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干姜的别名 7 干姜的处方用名 8 干姜的来源 9 干姜的产地 10 干姜的采收与初加工 11 干姜的生药性状 111 干姜 112 干姜片 12 干姜的炮制 121 干姜的炮制方法 1211 干姜 1212 炮姜 1213 姜炭 122 成品性状 123 炮制作用 124 炮制研究 124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24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25 贮存方法 13 干姜的性味归经 14 干姜的功效与主治 15 干姜的用法用量 16 干姜的化学成分 17 干姜的药理作用 18 干姜的药典标准 181 品名 182 来源 183 性状 1831 干姜 1832 干姜片 184 鉴别 185 检查 1851 水分 1852 总灰分 186 浸出物 187 含量测定 1871 挥发油 1872 6一姜辣素 187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87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87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8724 测定法 188 干姜饮片 1881 炮制 18811 干姜 188111 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 18812 姜炭 188121 鉴别 188122 浸出物 188123 含量测定 1882 性味与归经 1883 功能与主治 1884 用法与用量 1885 贮藏 1886 制剂 189 出处 19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干姜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干姜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干姜 1 拼音
gān jiāng
2 英文参考rhizoma zingiberis [朗道汉英字典]
mon ginger dried rhizom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ZINGIBERIS RHIZOMA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Rhizoma Zingiberis(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zingib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ried ging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干姜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1]。干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2]。干姜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和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干姜片呈不规则纵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状分枝,长1~6cm,宽1~2cm,厚02~04cm。外皮灰**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切面灰**或灰白色,略显粉性,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有的呈毛状。质坚实,断面纤维性。气香、特异,味辛辣。炮姜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表面鼓起,棕**,内部深**,质地疏松,气香,味辛辣[2]。姜炭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体轻,质松脆[2]。味苦微辣[2]。
干姜味辛,性热[2]。归脾、胃、肾、心、肺经[3]。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消痰下气的功能[1]。治胃腹冷痛胀满,虚寒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1]。干姜能守能走,故对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湿者以及寒饮伏肺的喘咳颇为相宜[2]。又因为本品力速而作用较强,故用于回阳救逆,其效甚佳[2]。常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2]。
炮姜味苦、辛,性温[2]。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能[2]。其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且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2]。可用于中气虚寒的腹痛、腹泻、虚寒吐血、便血,崩漏,产后瘀血腹痛[1][2]。
姜炭味苦、涩,性温[2]。归脾、肝经[2]。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长于止血温经[2]。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Rhizoma Zingiberi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zingiber (《中医药学名词(2004)》)
dried ginger (《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干姜的别名白姜、均姜[1]
7 干姜的处方用名干姜、炮姜、姜炭[2]。
8 干姜的来源干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2]。
9 干姜的产地干姜主产于四川、贵州等地[1]。
10 干姜的采收与初加工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2]。
11 干姜的生药性状 111 干姜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和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112 干姜片干姜片呈不规则纵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状分枝,长1~6cm,宽1~2cm,厚02~04cm。外皮灰**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切面灰**或灰白色,略显粉性,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有的呈毛状。质坚实,断面纤维性。气香、特异,味辛辣。
