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深夜用古语怎么说
“深夜”古语称月上梢头、月倚高楼 、独影印窗 ,总之就是用夜里的东西来借代。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扩展资料:
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
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 432分 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
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
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刻制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九十六刻。
一刻约15分钟。 -时辰。
2 二十四小时在文言文里怎么说1、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2、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即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4、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
3 半夜三更文言文小故事半夜三更
原文陈万年字幼公,沛郡相人也。。。善事人,赂遗外戚许、史,倾家自尽,尤事乐陵侯史高。。。子咸字子康,年十八,以万年任为郎。有异材,抗直,数言事,刺讥近臣,书数十上,迁为左曹。万年尝病,召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仗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万年乃不复言。
参考译文陈万年字幼公,是沛郡湘人他擅长讨好别人,用尽全部家产去讨好远戚许、史家,特别是乐陵侯 史高 陈万年的儿子陈咸字子康,十八岁,凭借陈万年做了侍郎。他资质与众不同,性子比较直,而且敢于说话。多次上书论及国事,讽刺皇帝身边的近臣。这样的书奏大概上了数十次,结果被贬为左曹。陈万年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教他读书,教至半夜,陈咸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去,不听我讲,为什么?” 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说:“爹爹的话,我都晓得,大抵教儿子对司要拍马屁、讨好啊,如此而已!”陈万年没有再说话。
4 翻译古文句子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在正午时分或者是午夜的时候,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样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
4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5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衰转久绝
猿猴站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6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
有一山石很像人的样子,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的,轮廓较为分明
7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
即使沿途经过,住上两夜,还是能够望见此物
8实是欲界之仙都
确实是人间的仙境啊
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象我们两个人一样的有闲情逸致的人而已
10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
11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
1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像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1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勉强饮了3大杯就离开了
14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
先前那些一边喝酒一边唱歌的人出来了,藏在树下的人也出来了。
15韵友来,名妓至,怀箸安,竹肉发。
文雅有趣的朋友来了,有名的歌妓也到了,酒杯碗筷安放好了,乐声、歌声也开始传出来。
午夜是中国的习语,意思是深夜。通常“子夜”“子夜”“子夜”往往有相同的意思。“午夜”这个词来自两个人,来自《宋史赵昌言传》:“每天有四个人说出他们的想法。京师曰:‘陈在半夜,董在半夜。’"
也就是说,在宋太宗时期,陈向宇、胡丹、董燕燕和梁浩形影不离。他们经常聚集在赵的家里,聊到深夜,但他们不想分散。当时人们称为“陈三”,称董燕燕为“董夜半”。
这就是“子夜”一词的由来。
那么,古人为什么把深夜称为“三更”、“子夜”呢?这也要从古代的计时方法说起。
首先,古人对白夜的计时和称谓不同。白天计时叫“钟”,晚上计时叫“表”或“鼓”。
古代一般设在城镇的钟鼓楼,早上要敲钟报时,所以白天一般叫“几点”。晚上有专门的守夜人定时敲梆子,逐点报时,所以晚上的时间叫“更”;有些地方以击鼓报时,所以晚上的时间也叫“鼓”。所谓“几个表日”或“几个鼓日”就是这个意思。习语的“暮鼓晨钟”也来源于此。
在古代历法中,一昼夜被分为十二个小时,每个小时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古时候夜分五班:许时一班,亥时二班,子夜三班,丑时四班,殷时五班。
每个班次都不是一个确定的时刻,而是两个小时的时间段,对应某个小时。其中,子夜是指23时至次日1时的整点。这个时候是深夜,也是晚上温度最低的时候。
每小时对应的时间段如下:
3:00到第二天1:00是子夜,1:00到3:00是子夜丑,印石是后半夜3:00到5:00,石矛是早上5:00到7:00,陈石是9:00到11:00,中午11:00到13:00,中午13:00到13:00。
现在我们通常在计时的时候说“什么时间”?这个“点”也来源于“庚”。为了把时间划分得更细,古人把一个小时分成五个“点”,一个“点”大约等于现在的24分钟。
最后说一下“点”。最初,钹是一种乐器,形状像一个小铜钟。它中间凸起,两边有小孔。行李员把一根绳子放进洞里,绑在他的手上。在报时的时候,他只是用手敲了一下“点”。久而久之,打击乐器多了,乐器“点”用得少了,逐渐成为一个时间单位。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中国习语都有自己的历史背景。没有宋代经济的繁荣,没有宋代夜生活的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子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