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 文章 或应用文在写作时语言表达 方法 的集合,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手法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修辞手法归纳1
⑴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 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⑵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⑶比喻的作用
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⑷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同类比较)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表示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示列举)
高中语文修辞手法归纳2
比拟
⑴比拟的特点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⑵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⑶比拟的作用
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高中语文修辞手法归纳3
借代
⑴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⑵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⑶借代的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高中语文修辞手法归纳4
夸张
⑴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⑵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⑶夸张的作用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高中语文修辞手法归纳5
⑴对偶的特点
八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 短语 或 句子 对称的排列在一起。
⑵对偶的种类
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⑶对偶的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是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高中语文修辞手法归纳6
排比
⑴排比的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⑵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例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⑶排比的作用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高中语文修辞手法归纳7
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⑴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⑵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高中语文修辞手法归纳相关文章:
★ 高中语文复习知识点:修辞手法讲解
★ 高中语文常见的修辞方法,更要结合大纲注重积累
★ 高中语文修辞手法答题技巧
★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 2020高考语文必考修辞手法知识
★ 高中语文做题方法和技巧归纳
★ 高中语文表达技巧整理
★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大全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夸张、排比、对偶(又名对仗、排偶)、反复、借代、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又名联珠)。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修辞手法一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和方法。
文段中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有以下:比喻、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夸张、排比、对偶(又名对仗、排偶)、反复、借代、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又名联珠)
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隐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曲喻、饰喻、引喻。
包含成分 编辑
比喻
1、定义
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分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⑴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
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⑵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变成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
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老王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
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⑶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⑷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
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作用
(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4)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
(5)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特点,渲染氛围,侧面烘托。
5、构成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⑴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⑵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⑶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6、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般、一样、成了、是、变成
夸张
1定义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种类
⑴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⑵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⑶超前夸张。用一件事物将来的将来可能出现的结果来形容这种事物现在的状态,或把一件事物将来的状态提到现在的状态之前的夸张手法。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曹雪芹《红楼梦》)
3用法
鲜明地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语言生动性。
4运用时注意问题
⑴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⑵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⑶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告 、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
的修辞。
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⒈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⒉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
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强烈情感。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使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反问
又称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
我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
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要是爱细腰粉腿,就有跳舞场。(茅盾《现代化的话》)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借喻与
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来的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藤野先生》)
联想
也同想象 作用:使事物生动化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升华主题,点明中心 例如:河中的水流动着,城中的爱也流动着
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
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
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举例
风雨同舟 藕断丝连 立地成佛 乐在其中
1、意义双关利用词的同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2、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句: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
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
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梦想是海,还是小船悠悠。
梦想是船,海上乘风破浪。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楚山秦山皆白云,
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
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罗衣,
白云堪卧君早归。
--李白《白云歌》
举例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一传十,十传百 一而再,再而三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互文
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主人下马客上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
例如:
⑴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
⑵ 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文心雕龙·神思》)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
⑶ 齐魏徭戍,荆韩召募。(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
⑷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 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各处”。
⑸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 好坏而欢欣悲伤。”
回环
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
回环就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联系。回环可使语句整齐匀称,能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使语意精辟警策。
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举例
人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 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
体, 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④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
⑤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
上面例①两句诗的意思是: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 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 759 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 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 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 使事人一体,从而 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例②中两句诗 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 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花开 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 用移情修辞手法, 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例③ 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向东” ;例④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例⑤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 例⑥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 颗颗“相思泪”。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区别是: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 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 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简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
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
拈连
拈连(niān lián),指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拈连,又叫“顺拈”。运用拈连,可以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自然,表达生动深刻。
例句
例子⑴: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
例子⑵: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李煜
例子⑶:你别看我耳朵聋,我的心并不聋啊!
