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行星:(金星,水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
2、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的吸引力必须和自转速度平衡使其呈圆球状;
3、不受到轨道周围其他物体的影响,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它物体。
彗星:彗星属于太阳系小天体。 每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它的亮度迅速地增强。对离太阳相当远的彗星的观察表明它们沿着被高度拉长的椭圆运动,而且太阳是在这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与开普勒第一定律一致。
陨星:落到地球上的按其成分大致可分陨石、陨铁、陨铁石、陨冰4大类。
流星:流星是分布在星际空间的细小物体和尘粒,叫做流星体。它们飞入地球大气层,跟大气摩擦发生了光和热,最后被燃尽成为一束光,这种现象叫流星。
小行星:在太阳系中,除了八大行星以外,在红色的火星和巨大的木星轨道之间,还有成千上万颗肉眼看不见的小天体,沿着椭圆轨道不停地围绕太阳公转。与八大行星相比,它们好像微不足道的碎石头。这些小天体就是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小行星属于太阳系小天体。
白矮星:白矮星(White Dwarf)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因为它的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
中子星:中子星是处于演化后期的恒星,它也是在老年恒星的中心形成的。只不过能够形成中子星的恒星,其质量更大罢了。
他们都属于天体---------
天体是宇宙间各种星体以及存在于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所有物质的总称。包括:恒星(如太阳)、行星(如地球)、卫星(如月亮)、彗星、流星体、陨星、小行星、星团、星系、星际物质等。天体在大小、质量、光度、温度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
恒星是天体中的主体。一般认为,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自身会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称为恒星。太阳就是一颗恒星,除了月亮和行星,我们在夜晚所见的众星都是恒星。恒星并非恒定不动,只是因为距离我们实在太遥远,不借助特殊工具和特殊方法,很难发现它们在天球上的位置变化,因此古代人把它们叫作恒星。
行星 指绕恒星运行、自身不会发可见光的天体。一般来说,人们只能看到太阳系内的行星。目前,有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一些太阳系外的行星。例如:大熊座47有一颗行星,仙女座的v星有3颗行星。
卫星 指绕行星运行、自身不会发可见光、其表面反射恒星光而发亮的天体。至今人们仅观察到太阳系内的卫星,共90余颗。
彗星 主要由冰物质组成,沿椭圆或抛物线和双曲线轨道绕恒星运行。当靠近恒星时,因冰物质受热熔化,蒸发或升华,拖出长长的尾巴。
流星体 指绕恒星运行的、质量较小的天体,其轨道千差万别。在太阳系中有些流星体是成群的,称为流星群。当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时,由于速度很高,与地球大气层摩擦生热燃烧发光,形成明亮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
星云指银河系空间气体和微粒组成的星际云。一般它们的体积和质量较大,但密度较小,形状不一,亮暗不等。以形态可分为弥漫星云、行星状星云、超新星爆发后残留的物质云和暗黑的球状体。过去在星云性质不清楚之前,把星云分为河内星云和河外星云两种,河内星云实质就是“星云”,是银河系内的星际物质;河外星云就是现在说的河外星系,简称“星系”。
星际物质恒星之间的空间非常广阔,但不是一无所有的真空,而是充满了形形色色的物质,这些物质统称为恒星际物质。星际物质包括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星际气体包括气态原子、分子、电子和离子等。星际尘埃是指直径很小(约10万分之一厘米)的固态物质,它们弥散在星际气体之中,大约是星际物质总质量的10%。星际尘埃包括冰状物、石墨和硅酸盐等混杂物。
人造天体 1957年由前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以后才有的。现在的人造天体包括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和空间站等。目前,运行在宇宙空间的人造天体已有上万个。
