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蔬菜的营养-蔬菜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食物,它富含人体需要的维生素、矿物质及消化系统必须的粗纤维等。在我们食用的蔬菜中,豆菜类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和矿物质;根茎类含淀粉甚多;叶菜类一般含淀粉较少,含纤维较多均含有铁、钾、维生素以及胡萝卜素;花菜类含维生素A、B、C和矿物质相当丰富;瓜果类含水分最多,它还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C。 烹制蔬菜的目的是使人体能够尽可能多地吸收其中的营养成分。如果烹制方法不合理,将使大部分营养物质在加工过程中被破坏损失,人体不能吸收。如在烹制中较长时间地煮、焖、炖、蒸,维生素C会被损坏,耐热性不强的维生素也会遭到破坏。如在烹制中加入碱,则维生素B、维生素C会全部被破坏。所以,加工蔬菜要注意科学地烹调,以确保其营养成分能够更多地被人体吸收利用。
2、豆制品的营养成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豆制品如:豆腐、豆腐干、粉皮、粉丝等,它们都是用大豆加工而成。豆类营养成分丰富。其蛋白质含量为45%左右;脂肪含量为20%左右;碳水化合物含量30%左右;它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日常烹制豆类的方法有炒、烧、烹、炸、扒等,其口味多为咸鲜、咸辣、咸甜、麻辣等多种口味。
3、肉类的营养-蓄肉是我们正常生活中食用较多的一种食品,蓄肉中的蛋白质含量约为30%;脂肪含量约为40%;糖的含量为5%;矿物质总量多在2%左右,其中每100克肉中约含钙为10毫克,含磷200克左右,且人体吸收率较高;蓄肉中铁的含量与屠宰过程中放血程度有关,100克中约有3毫克左右;蓄肉中的维生素以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含量较多,肝中除含有较多的B族维生素外,还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D;瘦肉中水的含量约为60%左右。肉类为人体提供了大量营养物质。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肉类烹制方法有炒、爆、烧、炸、熘、煎、煮、蒸等多种,它们的应用产生了多种口味的变化,如咸鲜味、甜咸味、酸甜味、麻辣味、鱼香味等,这些口味在蓄肉的烹调中均常见到。
4、水产品类的营养-人类常食用的水产品有鱼、虾、海参、鱿鱼等。这些食品的营养成分与肉类相似,是人体蛋白质的一个重要来源。鱼类脂肪含量约为3%左右,一般海水鱼含量略多于淡水鱼,海水鱼含碘也较多。水产品含钙量均较高,若加以合理烹调,更便于人体吸收。 在烹制水产品时,应该根据不同品种的特性分别加以处理,使其营养成分尽可能多地被人体吸收。烹调中常采用的方法有红烧、干烧、清蒸、炸、焖等,口味一般以咸鲜、干香、清淡为多。
5、禽蛋类的营养-我们日常食用的禽肉类中,以鸡肉最为普通,其次是鸭、鹅等。禽类能够供给人体各种必须的氨基酸、脂肪、矿物质及维生素,其味道与蓄肉相比更加鲜嫩,原因在于它的柔软结缔组织比蓄肉多,而且均匀分布在肌肉组织内。禽肉中蛋白质含量约为25%,脂肪含量不一,鸡肉中含有15%左右的蛋白质,鸭肉含蛋白质高达45%左右。内脏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B的含量也很丰富,还含有钙、磷、铁等矿物质。蛋类食品中,一般蛋黄占全蛋的40%,蛋清占49%,蛋壳占11%;可食部分平均含水70%,含蛋白质15%,脂肪约为15%。由此可见,禽蛋类食品是人类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之一。在烹制中,应该注意保护好其中的营养成分。对此类食品,我们常采用的烹制方法有炒、烧、焖、炖、蒸等,口味以清淡咸香为主,尽可能地使其固有的香味散发出来,以增进人们的食欲。
