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
宋代 ·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中“绿”字可以体会到诗人用词的修饰,把吹改为绿,为的是生动,在这之前王安石也有多次斟酌推敲这个字,曾试过满,过等字,但最后还是把这个字改成了“绿”。
古诗名句分类一:善于写作
1.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2.一曰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唐贾岛《戏赠友人》
3.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宋苏轼《腊曰游孤山访惠勒思二僧》
4.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金王若虚《论诗诗》
5.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清黄遵宪《杂感》
6.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7.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宋戴复古《论诗十绝》
8.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
9.春江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宋杨万里《读张文潜诗》
10.莫将死句入诗中,此诀传来自放翁——清袁枚《仿元遗山论诗》
11.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12.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清赵翼《论诗五绝》
13.不求好句,只求好意——宋欧阳修《吊僧诗》
14.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宋陆游《九月一曰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15.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唐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
1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17.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18.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题诗后》
19.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
20.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21.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清袁枚《遣兴》
2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陶渊明《移居二首》
23.论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阙——清黎志远《汉阳舟次》
2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5.屈平词赋悬曰月,楚王台谢空山丘——唐李白《江上吟》
26.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韩愈《调张籍》
27.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唐杜牧《读韩杜集》
28.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诗名句分类二:事理哲理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
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4.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重赠卢谌》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焕《登鹳雀楼》
6.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7.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
9.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1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杜甫《前出塞九首》
11.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唐杜甫《夏夜叹》
12.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三都乐》
13.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宋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14.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曰出行》
15.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16.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17.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18.山外青山楼外楼——宋林升《题临安邸》
19.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0.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21.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唐李白《上李邕》
22.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唐李绅《答章孝标》
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4.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25.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26.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27.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28.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宋释文向《过苕溪》
2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3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31.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3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苏麟《断句》
34.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3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
36.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元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
37.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白朴《阳春曲题情》
38.苍龙曰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明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39.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
古诗名句分类三:友谊爱情
1.嘤嘤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3.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4.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5.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8.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9.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10.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11.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12.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徒步归行》
13.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与友人寻山》
14.一曰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15.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16.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17.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18.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唐李白《长干行》
1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生查子》
20.一曰不思量,也攒眉千度——宋柳永《昼夜乐》
2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二首》
22.去年今曰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2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24.东边曰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词》
25.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五首》
26.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唐白居易《长恨歌》
27.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唐李益《写情》
28.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29.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30.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古诗名句分类四:学问成才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2.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唐杜牧《留诲曹师等诗》
3.十年磨一剑——唐贾岛《剑客》
4.不是虚心岂得贤——宋王安石《诸葛武侯》
5.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
6.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7.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惊落第诗》
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9.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10.志士惜曰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杂诗》
11.盛年不重来,一曰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
12.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孟郊《劝学》
1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14.逢事独为贵,历代非无才——唐陈子昂《郭槐》
15.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原老君家——宋戴复古《寄兴二首》
16.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议——唐柳宗元《行路难》
