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逻辑思维就是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的首先个核心切入点,从这个点开始思考所作出之后的决定,当围绕着底层逻辑思考时,做出的决定才是和初心一致,最贴合内心的,也是真实的人性反馈。
在商业系统里的定位就是从底层逻辑为思考核心。比如腾讯,在早期,它的底层逻辑就是创造一个可以让人与人交流的软件。从这个逻辑上确定的定位就是“连接”。连接人与人,连接人与物,连接物与物,连接世界就是从这个底层逻辑上生发出来的商业路径。
比如逻辑思维,从最开始的“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到现在的“和你一起终身学习”,最开始只是分享自己的一些读书心得和不同角度的见解,沉淀粉丝,再用社群思维用来卖书卖月饼等电商的模式,从商业行为来讲这是没有精准定位与使命的逻辑。
逻辑思维本质的成功是用户量,而用户量的本质来源是逻辑思维的知识内容分享,这才是根本的底层逻辑。就是“知识内容分享”,在这个基础上逻辑思维开发得到产品,定位就是知识服务商,底层逻辑与商业路径完全一致。
扩展资料
《教父》中有一句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这个帮你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就是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是人们利用观察、概念、判断、分析、比较、推理等思维形式,辅助自己对客观现实理性认识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有条理、有根据地分析推理事物和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黑格尔的《逻辑学》中认为:逻辑是一切思考的基础。逻辑思维能力,直接决定了孩子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理解概括等能力。上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曾明文规定:无论文科、理科的学生,都要把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放在首位。
尽管逻辑思维不能取代具体的课程知识,但任何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逻辑思维能力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就是说,日后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等学科能力,也都会受到逻辑思维能力的影响。
类比到学习,当概率论讲到大数定律的章节,一个听说过价格回归、价值定律的人可能秒懂;当物理课上讲到匀减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听说过“强弩之末,不可穿鲁缟”的人可能更容易理解;当谈到三阶行列式的沙路计算法时,做过智商测试题的人往往可以瞬间理解。
这种思维习惯的获取,相当大的途径就是阅读习惯的养成。按照《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分法,书籍的作用有两种,一是提供经验、二是教授理论。
比如一部小说,就是一系列经过高度整理,高度有序化的经验;一本科普杂志,除了经验之外,还有一系列浅显通俗的理论。
一个热爱阅读小说新闻的孩子,在早期可能就通过阅读这种可以最快提升自己经验丰富度的途径,拥有了远超其他同龄人的早期经验积累,而人总有从已有经验归纳理论的倾向。
这个过程好比核裂变里中子的释放一样——物质体积越大,发生中子撞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人的经验越丰富,平时突发灵感,从经验归纳出理论/联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面对新知识时也就更容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央视网-排名在前1%的学生是靠天赋还是靠努力?
-逻辑思维
《教父》有句台词:“半秒钟就看清事物本质的人,和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命运注定截然不同”。人最重要的能力,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我们会陷入焦虑、痛苦、恐惧、愤怒这些负面情绪困扰,根本原因,在于无知。无知,让我们无法正确处理好和自己、他人、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关系,进而把生活搞得一团糟。
