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Geoscience:大氧化事件真的存在吗?
早期地球极端缺氧,在距今约25亿年前,地球上的自由氧含量显著上升,大气氧水平从几乎为零上升到现代大气含氧量的1%,这一重大地质事件被称为“大氧化事件”(Great Oxygenation Event, GOE)(Holland, 2002),深刻地影响了早期地球生命演化以及多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关于大氧化事件之前的地球,当前主要的认识有以下8点:(1)地球几乎全部由海洋覆盖;(2)大气和海洋中几乎没有自由氧;(3)海洋中富Fe 2+ ,而SO 4 2- 的含量非常低;(4)有机质来源于铁氧化细菌而非光合产氧作用;(5)火山喷气是还原性的H 2 S而非SO 2 ;(6)广袤的大陆在25亿年左右暴露在海平面之上,导致火山喷气变成氧化性的SO 2 ;(7)在25亿年及更老的沉积岩中发现的硫(S)同位素非质量分馏(MIF-S)是早期地球缺氧的最重要证据;(8)缺氧条件下,SO 2 的紫外线光解反应是S同位素非质量分馏产生的主要机制。然而,也有学者对地质 历史 上“大氧化事件”的存在与否持否定观点。近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Hiroshi Ohmoto教授在Nature Geoscience上撰文,否定了上述八大观点,认为在早期地球(至少在35亿年前)大气中氧含量应该较高,至少应达到现今氧含量的50%以上(Ohmoto, 2020)。
鉴于早期大气缺氧的最重要证据来自于S同位素的非质量分馏(Farquhar et al, 2000),该文从元素S入手,阐述了早期地球S循环,并给出了S同位素非质量分馏的其他解释,认为地球早期火山喷气中的硫来自于海洋硫酸盐。根据自然现象观测及SO 2 溶解度实验,发现洋底火山作用产生的SO可迅速溶解于海水,并通过一系列反应最终形成单质硫。如果早期地球几乎全部由海洋覆盖的观点成立,应该不会有含S气体释放到大气中。此外,由于在一些古老岩系(34 Ga)中发现区域剥蚀不整合接触、碎屑沉积岩等陆相沉积的证据,作者认为在太古宙(>25 Ga)地球上陆地并非全部由海洋覆盖。那么,在太古宙这些陆地火山喷气的成分究竟是以H 2 2 S还是以SO 2 为主呢?
根据热力学模拟,作者计算了岩浆去气在减压过程中H 2 S/SO 2 的含量比值变化,发现火山喷气中H 2 S/SO 2 比值明显受控于母岩浆的氧逸度值(图1)。当 f O 2 FMQ+15时,气体以SO 2 为主;当FMQ-05
1黑莓不是桑树。黑莓是蔷薇科的一种聚合果。黑莓果实是黑色或红紫色的小核果,原产地是北美东部和太平洋沿岸。桑葚又名桑果、桑葚泡,是桑葚的果实。桑树是桑科植物的一种花和果实,原产于中国,属于落叶乔木。2吃黑莓的时候要注意,黑莓含有大量的糖分。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黑莓不宜与铁一起食用,因为黑莓中的酸性物质会与铁发生反应,容易导致中毒。孩子不宜多吃,因为黑莓中鞣酸较多,不利于你的宝宝对铁、钙、锌等营养物质的吸收。3黑莓肉有安神的功效。无论是新鲜的还是干黑莓肉,都可以缓解我们的精神,以及神经紧张和心烦引起的多梦和失眠问题。黑莓还能补血安神,用黑莓干开水做的糖水甜品,偶尔还能补气养血,让我们的头脑更加清醒。1在盆中加入清水,放入黑莓,反复清洗。大概2-3遍后污垢会被洗掉,或者将黑莓浸泡在第一遍淘米水或淡盐水中15分钟,再用清水冲洗干净。2第二种方法是将黑莓放入专门用于清洗水果和蔬菜的漏筐或漏勺中,用清水轻轻冲洗干净。也可以在清洗的时候轻轻的翻几下,清洗后把水放掉。可以选择柔软的毛巾轻轻吸干水分。在清洗和烘干黑莓时,顺便挑出腐烂的、未成熟的或损坏的黑莓。3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吃黑莓。黑莓的纤维含量远远超过其他水果。纤维素对消化道健康极其重要,有利于降低高胆固醇。每天吃一把黑莓,可以更好的满足每天25g纤维素的需求。
