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网络及各大平台播放着一部很火、很热的电视剧名叫《人民的名义》。在这部电视剧里,大家对祁同伟以及高小琴这两个人物印象还是较为深刻的。怎么说他们两人的关系呢?用情人这个词再很适合不过了。
为什么大家都在一个劲的指责其祁同伟,却不提高小琴呢?我想,这也是有部分原因的。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高小琴,高小琴她被人利用,培养成一个完美的棋子,送给祁同伟的一个礼物。高小琴的这一生,对女人来说,她其实是很可怜,很可悲的。没有自由,只能任由他人摆布,将她的美貌加以利用去换的那些达官贵人的帮助。换句话来说她只是作为一个利用品被送给其他人。尽管她和祁同伟的爱之结晶以及他俩的感情不能暴露在阳光下,但是她还是深深的爱着祁同伟的。仅仅是这两点 。
大家都不会来轻易的说高小琴这个人物不好,或者去指责她,骂她等。祁同伟却不同,作为一个男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被迫屈服于他的现在妻子梁璐。尽管他们的家庭生活不是很和谐。出现了种种的矛盾。但这也不能作为他在婚内出轨的一个理由。若是两个人实在不能在一起生活下去,那么可以选择离婚之后再与高小琴在一起,但祁同伟选择的却是婚内出轨。
对于很多人来说,婚内出轨是不可以被接受的,也是很排斥的。也是不能原谅的。所以大家都会来指责祁同伟。而不去说高小琴。虽然说高小琴也不对,但是,往往一个巴掌拍不响不是吗?
04月28日晚《人民的名义》这部火遍大江南北、男女老少的的电视剧在连播一个月之后迎来了大结局。
这部被媒体称为“中国顶级政治剧”的作品,开播第一天仅播了一集就全线登顶所有收视排行第一,而第二天的第二集全国网收视率更高达23,CSM52城域收视率228,不仅是第一名,还打破了收视高点纪录。
微信指数方面,《人民的名义》在04月06日 - 04月30日之间维持着相当可怕的数值平均搜索指数在50M以上,在04月10日达到最高值 105211475,这个概念是什么?同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很火的关键词黄鳝最高值是 50422655,这只是该电视剧的平均水平。
当然,这部惊天地泣鬼神的电视剧没有小鲜肉,在刚开始就没有这些所谓的流量明星带来很多不明流量: 谁在为流量明星贡献流量? 片方也没有大量的资金来雇佣海军来刷播放量: 华为闪存门背后的水军
有人说是一帮兢兢业业的老戏骨撑起了这部戏,有喜欢剧中正义化身、颜值担当陆毅,有喜欢一生只求GDP的铁人王进喜,有喜欢片中从未露过面的铁石心肠的陈阳,有喜欢只演床戏的陈海。
出于好奇,出于想红。
我想研究一下贯穿整部电视剧,谁才是被议论最多的人?
首先列出可能的人物:
1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缉处处长侯亮平
2汉东省省委常委、京州市市委书记李达康
3汉东省公安厅厅长、高育良的学生之一、侯亮平和陈海的学长祁同伟
4原汉东省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外号老石头,反贪局局长陈海的父亲陈岩石
5汉东省京州市山水集团董事长 ,祁同伟的情人高小琴
01 百度指数
从百度指数来看从电视剧开播一直到20集左右,李达康百度指数增长迅猛,远远高于其他演员,而从20集之后到李达康指数逐渐下滑,但是在44集之前李达康指数仍然高于其他演员。一直到44集之后到大结局之前,祁同伟的百度指数突然增加远超其他演员。
02 知乎排名
知乎方面我打算从三个方面来看被议论最多的人是谁,其中ABC三个方面所有数据抓取都是使用我在之前的推送中开源的PYTHON知乎库,非常简单易用,可以点击尝试: 看知乎
A提取知乎上有关于该电视剧的题目中关注人数最多的一道题目:如何评价电视剧《人民的民义》?下所有回答中提及次数最多的人。
此问题下共计 4376 个回答,其中回答中提及任务次数如上表所示,提及次数最多的为李达康,祁同伟次之,紧接着的是反贪局局长侯亮平,除侯亮平外其他人物与百度指数基本吻合。
B提取知乎上每个人物相关的问题下的回答总数。
与A部分近似,比较意外的是高小琴和陈岩石,在单独问题板块显然有关于他们的讨论并不多,但是放到整部电视剧中他们却有着很大的争议性。
C提取知乎上人民的民义话题下所有精华问题提到的人物次数。
由此来看,在知乎这一大板块无论从那种角度来看,人物议论方面李达康议论最多,紧接着是祁同伟,而后是猴子,其他人物各板块略有差异。
03 微博热议
微博话题下#人民的名义#话题以 233 亿阅读量和 1334 万讨论俯视其他话题,该话题下共有 23 页讨论,我们对该 23 页内容进行抓取,并且统计每个人物出现的次数,与知乎排名基本吻合。
04 豆瓣短评
《人民的名义》在豆瓣评分从刚开播的91分到现在的84分,星级分布基本成P字健康无水军形,该剧类似137192条评论,我们对这些评论进行抓取,并统计各人物提及次数。
从上面的1234我们会发现无论在那个平台,李达康书记在前期都是遥遥领先,而进入后期李达康的剧情变少,重点戏变为祁同伟的悲剧,然而一直被认为是最最最主角的陆毅饰演的侯亮平却一直不温不火。
当然,大家如若有兴趣还可以去尝试以下微信指数,看一看微信指数是不是与我们观察的知乎、新浪微博以及百度指数的内容相似。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由李路导演,周梅森编剧,陆毅、柯蓝、张丰毅、吴刚、许亚军、张志坚、胡静、张凯丽、高亚麟等老戏骨联袂出演。
该剧以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叙事主线,讲述了当代检察官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制统一、查办贪腐案件的故事,于2017年3月28日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播出,收视率突破8%,刷新了近十年省级卫视收视的最高纪录,同时入选2017中国十大事件。
吹爆这部剧,题材好,剧本佳,演员强,剪辑优,金句频出,字字珠玑,真是良心上乘之作,值得社会各界反复揣摩。
这部电视剧这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则昌,腐则亡。将反腐进行 到底就是要从根本上肃清思想毒瘤,从而使我们党内成员人人向廉,人人爱廉,人人为廉。杜绝腐败,清廉执政,抵挡住糖衣炮弹的冲击才能拨开云雾。“将权力关进笼子里,让 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近几年来,在党内大力反腐的铁手腕下,不少贪官纷纷落马。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滥用权力的人终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国家是人民的国 家,任何以权谋私,不顾及人民权力的人都必将受到历史的审判。坚决反腐,必定为中国号巨轮添油加力,为社会主义征程提供巨大的引擎 !
