环,上唇镰刀形,下唇短于上唇, 3裂,中间裂片最大;雄蕊着生下唇基部。小坚果黑色,椭圆形。花期4—6月;果期7—8月。
产地生于山坡草地、林下、溪旁。主产四川、山西、河北、江苏、安徽。
采制春、秋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性状根茎短粗,顶端有的残留茎基;根长圆柱形。表面红棕色或暗棕色,粗糙,具纵皱纹;老根外皮疏松、紫棕色,呈鳞片状剥落。质硬而脆。气微,味微苦涩。
化学成分含丹参酮Ⅰ、ⅡA、ⅡB(tanshinoneⅠ、ⅡA、ⅡB)异丹参酮Ⅰ、ⅡA(isotanshinoneⅠ、ⅡA)、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异隐丹参酮(isocryptotanshin-one)、甲基丹参酮(methyItanshinone)、羟基丹参酮等。
性味性微寒,味苦。
功能主治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肝脾肿大、心绞痛。
丹参
开放分类: 植物、自然、中药、中医、活血化瘀
目录
• 基本信息
• 品种考证
• 植物形态
• 化学研究
• 药理研究
基本信息
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
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 症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
应用
用于胸肋胁痛,风湿痹痛,症瘕结块,疮疡肿痛,跌仆伤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痛等。治疗胸肋疼痛、症瘕结块,以及月经不调、经闭经痛具有良效,常与川芎配伍应用。在治疗胸腹疼痛属于气滞血瘀方面,往往配合砂仁、檀香等药同用。
用于温病热入营血、身发斑疹、神昏烦燥。常与鲜地黄、水牛角、玄参等药同用。
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常与酸枣仁、柏子仁等药配合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9~15g。
注意事项反藜芦。
品种考证
丹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以后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吴普本草》载:“茎华小,方如茬(即白苏),有毛,根赤,四月华紫,三月五月采根,阴干。”《本草图经》称:“二月生苗,高一尺许,茎干方棱,青色。叶生相对,如薄荷而有毛,三月开花,红紫色,似苏花。根赤,大如指,长亦尺余,一苗数根。”《本草纲目》曰:“处处山中有之,一枝五叶,叶如野苏而尖,青色,皱皮。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细子,其根皮丹而肉紫。”综合诸家本草所述,主要形态特征均与现在所用唇形科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完全相同。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肥厚,外面红色。茎高40—80厘米,有长柔毛。叶常为单数羽状复叶;小叶1—3对,卵形或椭圆状卵形,两面有毛。轮伞花序6至多花,组成顶生或腋生假总状花序,密生腺毛或长柔毛;苞片披针形,花萼紫色,有11条脉纹,长约11毫米,外有腺毛, 2唇形,上唇阔三角形,顶端有。3个聚合小尖头,下唇有2齿,三角形或近半圆形;花冠蓝紫色,长2—2.7厘米,筒内有毛环,上唇镰刀形,下唇短于上唇, 3裂,中间裂片最大;雄蕊着生下唇基部。小坚果黑色,椭圆形。花期4—6月;果期7—8月。
化学研究
根主含二萜醌类色素,丹参酮(tanshinone)Ⅰ,ⅡA, ⅡB,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异丹参酮(isotanshinones)Ⅰ,Ⅱ,异隐丹参酮(1socryptotanshinone),丹参新酮(miltirone), 丹参酸甲酯(methyl tanshinonate), 羟基丹参酮ⅡA(hydroxytanshinone), 二氢丹参酮Ⅰ(dihydrotanshinone I),丹参新醌甲、乙、丙,次甲丹参醌(methylenetanshinquinone)和鼠尾草酚(salviol)。另报道合铁锈醇(ferruginol)、Δl-丹参新酮(Δl-dehydromiltirone)、Δl-丹参酮ⅡA(Δl-dehydrotanshinone IIA)、丹参新醌丁(danshenxinkun D)和1,⒉二氢丹参醌等。
除二萜醌类化合物外,尚含原儿茶醛(protocatechuic aldehyde)、β-谷甾醇和D(+)β-(3,4一二羟基苯基)乳酸(即丹参素,丹参酸甲),以及缩羧酸化合物(salvianolic acids)A,E等。
药理研究
