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蒂·兰雅出生于哪里

罗蒂·兰雅出生于哪里,第1张

罗蒂·兰雅

罗蒂·兰雅(1898_1981),生于奥匈帝国,后来移居美国,演员兼歌手,曾在007系列**中饰演反派角色。

中文名:罗蒂·兰雅

外文名:LotteLenya

国籍:奥地利

出生地:奥匈帝国Vienna-Penzing

出生日期:1898-10-18

逝世日期:1981-11-27

职业:演员

代表作品:《007之俄罗斯之恋》

基本资料

罗蒂·兰雅

LotteLenya

性别:女

星座:天秤座

生卒日期:1898-10-18至1981-11-27

职业:演员

更多外文名:KarolineWilhelmineCharlotteBlamauer(本名)

imdb编号:nm0502322

简介

罗蒂·兰雅,演员、歌手。出生于奥地利的Vienna(当时是奥匈帝国)的一家工人阶级家庭,从小就对舞蹈有浓厚兴趣。曾获托尼奖,她最为人熟知的角色是在007系列影片《铁金刚勇破间谍网》中扮演的配角RosaKlebb。

获奖记录

“世界上最擅长搞宣传的是奥地利人,他们成功的让全世界认为贝多芬是个奥地利人,而希特勒是个德国人。””因为我最喜欢的古典钢琴家是Mozart 就关注了一下他的出生地奥地利 然后发现卡夫卡 弗洛伊德 希特勒这样的人物居然都来自奥地利 难道奥地利产大神么” 法国的伏尔泰、拉法叶、拿破仑看着你英国的莎士比亚、威廉皮特父子、丘吉尔看着你德国的马克思、恩格斯、尼采看着你意大利的凯撒、马基雅维利、但丁看着你上面这些人物都是历史上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们也都不来自奥地利。当然了,不是和抬杠比哪个国家数量多。。。只是想说题主的视野稍微狭窄了一些。人类历史上涌现出来的伟人多如繁星,并没有哪个国家多产伟人、牛的人物,都是他们自身的才华和历史的机遇造就了他们的伟业。

在奥地利,绿色最令人喜爱,包括许多服饰品也都使用绿色。比如,有灰色的法兰绒西装,特意用绿色边儿。狩猎装多半使用绿色。  奥地利人热情、和蔼可亲。在公共场所,奥地利人即使是和陌生人相见,也打招呼。和主人交谈时,不要主动议论钱、宗教或政治之类的话题(除非主人先谈起)。奥地利人喜欢别国人知道自己民族的特性和谈论自己的成就。  奥地利的商务礼俗,宜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奥地利商人相当正规、严肃,尤其是首都维也纳,令人觉到一种莫扎特、贝多芬、斯特劳斯等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在此活动过的、王朝风格的气氛。  奥地利人的姓名一般由两个词组成,第一个是名,第二个是姓。姓名另有三个词组成,一般为双名或双姓。平辈之间称呼时,一般相互称姓,只有在家庭内部和好朋友之间才称呼名字。  有学识和地位的人一般喜欢人们称呼他们的学衔和官衔,如部长、博士等。  如果奥地利人的名片上印着好几个头衔,则务必问清楚那一个是最重要的,因为一旦称呼有误会洋相出。与奥地利人通信更是要小心,必须正确无误地冠上他们的真正头衔,有的人的姓名中夹有“VON”,表明他的家庭历史上曾经有贵族。  奥地利妇女结婚后改姓夫姓,即使是离婚或改嫁后也保持着原来丈夫的姓氏,因而切莫以姓氏来推断妇女的夫姓,枉加称呼。维也纳暂时没有比较特别的风俗习惯

  奥地利

  国名: 奥地利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Austria)

  独立日:4月27日(1945年)

  国庆日:10月26日(1955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红、白、红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旗面正中是奥地利国徽图案。此旗的来历可追溯到奥匈帝国时期,据说当时的巴本堡公爵在与英王理查一世激战时,公爵的白色军衣几乎全被鲜血染红,只有佩剑处留下一道白痕。从此,公爵的军队采用红白红为战旗颜色。1786年约瑟夫国王二世把红白红旗作为全军战旗,1919年正式定为奥地利国旗。奥地利政府机构、部长、总统等官方代表和政府驻外机构均使用带国徽的国旗,一般场合不用带国徽的国旗。

  国徽:为一只鹰。黑色的雄鹰头戴金冠,两爪分别握着金色的锤子和镰刀,胸前的盾面上为国旗图案,鹰爪上还套有被打断的锁链。鹰是奥地利的标志,璧形金冠象征市民,镰刀和锤子象征农工,锁链被打断象征奥地利人民获得自由、解放。

