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釉,就是整个瓷器仅有一种颜色。
1、红色釉包括祭红、豇豆红、宝石红、郎窑红、抹红、珊瑚红、胭脂红、粉红、海棠红、矶红、肉红、鲜红、朱红、大红、柿红、盖血红、娃娃脸等颜色。红釉瓷早在北宋初年就开始出现了,到了北宋末年钧窑烧出了铜红、海棠红和火焰红等色。到了元代出现了朱红色,但产品不多。到了明永乐、宣德年间烧出了鲜红色,又称为“宝石红”,明代皇室用来祭祀的红釉瓷称为“祭红”。明代中期烧制红釉的技术失传,到了清康熙后期红釉色才得开始恢复,其中以督窑官郎廷极监烧的红釉瓷最为著名,称为“郎窑红”。同时期著名的红釉品种还有豇豆红,高级的称为“大红袍”。康熙时还新创了胭脂红,这一时期还烧造了珊瑚红、盖血红和抹红等瓷器。
2、青色釉包括天青、粉青、豆青、冬青、翠青、灰青、虾青、影青、蛋青。
3、绿色釉包括孔雀绿、鹦哥绿、宝石绿、瓜皮绿等。宋代瓷器上的绿釉多为较深的青绿色,磁州窑还烧制了孔雀绿釉,这种颜色到了明代正德时期达到了很高水平。明中期出现了瓜皮绿。水绿色是康熙时杰出的彩釉,康熙三彩和五彩中常用此釉色。
4、**釉包括蛋黄、娇黄、鸡油黄、姜汁黄、鹅黄、鱼子黄、蜜蜡黄、鳝鱼黄等。黄釉瓷始烧于唐代,主要的产地有安徽的寿州窑、萧县的白土窑、河南郏县窑和密县窑,河北曲阳窑,山西浑源窑。明代宣德至弘治年间的浇黄釉(俗称“鸡油黄”)较为杰出,明嘉靖、万历年间黄釉颜色比较深,釉色肥润,黄釉中多有暗刻花纹或含有“血丝痕”,在明代**是宗教祭器的重要颜色。清代的**釉主要有鳝鱼黄和蛋青釉两种,蛋黄釉是康熙时创烧,黄釉微重,到了雍正和乾隆时,釉中掺有玻璃白,颜色浅淡。
5、蓝色釉包括雾蓝、洒蓝、天蓝、翠蓝、宝石蓝、抹蓝、祭蓝等。最初的低温釉出现于唐三彩当中,到了元代烧成了高温蓝釉瓷。明代宣德的蓝釉主要有宝石蓝、祭蓝等。清代除了仿烧祭蓝外,还烧造了洒蓝、天蓝釉,洒蓝始烧于宣德,到了康熙才得以成熟;天蓝釉是从天青釉演变而来的,始烧于康熙,盛行于雍正和乾隆时期。
6、白色釉有牙白、月白、甜白、青白、鱼肚白等。
7、黑色釉有黑彩、墨彩、乌金等。
8、紫色釉有茄皮紫、猪肝紫、玫瑰紫等。其中最著名的茄皮紫是在明代中期出现的,以后历朝历代均有烧造。
9、炉钧釉是由高粱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组成的,乾隆时期最多。窑变釉主要是由红和蓝两种颜色组成,雍正最好的窑变釉叫火焰青和火焰红。
10、茶叶末釉就是像茶叶的颜色一样。
诞生于元朝的青花瓷,其蓝色釉的原料产自()。
A中国
B西亚
C东亚
D南亚
正确答案:B
珐琅釉的主要的成分是矽酸盐类。需与不同材质的胎体结合,因此在制作技术上要兼顾釉与胎两者的理化性质。就是说,这些釉至少应调配到膨胀系数比胎质的小,同时熔点比胎质的低,才能完整地附着在器表以增添器皿的美观。
如康熙景德镇窑画珐琅荷花水丞,高46厘米,腹径47厘米。此器为铜胎,敛口墩形水丞。
器内外均施湖蓝略透明之釉,部分隐约露胎,器外表绘红白荷花数枝,荷花边立有一对鹭鸶,其中一只昂首回目张望,另一只则作低头觅食状。画面疏朗清新而富有变化。色彩雅丽悦目。水丞镀金,器底微内凹,光素无纹无款。根据纹饰风格及色釉堆砌而凸出画面的现象,应是康熙早期时的作品。
大约在康熙五十五年,即1716年前后,广州和欧洲的画珐琅器制作匠师先后进入内廷,参与指导和制作包括瓷胎在内的各种胎质的画珐琅器。
这一时期的画珐琅器,充分显示出薄、平、光、艳、雅的画珐琅器特点。珐琅质地细腻洁净,涂施均匀,表面打磨平整光滑,基本无砂眼,色泽艳丽明快,颜色丰富,达10余种。
作品除白色地以外,更为盛行以**珐琅为地,具有浓重的皇家色彩。画面用笔工致,有如工笔重彩画,更具图案性效果,内容题材以表现富贵吉祥的写生花卉为主,早期那种飘逸洒脱的用笔方法已销声匿迹。
