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会有第一次,第一次弹钢琴,第一次上网,第一次做饭,第一次带红领巾。。。。。。。
人生的第一次也许有很多,第一次是很宝贵的经验,因为它会给你留下一丝难忘的瞬间,它代表了你丰富多采的生活,我就有很多第一次,这一次时时让我萦绕于心
一大早,我起来的时候,发现爸爸妈妈们都不在家,我只能坐在沙发上等了,可是过了许久,我的肚子就开始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终于忍不住饥饿,最后决定自己煮一次早餐。我仔细回忆了妈妈煮粉干的样子,但怎么回忆也回忆不起来。我只好试试看。
我拿出放在冰箱里的粉干,先放在一旁,然后拿出电磁炉上的锅,诶,怎么没反应呢哦,原来是开关没开。这时,我就想:我怎么那么笨啊,连开关都不知道,是不是被饿糊涂了。
我回过神来,把开关开好后,把水放进去,然后把锅盖盖上。等到水沸腾的时候就把锅盖打开,可是打开一看,我惊呆了,我我走到楼上,坐在床上看电视,那个时侯,我正在津津有味的看着动画片,早已忘了锅里还煮着面。突然我闻到了一股奇怪的味道,这时我才察觉到锅里还在煮着粉干,我拼命跑下楼,打开锅盖一看,眼前出现的景象惨不忍睹,锅里的粉干已经变得一锅糊面了,而水也已经烧干了。
哎!只能把它倒了,重新做一次了。方法还是和上一次一样,不过我不会再那么粗心大意了,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重新认认真真的做了一遍。等粉干煮好后,我马上把酱油还有盐放进去,可不能太淡了。
哈哈,终于做好了,一股香味传了过来,我心里激动极了,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煮粉干,虽然失误了一次,但是最后我还是成功了,虽然第一次做得不是那么好,但我却很快乐,这使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用心,不是一下两下就可以做好的。
人经历难忘的事越多生活也就越多姿多彩,希望大家都能珍惜每一件难忘的事…… 我的第一次
人生有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坐车,第一次看**,第一次做菜,第一次玩游戏,第一次做手工,第一次受伤……我也有过许多第一次,但是,在众多的第一次之中,有一个却令我久久不能忘怀,时时萦绕于心……
那是二三年级时候的一个周末,吃过晚饭后,妈妈要去办公室加班,我也跟她一起去了。在妈妈的办公室里上了网,打了一会儿游戏后,便感觉没有什么令人感到兴味盎然的事情可做了,我不由得想回家了。但是我一想到要在回家的路上与“妖魔鬼怪”作斗争,在我的心里缠绕已久的计划立刻被我粉碎了。我呆呆地望着闪烁着的电脑屏幕,在心里作着斗争。一个声音说:“回去吧!回去吧!”另一个声音大声的呐喊:“干吗回去?留在这里不好吗?”第一个声音再次响起,比刚才越发严厉了:“回去!这样不但可以完成你想做的事,还可以锻炼你的勇气!”另一个声音有些颤抖:“别回去……”这样的吵闹弄得我心烦意乱。妈妈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说:“等不及了,先回去吧!”我急忙摇摇头,妈妈见状皱起了眉头:“不敢吗?那你只有再等一两个小时后同我一起回去了。”我一贯很爱面子,自然受不了妈妈的奚落:“走……走就走!” 走出办公楼,风像锋利的刀刃,刺得我的脸直生疼,看着黑黢黢的大路,我又心虚了。我蹑手蹑脚地窜进了黑暗之中,忐忑不安地走着。突然,我的身后闪出一道亮光,射在对面的树上,映出了树上的摇曳的树枝,我以为那是什么妖魔鬼怪,赶紧加快了脚步。可总感觉背后树上的“怪物”在盯着我,我也顾不上自己的形象的,撒腿就跑,等到证明那个“怪物”看不见我了,才气喘吁吁地停了下来。我看看周围,一片阴森,不由得想起了同学讲的鬼故事。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了野兽般刺耳的嗥叫声,我的腿直发抖,想迈出一步都很艰难。
我缓缓地行走着,来到了一盏路灯下,猛然间看见身后有一个身影在跟着我。我的脑子里顿时闪出了一个念头,难道那个人是在跟踪我?我毫不犹豫地再次钻进了黑暗之中,轻轻地向刚才发现黑影的方向走了过去,那个人怎么不见了?我回过头,猛然发现那个人正在我的背后,但仔细一看又不像。我对着他注视良久才认出了他的真面目――我的影子,我又疑神疑鬼了,再说世界上怎么可能有鬼呢。我安定了怦怦直跳的心,大踏步走上了大路,很快就回到了家。刚进家门,妈妈的电话就到了。听见我的声音,妈妈显然也松了口气:“顺利到家了?我还以为我的宝贝儿子被怪物吃了呢!”听到这话,我不禁苦笑了一下。
第一次的经历虽然是惊险,是恐惧,但又是磨炼坚强意志的好方法。这件事使我终生难忘,因为它培养了我的自主能力,磨砺了我的意志。勇敢地去尝试有意义的第一次吧,它会使你的生活愈加丰富多彩!