6、水果的营养-水果是我们日常生活食用较多的食物,其口味和质地均为人们所喜爱,但多以生食为主,很少将其烹制成菜肴端上餐桌。水果中含有多种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及其他营养成分。以苹果为例,每100克中含糖13克,脂肪及蛋白质09克,各种维生素02毫克,矿物质22毫克,以及60千卡的热量。如需将其烹制,则可以应该使用多种方法,制成多种口味和多种质感的菜肴,来丰富我们的餐桌。
7、畜肉,含蛋白质-10%-20%,富含铁质和人体必需的各种氨基酸。选择畜肉要注意:(1)不同部位的畜肉脂肪含量是不相同的,例如猪肉,肥猪肉为90%,五花肉为35%,里脊肉为7.9%;(2)不同畜肉的脂肪饱和程度不相同,其中以牛肉、羊肉的饱和脂肪酸最多;(3)摄入过多饱和脂肪酸容易引起肥胖、心血管等疾病,所以最好选食瘦肉,少吃或不吃肥肉。
此题全面详细说明大费笔墨,限于篇幅只能简要作答:准确的说,自然界陆地上所有的淡水,都是由海洋之水蒸发后形成雨水落到地面上,经几亿年的积累而来。〇〇一,由自然科学研究的相关部门拍摄的科普片~~地球陆地是怎样形成的~揭示出,大约在三十亿年前,地球表面完全是水,根本没有陆地!后来地壳中产生的物质变化及地壳运动,造成部分地区上升,部分地区下降!约在25~2O亿年时只出现一些秃火山。6亿年前有大片陆地出现。6亿~25亿年,现在的大陆板块基本形成。现在地球表面上海水占70%,。〇〇二,根据科学计算得知,每年海洋上:有505000立方千米的水蒸发到空中,总降水量约为4580O0立方千米。〈余下的仍留在空气中~形成空气湿度〉。由此可知,自然界陆地上的淡水,都是由海洋水蒸发后形成雨水,落到陆地后积累而来,这些淡水有的以江,河,湖泊的形式存在,有的沉于地下~变成地下水,有的变成冰山冰川存在于陆地之上。。
根本来源
自然界中的一众淡水究其根本绝大部分都是来源于以水循环为媒介的 海陆间水循环。
海陆间水循环主要通过蒸发海水通过大气运动带到陆地上空,然后以降水、冰雹、雪等方式给陆地带来淡水, 全球的大气水分交换的周期为10天。
原始水的最初来源如果将水的来源追溯到更远的年代那就是另当别论了。
最初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来自于 地球内部 ,但这一理论漏洞百出很快就被推翻了。
最近美国科学家提出了一个猜测 :地球上的水来源于太空中的冰彗星。 但是为何只有地球才成为冰彗星的磁铁呢,而且又以大气循环的方式将水固定在了地球上, 这一切仿佛都是有未知生命体故意操纵一般。
目前的三大主流假说: 彗星或者小行星送过来的;来自富氢的原始大气;来自构成岩质地球的碳质球粒星子(Carbonaceous chondrite planetesimals)。还看过有个别非主流文章提出过原太阳星云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产生一条可能的氢/水运输链进入大气。
要搞清楚谁最有可能,要先弄懂在这个问题上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氘氢比 (D/H)。氘是氢的同位素,比氢重,多了一个中子。地球上的水的氘氢比应该要与地球水的起源地差不多。太阳系中水广泛存在,每个地方的氘氢比不一样,这成为了追踪太阳系中水的踪迹一个最被普遍接受的工具。
1)水起源于彗星在早年是非常受欢迎的假说。毕竟来自太阳系外缘的彗星有好多水嘛。直到罗塞塔(Rosetta)任务首次探测彗星67P/Churyumov-Gerasimenko,泼了这个假说大大一盘冷水。因为罗塞塔发现那颗彗星的氘氢比比地球上的海洋高了三倍!通过一系列严谨的推理和计算, 虽然有Hatley2的存在(请拉到答案底部),很多研究者认为这颗彗星在柯伊伯带比较有代表性,彗星起源说可能要输掉了。但是不怕,不是还有小行星嘛,小行星带离地球更近,地球上发现的来自小行星的陨石也比较多,有研究表明地球上来自小行星的富水陨石的氘氢比跟地球比较接近!
