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九大思想精要
《孙子兵法》的思想精要,我最后再总结九条。
第一,《孙子兵法》是讲以强胜弱而不是以弱胜强,因为弱胜不了强。
《孙子兵法》第一篇讲“计”,不是奇谋巧计和计算,而是现在的SWOT分析法,强调要将优势、劣势、威胁、机会以及敌我双方的综合实力进行计算和评估。你要在决定是否开战之前,在家里衡量计算双方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对比。
计算的内容是“五事七计”,你要对敌我双方从五个方面和七个科目进行打分,分多的胜,分少的败。你打完分以后就能“知胜”,这就叫
“多算者胜,少算者不胜”。
知胜,算下来能赢以后就可以兴师动众地发动战争了;算下来自己的分没别人高,那就不要打了。
所以孙子是不相信以弱胜强的,那是小概率事件。兵法者,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不会拿国家民族的命运去赌那些小概率事件。我们平时学兵法,往往都想学一些小概率事件,都想出奇制胜。 但其实战场上没有小概率事件,小概率事件靠不住。
第二,打得赢也要算代价,如果打得赢,但是打不起,也不要打。
因为行动必有代价,战争的代价极大,不要光想着战胜,要算一下这场仗打得值不值得。我们引用了战国时候李克对魏文侯说的话“数胜必亡”——胜仗打多了,国家反而要灭亡。为什么呢?因为
“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
总是在发动战争,人民就疲惫了;总是打赢,君主就骄傲了。以骄傲的君主来率领疲惫的人民,这个国家就要灭亡了。
我们的汉武大帝就演绎了主骄民疲的一生。他开疆拓土,战功赫赫,结果连年的战事给国家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坏,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而汉武帝晚年,迫于巨大的政治压力,给自己下罪己诏,批评自己说:
“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
这就是打了这么多胜仗,最后算下来这些仗赢得都不值得。
第三,先胜后战,赢了再打。
《孙子兵法》主要是自强之法,首先你要修炼自己,而不是惦记着打败别人。就是你别老想着打败谁,你要想着自己要自强。所以孙子说:
“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而可胜在敌”。
善于作战的人先让自己修炼成不可战胜的,然后等待敌人可能被战胜的时候,自己不可战胜在于自己,而敌人什么时候可以被打败,那完全在于敌人,你控制不了敌人。
所以说胜可知而不可为,能不能胜是可以去通过计算知道的,但是如果算下来胜不了,你强求要它胜,那是不可能的,做不到的。
第四个观点叫做要能等待、能忍耐。
我说兵法就四个字,叫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孙子兵法》讲的最多的就是这个。因为战争这个东西收益和代价极不对等,打赢了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也不一定有多大利益;打输了,则可能国破家亡,命都没了。
所以关键是要能等,不能因为焦虑就频频动作。 哥舒翰守潼关,知道不能打,他能等。但是唐玄宗焦虑,不能等,逼哥舒翰出关作战,这就全军覆没了。
所以等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最好的战略,但是人们往往会认为等待是不作为,是不能接受的。你要有这种认识,一辈子都不作为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作为就可能是No Zuo No Die。
日本的德川家康,他是最能等待、忍耐和妥协的。织田信长在,他是小兄弟;丰臣秀吉在,他是大诸侯。他有没有志在必得一定要得天下?没有。
我经常讲“志在必得者死”,什么事情如果你是志在必得,你可能就会死。德川家康不是志在必得,他可以等,等不来他可以妥协;如果丰臣家族强,他可以一直做诸侯。结果这些大哥都没他命长,一个个都先死了,那就没有人能拦住他了。
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在丰臣秀吉死了之后又等了十七年,才稳稳当当地夺了天下,之后他的家族统治了日本两百多年。所以第四个要点,你要能等待,记住一个口诀,No Zuo No Die。
第五个观点,一战而定,胜而不定,则胜利就无意义。
胜利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平定。如果打了胜仗不能平定,你已经百战百胜了还要接着打,那即便打一百场胜仗又有什么意义呢?
