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 社会 工作、学习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如贪凉图冷、过度使用空调、熬夜、生活不规律等,导致人体出现机能衰老的早期信号,其主要表现为身体僵硬不舒,或经常落枕,或时有腰背酸痛,遇寒湿天气加重,甚至还出现畏寒怕冷、四肢发凉、疲倦劳累、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情况。面对此类症状,可以考虑使用中医督灸疗法进行调理。
督灸疗法是依据中医学的经络学说等理论,“温阳通督”,对全身功能状态进行调整。《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也提到“……其治宜变,故灸炳者”,它运用传统的艾灸疗法,将督灸粉、生姜泥和艾灸治疗融为一体,生姜泥之辛温走窜,艾灸之温热通透,均能增强皮肤的通透性,促进督灸粉药物成分的吸收。既可温肾壮骨、补精益髓,以治肾虚之本,又可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寒除湿、豁滞破瘀以治督脉瘀滞之标。
督灸有温阳通络、祛风除湿的作用。可以用于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所致的颈、肩、腰、腿、膝等关节疼痛、发凉。主要治疗顽固性骨痹(脊痹),即强直性脊柱炎的肾虚型、脾湿痰浊型、血瘀阻络型。另外,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产后关节炎(含括流产后所致的关节痛)也有效。临床常用于脊柱及骨关节疾病的治疗,比如对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骶关节炎、老年性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都有一定的作用。
督灸疗法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只要症状适合,在任何时候都可施行,但在三伏天治疗效果更佳。从中医角度讲,三伏天是全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根据《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的理论,此时采自然界之阳气以充实人体内的阳气,使之保持充沛旺盛的功能状态,人体腠理疏通、气血流畅,药性易于深达脏腑,督灸乘其势而治疗,往往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因势利导的治疗保健理念。
另外,督灸也有其严格的禁忌证,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皮肤溃疡、发热患者不宜进行督灸。
做完督灸后应注意以下事项:需6小时以后才可以洗澡;穿纯棉宽松衣服,减少局部皮肤的摩擦;局部涂抹柔和的保湿乳;不要饮酒、禁忌辛辣的刺激性食物以及海鲜;多喝温白开水,每天至少喝3000ml,不要喝甜饮料;因督灸比较燥,应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以防上火。
(河南省中医院 马永胜)
三伏贴(也称天灸)偏于保健,三伏灸偏于治疗,督灸是艾灸中作用比较强的一种。想了解具体情况的请阅读下文,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祖国医学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疗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医学,“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这种疗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制成药饼,促进皮肤排除汗液,清除细菌、病毒的代谢产物,扶正固本、截治病根,驱除夙根,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增强体质,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疗法。是一种副作用少、安全、简便易行、老幼皆宜的治疗方法。
督灸, 是指于督脉的脊柱段上施以“隔药灸”,用于治疗疾病的一种特殊艾灸法。督灸的治病作用是多方面的,涵括经络、腧穴、药物、艾灸、发泡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优势,直对病所进行全身调整。发挥益肾通督、温阳散寒、壮骨透肌、破瘀散结、通痹止痛的功效。
一、适应症
(一)主要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
(二)可用于疾病的预防和保健。
二、禁忌症
(一)哺乳期或崩漏的女性患者,孕妇。
(二)有糖尿病、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精神病患者及过敏体质、高血压者。
(三)关节畸形活动不利的患者。
(四)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合并有其他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及皮损者。
三、操作流程
(一)施术前准备
1、忌食:腥、膻、辛、甘、油腻、厚味及寒凉之品,如酒类,水产品,羊肉、鸡肉、狗肉,黄瓜、韭菜、香菜、辣椒等。
2、饮食:以清淡素食为主,多食用植物蛋白,如大豆、花生、青菜等等。
3、患者自带生姜1公斤,浴巾一条。
(二)操作方法
取督脉的大椎穴至腰俞穴作为施灸部位。
1、选择体位:令患者裸背俯卧于床上。
2、取穴:医者用拇指的指甲沿脊柱(督脉)凸处按压“十”字痕迹。