反腐败永远在路上。当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 形成,但要真正实现“不能腐”和“不想腐”,还要依靠思 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继续推进。 “得罪千百人, 不负十三亿” , 对于我们这个把“人民”二字铭刻于心的政党来说,反腐败永远没有剧终。
这是一部比较写实的官场剧,尺度虽有些大但是拿捏却很到位,符合国家目前对官场治理的主要路线与方针,那就是苍蝇与老虎一起打。
这部官场剧在各个方面都做得比较出色,在豆瓣22万余人评价下也高达82分,这在国产剧集中也是优秀的存在。
《人民的名义》的优点首先,该剧的选角出色。庞大的老戏骨团队个个演技都是教科书级别,尤其是戏骨们之间频繁的对手戏,让观众看之而大呼过瘾。由于近两年流量小生大当其道,他们利用蹩脚的演技侮辱着观众的智商,这就导致观众一边在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中度过,一边也在期待着能够遇到值得称赞的剧集。
其次,该剧的剧情在线。艺术来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而我想该剧的剧本或许可以打破这条规律。艺术的确是来源于现实,却未必能够有现实精彩。但不可否认的是,敢这么拍且通过审核并能让观众去大肆的评论,已经是一种诺大的进步。这部剧在正邪两派由外到里,由浅到深的争斗中,大胆地揭露了官场的黑暗,观众在看到苍蝇老虎们一个个都被打倒在地,心中也无比的痛快。
不过《人民的名义》虽然创造了近年来中国电视剧的尺度之最,话题之最,热度之最。但是作品本身的确有着极其明显的不妥之处。
第一、正面人物脸谱化。陆毅出演的侯亮平,是一个几乎没有性格的角色,除了嫉恶如仇、公正严明的正义化身,几乎看不到他作为一个正常人应该有的情感纠葛和内心挣扎。再加上油腻的造型以及在老戏骨中陆毅略显尴尬的演技,这个角色实在是假的可以。
第二、生活情节虚假。除了办案情节,科室里的对话轻佻而又无聊,秒变国产偶像剧、家庭伦理剧套路,而侯亮平和老婆之间,完全不像正常夫妻那种该有的亲密,装腔作势的仪式感太重,仿佛革命年代相敬如宾的社会主义好青年。
第三、对腐败的探索深度不够。简单来说,就是典型的“反贪官不反皇帝”,没有对裙带关系的批判,反而表现得习以为常,甚至天经地义,而故事的设定也有待商榷,权贵精英都深明大义,底层逆袭的则贪婪邪恶。
另外,故事仅仅抓住贪官本身来说问题,没有更深层次去探索腐败繁多的原因。在这个方面,把触角伸到制度层面的只有《大明王朝1566》。
第四、剧情注水严重。《人民的名义》长达五十五集,但真正有效的剧情并不超过三十集。其他的不说,郑西坡一家的那条线,明显可以紧缩。可能是为了表现多元文化,迎合当代年轻人。但是,郑西坡的儿子郑胜利和其女友一副杀马特的审美,吊儿郎当的生活作风,根本无法引起共鸣,只能招致反感,对故事推进的意义又不是很大。
看完《人民的名义》,我真正感慨的是:哦,现在这些曾经敏感的信息可以公开说了,我们终于不用再陷入新闻联播式的幸福生活里,领导们也不再都是保尔柯察金式的完人,他们也说人话,干人事,而且干坏事,在社会主义新中国,不公平和潜规则不再是放在枱面下说不得的事情,于是大家环顾四周做大梦初醒状。
自从开始抓大老虎,有一种情绪很明确,就是那些苦孩子贪赃枉法起来更极端,一言以蔽之——穷怕了,穷变态了。所以,这个时候人们觉得贪不可怕,可怕的是隔壁村的狗剩人五人六成了县里的领导然后跑到村里来衣锦还乡,这让乡亲们怎么受得了。
每每出现这些苦娃子贪污腐化,吃瓜群众总要啧啧啧来一句:烂泥扶不上墙。这种表述在克林顿的老朋友成钢出事后最为热烈,急功近利、贪慕虚荣、说白了还不是眼皮子浅的装不下自己的野心,野猴子爬上树露出了红屁股,正儿八经的权贵子弟谁屑于弄点富贵?
中国人说,不患寡而患不均,换成舶来语就是公平与正义,但是中国有个很有意思的事,道理在别人身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客观理性,一放到自己身上都是诸般的情有可原,我们从小就明白在课堂上有一套明规则,在课堂外有一套潜规则,很多人终其一生所要追求的是自己按潜规则做的事情不要掉进明规则的坑,如果最终不幸被摆上台面,我们也只能两手一摊:我想的吗?大环境误我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