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碳037~045%,硅017~037%,锰05~08,铬08~11%
退火硬度:小于207HBS
正火硬度:小于250HBS
调质处理:试样直径:25mm,850度淬火加热油淬,520度回火后:抗拉1000兆帕,屈服800兆帕,延伸9%,断面收缩45%,冲击韧性5883千焦/平方米
综合评述了近年来高性能难熔材料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难熔金属、合金及其化合物、复合材料在军事、核工业、空间、医学、电力和电子技术等尖端领域的具体应用情况,讨论了未来高性能难熔材料可能的发展趋势,分析了难熔材料扬长抑短实现高性能的可能途径、方法及工艺装备。最后探讨了我国在此领域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关键词:难熔材料,应用,发展
分类号:TF1252+42 TF1252+43
APPLICATIONS AND DEVELOPING TENDENCY OF ADVANCED REFRACTORY MATERIALS IN HIGH-TECH FIELDS
Ge Qi-Lu Xiao Zhen-Sheng Han Huan-Qing
(Central Iron & Steel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100081,China)
Abstract: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dvanced refractory metals,their alloys,compounds and composites was reviewed in this paperTheir concrete applications in some high technological fields such as military use,nuclear industry,space science,medical science,electronic power and electron technologies were emphatically introducedThe reasonable developing tendency in the future was discussedThe probable route,process and equipment as well as the opportunity,challenge and countermeasure were analyzed and probed
Key words:refractory material,application,development▲
难熔金属、合金及其化合物和复合材料等难熔材料,由于它们独特的高熔点以及其他一些特有的性能,历来被作为高新材料加以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例如,以WC为硬质相的硬质合金已成为现代工业的“牙齿”,钛已成为继铁、铝之后的第三金属。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材料也提出了日益苛刻的要求,在传统材料已越来越不能满足这些新需求的今天,难熔材料却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优越性,尤其是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能源、防化、冶金和核工业等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已成为材料科学界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1 高性能难熔材料在尖端领域的应用
高性能难熔材料是尖端领域发展的产物,反之,难熔材料高性能的实现又为尖端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材料基础。
11 军事应用
难熔材料一开始就与军事应用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研究都与军事目的有关。冷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竟相发展的各种先进武器,难熔材料的应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11 侵彻弹
侵彻弹是破坏敌人飞机跑道和坚固掩体的有效武器。其弹芯的主要组成是以钨为基的高密度合金和硬质合金。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就使用了大量的侵彻弹来破坏伊方的军用机场跑道,有效地遏止了伊方飞机的起降,大大削弱了伊的空中防卫力量。美国还针对伊方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掩体采用三级侵彻弹,极大地降低了伊方地面部队及人员的防卫和生存能力。据报道,侵彻弹可在坚固的飞机跑道上炸出一个直径200m的大坑,能穿透65mm的装甲钢板。
112 集束炸弹
据报道,在北约对南斯拉夫的空袭中使用了集束炸弹,集束炸弹的主要成分是难熔金属,它的有效杀伤范围可达1km。携带巨大动能的碎片还可穿透坦克、装甲运兵车,尤其是顶盖和尾翼等薄弱部位。因此是对付大部队集结和坦克、装甲车群的最好武器。
113 导 弹
美国在海湾战争中使用了大量的高技术先进武器,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包括巡航导弹、爱国者导弹在内的各种导弹。美国将导弹列入了“星球大战”计划,我国也在“两弹一星”中重点发展导弹技术。导弹的威慑作用不仅在于它本身,而且在于它的运载能力。
固体燃料的火箭导弹是应用难熔材料最多的武器之一,主要用于弹头罩、舵板、喷口、护板、紧固件、导航仪和动平衡装置,导弹发射管中还用到锆的吸氢储氢材料等。导弹在点火后2~3s内,温度就从室温升高到4 000K左右,并伴有强烈的粒子冲刷和烧蚀,因此对材料的要求十分苛刻。W-Cu材料能适应如此苛刻的工作环境。
英国与阿根廷马岛战争之后,因阿方用一枚价值100万美元的导弹击沉了英方一艘价值10亿美元的巡洋舰,使各国进一步认识到导弹的战略作用,竟相发展导弹技术。美国新的“战区导弹防御计划”就是以导弹为基础的。各国还发展了导弹的其他一些应用,如短时通讯导弹,导弹鱼雷等。前苏联在此领域有着不可低估的力量。毫无疑问,导弹已成为现代和未来高技术战争的主角,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
114 穿甲弹
作为动能穿甲来说,钨或以钨为基的高密度合金和硬质合金是最经济和最有效的。
115 易碎弹
