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NaOH,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在香港称为哥士的)常温下是一种白色晶体,具有强腐蚀性。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强碱性,能使酚酞变红。 氢氧化钠是一种极常用的碱,是化学实验室的必备药品之一。它的溶液可以用作洗涤液。 化学表现 无色透明的钠碱液体,是强碱之一,易在水中溶解,能与许多有机、无机化合物起化学反应,腐蚀性很强,能灼伤人体皮肤等。 氢氧化钠在水中完全电离出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可与任何质子酸进行中和反应。以盐酸为例: NaOH + HCl → NaCl + H2O 氢氧化钠还是许多有机反应的良好催化剂。其中最典型的是酯的水解反应: RCOOR' + NaOH → RCOONa + R'OH 反应进行的既完全又迅速。这就是氢氧化钠能灼伤皮肤的原因。 氢氧化钠是制造肥皂的重要原料之一。氢氧化钠溶液加油,比例合适会反应混合,成为固体肥皂。这一反应也是利用了水解的原理,而这一类在NaOH催化下的酯水解称为皂化反应。 用途 氢氧化钠被广泛用于各种生产过程。在化工生产中,氢氧化钠提供碱性环境或作催化剂。NaOH的稀溶液家用时可以做洗涤液。 在食品生产中,氢氧化钠有时被用来加工食品。氢氧化钠甚至是一道名菜的必要调料。注意,此时氢氧化钠的使用是严格控制的;而一些不法商贩会过量使用氢氧化钠从而使食品更“好看”,但这样的食品能致病。 工业制法 氢氧化钠在工业中是制氯气过程的副产物。电解饱和食盐水直至氯元素全部变成氯气逸出,此时留在溶液里的只有氢氧化钠一种溶质。反应方程式为: 2NaCl + H2O → 2NaOH + Cl2 + H2 危险化学品 氢氧化钠属于危险化学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危险货物品名表》(GB 12268-90)中,属第八类危险货物腐蚀品中的碱性腐蚀品,编号82001。其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废弃品的处置须遵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氢氧化钠 常规 分子式 NaOH 分子量 4001 g/mol 外观 白色不透明固体 CAS号 1310-73-2 RTECS号 WB4900000 IMDG规则页码 8225 UN编号 1823 别名 烧碱、火碱、苛性钠 性质 STP下的密度 21×103kg/m3 () 溶解度 111 g/100 g 水 熔点 596 K (3184 ℃) 沸点 1663 K (1390 ℃) 危险性 摄取 对消化系统造成严重的和永久的损伤,粘膜糜烂、出血、休克。 吸入 刺激呼吸道,腐蚀鼻中隔 皮肤 危险。可引起灼伤直至严重溃疡的症状。 眼睛 危险。可引起烧伤甚至损害角膜或结膜。 处理方式 危险性: 具有强腐蚀性 人身保护: 佩戴防毒口罩,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腐工作服,带橡皮手套 易反应: 与水和水蒸气反应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液体,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 储存: 避免接触潮湿空气,与易燃、可燃物和酸分开存放。
氢氧化钠,化学式为NaOH,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为一种具有很强腐蚀性的强碱,一般为片状或颗粒形态,易溶于水,溶于水时放热,形成碱性溶液,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表面潮湿形成溶液,即潮解。
古代有制作火碱的方法,盖房子使用的熟石灰成分是氢氧化钙(Ca(OH)2),把它和纯碱(Na2CO3)的溶液混合,就可以得到火碱(NaOH)。
氢氧化钠在很早以前就以碱性物质为人们熟知。
1787年,医生Nicolas Leblanc(1762-1806)发明了用食盐制取氢氧化钠的合适工艺,并进行了大规模生产。
1887年,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创立了酸碱电离理论(即水溶液酸碱理论),他提出酸即在水溶液中凡是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物质,碱即在水溶液中凡是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物质。
从此氢氧化钠的碱性得到了明确的定义。
扩展资料:
氢氧化钠为一种具有强腐蚀性的强碱,一般为片状或块状形态,易溶于水(溶于水时放热)并形成碱性溶液,另有潮解性,易吸取空气中的水蒸气(潮解)和二氧化碳(变质),可加入盐酸检验是否变质。
NaOH是化学实验室其中一种必备的化学品,亦为常见的化工品之一。
纯品是无色透明的晶体。
密度2130g/cm³。
熔点3184℃。
沸点1390℃。
工业品含有少量的氯化钠和碳酸钠,是白色不透明的晶体。
有块状,片状,粒状和棒状等。
式量39997。
氢氧化钠在水处理中可作为碱性清洗剂,溶于乙醇和甘油;不溶于丙醇、乙醚。
与氯、溴、碘等卤素发生歧化反应。
与酸类起中和作用而生成盐和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