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蜂螫伤一例
土蜂螫伤致急性喉头水肿一例
患者,男45岁,土蜂螫伤3分钟就诊:胸闷,气短,憋气,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发音困难,恐怖感,腭弓、悬雍垂、咽后壁明显充血,螫伤在前臂,局部红肿33cm ,前胸后背散在小丘疹,色红,全身皮肤搔痒。
处理:肌注非那根25MG,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10分钟无缓解,继之以5%葡萄糖250MLVC3g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30分钟缓解,除无力外余无不适。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过敏史。
土蜂是本地一种常见的蜂,个小,被螫伤的一般局部红肿,全身中毒症状的很少见,致喉头水肿的更是不多见。今天在网上搜到一些资料一起 贴出来以供同道共同学习提高。
螫人害蜂属昆虫类,包括胡蜂、马蜂、蜜蜂、熊蜂等。螫人造成为害的种类主要属于胡蜂总科中的胡蜂科和马蜂科,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胡蜂、马蜂,它们的蜂巢常建在树枝上、灌木丛、屋檐、户外管道上、阳台或窗外墙面。目前全世界已知胡蜂总科种类约6000种,国内约200多种。国外美国、加拿大、英国、奥地利、巴西、澳大利亚、日本、印度都有螫人害蜂种类报道。
胡蜂 个体粗大,多深色,蜂巢常建在高大树木的树枝上、灌木丛、屋檐、户外管道上、阳台或窗外墙面,巢体很大,外观近球形,由工蜂用唾液将咬碎的木纤维混合做成数千个相同六角形的室,分3~5层,有的达10多层粘结而成,巢体外包裹一薄层泥外壳,底部有供胡蜂进出的孔洞,巢只供当年使用,老巢废弃。每群胡蜂数量少的数百头,多的上千头,最多的5000-8000头。一个成熟的巢体巢室可达10000个以上。个体细长,腹部纺锤形,体常呈红、棕、**,多具花斑。巢单层、较小,呈平圆盘状或蘑菇形,由很多相同六角形的室组成,顶部具柄,以柄悬挂于在低空树枝、阳台或屋檐下。发育成熟的马蜂每群数量在20头左右,巢体巢室100-400个。
人工饲养的多为意大利蜜蜂,野生的本地蜜蜂为中华蜜蜂,蜜蜂受到攻击或刺激也会伤害人。近年来,杭州高速公路收费站附近常有大批蜂群出现,一般是从蜂农长途运输的蜂箱中逃逸的蜜蜂。国外危害最大的是美洲大陆的非洲化蜜蜂—杀人蜂。
熊蜂 个体大而多毛,多在花丛、阳台晾晒的衣上出没,一般不攻击人,但当用手抓蜂时,偶尔也会受螫。
螫人胡蜂的主要习性
成虫分为雄蜂、工蜂和母蜂三个类型,工蜂大部分时间以捕食其它昆虫为食,有的经常捕蜜蜂造成为害。以受精母蜂越冬,翌年春天后蜂开始找适宜场所建巢产卵,育出少量工蜂,随后由工蜂担负建巢、觅食、哺育后代和照料后蜂的职能。只有母蜂有产卵能力。蜂的一生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这四个阶段。
成蜂喜欢甜食,常在垃圾箱等甜食源上空来回飞舞。活动范围在50-250米,有的达数千米。秋天出现雄蜂和新的后蜂,它们发育成熟后飞离母巢,进行交尾。入冬后,雄蜂、工蜂和老母蜂冻死蜂,受精母蜂越冬。
胡蜂对人具有攻击性的是工蜂和母蜂,雄蜂不具攻击能力,与蜜蜂不同的是胡蜂类的螫刺因不具倒刺可以反复多次叮人,而蜜蜂叮人一次后就不具攻击能力了,其螫刺因具倒刺而留在人畜皮肤内了。完整的胡蜂或马蜂毒器由螫刺、毒管、毒腺、毒囊组成,毒液储存于毒囊中。蜂毒由毒腺分泌、螫刺器官排出,通过体液和神经传递,作用于神经、血液等组织器官。
蜂毒的成分
害蜂以螫刺排出的毒液对人造成伤害。蜂毒的成分十分复杂,已知蜜蜂蜂毒有20多种成分,胡蜂蜂毒有40多种成分。全蜂毒的主要成分是水分、蛋白质多肽类、酶类、生物胺等。
(一) 小分子代谢活性物质