易碎弹是为对付来犯飞机特别是超音速飞机而新发展的一种防空武器,其特点是在接近高速飞行目标时,能借助于飞行物的超声波将其粉碎成弹幕,从而提高命中率。因而要求弹体具有高的压拉强度比和携带巨大的动能。最新研究表明,钨合金可担当此任。
116 电磁炮
电磁炮被认为是拦截导弹的最具效力的武器之一。电磁炮的原理是以电流与磁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强大推力(洛仑兹力)来发射炮弹。众所周知,利用火药发射炮弹最大速度不过2km/s,而电磁炮的发射速度可大大超过使用火药,按其理论可达到光速(即每秒30万km)。
美国之所以将电磁炮列入“战略防御计划”是因为电磁炮具有许多优点,尤其是利用电磁炮拦截来袭导弹更是妙不可言,它可以准确地拦击不同方向的目标。此外,利用电磁炮可在极短的时间内散布成弹幕,从而可从容地对付高速来犯之物,并做到万无一失。与激光武器相比,电磁炮打击敌方卫星更胜数筹:全天候、机动准确。其他发达国家也在研究把电磁炮用于反坦克炮或反飞机中。因为现有坦克、武装直升飞机或装甲车的外壳已用陶瓷复合装甲,只有用电磁炮才能穿透它。
美国比其他国家领先一步研究电磁炮,现不仅已经实现了以10~20km/s左右的速度发射小弹丸,而且还可以以5~10km/s的速度发射重1kg左右的试验炮弹。电磁炮的关键就是电磁轨道材料,它必须具有优良的导电导热及耐高温等综合性能,非难熔材料莫属。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日本正在加紧追赶美国,积极组织和大力开发电磁炮,使其尽早应用于军事及其他领域。
117 磁爆弹
磁爆弹的设计思想是基于“炸药发电”,所谓“炸药发电”是利用炸药爆炸的巨大能量瞬间产生极强的电流,使电流通过一导轨,立即在导轨周围产生一极强的磁场并放射出去,从而实现磁爆炸,使敌方电子通讯设备瞬间毁坏或从此不能正常工作。据计算产生强大磁爆的瞬间,其功率可达10亿kW。据称,俄罗斯制造了一种小型磁爆弹——电子炸弹,可放在公文包内,其有效范围为100m。同样,其导轨材料是关键,也非难熔材料莫属。
118 核潜艇和核动力航空母舰
由于要求最有效地利用空间,军用核动力舰船的安全和核防护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需要性能更好的锆、钼、钨材料。铌合金具有良好的抗海水腐蚀的能力,经3年试用的铌合金件取出时仍光亮如新,可制作水下装置(如潜艇测深用压力传感器、声纳探测器等)。
119 射线武器屏蔽
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等核武器另一重要的杀伤力就是高能射线。而高密度物质具有良好的射线屏蔽作用,与中子吸收物质配合使用可收到良好的作用。
1110 装甲材料
难熔金属的许多化合物具有十分优良的综合性能,如高硬度、耐高温、耐磨和自增强等,是十分优良的装甲材料,并已在坦克、武装直升机、运兵车和防弹衣中得到应用。
其他方面的应用还有许多,如飞机引气控制阀用铌合金、挠性加速度表元件、动平衡等的配重,卫星的导航装置、储能装置和精密仪器仪表等。
12 民 用
和平时期利用尖端军事领域的成果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如用电磁炮技术合成新材料就是一个较有希望的发展方向。用电磁炮发射的炮弹撞击壁障后,立刻产生超高压。例如,速度为3~5km/s的炮弹可产生50~150万个大气压力。据计算,速度若达到10km/s,则会产生1 000万个大气压的压力。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这种高压可合成多种新材料。例如正在研究以1 000万个大气压力制造固体氢块,即所谓的金属氢。
121 核工业
核工业中难熔金属的应用以锆为最多,主要是锆管,钨、钼次之。锆具有良好的抗辐照及抗水侧腐蚀能力,因此特别适合用于“清水”及“杜坎”反应堆中的各种管道。
对于新一代核反应堆,为加强核安全,防止核泄漏的发生,采用钨基高密度合金的惯性储能装置能在事故发生后没有任何动力的情况下维持3~5min的冷却循环,从而为事故的处理赢得宝贵的应急时间,防止核反应堆烧穿发生核泄漏。并且,由于新的设计关键部位采用了难熔材料使得总体结构更为紧凑,从而能够将整个核反应堆封闭起来,进一步防止了核泄漏的发生。万一发生核泄漏,核反应堆的另一道屏障是钼合金的核燃料收集器。核燃料泄漏后有大量的熔融的钠伴随流出,熔融钠具有极强的腐蚀作用,泄漏后的温度最高可达1 200℃左右,而钼合金具有很好的耐熔融钠腐蚀的能力。此外,难熔金属及合金还常被用作核废料的储罐。
钨合金还作为冷核试验的模拟材料,用于核弹及核反应堆设计参数的确定。
122 电力、电子信息技术
钨在民用上传统的应用是电光源,自爱迪生发明灯泡以来尚未有多大的变化,但在向大功率方向发展,如钨阴极和阳极大功率氙灯、铌合金管高压钠灯。
新一代集成电路中,由于布线越来越细(目前已达02μm),散热和耐温的需要都将扩大对钨、钼基板的需求,此外金属化、封装也将向难熔材料发展。高CV值的钽、铌电容器将进一步扩大应用并向小型化发展。电子工业中大量采用的支撑件、保持环和底托等也多采用难熔材料。在通讯设备中,钨等难熔金属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到寻呼机里的震子,大到发射设施。
因钨具有良好电子发射功能,因此钨合金及W-Cu等一类复合材料是良好的电极材料,已在电火花加工、电力机车导块、电力工业的超高压开关、焊接中大量应用。W-Re合金已在许多场合取代铂作为测温热电偶,高性能钨铼丝还作为显像管发射电子用材进入到千家万户。铬、钒等作为靶材在电子显微、镀膜玻璃中业已大量应用。
123 空间、海洋及医学
21世纪是探索宇宙和开发海洋的世纪,因此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准备建立空间站和海底世界,以期望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和大海宝库。外层空间存在许多尘粒和太空垃圾,需要高强度的材料,同时又要能抗宇宙高能射线的辐照,难熔材料在此有独特的优势。前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和美国的航天飞机就大量采用了难熔材料。同样,海水的腐蚀作用是普通材料难以承受的,要想在海底建立永久性的人类环境,钛材是最好的选择,它不仅重量轻、强度高,而且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
铌合金具有良好的抗血液腐蚀的能力,可制作血管支架。W、W-Mo、W-Re和W-石墨在医学上用作X光靶,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难熔金属还用于超声波粉碎结石的电极、多维自拼合射线光栅、伽玛刀及超声聚能刀的准直器以及其他先进医用设施中。
124 其他