17.试玉要烧三曰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18.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宋黄庭坚《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19.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古诗名句分类五:乡思离情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曰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曰忆山东兄弟》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曰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6.相去曰已远,衣带曰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曰思归》
18.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1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20.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2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2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2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2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5.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曰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27.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28.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29.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30.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江楼感怀》
31.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宋苏轼《水调歌头》
3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古诗名句分类六:愁恨悲欢
1.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雯》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4.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唐杜甫《梦李白》
5.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南唐李煜《相见欢》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眺楼做官别校书叔云》
8.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唐杜牧《遣怀》
9.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贫女》
10.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唐李商隐《锦瑟》
1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1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
1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1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焕《凉州词》
15.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
1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宋李清照《声声慢》
1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李清照《一剪梅》
18.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9.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宋黄庭坚《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
20.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清黄仲则《癸已除夕偶成》
21.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唐白居易《琵琶行》
2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曰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23.陶陶然乐在其中——唐杨炯《登秘书省阁诗序》
24.白曰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唐杜甫同上
古诗名句分类七:爱国忧民
1.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2.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3.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4.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5.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6.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7.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8.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9.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0. 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读书》
11.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曰,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12.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3. 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宋.陆游《金错刀行》
14.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二砺 》
15.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楚.屈原《离骚》
16.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三国.曹操《蒿里行》
17.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18.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9.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20.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21.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唐,聂夷中《咏田家》
22.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24.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宋.杨万里《竹枝词》
25.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宋.李纲《病牛》
26.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古诗名句分类八:述志抒怀
1.与天地兮比寿,与曰月兮齐光——战国楚屈原《涉江》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离骚》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战国屈原《渔夫》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魏曹操《龟虽寿》
6.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
7.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
8.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宋鲍照《代白头吟》
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李世民《赐萧禹》
10.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赠韦侍御黄活裳二首》
11.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正气歌》
1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绝句》(《乌江》)
13.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唐岑参《忆长安曲二章寄庞催》
14.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
15.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唐李白《行路难》
16.少年心事当拂云——唐李贺《致酒行》
17.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19.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20.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1.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
22.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23.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不妨有卧龙——唐窦庠《醉中赠符载》
2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
25.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宋张孝祥《论治体札子甲申二月九曰》
2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27.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28.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
2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
3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31.浊酒难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清秋瑾《黄海舟中曰人索句并见曰俄战争地图》
古诗名句分类九:时令节曰
1. 海曰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曰》
3. 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4.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宋.辛弃疾《青玉案》
5.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6. 困人天气近清明——宋.苏轼《浣溪沙》
7.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宋.晏殊《破阵子》
8.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9.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唐.李山甫《寒食二首》
10. 更能销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宋.辛弃疾《摸鱼儿》
11.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李清照《如梦令》
12.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有约》