12 干姜的炮制清代开始有炮姜炭、黑炮姜等名称,把炮姜和姜炭混为一个品种,近代有一部分地区也把两者作为一个炮制品,按炮制火候及成品性状分析,炮姜炭和黑炮姜实为姜炭[2]。
汉代有火炮(《金贵要略方论》)的方法[2]。
宋代有甘草水制、烧存性(《太平圣惠方》)、“炒令黑”(《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盐炒(《圣济总录》)、煅存性(《疮疡经验全书》)、爁制、巴豆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泥裹、地黄汁炒(《校注妇人良方》)、土炒(《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等多种炮制方法[2]。
元代仍用“慢火炮裂”(《卫生宝鉴》)[2]。
明代有硇砂炒(《奇效良方》)、童便炒黑(《医学入门》)、水浸火煨、慢火煨至极黑(《寿世保元》)等法,并认为“童便炒黑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医学入门》),“若治产后血虚发热及止血俱炒黑,温中炮用,散寒邪、理肺气、止呕生用”(《炮炙大法》)[2]。
清代尚有姜炭(《外科大成》)、炮姜炭(《外科证治全生集》)、酒蒸炮姜(《幼幼集成》)等炮制品种[2]。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砂烫、炒炭等[2]。
121 干姜的炮制方法 1211 干姜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筛去碎屑[2]。
1212 炮姜先将净河砂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炒热,再加入干姜片或块,不断翻动,炒至鼓起,表面棕褐色,取出,筛去砂,晾凉[2]。
1213 姜炭取干姜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星,略炒,取出晾干,筛去碎屑[2]。
122 成品性状干姜为不规则的厚片或丁块[2]。表面灰棕色或淡黄棕色[2]。切面黄白色,有明显的筋脉小点,显粉性,有特异香气,味辛辣[2]。
炮姜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表面鼓起,棕**,内部深**,质地疏松,气香,味辛辣[2]。
姜炭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体轻,质松脆[2]。味苦微辣[2]。
123 炮制作用干姜能守能走,故对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湿者以及寒饮伏肺的喘咳颇为相宜[2]。又因为本品力速而作用较强,故用于回阳救逆,其效甚佳[2]。常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2]。如温中散寒的大建中汤(《金贵要略方论》);回阳救逆的四逆汤(《注解伤寒论》);温肺散寒而化痰饮的小青龙汤(《注解伤寒论》)[2]。
炮姜味苦、辛,性温[2]。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能[2]。其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且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2]。可用于中气虚寒的腹痛、腹泻和虚寒性出血[2]。如治疗脾胃虚寒之腹痛、腹泻、霍乱转筋的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脾胃虚寒便血的艾叶丸(《太平圣惠方》)[2]。
姜炭味苦、涩,性温[2]。归脾、肝经[2]。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长于止血温经[2]。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2]。如治疗血崩的如圣散(《丹溪心法》);或用干姜烧黑存性,为末,米饮调服,治血痢不止(《姚氏集验方》)[2]。
124 炮制研究干姜主要成分为姜酮(zingiberone)、β没药烯(βbisabolene)、姜醇(zingiberol)、姜烯(zingiberene)及姜辣醇类(gingerols)、6姜辣烯酮(6shogaol),8姜辣烯酮(8shogaol)等[2]。
124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对于姜、炮姜、姜炭的挥发油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干姜含量最高,颜色较浅;炮姜含量明显下降;姜炭含量最低,约为干姜的1/2,且后二者挥发油颜色较深[2]。
对挥发油和醚提取物的研究表明,生姜与干姜的挥发油和醚提取物层析图谱大致相同,炮姜与姜炭亦无明显的差别,但前二者与后二者相比,有较大变化[2]。干姜经加热炮制后,部分斑点消失,同时出现了一些新斑点,相同Rf值之间相对含量也产生了明显变化[2]。以姜辣醇和6姜辣烯酮为标准对照,进行薄层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姜辣醇含量生姜>干姜>炮姜>姜炭;6姜辣烯酮含量干姜>炮姜>生姜>姜炭[2]。对姜不同炮制品的醚提取液进行气相质谱计算机检测,从生姜、干姜、炮姜、姜炭中各检出25、22、23、23种成分,各炮制品检出成分的质和量都产生了部分变化[2]。
124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1)抗溃疡作用:取干姜、炮姜水煎液按45g/kg给大鼠灌胃[2]。结果表明,炮姜除消炎痛模型外,对应激性胃溃疡、醋酸诱发胃溃疡、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均呈明显的抑制倾向,干姜无此作用[2]。
(2)止血作用:炮姜和姜炭均能缩短小鼠的出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2]。姜炭的作用又比炮姜强,两者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2]。炮姜和姜炭均能缩短小鼠的凝血时间,且姜炭水煎液的凝血作用优于炮姜,也优于本身的醚提液[2]。生姜和干姜水煎液均无缩短凝血时间的作用[2]。
(3)毒性: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表明,炮姜水煎液灌胃毒性较干姜增大,表明干姜经加热炮制后水溶性毒性成分可能有某些变化[2]。
125 贮存方法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2]。
13 干姜的性味归经干姜味辛,性热[2]。
干姜归脾、胃、肾、心、肺经[3]。
干姜入心、肺、脾、肾经[1]。
炮姜味苦、辛,性温[2]。
姜炭味苦、涩,性温,归脾、肝经[2]。
