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和沙是两类事物, 但是人们习惯地常把它们联在一起, 统称为泥沙。泥沙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 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 近代以来,纷纷设立一些以泥沙为对象的学术机构进行实验研究, 甚至一次又一次地召开声势浩大的国际会议来探讨泥沙的奥秘。
那么何为泥 何为沙 我国的《康熙字典》曾作出过极为简明的解释: 泥, 水和土也; 沙, 水散石也。从离不开“水”字的角度来看, 二者是有联系的, 问题却又转移到“何为土, 何为石”上来了。在日常用语里, 人们不难体味到泥与沙的微妙区别。比如, “一盘散沙”是比喻不抱团结的;“削铁如泥”可见泥是软弱的代表;“烂醉如泥”说明了泥的可塑性;“泥牛入海”说明了泥的团结也有限度, 一旦散成个体,泥与沙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但比喻终究算不得科学, 它欠缺严谨的品质。在专门讨论泥沙问题的领域里, 泥和沙是有严格的界线的, 而且并不计较它们各自是由什么成分构成的, 唯一的尺度就是它们颗粒的直径。这是因为, 泥沙的物理化学特性、水力学特性都同它们的颗粒大小息息相关。因此, 在一幅泥沙分类图上, 赫然以005毫米为界, 把颗粒直径大于此者划归为“沙”类, 颗粒直径小于此者划归为“泥”类, 此外,当颗粒直径大到20毫米以上则为“石”, 小于00002毫米的又为“胶粒”了。实际取一杯天然状态下的泥土来看, 颗粒肯定极不均匀, 既包含有泥粒, 也包含有沙粒, 正如俗话所说总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那么,又该如何进一步分析它们呢?对于复杂组成的泥土, 首先是要把各种粒径所占百分数分析清楚, 即进行行家所说的“颗粒分析”(有时简称为“颗分”)。这里用得着各种大大小小孔径的筛子, 或长长的玻璃的粒径计、移液管等。有了颗分结果,按照颗粒组成情况, 对号入座, 查对有关图表就能很快地定出所测定泥土的分类名称, 比如轻壤土、沙质黏(不能写成“粘”)土等等。在实验室做出这一系列准确的分析, 十分麻烦,要花费很多时间。
在野外现场, 有时时间不容许仔细分析,却又要得出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许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会凭着熟练的双手, 较快地,但是非常粗略地,鉴别出泥土的质地来。比如,将泥土弄湿润均匀以后, 用手搓捻:搓不成团的, 肯定是沙质较多的;能搓成3厘米粗细的长条的, 但是弯不成3厘米圆圈的, 大致是泥、沙参半的泥土;如果搓成再细一些的条也不断, 压扁以后还没有裂纹的, 肯定是泥类里面的最细腻的“富强粉”了 。
(1)88g (2)351g (3)138:71 |
试题分析:解:(1)由题意可知:前四次中,每加入盐酸40 g后,反应产生22g二氧化碳,第5次加入盐酸后,不再有二氧化碳产生,故反应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的总质量为22g×4=88g; (2)设反应中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X,参加反应的碳酸钠质量为Y。 Na 2 CO 3 + 2HCl 2NaCl + H 2 O + CO 2 ↑ 106 117 44 Y X 88g 117:44=X:88g X=234g 106:44=Y:88g Y=212g 反应结束时得到氯化钠的质量为35g-212g-21g+234g=351g (3)碳酸钠样品中钠元素与氯元素的质量比为:[212g× +(35g-212g-21g)× ]:(35g-212g-21g)× =138:71。 答:(1)反应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的总质量为88g。 (2)反应结束时得到氯化钠的质量是351g。 (3)碳酸钠样品中钠元素与氯元素的质量比138:71。 点评: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注意解题的步骤,设、写、找、列、解、答。 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 |
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6g g+35 g+1gg g+16g g-3g6g g=cc g
设样品她碳酸钠的质量为我,生成的氯化钠质量为y.
NagCO3+gHCl=gNaCl+HgO+COg↑
1g6 117 gg
我 y cc g
1g6 |
我 |
gg |
ccg |
我=g1g g
117 |
y |
gg |
ccg |
y=g3g g
反应后所得溶液她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g3g g+35 g-g1g g-g1 g)÷(3g6g g-6g g-g1 g)×1gg%=1gg%
样品她钠元素的质量为:g1gg×
g6 |
1g6 |
g3 |
5c5 |
样品她氯元素的质量为:(35gg1ggg1g)×
355 |
5c5 |
样品她钠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为
13cg |
71g |
13c |
71 |
答:(1)反应后烧杯她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gg%(g)碳酸钠样品她钠元素与氯元素的质量比为13c:7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