刘润认为,事物间的共同点就是底层逻辑。只有底层逻辑,才是有生命力的。只有底层逻辑,在我们面临环境变化时,才能被应用到新的变化中,从而产生适应新环境的方法论。即“底层逻辑+环境变化=方法论”。“底层逻辑”并不局限于商业世界,它来源于不同中的相同,变化背后的不变。
10月底,刘润学罗振宇搞了一场年度演讲《进化的力量》,提到他的新书《底层逻辑》,当时各大媒体文章都在讲这个热点,出于好奇就买了他的这本书来看。
我日常看刘润文章虽不多,但他主做商业咨询,为企业服务,核心读者是创业者和管理层。本来看他新书以前,会担心认知层次有差异而看不透高屋建瓴的论断。Just do it,真正看进去以后,才发现真正的高手胜在见识颇广,通俗化表达能力极强。
通过阅读一本书而了解一个人,这应该是《底层逻辑》告诉我的道理。文如其人,人的品格完全能够影响其作品的质量。看序言可知,刘润是极为勤奋的人:他从五年前开始,每天都要花14个小时来做《5分钟商学院》这门课程,五年的时间积累了46万人加入。而他又是十分克制且有定力的人,他希望做一件能够长期延续的事业。
他个人卓越的品质决定了作品的高质量。有的人会因为作品而欣赏一个人,而有的人是因为作者的为人而愿意花时间阅读他的作品。显然,我属于后者。正如书中所言,“商场如战场”、“职场如战场”,生活本身就是战场。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博弈。我们需要博弈的智慧,最明智的处世之术就是既对世俗投以白眼,又与世沉浮。
在35岁之前不要在乎自己的收入是多少钱,成长了多少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收入。在一份工作中,你最想得到什么?最想学习、收获什么?它们才是你的目标。有些钱,是专门诱惑我们放弃长远目标的。为更长远的目标,要有定力(即长期主义)。
"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都想要",成年人更要懂选择。学会选择,常常就是学会放弃。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能勇于选择而不后悔,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我就简单挑几个书中很震撼我的《底层逻辑》亮点内容说说。
三种对错观 举个例子,A诱骗B进入C没锁门的工地,B失足摔死,谁的错?法学家可能会说,“这当然是A的错,这是蓄意谋杀!”是的,在法学家眼中,这就是A的错。这种“大快人心”的对错观,却不一定能避免类似案件再度发生。法学家做不到的事,但经济学家也许能做到。经济学家持有不同看法:是C的错。为什么?经济学家是这样考虑的:整个社会为避免B被A诱骗进入C的工地要付出的成本,比C把工地门锁上的成本高得多。惩罚C虽然觉得冤,但以后所有工地的拥有者都会锁上门,于是这样的事情会大量减少。可见,经济学家是从“社会总成本”角度判断一件事的对错。看上去不合理,但更有“效果”。倘若是商人,可能这样想:不管A错还是C错,B都死了。从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B只能怪自己。也许B在生命最后一刻会想,这是我的错,不该愚蠢到被A诱骗。
你发现了吗?一件事情背后不同学派持有不同的论断。这就是三种“对错观”。换作是你,你会持有哪个立场?要理解法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对错观,刘润建议选择商人立场,因为“损失最大”。总之,谁的损失大,就是谁的错。比如社会上,总有一些垃圾人,你因为一些小事,和垃圾人正面冲突,你只是逞一时口快,人家可能真拿刀子捅你,最后承受最大风险和损失的,还是你自己,划不来。
事实、真相、观点、立场 “今天很热”,不是事实,只是你的感受,属于观点。“今天30摄氏度”,这才是事实。比如你明明很热,但舍不得开空调,硬说不热。被自身位置和利益影响,得出并不客观的观点,这就是立场。再比如北欧连续出现反常的30度高温,有人说这是上帝灭世征兆,深信不疑,你根本没法和他辩论。这其中就是信仰使然。事实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真相;观点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立场。信息从客观到主观,依次是事实、真相、观点、立场。
真相不是非黑即白,尽可能获得更多角度和维度的信息,能帮你尽可能接近真相。要警惕别人说的话,是事实还是观点。我们更要反思,自己说的话,是事实还是观点。失恋的人往往想不通:为什么我那么爱她,付出那么多,她却毫无感觉?“你爱她”和“她爱你”,逻辑上没有因果关系。生活中很多常规问题,经验是有用的。但更复杂多变的问题,经验可能会误导你。所以,别迷信经验。最靠谱的方法是四步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得出结论、不断调整。