14 干姜的功效与主治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的功能[2]。
干姜具有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消痰下气的功能[1]。治胃腹冷痛胀满,虚寒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1]。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3]。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3]。
干姜能守能走,故对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湿者以及寒饮伏肺的喘咳颇为相宜[2]。又因为本品力速而作用较强,故用于回阳救逆,其效甚佳[2]。常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2]。如温中散寒的大建中汤(《金贵要略方论》);回阳救逆的四逆汤(《注解伤寒论》);温肺散寒而化痰饮的小青龙汤(《注解伤寒论》)[2]。
炮姜味苦、辛,性温[2]。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能[2]。其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且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2]。可用于中气虚寒的腹痛、腹泻和虚寒性出血[2]。如治疗脾胃虚寒之腹痛、腹泻、霍乱转筋的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脾胃虚寒便血的艾叶丸(《太平圣惠方》)[2]。
炮姜:温中止泻,止血。治寒性腹泻,虚寒吐血、便血,崩漏,产后瘀血腹痛[1]。
姜炭味苦、涩,性温[2]。归脾、肝经[2]。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长于止血温经[2]。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2]。如治疗血崩的如圣散(《丹溪心法》);或用干姜烧黑存性,为末,米饮调服,治血痢不止(《姚氏集验方》)[2]。
15 干姜的用法用量煎服:3~9g[1]。孕妇慎服[1]。
16 干姜的化学成分干姜含挥发油,主成分为姜烯酮、α姜黄烯(αcurcumene)、姜烯(Zingiberene)、6姜辣醇、龙脑、柠檬醛等[1]。
17 干姜的药理作用干姜能反射性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和交感神经,使血压上升[1]。本品成分还可麻醉降温[1]。
18 干姜的药典标准 181 品名干姜
Ganjiang
ZINGIBERIS RHIZOMA
182 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jj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183 性状 1831 干姜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和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1832 干姜片本品呈不规则纵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状分枝,长1~6cm,宽1~2cm,厚02~04cm。外皮灰**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切面灰**或灰白色,略显粉性,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有的呈毛状。质坚实,断面纤维性。气香、特异,味辛辣。
184 鉴别(1)本品粉末淡黄棕色。淀粉粒众多,长卵圆形、三角状卵形、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5~40μm,脐点点状,位于较小端,也有呈裂缝状者,层纹有的明显。油细胞及树脂细胞散于薄壁组织中,内含淡**油滴或暗红棕色物质。纤维成柬或散离,先端钝尖,少数分叉,有的一边呈波状或锯齿状,直径15~40μm,壁稍厚,非木化,具斜细纹孔,常可见菲薄的横隔。梯纹导管、螺纹导管及网纹导管多见,少数为环纹导管,直径15~70μm。导管或纤维旁有时可见内含暗红棕色物的管状细胞,直径12~20μm。
(2)取本品粉末lg,加乙酸乙酯2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干姜对照药材l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6姜辣素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戍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6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一三氯甲烷一乙酸乙酯(2: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85 检查 1851 水分不得过19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H第二法)。
1852 总灰分不得过6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86 浸出物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22 0%。
187 含量测定 1871 挥发油取本品最粗粉适量,加水700ml,照挥发油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X D)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8%(ml/g)。
1872 6一姜辣素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D)测定。
187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一甲醇一水(40:5:5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理论板数按6一姜辣素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187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6一姜辣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即得。