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① 强心 加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不增加心肌耗氧量 ② 对血管作用 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血流量;扩张外周血管,血流增加;脑血流量下降 ③ 抗血栓形成 提高纤溶酶活性;延长出、凝血时间;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血小板内cAMP水平抑制TXA2合成);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血粘度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 ④ 改善微循环
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作用 ① 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丹参制剂治疗:坏死心肌清除快;纤维母细胞分化、胶原纤维形成较明显;肉芽形成比较成熟。局部淤血减轻、血液循环改善,愈合时间缩短。 ② 抑制过度增生 对过度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有抑制作用。
保肝 改善肝微循环。
抗菌 丹参制剂中含有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对体外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性杆菌有抑制作用。
丹参
(一)概述
别名紫丹参、血参、大红袍、红根等。
为唇形科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以根入药。用途广泛,主要用于祛瘀止痛、活血调经、养心除烦等,对冠心病、心血管病常服疗效很好。对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疾病具有良好效果。主产四川、山东、浙江等省,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二)植物特性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根细长,圆柱形,外皮朱红色。茎四棱形,上部分枝。叶对生;单数羽状复叶,小叶3~5片。顶端小叶片较侧生叶片大,小叶片卵圆形。轮伞花序项生兼腋生,花唇形,蓝紫色,上唇直立,下唇较上唇短。小坚果长圆形,熟时暗棕色或黑色。花期5~10月,果期6~11月。
(三)生长特性
丹参喜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光充足的环境。较耐寒,怕干旱和积水,土壤要求不严格,中性土、微碱土、微酸士均可栽培。
(四)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应选择地势向阳的斜坡地,土壤要求深厚疏松,土质肥沃,排水良好的中等地块栽种,前若豆科植物过肥沃地块不宜种,最适宜果园空间栽植,否则病虫害多或枝叶疯长,影响根茎产量。
2.繁殖方法 丹参用种子、扦插、分根繁殖和芦头繁殖。 (1)种子繁殖 春3月用种子按行距30~40厘米开沟条播育苗,种子细小,盖土宜浅,以见不到种子为宜,播后浇水盖地膜保温,半月后在地膜上打孔出苗可植大田,籽播生长期16个月。 直播:3月份播种,采取条播或穴播,行距30~45厘米,株距25~30厘米挖穴,穴内播种量5~10粒,覆土2~3厘米。条播沟深3~4厘米,覆土2~3厘米(7.5千克/公顷)。如果遇干旱,播前浇透水再播种,半月即出苗,苗2厘米高间苗。 (2)分根繁殖 栽种时间一般在当年2~3月份,也可在前年11月上旬立冬前栽种,冬栽比春栽产量高,随栽随挖。 选种:要选一年生的健壮无病虫的鲜根作种,侧根为好,根粗1.5厘米,老根、细根不能作种。栽细者省种,但产量低。粗的产量高,在种时5厘米长节,每节有2个芽,正立形栽,防止倒栽,影响出苗。壮实鲜红枝条边挂边分根,在准备好的栽植地上按行距30~40厘米,株距25~30厘米开穴,深3~5厘米,穴内施肥,将选好的根条切成5~6厘米长的根段,迫切边栽,大头朝上,直立穴内,不可倒栽,每穴栽1~2段,盖上2厘米压实。栽后60天出苗。为使丹参提前出苗,并且增加丹参生长期可用根段催芽法,12月初挖深27厘米的沟槽,把剪好根铺入槽中,约6厘米厚,盖土6厘米,再放6厘米厚的根段,上盖12厘米厚的土,略高出地面,免去积水,天旱时浇水。第二年3~4月刚出,根段上部都长出了白色的芽,栽植大田。该法栽植出苗快、齐,不抽薹,不开花,叶片肥大,根部充分生长,产量高。 3月整地作畦,畦宽150~200厘米,长短根据苗而定,然后将根段按株行距3厘米7厘米把种根密植,盖塑料棚,发芽移植。 (3)扦插繁殖 春栽1~4月,秋栽7~11月,在整好的畦内浇水灌透,将健壮茎枝剪成17~20厘米的插穗,按行距20厘米,株距10厘米,斜插入土2/3,成苗率90%以上。 (4)芦头繁殖 3月份选无病虫害的健壮植株,剪去地上部的茎叶,留长2~2.5厘米的芦头作种栽,按行株距30厘米3厘米,挖3厘米深的穴,每穴栽1~2株,芦头向上,覆土盖住芦头为度,浇水,4月中下旬苗出齐。