蜂毒中含有组胺、5-羟色胺、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小分子代谢活性物质,多数具神经介质活性,注入人畜体内即会引起过度兴奋。组胺能产生奇痒和烧灼感,扩张血管和水肿。大量组胺进入人体会造成血床体积增大,血压降低,以至休克。5-羟色胺、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加速其它有毒大分子进入体内。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可导致血管收缩。
(二) 多肽毒素
蜜蜂蜂毒中含有50%的蜂毒肽,胡蜂蜂毒中含有胡蜂激,马蜂蜂毒中含有马蜂激肽,它们都能直接溶解血液红细胞,使血红蛋白从红细胞中渗透出来,并具有血管扩张剂的作用,可降低血压,增加血管通透性、平滑肌兴奋力以至产生痛觉,诱导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三) 酶
蜂毒含磷酸脂酶、透明质酸酶等过敏原,其中蜂毒磷酸脂酶A2具有间接的溶血作用,能裂解磷酯酰化合物中的第二酯键,产生1个脂肪酸分子和溶血磷酯;透明质酸酶可使透明质酸、肝素、软骨素和粘多糖水解成4~6多聚糖,从而丧失皮肤、微血管等组织粘结能力,破坏细胞与组织,为其它毒素成分进入被攻击人或动物体内打开通道,因而有扩散因子之称。
蜂毒的毒理作用
(一)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
蜂毒的毒性很大。健康人1次遭10只蜂螫只引起局部反应;如受200-300只蜂螫,可出现心血管紊乱症状;如同时遭500只蜂螫,则可因呼吸中枢麻痹及过敏致死。不同个体存在差异,一般养蜂人由于常被蜂螫,血液中产生了抗体,对蜜蜂毒的耐受力高于常人,而有心脏病的老年人遭蜂螫比常人更危险。2005年4月份,桐庐一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老年妇女自行抓蜜蜂,让蜂在手指关节上放刺,被3只蜜蜂螫过后,人就过敏休克,抢救无效死亡。各种蜂毒毒性相差很大,一般胡蜂、马蜂排毒量大,毒性也比蜜蜂大。
(二)对神经系统和呼吸及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蜂毒对中枢神经及外周神经有广泛而复杂的作用,如溶血肽具有神经节阻断作用,蜂毒明肽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作用。蜂螫后动物及人伴随呼吸加快,一般认为是血压降低引起的反射性反应。大剂量的蜂毒引起呼吸中枢麻痹,此为蜂毒致死的重要原因。
毒蜂螫伤人体的症状
(一)局部反应
毒蜂螫针刺入皮肤后,会出现短暂疼痛,继而出现皮丘和红肿等炎症,组织疏松之处尤甚,皮温升高。在红肿期间会出现搔痒,夜晚及温暖时严重,而且越搔越痒、越肿胀。
(二)中毒反应
人体中毒的症状有:进行性恶心、呕吐、腹泻、体温升高,大量出汗、头痛、意识丧失、血压下降、脉搏加速、心前区痛,心血管功能紊乱,呼吸困难,紫绀、肺水肿,溶血及血红蛋白尿,常因呼吸中枢衰竭而死亡.临床报道,蜂毒中毒可致多脏器受损、急性肾功能衰竭,有的患者在致慢性肾间质病变的同时,会出现合并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蜂毒中毒,在临床上还会导致黄疸、肺出血、溶血尿毒症、中毒性肝炎、急性肾功能不全、无尿或导出酱油色尿,被群蜂螫伤,在短时间内引起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出现症状越早者生还的可能性越小。蜂毒组分蜂毒肽还能导致室性早博.蜂毒中毒可累及心、脑、肝、肾等重要器官,最终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蜂螫后动物及人伴随呼吸加快,一般认为是血压降低引起的反射性反应。大剂量的蜂毒引起呼吸中枢麻痹,此为蜂毒致死的重要原因 。
