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部中国的陶瓷史中,康熙朝的瓷器烧造是享有盛誉的一个朝代。不仅其青花的分水法着色能分出多至七、八个层次,成为历朝青花分色之首,代表着青花瓷的最高水平;在彩釉瓷的烧造上,其品种之多,烧造成就之高,也是为历朝所不及。如何区别康熙朝与其他朝代彩釉瓷的不同,下面介绍一些简易的鉴识要领。
要识康熙彩釉瓷,首先要看得懂康熙瓷。康熙朝的瓷、胎和制作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首先,它的胎质与明代有很大不同,除极少量的浆胎瓷器外,一般的康熙瓷胎质均是坚硬精细,胎体厚重,少杂质,含铁成分非常少,所以,胎色非常洁白,官窑瓷尤甚。但因属手工淘胎,不可能细如粉状,因此,细察仍可见颗粒状以及底部有点点黑色铁质沉淀和缩釉点。这也是鉴识康熙瓷的一个重要特征;康熙瓷的釉质非常坚密,釉胎的结合特别好,釉面极其光润。康熙朝的立体器,其器物内外壁的釉色应是一致的;在制作上,凡康熙瓷的器底均能见到明显的旋纹痕;同时也要注意到这个时期圈足的特定作法,比如,早期制品的足壁内外斜削而呈尖状,且足边大多数有缺损;器物的双底足大多是外圈底足高于内圈;凡有两层台的器物,其折角处都极为挺直,等等。
到康熙朝时,一道釉器出现了不少新的品种,向着色彩多样的方向发展了。在一种釉色中,又可以分出几种色调,因此,品种十分丰富。主要有白釉、祭红釉、豇豆红釉、郎窑红釉、霁蓝釉、洒蓝釉、天蓝釉、茄表蓝釉,和黄釉、绿釉、酱釉、黑釉、豆青釉、茄皮紫釉等。现择其要者而分述之。
豇豆红釉。这是本朝红釉器中最名贵品种之一,因其釉色如豇豆而名。它在高温铜红釉中烧成难度极大,故少有大件器。一般器内为白釉,外壁由工匠用吹釉法,以竹管蒙上细纱,分几次将釉料均匀地吹于器物外壁后高温烧成。由于吹釉的层次不同和烧成焰性的影响,釉面必将出现水渍般的现象以及有点点绿斑。这既点缀了器物之美,又成了鉴识的一个特征。豇豆红仿制极难,雍正时已不纯正。清末、民国初的仿品,均未能达真品的幽雅娇艳,往往偏于灰暗,水渍刻板,且少见绿色苔点。
郎窑红。在康熙红釉中,除了淡雅的豇豆红外,数深艳的郎窑红最为名贵了。此类瓷器釉质肥厚,色泽浓艳奔放,多大件器,多见瓶类器。其特征是釉面光亮,器物内外均有开片;口沿因流釉下垂,有轮状白线,洁白整齐,俗称“灯草边”,底足旋削十分讲究,保证流釉不过足,故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底部为透明的米**或苹果绿色,俗称“米汤底”或“苹果绿底”,偶有本色红釉底,但绝无白底;凡郎窑红器,均无款,凡有款者,即非郎窑器。后仿者不能做到所有特征都到位,仔细观察,可看出破绽。
霁红。又称祭红、鲜红,此类釉器,大都系官窑祭器。其釉色,不像郎窑红的浓艳透亮,也不似豇豆红的柔润淡雅,而是失透深沉,呈色均匀,釉如桔皮。底为白色,且大都有款,上以青花书写“大清康熙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两行双圈楷书款。现代仿品较难仿出桔皮釉纹,这是辨别要领。当代高仿品的字体和釉色可以貎似,但青花料非古代呈色,且红釉色调发飘,另有作旧之痕,仔细辨认,可以鉴别。
霁蓝釉,瓷器釉色名。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明、清蓝釉习称“霁蓝”,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 元代蓝釉产品传世完整者十分稀少,全世界仅存12件左右。 元代蓝釉瓷器传世稀少,且均藏于国家博物馆中,仿制者很难拿到手中,只能比照图录仿制。现代仿品主要出于景德镇,有用煤气窑烧的,也有用柴窑烧的。鉴定时只要把握元代造型胎釉特征,自可识别真伪。如盘底元代真品虽看去粗糙,但用手摸时,却感到平滑,新仿者或过于细洁,或过于粗糙,均未仿到真品原有的神韵。元代蓝釉真品釉色深沉,后仿者多偏蓝色,过于轻浮。2011年厦门 谦记古美术馆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以5458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000万元)将其拍下。这一成交价刷新了霁蓝釉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