3、施术部位消毒:以碘伏棉球自上而下沿脊柱常规消毒3遍。
4、涂抹姜汁:沿脊柱凸部医者按压“十”字痕迹处涂抹姜汁。
5、撒督灸粉:沿脊柱凸部医者按压“十”字痕迹点撒督灸粉呈线条状。
6、敷盖桑皮纸:将宽10厘米,长40厘米的桑皮纸敷盖在药粉的上面,桑皮纸的中央对准督脉。
7、铺放姜泥:把姜泥牢固地铺在桑皮纸中央,要求姜泥底宽3厘米,高25厘米,顶宽25厘米,长为大椎穴至腰俞穴的长度,呈梯形。
8、放置艾炷:在姜泥上面放置梭形艾炷,艾炷直径如病人手指的中指中节直径,长度与姜泥一样。
9、点燃艾炷:以线香点燃艾炷的上、中、下三点,任其自燃自灭。
10、更换艾炷:1壮灸完后再换1壮,共灸3壮。
11、移去姜泥:灸完3壮后取下姜泥。姜泥可用于泡脚,姜汁可用于擦搓关节。
12、轻擦灸处:用湿热毛巾轻轻揩干净灸后药泥及艾灰。
(三)治疗时间
每次治疗2~3小时,7天治疗1次,4次为1个疗程。
四、注意事项
(一)调节饮食:要求患者在治疗前7天开始调节饮食,以清淡素食为主,多食用植物蛋白,如大豆、花生、蔬菜等等。忌食一切酒类和水产品鸡、羊、狗肉及肥甘之品,以免降低疗效或发疱过大。
(二)排烟通畅:治疗室内应有排烟设施,及时排除艾烟,以免污染空气。
(三)防火设备:治疗室内应准备1个水杯,贮存点燃过的火柴柄,以防火灾。
(四)治疗后保暖:适当休息、不能熬夜和久居空调室。
(五)发疱后的 护理 :起疱后在腰间放置直径5厘米,长10厘米的卫生纸衬垫,起内衣及腰带作用,保护水疱。放疱后勿须抓、挠和涂抹任何药物。
(六)医者在操作时要密切注意患者情况,防止由于患者活动引起艾炷的脱落;患者治疗结束后,医者应嘱其缓慢坐起,并在治疗床上静坐5分钟~10分钟,以免出现体位性眩晕而摔倒。
一般来说主要成分是:麝香,酌情加芳香透达的香药如丁香肉桂,及斑蝥、白芥子等增强刺激以达到发泡目的。
督灸适应症主要为强直性脊柱炎。另外,对于类风湿关节炎和产后关节炎也有很好的疗效。督灸治疗期间须忌口,以防止病情的复发,改善体内环境,调节体质,巩固疗效,所有酒类、海鲜类、狗肉、羊肉、鸡肉、韭菜、黄瓜(带刺的)、辣椒、香菜、香椿都要忌食。此外,发烧与高血压患者也不建议进行督灸。
个人观点,谨供交流!谢谢
(1)韦良玉等[3 ] 认为失眠是因阴精耗损、阴虚阳亢、虚阳浮越所致,采用“健脑安神引火归元”针灸法治疗慢性失眠。将120名慢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治疗组予以“健脑安神引火归元”针灸法治疗,穴取四神聪、安眠(双)、印堂、涌泉(双),四神聪、安眠(双侧)接G-6805型电针治疗仪,采用连续波,频率150次/分,刺激量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涌泉穴只灸不针,采用温和灸,每次治疗30min。常规组予以常规针刺法,穴取神门(双)、内关(双)、安眠(双)、百会。西药组予口服舒乐安定法治疗。针灸治疗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治疗失眠40例,痊愈9例,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常规组总有效率875%;西药组总有效率75%。
(2)宋琳琳等[4 ] 采用督灸法治疗失眠,指出失眠的病因病机为:营卫不和、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针灸能够泄其有余,平抑夜间相对亢盛的阳气,亦能补其不足,补益日间不足的正气,调整机体阴阳、营卫平衡,使机体功能重新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方法:临床收集130名失眠患者,均采用督灸法进行治疗。操作方法:令患者裸背俯卧于治疗床上,取督脉大椎至腰俞的脊柱部位,常规消毒后在治疗部位涂抹生姜汁,撒上督灸粉(肉桂、丁香各1g,麝香05g),而后覆盖桑皮纸,然后再在桑皮纸上铺生姜泥,最后在姜泥上面放置艾柱,然后点燃艾柱,连续灸治3次后把姜泥和艾灰去除。然后用湿热毛巾把治疗部位擦干净,取消毒纱布敷于脊背上并固定。灸后若起泡,令其自然吸收。每周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治疗期间禁食生冷辛辣、肥甘厚味之物,禁冷水洗浴。疗效标准:参照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表,选取周平均睡眠时间、周平均入睡时间、周平均夜醒次数和晨起疲乏四个指标,分疗程对失眠患者进行睡眠质量评价。治疗结果:各疗程间周平均睡眠时间、周平均入睡时间、周平均夜醒次数和晨起疲乏百分率指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3)杨立锋等[5 ] 将140例失眠患者均采用电针的方法治疗。方法:取穴:主穴:神门、三阴交、百会、安眠、神庭。配穴:头痛眩晕者配太阳、印堂;心烦易怒者配太冲。操作方法:为患者选取安静温暖的卧位环境,穴位皮肤碘伏消毒后,选用15寸一次性无菌毫针,采用无痛进针法,针刺得气后,在双侧三阴交、神门穴上接通电子诊疗仪,选用连续波,刺激强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留针30min。上法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3d。在针刺治疗期间,凡有服用安眠药者,要求患者逐渐递减或少量服用,睡眠正常者停服安眠药。结果:本组140例患者,1疗程结束后治愈37例,占264%;2疗程结束后治愈52例,占371%,总共治愈89例,占634%;好转44例,占314%;无效7例,占5%;总有效率95%。