(三)过敏反应
I型变态反应(速发反应类型):(1)蜂毒出现的局部过敏反应是剧烈的红肿痛痒;全身过敏反应包括泛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皮肤炎症,流涕、哮喘、胸闷、气堵等呼吸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以及头晕、头痛、心悸、肢麻、烦躁不安、视物模糊、面色苍白或潮红伴全身散在风团等。(2)全身症状: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昏迷、大小便失禁乃至心脏停搏等。临床上还报道,有发生蜂毒变态反应性脑炎伴继发性癫痫。
Ⅱ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蜂螫伤后数小时至1 2h,出现疮疹、皮下出血、硬结、无菌性小脓疱,可持续数天。血清病样反应和肾功能衰竭等。血清病样反应发生在蜂螫伤后3—10d,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酸痛和肾脏损害等。
此外,蜂毒中毒导致眼失明也已有较多报道。国内1975-1995年报道蜂毒性眼外伤73例,75眼,失明17眼,占227%。
预防毒蜂的注意事项
第一.开展害蜂预防知识宣传,了解毒蜂的生物学特点,不要主动攻击胡蜂。通常毒蜂本身不会主动攻击人类。遭遇蜂群攻击要马上就地蹲下,用衣服和帽子护住头部;摘蜂巢最好请消防部门处理。此外,要搞好环境卫生,以营造不利于害蜂生存的生态环境。
第二、毒蜂喜欢那颜色鲜明且具有芳香味的花卉植物,所以到山上去玩不要穿颜色鲜艳的衣服,尽量能够穿上颜色灰暗的衣服,否则常常会吸引毒蜂到身体周围,容易遭到攻击。
第三、野外旅游时不擦香水,如不使用含有芳香味的洗发精或除汗剂,也不要擦有防体臭的香水,以避免招引毒蜂,受到攻击。
第四、野外旅游时尽量戴帽子、穿长袖长裤衣服上山,不要穿短裙穿短裤,以避免皮肤过多暴露,以减少皮肤受到毒蜂螫刺的机会。帽子避免洗发精芳香对胡蜂的吸引,保护头部作用很大。
对被害蜂螫伤者的救治
毒蜂螫人的身体部位,主要是头面、颈部、胸背、躯干、四肢的暴露部位。遭遇蜂螫后,会引起伤口灼痛、红肿,重者有呕吐、恶心、头痛、发烧,甚至气喘及因血液循环加快引起的虚脱等症,特别是头部被蜂群蛰伤,短时间内即会造成严重的神经中毒、过敏反应、休克,重者不幸死亡,因此要及时送医院救治,以免蜂毒扩散,造成严重后果。据相关文献,救治要点如下:
(一)现场急救
观察被螫伤处,立即用小镊子紧贴皮表拔除螫外,应急时可用指甲将螫针刮除.在患处用75%酒精擦洗,并用湿润毛巾、冰袋冷敷以减轻肿胀;或局部涂碘液、注射麻黄素以减轻疼痛;如四肢被螫伤,要用绷带扎紧螫伤部位再送医院。
对仅有轻微胸闷或皮肤刺激性不适者,使用含有酒石酸肾上腺素的气雾剂或喷雾剂即可。休克患者须平卧,取出假牙,解开衣扣,少翻动病人,注意保温。
对于中毒严重或过敏休克患者,首先,立即给予1%肾上腺素03—05m1肌肉或皮下注射,如5-10min后血压无回升迹象,可重复1次,直至血压回升至休克水平以上并维持稳定为止。第二,在激素治疗的同时,如出现周身皮疹、皮痒、水肿者,可给予扑尔敏4mg或安地乐25mg口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抗炎、抗过敏、减轻气道水肿,减少迟发性炎症。第三,出现憋气、哮喘、喉头水肿或音哑者,可给予异丙肾上腺素或舒喘灵气雾吸入,或给予喘息定10mg舌下含服,或麻黄素25mg口服,有条件的应给予氧气吸入。第四,进行扩容抗休克处理。
实践证明,常规肌肉注射盐酸苯海拉明25mg,可控制过敏反应,并对蜂毒毒性有拮抗作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肾上腺6-受体阻断剂心得安有特异性解毒效用。硫代乳酸钠、内服和外敷季德胜蛇药治疗锋螫中毒有效,忌用氯丙嗪。