系统思维 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的是事物背后不变的运行规律。想要理解“系统思维”,先要彻底理解商业模式。如果你问一家做得还不错的餐厅老板,做好生意最重要的诀窍是什么?他们大都会说,"哪有什么诀窍,唯有全心全意为顾客着想,做最好吃、性价比最高的饭菜。"全心全意为顾客着想"是用户思维,"做最好吃性价比最高的饭菜"则是产品思维。只有戴上系统思维的眼镜才能透过表象看清本质。
很多创业者有用户思维,有产品思维,但缺乏系统思维,在时代变革中黯然退场。这样一想,早期的PC电商,到后来的移动电商、微商及社群经济,还有现在很火的网红、直播和未来的VR、元宇宙,你就会一下子全理解了。
系统=要素X连接方式,要素的关键是变量,分存量和流量。比如老公花5800元学PPT想要挽回婚姻却还是离婚了,你会觉得至于吗?太蠢了吧?对老婆来说,之前很多事已让她很不满,情绪不满的这个“存量”已经满得溢出,覆水难收。低情商的老公无法理解老婆的行为,断送一段婚姻,而高情商的老公能看到感情破裂本质,会通过减少不满的“存量”,比如及时道歉、送礼物、讲情话、陪逛街……各种能挽回老婆心意的行为都去尝试。
连接关系有四种:因果链、增强回路、调节回路、滞后效应。举个例子,常量:孩子智商和时间总量不变;变量:把时间花在读书还是打游戏上;因果链:打游戏时间多,读书时间少,成绩下降;不打游戏,全读书,成绩提高;增强回路:孩子迷上一款游戏,天天打,成绩越来越差;调节回路:爸妈看不下去,没收手机,不给上网,请家教,天天盯着他读书;滞后效应:孩子不会因为一天不打游戏,成绩就会马上提到,但坚持几个月后,成绩就会显著提高。
任何复杂系统,核心就是变量、因果链、增强回路、调节回路、滞后效应这5块“积木”,所有解决方案,都藏在这5块"积木"里,就看你有没有能力洞察出来了。
概率思维 刘润说:创业路上尽了一切努力,做对了所有事情,能否成功,依然有95%靠运气。怎么样,是不是突然感到灰心?古人说"一命二运三风水",不能说都是迷信。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喜欢把12作为计算时间的关键周期,十二时辰、十二星座、十二生肖……
运气的本质,是概率。运气(概率)+能力+努力=成功。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扩充认知边界,摄入更多有效信息,提高做出正确决策的概率,刘润归纳为:时代、战略、治理、管理,这是对企业家说的,而从打工人视角来看的话,就首先要看时代潮流,其次是行业,再次是企业,最后才是人。
徐小平说:你先要选择行业,然后选择公司,否则你就算在泰坦尼克号头等舱,也要沉没。比如今年的教培行业,再怎么努力了也逃不开时代潮流。再比如,20年前新浪打工,10年前腾讯打工,5年跑字节打工,难逃打工的命。跟对人,事半功倍,跟错人,蹉跎岁月。如此,你细细品味,细思极恐。
洞察本质的人,都善于打比方 会打比方的人,一定既理解复杂陌生的事物,也对普通人身边熟悉的事物洞若观火,还有强大的联想和表达能力,把两种乍一看毫不相关的事物关联起来再平实讲述给身边人听。打比方和幽默感一样,是一种拥有智慧的高级能力,甚至有些比喻一听就充满幽默感,令人拍案叫绝。
做出一个优秀比喻,需要三步:一,洞察复杂、陌生事物的本质;二,匹配到大家熟悉的事物中;三,用熟悉的事物和逻辑,解释陌生的事物。任何一个深入浅出的比喻,都是最高层次智慧的体现。
“巨婴”和“杠精” 人与人相处,有三大法则:自然法则、族群法则、普遍法则。自然法则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保护自己,谋取最大利益,只能靠两个武器:一是暴力,二是狡诈。现代社会,一般不用自然法则,但有些人就是蛮不讲理,侵害你的权利,建议就用自然法则对付他!族群法则是有一群有相同认知的人,把"我"变成"我们",有相同的目标。家庭是族群,公司是族群,宗教信徒也是一个族群。为了群体共同利益,就要求所有成员让渡一部分个人权利,遵守族群共同规则,比如公司规章、宗教信条或国家法律。
当下中国,族群意识非常强烈,看看中美关系就知道了。普遍法则是求同存异,寻找最大公约数。有一些普世价值,不管你脑子里装的啥,都应该遵守。比如你不想被欺骗,就要诚以待人。君子和而不同,构建保留多元文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巨婴"和"杠精",是在和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选择了错误的法则。问问自己,今天你是在以什么样的法则,与这个世界进行价值交换?你用的法则越高级,你能换到的东西就越多。但同时,你也更脆弱。我们要懂得,用族群法则、普遍法则和世界进行价值交换,同时在必要的时候,用自然法则来保护自己。
《底层逻辑》这本书里,刘润还总结了许多其他"底层逻辑"介绍,有兴趣的自己买一本看看,应该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收获,懂得如何用底层逻辑来看清这个世界的底牌。
