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是一个非常令人向往的地方,在这里有太多的美景,太多的不可思议。不过要说南极最吸引人的,估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在海洋里面所漂浮的那些,一座一座庞大的冰山了,而且每一座冰山都有自己不同的形态。但是说到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它的颜色,普通的冰山颜色一般是白色或者说是呈现出蓝光的冰山,这是比较常见的颜色,可是在南极就是有与众不同的冰山,冰山居然能够呈现出翠绿色。
也就是说这里的冰山并不是我们平时所看到的那种雪白色,或者说是发蓝光的冰山,而是呈现出那种像是祖母绿一般的颜色的冰山,是不是感觉非常不可思议?其实关于这里的绿色冰山,在之前就已经发现。不过关于这种颜色的冰山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一直困扰着科学家,因为它的颜色确实是与众不同,而且这里的冰层里面是没有任何的气泡,可以说它的清晰度要比普通的冰山更高一些。
关于冰山的形成,相信很多人都有所了解,是由冰架的边缘崩裂之后出现的,是在海洋之中自由漂浮的一些大型的冰块。而它的起源是来自于陆地的冰川冰,这些冰川冰则是由于积雪相互挤压之后,有部分被挤压出去,还有一部分则被封闭在冰川之中,形成一些小气泡,经过漫长的岁月之后变得比较坚硬。不过这些冰山里面多少都会有气泡,有些年代特别久远的气泡是比较小,但是比较密的,当然也正是由于这种情况,它们吸收的波长光比较多,而波长较短的蓝光就会散射,所以经常能够看到有些冰山呈现出来的颜色是蓝色的。
可是在南极这个地方所出现的这种绿色的冰山,却跟蓝色的冰山是完全不一样的颜色,那么这种情况下也就是说这些冰山并不是属于冰川冰所形成的,现在科学家通过研究之后终于弄明白,原来这个地方所形成的这种绿色的冰山,应该是来自于一种特殊的化学成分,那就是氧化铁,因为还有了这种成分,所以才会产生这种祖母绿的色调。
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南极洲就发现了很多在这种绿色基底的冰山,科学家还给它起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名字叫做玉石。在2016年的时候,研究人员在南极的冰架上采集了绿色的冰进行了化验,结果发现在冰样里面含有了氧化铁。铁的氧化物是可以反射红色和橙色光的,但是它能够直接吸收掉蓝色的光,如果这些氧化物在冰川流动的过程中,由于重力和摩擦力摧毁融入到水中,那么就会形成了这种绿色。
所以科学家表示在南极地区可能正是由于这种成分的存在,所以才导致这个地方出现了独一无二的这样的奇观,那就是这个地方的冰川呈现出这种翠绿色。这一神奇的景象在别的任何地方的冰山都是之前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的,当然如果这些冰山里面确实已经正式含有了这种氧化铁,那么也就解开了之前一直困扰科学家的一个难题。
而这种不同寻常的冰山,如果它真的富含了氧化铁,那么它可以说是带来了另外一个之前所不存在的作用,就是它能够将营养物质通过这样的方式运送到海洋之中,可以为海洋的食物网提供更多的营养成分,尤其是依赖于海洋生存的微观浮游生物,可以借助这样的方式来获取足够的营养。
科学家表示,虽然我们现在对于这种绿色的冰山还有太多的谜题没有解开,也不知道这种绿色的冰山它究竟对于南极海洋生物的生存有多重要,但是随着不断的深入研究,相信我们会逐步的解开,逐步的去发现它的重要性和它更多的奥秘。
海水冻结而成的咸水冰
海冰(sea ice)是淡水冰晶、“卤水”和含有盐分的气泡混合体,包括来自大陆的淡水冰(冰川和河冰)和由海水直接冻结而成的咸水冰,一般多指后者。广义的海冰还包括在海洋中的河冰、冰山等
咸水冰是固体冰和卤水(包括一些盐类结晶体)等组成的混合物,其盐度比海水低2~10‰,物理性质(如密度、比热、溶解热,蒸发潜热、热传导性及膨胀性)不同于淡水冰。
分类编辑
按发展阶段,可分为初生冰、尼罗冰、饼冰、初期冰、一年冰和老年冰6大类;按运动状态可分为固定冰和流冰两大类。固定冰与海岸、海底或岛屿冻结在一起,能随海面升降,从海面向外可延伸数米或数百千米。流冰漂浮在海面,随着海面风向和海流向各处移动。海冰在冻结和融化过程中,会引起海况的变化;流冰会影响船舰航行和危害海上建筑物。
按形成和发展阶段