(二)医院急救
静脉注射:可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200mg或地塞米松5—10mR,加入25%或50%葡萄糖液20—40m1静脉推注,或地塞米松5mg肌注;为改善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可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和维生素C。
输液方法:在10% 500m1葡萄糖液中加入琥珀酸氢化可的松300-400mg (或地塞米松10—20 mg),加维生素C 1-2g。并按病情需要随时加注去甲肾上腺素、洛贝林、尼可刹米或咖啡因等急救药物。
有窒息缺氧表现者,应给予氧气吸入。严重喉头水肿用药不见迅速好转者,应立即做气管切开和辅助呼吸,以抢救生命。对蜂毒中毒致多脏器功能损害者,如急性肾功能衰竭伴肝功能损害,还要及早进行透析治疗。
另外,眼球被蜂螫伤后,除对症治疗外,局部用皮质类固醇类激素和滴素高捷眼膏。若有并发症如角膜溃疡,则禁用激素,给予抗菌素、阿托品散瞳、素高捷眼膏滴眼及消炎痛治疗,口腔被毒蜂螫伤,成年人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珀酸钠125mg的同时,肌注05—1 mg的肾上腺素 (01%肾上腺溶液1m1),儿童按年龄和体重给药。
见过蜂螫伤的或本人受过蜂螫伤的顶一下。
蜂毒的功效有祛风除湿,止痛。
蜂毒,中药名,为蜜蜂科动物中华蜜蜂Apis cerana Fabr,等的工蜂尾部螫刺腺体中排出的毒汁。具有祛风除湿,止痛之功效。
中华蜜蜂又名蠓螉、蜡蜂、东方蜜蜂。蜂群由工蜂、蜂王及雄蜂组成。工蜂全体被黄褐色毛。头略呈三角形。胸部3节。翅2对,膜质透明。足3对,有采集花粉的构造。腹部圆锥状,有毒腺和螫针。腹下有蜡板4对,内有蜡腺,分泌蜡质。
扩展资料
现广泛采用电刺激取蜂毒法。取毒器由一个金属丝制的栅状电网下面绷一层薄膜。此取毒器与一控制器相连,控制器为具有可调电压的直流电源和一个电流断续器组成的线路结构。取毒时将取毒器置于蜂箱门口。
蜜蜂触及电网就螫刺下面的薄膜而排毒,螫刺拔出后蜜蜂可继续生活。蜂毒粘在膜的下面,干燥成胶状物,取下膜将蜂毒用水洗下即可。置阴凉干燥处,密闭,避光,或将蜂毒制成注射剂用。
—蜂毒
蜂针液(蜂毒)是蜜蜂螫器官酸腺和碱腺分泌的具有芳香气味的透明液体,螫刺时从贮液囊中经螫针排出。人类为了摄取野生蜂群占的蜂蜜或养蜂蜜,难免要被蜂螫。蜂螫使人体出现局部和全身反应,其中包括意外地治愈来愈了关节炎等病患者。 蜂螫治病在中国由来以久,公元前2世纪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即有:“病生于内其治毒药”的治疗原则,民间称为“以毒攻毒”。 本世纪60年代以来,运用生物化学分析技术结合药理研究,已逐步提示出蜂针液的作用与活性成分。蜂针液是肽的宝库,已分离出的活性肽超过10种,其中蜂肽占蜂蜜针液干重的50%以上。磷脂酶、透明质酸酶等酶类以及组胺、儿茶酚胺等生物胺类都是蜂蜜针液的活性成分。业已证明,蜂针液及其组分具有对烟碱型胆碱受体的阻滞作用,镇痛、降压、肮心律失常、抗凝血和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效应,以及刺激垂体肾上系统、抗炎、抑菌和辐射护等作用。 对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脑血管病变后遗偏瘫失语、高血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子宫附件炎、虹膜睫状体炎、结节性红斑和银屑病等有医疗功效。 但确也有人别人对蜂毒过敏,一只蜜蜂螫刺即现强烈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纯净蜂毒药剂可用于诊断性皮试和脱敏治疗。
麻烦采纳,谢谢!