刘润的《底层逻辑》是我2022年正式读完的第二本书,润总是得到《五分钟商学院》的主理人,咨询公司的创始人。他和罗振宇一样,是个读了许多的书、每年坚持在做年度演讲、一直对各种变化保持着关注且有自己洞见的智慧之人。他区别于罗胖的是,因为他的专业和工作背景,他在对于商业大势、商业模式和逻辑有更为深刻的见地。
贝索斯说过一句话,很多人关心未来十年会有什么变化,而我只关心未来十年有什么是不变的。
《底层逻辑》这本书就是教人看透本质,想清楚什么东西是变化的,以底层逻辑去评价具体场景,用方法论去生成具体方案,这才是真正的以不变应万变。底层逻辑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就像刘润在书里说的:底层逻辑来源于不同中的相同,变化背后的不变。
和朋友向日葵**年前小聊时提到了这本目前本年最爱书籍,昨天她转给我瑞华技术部大神陈亦蔚版主对于《底层逻辑》这本书的读书笔记。
陈版认为这本书结构过于松散,的确这本书是润总公众号里面写得最好最有价值的一些文章的合辑。但我觉得这本书形散但神不散,他把他在《5分钟商学院》中讲述的底层逻辑的内容做了总结,从是非对错、思考问题、个体进化、理解他人和社会协作5个方面不同角度讲述了他所思考的世界底牌,本质和底层逻辑是什么。
润总说:“底层逻辑”并不局限于商业世界,希望读者在看到千变万化的世界后,依然能心态平静、不焦虑,能够通过“底层逻辑+环境变量”不断创造新的方法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始终如鱼得水。
这是一本价值观输出的书,刘润的价值观我都很认同,甚至时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像是久逢知己一般:我就是这样想的,原来有人想得和我一样还总结得比我到位!
借鉴陈版的读后感,对于润总的这本书我不能做到一篇读后感囊括全书精华,只能取一些对我极有启发的观点,剖析一二。
一、人脉的本质是给予价值、平等交换
人脉不是能帮助你的人,而是你能帮助的人。
一直觉得自己本质是一个内向的人,在人多的地方会不知道要说什么、怕说错话做错事,精神容易紧张,自己独处时能获得更多的能量。在我读大学的时候一边听着别人说情商人脉比技术能力更重要,一边焦虑的不知道要如何去提升自己的人脉,或者说是宁愿花时间在技能的提高也不愿意花时间在效率低下的所谓多认识人上。
隐隐地觉得哪怕见过再多牛逼的人,有他的****,但如果你和他不是一类人,没啥共同兴趣爱好,认知不在同一频道上,人家未必会帮你,有时候也不知道要怎么帮到你。
我的微信朋友里面,最牛逼的人有两个,一个叫李彬,一个叫郑学定。
我买李彬的注会网课,问过他问题,在微信语音听过他的答疑,在迷茫的时候收过他的鼓励,我看着他的BT教育从0成长为现在最好的在线注会教育平台。我认识他,但他的牛逼是他的,在我能和他交换价值之前,他的牛逼与我无关。他是我的老师,不是我的人脉。
郑学定是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他来我的母校做过演讲,讲述他在审计职业道路上的故事,读研时听到的大咖演讲给我种下了希望有一天能参与行业规则制定的小小梦想。毕业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微信上求助于他,希望能谋求一个审计助理的岗位,他顺口应承,转头没了后文。当时的我,对于团队不缺人手的他来说,没有可以交换的价值,就算他帮我谋得一个岗位,他还是那个牛逼的合伙人,与我无关。他是我的校友,不是我的人脉。
我的第一份工作,老板的女合伙人彭总和我说过一句话,你要认识一批能和你一起成长的优秀年轻人。
当时虽不知道这句话对在哪里,但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便一直记到了现在。6年过去了,我参加集团培训认识的同学们,我的前同事、同学里一直和我保持着联系的人,许多都非常地优秀,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和他们时不时小聚,交流情感、工作、学习,互相交换情绪价值、陪伴价值,一起成长,这些人才是我最宝贵、质量最高的人脉。
经营人脉,始终要保持的一个基本心态:毫无保留地把你的价值付诸别人身上。一个优秀且有价值的人,自然会吸引其他优秀且有价值的人的认可和帮助。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
二、心态高过云端,姿态埋入地底
这句话和爸爸从小教我的“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一个道理。
要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增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同时保持敬畏心和谦卑的姿态。
正如禅宗里一直提到的,不要有分别心。动机至善,私心了无。
三、如何防止注射式洗脑
一句话加上“为什么”这样一个句式,会天然地让听者走向回答这个问题,而不是先反思这个为什么后面的预设是事实还是观点?
为什么新同事是个职场巨婴?