187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2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彤瓶中,精密加入75%甲醇2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100W,频率40kHz)4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5%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8724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6一姜辣素(C17H2604)不得少于060%。
188 干姜饮片 1881 炮制 18811 干姜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片块状,厚02~04cm。
188111 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同药材。
18812 姜炭取干姜块,照炒炭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Ⅱ D)炒至表面黑色、内部棕褐色。
本品形如干姜片块,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体轻,质松脆。味微苦,微辣。
188121 鉴别取本品粉末2g,加75%甲醇4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6一姜辣素对照品、姜酮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分别制成每1ml各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和6一姜辣素对照品溶液各6μl、姜酮对照品溶液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一三氯甲烷一乙酸乙糖(2: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88122 浸出物同药材,不得少于260%[4]。
188123 含量测定同药材,含6一姜辣素(C17H2604)不得少于0050%。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882 性味与归经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1883 功能与主治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
1884 用法与用量3~l0g。
1885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1886 制剂姜流浸膏
189 出处俗话说“冬有生姜,不怕风霜”,“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一直以来,生姜因为其祛病养生的功效,得到人们的青睐。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有一年四季不离姜的习惯,在《论语乡党》中有“不撤姜食,不多食”之说。根据医书的记载,生姜确实有很多令人称奇在调味品中,生姜的地位非常重要,民间自古就有“饭不香,吃生姜”的俗谚。
因为它的味道辛辣芳香,如果溶解到菜肴中,可以使原料更加鲜美可口。在《本草纲目》中,就有关于生姜的描述:“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唤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
可疏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所以,在烹制鸡、鸭、鱼、肉时,如果在其中放些姜的话,可以使得菜品味道更加醇厚馥郁,芳香宜人。
比如说做糖醋鱼,用姜末调汁,可以得到一种特殊的酸甜味。不仅如此,生姜还可以去除螃蟹的寒性与腥味,便于人们去腥尝鲜。
作为一种典型的药、食同源植物,生姜另外一个妙用就是可以做药。关于姜的药用,古代很多医学著作都有记载。药用的姜可分为鲜姜干姜和泡姜,在《五十二病方》中,可以看到姜、干姜、枯姜的记载。
在《神农百草经》中,说干姜“辛、温、无毒”,“温中、止血”,“久服去臭气,通神明”。而有关干姜的炮制方法,在《图经本草》中有详细说明,就是“采根于长流水洗过,日晒为干姜”。
在古代,使用生姜的医药学家很多,但是其中深得生姜药理者首推张仲景。在他的《伤寒杂病论》中,使用生姜的药方有很多,对于外感邪气、营卫不和者,他用生姜配大枣以调和营卫,配以桂枝汤服用。
另外,还有温中祛寒、补益脾胃的理中汤;以及发汗解表,清热除烦的大青龙汤;等等。这些药方之中都有生姜或者干姜,而且临床研究表明这些药方在现在效果非常显著。
张仲景的用姜医理,涵盖了生姜温胃、散寒、止呕、降逆、温肺止咳等功效,是中医药学临床用姜的法则。
姜(学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c),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开有黄绿色花并有刺激性香味的根茎。株高05-1米;根茎肥厚,多分枝,有芳香及辛辣味。叶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无毛,无柄;叶舌膜质。总花梗长达25厘米;穗状花序球果状;苞片卵形,淡绿色或边缘淡**,顶端有小尖头。花萼管长约1厘米;花冠黄绿色,裂片披针形;唇瓣中央裂片长圆状倒卵形。
在中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咸丰活龙来凤、通山、阳新、鄂城、咸宁、大冶各省区广为栽培。亚洲热带地区亦常见栽培。
根茎供药用,鲜品或干品可作烹调配料或制成酱菜、糖姜。茎、叶、根茎均可提取芳香油,用于食品、饮料及化妆品香料中。
生姜是一种很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经济作物,除含有姜油酮、姜酚等生理活性物质外,还含有蛋白质、多糖、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集营养、调味、保健于一身,自古被医学家视为药食同源的保健品,具有祛寒、祛湿、暖胃、加速血液循环等多种保健功能。生姜制品在国际市场越来越受欢迎,尤其在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极为畅销,每年可为国家创大量外汇。
在中国,生姜的食用及药用的历史很长,生姜的开发利用也比较早,主要产品有姜片、甜姜、姜酱、姜汁等,产品档次低,销售量有限。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宝贵的鲜姜资源,通过开发与利用,不仅使其每部分都得以充分利用,而且获取高附加值产品,获得较高的增值效应。同时从生姜中提取以下四种产品:浓缩姜乳,透明原姜汁保健饮料,生姜淀粉,最后对残渣进行综合利用,制成姜蓉辣酱。以上四种产品中的前两种为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
葱、姜、蒜不光是烹饪菜肴的调味佳品,而它们的药用价值早已载入中国医药巨典《本草纲目》,千百年来民间百姓常随手采集用于疗伤治病,价廉效着,显示出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宏大博深。