3.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检查分根繁殖法因盖士太厚本出苗的,刨开穴土,以利出苗。除草3次,5,6,8月份,育苗地拔草。 (2)施肥 第一次除草结合追肥,雨后进行,每公顷施尿素75~150千克。
(3)排灌水 天旱时要及时浇水,雨季注意排水。
(4)摘花 除了留做种用外,其余花蕾全部打掉,否则影响根的产量和质量。
4.病虫害防治
(1)根腐病 多发生在高温多雨季节,根部发黑腐乱,地上部枯萎。
防治方法:选地势高燥,无积水,轮作。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
(2)叶斑病 主要危害叶部。
防治方法:用1:1:150倍波尔多液喷雾叶面,7天1次,连喷2~3次。
(3)蚜虫 危害叶子及幼芽。
防治方法:用50%杀螟松1000~2000倍液或40%乐果1500~2000倍液喷雾,7天1次,连打多次。
(4)根结线虫病 在根上形成很多瘤,造成根部畸形。
防治方法:和禾本科轮作,播种前半个月每公顷用80%二臭氮丙烷30~37.5千克加水100千克浇灌。
(5)银纹夜蛾 夏秋季咬食叶片成缺刻。
防治方法:幼龄期喷80%敌百虫500~800倍液,或50%磷胺1500倍液,7天喷1次。
(6)棉铃虫 幼虫危害蕾、花、果。
防治方法:现蕾期喷50%磷胺乳油1500倍液或25%杀虫水剂500倍液。
(7)蛴螬、地老虎 4~5月份发生,撒毒饵诱杀,在上午10点人工捕捉。或用90%敌百虫1000~1500倍液,浇灌根部。
(五)采收加工
分根繁殖当年秋11月收获,种子繁殖2年收。丹参根脆易折,采挖时要注意晒晾5~6成,将根搓揉一束,堆放2~3天再晒干。每公顷产干货3000~4500千克,贮存前用硫磺熏,放通风干燥处。
开放分类: 医学、植物、中医、中草药、草本植物
目录• 名称
• 来源
• 性状
• 植物形态
• 化学成分
• 鉴别
• 性味与归经
• 功能主治
• 禁忌
• 种植
• 各家论述
• 禁忌
• 种植
• 各家论述
名称
中文:当归
英文:Chinese Angelica
别名:秦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尤以岷县当归品质最佳,有“中国当归城”之称。
拉丁名:Radix Angelica
植物学名: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
英文:Tang-Kuei
拼音名:Danggui
来源
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 的根。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 的干燥根。秋末采
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待水分稍蒸发后,捆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
性状
本品略呈圆柱形,下部有支根3~5条或更多,长15~25cm。表面黄棕色至棕褐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根头(归头)直径15~ 4cm,具环纹,上端圆钝,有紫色或黄绿色的茎及叶鞘的残基;主根(归身)表面凹凸不平;支根(归尾)直径03 ~1cm,上粗下细,多扭曲,有少数须根痕。质柔韧,断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皮部厚,有裂隙及多数棕色点状分泌腔,木部色较淡,形成层环黄棕色。有浓郁的香气,味甘、辛、微苦。 柴性大、干枯无油或断面呈绿褐色者不可供药用。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带紫色。基生叶及茎下部叶卵形,2~3回三出或羽状全裂,最终裂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3浅裂,叶脉及边缘有白色细毛;叶柄有大叶鞘;茎上部叶羽状分裂。复伞形花序;伞幅9~13;小总苞片2~4;花梗12~36,密生细柔毛;花白色。双悬果椭圆形,侧棱有翅。花果期7~9月。
生于高寒多雨山区。主产甘肃、云南、四川;多栽培。
化学成分
含基本内酯(ligusiilide)、正丁烯酰内酯(n-butylidene phthalide)、阿魏酸、烟酸、蔗糖和多种氨基酸,以及倍半萜类化合物等。
鉴别
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皮层窄,有少数油室。韧皮部宽广,多裂隙,油室及油管类圆形,直径25~160μm,外侧较大,向内渐小,周围分泌细胞6 ~9 个。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宽3~5列细胞;导管单个散在或2~3个相聚,成放射状排列;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粉末淡黄棕色。韧皮薄壁细胞纺锤形,壁略厚,表面有极微细的斜向交错纹理,有时可见菲薄的横隔。梯纹及网纹导管多见,直径约至80μm。有时可见油室碎片。