2我的第一次
在我们人生中有好多第一次,第一次洗红领巾,第一次自己上街,第一次自己睡觉,第一次……
我也有第一次,而且很多很多,最让我难忘的就是第一次洗红领巾。
那天中午,我想起来自己的红领巾还没有洗,于是,我想叫奶奶帮我洗一下,我走进房间时,听到奶奶轻微的呼噜声,我知道奶奶睡着了,我想:奶奶早上洗了那一大堆衣服,而我却忘了把红领巾给奶奶,现在又叫奶奶再拿去洗,更何况奶奶都睡着了,我还叫她起来,早上奶奶洗衣服洗得很累了,不如这红领巾我自己来洗吧!对,就这样,说干就干。
我拿着红领巾来到水池边打开水水笼头把红领巾冲湿,又用洗衣粉在红领巾上搓,可搓不出泡沫来,我又把肥皂在红领巾上抹了又抹,然后有用刷子在红领巾上刷了又刷,搓了又搓,然后有用清水冲干净,拧干了就晒了上去。洗完红领巾我兴奋,马上跑到房间,我要等奶奶醒了告诉她我自己洗红领巾了。好不容易奶奶醒了,我高兴的告诉奶奶自己把红领巾洗了,奶奶也很高兴的说:“去看看我”我欢喜的把奶奶拉到水池边,“看!”红领巾水灵灵的,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晶莹,像晶莹的太阳。奶奶笑了起来,我疑惑不解的问:“怎么没洗干净?”“洗干净了,洗干净了,只是有一点不对,”“哪一点。”“洗完一件衣服,裤子连袜子洗完时要拉一拉,抖一抖这样干了以后才会整不会皱的。”听了这话,我知道了错误,马上拿下红领巾,冲了一下,又拉了一拉,抖了又抖才晒回去,奶奶见了开心的笑了。
这是人生第一次,人生中有许多第一次,有时顺利,有时艰难,但我们都要以好的一面去对待它,这样你的人生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3我的第一次
每个人都会有他人生中的第一次,但或许每个人的第一次都不一样,第一次可能是快乐的,也可能是悲伤的,但每一个第一次都会为我们自己的人生添加了一次考验。
我也有我的第一次,我的第一次是个快乐的经历,它为我的人生点缀了第一次光彩,我有很多第一次,但那些第一次至今都已经忘记得淡无痕迹了,而那个第一次却给了我不可磨灭的记忆。还清楚地记得,那是个晚留课的开始,我拿出了我的作业,埋头做呀做,突然,一个同学从我身边走过,他手中瓶子里的水漾了出来,水倒在了我的作业本上,我辛苦了这么久做出来的作业全完了,我当时,魂都没了,大叫了一声:“啊!”,这一叫惊动了全班同学和老师,每个同学都看着我,我看着水在我的作业本上蔓延着,那个同学蹲在我身旁,一直在对我说:“对不起,对不起……。”老师走了过来,对那个同学说:“快,帮她把本子弄干,你把人家的作业毁了,,就得负责任。”老师说完,走开了。我伤心地很想哭,但又怎么都哭不出来,我站起来,很想大骂他一番,来消除我心中的怒气,可是,我又坐下来了,我没有骂他,因为我知道,宽恕是人与人相处最基本的方式,他既不需要用嘴巴来说,也不需要用手来做,只需要微微的一个笑容或是一个小小的点头就已经足够了。那个本子因为大面积被浸湿了,所以我要用另一个本子重新做过,不过无所谓了,我都已经原谅了那个同学,更何况那个同学也不是故意的。
那是我人生中最辉煌的第一次,第一次宽恕他人,我感觉我的头上有个光环在闪烁着,那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我的心,使我因为有了第一次,而又有了第二次。
1 了解对联的基本常识
了解对联的基本常识 1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一、对联的起源与发展(一)对联概述对联俗称“对子”,简称“对”、“联”;别称“联对”、“联语”、“联句”;雅称“楹联”、“楹贴”、“贴子”、“偶句”、“应对”、“对语”等等,是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
对联的历史悠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传统的实用文体。与诗的单位叫“首”,文的单位叫“篇”的道理一样,对联的单位叫“副”,古人用“幅”。
对联由两个等量字句组成,前一部分叫上联,也叫上支、上比、出句或叫对公、对首。后一部分叫下联,,也叫下支、下比、对句或叫对母、对尾。
上下句合称一联,为全联缺一不可。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
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对联的字数与“言”有相应的关系。
字数是上下联字数之和,其中和之半为“言”。比如传统春联“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是八字四言联,居室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是十字五言联;“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是十四字七言联。
与对联最密切的是横批,也叫“横联”、“横额”。横批贴在两个对联中间上面,一般是四个字的。