  国歌:《让我们拉起手来》

  国花:火绒草

  国鸟:家燕

  国石:贵蛋白石

  国家元首:总统海因茨·菲舍尔(Heinz Fischer) ,2004年7月就任;总理沃尔夫冈·许塞尔(Wolfgang Schuessel ),2000年2月任职;联邦议会议长安娜·伊丽莎白·哈泽尔巴赫 (Anna Elisabeth Haselbach), 2004年7月任职。

  自然地理:面积为83858平方公里。位于中欧南部的内陆国。东邻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文尼亚和意大利,西连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北与德国和捷克接壤。山地占全国面积的70%。东阿尔卑斯山脉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大格罗克纳山(Grossglockner)海拔3797米,为全国最高峰。东北部是维也纳盆地,北部和东南部为丘陵、高原。多瑙河流经东北部境内,长约350公里。有与德国和瑞士共有的博登湖及奥匈边界的新锡德尔湖。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温带阔叶林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约700毫米。

  人口:811万(2000年),绝大多数为奥地利人,其中外国人758万人,占93%。少数民族有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匈牙利人,约占人口的0.52%。官方语言德语,98%的人讲德语。7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 维也纳 (Vienna) ,人口1563万人(2000年)。

  行政区划:全国分为9个州,15个有自主权的城市,84个区和最低一级的2355个乡镇。9个州是:布尔根兰、克恩顿、上奥地利、下奥地利、萨尔茨堡、施蒂利亚、蒂罗尔、福拉尔贝格、维也纳。州以下设市、区、镇(乡)。

  简史:公元前400年,克尔特人在此建立了诺里孔王国。公元前15年被罗马人占领。中世纪早期哥特人、巴伐利亚人、阿勒曼尼人入境居住,使这一地区日耳曼化和基督教化。公元996年,史书中第一次提及“奥地利”。12世纪中叶巴奔堡家族统治时期形成公国,成为独立国家。1276年被神圣罗马帝国侵占,1278年,开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长达640年的统治。1699年获得对匈牙利的统治权。1804年弗朗茨二世采用奥地利皇帝称号,1806年被迫辞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称。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成立了以奥为首的德意志邦联。1860—1866年向君主立宪制过渡。1866年在普奥战争中失败,被迫解散德意志邦联。翌年与匈牙利签订协议,成立二元制的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军战败,帝国随即瓦解。1918年11月12日奥地利宣布成立共和国。1938年3月被纳粹德国吞并。二次大战中作为德国的一部分参战。同盟国军队解放奥地利后,奥地利于1945年4月27日成立临时政府。同年7月,德国投降后,奥地利又被苏、美、英、法军占领,全境划分为4个占领区。1955年5月,4国与奥地利签署条约宣布尊重奥地利的主权和独立。1955年10月占领军全部撤走。同年10月26日奥国民议会通过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不允许在其领土上设立外国军事基地。

  2005年5月11日,奥地利国民议会批准《欧盟宪法条约》。

  政治:现行宪法于1920年11月10日生效。1925年和1929年先后通过两项附则。1934年宪法被废除。1945年奥重建后宣布1920年宪法和两个附则继续有效。宪法规定,奥地利为联邦制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由普选产生,任期6年。议会为两院制,由国民议会和联邦议会组成。国民议会制定法律,按比例代表制产生,任期4年。联邦议会代表各州的利益,其议员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派。国民议会和联邦议会联合组成联邦会议,主要职能是接受总统就职宣誓以及在必要时决定对外宣战。总理为政府首脑。

  经济:奥地利地处欧洲中心,是欧洲重要的交通枢纽。奥地利的工业特点是国有化程度高,国有企业控制了95%的基础工业和85%以上的动力工业,其产值及职工人数均占其总数的70%。主要工业部门是采矿、钢铁、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电力、金属加工、汽车制造、纺织、服装、造纸、食品等,采矿业规模相对较小。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奥地利化学工业原料丰富,如木材、石油、天然气和煤焦油等,为化工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化工产品有纤维素,氮肥和石化产品。机械制造业主要生产工业机械成套设备,如水轮发电机、多钻头采煤机、铁路筑路机、木材加工机和钻探设备等。汽车工业是奥地利机械制造业的又一主要部门。主要生产载重汽车、越野车、拖拉机、牵引车、装甲运输车及散件等。采矿业是奥地利的传统工业,主要开采铁矿、褐煤、钨、膏、菱镁矿、大理石、滑石、高岭士、石英。矿产主要有石墨和镁,另有褐煤、铁、石油和天然气等。森林、水力资源丰富。森林占国土面积的42%,有林场400万公顷,木材蓄积量约9.9亿立方米。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高。农产品自给有余。服务业从业人员约占劳动力总数的56%,其中旅游业是最重要的服务行业,主要旅游点是蒂罗尔州、萨尔茨堡州、克恩顿州和维也纳市。奥地利对外贸易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产品是钢铁、机械、交通工具、化工制品和食品。进口主要是能源、原料和消费品。农业发达。

