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多见敦煌仙驼铃悠悠舞霓裳是形容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场景,表达了一种神秘而美丽的景象。敦煌壁画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之一,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场景常常以美丽的仙女形象为主题,她们身着华丽的霓裳,手持仙驼铃,在优美的音乐中律动起舞。
这个景象所描绘的主要是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场景,具体可以指向敦煌壁画中的一幅或多幅作品。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的一部分,出现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附近的莫高河流域,是中国最大的石窟艺术宝库之一,拥有丰富的壁画和雕塑作品。
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场景常常以优美的舞姿和华丽的服饰为特点。仙女形象是壁画中常见的角色,她们通常穿着华丽的霓裳,手持仙驼铃,舞姿轻盈而优美。仙驼铃是一种传统乐器,发出悠扬的铃声,为舞蹈增添了神秘感和动感。
这个景象之所以多见于梦中,可能与其所具有的艺术美感、神秘感和浪漫情怀有关。敦煌壁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杰作,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常常引人遐想。梦中多见敦煌仙驼铃悠悠舞霓裳可能是潜意识中对美的追求和渴望的表现,也可能是对古代文化的向往和尊重的体现。
延伸内容方面,可以进一步探讨敦煌壁画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以及壁画中描绘的舞蹈场景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珍贵遗产,通过研究这些壁画,我们可以了解古代艺术的风格、题材和技法。同时,舞蹈在古代
对比:
两部舞剧都是同样是以敦煌文化背景创作。
首先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在舞蹈本身。
《丝路花雨》的舞蹈是从敦煌壁画模仿而来,是把壁画中静态的人物画面拿到现实中来,再人为地把它串联起来;而《大梦敦煌》的舞蹈是为剧情创编出来的,是用舞蹈在讲述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大梦》的舞蹈是用来写人的。
当年的《丝路花雨》曾经为中国的民族舞蹈创造出一个流派――敦煌舞蹈学派,但在普通观众的心里,则留下了“反弹琵琶”和“飞天造型”的深刻印象。与《丝路花雨》较为单一的“壁画舞蹈”相比,《大梦敦煌》的舞蹈是不拘一格、多元丰富的,既有中国古典舞,也有民间舞,还有风格独特的少数民族舞蹈。
其次时代背景和环境的不同,主题也不同
很显然,不论是《丝路花雨》还是《大梦敦煌》,两个舞剧都依靠的是编出来的故事。但即便是“人造故事”,也因为时代背景和环境的不同,故事最基本的关注角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舞剧最终带给观众的“味道”也是迥然不同的。
《丝路花雨》首演于1979年的5月,刚刚从几十年的“阶级斗争”现实中走出来的人们,还不能放弃“这个世界是由好人和坏人组成的矛盾世界的观念”,所以,即便是在强调中外友谊交流的故事中,也难免要带上阶级斗争的色彩。而比《丝路花雨》“年轻了”整整20岁的《大梦敦煌》,则刻意把所有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了人性的主题之上。陈维亚说:“我们一开始就已经确定是要写故事的,而且,一定要写最普通,哪怕是最底层的人的故事。每当我们走在沙漠上,我们都会想,也许就在我们的脚下正埋藏着一个美好的故事,一定是那个时代用生命孜孜以求创造敦煌文化辉煌的普通人,那些无名的画工。有故事就一定有情感,有情感就一定能产生戏剧的张力,最后,这些情感在艺术的加工后,能让所有观众达成共鸣。”
虽然时隔20年,但《丝路花雨》和《大梦敦煌》都分别依托敦煌文化的大背景,建立起了其自身在中国舞蹈史上里程碑的地位,并且以他们的存在,引出了中国民族舞蹈方向性的发展话题。与《丝路花雨》时代相比,现在中国的舞剧已经进入了真正多元化的时代。《大梦敦煌》中做到舞蹈或者舞剧表现的手段极大的丰富,能够把目光更多地集中在怎么让的舞蹈来表现人,怎么用舞蹈建立起真正的国际化语言,让世界通过舞蹈了解中国。用爱情这个世界通用的字眼,在敦煌的历史背景上构建起一个惊天动地的故事,用舞蹈讲故事锁定在敦煌和中国舞剧的版图上,最后,不仅仅中国观众喜欢,也是中国舞剧走向世界迈出的第一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