检查 :总灰分 不得过70%(附录Ⅸ K)。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20%(附录Ⅸ K)。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附录Ⅹ A)测定,用70%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450%。
炮制 当归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 酒当归 取净当归片,照酒炙法(附录Ⅱ D)炒干。 本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薄片,切面有浅棕色环纹,质柔韧,深**,略有焦斑。味甘、微苦,香气浓厚,有酒香气。
性味与归经
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功能与主治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功能主治
1、功 效:
用治中风不省人事、口吐白沫、产后风瘫。
2、用法与用量
炒黑,共研细末,每用9克,水1杯,酒少许,煎服。 6~12g。
3、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4、制剂
当归流浸膏
5、配 方
当归、荆芥各等份。
当归 Radix Angelicae Sinensis
(英) Chinese Angelica
别名 秦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来源 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 的根。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带紫色。基生叶及茎下部叶卵形,2~3回三出或羽状全裂,最终裂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3浅裂,叶脉及边缘有白色细毛;叶柄有大叶鞘;茎上部叶羽状分裂。复伞形花序;伞幅9~13;小总苞片2~4;花梗12~36,密生细柔毛;花白色。双悬果椭圆形,侧棱有翅。花果期7~9月。
生于高寒多雨山区。主产甘肃、云南、四川;多栽培。
采制 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待水分稍蒸发后,捆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
性状 本品近圆柱形,下部有多条支根,长15~35cm。表面黄棕色至棕竭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根头直径15~4cm,具环纹,有紫色或黄绿色茎、叶残基,主根表面凹凸不平;支根直径03~lcm,上粗下细,多扭曲。质柔韧,断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皮部厚,有裂隙及棕色油点。气特异,味甘、辛、微苦。
化学成分 含基本内酯(ligusiilide)、正丁烯酰内酯(n-butylidene phthalide)、阿魏酸、烟酸、蔗糖和多种氨基酸,以及倍半萜类化合物等。
性味 性温,昧甘、辛。
功能主治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
禁忌
1用量过大 口服常规用量的当归煎剂、散剂偶有疲倦、嗜睡等反应,停药后可消失。当归挥发油穴位注射可使病人出现发热、头痛、口干、恶心等反应,可自行缓解。大剂量给药,可使实验动物血压下降,剂量再加大则血压骤降,呼吸停止。当归乙醚提出物毒性较强,少量即可造成实验动物死亡。临床使用当归不可过量,服药后也应注意有无不良反应。
2过敏反应 有报道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引起过敏性休克。3用药不当当归辛香走窜,月经过多、有出血倾向、阴虚内热、大便溏泄者均不宜服用。用药不当会加重出血、腹泻等症状。
种植
(一)概述
别名秦归、云归。
为伞形科当归属植物「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A.polymorpha Maximvarsiuensis Oliv.)」的根。当归根入药,有补血、活血、调经、润燥、滑肠作用。临床用量大,出口量大。主产甘肃岷县、宕昌县等地,另外,陕西、四川、宁夏、贵州等地、自治区也有分布。
(二)植物特性
当归是2~3年的草本植物,主根粗壮,呈不整齐圆柱形,表皮黄白。1~2年仅有丛生叶,无主茎,2~3年抽薹开花,紫色直立茎有纵直槽纹,白色花,8~9月果期。
(三)生长特性
当归喜高寒凉爽气候,引种时海拔低,且抽薹而失败。幼苗期喜阴,2年后能耐强光。当归怕重茬,种过当归地需间隔2~3年左右。
(四)栽培技术
1.选地
当归怕重茬,一般种过当归的地,需间隔2~3年方能种当归,前茬不能选马铃薯、豆科类作物,否则生虫。