  新闻出版:2000年全国有各类报纸186种,其中日报28种,主要报纸有:《新皇冠报》、《信使报》、《新闻报》、《标准报》、《萨尔茨堡消息报》、《维也纳日报》。主要杂志三种:《新闻周刊》、《规格》周刊、《侧面》周刊。奥地利通讯社1946年建立,以向奥报纸和电台提供世界各大通讯社的消息为主,有时也发布奥官方消息。1924年建立广播电台。1999年共有4家电台,并用德、英、法、西四种语言对外广播。1957年开播电视节目。

  文化:谈起奥地利,无人不知其音乐和歌剧。奥地利历史上产生了众多名扬世界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还有出生德国但长期在奥地利生活的贝多芬等。这些音乐大师在两个多世纪中,为奥地利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奥地利萨尔斯堡音乐节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古典音乐节之一。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可谓世界上听众最多的音乐会。建于1869年的皇家歌剧院(现名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最有名的歌剧院之一,而维也纳爱乐乐团则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响乐团。

  奥地利学龄儿童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学费、书费和上学交通费均由国家负担。凡持有高中毕业文凭者可免试上大学。著名的维也纳大学创立于1365年,系德语区最古老的大学。

  在奥地利到主人家作客或应邀赴宴,可着深色装,也可着浅色装;较正式的重要场合(例如有较重要的人物参加)应着深色装,以示庄重,参加婚礼或生日庆祝活动可着浅色装;听音乐会、看歌剧须着深色装。奥地利的餐馆以"鸽子"作为餐馆的星级标志。"鸽子"越多,餐馆越高级,最高为四星级。宴请可分为工作宴请和私人宴请两种。如系工作宴请礼物可免;私人宴请则需带礼品。 趣闻: 日食五餐的奥地利人>>>

  名胜:维也纳国家歌剧院(State Opera Theatre of Vienna)是世界上一流的大型歌剧院,是“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主要象征,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建于1869年,原是皇家宫廷剧院,其前身是17世纪维也纳城堡广场木结构包厢剧院,1869年迁到市区的环行街旁。1918年宫廷剧院变为国有,称国家歌剧院。二战时被炸得只剩下几处断垣残壁,战后重建,整修10年,恢复旧观。外貌古色古香,整个舞台区完全现代化,配有最先进的音响设备。1955年11月以演出贝多芬的费德利奥庆祝再生。歌剧院为罗马式宏伟建筑。前厅和侧厅都用大理石彻成,内部绘有精美壁画和挂有大音乐家和名演员照片。观众席共有6层,可容有座观众1600多人。

  维也纳音乐厅(Music Hall Vienna):奥地利维也纳最古老也最现代化的音乐厅,是每年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法定场所。始建于1867年,1869年竣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外墙黄红两色相间,屋顶上竖立着许多音乐女神雕像,古雅别致。1870年1月6日,音乐厅的金色大演奏厅举行首场演出。1872年到1875年间著名音乐家勃拉姆斯曾负责组织音乐厅的演奏会。1939年开始,每年1月1日在此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后因战争一度中断,1959年又重新恢复。厅内有收藏馆,馆分两室。一间是展览室,定期举行收藏品展览,供人参观;一间是档案室,一边的书架 上放满大量历代手写的、木刻的、铅印的音乐书籍和乐谱,另一边是一排铁柜,藏有音乐大师的乐稿、书信和其他手迹,其中有莫扎特的乐稿:最后一个交响曲等。屋子中间是一长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阅资料之用。档案室原为勃拉姆斯的办公室,他临终前一再嘱咐,要把他珍藏的几千册音乐书籍和乐谱全部捐献给档案室。音乐厅属于奥地利音乐之友协会,协会拥有会员7000多人,据说是世界上历史最久、人数最多的音乐组织。

  萨尔茨堡(Salzburg)是奥地利西北部萨尔茨堡州首府,濒临多瑙河支流萨尔察赫河,是奥地利北部交通、工业及旅游中心。这里是大作曲家莫扎特的出生地,素有“音乐艺术中心”之称。萨尔茨堡1077年设市,公元8世纪—18世纪为天主教大主教驻地和活动中心。1802年萨尔茨堡脱离宗教统治,1809年,根据《舍恩布龙条约》归巴伐利亚,维也纳会议(1814—1815年)决定归还给奥地利。这里的建筑艺术堪与意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相媲美,有“北方罗马”之称。城市分布在萨尔察赫河两岸,偎倚在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峰之间。城市被苍郁的陡山围绕,充满魅力。河右岸南山坡的霍尔亨萨尔茨堡(11世纪),历经900年风雨,仍巍峨挺立,是中欧地区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一座中世纪城堡。本尼狄克隐修道院建于7世纪末,长期以来是当地布道活动的中心。圣方济会教堂建于1223年。模仿罗马圣教堂的大教堂建于17世纪初,是奥地利第一座意大利式的建筑。大主教宅邸是16—18世纪的一座文艺复兴式宫殿。米拉贝尔宫原是17世纪为萨尔茨堡大主教建造的皇宫,18世纪又经扩建,现在是包括宫殿、教堂、花园、博物馆等的游览中心。城市南部是17世纪建造的皇家花园,以“水的游戏”著称。花园内建筑物的门旁檐下,道路两旁都有暗道水管不时喷射,水花飞溅,雨帘雾障。走进花园内一座人工堆砌的山洞,潺潺的流水发出了26种鸟鸣的声音,组成一曲悦耳动听的空山鸟语。在一处由机械装置控制的舞台上,通过水流的作用,156个活动小人再现了这里300多年前小镇生活的情景。走进萨尔茨堡,无处不见莫扎特的踪迹。1756年1月27日,大作曲家莫扎特出生在城中粮食街9号。1917年莫扎特的故居被辟为博物馆。