2)水来自于原始大气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个假说。这个故事是说,早期太阳星云笼罩着厚厚的气体,其成分跟太阳差不多,富含氢和氦。而一些有引力的物体已经开始在太阳系形成了,有些甚至能迅速长到火星大小,能够吸积周围的气体形成富含氢的原始大气。而这些氢说不定可以在行星表面或内部被氧化,成为水。这个点子能成为主流之一是因为地球水的氘氢比比原太阳星云的氢高了6倍,但是!毕竟氢非常的轻,如果这原始大气能经历比较长期的氢逃逸,其氘氢比就上去了啊 (重的氘跑的没氢多啊)。这个故事也挺有一些间接证据支持的,比如地球内部竟然有大量深藏不露的氢;火星以及火星大小的物体的确可以在太阳系极早期迅速形成,等。但是,这个故事仍然经受着理论上的质疑,要将氘氢比提高6倍,氢逃逸的时长到底会不会长到离谱呢?
3)水其实来自于地球!的假说,是说,水及其他一些挥发物(volatiles)本来就储存在砌成地球这颗行星的砖块上——富含水的吸积星子(planetesimal),然后被释放出来。其中这些富含水的星子被认为大部分和碳质球粒陨石一个出处。这个假说被理论家们大力追捧,快成最主流的假说了。因为这个假说不仅在氘氢比上不存在问题(地球的氘氢比跟碳质球粒陨石接近),也同近年非常流行的太阳系形成理论之一,大迁徙假说(Grand Tack Scenario),高度吻合。因为早期木星的迁徙可以将外围富水的小石块带进内太阳系,给内行星的形成提供了“水分很多”的砖块,其总含水量远高于今天地球含水量。相当多的理论模型表示这完全行得通。
2)和3)都提供了水被储存在地球里的条件,那水怎么走出来的呢?很有可能通过早期地球表面幔海/岩浆(magma ocean)的蒸发,生出了次生大气,其主要成分是水和二氧化碳。而后地球逐渐冷却,水也变成液态停留在表面。
人类喝的淡水,主要是来源于天上降下来的雨水或雪。无论是地表的江河或地下的水,都来源于此。
所谓水资源,是指现在或将来一切可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水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上水的总储量约为136亿(立方千米),其中海水占973%,淡水只占259%。淡水资源中冰山、冰川占772%,地下水和土壤中水占224%,湖泊、沼泽水占035%,河水占001%,大气中水占004%。便于取用的淡水只有河水、淡水湖水和浅层地下水,估算约300万(立方千米),仅为地球总水量02%左右。水在自然界中呈循环状态。地球上循环的水量,每年大约为42万(立方千米),其中降落陆地上的约为10万(立方千米),而后通过江河流入海洋的水量约4万—45万(立方千米)。
希望能帮到你
应该来自原始星云中的氢气和氧气
水本身就是淡水,一直都存在,只是进入到海里,成了盐水,海里积攒了大量的盐类,导致出现了盐水区域
地球上的淡水是太阳绿色光化作用,产生氧气得来的,, 高山上的植物产生了水分子地心的洗礼把水分,渗透到地下,山底下出来的水就是淡水,在山脚下建设水库,库存起来他们都是,天然的淡水,供人们生活利用进入河流供应动物的水源,在生物界来回循环,下入地,上日天,变成雨就是淡水,供应世上的动物。生命不息的,无休止的运动,一直到未来,默默地为人民贡献,他的最后一点生命,就是淡水
水循环
贝壳(beike)软体动物的外套膜,具有一种特殊的腺细胞,其分泌物可形成保护身体柔软部分的钙化物,称为贝壳。贝壳的数量、形状和结构变异极大,有的种类具有1个呈螺旋形的贝壳(如蜗牛、螺、鲍);有的种类具有2片瓣状壳(如蚌、蚶);有的种类具有8片板状贝壳,呈覆瓦状排列(如石鳖);有的种类的1块贝壳被包入体内(如乌贼、枪乌贼);有的种类的贝壳甚至完全退化(如船蛆)。贝壳的主要成分为95%的碳酸钙和少量的壳质素。一般可分为3层,最外层为黑褐色的角质层(壳皮),薄而透明,有防止碳酸侵蚀的作用,由外套膜边缘分泌的壳质素构成;中层为棱柱层(壳层),较厚,由外套膜边缘分泌的棱柱状的方解石构成,外层和中层可扩大贝壳的面积,但不增加厚度;内层为珍珠层(底层),由外套膜整个表面分泌的叶片状霰石(文石)叠成,具有美丽光泽,可随身体增长而加厚。方解石和霰石的主要化学成分都是CaCO3。贝壳的外层具有多条深浅颜色相间、同心环状的生长线,但它不代表年龄;它的形成是由于外套膜边缘因受某些原因(食物不足、季节不同、生殖期间等)的影响、而不能继续分泌的结果。
海水与淡水的区别如下:
1、含盐量不同
海水中含有高浓度的氯化钠及其他矿物盐,所以味道非常咸。
淡水即含盐量小于05 g/L的水。
2、密度不同
海水含盐量大,比淡水密度高得多。
3、储备量不同