(4)刘琴等[6 ] 采用针刺颈部夹脊穴治疗失眠。将12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A、观察组B3组,每组40例。方法:在治疗各自原发病的基础上,对照组加取百会、四神聪、神庭、头维、率谷、太冲、三阴交(后4穴均取双侧);观察组A加取风池、完骨、天柱、颈夹脊、太冲、三阴交(均取双侧);观察组B同时加取前两组穴,穴位处皮肤以75%酒精常规消毒。先取颈部穴位,针刺过程严格无菌操作。捻转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一次,每周治疗6天。治疗1个疗程(14天)。治疗期间嘱患者作息时间规律,辅以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疏通情志,缓解压力,增强康复信心。结果:1个疗程后比较3组患者的有效显效率及PSQI量表评分,观察组A与对照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B疗效显著性优于前两组。结论:风池、完骨、天柱、颈夹脊穴治疗失眠疗效确切,可于临床推广应用。
(5)王思雅等[7]将48例失眠患者进行针刺治疗。方法:主穴:四神聪、百会、神庭、安眠(双侧)、神门(双侧)、内关(双侧)。配穴:肝郁化火者加肝俞、太冲、侠溪;阴虚火旺者加照海、太溪、阴郄;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胆气虚者加丘墟、心俞、
胆俞。操作:主穴每次必选,配穴每次选取1-2个。四神聪、百会、神庭平刺05-08寸,安眠刺08-1寸,内关、神门、行间、侠溪、阴郄直刺05-1寸,足三里直刺1-15寸,背腧穴均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均行平补平泻法。病人取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得气后均留针30min。1次/d,10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判定疗效。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定的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达6h以上伴随症状全部消失;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h;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改变。结果:痊愈22例,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83%。
(6)陈宇清等[8] 采用针刺补泻加耳穴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将56例阴虚火旺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方法:取穴:以滋阴降火、调和阴阳为则。针刺取穴:百会、神门、内关、太溪、三阴交(均为双侧)。耳穴取穴:交感、内分泌、神门、心、肾。操作:针刺操作:常规消毒穴位局部,各穴采用常规针刺方法,针刺得气后,施施以提插捻转手法,对照组平补平泻,观察组根据穴位特性施以补泻,百会平补平泻,内关、神门用泻法,太溪、三阴交用补法。留针30min,每隔5min行针1次,隔天治疗1次。耳穴操作:两组均采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治疗,平补平泻。选取酒精消毒后的王不留行籽贴在05cm×05cm医用胶布上,酒精常规消毒耳廓,贴敷于上述耳穴,每穴按揉1min,力度以胀痛但能忍受为度。并嘱患者按压3次/d,平补平泻(重按为泻,轻按为补,中等力度为平补平泻)。与针刺同步隔天更换一次。1个月(15次治疗)后统计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有效,观察组标准现效率较对照组稍高。PSQI统计各项指标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在入睡时间、睡眠效率方面得到更好的改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7)陈光辉等[9] 将64名肝胆湿热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采用针灸配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肝胆湿热型失眠。方法:对照组:给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组成:龙胆草5g、黄芩10g、山栀9g、泽泻10g、木通9g、车前子8g、当归9g、生地黄20g、柴胡10g、生甘草5g。睡眠多梦、眠浅易醒者可配伍石菖蒲、茯苓10g;手足心热、头晕耳鸣、怒则面赤者加生地黄10g、知母15g。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取神门穴直刺03-05寸;内关穴直刺05-1寸;三阴交直刺1-15寸;太冲穴直刺05-08寸(泻法)。留针时间为30分钟左右,平均10分钟运针1次。结果: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563%;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5%。
(8)张婷[10] 采用针灸配合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将72名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方法:对照组:给予归脾汤加减治疗,组成:白术、当归、白茯苓、党参、黄芪、龙眼肉、远志、酸枣仁各 10g、木香、炙甘草各6g。随症加减口服,1d1剂,10d为1疗程。治疗组:除口服中药归脾汤外,给予针灸治疗,患者均取卧位进针为主,手法慢柔、轻巧。常用慢速捻转进针法,分层进针,运用补法为多。针刺穴位:四神聪、神门、百会,其中四神聪向百会透刺,百会顺经脉平刺。温针灸心俞穴、脾俞穴、内关、足三里。温针灸一般5炷,以10d为1疗程,隔日1次,留针20min左右。同时与患者心理疏导,积极帮助患者解除烦恼。合理安排生活,以消除与发病有关的心理因素。结果: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ISQI总评分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9)谷婷婷[11] 主张温针灸背腧穴结合耳穴治疗失眠。将60名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方法:治疗组:体针:取背部双侧的肺俞、心俞、肝俞、脾俞、