安徽省砂生植被与盐生植被调查报告
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盐碱土和砂土上的自然植被的类型及其分布规律,进一步分析植被的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从而探讨盐碱地、砂地的改良和利用。
1978-1979两年中,先后到了宿县、阜阳、六安等地区的萧县、扬山、毫县、
六安四个县,选择了砂、碱较重的8个公社12个大队进行调查,在各县农林局、农科所、农技站的协助下,共作了样方75个。
一、砂生植被
砂生植被主要分布在淮北平原的萧县、扬山等县境内黄河故道、大砂河、小
砂河等河床两侧的砂荒上。六安的澳河西侧的砂荒上也有少量分布。多呈带状。砂荒面积不大,并逐年减小,大部分已开辟为果园。
砂生植被的生境特点,主要表现在土壤和气候两个方面。土壤因砂粒的松紧度不同,分为泡砂土(紧砂质)和飞砂土(松砂质)两种类型。一般结构松散,透水性强,持水力差,有机质贫乏。砂层厚度一般在03-1米,深的可形成砂丘,多为半流动或固定砂丘。由于植被复盖稀疏,仅20-30%,大部分为裸露砂土,吸热和散热均较迅速,故昼夜温差大,白天温度高,尤其在中午烈日下,地表温度非常高,夜间温度又迅速下降,中午和傍晚温差可达20℃左右。
砂生植被的组成种类比较贫乏,以草本植物为主,少数为灌木,稀疏散生,常不形成明显的群落。植物种类多为西北区系的旱生类型,它们的地上部分矮小而地下部分发达,使植物能固着在砂土上,并能增加水分的吸收和减少水分的蒸腾。有些植物的叶或全株被茸毛,如砂兰刺头(Echinopsgmelimii),土名砂刺刺芽,它的上部叶密被腺毛,下部叶密被绵毛。又如砂蓬(Agriophllumarenavium),土名砂打旺,幼时全株密生分枝毛,后期毛部分脱落。这些特性都是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结果。种类组成以菊科植物为主,如砂蓬、软毛虫实(Corispermum Puberulum)。此外,有菊科、豆科、大戟科的一些植物,如砂兰刺头、胡枝子(LesPedezasp)、鸡眼草(Kuninl erowiaStriata)、大戟(EuphorbiaSp)等;还有个别蔽类植物,如节节草
(Egwsetumramosissimum)。以上各种植物除砂兰刺头、砂蓬、软毛虫实分
布在砂丘上,鸡眼草常分布在近河边砂荒外,其他植物多分布在果树行间或宅旁路边。
砂生植被仅有砂兰刺头、软毛虫实群落。
本群落主要分布在淮北平原的杨山、萧县的砂丘上,土壤PH值70,群落复盖度25~35%。建群种砂兰刺头,株高20厘米左右,共建群种软毛虫实,株高30厘米左右,伴生植物有砂蓬、马唐(DigitariaSp),白茅(ImporataCylindriea)等植物。砂兰刺头和软毛虫实均为一年生草本,根扎得深,生活力强。软毛虫实在砂丘上部、中部和下部均有分布,而砂兰刺头主要分布在砂丘中下部,说明软毛虫实较砂兰刺头耐早性更强,而砂兰刺头自然更新良好,当7月份砂兰刺头果熟期已见其幼苗生长。该群落可供放牧。
二、盐生植被
盐生植被主要分布在淮北平原宿县地区低洼的盐碱土上,尤以萧县、扬山面积较大,在阜阳地区盐生植被仅有零星分布。盐碱土的可溶性盐类含量较高(02-1%),地下水位也较高(2-3米),PH值75~95,甚至更高,呈石灰反应。该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4℃左右。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一般在750~900毫米,其中50%左右集中于7~8月份,且多以暴雨形式降落。相对湿度多在70%以下,年平均蒸发盆达1796毫米,相当于年降水量的两倍左右,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是该地区气候的重要特征。极大的蒸发量引起土壤中盐分上升,严重时土面形成一层白霜或结成一层黑皮,以至寸草不生。