当问出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很容易陷入抱怨都是别人和环境的错。
而如果跳出为什么来看“新同事是职场巨婴”这个判断是否是事实?是不是自己的沟通能力、领导力有问题,没有给出恰当的指导和正确的引导?
永远把关注点先放在影响圈,而不是关注圈。多想想自己能做什么,而不是想要试图改变自己根本无法改变的。
有效防止注射式洗脑的方式是跳出“为什么”来看问题,先判断前提是否为事实,再判断原因。
四、时代、战略、治理、管理
时代大于战略,战略大于治理,治理大于管理。
这句话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选择大于努力,运气又比选择更重要。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看清时代发展的方向,顺势而为,找准方向是第一步。
战略是在时代的趋势中找准自己的定位,选择好自己未来五到十年努力的目标,这是第二步。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找到并利用自己的战略势能,比战术上的勤奋重要很多。
论语里面有句话,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孔子讲了这四个层次:知(智),是做事的能力;仁,是做人的素养;庄,着重于如何做领导;礼,强调了文化。以上四个层次,诠释了管理者不断进阶的过程:首先,管理者要能够建立信任;其次,仅仅建立信任还不够,还要建立团队;再次,建立了团队以后,还需要建立体系,靠体系让团队有序地进行;最后要建立文化,这意味着企业依赖文化,依赖大家对一件事情的认同度来做事。
一个人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个管理者,是因为他比整个团队的其他人多了一些智慧。而我自己要想提高自己的领导力,要不断修炼自己的智慧,除了基本的管理能力,对于时代、战略和治理也要能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在多想的同时要多读书,避免进入杨绛先生说的“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想得太多,而读书太少”的误区。
五、世界三大法则:自然法则、族群法则、普遍法则
这个世界三大法则源自社会协作的底层逻辑这一部分。对不同的人要在不同的法则里去和他交流,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如果你遇见一个野蛮人,他毫不讲理,用自然法则沟通。如果在一个组织里,用族群法则,遵守规矩,利用规矩。如果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的沟通协作,用普遍法则,找到彼此的共同点,而不是挑战别人的立场和信仰。
有一次去禅修时,师父在答疑时说道:入世则用入世法,出世则用出世法。我理解的是,入世想用出世法的话,容易碰钉子吃瘪,入乡随俗是最为顺遂方便之法。和润总说的在不同的情境下采用不同的法则是一个道理。
六、结语
普通和优秀的差距,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表达同样一个意思,想要达到同样的目的做成同样一件事,但效果却完全不同。普通的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顶级优秀的人改变模型。**《教父》里有句台词:”花半分钟看透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刘润是个能看透本质的人,也试图通过他的课程、公众号文章和书籍来教会更多的人去习得看透本质的能力。
但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同样的学生上同样老师的一堂课,能学到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吸收好效率高,有的天分差效率低。笨鸟就要多飞,用重复刻意练习去习得能力和智慧。
《底层逻辑》对我而言将会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
显高显瘦,重点在显字。所有技巧的底层逻辑都是视错觉原理,你的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例如3D画展,通过平面涂鸦展现立体的感觉,就是用到视错觉原理。同理,把视错觉原理运用到穿搭上,也可以让别人看到你想要展示的身材特点,让你看起来显高显瘦。
显高显瘦的技巧运用,前提是要你要客观了解自己,明确每天穿搭的目的,思考最想展示的身材特点是什么。假如你现在身高已经1米8,还说目的是要显高,那根本不需要什么技巧,因为你本来就足够高。
你有好好测量过自己的身体维度吗?数据能让你更客观了解自己的身材特点。我们每个人的身材比例都不一样,请你不要盲目追求所谓完美的黄金比例,因为完美根本不存在。不管你的身材比例是什么,都是你独一无二的特点,接纳自己的独一无二,这会让你活的更轻松愉快。