地球上的水很多,淡水储量仅占全球总水量的253%,而且其中的687%又属于固体冰川,分布在难以利用的高山和南、北两极地区,还有一部分淡水埋藏于地下很深的地方,很难进行开采。
海洋内的大量液体,海洋面积占地球总表面积的708%。
不能一概而论。鱼类的蛋白质含量在14%~18%之间,深海鱼并不比普通淡水鱼高。然而,鱼肉的脂肪和水分含量差异很大。无脂海鱼如黑线鳕和鳕鱼的脂肪含量只有01%~04%,而富脂海鱼如鳗鱼、鲱鱼和金枪鱼的含脂量高达16%~26%。多数鱼的脂肪含量介于这两者之间。海鱼的脂肪富含ω-3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对降低血脂有益。与淡水鱼相比,海鱼的碘、硒、锰等微量元素含量高,鱼肉当中的维生素a、d的含量也比较高。然而,一些淡水鱼具有特殊的营养保健价值,如黄鳝富含维生素b2,鲤鱼有利水、消肿及通乳的效果。
关于水资源的资料知识
关于水资源的资料知识,水是地球生物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水资源是维系地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水资源是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下面分享关于水资源的资料知识。
水资源的资料知识1水资源是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个水源应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合适的质量,并满足某一地方在一段时间内具体利用的需求 。
中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 1/4,位列世界第121位,是联合国认定的“水资源紧缺”国家。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城市缺水年总量达60亿立方米。
2002年底启动 “南水北调工程”,计划用6到8年时间,分别建设东、中、西三条输水干渠,连接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水系,向北方“注水”。
扩展资料 :
干旱威胁世界
干旱缺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90年代初,南部非洲连续4年干旱少雨,农田干裂,水库枯竭,旱灾使得这里一些国家已经衰弱的经济完全失去了活力。我国农业干旱缺水情况也很严重。
在70年代,每年有17亿亩农田受旱,到90年代,增加到4亿亩。全国灌溉区每年缺水量约300亿立方米。干旱缺水影响了农业的稳步发展和粮食的安全供给。干旱影响农村,也影响城市。
水资源的资料知识2重要性
水不仅是构成身体的主要成分,而且还有许多生理功能。
地球上的总水量
水的溶解力很强,许多物质都能溶于水,并解离为离子状态,发挥重要的作用。不溶于水的蛋白质和脂肪可悬浮在水中形成胶体或乳液,便于消化、吸收和利用;水在人体内直接参加氧化还原反应,促进各种生理话动和生化反应的进行;没有水就无法维持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吸收、分泌、排泻等生理活动,体内新陈代谢也无法进行;水的比热大,可以调节体温,保持恒定。当外界温度高或体内产热多时,水的蒸发及出汗可帮助散热。天气冷时、由于水储备热量的潜力很大,人体不致因外界寒冷而使体温降低,水的流动性大。一方面可以运送氧气、营养物质、激素等,一方面又可通过大便、小便、出汗把代谢产物及有毒物质排泄掉。水还是体内自备的润滑剂,如皮肤的滋润及眼泪、唾液,关节囊和浆膜腔液都是相应器官的润滑剂。
成人体液是由水、电解质、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和蛋白质等组成,广泛分布在组织细胞内外,构成人体的内环境。其中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0%,细胞外液占20%(其中血浆占5%,组织间液占15%)。水是机体物质代谢必不可少的物质,细胞必须从组织间液摄取营养,而营养物质溶于水才能被充分吸收,物质代谢的中间产物和般终产物也必须通过组织间液运送和排除