2.繁殖方法
用种子繁殖,120~150千克/公顷,选阴凉湿润的阴山或二阴山,疏松肥沃黑土生荒地育苗。烧荒、翻土、整平、做畦宽100厘米的高畦,趁士湿6月播种(甘肃),撒播、覆土4厘米厚,上盖禾本科草3厘米厚,一个月后,精心将盖草挑松。8月初阴天揭盖草,10月上旬挖栽子,除叶,0.05~02千克重扎一把,晾干,10月中下旬选冷冻处用干湿适宜的黄土一层,栽子一层,周围用30厘米厚黄土围起。
3.移栽
前茬作物选小麦、油菜、麻为宜。每公顷施农家肥37500-225000千克。翻地3次,第一次前茬收后,翻25-30厘米深,第二次10月份,第三次移栽前,施上肥深耕30厘米。整平栽苗,4月初苗未出来前,随耕随耙,行株距20~30厘米,挖15厘米穴,栽子放平,2~3株,中间放小珠,旁边放大株,覆土3厘米厚,整平。苗高6厘米、15厘米、20厘米,除3次草。
4.田间管理
当归要注意追肥,勤除草,第一年要注意植株的抽薹,及时打薹。
5.病虫害防治
(1)根腐病
用1:1:150波尔多液浸泡苗,土壤消毒杀虫,育苗地多烧熏土。
(2)褐斑病
注意田间卫生,及时摘掉病叶,中、后期用1:1:150倍波尔多液7天喷1次。或65%代森锌500倍液打2-3次。
(五)采收加工
10月上旬叶已变黄,割地上部,10月下旬,挖根(3000-4500万/公顷,高产10500万~12000万/公顷),2~6个捆成一把,搭棚熏烟(15天)至红色或金**,用文火熏干,注意翻动。
作种子当归不挖,于春天拔除杂草,8月中旬采种,600~1500千克/公顷。把当归扎成把,放阴凉处晾干。当归荆芥治中风
各家论述
1《注解伤寒论》:脉者血之府,诸血皆属心,凡通脉者必先补心益血,故张仲景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用当归之苦温以助心血。
2《主治秘诀》云:当归,其用有三:心经本药一也,和血二也,治诸病夜甚三也。治上、治外,须以酒浸,可以溃坚,凡血受病须用之。眼痛不可忍者,以黄连、当归根酒浸煎服。又云: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身辛温以散之,使气血各有所归。
3李杲:当归头,止血而上行;身养血而中守:梢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
4《汤液本草》:当归,入手少阴,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阴,以其脾裹血也;入足厥阴,以其肝藏血也。头能破血,身能养血,尾能行血,用者不分,不如不使。若全用,在参、芪皆能补血;在牵牛、大黄,皆能破血,佐使定分,用者当知。从桂、附、茱萸则热;从大黄、芒硝则寒。惟酒蒸当归,又治头痛,以其诸头痛皆属木,故以血药主之。
5《韩氏医通》:当归主血分之病,川产力刚可攻,秦产力柔宜补。凡用本病宜酒制,而痰独以姜汁浸透,导血归源之理,熟地黄亦然。血虚以人参、石脂为佐,血热配以生地黄、姜黄、条芩,不绝生化之源;血积配以大黄,妇人形肥,血化为痰,二味姜浸,佐以利水药。要之,血药不容舍当归,故古方四物汤以为君,芍药为臣,地黄分生熟为佐,川芎为使,可谓典要云。
6《本草汇编》:当归治头痛,酒煮服,取其清浮而上也。治心痛,酒调末服,取其浊而半沉半浮也。治小便出血,用酒煎服,取其沉入下极也,自有高低之分如此。王海藏言,当归血药,如何治胸中咳逆上气,按当归其味辛散,乃血中气药也,况咳逆上气,有阴虚阳无所附者,故用血药补阴,则血和而气降矣。
7《本草汇言》:诸病夜甚者,血病也,宜用之,诸病虚冷者,阳无所附也,宜用之。温疟寒热,不在皮肤外肌肉内,而洗在皮肤中,观夫皮肤之中,营气之所会也,温疟延久,营气中虚,寒热交争,汗出洗洗,用血药养营,则营和而与卫调矣,营卫和调,何温疟之不可止乎。
8《本草正》: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大约佐之以补则补,故能养营养血,补气生精,安五脏,强形体,益神志,凡有形虚损之病,无所不宜。佐之以攻则通,故能祛痛通便,利筋骨,治拘挛、瘫痪、燥、涩等证。营虚而表不解者,佐以柴、葛、麻、桂等剂,大能散表卫热,而表不敛者,佐以大黄之类,又能固表。惟其气辛而动,故欲其静者当避之,性滑善行,大便不固者当避之。凡阴中火盛者,当归能动血,亦非所宜,阴中阳虚者,当归能养血,乃不可少。若血滞而为痢者,正所当用,其要在动、滑两字;若妇人经期血滞,临产催生,及产后儿枕作痛,具当以此为君。9《本草正义》:归身主守,补固有功,归尾主通,逐瘀自验,而归头秉上行之性,便血溺血,崩中淋带等之阴随阳陷者,升之固宜,若吐血衄血之气火升浮者,助以温升,岂不为虎添翼?是止血二字之所当因症而施,固不可拘守其止之一字而误谓其无所不可也。且凡失血之症,气火冲激,扰动血络,而循行不守故道者,实居多数,当归之气味俱厚,行则有余,守则不足。