暗物质在大量的宇宙物质中,除了以上人类看得见的可视物质外,还有大量的看不见物质,称为暗物质,目前人类还没有掌握它们的特性,据科学家估计,暗物质大约占宇宙物质-能量总和的23%。暗物质的存在,可以在理论上解释将普通星系及大星系群约束在一起的引力来源,这种引力大于万有引力。
太阳系(solar system)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恒星系统。由太阳、8颗大行星(原先有九大行星,因为冥王星被剔除为矮行星)、66颗卫星(原有67颗,冥王星的卫星被剔除)以及无数的小行星、彗星及陨星组成的。行星由太阳起往外的顺序是: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天王星(uranus)、海王星(neptune)。离太阳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称为类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s)。宇宙飞船对它们都进行了探测,还曾在火星与金星上着陆,获得了重要成果。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密度大(>30克/立方厘米),体积小,自转慢,卫星少,内部成分主要为硅酸盐(silicate),具有固体外壳。离太阳较远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称为类木行星(jovian planets)。它们都有很厚的大气圈,其表面特征很难了解,一般推断,它们都具有与类地行星相似的固体内核。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有100000个以上的小行星(asteroid)(即由岩石组成的不规则的小星体)。推测它们可能是由位置界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某一颗行星碎裂而成的,或者是一些未能聚积成为统一行星的石质碎块。陨星存在于行星之间,成分是石质或者铁质。
这些行星都以太阳为中心以椭圆轨道公转,虽然除了水星的十分接近于圆。行星轨道中或多或少在同一平面内(称为黄道面并以地球公转轨道面为基准)。黄道面与太阳赤道仅有7度的倾斜。冥王星的轨道大都脱离了黄道面,倾斜度达17度。上面的图表从一个特定的高于黄道面的透视角显示了各轨道的相对大小及关系(非圆的现象显而易见)。它们绕轨道运动的方向一致(从太阳北极上看是逆时针方向),因此,科学家们把冥王星排除在九大行星之外。除金星和天王星外自转方向也如此
一,原题解释:
小行星带天体的很大成分是石头和金属。( )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二,小行星的定义
小行星(Asteroid或Minor planet)是指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绝大多数的小行星都集中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
三,小行星的发展
1小行星一般被认为是由太阳系形成时期的微行星演变而来,是发现数量最多的太阳系天体,截至2020年12月31日小行星中心的数据,太阳系内已有1026572颗小行星被确认(包含外海王星天体), 其中约57%已有正式编号,但这很可能仍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
2受到2000年代以后观测技术进步以及观测任务渐多的影响,已发现的小行星数量每天都在持续增长,如今每个月都能有多达数千颗新的小行星被发现。
四,小行星的发现
到1990年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小行星是谷神星,但2001年后,在柯伊伯带内发现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径比谷神星要大。比如创神星直径为1280千米,阋神星甚至和冥王星差不多大。最大型的小行星开始重新分类,被定义为矮行星。
金星是一颗类地行星,因为其质量与地球类似,有时也被人们叫做地球的“姐妹星”,也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没有磁场的行星。在八大行星中金星的轨道最接近圆形,偏心率最小,仅为0006811。
以地球为三角形的顶点之一,分别连结金星和太阳,就会发现这个角度非常小,即使在最大时也只有485°,这是因为金星的轨道处于地球轨道的内侧。因此,当我们看到金星的时候,不是在清晨便是在傍晚,并且分别处于天空的东侧和西侧。
中国古人称金星为“太白”或“太白金星”,也称“启明”或“长庚”(傍晚出现时称“长庚”,清晨出现时称“启明”)古希腊人称为阿佛洛狄忒,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而在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是维纳斯,因此金星也称作维纳斯(Venus)。
扩展资料
金星的星体结构:
关于金星的内部结构,还没有直接的资料,从理论推算得出,金星的内部结构和地球相似,有一个半径约3100公里的铁-镍核,中间一层是主要由硅、氧、铁、镁等的化合物组成的“幔”,而外面一层是主要由硅化合物组成的很薄的“壳”。