洒蓝。此种釉器系仿宣德的品种,是将以钴为着色剂的洒蓝釉喷吹在坯体上,犹如洒落的水点(因而也叫“鱼子蓝”),再罩以透明釉,以高温烧成。除少数有官窑款外,多系民窑无款。多数辅以描金装饰,尤以洒蓝开光描金为多,但描金部分常因时间久远而剥落褪脱,致使文字和图案模糊不清。因烧造容易,后世仿品较多,但可从其器形、图案纹饰和制作特点来加以鉴别。有的有补描金彩的现象,仔细观察,可发现所描有不能吻合之处。
此外,天蓝釉呈晴天蓝空之色,呈色浅淡,而雍正略深,乾隆时在积釉处微泛淡黄绿。大多是官窑器,底有“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且无大器。后仿品在胎、釉上与真品有较大差距;霁蓝釉器也是釉呈失透,釉面如桔皮,色泽匀润稳定。多官窑制品。碗、瓶类器内壁施透明釉,外壁施蓝釉,唯盘类器有里外均施蓝釉的;康熙黄釉器均属官窑,以仿宣德、弘治为多,但在造型上有区别,只要能把握时代特征,不难鉴别。此外,康熙黄釉较弘治偏深;
宋代。
在宋代御赐殊荣,即皇帝宋真宗将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之后,历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至清康、雍、乾三朝,瓷器发展到历史颠峰。
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青白瓷)著称于世。这种影青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
三者互相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其得以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分布多至30处,有窑“三百余座”,陶瓷的器型也发展到数百种之多。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
扩展资料
第一大特点:白如玉
景德镇陶瓷全身洁白无瑕,宛如天然生成的美玉一样,又像纯洁的天使,给人一种美的体验。若是在家中摆放一件景德镇陶瓷,既能培养情操,缓解疲劳,又能体现您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的精神气质。
第二大特点:明如镜
将一件景德镇陶瓷放在面前,细细品味,将会看到它表面炫丽的光泽。仔细看景德镇陶瓷的花纹,花纹整齐划一,线条粗细均匀,色泽均匀分布,图案丰富多彩,上面有各种各样的精美图案。
若是放在灯光下,效果更加明显,它的表面像湖面一样波澜不惊,像明镜一样光彩照人。仔细看的话,发现自己的影子也映照在了景德镇陶瓷之上,那种感觉简直是妙不可言呀。
第三大特点:薄如纸
景德镇陶瓷工艺精湛,其中薄如纸的特点更是让它吸引了世界诸多陶瓷爱好者。看景德镇陶瓷的外表,就感觉它和其他的陶瓷不一样,像西湖中的仙子,体态婀娜多姿;又像古代宫廷中的舞女,轻歌曼舞。当今的景德镇陶瓷最薄的只有5毫米,最厚的也不会超过1厘米。
正是因为它的轻,它的薄,世界陶瓷爱好者才会更加的喜爱它。这种工艺更为复杂,难度系数更大,这也成为了景德镇陶瓷远超其他陶瓷的一大亮点。
第四大特点:声如磐
景德镇陶瓷的第四大特点~声如磐。古装剧中,里面最生动的画面莫过于乐师演奏的悦耳的音乐了吧。而景德镇陶瓷便具备这样的声音,如果你用一支笔轻轻的敲一下景德镇陶瓷,便会听到“叮”的声音,清脆,响亮,悦耳,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原因在于景德镇陶瓷是用上等瓷土经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再经过各种繁琐复杂的各种工艺所烧制出的上等品。
-景德镇陶瓷
两个都安全。乾唐轩宝石蓝釉和绿釉是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其化学成分在烧制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形成稳定的化合物,烧制后的陶瓷釉料不会释放有害物质,很安全,还具有国际ISO9001质量认证。
在萃花的印象中,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么大规模的颜色矩阵,只能是用来形容彩虹的。不过当看到下面这组瓷器时,萃花瞬间觉得彩虹简直弱爆了!
这组看起来像极了“啤酒瓶盖”的瓷器,实际是雍正的心头好——十二色菊瓣盘,是不是感觉雍正“高级性冷淡风”的人设分分钟要崩塌了。
没错,萃花今天就是要用颜色釉来diss雍正哒。
朕是个心中住着彩虹的汉子!