  莫扎特故居(Mozartst Seburtuts)奥地利18世纪著名音乐大师莫扎特出生的地方。它坐落在萨尔茨堡市粮食大街9号。这是一座金**的6层楼建筑。公元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就诞生在这里,并度过了他的童年。昔扎特14岁被任命为宫廷乐师。1781年,他向宫廷提出辞呈,迁居维也纳,从而打开维也纳古典音乐的大门,直到1791年1月5日逝世。为了纪念他,1917年把这里辟为莫扎特故居博物馆。馆内陈列着莫扎特生前使用过的小提琴、木琴和钢琴、亲笔写的乐谱、书信以及亲自设计的舞台剧蓝图等。馆内如今还珍藏着莫扎特的一缕金色头发。故居前面是莫扎特全身铜像。莫扎特故居是到萨尔茨堡的游客们必到之处。在博物馆内陈列有莫扎特的一缕金发和少年时使用的小提琴、乐谱。馆前的莫扎特广场上竖有莫扎特全身铜像。广场附近还有莫扎特音乐专科学校等;连商店出售的巧克力糖果等也都以莫扎特命名。萨尔茨堡历史上就以音乐之城闻名,该城每年都举行国际音乐节活动。包括萨尔茨堡国际音乐节(为期5周),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为期2周),萨尔茨堡国际艺术节(为期5周)。其中萨尔茨堡国际音乐节的前身即1877至1910年举行多次的莫扎特音乐节。它以维也纳国立歌剧院(世界十大剧院)和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世界三大爱乐管弦乐团之一)为主,广泛接纳世界各国的著名交响乐团、指挥家、独奏家和独唱家。萨尔茨堡国际音乐节已成为世界音乐盛会。

  维也纳多瑙塔(Donau Tower in Vienna)位于市区北面的多瑙河公园内,于1964年建成。塔高252米,塔底直径31米。多瑙塔高耸入云,为维也纳市容划出一条新的空中轮廓线。塔内设有两部高速电梯,游人可乘电梯从塔底直升到165米高的电梯终点。在电梯终点上下各5米处,分别是露天咖啡馆和室内咖啡馆。登上170米高的露天咖啡馆,顿感冷风扑面,寒气逼人,但俯首下看却有人上九天之感。进入160米高的室内咖啡馆,顿觉温暖如春。凭窗极目远眺,远方巍峨的阿尔卑斯山和穿城而过的蓝色多瑙河尽收眼底。由于两个咖啡馆环塔而建,其地板构架同塔轴相连,故能以3种速度围绕高塔转动,形成别致的旋转咖啡厅,咖啡厅每隔39分钟自转一周。随着咖啡厅的转动,窗外的景色也随之慢慢移动。游人可边品尝饮品,边领略维也纳繁华的都市风貌和城郊的田园风光。

  维也纳舍恩布龙宫(Schonbrunn Castle in Vienna)舍恩布龙宫位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西南部,亦称“美泉宫”,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避暑离宫。1694年由玛利亚·特利萨女王下令修建。整座宫殿占地2.6万平方米,稍逊于法国的凡尔赛宫。宫内共有1400个房间,其中44间是以18世纪欧洲流行的洛可可式建筑风格修装的,纤巧华美、优雅别致;此外,还有以东方古典样式装修的厅堂,如镶嵌紫檀、黑檀、象牙的中国式和饰以泥金和涂漆的日本式。房间内部的饰品和陈设也与建筑风格相一致,在琳琅满目的陶瓷摆设中,尤以明朝万历年间的彩瓷大盘和描花古瓶最为珍贵。宫内有哈布斯堡王朝历代帝王设宴的餐厅和华丽的舞厅,现在奥地利政府仍在那里举行舞会或款待各国外交使节。在宫内,供人参观的几辆玛利亚·特利萨女王加冕大典时使用的鎏金马车,豪华无比,引人驻足。在长廊上,挂满了哈布斯堡王朝历代皇帝的肖像和记录他们生活场景的图画以及玛利亚·特利萨女王16个女儿的肖像画,其中最惹人喜爱的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皇后玛丽·安东涅特少女时代的画像,其优雅细腻的笔调将当时王朝豪华的盛景和奢丽的生活尽现于画上。后来,在这座宫殿里长大的玛丽皇后同其夫君路易十六一起在法国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在房间和回廊的拐角处是各种式样的火炉,其中俄式的大火炉造型最为奇特,堪称一景。在宫殿后面是一座巴罗特式的大花园,每当百花盛开之际,园中奇花异卉芬芳怡人,令人留连忘返,更增添了离宫之美。拿破仑曾两次占领过维也纳,两次都居住在这里。著名作曲家莫扎特幼年时期也曾在离宫的宫廷舞台上为女皇演奏过钢琴。拿破仑战败后,1814年9月—1815年6月,这里曾举行过有名的瓜分欧洲的维也纳会议。当时的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以其纵横捭阖的手腕,在欧洲诸列强之间玩弄均势平衡外交,显赫一时。