盐生植被的种类组成,以黎科、柽柳科、禾木科、寥科、夹竹桃科的植物种类为主,且多为西北区系成分的中湿生类型。如柽柳(TamarixChinensis)、翅碱蓬(Suaedaheteroptera)、灰绿藜(Chenopodiumglaueunl)、隐花草(Crypsisaeuleata)、西伯利亚蓼(PolygonumSibiricum)等。这些植物都是由于黄河历史上多次泛滥改道传播来的西北千草原的植物成分,它们的生长和分布受土壤含盐量高低的影响比较明显,形成一定的生态系列,当土壤所含盐份很高时生长翅碱蓬、枉柳、西伯利亚寥,盐分较高时生长隐花草,盐分较低时生长灰绿藜。灰绿藜对盐碱的适应范围较广,也是盐碱上的农田杂草。
盐生植被主要有以下三个群落:
(一)柽柳群落
本群落在淮北盐碱地,原分布甚广,在土壤PH值75~85范围内生长发育良好,甚至在PH值达95时也能生长发育。近年来,随着治碱改土造良田,自然生长的根柳已罕见,多数为人工栽植,成丛生长,复盖度小,少数由柽柳种子飘落后自生的群落复盖度大,可达70%左右。二年生柽柳株高18米左右。建群种柽柳,土名观行柳,有泌盐碱的特性,故具有强大的耐盐碱能力。伴生一草本植物有白茅、芦苇(PhragmitasCommunis)、画眉草(EragrostisPilosa)、狗尾草(SetariaYiridis)、马唐、地锦(Eupliorbiah”mifusa)、苦卖菜(Ixerisdentieulata)等。柽柳可栽植改良盐碱土,老枝可供编制筐篮,嫩枝及叶供药用。柽柳枝条纤细下垂,一般夏季开花后,秋季又能开花,甚至一年一可开花三次(柽柳因此又名“三春柳”),花期红绿相映,惹人喜爱,故在盐碱地区常与其它树种配合栽植,作行道树。
(二)西伯利亚移群落
本群落分布于淮北盐碱地区,如萧县、扬山的盐碱荒地,农田或村庄附近,以及黄河故道河床均有分布。在土壤PH值80-95范围内生长发育良好,群落复盖度20-50%左右,群落外貌绿色。建群种西泊利亚蓼,土名兔酸,植株高度4~20厘米,伴生植物最常见的有灰绿藜、隐花草、芦苇、虎尾草(Chlozisvirgata)、狗牙根(Cynodondaetylon)等植物。该群落可供放牧。
(三)翅碱蓬群落
本群落分布于淮北地区盐碱地,群落整齐,复盖度20-30%左右,群落外貌初为绿色,到秋季呈现紫红色。建群种翅碱蓬,土名碱棵棵子,植株高20厘米左右。翅碱蓬最能耐盐碱,当土壤中盐分甚高,其它种植物不能生长时,翅碱蓬可呈纯群落生长定居。伴生植物有罗布麻(Apoeynm venetum)、隐花草、芦苇、白茅等。该群落建群种翅碱蓬,为野生油料植物,油可供食用或制皂、油漆、油墨等用。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砂土和盐碱土的改良和利用,采取了多种措施,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治砂方面,场山、萧县、六安等地,积极开辟果园,栽植果树,基本上将流砂固着,使砂荒变为绿洲。当地栽植的某树主要有梨、苹果、葡萄等,生长良好,结果累累,畅销国内外。
杨山官庄公社林场大队和萧县沙河林场,砂重风大,主要营造防护林来固砂。栽植的固砂树种有红皮柳、紫穗槐、洋槐、旱柳、兰考泡桐等,基本上控制了砂丘的移动,有显著的固砂作用。
此外,沙河林场及周围社队群众,在砂荒上栽植石刁柏,生长发育良好。石刁柏不仅有固砂作用,其嫩茎(称露笋)可作蔬菜。红皮柳、紫穗槐的枝条可供编制篓筐,增加经济收益。
在治碱方面,除了常用的深翻窖碱、客土压碱、种稻洗碱等方法外,还有积极发展绿肥,以肥吃碱。萧县新庄、大屯公社,毫县的五马等公社,在盐碱地土大面积种植田箐,生长良好,改良了土壤,又增加了肥源。
杨山陈庄公社段庄大队在PHg5的土壤上栽植柽柳,生长良好。城郊公社赵堤口大队盐碱地上的杠柳(土名茶叶条),长势很好,似可推厂‘栽植,其叶可以代茶,枝条可供编篓用。
杨山城郊公社赵堤口大队在碱地上种?子(土名碱谷),也有一定的收成。
杨山不少生产队在盐碱地上栽种药用植物,如枸杞、北玄参、地黄、野薄荷等,都有一定的收益。
因此,随着人们对砂荒和盐碱土的利用和改造,砂生和盐生的自然植被将逐渐为人工植被所代替。 然后附上地图,就OK乐