比拟
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等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种类:
判断下列比拟句的种类:
A.他骄傲自满,取得一点成绩,尾巴就翘得天样高 (拟物)
B.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顶风冒雪,樱花不是也能舒展笑脸么(拟人)
C、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D、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拟物)
E、老支书直截了当地下达了任务:“让你带一队人马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山下的坝子里来。” (拟物)
3、比拟与比喻的主要区别是:
比拟意在“拟此为彼”,彼此交融,常常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始终不出现;比喻意在“以此喻彼”,彼此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常常体现在名词和名词短语上,喻体必不可少。
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4、比拟的作用
①感情色彩鲜明;②描绘形象生动;⑧表意更加丰富。
并提
并提是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古人又常用并提法以行文。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如“夫钟、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庐绾列传》)这句话的意思是:“夫钟无一罪,身死;夫蠡无一罪,身亡。(出走,逃亡)”。
如果我们把这里的“死亡”当作一个词来理解就错了。因为按之史实,自杀而死的是大夫钟,亡命逃亡的是范蠡。
了解并提式的句子一般应着重从文意方面分析句子的搭配关系。
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亭午”“夜分”是两个不并存的时间,“ 曦”“ 月”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合起来是讲不通的这里用的是并提修辞法,应理解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素湍”“绿潭“也是两个不相同的地点,这里用的是并提修辞法,应理解为:”素湍回清,绿潭倒影“。
《后汉书。华佗传》“耳目聪明”,它是由“耳聪”“目明”两个主谓结构组成的。
“发皇耳目”(枚乘《七发》),是由两个使动结构组成的句子,即“发耳”“皇目”,如果说“发目”还能说得通,而“皇耳”是无论如何说不通的,所以必须当作并提式看待,这个句子才能说得通。
“脭醲肥厚”(枚乘《七发》),“脭”指肥肉,“醲”指酒。肉可以说“肥”,而不说“厚”(现代汉语可以说);酒可以说“厚”,而不说“肥”。这个句子是并提式,应理解为“脭肥浓厚”。
错综
大意有二:1纵横交叉;错综复杂 2 交错配合;综合也可指一种使文句错落有致的修辞手法。
1 交错综合。
《易·系辞上》:“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孔颖达疏:“错谓交错,综谓总聚,交错总聚,其阴阳之数也。”《三国志·魏志·傅嘏传》:“然儒生学士,咸欲错综以 三代 之礼。礼弘致远,不应时务。” 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下》:“至若错综乖所,分布失宜,则彩绚虽多,巧妙不足者矣!”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益知天下事经纬错综,决非印板所能印定。”草明《乘风破浪》三:“他不能全面地掌握头绪纷纭、关系错综的钢铁联合企业的规律性。”
2 指故意颠倒词序以避免形成对偶的一种修辞手法。
宋陈善《扪虱新话·楚词春秋罗池碑错综成文》:“《楚词》以‘日吉’对‘良辰’,以‘蕙肴蒸’对‘奠桂酒’。 沉存中 云:此是古人欲错综其语,以为矫健故耳。”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错综成文例》:“古人之文,有错综其辞以见文法之变者。如《论语》‘迅雷风烈’,《楚辞》‘吉日兮辰良’,《夏小正》‘剥枣栗零’皆是也。”
移用
移用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把用来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词语移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方式。例 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用形容音乐的“和谐”来修饰“建筑”)
呼告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着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话。例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屈原》
示现
示现指把实际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见如闻,活灵活现。例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复迭
复迭即把同一字词接二连三用在一起的修辞方式。复迭分迭字和迭词两种形式。例 女人还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荷花淀》(呆呆、嘱咐嘱咐)
跳脱
语言因为特殊的情景,如心思的急转,事情的突发等,有时半路断了语路,叫跳脱。例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狂人日记》
对比
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映衬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按照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得出来的关系不同,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
用荒凉萧条的环境和气氛,衬托悲凉的心情。
反衬: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之间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化。
用"……但我还以为船慢"反称"我"的急切的心情
八大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
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
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
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
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
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
②拟物。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8、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形容词和副词在句子中的成分吗?