葱:
葱,百合科植物,其味辛辣性温,入肺、胃经,具有解表散寒、通阳抑菌之功效。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记载:“葱可除肝中邪气,安中利五脏,杀百药毒。”明朝李时诊说:“葱乃释家五荤之一,生辛散,熟悉甘温,外实中空,肺之菜也,肺病宜食之。”葱全身可入药,带须葱白外用能散寒发汗,内服可通阳止痛;而葱叶利尿、葱籽强壮,葱汁解毒。中医临床上可用葱白三根加生姜三片水煎服,治风寒感冒,发烧头痛;将葱白捣成汁滴汗时,用生葱白、生姜各15克与食盐少许捣成糊状,用布包好涂擦手心脚心、前胸后背及肘窝腋窝,可发汗退烧。婴儿感冒吐奶,可用葱白2至3棵切碎加入一小杯人乳中上屉蒸透,取乳汁分数次喂服,疗效极佳。小儿麻诊出不透,可用带须葱白捣烂敷在肚脐上,疹子很快出齐。另外,生葱捣烂外擦可治蜂蜇伤。
姜:
姜为姜科植物,根茎味辛性微温,气香特异,入肺、脾、胃经,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功效。药用可分鲜姜、干姜和泡姜。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说明姜的药用价值之大,范围之广。中医硏究认为,姜常用于外感风寒,痰湿犯肺或脾虚胃寒,水湿内停。将生姜捣汁冲服或煎汤内服,可解食鱼蟹中毒。由于姜辛散力较强,又有化痰止呕之功,配鲜竹洒水治中风痰迷、口噤不语等症。生姜煮熟后刺激性较小,能温中祛寒,可治胃寒腹痛。姜皮性味辛凉,有行水之效,临床配茯苓皮、桑白皮、五加皮、大腹皮等诸味中药可治皮表水肿。据药理硏究表明,生姜所含挥发油能使血液循环加快,全身温暖,兴奋神经。姜辣素能刺激胃液分泌,有促进消化作用,大量服用可治口干、喉痛,吸收后由肾排泄,刺激肾炎发作,故肾病者甚用。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可治寒性吐泻,脘腹冷痛,肢冷脉微,痰饮喘咳。泡姜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吐泻,吐衄崩漏,阳虚失血。
蒜:
大蒜又名葫,为百合科植物的根茎,其性温味辛辣,所含大蒜辣素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对于细菌性、真菌性与原虫性感染有明显的治疗与预防价值。明李时珍着《本草纲目》称:大蒜“其气熏烈,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痛肿,化症积肉食此其功也。”古希腊运动员将大蒜作为保健食品,古罗马人用大蒜治疗伤风、哮喘、麻诊、惊厥等疾病疗效极佳。公元5世纪,印度人发现吃大蒜能增强智力,嗓音宏亮。中医硏究发现,用大蒜3至5瓣捣烂开水送服或取独头蒜以炭火烧熟,每次服3克,可治痢疾、急性肠炎;每日服数瓣醋浸蒜治心腹冷痛,3日可愈。口服大蒜汁加奶油可治高血脂症。大蒜4头切片煎水趁热熏洗外阴可治阴部搔痒;生吃大蒜配合温盐水漱口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好方法。
生姜
开放分类: 植物、调味品、中药材、姜科、本草文献
物种名称 姜
又 名 生姜、干姜、姜皮
拉丁学名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
英文名称 RHIZOMA ZINGIBERIS RECENS
科属分类 姜科Zingiberaceae、姜属Zingiber
形态特征
多年生宿根草本。根茎肉质,肥厚,扁平,有芳香和辛辣味。叶子列,披钍形至条状披针形,长15-30厘米,宽约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平滑无毛,有抱茎的叶鞘;无柄。花茎直立,被以覆瓦状疏离的鳞片;穗状花序卵形至椭圆形,长约5厘米,宽约25厘米;苞片卵形,淡绿色;花稠密,长编印25厘米,先端锐尖;萼短筒状;花冠3裂,裂片披针形,**,唇瓣较短,长圆状倒卵形,呈淡紫色,有黄白色斑点,下部两面三刀侧各有小裂片;雄蕊1枚,挺出,子房下位;花柱丝状,淡紫色,柱头放射状。蒴果长圆形胀约25厘米。花期6-8月。
生姜: 指姜属植物的块根茎。本品为姜属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鲜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有嫩生姜与老生姜,做酱菜都用嫩姜,药用以老姜为佳。
性味 辛、微温
成分 含有辛辣和芳香成分。辛辣成分为一种芳香性挥发油脂中的"姜油酮"。其中主要为姜油萜、水茴香、樟脑萜、姜酚、桉叶油精、淀粉、粘液等。
功用 为芳香性辛辣健胃药,有温暖、兴奋、发汗、止呕、解毒等作用,特别对于鱼蟹毒,半夏、天南星等药物中毒有解毒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痰饮、咳嗽、胃寒呕吐;在遭受冰雪、水湿、寒冷侵袭后,急以姜汤饮之,可增进血行,驱散寒邪。
药用和食用:
制法生姜:除去杂质,洗净,用时切厚片。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 4~18cm,厚 1~3cm 。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有环节,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脆,易折断,断面浅**,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贮藏置阴凉潮湿处,或埋入湿沙内,防冻。
备注
(1)生姜用于解表,主要为发散风寒,多用治感冒轻症,煎汤,加红糖乘热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预防感冒药物。生姜发汗作用较弱,常配合麻黄、桂枝等同用,作为发汗解表辅助的药品,能增强发汗力量。生姜为止呕要药,可单独应用,治疗胃寒呕吐。也可治胃热呕吐,配合半夏、竹茹、黄连等同用。生姜能解鱼蟹毒,单用或配紫苏同用。此外,生姜又能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煎汤饮服,可用于中半夏、南星毒引起的喉哑舌肿麻木等症。因此在炮制半夏、南星的时候,常用生姜同制,以减除它们的毒性。
(2)生姜汁:将生姜洗净后打烂,绞取其汁入药。性味辛微温。有化痰、止呕的功效,主要用于恶心呕吐及咳嗽痰多等症。一般用量为三滴至十滴,冲服。
(3)生姜皮:即生姜的外皮。性味辛凉。有利尿消肿之功效,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可配合冬瓜皮、桑白皮等同用。一般用量为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4)煨姜:将原只鲜生姜洗净,用草纸包裹,放在清水中浸湿,直接放在火中煨,待草纸焦黑,姜熟为度;或直接放火中烤熟。性味辛温,具有和中止呕的功用。适用于脾胃不和、恶心呕吐等症。一般用量为二、三片,煎服。
(5)生姜和姜片用于烹饪,可以去腥膻,增加食品的鲜味。
宜忌 阴虚内热者忌服。
生姜----男子不可百日无姜