初生冰最初形成的海冰,都是针状或薄片状的细小冰晶;大量冰晶凝结,聚集形成粘糊状或海绵状冰,在温度接近冰点的海面上降雪,可不融化而直接形成粘糊状冰。在波动的海面上,结冰过程比较缓慢,但形成的冰比较坚韧,冻结成所谓莲叶冰。
冰皮是由平静的海面直接冰冻结成或者是由初生冰继续冰冻而成的海面冰层。它的厚度大概是5厘米,比较脆,容易被海面的风或海面的水流弄碎,变成长方形的薄冰块。
尼罗冰初生冰继续增长,冻结成厚度10cm 左右有弹性的薄冰层,在外力的作用下,易弯曲,易被折碎成长方形冰块。饼状冰破碎的薄冰片,在外力的作用下互相碰撞、挤压,边缘上升形。成直径为30cm 至3m,厚度在10cm 左右的圆形冰盘。在平静的海面上,也可由初生冰直接形成。
一望无际的海冰
莲叶冰莲叶冰是直径在30厘米到3米之间,厚度10厘米左右的浮冰。在较为平静的海面上,初生冰可以直接冻结为莲叶冰。而大块的冰皮或尼罗冰破碎后也可以形成莲叶冰。莲叶冰的边缘由于与其它冰块碰撞,而形成一圈凸起,而且形状近似圆形,所以仿佛海面上的一朵朵莲叶,故称为莲叶冰。
初期冰由尼罗冰或冰饼直接冻结一起而形成厚约10~30cm 的冰层。多呈灰白色。一年冰由初期冰发展而成的厚冰,厚度为30cm 至3m。时间不超过一个冬季。老年冰至少经过一个夏季而未融化的冰。其特征是,表面比一年冰平滑。
灰冰和灰白冰和白冰当寒冷持续时,初生冰、尼罗冰、冰皮和莲叶冰会混杂在一起,厚度继续增加。当厚度增加到10至15厘米时,冰面多呈灰色,称为灰冰。灰冰脆而易断,受挤压的时候会折断而重叠,增加厚度。厚度增加到15至30厘米时,冰块颜色从灰色过渡到灰白色,称为灰白冰。而当厚度增加到30厘米以上时,色泽变为白色,表面凹凸不平,形状也变得不规则了,这时的浮冰称为白冰。 [2]
按运动状态
固定冰是与海岸、岛屿或海底冻结在一起的冰。当潮位变化时,能随之发生升降运动。多于沿岸或岛屿附近,其宽度可从海岸向外延伸数米甚至数百千米。海面以上高于2m 的固定冰称为冰架;而附在海岸上狭窄的固定冰带,不能随潮汐升降,是固定冰流走的残留部分,称为冰脚。搁浅冰也是固定冰的一种。
流(浮)冰,自由浮在海面上,能随风、流漂移的冰称为流冰。它可由大小不一、厚度各异的冰块形成,但由大陆冰川或冰架断裂后滑入海洋且高出海面5m 以上的巨大冰体——冰山,不在其列。
流冰面积小于海面1/10~1/8 者,可以自由航行的海区称为开阔水面;当没有流冰,即使出现冰山也称为无冰区;密度4/10~6/10 者称为稀疏流冰,流冰一般不连接;密度7/10 以上称为密集(接)流冰。在某些条件下,例如流冰搁浅相互挤压可形成冰脊或冰丘,有时高达20 余米。 [2]
冰山雪菊王的药效如下:
1、营养心肌
野菊花含菊醇、野菊花内酯、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多种活性成分。其水提取液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保护作用,能提高心输出量,增加心肌供氧量,保护缺血心肌的正常生理功能。
2、调节三高
现代药理实验证明,野菊花含有刺槐素-7-鼠李糖葡萄糖。野菊花内脂、苦味素、挥发油、维生素A及维生素B1等,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对金**葡萄球菌、白喉杆菌及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3、杀菌消炎:菊花性凉,有疏风清热,解毒消肿,健脑明目等功效,对肺炎、鼻炎、支气管炎、咽喉肿痛等有明显效果。因此具有杀菌、抑菌、消炎、预防感冒和慢性肠炎的功效
4、美容养颜:由于昆仑雪菊具有去除体内垃圾的功效,因此利于消脂减肥和排毒养颜。
5、改善神经:长期饮用昆仑雪菊对经常失眠者效果也很不错。
6、益肝明目、通便排毒之特性。对用眼过度造成的视觉疲劳与饮酒造成的肝脏伤害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不适宜饮用人群:
1、低血压者及孕妇慎饮。
2、胃寒者不可饮用太多:用量太多会导致寒胃更加严重。
扩展资料:
冰山雪菊的成分含有挥发油、菊甙、腺嘌呤、胆碱、水苏碱、小蘖碱、黄酮类、菊色素、维生素和18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天冬氨酸、脯氨酸含量较高。氨基酸中含有其他菊花中罕有的胱氨酸。