形容词可以做表语,定语和宾语补足语
例:i am a student(a student做句子的表语,与am构成系表结构,承担句子的谓语)
these beautiful flowers smell good(beautiful是flowers的修饰语,也就是定语)
he made them all pink(pink做宾语补足语,补充说明them 的状态)
副词在句子中一般只做状语,修饰动词
例:he did well in the exam(well修饰did这个动词)
注意,副词只能修饰实义动词,系动词后面只能跟形容词做表语,构成系表结构,承担谓语。
在辞格的分类上,根据表达方式与修辞内容的异同,分成以下十类:
一、借喻类:比喻、讽喻和借代;
二、拟夸类:比拟、摹拟(摹状)、示现和夸张;
三、比照类:对比(映衬)、对偶、排比和层递;
四、复嵌类:反复、复叠、错综和镶嵌;
五、连珠类:回文和顶真;
六、直言类:警句、设问、感叹和呼告;
七、曲言类:双关、婉转、避讳、折挠、抑扬、反语和跳脱;
八、援引类:引用、用典、仿拟、省略、节缩和藏词;
九、拈就类:拈连、移就、顾名、序换和倒装;
十、别传类:析字、飞白(非别)、转类(转品)、降用、易色和换算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修辞格: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映衬、移就、对偶、排比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修辞格简介:
1、比喻
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乙来描写它,以使被描写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点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个要素:本体(甲)、喻体(乙)和连接两者的喻词根据这三个方面出现情况,将比喻分为:
(一)明喻 用“像、如、仿佛”等喻词通俗明白地打比方如:
(1)***像太阳
当然,如果前后句子叫长,且意义明白,明喻也可以省略喻词如:
(2)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
(二)暗喻 用“是、成为”等喻词直接将本体当做喻体的方法如:
(3)大王庄这个阵地成为一颗锐利的铁钉,牢牢地钉进了黄维兵团的脑门心
(4)困难是弹簧,你软它就强
(三)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指本体的方法如:
(5)一旦把敌人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里“鲜红的太阳”喻指新生的社会制度
2、比拟
直接将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属性加在甲事物对甲进行跨类式描写的修辞格有本体、拟体两个部分组成,本体一般为名词性事物,拟体则多为谓词性成分从语义特征上说,拟体本不能与本体构成陈述关系根据本体与拟体的关系,一般将比拟分为:
(一)拟人 将非人类的事物当做人来写如:
(1)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 硬币正悄然“退休”
(二)拟物 将人直接当做物,或将此物当彼物来写如:
(3)打得日本鬼子夹着尾巴逃跑了
(4)月亮一露脸,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3、借代
直接用与本体甲有相关关系的乙代替甲的修辞格如:
(1)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2)凡是愿意留下的,再不许拿人家一草一木
(3)搞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
4、拈连
在用乙对甲进行陈述或描述后,再将甲转移与本不能陈述或描述的丙进行组合的修辞手法,可用格式表述为:甲+乙→甲+丙例如:
(1)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
(2)这一锤没敲在钟上,却敲在俺的心上
5、夸张
对事物或行为作超越事实的描述的修辞格例如:
(1)毛色格外发亮,好象一根毛尖都冒出一桶油
(2)莫夸财主豪富,财主心肠比蛇毒塘边洗手鱼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
6、双关
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的修辞方式比如:
(1)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2)旗杆上插鸡毛,好大的掸子(胆子)!