按中医理论,生姜是助阳之品,自古以来中医素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之语。宋代诗人苏轼在《东坡杂记》中记述杭州钱塘净慈寺80多岁的老和尚,面色童相,“自言服生姜40年,故不老云”。传说白娘子盗仙草救许仙,此仙草就是生姜芽。生姜还有个别名叫“还魂草”,而姜汤也叫“还魂汤”。
姜含有挥发性姜油酮和姜油酚,具有活血、祛寒、除湿、发汗等功能,此外还有健胃止呕、辟腥臭、消水肿之功效。故医家和民谚称“家备小姜,小病不慌”,还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说法。
姜的营养成分和葱蒜相似,同样含有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等物质,并含有植物抗菌素,其杀菌作用不亚于葱和蒜。生姜还含有较多的挥发油,可以抑制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防止肝脏和血清胆固醇的蓄积。用生姜、红糖熬制的姜汤可活血驱寒,防治感冒,自古就是风寒感冒的食疗良药。外出旅游,出发前口嚼生姜服下、或贴一片在肚脐上,也可以放在鼻旁嗅闻,有防晕车晕船之效。故民间有“出门带块姜,时时保健康”的说法。
曾有一位手术中发现全身淋巴系统已有癌细胞转移、接受化疗的患者,由于发生条件反射性呕吐,每个化疗周期、体重都要减轻2~3千克,健康受到严重损害。经过采用临床营养支持、调理患者饮食,每天上午接受化疗前不强制病人进食,而让他口含一片薄姜,利用鲜姜止呕和温中散寒的作用。下午四时,趁化疗药物的毒性高潮期已过,分多次、少量进餐,以保证患者获得足够的热能和营养补充。在历时一年的治疗中,患者体重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增加了十公斤。免疫功能的增强,使得患者的生命又延续了五年之久。在这里生姜的作用功不可没。
应当注意的是腐烂的生姜中含有毒物质黄樟素、其对肝脏有剧毒,所以一旦发现生姜腐烂就一定不能食用。
历代本草著作对生姜的论述
《名医别录》:味辛,微温。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又,生姜,微温,辛,归五藏。去淡,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久服小志少智,伤心气。
《本草拾遗》:本功外,汁解毒药,自余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须热即去皮,要冷即留皮。
《药性论》:使。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逆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合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神效。
《开宝本草》:味辛,微温。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
《本草图经》:以生姜切细,和好茶一、两碗,任意呷之,治痢大妙!热痢留姜皮,冷痢去皮。
《本草衍义》:治暴逆气。嚼三两皂子大,下咽定,屡服屡定。初得寒热,痰嗽,烧一块,含咬之终日间,嗽自愈。暴赤眼无疮者,以古铜钱刮净姜上取汁,于钱唇点目,热泪出,今日点,来日愈。但小儿甚惧,不须疑,已试良验。
《药性赋》:味辛,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四:制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枣有厚肠之说。温经散表邪之风,益气止胃翻之哕。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辛而甘,微温,气味俱轻,阳也,无毒。
《象》云: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治痰嗽。生与干同治。与半夏等分,治心下急痛,剪细用。
《心》云:能制半夏、厚朴之毒,发散风寒,益元气,大枣同用。辛温,与芍药同用,温经散寒,呕家之圣药也。辛以散之,呕为气不散也。此药能行阳而散气。
《珍》云:益脾胃,散风寒,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孙真人云:为呕家之圣药。
或问东垣曰:生姜辛温入肺,如何是入胃口?曰:俗皆以心下为胃口者,非也。咽门之下,受有形之物,系胃之系,便为胃口。与肺同处,故入肺而开胃口也。又问曰:人云夜间勿食生姜,食则令人闭气,何也?曰:生姜辛温,主开发,夜则气本收敛,反食之开发其气,则违天道,是以不宜食。此以平人论之可也。若有病则不然。姜屑比之干姜不热,比之生姜不润,以干生姜代干姜者,以其不僭故也。
《本草》云:秦椒为之使。杀半夏、莨菪毒。恶黄芩、黄连。
《本草衍义补遗》:辛温,俱轻,阳也。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之圣药。治咳嗽痰涎多用者,此药能行阳而散气故也。又东垣曰:生姜辛温入肺,如何是入胃口?曰:俗皆以心下为胃口者,非也。咽门之下受有形之物,系谓之系,便为胃口,与肺同处,故入肺而开胃口也。又问曰:人云夜间勿食生姜,食则令人闭气,何也?曰:生姜辛温主开发,夜则气本收敛,反食之开发其气,则违天道,是以不宜。若有病则不然,若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须热即去皮,若要冷即留皮用。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姜、枣味辛、甘。固能发散,而又不特专于发散之用。以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姜、枣之用,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荣卫者也。
洁古云:生姜,性温,味辛、甘,气味俱厚,浮而升,阳也。其用有四:制厚朴、半夏毒一,发散风邪二,温中去湿三,益脾胃药之佐四。东垣云:生姜为呕家之圣药。辛以散之,呕为气不散也,此物能行阳而散气。又云:生姜消痰下气,益脾胃,散风寒。主伤寒头痛,鼻塞,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又云:生姜与大枣同用,调和脾胃;辛温与芍药同用,温经散寒。
《本草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
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瘴气。食久,积热患目。痔人,痈疮皆不宜多食。
姜皮消浮肿腹胀痞满,去翳。
药名
生姜
别名
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蜜炙姜、生姜汁、姜
汉语拼音
sheng jiang
英文名
Fresh Ginger, Common Ginger, Gingerrace,Ginger juic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归经:肺;胃;脾经
