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主要成分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危害
1、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农作物的污染、减产。
对于各种土壤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尚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仅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全国每年就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另外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2、土壤污染导致生物品质不断下降
我国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有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镉、铬、砷、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和接近临界值。
3、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作)物体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畜健康,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等。
4、土壤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
土地受到污染后,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表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
大气中起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作用的是臭氧。
臭氧存在于大气中,靠近地球表面浓度为0001~003ppm,是由大气中氧气吸收了太阳的波长小于185nm紫外线后生成的,此臭氧层可吸收太阳光中对人体有害的短波(30nm以下)光线,防止这种短波光线射到地面,使人类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臭氧层是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高的层次。浓度最大的部分位于20—25公里的高度处。紫外辐射在高空被臭氧吸收,对大气有增温作用,同时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远紫外辐射的伤害,透过的少量紫外辐射,有杀菌作用,对生物大有裨益。
扩展资料:
臭氧性质
1、常温下分解较慢,在164℃以上或有催化剂存在时或用波长为25nm左右的紫外线照射臭氧时加速分解成氧气。
2、在常温常压下臭氧为气体,其临界温度-121℃,临界压力531MPa。气态时为浅蓝色,液化后为深蓝色,固态时为紫黑色。
3、气体难溶于水,不溶于液氧,但可溶于液氮及碱液。
4、液态臭氧在常温下缓慢分解,高温下迅速分解,产生氧气,受撞击或摩擦时可发生爆炸。
5、臭氧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和杀菌性能,是自然界最强的氧化剂之一,在水中氧化还原电位仅次于氟而居第二位。同时,臭氧反应后的产物是氧气,所以臭氧是高效的无二次污染的氧化剂。
-臭氧
沼气是一种混合可燃气体,其成分不仅取决于发酵原料和种类及其相对含量,而且随发酵条件及发酵阶段的不同变化。一般情况下,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和二氧化碳。此外,还有少量的氢、一氧化碳、氮、硫化氢等气体。
沼气,顾名思义是沼泽湿地里的气体。人们经常看到,在沼泽地、污水沟或粪池里,有气泡冒出来,如果我们划着火柴,可把它点燃,这就是自然界天然发生的沼气。从科学定义角度看,沼气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还原条件),并在适宜的温度、PH值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烧气体。沼气属于二次能源,并且是可再生能源。
沼气细菌分解有机物,产生沼气的过程,叫沼气发酵。沼气发酵微生物是一个统称,包括发酵性细菌、产氢产乙酸菌、耗氢产乙酸菌、食氢产甲烷菌、食乙酸产甲烷菌五大类群。五大类群细菌构成一条食物链。前三类群细菌的活动可使有机物形成各种有机酸,因此,将其统称为不产甲烷菌;后二类群细菌的活动可使各种有机酸转化成甲烷,因此,将其统称为产甲烷菌。
A |
本题属于信息给予题。根据漆酚的名称和结构特点可以确定该物质属于酚类,推测它应具有酚类的性质,而酚类的性质又可与苯酚作类比。由“在空气中会形成黑色漆膜”说明该物质的还原性强,易被氧化。燃烧是有机物的通性,从烃基—C 15 H 27 (链烃基)的组成来看,其中一定含有不饱和键(双键或三键),欲达饱和还差H原子:2×15+1-27=4(个),因此可以与溴发生加成反应,A项正确;由于 羟基的邻位或对位上还有氢原子,故可与溴发生取代反应,同时由于它具有强还原性,亦能使KMnO 4 酸性溶液褪色,B项错误;钠属于活泼金属,一定条件下应能与漆酚发生反应(—OH的性质),C项错误;由于酚类物质具有酸性,可与NaOH溶液反应,也可与FeCl 3 溶液发生显色反应,D项错误。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