复盘女神蜕变营第4课,显高显瘦的服饰穿搭技巧,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是优点与缺点是相对的,当你某一个缺点消失了,一个相对的优点可能也会不见穿衣服是一个寻找平衡的过程,整体平衡胜于单点遮瑕,你以为的遮短其实是在强调它。
你眼中的优势劣势其实都是你的特点,所谓的优势劣势都能相互转换,不是恒定。例如想表达可爱,视觉上适当显头大、显肩窄、显矮,露出圆润感。例如想表达干练,视觉上打造H型/Y型,适当显肩宽、显高,露出骨点。再例如想表达抚媚,视觉上打造X型,显腿长,显曲线感。
六个显高显瘦的穿搭技巧
技巧一:制造竖线条
制造竖线条不用多,一条是最显瘦的,因为视错觉原理,能够让人看起来有纵向延伸的效果。对于肚子大或者肉肉比较多的小伙伴而言,制造竖线条的技巧一定要会,外套敞开穿是制造竖线条的方法之一,如果外套敞开穿的内搭是同色系,能让你更显瘦。
技巧二:谨慎选择线条
横向排列,延伸感为纵向,而纵向排列,延伸感为横向,所以横条纹排列比竖条纹排列更显瘦。条纹衫是必备单品之一,横条纹的细度选择建议2cm以内,不要超过3cm,毕竟横条纹越细越显瘦。当然,如果你目前很瘦,穿搭目的是显胖,那么就要反着来,就选择粗横条纹更适合你。
技巧三:视觉吸引力
穿搭讲究扬长避短,就是焦点放在优势部位,避开劣势。通俗来说,在搭配的时候简约不想突显的不部位,例如胯宽腿粗可以选择下半身简约款,肩宽可以选择肩部无装饰款,肚子大可以选择腰部无装饰。
再者焦点放在想突显的优势部位,我最常用的就是加腰带凸显腰细。如果你觉得全身上下没有优点,那就凸显你的脸吧,看脸的时代,面部能呈现能让人读懂很多关于你的信息,加个口红、系个发带,或者面带微笑,更容易让别人第一眼就注意到你。
技巧四:V的延伸效果
V领拉长脖子和脸,尖头鞋拉长腿,这个穿搭技巧运用视错觉原理,也是我实践较多的一个。V领其实也是在制造焦点,让焦点往中间聚拢,让你的脸和脖子看起来有衔接感,不管你是肩宽、胸大胳膊粗还是觉得自己脸大,都能让你看起来瘦一点点。
技巧五:视觉对皮色识别最弱,简化信息
很多人都觉得穿黑色就显瘦,事实上,我们的眼睛很容易识别黑色的边界感,肤色然而容易欺骗眼睛,弱化边界。在穿搭上对于这个技巧的应用,一是适当露肤,露出手腕、胳膊、脖子、脚踝等最细的地方,让人乍眼一看觉得你很瘦。二是鞋裤同色,让你看起来拥有大长腿。
技巧六:感受层面
你的长相其实自带成熟或减龄的感觉,有的人五官立体,看起来就觉得Ta很厉害,而有的人五官柔和,看起来觉得Ta年龄小,从感受层面讲,厉害、成熟显高,轻盈、活力显瘦。穿着大气会让人觉得你比实际更高一些,而穿一身白色也不一定显胖,因为会让你显得轻盈反而让人觉得有瘦了。
修炼变美的过程,会接触到很多的技巧。美是一个整体,在选择使用以上六个显高显瘦的穿搭技巧同时,也要关注整体形象的平衡,根据你的穿搭目的做出选择就好,无需贪多,用上其中一二就可,毕竟过犹不及。
因为底层逻辑在面临变化的时候,能够应用到新的变化里面,会产生出新的方法论。
1私域流量的底层逻辑
2理解他人的底层逻辑
3社会协作的底层逻辑
4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
5讨论问题的底层逻辑
— 0 —什么是“底层逻辑”?
不知你记不记得,2012年马云和王健林的“亿元赌局”
—— 如果10年之后,电商能在中国大零售的份额超过50%,王健林就给马云一个亿,如果没到,马云还王健林一个亿。
但是,我们今天回看8年前这件事,为什么这两人和其代表的线上、线下经济,会产生如此大的分歧?
如果一方能“打败”另一方,是因为二者间有天大的不同吗?
不是的。
是因为相同的地方更多,一方才有机会干掉另一方。
万达的线下商业地产和阿里的线上流量经济,在“底层逻辑”上,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归根到本质,都是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和复购率,4部分的不同组合。
可能我在做法上跟你不一样,但是我服务的客户、我提供的价值跟你是一样的,所以我才会去干掉你。
就好比,一个做鞋子的可能永远干不掉卖水果的。因为他们之间没有太多相同之处。
两个人发生一些争执的时候,他们一定是因为有更多的相同之处,而不是不同之处。
完全不同的人是吵不起来的。
事物间的共同点,就是“底层逻辑”。
找到不同中间的相同之处,找到变化背后没变的东西,才是“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 + 环境变量 = 方法论
所以,只有掌握了底层逻辑,只有探寻到了万变中的不变,才能动态地、持续地看清事物的本质。
— 1 —
私域流量的底层逻辑
它源自于大家的一种渴求 —— 低成本,甚至免费地,重复地触达的人群。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流量”都是一个重点,但流量总有成本。
但是,随着竞争渐渐激烈,线上、线下流量开始趋平,流量红利消失了,流量的价格越来越贵了。
于是出现了一种非常明确的渴求,我能不能不要每次获得客户时,都需要付钱?能不能低成本,甚至免费地触达客户?