注意:双关与歧义不同双关是一种表达技巧,是有意地在表面上表达一种意思的时候,暗地里还有另外一种意思,而后者才是表达者的真正用意不过不能理解后一层意思的人,不影响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义但歧义不同,它是表达者无意产生的一种消极现象,它所表达的两种意义存在于话语表面,而且这两个意义会让接受者无所适从如果不是有特殊的目的(如欺骗等)的话,歧义是应该避免的
7、映衬
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例如: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8、移就
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直接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格的最常见形式是体词性偏正短语,如:
(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2)甜甜的声音让奶奶心里乐开了花
另外一种形式是谓词性结构,如:
(3)秋天的黄昏,晚霞烧红了西方的天空
(4)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罗嗦,痛快之至
如花似锦、如获至宝、如隔三秋、如出一辙、如胶似漆、如丧考妣、如雷贯耳、如影随形、如日中天、如临深渊、如虎添翼、如履薄冰、如鱼得水、如坐针毡、如狼似虎、度日如年、观者如云、挥金如土、铁证如山、爱财如命、稳如泰山、门庭若市、、冷若冰霜、如雷贯耳、柔情似水、浩如烟海、高手如林、水平如镜、守口如瓶、。
扩展资料
含修辞成分的'四字成语
除了含比喻成分的四字成语,其他含有修辞成分的成语如下:
含拟人成分的四字成语:狐朋狗友、鼠目寸光、鸦雀无声、花枝招展、鸟语花香、烘云托月、风卷残云、百花争艳、鼠窃狗盗、兔死狐悲、龙争虎斗、卧虎藏龙。
含借代成分的四字成语:目不识丁、披坚执锐、扭转乾坤、迫在眉睫、拈花惹草、大江东去、灯红酒绿、咬文嚼字、青黄不接、手无寸铁。
含夸张成分的四字成语:日理万机、日月如梭、三头六臂、怒发冲冠、一日千里、一字千金、百发百中、胆大包天、寸步难行、一步登天、日上三竿。
含对比成分的四字成语:口蜜腹剑、口是心非、虎头蛇尾、好逸恶劳、阳奉阴违、南辕北辙、外强中干。
1 修辞手法有哪些
2 说明方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各是哪些
3 所有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4 修辞手法有哪几种
5 修辞手法有些什么说明方法有些什么
6 修辞手法有哪些
7 文章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修辞手法有哪些修辞手法的种类: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对偶的种类有三种;正对、反对、串对、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正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对)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慧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说明方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各是哪些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是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对偶、顶针
描写手法则要依据描写的对象不同而分为
描写的对象: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含神态)、语言、动作、心理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所有的修辞手法有哪些一、现在可知的语文修辞方法:
1、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2、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反问,引用,等
3、特殊性描写方法:
a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b有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
c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踏。
二、最常用的八种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6反复: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
包括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作用:可以强调突出某一事物,表达绵绵不断的情思或加强语气,突出感情。
例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7设问: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突出文章的重点,增强语言气势,引起读者注意,发人深思,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论理;同时可使行文有波澜,达到生动、不呆板的效果。
例句: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
它的特点是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否定的内容;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可以使确定的意思得到增强,不容置疑,语感强,富有感染力。
例句: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扩展资料:
1、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2、诗歌特别是现代以来的诗歌,在词句搭配方面有重要特点,喜欢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
把相互之间似乎缺乏联系的词句结合在一起,新批评家一般称其为隐喻。
3、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常用比喻词"是"、"似"、"变成"等连接,有时不用比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但不是所有有是连接的语句都是暗喻,因为比喻必须要符合: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参考资料:
修辞手法一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其中大类修辞手法包括:
比喻,白描,比拟,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托,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跳脱,转文,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对比,对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
共计63种。
扩展资料:
例如:
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比喻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对偶
我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反问
参考资料:
1、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 。
修辞手法一共有63大类,78小类。
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2、说明文的语言的要求是科学性、严谨性、准确性,真实性,周密性,简练明确;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
说明方法:举例子、引资料、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作假设。
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
扩展资料:
说明文三要素:
1、内容的严密性:
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给读者以正确无误的认识。
2、说明的条理性:
按时间顺序写和记叙文相似;按空间顺序写需注意观察点,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按逻辑顺序写要注意摸清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3、语言的准确性: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语言简明,说明严密,拥有科学性和严谨性。
——说明方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