摘要:丹参是一种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和应用价值的常用中药材,通过查阅相关 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总结,本文从丹参的品种考证、种类资源、化学成分、药理 作用、丹参制剂及其质量控制、展望等方面对有关丹参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来源 资源状况 有效成分 药效作用 中成药制剂 丹参是著名的活血化瘀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对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 的作用十分显著。
1997 年,复方丹参滴丸成为第一个向美国 FDA 以治疗药身份 申报的品种, 意味着丹参将成为首例用国际标准进行评价的传统中药。
此后丹参 的研究又形成了一个新的热潮。
本文就丹参各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1、丹参道地性、资源状况、产地迁移 丹参是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 Salvia miltiorrhiza Bge 的干燥根及根 茎[1],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
但历代本草 对其道地产区叙述多有不同。
按郭宝林考证, 《名医别录》述: “生桐柏山谷及太 山”(今河南和湖北交界及山东泰山一带); 《图经本草》 : “今陕西河东州郡及随 州皆有之”(今山西、湖北,河东州郡应归为山西而非陕西); 《本草品汇精要》 : “道地随州” (今湖北随州); 《药物出产辨》 : “产四川龙安府为佳” (今四川平武)。
现代研究表明:丹参在我国分布甚广,南起江西、湖南,北达辽宁,西至四 川,广布于海拔 120-1300m 的山地丘陵。
丹参野生、家种兼有,野生品有效成分 高于栽培品,但栽培丹参的种植面积和规模较大 ,生长条件稳定,产量大,已经成 为目前丹参商品的主流。
栽培面积较大的有山东、四川、河南、河北、陕西、安 徽等省。
丹参的化学成分在地理空间上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表明在较大尺度上, 气候、 大的土壤类型等生态因子对丹参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不明显。
丹参化 学成分在同一个省内的变异可能会大于空间距离更远的不同的省之间, 提示遗 传背景及小尺度上的生态因子,如区域土壤、小气候及人为影响等,对丹参中化 学成分的积累有重要影响。
以中江丹参为例: 四川中江丹参大面积人工栽种历史约 300 年,中江丹参作 为我国丹参的主源优质道地药材,以其根粗壮、色泽朱红、药味浓郁、药效高而 弛名海内外。
在《中国道地药材》中,被列为川产道地药材,是四川省主要中药 材品种之一,在四川道地药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当地丹参种植面积大,栽
图1
培技术成熟。
由此可见,遗传背景的一致性以及最终带来的质量的均一性,可以 被视为中江丹参被视为道地药材的原因和特征( 即道地性),而丹参道地性的形 成与当地的加工种植历史、 栽培技术及栽培过程中的品种选育有密切相关。
资料 表明中江丹参现实面对情况如下:第一、丹参种植多是散户种植,种植规模化程 度较低,企业、专合组织参与度不高,丹参产业化程度较低。
第二、因为丹参种 植农户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而且年龄偏大,从农户种植行为分析发现,丹参规范化 种植程度也偏低,农户对丹参规范化种植的认知度较低。
第三、由于政府产业引 导力度不足, 丹参种植较低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制约了丹参种植规范化的发展。
由 以上现象提出建议:首先开展技能培训,留住青壮年劳动力,并且加大土地流转 力度,提升丹参种植规模化水平,同时加强丹参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大培训和技 术指导力度,最后加大监管力度,从源头抓起。
2丹参的化学成分研究 丹参的化学成分主要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 2 大类。
其中脂溶性有效成分主 要是丹参酮类;水溶性有效成分主要为酚酸类化合物。
20 世纪 30 年代末,日本学者[3]首次发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是天然抗氧 剂。
随后几十年,有连续发现了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Ⅰ、异丹参酮、 丹参新酮、丹参新酮Ⅱ、去甲丹参酮、羟基丹参酮等[4]脂溶性有效成分。
母继林, 和顺琴等[5]采用匀浆法提取,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材丹参中的隐丹参酮、 二氢丹参酮、 丹参酮 I 和丹参酮Ⅱ 的方法,使 4 种丹参酮在 5 分钟内可达到完 全分离,大大缩短了分离时间。
20 世纪 80 年代初,我国首先研究了丹参素的结构,并证明丹参水溶性成分 主要是以丹参素为基本结构的酚酸类化合物, 多数命名为丹酚酸[6], 包括丹参素、 丹酚酸 A、丹酚酸 B、丹酚酸 C、紫草酸、原儿茶醛、原儿茶酸、迷迭香酸等。