药理作用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对装有隔离小胃及食道瘘的狗,用50%煎剂置于口腔中,可对胃酸及胃液的分泌呈双相作用,最初数小时内为抑制,后则继以较长时间的兴奋。向胃内灌注25%煎剂200ml,则呈兴奋作用。隔离小胃狗试服生姜01-10g,胃液分泌增加并刺激游离盐酸分泌,但胃蛋白酶对蛋白的消化作用却降低,脂肪酶的作用增强。浸膏能抑制硫酸铜引起的狗的呕吐,服姜汁10-50%30ml也有效,但5%30ml则无效。从生姜中分离出来的姜油酮及姜烯酮的混合物亦有止吐效果,最小有效量为3mg,对阿朴吗啡引起的狗呕吐及洋地黄引起的鸽呕吐均无效。家兔经消化道给予姜油酮可使肠管松弛,蠕动减退。生姜是驱风剂的一种,对消化道有轻度刺激作用,可使肠张力、节律及蠕动增加,有时继之以降低,可用于因胀气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肠绞痛。
2对循环和呼吸的作用:正常人口嚼生姜1g(不咽下),可使收缩压平均升高112mm汞柱,舒张压上升14mm汞柱,对脉率则无显著影响。酒精提取液对麻醉猫血管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对心脏也有直接兴奋作用。
3抗菌及抗原虫作用:体外试验水浸剂对堇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对阴道滴虫有杀灭作用。
4其他作用:蛙皮下注射、家兔静脉注射大量姜油酮,能引起中枢运动麻痹,对兔有时血压可下降。
中药化学成分
生姜含挥发性成分:α-姜烯(α-zingiberene),β-檀香萜醇(β-santalol),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β-甜没药烯(β-bisabolene),α-姜黄烯(α-curcumene),姜醇(zingiberol),紫苏醛(perillaldehyde),橙花醛(neral), 牻牛儿醛(geranial),2-蒈醇(2-caraneol),3-蒈醇,樟烯(camphene),β-罗勒烯(β-ocimene),α-香柑油烯(α-bergamotene),β-金便欢烯(β-farnesene),月桂烯(myrcene),β-蒎烯(β-pinene),2-龙脑(2-borneol),柠檬醛(citral),7-孟烯[7-menthene],异小茴香醇(isofenchyl alcohol),α-金合欢烯,1,3,3-三甲基三环[22102,6]-庚烷[1,3,3-trimethyltricyclo[22102,6]heptane],2,6-二甲基-6-(4-甲基-3-戊烯基)-二环[311]-2-庚烷[2,6-dimethyl-6-(4-methyl-3-pentenyl)-bicyclo[311]-2-heptene],1,3,3-三甲基-2-氧杂二环[222]辛烷[1,3,3-trimethyl-2-oxabicyclo[222]octane],1-(1,5-二甲基-4-已烯基)-4-甲基苯[1-(1,5-eimethyl-4-hexenyl)-4-methylbenzene]及高良姜萜内酯(galanolactone)等数十种;辛辣成分:6-姜辣醇(6-gingerol),3-姜辣醇,4-姜辣醇,5-姜辣醇,8-姜辣醇,10-姜辣醇,12-姜辣醇,6-姜辣二醇(6-gingediol),4-姜辣二醇,8-姜辣二醇,10-姜辣二醇,6-甲基姜辣二醇(6-gingediol),4-姜辣二醇,8-姜辣二醇,10-姜辣二醇,6-甲基姜辣二醇(6-methylgingediol),4-姜辣二醇双乙酸酯(4-gingediacetate),6-姜辣二醇双乙酸酯,6-甲基姜二醇双乙酸(6-methylgingediacetate),6-姜辣二酮(6-gingerdione),10-姜辣二酮,6-去氢姜辣二酮(6-dehydrogingerdiong),10-去氢姜辣二酮,6-乙酰姜辣醇(6-acetylgingerol),6-姜辣烯酮(6-shogaol)等。
生姜还含呋喃大牻牛儿酮(furanogermenone),2-哌啶酸(pipecolic acid)及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丝氨酸(serine)等多种氨基酸。
功效:散寒解表;降逆止呕;化痰止咳
考证
出自1《本草经集注》。
2《本草图经》:生姜,生犍为山谷及荆州、扬州。今处处有之,以汉、温、池州者为良。苗高二、三尺,叶似箭竹而长,两两相对,苗青,根黄,无花实。秋采根,于长流水洗过,日晒为干姜。
3《本草衍义》:生姜,治暴逆气,嚼三、两皂子大,下咽定,屡服屡定。初得寒热痰嗽,烧一块含啮之,终日间嗽自愈。暴赤眼无疮者,以古铜钱刮净姜上,取汁于钱唇点目,热泪出,今日点,来日愈。但小儿甚惧,不须疑,已试良验。
4《纲目》:姜,初生嫩者其尖微紫,名紫姜,或作子姜,宿根谓之母姜也。姜宜原湿沙地,四月取母姜种子,五月生苗,如初生嫩芦,而叶稍阔似竹叶,对生,叶亦辛香。秋社前后新芽顿长,如列指状,采食无筋,谓之子姜,秋分后者次之,霜后则老矣。性恶湿洳而畏日,故秋热则无姜。
科属分类:姜科
拉丁文名
Rhizoma Zingiberis Recens
主治
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
各家论述
1成无己:姜、枣味辛甘,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药中用之,不独专于发散也。
2李杲:孙真人云,姜为呕家圣药。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此药行阳而散气也。俗言上床萝卜下床姜,姜能开胃,萝卜消食也。 3《药性类明》:生姜去湿,只是温中益脾胃,脾胃之气温和健运,则湿气自去矣。其消痰者,取其味辛辣,有开豁冲散之功也。
4《医学入门》:姜,产后必用者,以其能破血逐瘀也。今人但知为胃药,而不知其能通心肺也。心气通,则一身之气正而邪气不能容,故曰去秽恶,通神明。丹溪云,留皮则冷,去皮则热。非皮之性本冷也,盖留皮则行表而热去,去皮则守中热存耳。
5《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茹,可果可药,其利溥矣。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按方广《心法附馀》云,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恶、干霍乱、一切卒暴之病,用姜汁与童便服,立可解散,盖姜能开痰下气,童便降火也。
6《本草经疏》:生姜所禀,与干姜性气无殊,第消痰、止呕、出汗、散风、祛寒、止泄、疏肝、导滞,则功优于干姜。
7《药品化义》:生姜辛窜,药用善豁痰利窍,止寒呕,去秽气,通神明。助葱白头大散表邪一切风寒湿热之症;合黑枣、柴、甘,所谓辛甘发散为阳,治寒热往来及表虚发热;佐灯心通窍利肺气,宁咳嗽;入补脾药,开胃补脾,止泄泻。
8《本草新编》:姜通神明,古志之矣,然徒用一二片,欲遽通明,亦必不得之数。或用人参,或用白术,或用石菖蒲,或用丹砂,彼此相剂,而后神明可通,邪气可辟也。生姜性散,能散风邪,伤风小恙,何必用桂枝,用生姜三钱捣碎,加薄荷二钱,滚水冲服,邪即时解散。或问生姜发汗,不宜常服,有之乎?曰,生姜四时皆可服,但不宜多服散气,岂特发汗哉。然而多服则正气受伤,少服则正气无害,又不可过于避忌坐视,而不收其功也。至于偶受阴寒,如手足厥逆,腹痛绕脐而不可止,不妨多用生姜,捣碎炒热,熨于心腹之外,以祛其内寒也。
9《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煨姜,和中止呕。煨姜,和中止呕,用生姜惧其散,用干姜惧其燥,惟此略不燥散。凡和中止呕,及与大枣并用,取其和脾胃之津液而和营卫,最为平妥。