难熔金属的许多非金属化合物,如WC、Cr2C3、TiC、TiN、VC、ZrC、HfC、NbC、TaC和TiCN等都是十分优异的硬质材料,作为硬质合金和金属陶瓷已成为现代工业的“牙齿”,在水泥、陶瓷等建材、矿山、石化、勘探、冶金和电力等领域仍有十分巨大的市场拓展能力。作为超高压模具的硬质合金顶锤为人造金刚石的广泛应用立下了汗马功劳,它需要同时承受6万个大气压和1 500℃的高温。
钨、钼作为优异的高温炉发热体、隔热屏、冶炼稀土用的坩埚和支撑件已广泛运用。大型钨、钼管以及钼电极、芯杆、料斗等已成功地取代铂在玻璃及玻纤行业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钨基助熔剂用于钢铁、有色金属等碳、硫的分析。难熔金属还被用作纺织工业的电热刀、锌等冶炼的电热元件及测温套管。钨基金属陶瓷模具用于有色加工行业如挤铜等可提高工效几十倍。
新一代高温合金及金属间化合物中难熔金属的含量将进一步增加和优化,钽、铌强韧化的高温合金及金属间化合物将得到应用。铌还是潜在的超导材料。
此外,钛已成为继铁、铝之后的第三金属,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已超出了原难熔金属的范畴。
2 高性能难熔材料的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难熔材料的研究已由传统的“高纯、超细、均质”演变为“纳米、复合、设计和集成制造”。通过这些先进技术,难熔金属不但可以保留自身诸如熔点高、耐腐蚀等优良性能,而且可以使其缺点例如易氧化、难制备等得到大大改善。
国外难熔金属已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国内也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难熔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一直是紧随钢铁材料之后,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发展适用技术的。难熔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材料的塑-脆转变行为、高温强度特性、制取工艺的最佳化、焊接、复合和增韧等。围绕这些内容所进行的技术研究和开发有:“净化”、“细化”、“强韧化”和“复合化”等。
21 “净化”研究
指难熔材料的纯化和加工过程中环境的净化程度的研究,其对改善钨、钼材料的塑性和降低其塑-脆转变温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氧、氮等有害杂质会导致塑-脆转变温度显著提高,增大材料脆性并难以加工。
我国难熔材料的“净化”大都从氧化物纯化开始。对于钨,通过溶剂萃取、离子交换和多次再结晶工艺,提高APT的化学纯度。现能生产纯度高于9995%和杂质总含量低于100mg/kg的APT,钨粉纯度大于9999%。
国外正在通过原子分子技术制备更高纯度的难熔材料,难熔材料纯净度的提高将改善其致命的脆性和易氧化性。而且,现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所需的高纯难熔金属及单晶都用高纯粉末制备。
22 “细化”研究
难熔材料的细化主要是指粉末细微化,这对难熔材料有着特殊重要意义,因为难熔材料大都通过粉末冶金工艺来制备,粉末的细化不仅可提高强度和韧性等力学性能,而且有利于烧结。国内主要扩大了亚微粉末和超细粉末的生产规模,因为制取超细颗粒组织的硬质合金,降低钨坯、钼坯的烧结温度和获得细晶组织的坯条需要这类粉末。
近年来,国内外还开展了纳米钨粉、钼粉和WC粉的研究和用纳米钨粉制取W-Cu复合材料和硬质合金的探索。
23 “强韧化”研究
“强韧化”研究旨在改善难熔金属材料的耐热强度和韧性。多年来,进行了掺杂条件选择、掺杂蓝钨还原、粉末粒度和分布的控制等重要研究,希望能获得更高的再结晶温度和高温强度。强化分两类:单一强化(使用一种强化剂)和复合强化(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强化剂)。Mo-La2O3系和Mo-La2O3-CeO2系材料的强韧化研究,开发出焊接性能优异的电极产品取代了W-ThO2系放射性材料,还研制出Mo-La2O3合金窄带,用于灯泡玻璃封接,性能优于目前大量使用的纯钼窄带。目前添加稀土及其氧化物的难熔合金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24 “复合化”研究
“复合化”概念在难熔材料研究和开发中已被普遍认识,它包括结构复合、机制复合和组织复合。目前,世界各国正致力于发展多元复合的难熔材料,它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
25 活化烧结研究
难熔材料熔点很高,烧结困难。活化烧结旨在降低烧结温度、提高综合性能。尤其是钨的活化烧结更有实用意义。添加镍的活化烧结的研究已进行了多年,近年来在添加纳米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如添加5%纳米钨粉,可使钨的烧结温度降低200℃左右,而力学性能提高10%左右。
26 制备工艺及装备的研究
制备工艺及装备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许多先进的制备方法已用到难熔材料工业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有等静压、等离子、高真空、高能粒子流、超声成形、微波烧结、电磁共振及单晶技术等。
3 我国在难熔材料领域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下一世纪,由于难熔材料性能上的扬长抑短,其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展,其中钽、铌和锆的增长最为迅速。同时,电子信息、能源和动力机械中的难熔材料用量将大幅度上升,预计将增长2~3倍。因此,高性能难熔材料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我国的难熔材料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钨、钼、钽、铌的工业储量均居世界前列。从资源上看,可以说难熔材料工业属于我国的优势产业之一。国内替代进口和提升产品层次,凭借我国难熔材料资源优势开拓国际市场更是大有可为。
我国难熔材料工业从新中国成立至80年代初经历了起步、崛起、工业化和稳定提高四个发展阶段之后形成了较完整的生产和科研体系。80年代中期起又跨进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个以科研开发提高深度加工水平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主的发展战略正在深入实施。主要成就体现在:
(1)生产能力和产量有了很大提高,截止1995年,全国已形成年产近7 000t的难熔材料制品生产能力,已占世界同类制品总生产能力的30%~40%。近3年实际产量近4 700t,已占世界总产量的1/3左右;