1、致敏作用:皮肤直接接触甲醛可引起过敏性皮炎、皮肤瘙痒、充血、出现丘疹,皮肤破损后可发生化脓及坏死,吸入高浓度甲醛时可诱发支气管哮喘。
2、刺激作用:甲醛是原浆毒物质,能与蛋白质结合、高浓度吸入时,可引起咽痛、咳嗽、胸闷、呼吸不畅、眼刺痛、眼流泪、头痛等。
3、致癌作用:甲醛是一种基因毒性物质。长期接触可以引起鼻咽癌,脑癌,结肠癌,女性月经紊乱,新生儿染色体异常,白血病,青少年智力下降等。
1、不同的蜂类的毒,它的性质也会不一样。一般来说,马蜂的毒液都为弱碱性,毒液的主要成分有蜂毒明肽、透明质酸梅、缓肌肽、组织胺等。而蜜蜂的毒液为酸性,主要成分有蜂毒素、多肽、活性酶等成分。
2、马蜂的毒性普遍较强,被其蜇伤后都会在一段时间内疼痛难忍。根据马桶毒液的性质,可以用食醋、果醋、酸奶等酸性液体清洗伤口,能够起到中和毒液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蜇伤疼痛感和病状。
3、而蜜蜂的毒液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伤害,处理蜜蜂蜇伤伤口时,只需要将伤口的毒针拔出,再使用苏打水、肥皂水等弱碱性的液体处理伤口即可。但生活中也有很多对蜂毒过敏的人,这类人应当及时送医治疗。
长期喝蜂蜜会中蜂毒吗
蜂蜜味甘、性平和。《本草纲目》说,蜂蜜入药之功有五:清热、补中、解毒、润燥、止痛。蜂蜜质地滋润,可润燥滑肠,清热润肺,缓急止痛。蜂蜜主要含葡萄糖和果糖,还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蛋白质、苹果酸、维生素等多种成分。
因此,在春季,蜂蜜是最理想的保健饮品。每天早晚冲上一杯蜂蜜水,既可润肠通便、又可预防感冒,还有清除体内毒素的作用。蜂蜜养生方法多
■消除疲劳,尤其是熬夜后
在所有的天然食品中,大脑神经元所需要的能量在蜂蜜中含量最高。蜂蜜中的果糖、葡萄糖可以很快被身体吸收利用,改善血液的营养状况,特别是在熬夜后。
用法:中午一杯蜂蜜水。
■消除大餐后的积食
蜂蜜可以促使胃酸正常分泌,还有增强肠蠕动的作用,能显著缩短排便时间。
用法:每天早晚空腹服蜂蜜25克。
■润肺
蜂蜜有消炎、祛痰、润肺、止咳的功效,枇杷蜜的止咳作用最好。
用法:梨一个,切薄片拌蜂蜜吃,每日数次。
■解酒
蜂蜜成分中含有一种大多数水果没有的果糖,它可以促进酒精的分解吸收,因此有利于快速醒酒,并解除饮酒后的头痛感。
用法:饮酒前吃50克蜂蜜或几块涂蜂蜜的饼干面包,酒后饮蜂蜜水。
■让兴奋的神经安眠
蜂蜜中的葡萄糖、维生素、镁、磷、钙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神经紧张,促进睡眠,且没有副作用。
用法:每晚睡前一匙蜂蜜。
■安抚皮肤
蜂蜜是最理想的护肤品。它能供给皮肤养分让皮肤具有弹性,能杀灭或抑制附着在皮肤表面的细菌。
用法:在一匙葡萄汁中加入一匙蜂蜜,加入面粉调匀后就成为葡萄汁蜂蜜面膜。
■保护心脏安全
蜂蜜可以营养心肌并改善心肌的代谢功能,保证冠状血管的血液循环正常。
用法:每天早晚各饮一杯蜂蜜水。
特别提示:蜂蜜加入牛奶中,能帮助吸收牛奶的钙;加入豆浆中,则可以治疗胃炎、胃溃疡。但要注意的是蜂蜜不能煎煮,或用高于60℃的开水冲服,因为高温会破坏蜂蜜的营养成分。
蜂疗可以抑制癌细胞继续生长和扩散,不能治愈癌症。蜂疗是有一定的程度的。具体如下:
中医蜂疗的定义
中医蜂疗具有中国传统医学、世界现代医学、生物医学的三类医学结合归一的特性。既有中国传统医学的整体阴阳平衡理论,亦有药物(药食两用)的应用及现代医学的临床疗效、现代生物医学物质的使用;既有以调节达到平衡,又有针对性治疗效果;既有传统疗法特征,又有现代医法的长处。