肾俞,另加风池、安眠及太阳。常规消毒后,针刺得气后分别在肝俞、脾俞、肾俞上施灸。耳穴:主穴:神门、交感、皮质下,配穴:心脾两虚型:心、脾、胃;阴虚火旺型:肝、肾、内分泌;肝郁化火型:肝、胆、心;痰热内扰型:脾、胃、三焦。对照组:取穴和治疗组相同,只用体针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67%。
(10)杨海涛[12] 将70例失眠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智三针治疗。方法:治疗组针刺神庭、本神(双侧:位于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即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2/3与外1/3的交点处)。对照组选取四神聪、神门、三阴交为主穴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在降低入睡时间、睡眠质量和日间功能障碍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
(11)马广昊 [13] 采用足底五花针治疗失眠,将83例失眠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方法:治疗组:采用足底针五花穴结合辩证取穴治疗,足底针五花穴位于足底后跟正中及前后左右各一寸;对照组单纯采用辩证取穴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62%,对照组总有效率8537%。
(12)杨文佳[14] 将60例失眠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敷贴结合针刺进行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穴位敷贴结合针刺疗法治疗,穴位敷贴:药用黄芪、当归、远志、菖蒲等制成贴剂,分别贴于神阙、气海、足三里,6-12h/次,隔日1次,共治疗6周。针刺疗法:穴位:四神聪、安眠(双)、神门(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进行针刺。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每次2mg,睡前服,连续服用6周。)杨文佳[14] 将60例失眠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敷贴结合针刺进行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穴位敷贴结合针刺疗法治疗,穴位敷贴:药用黄芪、当归、远志、菖蒲等制成贴剂,分别贴于神阙、气海、足三里,6-12h/次,隔日1次,共治疗6周。针刺疗法:穴位:四神聪、安眠(双)、神门(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进行针刺。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每次2mg,睡前服,连续服用6周。结果: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80%。
(13)郭严[15] 采用针灸配合走罐治疗失眠,将76名失眠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方法:研究组:主穴:百会、印堂、神庭、三阴交(双)、神门(双)、太溪(双)根据实际病症辩证取穴:肝郁化火加取太冲、风池;痰热内扰加取内庭、丰隆、阴陵泉;阴虚火旺加取大陵;心脾两虚型加取心俞、脾俞;心虚胆怯加取心俞、胆俞。进行针灸治疗后将患者置于俯卧位,背部皮肤暴露,并选取合适的润滑剂进行涂抹,将火罐拔在皮肤上,、。手推罐于督脉和膀胱经位置来回滑动,直到患者皮肤现紫红色、充血为止。下次治疗需隔日进行,1疗程10次。对照组只按照上述方法进行针灸治疗,不走罐。结果:研究组:治愈22例,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95%;对照组:治愈14例,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11%。
(14)求晓恩[16] 将60例失眠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足三里进行治疗。方法:治疗组:主穴:足三里、神门、合谷、太冲、安眠、印堂、神庭,足三里穴针柄处插上1节约2cm左右的艾炷进行温灸,并予患者口服阿普唑仑片。对照组:单纯口服阿普唑仑片。)结果:总有效率937%,对照组640%。
[17](15)彭运仙将37例失眠患者采用针灸配合埋线进行治疗。方法:针刺主穴:印堂
内关、神门、照海、三阴交,严重者配合埋线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2%。
(16)彭运仙[18]将60例失眠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调神针法配合耳穴进行治疗。治疗组:主穴:印堂、神庭、百会、四神聪、风府、安眠、本神、神门、足三里、三阴交。耳穴:取双侧耳穴敏感点皮质下、心、神门、枕、交感、脾6点。对照组:针刺印堂、四神聪、安眠、神门、照海、申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867%。