(2)产品品种和结构有了很大改善;
(3)加工工艺有了长足进步;
(4)经过攻关,一批成果已应用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能源、石化、冶金和核工业等重要领域。
然而,在其研究开发、深加工和品种结构上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
(1)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以及基础性研究薄弱;
(2)新产品开发不足;
(3)厂家多、单体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
(4)装备急待更新;
(5)研究仪器和设备日益老化和短缺,难以恰当表征和评价难熔材料;
(6)缺乏对自己富有资源的珍惜和保护,资源浪费严重,综合利用率低。
因此,根据我国难熔材料工业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今后我国难熔材料的发展方向应是满足国内各种需求,扩大精品输出,重点发展特纯、特异、特大、特薄和特精产品,实施精品战略。
难熔材料工业发展目标就是要实现由初级产品数量扩大为主到结构优化为主的战略转变。战略对策应是加速实现难熔金属工业发展战略的转变,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并将其贯穿到科研开发、制备加工、使用性能和市场4个关键环节中去。
传统材料,所谓材料,是指人类用来制作有用物件的物质;材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支柱
新材料则是指最近发展或正在发展之中的具有比传统材料更为优异的性能的一类材料
材料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技术的革命,极大加速社会发展的进程
历史分期: 以人类使用工具的材料划分
石器时代 陶器时代 青铜器时代 铁器时代 矽时代。
基本介绍 中文名 :传统材料 外文名 :traditional material 材料性质 :延展性,稳定性,可塑性 材料分类 :物理性质与用途 材料性质,延展性,稳定性,可塑性,材料分类,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 材料性质 延展性 即延性和展性延性就是能延长的性质,例如铁能制成铁丝;展性是能展开的性质,铝能制成很薄的铝箔一般来说,延性优良的物质展性也优良,所以可统称为延展性。 稳定性 属于化学性质,比如见光或受热是否容易分解,是否易和氧气反应等。 可塑性 就是指当材料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受到外力作用时可产生形变,而外力去除后仍能保持受力时的状态。 材料分类 金属材料 包括纯金属以及合金,合金是混合物 如铜,铝,钢铁 无机非金属材料:如水泥,陶瓷,玻璃 有机合成材料:如塑胶,橡胶,合成纤维 合金的组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的结合构成,一般它在功能上会具有各金属成分的优点,甚至会有一些新功能出现。 钢铁 炼铁:铁矿石与石灰石,焦炭混合后在空气中加热,可得到生铁 炼钢:生铁在富氧空气中加热,降低含碳量后得到钢 生铁一般硬而脆,工业上适合铸造,不适合锻造钢一般有一定的韧性,既适合铸造,也适合锻造所以钢的用途更广 钢铁的锈蚀:实质上是铁在有水存在的情况下,发生缓慢氧化的过程 由于铁锈疏松,透气性,吸水性较好,所以钢铁制品一旦生锈,如不及时处理,生锈的过程不会自动停止,只会越来越快 关于金属的污染:一是冶炼金属时产生废气,废渣造成的污染一是废弃金属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钢的分类:生铁和钢的比较,炼铁和炼钢。 铜 铜的物理性质 :纯铜呈紫红色,熔点约10834℃,沸点2567℃,密度892g/cm3,具有良好的延展性1g纯铜可拉成3000m细铜丝或压延成面积为10m2几乎透明的铜箔 纯铜的导电性仅次于银,但比银便宜得多,所以当今世界一半以上的铜用于电力和电讯工业上 铜在潮湿的空气中易在其表面生成碱式碳酸铜(铜绿)铜常用于制造铜线,电极以及电镀工业 铜合金。 铝 铝的物理性质 : 纯净的铝是具有银白色光泽的金属,有良好的延展性,制成铝箔可包装纸菸,糖果 铝的导电性仅次于银和铜(导电率为铜的64%,密度小于270g/cm3,为铜的30%),因而铝广泛地代替铜做电缆 铝有良好的导热性,大量用于制做炊具,还可以做太阳能的吸收装置 铝是人类继铜,铁之后,第三种被广泛套用的金属 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在空气中很快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可防止进一步氧化,此氧化膜不溶于水,因而使铝不与水作用 铝在氧气中加热时剧烈地燃烧,发出炫目的白光,并放出大量的热 铝与氧结合的能力很强,是亲氧元素,它能从许多金属氧化物中夺取氧,而且产生大量的热,温度很高,可使游离出来的金属熔化由此可制取金属,常称铝热法,冶金工业上用铝热法制备金属铬,锰,钒等例如: Cr2O3 + 2Al = Al2O3 + 2Cr 铝是两性金属,可与稀酸(盐酸或硫酸),强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同时放出氢气 把铝放入冷硝酸中,会使其"钝化",而不与稀酸反应 铝的最主要用途是制造各种轻质合金,铝合金具有质轻硬度大的优点,广泛地套用于航空,汽车工业以及国防工业上,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的套用也越来越广泛,如制造门窗,家俱和饮具等纯铝也大量用来制作电线和电缆,此外也用于制造特种漆料,药膏,化妆品软管和容器及包装箔等有机铝化合物,如三乙基铝为立体定向聚合催化剂 铝的用途 (1)铝的密度很小,仅为27g/cm3,虽然它比较软,但可制成各种铝合金,如硬铝,超硬铝;防锈铝,铸铝等这些铝合金广泛套用于飞机,汽车,火车,船舶等制造工业此外,宇宙火箭,太空梭,人造卫星也使用大量的铝及其合金例如,一架超音速飞机约由70%的铝及其合金构成船舶建造中也大量使用铝,一艘大型客船的用铝量常达几千吨 (2)铝的导电性仅次于银,铜,虽然它的导电率只有铜的2/3,但密度只有铜的1/3,所以输送同量的电,铝线的质量只有铜线的一半铝表面的氧化膜不仅有耐腐蚀的能力,而且有一定的绝缘性,所以铝在电器制造工业,电线电缆工业和无线电工业中有广泛的用途 (3)铝是热的良导体,它的导热能力比铁大3倍,工业上可用铝制造各种热交换器,散热材料和炊具等 (4)铝的表面因有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不易受到腐蚀,常被用来制造化学反应器,医疗器械,冷冻装置,石油和天然气管道等 (5)铝粉具有银白色光泽(一般金属在粉末状时的颜色多为黑色),常用来做涂料,俗称银粉,银漆,以保护铁制品不被腐蚀,而且美观 (6)铝在氧气中燃烧能放出大量的热和耀眼的光,常用于制造爆炸混合物,如铵铝炸药(由硝酸铵,木炭粉,铝粉,烟黑及其它可燃性有机物混合而成),燃烧混合物(如用铝热剂做的炸弹和炮弹可用来攻击难以着火的目标或坦克,大炮等)和照明混合物(如含硝酸钡68%,铝粉28%,虫胶4 %) (7)铝热剂常用来熔炼难熔金属和焊接钢轨等铝还用做炼钢过程中的脱氧剂铝粉和石墨,二氧化钛(或其它高熔点金属的氧化物)按一定比率均匀混合后,涂在金属上,经高温煅烧而制成耐高温的金属陶瓷,它在火箭及飞弹技术上有重要套用 (9)铝板对光的反射性能也很好,铝越纯,其反射能力越好,因此常用来制造高质量的反射镜,如太阳灶反射镜等 (10)铝具有吸音性能,音响效果也较好,所以广播室,现代化大型建筑室内的天花板等也常用铝 铝的生物功能: 铝不但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还可以入药治病如用Al(OH)3治疗胃病及十二指肠溃疡已有多年历史胃舒平等也是含铝药物人体内的微量铝可阻挡肠道内磷的吸收,降低血磷,阻止继发性副甲状腺机能亢进引起的血磷增高,软组织钙化及肾结石形成,但是,过量铝摄入身体也会带来危害由于铝制品及铝化合物的广泛套用,现代人身体内的铝含量比古代人增加了2倍当铝制品盛放咸,酸性或碱性食物时,其表面保护膜就会遭到破坏,氧化铝就会被溶解成胶体溶液这种氧化铝融合在食物中,便会使人体铝摄入量增多如此,日积月累,势必影响健康 当人体内蓄积的铝超过正常值5倍以上,即可破坏某些酶的活性,降低胃酸,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铝还可以抑制消化道对磷的吸收,干扰磷的代谢,破坏正常钙磷的比例,影响骨骼和牙齿的发育,并能使骨骼脱钙,软化,疏松 在正常人的大脑中,铝的含量仅为2 mg~3mg由于铝的摄入量过多,天长日久也会在大脑中堆积起来,尤其易堆积在大脑皮层和随意运动的大脑海马区等部位,使人的记忆力减退,情绪淡漠,反应迟钝,心情烦躁,精神萎靡,使人脑组织老化速度加快,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老年痴呆症 此外,长期摄铝过多,还会使人的皮肤皱纹增多,头发容易脱落,视力下降 使用铝制炊具的另一个最大弊端,在于隔绝了人们摄取铁的一条重要渠道,使患缺铁性贫血的人与日俱增,尤其是妇女儿童更为明显 为了减少铝制炊具中铝对人体的过量摄入,在使用铝制炊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应避免同其它硬质器具摩擦,以防铝表面氧化膜被破坏;2铝制品不宜久放盐,酱,醋,酒,茶,水果汁,发酵粉,牛奶等调味品和饮料,以防铝溶解进入食物;3铝锅烧煮食物时间不宜太久,应控制在4h以内不要在铝锅内炸食品;4由于氟对铝的腐蚀性强,所以在含氟量高的水质中,尽量减少使用铝制炊具 在酸雨地区,酸雨渗入地下,会引起地下水酸化,酸化的水中的铝,铜,锌,镉比中性地下水中高几十倍 铝合金 以铝为基加入其他元素组成的合金纯铝的导电,导热和耐蚀性能良好,主要用作导电,导热材料,但强度低,不宜作结构材料铝可与许多化学元素形成合金以改善性能铝合金比重轻,比强度接近合金钢,比刚度超过钢,塑性好,铸造和可切削性也较好,适宜制造重量轻的结构部件,因此成为航空工业不可缺少的材料,在交通运输,建筑,轻工,化工,仪表机械等部门,在家用器具方面也得到广泛套用铝及某些铝合金用阳极氧化等法处理,通过着色工艺,生成各种颜色,广泛作包装,装饰材料使用 铝合金的主要套用领域:战机、舰船、飞弹、火箭、人造卫星、战车、高速列车、汽车、高层建筑。 非金属材料 水泥 水泥:水泥是最常用的建筑材料,它也是矽酸盐,普通的水泥也称为波特兰水泥它是由石灰石和粘土配合,加热到烧结的程度,而后粉碎研磨制成,旧时也称水门汀,是由英文音译而来 水泥在空气或水中都能硬化 水泥主要性质 普通水泥主要成分 反应条件 主要设备 主要原料 黏土 石灰石 石膏(辅料) 水泥回转窑 高温 矽酸三钙:3CaOSiO2 矽酸二钙:2CaOSiO2 铝酸三钙:3CaOAl2O3 水硬性 1建筑用粘合剂——水泥沙浆的 成分是什么 2混凝土又是什么做成的 水泥 沙子 和水 的 混合物 水泥 沙子 和 碎石混合而成 陶瓷是一种古老的制品,它是由粘土或粘土加入石英和长石等的混合物经成形,干燥和焙烧而成的 陶瓷:陶瓷是统称,陶器和瓷器不一样,陶器是质地较粗的陶瓷制品瓷器是质地较细,不透明或半透明的陶瓷制品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陶瓷质材料,叫做陶瓷涂层 搪瓷:在钢铁等制件的表面用陶瓷类材料进行处理,形成耐腐蚀的覆盖层,就是搪瓷可耐高温,但易裂开。 陶瓷 陶瓷种类,性能 反应条件 生产过程 主要原料:黏土混合,成型,干燥,烧结,冷却高温 土陶,陶器,炻器,瓷器抗氧化,抗酸碱腐蚀,耐高温,绝缘,易成型 陶瓷材料 1传统陶瓷 原料: 天然矿物( 岩石,沙子,粘土,……) 制备 : 烧制 例如 水泥,玻璃,砖瓦,耐火材料…… 2几种新型陶瓷材料 (1) 高温结构陶瓷 原料: 氮化矽,碳化矽,…… 制备: 1700 ℃ 烧结 用途: 汽车,飞机发动机 陶瓷刀具 ( 超薄 ) ( 2 ) 透明陶瓷 ( 光学陶瓷 ) 特点 光学性能优异 耐高温 ( 熔点 2000 ℃ 以上 ) 用途 高压灯 ( 如高压钠灯 工作温度 1200 ℃ 寿命1—2万小时) 防弹玻璃 ( 3 ) 光导纤维 ( 4 ) 生物陶瓷 特点: 耐腐蚀, 稳定性好 用途: 人体器官,组织修复,再造 ( 5 )金属陶瓷 随着火箭,人造卫星及原子能等高技术的发展,对耐高温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希望材料既能在高温时保持很高的强度和硬度,能经得起激烈的机械震动和温度变化,又有耐氧气腐蚀和高绝缘性等性能但无论是高熔点金属还是陶瓷都无法同时满足这些要求 金属陶瓷是由陶瓷和粘接金属组成的非均质的复合材料陶瓷主要是氧化铝,氧化锆等耐高温氧化物或它们的固溶体,粘接金属主要是铬,钼,钨,钛等高熔点金属将陶瓷和粘接金属研磨混合均匀,成型后在不活泼气氛中烧结,就可制得金属陶瓷 金属陶瓷兼有金属和陶瓷的优点,它密度小,硬度高,耐磨,导热性好,不会因为骤冷或骤热而脆裂另外,在金属表面涂一层气密性好,熔点高,传热性能很差的陶瓷涂层,也能防止金属或合金在高温下氧化或腐蚀 金属陶瓷广泛地套用于火箭,飞弹,超音速飞机的外壳,燃烧室的火焰喷口等处 有机合成材料 1塑胶 塑胶是指可以塑造的材料,或者说具有可塑性的材料,它应该包括陶土和石膏之类的材料 而目前塑胶的概念已经是专指高分子合成材料塑胶,纤维和橡胶并无严格的分界线,例如纤维未定向拉伸之前,或橡胶在低温下都是塑胶 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和聚丁烯等,它们的原料均来源于石油或天然气,因此在塑胶中是产量最大的品种聚乙烯为其代表,如食品包装袋,油桶是我们最熟悉的套用但它的主要缺点是受热和在空气中易老化 聚氯乙烯的最主要缺点是耐热性差,超过60℃就要变形,还有一定毒性不过目前已出现无毒的聚氯乙烯树脂。 橡胶 天然橡胶能从近500种不同植物中获得,但主要是从热带植物——橡胶树中取得目前年产量为300万吨天然橡胶在综合性能上均优于目前所有的合成橡胶。 丁苯橡胶是合成橡胶的最大品种 氯丁橡胶也被称为"万能橡胶" 新型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等)对人类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这个道理其实不难理解,就像一个普通业务员和一位业务经理同时出去跑客户一样,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经理成绩更好、遭受的挫折更少。为啥呢?因为二者的能力、配置以及对资源的调配权限天差地别,自然会带来不同的回报。