每一仗都要死人,就算死的是敌人的人,也不如让他不要死,而是让他们加入我们,这样才能“胜敌而益强”。通过战胜敌人,我越来越强。
孙子有很强的保全思想,保全自己,保全人民,保全城池,保全财产,最好也保全敌人,把敌人都收服了归我所有,这才是平定天下呢。
第六,以正合,以奇胜,分战法是基本的战术原则。
“以正合,以奇胜”。
这句《孙子兵法》最为人所熟悉的话,前面我们详细地用多个战例讲解过了。奇,又称余奇,意思是多出来的部分。
余奇就是预备队,是手里捏着还没打出去的牌,你要留到关键的时候打出去制胜,这叫出奇制胜,又叫分战法,是兵法里最基本的战术原则。
凡是作战,一定要分兵,无论人数多寡。项羽最后到了乌江边,只剩二十八个骑兵,他也要分成两拨,首尾相顾而不能挤成一团来打,兵与兵之间要相互配合。
韩信背水一战,他不是真的把所有部队都布阵在水边。如果那样的话,他就真被人撵到河里面去喂鱼了。韩信是先分了奇兵出去埋伏,有预备队在关键的时候杀出来,这才获胜。
人们老是相信奇袭得胜和以少胜多,这还是一个侥幸心理,总想使巧劲。 孙子告诉你,兵法没有侥幸,弄巧一定成拙,打仗必须按军事规律,按兵法的套路来。
现在咱们经常讲一句话叫守正出奇,一提到《孙子兵法》就讲守正出奇。我要再次强调,《孙子兵法》没有守正出奇这四个字,整个中国历史和全世界任何兵法都没有这四个字,这四个字是以讹传讹,而且代表的是最错误的价值观和思想。
守正出奇什么意思?是说平常坚持原则,而关键的时候可以突破原则。那还要原则做什么呢? 克劳塞维茨说,制定原则并不难,难的是始终坚持按原则去做, 说的就是这种毛病。
第七个总结,诡道不重要。
“兵者,诡道也”。
《孙子兵法》这句话误了好多人,很多人以为《孙子兵法》就是《三十六计》,就是以诡诈取胜。但是诡诈归诡诈,如果人家不上套,你再诡诈也没有用。
诡诈在兵法里面不是主旋律。现在好多出版社把《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合成一本书,似乎兵法就是奇谋巧计,这是很大的误区。 打仗跟我们平时做事一样,不能靠诡计,还是靠踏踏实实的努力。
第八个总结,知己知彼,关键在知己。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们念着这句话,就总想去知彼,以为知己不是问题,觉得我自己我还不知道吗?实际上我们讲过,知己知彼,关键在于知己,因为
“不可胜在己”。
自己强大了不失误,别人就无奈你何。你如果千方百计地去知彼,可能还着了别人的诡道。
《孙子兵法》讲来讲去,都是练基本功和抓基本面。你要管好自己,等你自己强了,再等待胜机出现,在最有把握的时候动手,先胜后战,一战而定。如果自己不强,那就不要逞强,我们再强调一遍那句著名的英语,No Zuo No Die。
第九,《孙子兵法》不是教你打赢,首先是教你认输。
为什么不战呢?知道自己要输所以才不战。我第一句就强调过,《孙子兵法》首先是不战之法。我们都喜欢听一首歌,叫《永不服输》,因为人们都不爱听坏消息,不愿意听到对自己不利的真相。
然后有人说“认输才会赢”,这句话还勉强可以接受,因为结果还是赢。如果结果也没有赢而还是输呢?你能不能接受失败呢?