金属胎珐琅器是一种集金属制作与珐琅釉料加工处理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制品。它既具备金属贵重、坚固的特点,又具备珐琅釉料晶莹、光滑及适用于装饰的特点。
如康熙画珐琅十六瓣花式凤纹盘即为铜胎,盘口折成平台式,白地绘蓝色卷草纹,矮立的盘壁,内绘各色草叶纹,外饰各色螭纹,盘心中央渲染红色图案花,8只祥凤满布黄地的盘面;盘背白地,中央书褐色“康熙御制”双圆框双行楷书款,周围放射出8片卷叶纹,用褐色勾叶形及叶脉,以黄、蓝色釉渲染。
器形美观,釉料色阶变化多而光洁,画面层次分明犹如珐琅彩瓷,应为康熙晚期画珐琅技艺发展成熟阶段的作品。
该盘器形美观,釉料色阶变化丰富,画面层次分明与珐琅彩瓷相同。凤纹盘的中央渲染一朵图案花,8只祥凤展翅向外盘旋;盘背也自中心向外放射出8片卷叶纹,立壁的内、外也分别满饰各色草叶及螭纹。线条流畅,使祥凤充满动感。
凤纹盘既是非常精美的陈设器,自然也兼具实用的功能。康熙珐琅彩瓷和铜胎珐琅器一样多作色地装饰,少见白地画珐琅者。常见色地有红、黄、蓝、紫、绿、胭脂等色。纹饰以缠枝牡丹、菊花、虞美人、折枝大朵花卉及团花中心加寿和开光花卉等为主,画工严谨细腻,具有图案化的效果。
如康熙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高72厘米,口径152厘米,足径57厘米。碗敞口,口沿下轮廓线缓收,腹部微丰,圈足。
碗内光素无纹饰。碗外以黄彩为地,其上以粉、蓝、绿、紫、藕荷等色彩绘8朵盛开的牡丹花。碗底蓝料彩方框内楷书“康熙御制”双行4字印章款。
蓝地者如康熙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高52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44厘米。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内施白釉,外壁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装饰。足内施白釉,有胭脂彩双方栏“康熙御制”图章式款。此碗在宝石蓝地色的衬托下,以紫红、金黄、草绿色绘就的缠枝牡丹显得格外娇美,具有康熙朝珐琅彩瓷器的典型特征。
其他地色器物也很丰富,如康熙紫红地珐琅彩缠枝莲纹瓶,高132厘米,口径44厘米,足径>54厘米。瓶撇口,细长颈,扁圆腹,平底无釉,里施白釉。通体饰珐琅彩,紫红地,蓝、白、黄彩料绘画纹饰,颈部饰变形蝉纹,中间连以变形小蝉,腹部饰折枝莲纹。底部方栏内刻楷书“康熙御制”4字款。此器是珐琅彩瓷器初创时期的一件佳作,其效果颇似铜胎画珐琅,风格朴实凝重。
康熙后期的画珐琅,充分显示出画珐琅器薄、平、光、艳、雅的特性,胎骨由试制阶段的厚重逐渐趋于轻薄,釉质温润细腻。器型种类增多,除碗、盘外,常见唾盂、香盒、花瓶、鼻烟壶、手炉等生活用品,同时,还用画珐琅技法仿造宣德炉。
唾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痰盂,清康熙画珐琅瓜瓣花卉唾盂,是清代画珐琅中的典型作品,花纹细腻,胎体厚重。铜胎,侈口、削肩,垂腹大圈足瓶。器内施浅蓝釉,外表黄地,颈绘图案花叶,瓶腹绘牡丹花叶三朵。底白地书蓝色“康熙御制”双方框双行楷书款,唾盂瓶腹绘饰牡丹花叶以浅色凸显花卉轮廓,至花心颜色渐深,花叶脉络则以深色线条描绘,细致美观。
有。劣质餐具砂锅的蓝色釉上彩含有铅,长期使用铅、镉溶出量超标的产品,会造成重金属中毒,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砂锅就是一种用陶土和沙烧制的锅,砂锅锅壁较厚,具有传热、散热慢,保温能力强的特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