古人打仗也是这样,那时确实很有很多身先士卒、亲自冲锋陷阵的武将,但他们个人作战技术更强、装备更好、人员配置更优,并且还拥有不同程度的主导权,自然战损率低得多。
敢冲锋陷阵的一线将领,作战技能一般都比较高强
古时战场上的将领分两类,一种是统帅,即主要负责研究形势、制定战术、协调各军等工作,另一种是猛将,身先士卒、率领军队冲锋杀敌。不过也有很多佼佼者身兼这两种职能,比如楚霸王项羽、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猛人冉闵、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秦王李世民等等。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能在战场上担负率军冲锋任务的将领,基本上都是从残酷的战场上成长起来的精英,并非泛泛之辈,毕竟如果一上场将领就挂了,那队伍的战斗指数起码得下降50%。项羽自不用说,被一些朋友奉为神人的冉闵,在战斗力方面确实高得惊人:临阵对敌时,他双手各拿一把长柄武器,骑在战马上横冲直撞,所到之处敌军人仰马翻,如同一辆威力十足的坦克。
而南朝的刘裕,他能从一位小兵成长为一国之君,与其武力密切相关。前期在基层参与平叛时,他曾经只身一人手持长刀追杀上千敌人;后来在平定桓氏的战斗中,刘裕深陷重围,但他毫无惧色,背靠大树、挥舞长刀,顽强作战,一直坚持到援军前来。
说得再直接点,古代战士能成为武将,靠的不是偶然:战斗力不强、运气太差的小兵,根本没机会成长为将领;能担任猛将的,自然是技艺高强、武力爆棚、在血腥战场上成长起来的佼佼者。
硬性优势:将领个人防护更佳
如今的古代战争剧,经常有这样的场景:无论数量多庞大的军队,一水的精良装甲,明晃晃的闪瞎眼;将领的装备,则主要体现在颜色更华丽、造型更夸张等方面。
但在真实的 历史 上,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顶级装备太昂贵了,而且损耗较大,不可能大规模列装。
我们的史书有一个不好的特点:执着于讲人和事,忽视技术和硬件,但我们可以仍然可以从一些细节中发现古时装备的防护能力。
如李世民与窦建德的虎牢关之战中,他的堂弟李道玄冲锋陷阵:
这段话信息量很大:首先,李道玄自己在敌阵中来回冲杀,全身上下中箭无数,仿佛一个刺猬,但战斗力仍未受到影响;不过,他随手射敌人,却是一箭一个,也许有他射术高超的原因,但双方装备的防护能力差别才是关键。
而普通士兵想要配备比肩将领的装甲,也并非不可能:能够跻身精锐部队即可。举三个例子:
南北朝时期的“宇宙大将军”侯景反叛东魏,在面对前来平叛的慕容绍宗大军时,他让手下步卒身穿 短甲 ,冒着火力冲入敌阵专砍马腿,一举击败对方的彪悍骑兵;
李世民手下的核心精锐是“玄甲军”,也就是身穿黑色装甲的骑兵,人数只有千余人,他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在公元622年平定刘黑闼之乱时,面对敌军的两万步骑,李世民帅玄甲军“击其骑兵”,依靠装备与技术优势平推对方弱势骑兵后,“趁胜蹂其步兵”,大获全胜;
大唐建立后,一线部队装备普遍较好。比如在出击薛延陀的诺真水一战,唐军的骑兵遭受对方箭阵,但只是“马匹多死”,军人没啥大事;接下来唐军化身为步兵,挺起长枪猛冲,一举击败敌人,可见他们的装备防护水平相当不错。
但在大多数时候,一线小兵的装备是远远比不上将领的,存活率自然较低。
将领都有“警卫团”
关于古时将领的“亲兵”,史书中正式的记录比较少,但并未无迹可寻。
中国封建 社会 的军制,基本上都是秦军制度的延续与改进,那么我们看看秦军在这方面的规定。《商君书·境内》,对于军队的配置进行了严格说明,关于将领的随身亲兵也有详细的记录:
大意是这样:一百人设一将带领五百人的将领,有短兵50人;带1000人的,则有短兵100人国尉,短兵1000人;大将,短兵4000人。在战场上,如果将领战死,而短兵却活着,那么这些短兵都要被处罚。但如果短兵能斩获对手的一颗首级,他就能免除刑罚。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的短兵,在战场上不仅要作战,还担负起保卫将领的职责,甚至要承担连带责任。后世武将的亲兵规模也许比不上秦时,但一定存在,毕竟优秀的武将是战场上最稀缺的资源。
将领掌握战场指挥权,而一线士兵则是炮灰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线士兵之所以战损极高,主要源于他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无论是攻城战,还是野外对冲,即使再高明的战术,其基础也是大量士兵的性命;更别说战局不利时,为了拖延时间,为将领、统帅创造脱身的机会,大量基层军人被当作炮灰。
而相比较而言,将领们则拥有更多主动权:
首先,将领们并不是没头脑的猛冲猛打,他们亲自出击,往往是在战局关键时刻,自己亲自上阵鼓舞士气、给对方致命一击;大部分时期,都是基层士兵在第一线用性命硬钢对方的冲击;
其次,他们有马,战局不利时可以率先跑路,而大部分步兵则喊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
因此,虽然看似都在一线作战,但将领们所具备的软硬件优势,并不是一般小兵所具备的,这就是两者战损率相差悬殊的原因。
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血腥的真实战场上没有主角光环,条件优越的将领们也面临着生命威胁:
南北朝时期东魏名将彭乐,他在战场上极为勇猛,曾经几乎活捉西魏***宇文泰,但也曾被敌人捅破肚子、肠子都流了出来;
上文所提的李道玄,也正是死在战场上;
如今家喻户晓的两大门神:秦叔宝与尉迟敬德,是猛将的代名词,但这两人也遭受伤病的袭扰。秦叔宝自称“出血数斛”,玄武门之变后就专心养伤,没多久就因病去世。而尉迟敬德则也满身伤疤,后期大部分时间都闭门养身。
所以说,兵者,危道也,真实的古代战场并不是大部分电视剧中展现的那样,正常人不会去歌颂、渴求战争。
战争大概是人类 社会 最残酷的事,当你踏入沙场就不存在贫富尊卑,但始终有人在战场上马革裹尸,也有人在战场上侥幸而归,平步青云,这是为什么呢?