分析如下: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有五个:
1、战略运筹。
2、作战指挥。
3、战场机变。
4、军事地理。
5、特殊战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兵书》、《孙武兵书》、《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一共十三篇,共有六千字左右。主要有五种军事思想:
一、战略运筹(第一篇至第三篇):
第一篇《始计篇》:
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第二篇《作战篇》:
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第三篇《谋攻篇》:
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二、作战指挥(第四篇至第六篇):
第四篇《军形篇》:
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第五篇《兵势篇》:
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第六篇《虚实篇》:
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三、战场机变(第七篇至第九篇):
第七篇《军争篇》:
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第八篇《九变篇》:
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第九篇《行军篇》:
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四、军事地理(第十篇至第十一篇):
第十篇《地形篇》:
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第十一篇《九地篇》:
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五、特殊战法(第十二篇至第十三篇):
第十二篇《火攻篇》:
讲的是以火助攻与“慎战”思想。
第十三篇《用间篇》:
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扩展资料: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孙子兵法的传播
《孙子兵法》在国外的流传,许多著述都认为以日本最早,朝鲜次之。因为这两个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历史上与中国文化交流频繁,而日本奈良时代多次派遣学生到中国学习,无疑为《孙子兵法》的东传搭建了便捷的桥梁。
据史书记载,在公元734年,也就是处于鼎盛时期的唐朝开元二十二年,在中国留学长达17年之久的日本学生吉备真备历尽艰辛回到自己的祖国。这位兼修文武的饱学之士,在离开繁华的唐朝都城时并没有携带什么丝绸珍宝,而是用唐朝廷赏赐给他的钱来买书,将大批记载中国兵学阵法知识的书籍捆载而归,回到故乡后传授给日本的文士武将。
而据一部名叫《续日本纪》的日本古书所说,吉备回国后的第26年(公元760年),奈良王朝曾派授刀舍人春日部三关、中卫舍人土师宿弥关城等6人到太宰府跟随吉备学习《孙子·九地》、《诸葛亮八阵》以及结营向背等方面的知识。这说明吉备所带回的这批典籍中确实包括被人们奉为“兵经”的《孙子兵法》。如果这一记载准确无误的话,那么《孙子兵法》传入日本至少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日本著名兵法史学者佐藤坚司却认为,说吉备真备将《孙子兵法》传入日本,时间过晚。按照他的推断,中国兵法传入日本是早在公元663年以前的事儿。
这一年,来自朝鲜半岛百济国的几位兵法家到达日本,在那里领导修筑了几座城池,并因为精通中国兵法被授予荣誉勋位。佐藤推测很可能是这几位百济兵法家把中国兵法(当然包括《孙子兵法》)传入日本的。
他的证据是,在57年之后成书的《日本书纪》中,出现了“倏忽之间,出其不意,则破之必也”这样的话,这与《孙子兵法·计》篇的“出其不意”以及《虚实》篇的“趋其所不意”,在文字和意思上是相同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巧合,是因为该书的编纂者舍人亲王、太安麻吕已熟知《孙子兵法》上的话,所以用这些话来描述神武天王时代的战法。
佐藤的推断将《孙子兵法》传入日本的时间向前推了70多年,而且可能由此改写该书传入日本的路径,即:《孙子兵法》不是借扁舟孤帆之力,从中国大陆循海路直达日本,而是先传入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代的朝鲜半岛,然后才由百济兵法家们传入日本的。
参考资料:
《孙子兵法》的思想核心挑战规则,出奇制胜。《孙子兵法》是迄今为止古今中外第一部很全面的讲述了战争的经典之作,到目前为止,《孙子兵法》已经被翻译成了英文,日文,德语,等20多个语言文字。
在学术界上一般认为《孙子兵法》产生在春秋末期,也有人认为《孙子兵法》产生在战国时期,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孙武所作,但是在学术界上也有一些不同的观点,认为《孙子兵法》的作者并不是孙武。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最完整、最系统、最著名的军事理论著作,它析了每一次战争的优势还有劣势,在中国军事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本军事上的著作,它更是我们炎黄子孙智慧思想上的体现,是华夏文明的结晶。
《孙子兵法》共计13篇,《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此三篇讲的是作战用的谋略,还有运筹,《军形篇》、《孙子兵法·兵势篇》、《虚实篇》此三篇讲的是作战的指挥手段。
《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这三篇讲的是在战场上应随机应变,基于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地形篇》、《九地篇》讲述了作战应该根据作战的地形,作出相应的战术要求。《火攻篇》、《用间篇》这两篇讲述的便是特殊的作战方法。
《孙子兵法》,它的内容博大精深,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的经典,距今为止已经有了2500年的历史,历朝历代都在研究《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共有6000多字,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理论著作。
《孙子兵法》主要军事思想有以下几点:一、不战而胜思想,反对轻率的战争;二、出奇制胜思想。
三、愚兵思想,孙武要求将帅“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犯之以利,勿告以害”,这样才能如意地指挥作战;
四、上下一心、官兵一致,他还指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五、避实击虚,他在兵书中写道:“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六、贵“无”思想,孙武大力宣扬“无形”的好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他认为:“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七、洞察先机,《孙子兵法》在这方面也有类似的论述:“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这里体现了道家以奇用兵的军事思想。
八、后发制人,他在《军争篇》中写道:“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充分利用各种制约因素和各种假象来牵制、迷惑敌人,使敌方在瞬息万变的战局中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