  历史名人:沃尔夫冈·莫扎特 (Wolfgang Mozart,1756-1791):奥地利伟大的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出身于萨尔兹堡宫廷乐师家庭,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即兴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六岁即创作了一首小步舞曲,并在欧洲旅行演出获得了成功,被誉为“神童”。1773年任萨尔斯堡大主教宫廷乐师,1781年不满主教对他的严厉管束而愤然辞职,来到了维也纳,走上了艰难的自由音乐家道路。莫扎特的全部作品中洋溢着他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并迸发出在巨大社会压力下的明快、乐观情绪。他广泛采用各种乐曲形式,成功的把德、奥、意等国的民族音乐和欧洲的传统音乐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赋予它们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形式,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其创作手法新颖,旋律纯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发挥了复调音乐的积极作用,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创作了七十五部作品,留下了《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后宫诱逃》、《魔笛》等著名歌剧,使歌剧成为具有市民特点的新体裁。并作有大量交响曲、协奏曲、钢琴曲和室内乐重奏。

  弗朗兹·舒柏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创者之一。生于1797年1月31日,父亲是维也纳近郊的一所小学的校长,有19个孩子,舒柏特最小。他自幼喜欢音乐,8岁开始随父、兄学习提琴和钢琴,11岁时进入免费寄读的神学院合唱团。1811年创作第一首歌曲《哈加尔的悲哀》,16岁到他父亲的小学里当教员。他一边教课、一边进行音乐创作。17岁为歌德的诗篇《纺车旁的葛莱卿》、《野玫瑰》等谱曲。18岁那年,一天午后,他拿起歌德的叙事诗《魔王》来读,忽然心情激荡,一小时后,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魔王》诞生了。这首名曲,立即轰动了维也纳,使他从此走上音乐创作之路。舒柏特只活了33岁,但他一生却写了634首艺术歌曲。此外,他还写了8部交响曲、一些重奏、奏鸣曲,即兴曲和其他音乐作品,《小夜曲》以其深情、优美为世人所赞赏。舒伯特采用和声上的色彩变化,用各种音乐体裁形式来刻划个人的心理活动,富有大自然的和谐和生命力的气息,他将瞬息间的遐想行之于乐谱,把感受到的一切化为音乐形象,构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的旋律。他很崇拜贝多芬,1822年,舒柏特带着新发表的作品去见贝多芬,恰好贝多芬出去了。后来贝多芬在病中发现这首曲子,说“这作品充满了神奇的火花”。可是,当舒柏特再去拜见贝多芬时,贝多芬已病危不能说话了。舒柏特临终时要求亲友将他葬在贝多芬旁边,现在他俩的铜像并立在维也纳广场上。

  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奥地利著名的轻音乐作曲家。出生在风行跳舞的维也纳一个音乐家家庭,与父亲同名。其创作以《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活》、《春之声》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他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他的圆舞曲独具特色,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盎然,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曲目。他还作有《雷鸣电闪》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对于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斯蒂芬·茨威格 (stephen zweig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 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 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茨威格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代表 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危险的怜悯》等;传记《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ud Sigmund 1856-1939):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一犹太商人之家,是其父母八个子女中的长子。他4岁时随家人迁居维也纳。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后开业行医,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终生从事精神病的临床治疗工作。在探寻精神病病源方面,弗洛伊德抛弃了当时占主流的生理病因说,逐步走向了心理病因说,创立了心理分析学说(Psychoanalysis,又译精神分析),认为精神病起源于心理内部动机的冲突。他思考敏锐、分析精细、推断循回递进、构思步步趋入,探讨问题中,往往引述文学、历史、医学、哲学、宗教等材料,揭示出人们心灵的底层。主要著作有:《梦的解释》(1900年)、《性学三论》(1905年)、《心理分析导论》(1910年)、《文明及其缺陷》(1929年)。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