它的作用是把上下联的中心思想概括出来,有总结和点化作用。 (二)对联的起源与形成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1、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对联对联区别于其它文体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就在于它的上下联,从字数、句式、内容、到平仄、韵律等,全用对偶。因此,要探索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就不能不首先涉及到对偶。
对偶是汉语修辞格之一。对偶是“对仗”和“骈偶”两个词的演化综合。
对仗是诗词曲联中语句的一种对偶形式。“对仗”缘于古代宫中卫队的行列仪仗队。
这种仪仗队是两两相对地排列的,其队形、人数、服饰、旗号等都整齐对称排列,所以叫“对仗”;骈偶的“骈”是指两匹马并驾齐驱,“偶”指两个人结合在一起。合成“骈偶”,也是成双成对的意思。
对偶和对仗二者疏密有间,宽严有别,对仗忌重字,对偶不忌。对偶这种修辞手法,在我国古代诗文中,很早就被人们所运用,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瞧·采薇》)。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到了两汉时期,一种叫做“赋”的半诗半文的文学体裁发展起来,对偶的修辞手法得到了广泛、自觉的运用。
到魏晋时期,赋体作品又逐渐趋向骈体化,产生了“骈体文”。对偶修辞方法的发展和成熟,不仅对于丰富、发展汉语言文字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可以说,正是这种艺术手法,孕育了唐代的律诗和以后的对联这两种艺术形式。
从整个文学艺术史和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来看,对联这种文学艺术形式同整个汉语言艺术是密切相联的。它是随着我国汉语言文字艺术中对偶修辞手法的产生、发展、完善才应运而生的,是从对偶修辞手法中脱胎出来的一种独立别致的文体。
可以说,对联是对偶修辞手法的成熟化、典型化、文体化的产物。2、桃符习俗直接产生了对联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对联,但是,对偶并不等于对联。
对偶要转变为对联,还必须具备外在的形式。这种使对联获得独立的外在形式,是我国古代一种民族习俗——挂“桃符”。
因此,对联始于古时的“桃符”,即对联源于春联,春联始于桃符。“桃符”又称“仙木”。
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原人民在旧历辞旧迎新之际,用两块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样,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旁,意在驱邪祛鬼,祈福避祸。根据神话故事《山海经》等书记载,相传在东海度朔山有一棵弯屈伸展三千里的大桃树,它的枝丫一直伸向东北的鬼门,山洞里的鬼神都要由此出入。
桃树下有两位神将把守,名叫神荼、郁垒。他们一旦发现有害人的恶鬼,就用苇索捆住送去喂虎,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这种悬挂桃符习俗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最初写二神名字或者描画图象,到后来有人在桃木板上写除祸祈福的吉祥话,进而发展到写两句对偶的诗句。
于是便产生了所谓“桃符诗句”,即“楹贴”。这种题桃符的楹贴,便是对联的雏形。
最早的一副楹帖,即春联的出现,根据史料记载,是在五代时期。《宋史·西蜀孟氏世家》载:公元964年,孟昶(919—965)命学士辛寅逊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后蜀主孟昶所题的这副楹贴,就目前来讲,被公认为是第一副春联。至此,对偶的修辞手法,便“分娩”出春联这种独立的文体。
及至宋代,对联创作已蔚然成风。象苏轼、朱熹、黄庭坚这样的名流大家,也有不少对联作品传世。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102 1—1086)在《元日》诗中描写了人们张贴春联的情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元、明时期,宫廷、宦门、寺庙、佛门已经出现了铭刻。
2写对联时应该知道的常识
对联规则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摘自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怎样作对联》