颜色釉是个啥?现在青花瓷几乎成了中国瓷器的国际形象代表,但我们大天朝的审美是多元化的,并不是所有瓷器上都带花。
那些不做任何绘画,仅在釉料里加入某种金属元素做着色剂,最终呈现出相应色彩的瓷器,就是颜色釉了。
与青花相比,颜色釉瓷器更少人工匠意而富有天然韵致。我们刚刚看到的雍正十二色菊瓣盘,就是颜色釉的巅峰之作。
这套菊瓣盘,高度均为33厘米,口径178厘米,足径113厘米,盘身做菊花状,造型雅致,胎体轻薄,釉汁莹润。
而令人惊叹的是,它总共有黄、白、红、蓝、绿、紫等12种颜色,硬生生比彩虹还多出来5色!简直颠覆了萃花对于瓷器的认知!
对颜色不怎么敏感的童鞋(比如萃花),很可能会在这套菊瓣盘的身上,感受到来自雍正深深的恶意。因为它仅仅绿色和**就有多达6个色号:绿釉、葱绿釉、湖绿釉、明黄釉、姜黄釉和米黄釉。
对此,萃花只想说,关爱色盲,远离雍正。
你以为12种颜色已经是极限了?让内心住着不止一条彩虹的雍正皇阿玛,用事实告诉你什么叫超越极限!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雍正官窑颜色釉瓷器近20000件,20多个品种。换句话说,我们刚刚看到的颜色仅仅占了1/2。
除此之外还有淡粉釉、淡黄釉、霁红釉、霁蓝釉、鳝鱼黄釉、窑变釉、炉钧釉……就问你晕不晕?
必须承认,用彩虹已经不足以表达雍正的内心色彩,它简直就是个调色盘!
从古至今朕的色彩最丰富!
调色盘雍正学问好、眼光高,瓷器之中独宠颜色釉。档案记载,雍正十二色菊瓣盘,就是完全按照他的御旨专门为皇家烧制的。
“上有所好,下必从焉”。在雍正的亲切关怀下,景德镇官窑把四爷的喜好作为烧制颜色釉的最高标准,凡是皇上要求的式样和颜色必须想方设法烧制出来。最终研制出十数种鲜丽的新釉色。
当时的督窑官唐英,撰有《陶成记事碑文》一书,书中概括了雍正官窑的57个品种,其中近30种皆为颜色釉。
烧制30种颜色有多难?相信看完下图你会深有感触。友情提示,化学不好的童鞋请跳过。
不同金属元素呈色图(仅供参考)高温:1200-1350度;中温:900-1200度;低温:600-900度;氧化焰:烧制过程中窑内氧气含量高;还原焰:烧制过程中窑内氧气不足
可以说,正是由于雍正的爱好和大力推动,当时的颜色釉烧制水平才有了跨越式的提高,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境界。
听说有人看不起朕的颜色釉?
2005年以1400万英镑成交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和2014年以28亿港元成交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先后两次刷新了中国瓷器的世界拍卖纪录。让萃花一度以为青花和斗彩才是瓷器中的大Boss。
但现在看来,萃花还是too young too naive,让雍正爱得深沉的颜色釉才是瓷器中的贵族呀,毕竟人家可是皇家用来祭祀的!
中国历代王朝都有全套的祭祀制度,祭祀用的器物,最初以青铜器、玉器为主,而后瓷器也渐渐得到皇家的认可,从朱元璋开始,“凡祭祀皆用瓷”。
祭祀用色有明确规定,祭祀天坛须用青色,祭祀地坛须用**,日坛用红色,月坛用白色。于是青、黄、红、白四色,成为颜色釉中的祭器。
有些釉色的名字甚至直接以祭祀命名,如祭红、祭蓝。后来唐英为了让其更富文采,才改为现在的霁红和霁蓝。
因为事关祭祀,颜色釉在明清时期一直由官窑烧造,民窑如果私自烧造可是会引来杀身之祸的。
《明英宗实录》卷记载,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朝廷下令禁止江西饶州府(景德镇所在地)私造黄、紫、红、绿、青、蓝以及白地青花瓷器。一经违反,主犯凌迟、男丁充军。
黄釉瓷器因为是皇家专用,朝廷和官窑的控制则更为严格,严格到什么程度呢?烧坏的残次品也要运到京城,严禁技术外传,保密意识real强大!
虽然颜色釉的成熟和高峰在明清时期,但各种釉色在中国瓷器史上的诞生却远早于此。
原始青瓷在约3000年以前的商代就已经出现,绿色、**和黑色则集中出现在汉代前后。
看似最简单的白瓷(真的只是看似简单),在隋朝才真正烧制成功。随后的宋朝,红色和蓝色开始出现。
除了以上这些常见色,宋代出现的“酱釉”(又叫紫金釉)、“玫瑰紫釉”,明代出现的“茄皮紫釉”和清代出现的“炉钧釉”“茶叶末釉”等,都让中国瓷器变得更加多彩多姿。
感谢先人几千年来孜孜不倦地探索,留给我们一个如此五彩斑斓的世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