  卡夫卡 (Franz Kafka,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1883年7月3日生于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 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 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其最著名的作品有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情绪的短篇小说《地洞》(1923年);通过小职员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1912年);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只能坐以待毙的长篇小说《城堡》;借银行职员约瑟夫· 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本质的长篇小说《审判》等。

  外交:1955年10月宣布永久中立。冷战之后,奥地利对其以中立政策为核心的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致力于开展积极的全方位外交。

  与中国关系:1971年5月28日,奥地利与中国建交。2005年4月奥地利总理许塞尔访华。

  与欧洲其他王室一样,奥地利的皇宫分为夏、冬两宫。

  夏宫又叫美泉宫,冬宫又叫霍夫堡宫。

  位于维也纳市政厅斜对面的皇宫是哈布斯王朝的冬宫。庄严的石雕宫门、绿茵茵的草地、参天的古木加上雄伟的宫殿,构成了这个古典优雅、富有艺术美感的皇宫的总体格局。

  冬宫又叫霍夫堡宫,分为旧皇宫和新皇宫,是一座拥有26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旧皇宫从13世纪到1918年王朝末日,一直是哈布斯堡王族的住处。新皇宫建于19世纪末,目的是为了与卢浮宫相媲美,最后只建完了东南角。今日的霍夫堡王宫已成为奥地利的总统府和政府所在地。游客到此可驻足参观其外部建筑景观或摄影留念。导游说,遇到对公众开放日,游人还可进去参观,说不定可一睹总统、总理的风采。在这里,人们可以参观皇帝的寝宫、皇宫银器室、宴会厅以及珍宝馆。珍宝馆里收藏着王朝的大量珍品,包括上面镶嵌着未抛光的绿宝石、红宝石、蓝宝石的纯金王冠,各种宝石玉器、家具及名贵藏品,这些都是哈布斯堡王族近7个世纪积聚起来的生日和婚礼礼物。

  与旧皇宫咫尺相对的是新皇宫。新皇宫正面的石柱呈弧形排列,非常整齐美丽。1938年,德国法西斯头子鲁道夫·希特勒在该建筑的阳台上宣布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历史的长河已经洗去了奥地利人的耻辱。如今维也纳新皇宫内的国家图书馆是奥地利人引为骄傲的一座宏伟、华丽的建筑。图书馆有着全世界最华丽的阅览大厅,奥地利政府有时就用这个大厅招待国宾。大厅中间是卡尔六世的白色雕像,周围廊柱上有16位哈布斯堡王朝皇帝的雕像,极富皇家气派。

  维也纳最绿的地方当属夏宫。奥地利观光局的宣传资料称:“世界各地的观光客可以在皇家华丽的夏宫实现浪漫的梦。”

  米**的夏宫是欧洲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外形端庄稳重,追求气派,室内金碧辉煌,追求豪华,在建筑上强调轴线对称,主次分明,象征绝对君权下有条理有秩序的宫廷生活。夏宫又叫美泉宫,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夏季行宫。30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森林,1569年,马克西米连二世在此修建了一所猎宫。1619年,马提亚斯皇帝打猎至此,口干舌燥之际,发现一弘清泉,命名为“美泉”,美泉宫因此得名。1638年,美泉宫被土耳其入侵者破坏,1692年重建时,原计划超过法国的凡尔赛宫,但未能如愿。现法国式的庭院建于1705年至1780年间。自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执政时起,这里成为皇族最喜爱的夏宫,许多重要的国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美泉宫共有1441间房子,现只有45间对公众开放,但旅游者已足以从中管窥哈布斯堡王室的生活方式。整座皇宫的建筑豪华壮丽且精雅细致。宫内还有两间屋子专门陈设中国青花瓷器和福建漆器,反映了18世纪欧洲上流社会对来自古老东方之物品的偏爱。

  音乐赏析《蓝色多瑙河》音乐赏析

  “你多愁善感,

  你年轻、美丽、温纯,

  犹如矿中闪闪发光的金子,

  真情在那儿苏醒,

  在多瑙河旁, 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这是诗人卡尔·贝克的诗句, 一首颂赞多瑙河青春、美丽的诗篇.