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3关于对联的基本常识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一种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文艺形式,它讲究对仗工整,遣词典雅,寓意深刻,规格严谨。 对称及平衡,是先民美学观点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在生产工具(打制石器)时便已显示;在文字创造方面,同样显示着这一审美观。从已发现的公元前四千年的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来观察,这些符号也经常成左右对称。八卦是我国最早的极为规则的、非常讲究对称的刻画符号。卦象的外形到内涵(从形到质)都体现着“对称”的审美观。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这种审美观便表现为对偶句。《文心雕龙》有言:“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高下相须,自然成对。”对偶这一修辞手段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并运用的修辞手段,它和象声是孪生兄弟。 对偶不只是简单的字面、词义相配成偶,还要求分量相当,不能畸轻畸重。其例,不胜枚举: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风雅逸篇》); “清庙穆兮承余宗,百僚肃兮于寝堂”(《神人畅操》); “宁为鸡口,勿为牛后”(《古今谚》); “争鱼者濡,逐兽者趋”(《列子》);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 属于诗者则有: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汝无家,何以速我狱?”(《诗经》); “名余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楚辞》); 由此可见,先秦时期的文字甚至口头语,都很自然在运用了对偶句。但在形式上尚无有意雕琢,刘勰说:“唐虞之世,辞未及文”。此后形成骈体赋。进入南北朝后期,对偶句的运用便已经精雕细琢了。 与刘勰同时的沈约提出“四声八病”的主张之后,诗歌创作渐趋严谨的格律化,诗歌有了格律要求并越趋严密精细。在诗中,律诗的对偶句用上了“对仗”一词。 在格律诗形成的同时,词已萌芽、发展,自然而然地引进了格律,又向着长短句发展。到北宋,词的创作格律已经十分精熟,只是仍较短小。到柳永和苏轼手中,词牌陡增,题材面大扩展,表现方式大为丰富多样。词到盛时,曲已兴起,造语选词,较贴近民众。诗词曲都给对联以极大的影响。随后的杂言又大量用入对联,除竭力讲究典雅这外,成为主流的,则是以浅近的文言文或以口语 ,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地步,得于在民间扎根,在深入民间的同时,又从俗语、俚语、谚语、谜语等处汲取营养。 假如说对偶句是对联的原质,那么它是在诗歌、骈赋中孕育而成的,是不断经吮吸诗、词、曲、赋的乳汁而成长。特别是深入民间后,融合谜、谚、俚、俗语等,成为一种上至宗庙、朝庭、下达至卑、至秽处所都能使用的文学作品
4对联基本知识
基本简介 对联矢量图__春节_节日素材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
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2]民间书法高人写春联4-对联 推荐视频 对联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部分对联才需要押韵)。
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3]著名书法家李啸先生隶书对联创作视频历史渊源 楹联习俗源于中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4]婚庆对联源文件__PSD分层 西晋时期(公元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 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现代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5]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21世纪初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主要分类 折叠按用途分 1、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 。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2、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