这种渴求在过去一年里面变得特别热烈,大家就萌生出来一个名词叫做“私域流量”。
P 指的是, 付费媒体。
O 指的是, 自有媒体。
E 指的是 , 赢得媒体。
看似不同的媒体,归根到“底层逻辑”,都是 POE
过去一段时间, 付费媒体盛行。比如电视广告。
那时线上完胜线下,为什么?
因为那时,在“公域流量”里通过付费获得“私域流量”,线上买流量的价格比线下买流量的价格更便宜。
所以,这段时间,线上的 和线下的 价格是不均衡的,线上便宜,线下贵。
但是这个不均衡一定会被拉平,只不过是假以时日而已。
所以,一旦线上线下的 流量价格被拉平之后,线上付费媒体的红利不再,转移到 , 自有媒体。
什么叫 自有媒体?
反复触达一个群体时,不需要为此而付费。比如公众号。
例如,我们的“公众号”,已经有的关注。我可以反复地、免费地触达这的用户。
但耕耘自有媒体所投入的成本还是很高的,我需要每天不断写文章,还要确保持续输出高质量、多样化的内容。
但当付费流量的价格升高后,自有媒体就变得相对便宜了。
所以在付费媒体还很便宜时,我们也一直在深耕自有媒体。当新红利出现,自有媒体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第三种叫做 赢得媒体,什么意思?
你的内容发布后,会引起别人自愿帮你转发、传播。比如微信朋友圈和微博。
在微信、微博,这类有好几亿用户的大平台上面,如果你做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内容,可能会有大量的人帮你转发。
转发并不是因为你付费给他,而是因为你用内容打动了他。
转发所带来的新用户就是你赢得来的,这就是赢得媒体拼多多就靠 赢得媒体 方式成长起来的。
你只需要选好契合自身,并且支持建立私域的平台,默默深耕,通过购买或赢得,沉淀用户,打造你的私域流量。
— 2 —
理解他人的底层逻辑
理解别人的“底层逻辑”是3个问题:
What 是什么;
Why 为什么;
How 怎么办。
✅1//这是一个 How 怎么做的问题:
他问:“请问我怎么样才能解雇我的高管?” 他问出这个问题时,其实已经做了一个决定了 —— 解雇高管。
✅2 //这是一个 What 是什么的问题。背后的问题是什么?是“什么办法对公司的伤害最小?”
✅3//“请问你为什么要解雇你的高管?”
但是,What 和 How 之间还差了一步 —— Why 为什么。
❤️What 是 Why 的答案,How 是 What 的答案。
当有人找你聊天、问问题时,你首先要搞清楚他跟你聊的是 What, Why, How 中哪个层面的东西。
只有找准了讨论问题的层次,才能做到理解别人。
— 3 —
社会协作的底层逻辑
社会协作的“底层逻辑”有3个法则:
自然法则: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族群法则:有大于个体的目的存在,所以大家聚在一起,形成族群;
普世法则:遵守协议,可以跨越个人和组织,所有人都认同、理解。
❤️为什么?
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族群法则”,人们因为共同的目的聚在一起,有着群体内部共识。
但事实上,他们找到了群体间合作的基本元素 —— “普世法则”,也就是遵守协议。
这时就可以连接更大的共同体,甚至服务全人类。
— 4 —
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
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是3个视角:
法学家的视角、经济学家的视角、商人的视角。
什么意思?