(17)陈晓军[19]将105例中风后失眠患者随机分为A组(35例)、B组(35例)及C组(35例),治疗组采用针刺“不寐四穴”为主进行治疗。方法:A组:针刺主穴:申脉、照海、大椎、关元。B组:针刺主穴:申脉、照海、神门、印堂、四神聪、安眠。C组:口服艾司唑仑片。结果:A组:总有效率886%,B组857%,C组:743%。
(18)刘芳[20]采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失眠症。将10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方法:观察组:以子午流注法辩证取穴为主,根据管氏《子午流注环周图》推算开穴时日,定时取穴。对照组:采用单纯辩证取穴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80%。
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针灸治疗失眠症的报道很多,针灸对失眠的治疗,在传统针灸的基础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因其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无副作用等有点,被称为“绿色疗法”,说明失眠的非药物疗法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从目前临床统计资料来看,无论是宁心安神法还是调脑安神法、耳穴、灸法等治疗失眠症,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是,现阶段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方法众多、缺乏优化的治疗方案等,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不断推进国家中医针灸事业的不断发展。
[1]刘静失眠的治疗方法探讨[ 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8):6900
[2] Liu Shi-yi What is Insomnia[ J ] ASRS Newsletter,1998,3:6-7
[3] 韦良玉、徐艳青、赵利华,等“健脑安神引火归元”针灸法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观察[J]广西中西药,20146,37(3):40-41
[4] 宋琳琳督灸法治疗失眠症疗效观察[ J]陕西中医,2013,33(12),1655-1656
[5]杨立锋、何晓华、肖银香电针治疗失眠症140例[J] 陕西中医,2014,35(10),1407-1408
[6]刘琴、刘锦颈夹脊穴治疗失眠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12,4,34-35
[7] 王思雅、王健针灸治疗失眠48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7),80-81
[8]陈宇清、邵瑛 针刺补泻加耳穴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J]广东医学,2013,34(6),966-967
[9]陈光辉、冯雪瑾针灸配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肝胆湿热型失眠32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1),102-103
[10]张婷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失眠心脾两虚证36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1,20(1),26-27
[11]谷婷婷、钟伟泉温针灸背俞穴结合耳穴疗法治疗失眠3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3,8(11),1342-1343
[12]杨海涛、黄凡、邝伟川智三针治疗原发性失眠35例[N]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3),74-75
[13]马广昊、魏婷、陈婷婷足底针五花穴为主治疗失眠42例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8),12-14
[14]杨文佳、于心同、谢晨穴位敷贴结合针刺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3),20-21
[15]郭严针灸配合走罐治疗失眠临床观[J]光明中医,2013,28(6),1208-1209
[16]求晓恩温针灸足三里为主治疗失眠30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5),561-562
[17]彭运仙针灸配合埋线治疗失眠[J]中医中药,2013,7(6),37
[18]王寒、孟贤慧、邹伟调神针法配合耳穴治疗失眠症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7),26-27
[19]陈晓军、方针、陈利芳等针刺“不寐四穴”为主治疗中风后失眠临床疗效评价[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2),864-865
[20]刘芳子午流注针法治疗失眠症5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3),42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