血吸虫发育的不同阶段,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均可对宿主引起不同的损害和复杂的免疫病理反应。由于各期致病因子的不同,宿主受累的组织、器官和机体反应性也有所不同,引起的病变和临床表现亦具有相应的特点和阶段性。根据病因的免疫病理学性质,有人主张将血吸虫病归入免疫性疾病范畴内。据研究,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女尸和1975年湖北江陵纪南凤凰山出土的西汉墓男尸中,均发现直肠和肝组织内有典型的日本血吸虫卵,这证实2000多年前,长江流域已有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 血吸虫病的病变主要由虫卵引起。虫卵主要是沉着在宿主的肝及结肠肠壁等组织,所引起的肉芽肿和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
肉芽肿形成和发展的病理过程与虫卵的发育有密切关系。虫卵尚未成熟时,其周围的宿主组织无反应或轻微的反应。当虫卵内毛蚴成熟后,其分泌的酶、蛋白质及糖等物质称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sea),可诱发肉芽肿反应。sea透过卵壳微孔缓慢释放,致敏t细胞,当再次遇到相同抗原后,刺激致敏的t细胞产生各种淋巴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巨噬细胞吞噬sea,然后将处理过的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th),同时分泌白细胞介素1(il-1),激活th,使产生各种淋巴因子,其中白细胞介素2(il-2)促进t细胞各亚群的增生; γ-干扰素增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除上述释放的淋巴因子外,还有嗜酸性粒细胞刺激素(esp)、成纤维细胞刺激因子(fsf)、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等吸引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等汇集到虫卵周围,形成肉芽肿,又称虫卵结节。
日本血吸虫产出虫卵常成簇沉积于组织内,所以虫卵肉芽肿的体积大,其细胞成分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多,并有浆细胞。肉芽肿常出现中心坏死,称嗜酸性脓肿。在虫卵周围常常可见到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称何博礼现象(hoeppli phenomen )。用苏木素伊红染色的肝切片标本中,在虫卵周围有红色放射状物质。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的形成机制在动物研究的结果表明,是t细胞介导的Ⅳ型变态反应。
随着病程发展,卵内毛蚴死亡,其毒素作用逐渐消失,坏死物质被吸收,虫卵破裂或钙化,其周围绕以类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异物巨细胞,最后类上皮细胞变为成纤维细胞,并产生胶原纤维,肉芽肿逐渐发生纤维化,形成疤痕组织。
虫卵肉芽肿的形成是宿主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免疫应答。一方面通过肉芽肿反应将虫卵破坏清除,并能隔离和清除虫卵释放的抗原,减少血液循环中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和对机体的损害;另一方面,肉芽肿反应破坏了宿主正常组织,不断生成的虫卵肉芽肿形成相互连接的疤痕,导致干线型肝硬变及肠壁纤维化等一系列病变。