科学家推测金星的内部构造可能和地球相似,依地球的构造推测,金星地函主要成分以橄榄石及辉石为主的矽酸盐,以及一层矽酸盐为主的地壳,中心则是由铁镍合金所组成的核心。
金星的平均密度为524g/cm3,次于地球与水星,为八大行星(冥王星已于2006年划归为矮行星,故称八大行星)中第三位的。
-金星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的引力约束天体的集合体。包括八大行星(由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以及至少173颗已知的卫星、5颗已经辨认出来的矮行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
对于为什么彗星和小行星的成分不同呢之话题,我个人的观点认为,彗星和小行星都属于行星类型,其物质构成的成分都是相同的情况,只是在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方面有所不同。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
宇宙空间之中彗星与小行星都属于行星类型,都是由本系恒星(太阳)持续核聚变燃烧过程,源源不断释放出来之尘粒流物质所聚集形成阶段性体积与质量的表现结,其物质成分的构成,都是尘粒流物质之自然定体物质,主要含有:二氧化碳、氮、氢氧(水)和有毒化学物五种基本物质元素。
宇宙之中,凡是行星类的星体,都是由自然定体物质所构成,都是离不开上述五种基本物质的元素。彗星与小行星之间的区别,只是构成物质的密度和质量的不同,彗星物质的密度和质量较少,因而,其拥有的自然定体物质是一种较轻和较松的自然现象,运动过程更容易产生热气化物理表现;而小行星物质的密度和质量较大,因而,其拥有的自然定体物质是一种较重和较实的自然现象,运动过程所产生的热气化程度较少。当两种星体受到天体强大吸引力现象时,并在高速运动的过程中,彗星所产生的高速热气化之光气流会显得更大、更长以及可保持的时间会更长;而小行星所产生的高速热气化之光气流会显得更小、更短以及可保持的时间会更短。
因此,科学家都把存在于宇宙中高速运行况且会呈现出高速光气流大和长以及可保持这种现象时间较长的行星,都称之为彗星类别。
由此可见,彗星与小行星都属于行星类型,其物质构成的成分都是相同的表现情况,只是在物质的密度和质量上有所不同。
太阳系共有九大行星,它们的基本特征如表13所示。
表13 九大行星有关参数
注:1天文单位=1496×108km,地球质量=5976×1027g。
(据涂光炽等,1984)
1131 行星的化学成分
按行星的成分特点,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
(1)地球和类地行星,包括地球、水星、金星和火星。其特点是质量小、密度大、体积小、卫星少。物质成分是以岩石为主,富含Mg、Si、Fe等,亲气元素含量低。
(2)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它们的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卫星多。如果以地球质量和体积为基本单位,则土星分别为9518和745,木星分别为31794和1316。其主要成分为H和He,亲石和亲铁元素含量低。
(3)远日行星,即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其成分是以冰物质为主。H质量分数估计为10%,He、Ne平均为12%。
上述三类行星中岩石物质、冰态物质和气态物质的比值分别为1:10-4:(10-7~10-12);002:007:091和0195:068:012。
以上三类行星主要元素的原子相对丰度如表14所示。
表14 太阳系中某些主要元素的原子相对丰度
(据黎彤等,1990)
根据平衡凝聚模型,距太阳愈远温度愈低,各行星区凝聚物的成分和含量均不相同。随着行星际空间探测的技术发展,目前对各行星及卫星已提出了多种化学组成模式。如:
水星,主要由难熔金属矿物,铁镍合金和少量辉石组成;
金星,除上述成分外,还含有钾(钠)铝硅酸盐,但不含水;
地球,除上述成分外,还含有透闪石等一些含水硅酸盐和三种形式的铁(金属铁,FeO和FeS),金属铁和FeS形成低熔点混合物,在放射性加热下熔化、分异,形成早期地核。
火星,含有更多的含水硅酸盐,金属铁已完全氧化成FeO或与S结合形成FeS,没有金属铁的核。
行星表层温度较低,缺乏原子光谱的激发条件,不可能用光谱测定其成分。早期只能通过间接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现代已用各种宇宙探测器对行星大气进行探测,对行星大气成分的了解已有了明显的进展(表15)。