1装备优势
战场上带头冲锋的大将之所以是大将,他所得到的装备肯定与那些无名小卒不一样。在影视剧中那些将军前锋满身的铁甲,而普通的士兵几乎没有盔甲,只是穿能辨别敌友的布衣。
古代生产力和生产技术低下,相应的铜铁等的产量就非常的少,有限的铜铁产量还承担着非常多的用途,比如农业、装饰等。自然能够分配给军队的金属就少之又少。在军队直接参战的军人军衔越高,他的盔甲等级就越高,等级越高盔甲的防护能力就越强。军队给予大将的物资倾斜越大、盔甲越好,自然大将的生存率越高。
2战斗力使然
大将的能在残酷的战争中不战死也有自生的能力原因。
能带头冲锋的大将他的战斗力自然不容小觑,要么他有挽牛之力,靠一身蛮力就可大杀四方,要么他有高超的战斗能力和充足的战斗经验,能够在战争中化险为夷。
3周围下属的保护
大将能在战斗中有较高的存活率,也少不了周围心腹的保护。在军队中一个大将能直接决定下属的升迁和战功多寡,去除大将的个人魅力不谈,如果你是大将的下属,上了战场杀不杀敌先不谈,在自己能保命的情况下,当然是优先的保护大将,也许救了大将一命,那以后的官职自然不必操心。
大将在战争中的存活率高是装备、个人能力、他人保护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单靠大将本身的战斗力是难以实现的。
古代那么多勇猛的武将(张飞,关羽,项羽)为什么在千军万马前打来打去,,就不会死呐而且还总是第一个冲,但他们就是不会死,说是武艺高强,但如果是真的那也太神话了其实这些都是演义编的,当然在古代打仗将军确实不容易死,武艺高强是一部,但决不像演义或电视剧里的秦琼,程咬金,那些,能打几百个都不死的。
古代打仗时将军冲锋为什么不容易死,原因有三!
第一,一般战争中,将军是全军的重点保护对象,越高级别的将军越是如此。因为一旦将军战死,军队里又不能立即任命出新的将军,整支军队就会指挥不灵,进不能进退不能退,有被歼灭的危险,这也是为什么夏侯渊意外战死后,全军立即推举出张郃做主帅非常重要。
在一场战斗中,将军的任务是合理配置自己能掌握的资源,以尽量小的代价完成战斗任务,不一定要用个人武力来体现自己的能力,而且一般来说指挥调度比起打架来要困难得多,所以不会因为将军打架不够厉害士兵就不服。
第二,将军穿上的装备要比普通士兵好得多,战国时候的铠甲,多用金属所做,在战国初期至前后期,战国将士普遍用牛皮甲硬藤甲,主要用来抵挡弓箭,从战国中期开始,战国出现了铁甲以及金属铠甲,士兵的铠甲多用铜所做,副将以上的官职的将士铠甲为铁所做,那时我国的冶铁技术不发达,所以铠甲大多说都用牛皮硬藤铜所做,但也有金属铠甲。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后来将军的装备就更好了。
第三,将军除了给将军穿上结实的装备外,一般身边还要保留卫队,并且全军主帅通常不可以亲自上阵杀敌(骑兵将军一般是需要带队冲锋的,主要是因为移动速度比较快,把将军自己丢下一是指挥失灵二是对将军来说更危险,即使上阵杀敌的将军也是全军重点保护对象),不仅如此,将军的指挥中枢要严密设防,尽量不能让对方找到破绽,而交战中需要抓的一个重要机会就是去攻击敌方的指挥中枢,一旦打破指挥中枢斩杀或者俘虏对方的将军基本就可以宣告本次战斗胜利。
亲兵:就中国古代来说,一般是跟将领同乡同族或者有过出生入死的经历中选拔的士兵,泛指受到将领本人信赖的部队。
古代军队将领的亲兵一般跟随将领,目的是负责保护将领的安全。平时担负警戒、传讯等任务,战时随将领冲锋陷阵。一般多为同乡、同宗亲属。亲兵不会参与屠城、烧杀、劫掠等行为,但他们的待遇比一般军队士兵要高很多。古代打仗军规中一般都会有,“主将死,亲卫无故而存者皆斩”的铁律。
中国古代隋唐以前包括隋唐由于世家门阀强大,诞生了家将以及家臣这种角色,一般是由世家门阀收养孤儿从小训练而成的,其特点是忠诚,悍不畏死和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等或充任将领私人卫队或在战场中的决定性力量,明朝晚期卫所制的徒有虚名,导致地方将领都虚报人数,截留粮饷以用来训练家丁这种特殊兵种,不可否认其战斗力比一般营兵更加强悍和忠诚,但是数量极少,如吴三桂只养了几千家丁而已,耗费颇多。
基于这三点原因所以在战争中将军是很少战死的,当然,打的仗多了总有可能遇险,曹操的传记记载中就曾经多次遇险。两河流域古代也有发达的文明,国王也常常需要统兵打仗,战死的国王并不少。
冷兵器时代,大将冲锋陷阵,却死得不多,为何?因为大将冲锋陷阵的不多呀!你这问题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那几部 历史 书上统计了大将冲锋陷阵的数据啊?
随唐以前,文臣武将好象还有个明显的区别,宋之后,重文抑武,文臣武将的区别就小了很多,辛弃疾算文算武?文天祥又算文算武?洪承畴又算文还是算武?还有曾国藩,算文还是算武?所以,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也不是一些人想的,大将就是提刀冲锋陷阵砍人的。
部队军官,至少两个层级,一是中下级军官,主要负责战斗指挥,是战术级别,这些军官,是要冲锋陷阵的。高级军官,是负责战役指挥的,他们的主要职责事前策划战略战术,事中排兵布阵,战役过程的随机应变。题主所说的大将,应该是高级军官层面,冲锋陷阵本就不是其主要职能,让他冲在第一线,就是该大将失职,大将基本不要当了。就算在古代,也往往被讽刺为“匹夫之勇”,实不足道也。
就算有些战役,因为战法不同,主将有亲冒箭矢的风险,比如项羽的破釜沉舟,比如霍去病的长距离突袭战,主将身边也有亲军卫队。在明的军制中,就有明确规定,主将战死,卫队一律殉死,这是要保证卫队要起到保护主将的作用,只能死在主将前头。
认为冷兵器战,是以主将阵前单挑决胜负的,是受戏曲、演义的荼毒影响,错误在理解古代战争。戏剧舞台上无法表达千军万马的战争形态,只好用双方主将在舞台上单挑一番来拟象表达,大家看得明白,看得热闹。由此延引到演义、评话这类文学作品,也成了武将单挑,大将们个个武艺惊人,老百姓喜闻乐见。可真拿这当 历史 战争原邈,就大谬了。
古代战场,冷兵器搏杀,刀来枪往一个不小心就会身首异处。武将常常带头冲入敌阵之中却生存率很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武功卓越、体力过人,胆大且艺高。