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在组织血管内形成,堵塞血管,破坏血管结构,导致组织纤维化,这类病变主要见于虫卵沉积较多的器官,如肝和结肠。在肝内,虫卵肉芽肿位于门脉分支终端,窦前静脉,故肝的结构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在重度感染患者,门脉周围出现广泛的纤维化,肝切面上,围绕在门静脉周围长而白色的纤维束从不同角度插入肝内,称干线型纤维化(pipestem fibrosis),是晚期血吸虫病特征性病变。由于窦前静脉的广泛阻塞,导致门静脉高压,出现肝、脾肿大,侧支循环,腹壁、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以及上消化道出血与腹水等症状,称为肝脾性血吸虫病(hepatosplenic schistosomiasis)。所以日本血吸虫病晚期产生因门脉血流障碍所致的连锁性病理生理变化。
血吸虫寄生在宿主静脉内,童虫、成虫和虫卵的代谢产物、分泌物和排泄物,以及虫体表皮更新的脱落物排入到血液中,并随血液循环至各组织,成为循环抗原。在血吸虫感染宿主血内可检出主要的循环抗原有:肠相关抗原(associated antigens,gaa)、表膜相关抗原(membrane associated antigens,maa)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s,sea)。迄今,研究得最多的是肠相关抗原。血吸虫gaa的两个主要成分,即循环阳极抗原(circulating anodie antigens,caa),为肠相关血吸虫蛋白多糖抗原和循环阴极抗原(circulating anodie antigens,caa ),为不均一的糖蛋白抗原。应用间接荧光抗体技术证明,caa和cca均来源于成虫肠道衬细胞,随虫体吐出物排到宿主血流中。宿主对这些循环抗原产生相应的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通常免疫复合物可被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吞噬、清除。当免疫复合物形成过多,或不能被有效清除时,则可在组织(血管、关节等)内沉积,引起损伤组织的炎症反应。即 Ⅲ型变态反应。
免疫复合物沉积血管内可激活补体,补体中的c3a和c5a具有促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织胺等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以致血管通诱性增加。另外,c5a的化学趋向性作用,可吸引中性粒细胞集聚于复合物沉积的血管,中性粒细胞吞噬复合物,并释放蛋白溶解酶,损伤包括血管在内的局部组织。血吸虫病人合并肾损害时,常出现蛋白尿,水肿及肾功能减退。实验研究认为血吸虫病的肾小球病变与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有关。 日本血吸虫成虫在门脉系统以外的静脉内寄生称异位寄生,而见于门脉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的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则称异位损害(ectopic lesion)或异位血吸虫病。人体常见的异位损害在脑和肺。血吸虫卵进入脑和脊髓产生异位损害,可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经侧支循环进入肺的虫卵可引起肺动脉炎,甚至肺源性心脏病;罕见的异位损害可见于皮肤、甲状腺、心包、肾等处。
异位寄生与损害多发生在大量尾蚴感染的急性期,而慢性期及晚期患者也可出现。经动物试验结果初步分析,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合并脑或肺的异位损害可能由于感染大量尾蚴,虫数过多,发生异位寄生和损害。晚期因肝纤维化,发生侧支循环,门腔系统吻合支扩大,肠系膜静脉的虫卵可被血流带到肺、脑或其他组织引起病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