(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6] 3、挽联:哀悼死者用。
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4、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5、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
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6、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
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书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
(理发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旅店) 7、言志联:道出志向之用。
如: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对联 折叠按字数分 1、短联(十字以内) 2、中联(百字以内) 3、长联(百字以上)等。
折叠按技巧分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折叠按位置分 1、楹联 :挂于楹柱之上,住宅、机关、庙宇、古迹等处所用。 2、门联:贴于大门之上。
3、中堂联:挂于客厅、居室醒目处配合字画的对联。 折叠按联语来源分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按艺术特点分 对联叠字联:同一个字连续出现。
复字联:同一个字非连续重复出现。 顶针联: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
嵌字联:包括嵌入序数、方位、节气 、年号、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药名)等。 拆字联: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有人细分为“拆字、合字、析字”等。
音韵联:包括同音异字、同字异音和叠韵。 谐趣联:取诙谐幽默之意。
无情对:上下联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个字词却对仗工整。多数无情对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时归入谐趣联。
回文联:顺读,倒读,意思完全一样。 最长的对联:作者是清末江津的秀才钟云舫 ,于清光绪三十年(西元1904年)在成都狱中为抒发愤懑而写。
书写格式 对联源文件_春节_海报设计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
5我想问一下对联的一些了解与知识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古代汉语的词性分类与现代汉语不同),就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名词对名词。 三,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五,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宜相互衔接,不宜重复。
六,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七,凡是成绝对和妙对的,如嵌字,顶针,回文,拆字等,只要求上下联末字仄起平落即可。
但是要想写好对联,这点知识可大大不够。你可以先背一下声律启蒙。
(原文见下) 一 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二 冬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
冯妇虎,叶公龙,舞蝶对鸣蛩。衔泥双紫燕,课蜜几黄蜂。
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明对暗,淡对浓,上智对中庸。镜奁对衣笥,野杵对村舂。
花灼烁,草蒙茸,九夏对三冬。台高名戏马,斋小号蟠龙。
手擘蟹螯从毕卓,身披鹤氅自王恭。五老峰高,秀插云霄如玉笔;三姑石大,响传风雨若金镛。
仁对义,让对恭,禹舜对羲农。雪花对云叶,芍药对芙蓉。
陈后主,汉中宗,绣虎对雕龙。柳塘风淡淡,花圃月浓浓。
春日正宜朝看蝶,秋风那更夜闻蛩。战士邀功,必借干戈成勇武;逸民适志,须凭诗酒养#92;(同:疏)慵。