类地行星由于距太阳近,早期太阳风的驱赶作用很强烈,行星表面捕获的气体难以保存,因而地球和类地行星的大气层是次生的,即主要通过行星内部物质的熔融、去气过程形成。计算表明,地球由内部物质的熔融去气作用,大约已排出17433×1024g的挥发分,其中CO约1218×1023g。月球表面的大气主要是He和rA,白天和黑夜大气浓度分别约3×103和6×104原子/cm3,几乎是真空状态。水星的大气层极稀薄(<00003×105Pa),主要含Ar、Kr、Xe、He、H、O、C、Ne等;火星大气层也稀薄,质量只有地球的1/10,体积为地球的1/6,约(0005~0007)×051Pa,主要由CO2(95%)、He(3%)、N2(2%~3%)及Ar、O2等组成。金星和地球有稠密的大气层,金星大气层达100×051Pa,主要为CO2和N2(据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1998)。
表15 行星大气层的特点
(据涂光炽等资料汇编,1984)
类木行星距太阳较远,温度低,早期太阳风的驱赶作用不强烈,大气层物质主要是行星形成时从星云中捕获的气体,它保持了星云气体的成分和同位素比值。木星大气层约(01~05)×105Pa,主要成分为H2,He,NH3和C2H2,土星大气层约(005~05)×105Pa,主要成分为NH、3CH4和H2等,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气层的主要成分为CH4、NH3、H2和He。
由表15可见,类地行星与远离太阳的外部行星除在大气层成分上存在明显差别外,行星大气层的厚度和密度与行星质量有关,质量大的行星,容易形成较稠密的大气层。
由于水星和火星表面气压低,液态水在行星表面沸腾成气态,火星和水星质量也小,对气体捕获能力小,因此,火星和水星不可能产生水圈,只能形成极稀薄的大气层。金星比地球表面温度高(约650~700K),因而也没有水圈。
对于行星的内部结构和化学成分,目前只能根据间接方法获得的资料进行理论推测。例如,根据天体力学定律,可以计算出各个行星的质量,同时借助于望远镜观察和宇宙飞船摄像可以知道各个行星直径的大小,用行星质量和直径为基础,可精确计算行星的平均密度(表13)。
如果陨石为小行星碎块,并设想行星是由类似铁陨石和石陨石的镍-铁相和硅酸盐相组成,那就可以据行星体积和平均密度来估计行星中镍-铁相与硅酸盐相的比例。一般在行星的大小相近时,“平均密度较大的行星较密度较小的行星具有更大的镍铁相比例,即行星的镍铁核愈大”(表13)。列诺利兹(РРейноисл)和萨麦尔斯(АСаммерс)曾按这一原则计算了各内行星和月球的金属内核半径与整个星体半径的比值,它们分别是:水星08,金星053,地球055和火星04(图12)。
图12 内行星中硅酸盐相与金属相的比例(示意)(据赵伦山等,1988)
对比表13和图12可以看出:①内行星成分与其和太阳的距离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即行星愈靠近太阳,它的金属铁含量愈高,这是有待理论上阐明的一条宇宙化学规律;②地球和金星的化学成分可能十分相近,因为它们有很相似的直径和平均密度;③由火星和月球的平均密度来看,它们在化学成分上应该属于同一类天体。
外行星的平均密度(07~247)要比内行星小得多,人们推测在这些巨大行星中气体占较大比例,氢及其化合物是其中的主要成分。
1132月球的化学成分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登月“阿波罗-11、12、14、15、16和17”行动和前苏联的宇宙自动站“月球-16、20和24”飞行,已成功地采集回380多公斤的月球表面物质样品。其中包括结晶岩石、未胶结的微粒物质(月壤)以及角砾岩和显微角砾岩。通过对月球物质的精确测定以及宇宙飞行获取的大量其他资料,目前对月球的认识已比较深入。
月球整体是硅酸盐固态球体,没有大气圈。月球总体平均密度为333/gcm3,表面岩石的密度为31~32g/cm3,两者的差异不大,说明月球物质的分异是相当弱的。“月海”区大多是玄武岩或显微辉长岩,主要由钙质斜长石、单斜辉石和钛铁矿组成,还常含有少量橄榄石(特别在较细粒的岩石中)。月球高原的岩石比“月海”岩石斜长石含量高得多,一般是斜长岩、橄长岩、苏长岩或富斜长石的辉长岩。除上述两大岩类外,月球表面还存在一种特殊岩石——克里普(Kreep)岩,它是一种富含钾、稀土元素和磷的岩石。
根据现有资料,已经大致估计了月岩中元素丰度的级次(表16)。
表16 月岩中元素丰度的级次
(转引自赵伦山,1988)
将上述数据与地球和陨石的相应资料对比,发现月岩中碱金属和许多挥发性元素(Bi、Hg、Zn、Cd、Tl、Pb、Ge、C和Br)较贫,相对富含耐熔元素Ti、V、Cr、Mn、Fe、Co、Ni、Sc、Zr、Nb、Mo、Y及稀土元素。反映月岩形成于高温条件,并且与地球在化学成分上不属于同一类行星物质。这一事实动摇了月球是由地球抛出的物质形成的假说,支持月球原是太阳系中的一个小行星或其他物体,后来被地球捕获的观点。
月球表面岩石的年龄研究表明,月球形成于45Ga以前,于39Ga前开始发生角砾岩化和后来的强烈变质作用。月球高原岩石常常具有39~4Ga的年龄,月球表面广布的大陨石坑,其历史可追溯到39Ga以前。“月海”玄武岩常较高原岩石年青,它们均形成于39~31Ga间,也就是说,月壳由十分古老的岩石组成。
月球无大气圈和水圈,所以月球表面无风化作用。月球表层岩石的破碎和角砾岩化,主要是陨石撞击和较大的昼夜温差(150℃)所致。由于月球表层很少受到后期地质作用的干扰,基本保留了其古老的面貌,因此对月球表层的研究能为了解地球早期的历史提供有意义的线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