古代想成为武将,常见的途径有两个。 一是考 :自唐代开始,就设有武举考试,考中的有机会成为武将。武举考试包括力量测试,比如举石锁,舞大刀等;弓术考试,通常分为步射和骑射,要求不仅有准度,还要拉开较重的弓;兵器考试,对力度和准度都有严格要求。这样的考核内容,目的是筛选出身体强壮,力量过人,武艺精湛的后备军官。 二是升 :一些士兵通过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累加到一定程度被提拔为武将,能在多次战役中存活并大量杀伤敌人立军功,战斗技巧一定是不差。这两类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身体素质好,武技精熟。因此当他们与普通士兵对砍,胜率非常高。
清代武举考试
装备精良,兵器趁手,护具齐全。
古代战场上,盔甲的重要程度极高,一套制作精良的护甲,对劈砍和穿刺都有较高的防御性,普通刀剑很难砍破,更无法伤害到穿盔甲的人。而护甲简陋甚至没有护甲,就非常容易在刀来枪往中遭遇不测。通常来说,武将的盔甲会好于普通士兵,因此在战阵中,生存几率就大大提高。并且发给普通士兵的兵器通常是量产的,制作工艺较为粗糙。而武将的兵器常常是精挑细选的“神兵利器”,因此武将身穿重甲,手拿利器,占据上风。
骑马作战,灵活机动
武将上战场,通常是骑马的,本身骑兵对步兵就具有天然优势。骑兵进行全力冲锋时,步兵常常很难抵挡。此外,骑在马上挥舞兵器,有天然的高度优势,骑在马背上的武将很容易攻击到普通步兵,而步兵伤到武将难度很大。即便是战斗不利,陷入危险,武将骑马也比较容易利用机动性突围逃脱,从而存活下来。
有随身护卫协助作战,保护安全。
武将很少有单枪匹马冲入敌阵的,通常是有随行的亲兵侍卫。这些人一般战斗力较强,士气高昂,装备较为精良,能和武将组成一支“战斗小组”相互配合。并且这部分士兵对武将忠诚度很高,一旦陷入不利,大多数情况下会奋力保护武将安全。比如成吉思汗就长备有一支“怯薛”同进同退;亚历山大的“伙伴骑兵”常和亚历山大本人一起冲锋。有了这些精锐士兵的协助,大将相对安全的多。
贵族“同行”网开一面
最典型的是古代欧洲的骑士,即使落败通常对方也不会直接杀死。一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事做的太绝万一下次轮到自己怎么办;二是为了留个活口勒索巨额赎金。
综合以上,古代战场上大将的死亡率不高。但是事情也不是绝对,古语讲: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有些指挥官喜欢“斩首行动”,一开战就先拿对方军官下手。所以,打仗还是一件风险极高的事情。
在古代打仗的时候,要冲锋陷阵的时候,明明自己排在第一队冲锋,明知道前面必死无疑,这个时候上级命令冲请问究竟士兵心里害怕吗
事实上,中国古代大型战争动不动就是几十万上百万,前排的敢死队为什么会拼死冲锋,要知道,基本上前排冲锋全部是炮灰,但是,一旦前排悍不畏死,气势上就先胜一分,在冷兵器时代绝对是赢了一半。
其实,究其原因,人都会怕死,没有人是不怕死。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而害怕是没有用的,谁让你来当兵呢。只要当兵,平时就要有随时上战场以身殉职的的思想准备,而且在时的教育训练也都是围绕这个来进行的。
此外,战争是残酷的,你不消灭敌人,敌人就要消灭你,在战场上,一旦发现身边的战友突然倒下,血洒疆场时,绝大多数士兵心理就会逆转,此时不再是害怕,而是复仇,这和军队中士兵的血性有关,越战越勇并非是空话。
而且,只有往前冲消灭敌人才有生路,退却生不如死,是没有出路的,当逃兵即使侥幸逃生,事后不仅被乡邻耻笑,更要被判罪处罚。
另外,像这类逃跑或者装死的士兵,在二战的时候,当时的美国士兵在参战时,为了保险起见,都会在这些躺在地上的日本人尸体插上一刀!中国古代清点人数的时候,会选择割耳朵或者人头,根本逃不掉。
这要从2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一是大将亲自冲锋陷阵的肯定不多,**电视的那些片段虚构成分较多,小说里面的描述将军冲锋陷阵也是“春秋笔法”较多,符合一般情况的是,低级军官带领士兵进攻,高级大将在后方,不然动不动大将就战死,这也太危险啦。
二来古代冷兵器时代,大将的铠甲防护比一般的士兵强,基本上是全身上下都有,其一副铠甲的成本据说是一个地主家庭一年的收入,所以不会普及。而一般士兵仅仅有一副马甲式的防护,防护水平天差地别。
因此,防护水平不同、接触敌人的多寡,就决定了将军和士兵的伤亡水平不同。
首先你先把打仗和战争的目的弄清楚,战争的就是消灭对方,抢夺对方的地盘和国家,古往今来一个道理,冷兵器时代也是如此,不象小说演义那样,二将交锋,比武义量招数。一将阵亡全军覆没,这只是从小说中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发展,世界人口不断彭胀,一枪一刀显然不行,枪炮火药也就应运而生,一发炮弹一死一大片,还是那句话,战争主要目的就是消灭人口,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和日本发动了战争,开始的时候只是飞机,坦克,舰队之间的博斗,杀伤力不是特别大,后来美国发明了原子弹,这家伙真利害,所以说两军交战,主将很少伤亡,保护是多方面的,战争的主要目的就是消灭人口。
因为冷兵器时代,将领也是要在指挥位置的,没有说冲杀在前的(特殊情况除外),古代打仗其实和现代差不多,不是像平话小说里那样动不动就主将单挑的,那只是演义。
明清时的野战,两军对垒,双方主将是严禁作为前锋的锋矢冲锋陷阵的!(这很容易成为对方的众矢之的受到集火攻击而阵亡)
野猪皮归定:伍长阵亡,而部下未能抢回尸体逃回者,全体斩首!以此类推,就算是旗主战死,也更没人敢抛弃他的尸体自顾逃亡!
更何况旗主及以下部众都有白甲兵(千里挑一丶万里挑一的军中精锐)的保护!这些精锐都身穿外层棉甲,内穿链甲,中间穿一层铁甲或棉甲外层缀铁片!三层甲衣,一般的箭矢、火枪是难以远距离射穿的,主将的防护就更加精良了!(主将战死,护卫他的卫队全部斩首)
明军将领有家丁(近卫军)保护,其衣甲武器比普通军士要强得多,不会比对阵的满人白甲兵差。
因为家丁是将领自已掏钱养的精兵,是保命的本钱啊!所以一般不会用来作为前锋冲锋在前!
不管是野战(浪战)还是攻城(野猪皮强悍,一般主攻,明军弱势主守)主将和近卫军是不用作为前锋进攻或者防守的,而是使用炮灰先打消耗战,所以主将一般都躲在后方或比较安全的位子,不会直面敌军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