三 江 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蓉裳对蕙帐,玉斝对银釭。
青布幔,碧油幢,宝剑对金缸。忠心安社稷,利口覆家邦。
世祖中兴延马武,桀王失道杀龙逄。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
旌对旆,盖对幢,故国对他邦。千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
山岌岌,水淙淙,鼓振对钟撞。清风生酒舍,白月照书窗。
阵上倒戈辛纣战,道旁系剑子婴降。夏日池塘,出沿浴波鸥对对;春风帘幕,往来营垒燕双双。
铢对两,只对双,华岳对湘江。朝车对禁鼓,宿火对塞缸。
青琐闼,碧纱窗,汉社对周邦。笙箫鸣细细,钟鼓响摐摐。
主簿栖鸾名有览,治中展骥姓惟庞。苏武牧羊,雪屡餐于北海;庄周活鲋,水必决于西江。
四 支 茶对酒,赋对诗,燕子对莺儿。栽花对种竹,落絮对游丝。
四目颉,一足夔,鸲鹆对鹭鸶。半池红菡萏,一架白荼蘼。
几阵秋风能应候,一犁春雨甚知时。智伯恩深,国士吞变形之炭;羊公德大,邑人竖堕泪之碑。
行对止,速对迟,舞剑对围棋。花笺对草字,竹简对毛锥。
汾水鼎,岘山碑,虎豹对熊罴。花开红锦绣,水漾碧琉璃。
去妇因探邻舍枣,出妻为种后园葵。笛韵和谐,仙管恰从云里降;橹声咿轧,渔舟正向雪中移。
戈对甲,鼓对旗,紫燕对黄鹂。梅酸对李苦,青眼对白眉。
三弄笛,一围棋,雨打对风吹。海棠春睡早,杨柳昼眠迟。
张骏曾为槐树赋,杜陵不作海棠诗。晋士特奇,可比一斑之豹;唐儒博识,堪为五总之龟。
五 微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
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
宽对猛,是对非,服美对乘肥。珊瑚对玳瑁,锦绣对珠玑。
桃灼灼,柳依依,绿暗对红稀。窗前莺并语,帘外燕双飞。
汉致太平三尺剑,周臻大定一戎衣。吟成赏月之诗,只愁月堕;斟满送春之酒,惟憾春归。
声对色,饱对饥,虎节对龙旗。杨花对桂叶,白简对朱衣。
尨也吠,燕于飞,荡荡对巍巍。春暄资日气,秋冷借霜威。
出使振威冯奉世,治民异等尹翁归。燕我弟兄,载咏棣棠韡韡;命伊将帅,为歌杨柳依依。
六 鱼 无对有,实对虚,作赋对观书。绿窗对朱户,宝马对香车。
伯乐马,浩然驴,弋雁对求鱼。分金齐鲍叔,奉璧蔺相如。
掷地金声孙绰赋,回文锦字窦滔书。未遇殷宗,胥靡困傅岩之筑;既逢周后,太公舍渭水之渔。
终对始,疾对徐,短褐对华裾。六朝对三国,天禄对石渠。
千字策,八行书,有若对相如。花残无戏蝶,藻密有潜鱼。
落叶舞风高复下,小荷浮水卷还舒。爱见人长, 共服宣尼休假盖;恐彰已吝,谁知阮裕竟焚车。
麟对凤,鳖对鱼,内史对中书。犁锄对耒耜,畎浍对郊墟。
小说绕不开的眼底情绪
眼睛眼神描写
黑眸、星眸、清眸、秋眸、明眸、笑眸、冰眸冷眸、俊眼、锐眼、俏眼、醉眼、倦眼、病眼泪眼、贼眼、鱼眼、鼠眼、朗目、丽目、鹰目凤目、杏眼、眉眼、眼眸、眸子、双眸、眼睫羽睫、眼瞳、双瞳、瞳仁、瞳孔、眼底、目光眼色森然、眼色森然、目光如钩、冷眸微眯眸光冰冷、眸中泛寒、眼瞳深眯、水漾大眼眼眸微缩、怒色满满、双眼空寡、眼中阴戾森冷怒意、幽深如狼、锐利森冷、漆黑如墨清澈双眸、斜眼冷瞪、冷眼回视、目光凌厉眸光灼灼、目光灼灼、黑如墨漆、眸光清冷眸光阴冷、眸光阴翳、眼含怒意、目光如炬媚眼如丝、眉眼弯弯、一寸秋波、眸光潋滟
眼睛形状
桃花眼:眼长,上眼睑弯曲弧度大,双眼皮,眼尾细而弯、略上翘,不笑的时候眼睛形状似桃花,笑的时候眼睛形状似月牙儿。
杏仁眼:眼睛轮廓如杏子一般,外眼角朝上、内眼角朝下,内外眼角比较钝圆,睑裂宽度比例适当,给人一种亲近可爱、清纯娇憨的感觉。
丹凤眼:是最具东方传统美的眼型,极具妩媚感,眼睛形状细长,内尖外阔、内勾外翘,外眼角上挑,媚眼如丝,多为单眼皮或者内双,眼有流光,迷人。
狐狸眼:像狐狸的眼睛,眼型修长,内眼角向下成尖锐状或者洞开,眼尾向上翘起。狐狸眼是最妖媚的眼型,显得人成熟妩媚,美的有侵略性和攻击性。
猫眼眼:较狐狸眼更为短圆,眼尾不如狐狸眼的眼尾的延伸程度,但内眼角和狐狸眼一样又尖又长。
眼神变化
眼神变化公式:眼中闪过/划过一丝/一抹/一缕/难以察觉/不易察觉/难以捕捉/无人察觉/几不可见的(任意情绪词)
眸光一沉、目光一闪、眼神闪烁、眸光加深、眸光震动、眸光微动、瞳孔微沉、
眼中精光一闪、眸中闪过一丝XX、眸光幽深了几分眸光黯淡了几分、眼神明亮了几分、目光瞬间转冷目光毫无波澜、瞳孔骤然一缩、瞳孔猛地一震瞳孔微微一颤、眼底盛满愤怒、眼中满是愕然
眼部动作
望、视、瞧、瞅、瞟、眺、瞄、盯、瞥、瞪、睨斜瞥、睨窥、睁眼、闭眼、抬眼、垂眼、瞪眼阖眼、眨眼、侧眸、回眸、乍看、窥看、察看观看、观察、洞察、视察、胆望、顾盼、相觑凝视、张望、遥望、凝望、眺望、远眺、仰望鸟瞰、俯瞰、俯眺、俯视、扫视、怒视、注视窥视、嗔视、斜视、斜睨、啤视、端视、端详端量、打量、审视、瞥见、眈眈、远望、打量眼巴巴、眼睁睁、直勾勾
冷眸微眯、眸光微闪、目中愕然、眼神闪烁垂下眼帘、阖眼假寐、移开双眸、掀开眼皮目光微转、星眸微转、迎面望向、转头望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