在地球上,人类可直接或间接利用的水,是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水资源包括河川径流、地下水、积雪和冰川、湖泊水、沼泽水、海水。按水质划分为淡水和咸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被人类所利用的水增多,例如海水淡化,人工催化降水,南极大陆冰的利用等。由于气候条件变化,各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天然水资源量不等于可利用水量,往往采用修筑水库和地下水库来调蓄水源,或采用回收和处理的办法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扩大水资源的利用。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水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可以重复多次使用;并出现年内和年际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和规律;储存形式和运动过程受自然地理因素和人类活动所影响。
水资源的资料知识3淡水来源
地表水
地表水是指河流、湖或是淡水湿地。地表水由经年累月自然的降水和下雪累积而成,并且自然地流失到海洋或者是经由蒸发消逝,以及渗流至地下。
虽然任何地表水系统的自然水来源仅来自于该集水区的降水,但仍有其他许多因素影响此系统中的总水量多寡。这些因素包括了湖泊、湿地、水库的蓄水量、土壤的渗流性、此集水区中地表径流之特性。 人类活动对这些特性有着重大的影响。人类为了增加存水量而兴建水库,为了减少存水量而放光湿地的水分。人类的开垦活动以及兴建沟渠则增加径流的水量与强度。
当下可供使用的水量是必须考量的。部分人的用水需求是暂时性的,如许多农场在春季时需要大量的水,在冬季则丝毫不需要。为了要提供水与这类农场,表层的水系统需要大量的存水量来搜集一整年的水,并在短时间内释放。另一部份的用水需求则是经常性的,像是发电厂的冷却用水。为了提供水与发电厂,表层的水系统需要一定的容量来储存水,当发电厂的水量不足时补足即可。
加拿大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水量补给。
地下水
地下水,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
水在地下分为许多层段便是所谓的含水层。
海水淡化
海水淡化是一个将咸水(通常为海水)转化为淡水的过程。最常见的方式是蒸馏法与逆渗透法。就当今来说,海水淡化的成本较其他方式高,而且提供的淡水量仅能满足极少数人的需求。此法唯有对干漠地区的高经济用途用水有其经济价值存在。至今最广泛使用于波斯湾。
不过,随着技术的跟进,海水淡化的成本越来越低,其中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早已有几个计划提出要利用冰山作为一个淡水的来源,但迄今为止仅止于新颖性用途,尚未能顺利进行。而冰川径流被视为是地表水。
1、鲫鱼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常食,益体补人。它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维生素A、B族维生素、尼克酸等。据测定,每百克黑鲫鱼中,含蛋白质高达20克,仅次于对虾;含脂肪达7克。
2、鲫鱼有健脾利湿,和中开胃,活血通络、温中下气之功效,对脾胃虚弱、水肿、溃疡、气管炎、哮喘、糖尿病有很好的滋补食疗作用;产后妇女炖食鲫鱼汤,可补虚通乳。
3、鲫鱼所含的蛋白质质优、氨基酸种类较全面、易于消化吸收。鲫鱼含有少量的脂肪,多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鲫鱼和其他淡水鱼比较,含糖量较高,多由多糖组成。鲫鱼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尤其钙、磷、钾、镁含量较高。鲫鱼的头含有丰富的卵磷脂。
鲫鱼肉质细嫩,肉味甜美,营养价值很高;其性味甘、平、温,入胃、肾,具有和中补虚、除湿利水、补虚赢、温胃进食、补中生气之功效。尤其是活鲫鱼汆汤在通乳方面有其他药物不可比拟的作用。鲫鱼汆冬瓜,鲫鱼熬萝卜,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可以祛病益寿。
4、鲫鱼所含的蛋白质质优、齐全、易于消化吸收,是肝肾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良好蛋白质来源,常食可增强抗病能力,肝炎、肾炎、高血压、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患者可经常食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