1、法学家会说:是“坏人 A”的错,这是蓄意谋杀。
2、因为,整个社会为了避免“受害者 B”被“坏人 A”诱骗到工地的成本,比“工地 C”把门锁上的成本,要高得多。
所以,经济学家是从“社会总成本”的角度,来判断一件事的对错在谁。
3、整件事情中,“受害者 B”的损失最大。
所以,商人是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是非。
我们要结合不同环境,在法学家视角、经济学家视角、商人视角中,选择最合适的来判断是非对错。
— 5 —
讨论问题的底层逻辑
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
我们跟别人讨论任何问题的时候,都有4个层次:事实、观点、立场、信仰。
1\\今天气温10度,这才是事实。
至于你觉得10度是冷是热,都是你个人的观点。
我们经常会拿自己的观点当做事实与别人争论。
事实有真假,
观点无对错,我有个观点,与你的不同。
❤️你永远不可能说服一个有立场的人,因为这与他的利益相关。
2\\信仰是一套逻辑内部自洽,逻辑外部矛盾的体系。
也就是说,信仰自身逻辑自洽,你很难击破,但两个信仰之间彼此矛盾。
因为你永远不可能说服任何一方,比如咖啡和茶?中医和西医?
最后的话
“底层逻辑”来源于不同中的相同,变化背后的不变。
心态平静、不焦虑。
能够让“底层逻辑 + 环境变量”,不断涌现新的方法论,看透世界的底牌,始终如鱼得水。
这本书只看了三分之一,但感触良多。吕老师是以过来人的身份写了这本书,他通过自身正确的努力,从一个学渣改变了阶层。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很有启发。分享几个有成长的观点:
1、焦虑可以被杀死。我们都容易焦虑,感觉很多事情都要去做,但时间紧迫,一天下来又觉得啥也没有做好。
吕老师讲了一个五分钟杀死焦虑的方法。焦虑的时候,给自己五分钟时间,去做一些力所能及可以达成的事情。比如背几个单词,回一封邮件。重点是这个事情容易达成,你在五分钟内专注于做这些事情后,人容易平静下来,不再那么焦虑就可以继续完成后面的事情。
2、不存在准备好的时候。有些完美主义者想做事情的时候,先要考虑周全,计划来计划去。没有完全准备好,就没有办法开始。但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时候,我们可以从简单的事情开始做,边做边准备需要的东西。比如说我想学习英语口语,那是不是要准备好足够的钱,找到合适的老师,有大量的时间再开始呢?不必要,可以从每天看二十分钟的英语短剧开始,以后再找老师提升。
3、太用力的人走不远。有时候用力过猛,又没有立竿见影的结果,人就会焦虑和容易放弃。比如锻炼身体,为了出效果,一天泡健身房四五个小时,容易锻炼过度,也无法坚持。不如,长远规划,一周三或者四次健身房,每次一到二小时,这样能够坚持也慢慢会看到效果。
4、精力管理就是做减法。时间管理其实就是精力管理。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公平的,一天二十四小时。如何在同样的时间提高效率?把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可做可不做的事情,能让别人做的事情,尽量不要做。留出时间做最重要的事情。专注做好一件事情,就可以成为专业。有些人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都要去尝试,就没有办法做精做强大。我认识一个朋友,做好几个直销产品。吃的用的她都做,还要做演讲,看起来做了很多事情,但没有办法给人感觉她是专注在哪里,没有让人感觉她在某一行业是专业的,感觉就是玩的。
男人向下兼容的底层逻辑!
恋爱和婚姻是两套不同的逻辑!
条件尚可的男性,相比于和自己层次相当的女生,恋爱和结婚的难度都低得多。因为男人可以向下兼容。
为什么男人可以向下兼容,底层逻辑是什么?
1置换思维
男人愿意接受女生某些方面比自己差一点,但前提是,她的另一些方面能吸引到自己。
像是我们最熟知的,有些男人事业有成,不差钱,就不介意女生收入低,年薪百万的男人可以找月入5000的女朋友。但是,这个女生往往年轻漂亮,或者性格柔顺。
其实这种用自己的优势(物质条件),去兑换了对方有,自己没有的优势(颜值和性情)一一不管公不公平,都算是个资源置换。
2这是一种择偶策略。
我们生活中肯定都见过这样的男人,可以很轻易地谈恋爱,同时也会很轻易地分手,他们交往的女生各式各样,很多条件都不如他们,但这些女生,都不可能和他走到最后
所以,男人“向下兼容”了一个女生,愿意和她交往,并不等于把她视为结婚对象。
所以,女生要人间清醒:
一恋爱的时候,某一个方面有吸引力更重要因为谈恋爱要的是此时此刻开心。
二结婚,容易影响生活质量的,往往就不是优势有多突出,而是劣势有多严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