  大自然中秀丽多姿的多瑙河,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仅次于伏尔加河,是欧洲第二大河。它从德国阿尔卑斯山谷中奔流而出, 穿越那苍翠而幽静的维也纳森林, 流淌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身旁。因为它的河水在一年中要变换多种颜色: 棕色、浊**、绿色、铁青色、宝石绿……是一条多彩的河,是一条奇特的变色河,像一条蓝色飘带蜿蜒在欧洲大地上。因此,人们把多瑙河称作为“蓝色的多瑙河”。

  音乐,是维也纳的骄傲;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 自古以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仿佛就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从地图上看来,奥地利的地形就像一把金色的小提琴。宁静的多瑙河泛着轻轻的波浪,狭窄的维也纳河从市中心流过,两条河流就像一粗一细的两根琴弦,弹奏着生生不息的歌。美泉宫后花园里,那修剪成的一排排数丈高的大树,像整齐的琴键,而那林中的雕塑便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当你漫步在维也纳街头或小憩公园的座椅,人们几乎到处可以听到优美的华尔兹圆舞曲,看到那一座座栩栩如生的音乐家雕像,他们著名的乐曲就仿佛又在人们耳边回响……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这里是孕育出音乐天才莫札特、贝多芬、舒伯特和约翰斯特劳斯的圣地,对他们一生的成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维也纳享有“世界音乐名城”的盛誉。 “圆舞曲之王”约翰·斯特劳斯就是在这种意境的孕育下, 写出了充满活力、抒情优美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那美妙的旋律把人们带到了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

  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蓝色多瑙河》是于1867年所创作的。它的全称是《在美丽兰色的多瑙河》它原是一首男女声合唱曲,在维也纳首演,半年后由作曲家改编成管弦乐,在巴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的演奏会上公演,获得成功。从此流传全世界,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是闻名全球的圆舞曲的经典直之作。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世界闻名的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让我们领略多瑙河上美妙的异域风情。

  乐曲按照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写成,由较长的序奏、5首小圆舞曲和简短的尾声组成。渗透了维也纳人热爱故乡的深情厚意。

  乐曲的序奏一开始,圆号象一道霞光,在小提琴弦乐群碎轻轻奏出震音的衬托下,吹奏出音乐的主题。好象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又好似黎明的曙光拨开河面上的薄雾,晨曦中,深睡在多瑙河畔的维也纳开始苏醒,在晨光照耀下,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扬起欢乐的波涛展现在人们眼前,一切生物都开始了新的一天。

  接着,木管乐器与小提琴相呼应,速度转快,配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的律动,情绪活跃起来,如河水击岸,生机勃勃,使人感到振奋。紧接着小提琴与双簧管以妩媚的音调并以跳动、轻柔的音型对答起来,为第一圆舞曲的出现做好准备。

  第1小圆舞曲是整个圆舞曲的主要主题。主题A抒情明朗的旋律、轻松活泼的节奏,以及和主旋律相响应的顿音,犹如春之神张开了幻想的翅膀,在蓝色的多瑙河上空翩翩而至。美妙的旋律,就象娓娓动听的语调,生动地表现了“春天来了,大地在欢笑”的欢乐情景,使人感到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多瑙河;主题B轻松、明快,充满生气,仿佛是对春天的多瑙河的赞美。

  第2小圆舞曲第1部分的旋律跳跃、起伏,层层推进,情绪爽朗、活泼,轻盈的曲调象春姑娘在高高的阿尔卑斯山上向多瑙河招手,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感觉;第2部分突然变得婉转而柔情,好象南阿尔卑斯山麓的青年们在热烈、欢快的舞蹈间隙,窃窃私语,相互倾吐内心的秘密,与第1部分形成对比。

  第3小圆舞曲的主题A饶有新意的曲调,显得典雅、高贵,富于奥地利乡村舞曲特点,人们在轻盈的节奏中,仿佛看到多瑙河畔农村姑娘和小伙子在欢乐地舞蹈;主题B铿锵有力、节奏中强劲的重音,象是他们轻轻点蹋的舞点。刻画出生活在这条蓝色河畔的人民幸福田园生活的狂欢场面。

  第4小圆舞曲的主题A优美动人,节奏拉宽,富于歌唱性,奏出乐观向上的主题;主题B欢快的舞蹈节奏、情绪热烈奔放 喧闹热烈,与主题A形成了对比。流畅的旋律勾画出弯弯曲曲的蓝色航道,在这有生命的线条中,流淌着奥地利人民的沸腾的热血,急切奔放、粗犷的音响,向人们讲述了英雄民族在多瑙河边繁衍生息的古老历史。

  第5小圆舞曲的主题是第一首圆舞曲的旋律的扩充与发展。虽然在音调上它们相去殊远,但在气质上却同是一曲欢呼春到多瑙河的热情赞歌。一个短小的引子之后,A段由木管与小提琴轻轻地奏出婉转多姿、优美动人、舒展柔情的旋律,由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多瑙河上无忧无虑荡舟时的情景,接着在渐次的暗涨的力度中,B段在热闹的打击乐伴奏下,出现热情、欢乐的对比乐段,从而达到全曲高潮。

  乐曲的尾声,结构庞大,音响丰富,几乎包容了乐曲中的所有的圆舞曲的主题。但是,在演奏的次序,主题的选择以及使用的乐器上,仍有多彩的变化。尾声中现了第三、第四和第一首圆舞曲,然后,响起序奏中多瑙河水波荡漾的美妙回声。在清澄的色彩中,长笛颤动跳跃的鸟语,让人们沉浸到田园诗境之中。忽然,一阵急风骤般的音流汹涌而至。全曲在火热的狂欢高潮中结束。