选用药食两用蜂产品结合蜂毒穴位应用(蜂针螫刺、超声波、电离子、敷透);不仅增强了患病机体生命微量元素的补给均衡,同时具有生物因子临床治疗作用,完成调节免疫和对病体症状有效治疗的功能。
当今现代医学、营养学、免疫学、国际中医蜂疗学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医蜂疗是以平衡免疫和生物医疗有效成份的综合应用,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宝库中兼有现代医学和生物医学多样性的绝无仅有的生物自然疗法。
中医蜂疗属中华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宝库中一支奇葩。蜂疗在国外已普遍但按经络使用蜂针是中华祖先为人类繁衍而做出的不朽贡献。
中医无痛蜂针疗
中医无痛蜂针疗,属生物医学范畴,是长春世颐堂蜂疗中心为人类医疗保健回归大自然做出的典范。
它是利用蜜蜂尾针循络脉施针蛰刺,通过蜂针产生的机械针刺作用、蜂毒药理作用和温灸等综合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特色生物疗法。
中医无痛蜂针疗弥补了传统蜂针蛰刺产生的剧痛、过敏等缺陷,充分体现了无剧痛、无奇痒、过敏少的优势。 其治疗机理是提高免疫力,调动人体自愈潜能,激活相关器官功能,从而达到生物体的平衡生存。
中医无痛蜂针疗法兼有针、药、灸的三重功效
“针”:指蜂的尾刺似针,能刺激人体的经络、皮部,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药”:指蜂针中的蜂针液输入人体,发挥了蜂毒的一系列 药理功效,可抗菌消炎、止痛消肿;
“灸”:是蜂针刺后,局部充血红肿,皮升高,似有温灸效 应,可起到温经通络、扶正驱邪的作用;蜂针循经散刺法属轻刺激,经穴直刺法为中等刺激,活蜂螫刺法是强刺激,视个体反应辨证施治。
蜂针中蜂毒味苦、辛而性平,储藏在毒囊中,蛰刺时才通过蛰针排出。其最主要的成分是蜂毒肽(约占50%)蜂毒明肽等多肽类,还有多种生物酶(透明质酸酶、磷酸酶A2等) ,生物胺 (组织胺、多巴胺等)及含有多种酸类(蚁酸、盐酸、正磷酸等),微量元素(硫、钾、钙、镁、铜等)。蜂毒中含有的蜂毒肽、蜂毒明肽、MCD一多肽、多巴胺等物质,具有直接抑制炎症的作用,这是通过垂体一肾上腺系统,使皮质激素释放增加而产生抗炎镇痛作用和达到抑制免疫的作用。
同时蜂毒高度的生物学及药理学活性,能直接对细胞膜起溶解作用,并促使蜂毒中的抗菌、抗炎、抗凝血、抗高脂、抗纤维化及抗辐射成份迅速进至体内。
中医无痛蜂针还可提高针刺部位的皮表温度(3—6度),调整植物神经,缓解肌肉、关节的紧张与挛缩,加速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使用活蜂蜂针,将蜂针液中挥发性成分注入人体,这是蜂针液药剂所无法代替的。
“无痛蜂针疗“是将蜂毒中的致疼、致敏物质巧妙排除,从而减轻减少了蜂针蜇刺时产生的剧痛、奇痒感和严重过敏的不良症状,并采用络脉施治,直击和间接的对病灶施针治疗,缩短了治疗周期,使得患者更易接受。
中医蜂疗的哲学
将传统中医药学、现代医学和生物医学三者整合为一的中医蜂疗学科则明确以当代哲学理论为指导,统领中医学的科学研究、临床实践、教学活动等,从而在统一哲学观指导下,完成了学科的接轨、融合与创新,从中摸索出中西医相融的新思路,新方法,形成了新的平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