曾令杰,林文雄等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丹参药材的水溶性成分进行了定量分 析,发现丹参的各种水溶性的活性成分的含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
3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 31 改善微循环作用 丹参可以使微循环血流显著加快,扩张微动脉,增加毛细血管网开放数目, 使血液流态得到改善,其中丹参素的作用最为显著。
李焰等[8]采用乙代乙酰胺复 [7]
图2
制大鼠暴发性肝衰竭模型, 并用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与正常对照组和暴发性肝 衰竭对照组进行肠系膜微循环比较,结果丹参组肠系膜微循环灌注得到显著改 善。
32 改善血液流变学 丹参可以降低血液黏度和红细胞压积,减慢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红细胞电泳 速度,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等。
丹参可使冠心病、心肌梗死、缺血性中风等患者 的血液粘稠度明显降低,对血瘀证患者血液的“粘、聚、滞”倾向有较好的改善 作用。
丹参可使血粘度增高的心血管病患者的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全血粘度、 高切变率、低切变率明显降低,有利于心肌组织获取氧供[9]。
33 保护心肌的作用 丹参素具有缩小心肌梗死范围、降低心肌梗死程度、减少心肌酶的释放和缩 短病程的作用,同时对心、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胡爱萍等[10] 的研究结果表明, 丹参处理可明显减弱缺氧/复氧对心肌细胞的收缩和细胞内钙 参数的作用,减少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提示丹参可对抗缺氧/复 氧对心肌细胞的影响和损伤。
34 抗血栓作用 丹参酚酸对多种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丹参多酚酸盐 通过降低 TXB2 和 P-选择素水平,发挥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增强机体纤溶 能力,有助于维持血运和预防血栓形成;丹参素可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促进 纤维蛋白分解,降低血液黏度;丹酚酸 B 可抑制凝血系统的激活,抑制血小板与 暴露内皮下胶原黏附;隐丹参酮可抑制血小板与内皮细胞的黏附[11]。
35 其他 丹参还具有抗心脑缺血,抗肝纤维化、抗肿瘤、降血脂和康动脉粥样硬化、 抗心律失常等药理作用 4丹参中成药制剂 41 水溶性有效成分入药的丹参制剂 这类制剂的主药丹参多采用水煎法或水提醇沉法制备,其有效成分为水溶性 酚酸类化合物。
主要品种有丹参注射液、口服液、冲剂、气雾剂、粉针剂、煎剂、 透皮吸收剂、多相脂质体;如:丹参素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 [12] 。
图3
丹归注射液、丹参黄芪注射液、丹芪口服液、丹芪益心贴、复方丹参膏、复方丹 参糖浆等。
42 脂溶性有效成分入药的丹参制剂 这类制剂按用途可分为两类,一类用于治疗化脓性感染性疾病如痤疮、扁桃 体炎、骨髓炎、蜂窝组织炎、烧伤等,主药品种有丹参酮片、丹参酮胶囊、丹参 酮油膏等。
另一类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主药品种有丹参舒心胶囊、丹参舒心 片、丹参酮Ⅱ2A 磺酸钠注射液、精制冠心片等。
5提取方法 随着丹参药理作用机制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从丹参中提取的活性 成分大量用于制药工业, 将对丹参药材的需求不断增加。
除现代制药工厂常用的 提取方法外,随着微波萃取、生物酶、半仿生提取、CO2 超临界流体萃取、大孔 树脂吸附、超滤、分子蒸馏、高速逆流色谱等新技术在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 离纯化中的推广应用,高纯度有效成分的获取将成为可能。
因此,丹参有效成分 提取分离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
丹参酮IIA,丹酚酸B,隐丹参酮:主要有脂溶性非醌色素类化合物,如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及其异构体。水溶性酚酸类成分如原儿茶醛、丹参素。其中,隐丹参酮是抗菌的有效成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