  五段旋律连接起来就好象河水有时平稳如镜,有时微波荡漾,有时汹涌咆哮。。。。

  乐曲通过旋律对比,调性的转换,音色的变化,情绪的起伏,不断给人以欢快、活跃的感受。每一首圆舞曲,每一个音乐主题的变化都给人以新鲜的感觉,既表现了人们对多瑙河的赞美,又表现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作曲家简介及作品创作背景:

  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 奥地利作曲家,是斯特劳斯家族里前后五位圆舞曲作曲家中的佼佼者。其父与其同名,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父”。而他小约翰·施特劳斯,自幼酷爱音乐,虽遭到父亲的反对,但在母亲帮助下偷学小提琴、钢琴和作曲。十九岁时,组织了自己的一个管弦乐团乐队,赴波兰、德国各大城市举行圆舞曲演奏会,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整个欧洲。遂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他一生共创作了一百二十多首圆舞曲,其中最受世人喜爱的就是这首被誉为维也纳第二国歌的《蓝色多瑙河》。

  1866年由于在奥普战争中奥地利人惨败给普鲁士人的原因,使整个维也纳处于悲愤、沉寂的氛围之中,为了打破这一局面,鼓舞市民的勇气,使人们重振起来,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伯特向约翰·施特劳斯请求写一部充满生机和爱国之情的合唱圆舞曲。于是,他想起了德国诗人贝克献给维也纳的一首诗歌的末尾:“在那多瑙河边,在那美丽、蔚蓝色的多瑙河边……”,诗人丰富的幻想,给了约翰·施特劳斯极大的启发,于是这部不朽的《蓝色多瑙河》起初,这首合唱圆舞曲并未引起人们过多的关注,半年后,作者把它改编成管弦乐曲,在法国的世界博览会上演奏,顷刻间轰动了整个巴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20630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随机推荐

  • 关于写花的比喻古诗句

    1形容花的诗句花的诗句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

    2024-04-15
    42400
  • 精华素和精华乳,精华液,精华露有何区别

    精华素、精华乳、精华液以及精华露是护肤品中常见的术语,它们在功能和使用方法上存在一些区别。精华素是一种高浓度的护肤产品,它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维生素C、透明质酸等,能够深层滋养皮肤,并提供额外的营养。通常,精华素具有较轻薄的质地,容易被皮肤

    2024-04-15
    44900
  • 妮维雅走珠液怎么用?妮维雅走珠液使用方法

    妮维雅走珠液止汗香体,干爽舒适,清爽洁净,男女适用。那么妮维雅走珠液怎么用下面我为你提供妮维雅走珠液使用方法。妮维雅走珠液怎么用外出前或洗澡后,抹于腋下或其他需要抑汗部位,先将瓶口朝下,让走珠接触止汗香体露,然后轻轻滚动走珠,均匀涂于腋

    2024-04-15
    47800
  • 润熙泉臻润焕颜面膜怎么样

    润熙泉臻润焕颜面膜是一款备受消费者和护肤网红达人喜爱的面膜产品,主要原因如下:1 面膜清透精华液包含多达12种补水保湿成分,5重华熙生物专利玻尿酸HA,立体补水,润养孕期敏肌。2 面膜的核心成分包括5重胜肽、二裂酵母发酵产物滤液、5重玻尿酸

    2024-04-15
    44400
  • 精华露和精华液的顺序 正确的护肤流程

    市面上各种各样的精华产品有着不同的护肤效果,精华露和精华液是两种不同种类的精华,无论是质地还是使用感方面都不同,使用顺序也不同。精华露和精华液的顺序精华露和精华液的使用顺序,一般是清爽的用在前,粘稠的用在后头。精华露和精华液其实都属

    2024-04-15
    33200
  • 伊思水乳好用吗

    对于水乳的选择,我们需要告诉大家的就是,一定要选择出最适合自己一款产品,现在的晶钻蜗牛再生水乳还是不错的,它是属于清爽型的,比较适合的肤质就是混合偏油性的,还有就是油性的肌肤,一般在三十左右的人们当中,是特别的愿意来选择它的,而且我们也看到

    2024-04-15
    34600
  • 问一问:妮维雅小蓝罐唇膏真假如何鉴别呢?

    妮维雅小蓝罐唇膏的鉴定妮维雅小蓝罐唇膏真假妮维雅小蓝罐唇膏真正的设计:正品上有蜂窝图案,一共8个。假货忽略了这个图标,说明口红含有蜂胶。正品口红底部的图案有花王有限公司、产地、电话、生产批号等信息。下面。仿制假货往往会有疏漏,可以参考鉴别。

    2024-04-15
    257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