10《本草经读》:仲景桂枝汤等,生姜与大枣同用者,取其辛以和肺卫,得枣之甘以养心营,合之能兼调营卫也。真武汤、茯苓桂枝汤用之者,以辛能利肺气,气行则水利汗止,肺为水之上源也。大小柴胡汤用之者,以其为少阳本经之药也。吴茱萸汤用之者,以其安阳明之气,阳明之气以下行为顺,而呕自止矣;少阴之气,上交阳明中土,而利亦止矣。若人只知其散邪发汗,而不知其有匡正止汗之功,每于真武汤、近效白术汤,辄疑生姜而妄去之,皆读书死于句下之过也。
11《本经》:去臭气,通神明。
12《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13陶弘景: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湿寒热。
14《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壅隔,冷热气。
15《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气。
16《食疗本草》:除壮热,治转筋、心满。止逆,散烦闷,开胃气。
17《本草拾遗》: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
18《珍珠囊》:益脾胃,散风寒。
19《医学启源》:温中去湿。制厚朴、半夏毒。
20《日用本草》: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解菌蕈诸物毒。
21《会约医镜》: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
22《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疝痛有效。
采收和储藏
10-12月茎叶枯黄时采收。挖起根茎,去掉茎叶、须根
资源分布: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广为栽培。
选方
生姜泻心汤《伤寒论》;桂枝汤《伤寒论》;生姜甘草汤《备急千金要方》;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生姜半夏汤《金匮要略》
用药禁忌
阴虚内热及实热证禁服。
动植物形态
姜,多年生草本,高50-80cm。根茎肥厚,断面黄白色,有浓厚的辛辣气味。叶互生,排成2列,无柄,几抱茎;叶舌长2-4mm;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30cm,宽15-22cm,先端渐尖,基部狭,叶革鞘状抱茎,无毛。花葶自根茎中抽出,长15-25cm;穗状花序椭圆形,长4-5cm;苞片卵形,长约25cm,淡绿色,边缘淡**,先端有小尖头;花萼管长约1cm,具3短尖齿;花冠黄绿色,管长2-25cm,裂片3,披针形,长不及2cm,唇瓣的中间裂片长圆状倒卵开,较花冠裂片短,有紫色条纹和淡**斑点,两侧裂片卵形,黄绿色,具紫色边缘;雄蕊1,暗紫色,花药长约9m,药隔附属体包裹住花柱;子房3室,无毛,花柱1,柱头近球形。蒴果。种子多数,黑色。花期8月。
功效分类:解表药;开窍药
药用植物栽培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不耐寒,怕潮湿,怕强光直射。忌连作。宜选择坡地和稍阴的地块栽培。以上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上至重壤上为宜。
栽培技术用根茎(种姜)繁殖,穴栽或条栽。秋季采挖生姜时,选择肥厚、色浅黄。有光泽、无病虫伤疤的根茎作种姜,下窖贮藏或在室内与细沙分层堆放贮藏备用。南方于1-4月,北
方于5月,取出种差保温催芽,然后把种姜切成小块,每块保留1-2个壮芽。穴栽按行株距40cm×30cm开穴,深13-17cm,先浇粪水于穴中,待渗透土后,每穴平放种姜1块,最后覆盖细堆肥与土。条栽按行距40cm开沟,施入基肥后,按株距27cm下种,上覆土与地面平。四川产区很注意播种的深浅度,播种深(挖穴30cm左右),并不断培土而成某姜,为生姜来源;播种浅(挖穴5-10cm)而成药姜,为干姜来源。
田间管理出苗后发现缺株,及时补栽。全年中耕除草3-4次,追肥4次,肥料以有机肥和复合肥为主。生长期间对水分要求比较严格,不能缺水,出现厂导要及时浇水保湿,收获前10d停止浇水。
病虫害防治病害有腐败病,俗称姜温,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病。用波尔多液浸种10min,发病时拔除病株,用石灰撒病穴消毒。虫害有亚洲玉米螟,8-9月为害姜的茎秆。用90%敌百虫1000液灌心叶。姜弄蝶,以幼虫为害叶片。用80%敌敌畏1500倍液喷杀。
炮制方法
1生姜:拣去杂质,洗净泥土,用时切片。
2鲜姜粉:取鲜生姜,洗净,捣烂,压榨取汁,静置,分取沉淀的粉质,晒干,或低温干燥。
3煨姜:取净生姜,用纸六、七层包裹,水中浸透,置火灰中煨至纸色焦黄,去纸用。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根茎呈不规则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4-18cm,厚1-3cm。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有环节,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脆,晚折断,断面浅**,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显微鉴别根茎横切面:木柱层为多列扁平木柱细胞。皮层散列多数叶迹维管束;内皮层明显,可见凯氏带。中柱占根茎的大部分,散列多数外韧型维管束,近中往鞘处维管束形小,排
列较紧密,木质部内侧或周围有非木化的纤维束。本品薄壁组织中散有油细胞。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药物应用鉴别
生姜皮性辛凉,治皮肤浮肿,行皮水;生姜汁辛温,辛散胃寒力量强,多用于呕吐;干姜辛温,温中煽动寒,回阳通脉,温脾寒力量大,炮姜味辛苦走里不走表,温下焦之寒;炮姜炭性温,偏于温血分之寒;煨姜苦温,偏于温肠胃之寒。生姜辛而散温,益脾胃,善温中降逆止呕,除湿消痞,止咳祛痰,以降逆止呕为长。
性味:味辛;性温
中药化学鉴定
理化鉴别薄层色谱:分取干姜1g,生姜5g磨碎,各加甲 醇适量,振摇后静置1h,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作供试液,以芳樟醇、1,8-按油素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用石油醚一乙酸乙酯(85:15)展开,以1%香草醛硫酸液里色。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斑点。
品质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 08%(ml/g)。
药材基源
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捣汁冲。外用:适量,捣敷;或炒热熨;或绞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