同时苯丙氨酸、赖氨酸、甘氨酸含量高于其他大多数品种。雪菊还含有15种微量元素、矿质元素,微量元素中的钙、铁、镁、锰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均高于其他菊花,有害元素均低于其他菊花。
-冰山雪菊
南极冰盖是由终年不化的降雪逐渐堆积而成的,属于极地大陆冰川类型,它的主要特点是温度低,雪的积累量和消融量都比较小,而且从新的积雪转换成冰的过程非常缓慢,因此冰盖相对比较稳定。其下层的积雪在上层积雪的重力作用下,被压实排气后发生重结晶作用,从而形成了坚硬的冰。南极冰盖的冰和其他淡水冰最大的区别是它们未经过融溶,还含有大量的气体,因此,它保存着完整的层状结构。
远看南极冰盖,由于积雪冻结得非常结实,看到的是一片光滑平坦的冰原。但事实上,冰盖的表面并不光滑。由于冰川是运动的,在冰川的运动中形成了许多分离的小冰川,并携带走了大批由碎石岩块和冰融水混合而成的冰渍石,流动时,就像一把把锐利的锉刀刻蚀着地面,使地面形成了许多盆地和沟槽。南极的风也是天然的雕刻家,它将雪吹成几十厘米到一米左右的冰雪脊梁,从而使表面看似宁静的冰原却处处充满了陷阱。
由于冰盖具有流动性,所以,尽管南极冰盖持续不断的接受者降雪的沉积,而冰盖规模却并没有无限制地增加。南极的冰盖在重力作用下,还会发生塑性变形,并且不断地向沿岸低海拔低地方流动。此外,冰盖底部由于基底温度的作用,以及高压下冰的熔点降低,使得冰盖底部的冰发生融化,形成一个润滑层,由此促进冰盖底部的流动。而且,冰盖表面的倾斜度和冰体的厚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冰盖表面的运动速度。据观测资料表明,南极的冰盖正在以每年几米甚至几百米的速度向低海拔的方向流动。
像其他大陆一样,南极大陆的总体地形也是由内陆中央向沿海降低的。南极冰盖在重力的作用下始终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并且,由内陆中央缓慢地向沿海方向移动,在海湾地带突入海洋,形成冰架。当冰架上的冰继续向深海方向流动时,就会发生崩解作用,然后形成一座座冰山飘向大海,直至融化。
南极冰盖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全部是冰,南极的冰盖只在沿岸冰川如海的地方和内陆某些出现裸露岩石的部位才能见到成冰。南极冰盖的上面,覆盖着近百米厚的积雪层,其表面仍然在不断地接受降雪的沉积,下层的积雪在重力的压迫下不断地转化成冰。而且,这种雪转化成冰的作用现在仍然在持续不断地进行着。
在南极冰盖上的积雪层中,包含着两个重要的界面,其一是表面与大气相接所形成的雪——气界面;其二是深部与成冰相接所形成的雪——冰界面。在这里,大气、雪、冰之间广泛地进行着的物质与能量的转换,而这种转换,就是通过这些界面来实现的。
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云,然后通过降雪的沉积来到冰盖表面。降雪中的化学成分及固体颗粒能够反映出大气循环的特点,而水中氧同位素的组成,可以反映当时的气温情况。因此,如果南极上空的水汽降落在冰盖表面,而在其沉积作用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变化,那么,不同年份和季节的积雪层内就能够保存住当时的大气环流特征与气温记录。在冰盖积雪层转变成冰的过程中,虽然也经历了许多复杂的过程,但它或多或少地保存着原始的雪在沉降过程中的许多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记录在南极冰盖的冰层中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了。科学家也这正是依据这一点,以南极冰盖中的冰层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地球气候的历史的。
降雪在南极冰盖上的堆积主要取决于风场和雪表面的微形态。由于南极是个寒冷的地区,降雪并不会融化,而是在风力的作用下发生一定程度的搬运,最后在合适的地方沉积下来。在强风场的地区,雪不容易堆积,在有突起的斜坡地带,雪也不容易堆积。因此,南极冰盖上雪的堆积并不是均匀的,在风小的或者是比较平坦的地方,雪可以连续不断地堆积下来;而在风大的或者是斜坡地带,雪的堆积却是不连续的。为了研究气候变化与南极冰盖的关系,有必要观测和分析冰盖降雪沉积的速率、积累量以及冰盖的运动速率等问题。对于南极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