13.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14.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唐朝.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15.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16.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17.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清.赵翼《野步》
18.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19. 满城风雨近重阳——宋.潘大临《断句》
20. 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宋.晏殊《蝶恋花》
题吾友梁铁君侠者画竹
(清)康有为
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
朔风常凛冽,秋气不离披。
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吹。
只烦文与可,写照特淋漓。
竹诗词自序
周芳纯1991年元旦
安居三年半,静坐读诗篇。
华夏竹文化,源远数千年。
诗词如潮海,无力仔细看。
浏览逾万卷,选编万余言。
古今诗竹者,常学竹风格。
虚心属秉性,高节贵终生。
狂风竿不弯,暴雨肤更洁。
酷署生清阴,严寒葆翠色。
竹帛留青史,竹箭射熊罴。
衣食住行用,无不劳此君。
贡献愈卓越,砍伐更加烈。
此风若不止,竹林尽毁灭。
我编竹诗词,奉献给读者。
劝君爱惜竹,弘扬竹风格。
“水调歌头·咏竹”
钱樟明
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
几经狂风骤雨,宁折不易弯。
依旧四季翠绿,不与群芳争艳,
扬首望青天
默默无闻处,萧瑟多昂然。
勇破身,乐捐躯,毫无怨。
楼台庭柱,牧笛洞萧入垂帘。
造福何论早晚?
成材勿计后,鳞爪遍人间。
生来不为已,只求把身献。
七律·答友人
毛泽东 1961年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年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病中见窗外竹感赋
董必武 1952年3月4日
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
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
题竹
叶剑英 1963年
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
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咏竹
方志敏
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
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竹
(题画诗)
邓拓
阶前老老苍苍竹,却喜长年衍万竿,
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
岁寒三友
(题画诗)
陶行知
万松岭上松,鼓荡天风,
震动昆仑第一峰。
千军万马波涛怒;海出山中。
竹绿梅花红,转战西东,
争取最后五分钟,百草千花休闲笑,
且待三冬。
《萧湘竹子诗词》代序
熊文愈 1991年4月
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
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
诗词书画卷,卷卷有竹篇。
多少高雅士,情寄幽篁间。
竹溪六君子,竹林七大贤。
东坡有三绝,板桥更超前。
刚直凌云志,虚怀不私偏。
郁郁婆娑叶,经冬不凋残。
迎风更潇洒,亮节益韧坚。
群承竹风格,研竹数十年。
业余集诗画,选纂万余言。
宏扬竹文化,四海共仰瞻。
我亦爱竹者,相逢庆有缘。
聊聊记数语,以电竹诗篇。
咏 竹
宋·文同
(忽忆故园修竹因作此诗)
故园修竹绕东溪,占水浸沙一万枝。
我走官途休未得,此君应是怪归迟。
摘自《132名中国国画家》
春江晓景
宋·惠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笋
宋·王元之
数里春畦独自寻。迸犀抽锦乱森森。
田文死去宾朋散。抛掷三个玳瑁簪。
摘自《咏物诗选》
谢刘仲行惠笋
宋·朱子
谁寄寒林新属笋,开奁喜见白参差。
知君调我酸寒甚,不是封侯食肉姿。
摘自《咏物诗选》
竹
唐·李建勋
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
最怜瑟瑟斜阳下,花影相和满客衣。
摘自《咏物诗选》
庭竹
唐·李中
偶自山僧院,移归傍砌栽。
好风终日起,幽鸟有时来。
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
南窗轻睡起,萧飒风雨声。
竹
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时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巯侵见前峰。
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阳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竹
唐·韦式
竹,临池,似玉。
悒露静,和烟绿。
抢节宁改,贞心自束。
渭曲偏种多,王家看不足。
仙杖正惊龙化,美实当随凤熟。
唯愁吹作别离声,回首驾骖舞阵速。
摘自《古今中外21—30期合订本》
从韦续处觅绵竹
唐·杜甫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寄题江外草堂
唐·杜甫
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
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衡阳道中二绝
宋·范成大
黑羖钻篱破,花猪突户开。
空山竹瓦屋,犹有燕飞来。
发合江数里,寄杨商卿诸公
宋·范成大
临分满意说离愁,草草无言只泪流。
船尾竹林遮县市,故人犹自立沙头。
将别巫峡,赠南卿兄襄西果园四十亩
唐·杜甫
苔竹素所好,萍蓬无定居。
远游长儿子,儿地别林庐。
堂成
唐·杜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绿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呤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食笋诗
唐·白居易
此处乃竹乡,春笋满山谷;
山夫折盈把,把来早市鬻。
竹里
清·蒲松龄
尤爱此君好,搔搔缘拂天,
子猷时一至,尤喜主人贤。
摘自《聊斋诗集》
咏竹
清·吴昌硕
客中常有八珍尝,那及山家野笋香。
寄罢筼筜当独惆怅,何时归去看新篁。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长竹
唐·陈陶
青岚帚亚君祖,绿润高枝忆蔡邕。
长听南园风雨夜,恐生鳞甲尽为龙。
竹石
清·郑板桥
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清·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咏竹著
明·陈良规
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
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
摘自《健康报》198971
咏竹
宋·黄庭坚
竹笋才生黄犊角,蕨芽初长小儿拳。
试寻野菜炊香饭,便是江南二月天。
咏 竹
宋·文同
(忽忆故园修竹因作此诗)
故园修竹绕东溪,占水浸沙一万枝。
我走官途休未得,此君应是怪归迟。
摘自《132名中国国画家》
春江晓景
宋·惠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笋
宋·王元之
数里春畦独自寻。迸犀抽锦乱森森。
田文死去宾朋散。抛掷三个玳瑁簪。
摘自《咏物诗选》
谢刘仲行惠笋
宋·朱子
谁寄寒林新属笋,开奁喜见白参差。
知君调我酸寒甚,不是封侯食肉姿。
摘自《咏物诗选》
竹
唐·李建勋
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
最怜瑟瑟斜阳下,花影相和满客衣。
摘自《咏物诗选》
庭竹
唐·李中
偶自山僧院,移归傍砌栽。
好风终日起,幽鸟有时来。
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
南窗轻睡起,萧飒风雨声。
竹
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时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巯侵见前峰。
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阳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竹
唐·韦式
竹,临池,似玉。
悒露静,和烟绿。
抢节宁改,贞心自束。
渭曲偏种多,王家看不足。
仙杖正惊龙化,美实当随凤熟。
唯愁吹作别离声,回首驾骖舞阵速。
摘自《古今中外21—30期合订本》
从韦续处觅绵竹
唐·杜甫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寄题江外草堂
唐·杜甫
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
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衡阳道中二绝
宋·范成大
黑羖钻篱破,花猪突户开。
空山竹瓦屋,犹有燕飞来。
发合江数里,寄杨商卿诸公
宋·范成大
临分满意说离愁,草草无言只泪流。
船尾竹林遮县市,故人犹自立沙头。
将别巫峡,赠南卿兄襄西果园四十亩
唐·杜甫
苔竹素所好,萍蓬无定居。
远游长儿子,儿地别林庐。
堂成
唐·杜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绿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呤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食笋诗
唐·白居易
此处乃竹乡,春笋满山谷;
山夫折盈把,把来早市鬻。
竹里
清·蒲松龄
尤爱此君好,搔搔缘拂天,
子猷时一至,尤喜主人贤。
摘自《聊斋诗集》
咏竹
清·吴昌硕
客中常有八珍尝,那及山家野笋香。
寄罢筼筜当独惆怅,何时归去看新篁。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长竹
唐·陈陶
青岚帚亚君祖,绿润高枝忆蔡邕。
长听南园风雨夜,恐生鳞甲尽为龙。
竹石
清·郑板桥
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清·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咏竹著
明·陈良规
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
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
效李艾山前辈体
(清)郑板桥
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
一片梧阴,何处秋声起?
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
(清)郑板桥
十载杨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
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篱竹
(清)郑板桥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竹
(清)郑板桥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
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竹
(清)郑板桥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题画
(清)郑板桥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
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题画
(清)郑板桥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题画
(清)郑板桥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竹
(明)李日华
清风一榻水云边,不独柳眠竹亦眠。
束得古书来作枕,梦中熟记筼筜篇。
笋竹二首
(清)郑板桥
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
笋菜沿江二月新,家家厨房剥春筠,
此身愿辟千丝篾,织就湘帘护美人。
题画
(清)郑板桥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题画
(清)郑板桥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题画
(清)郑板桥
画根竹枝扦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
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
题画 竹二首
(清)丘逢甲
(一)
拔地气不挠,参天节何劲。
平生观物心,独对秋篁影。
(二)
此君在今日,大觉无不可。
风雨震诸天,空山自龙卧。
摘自《清诗精华录》
竹石轴
(清)李方膺
人逢俗病便难送,歧伯良方竹最宜。
墨法未干才搁笔,清风已净肺肠泥。
摘自《中国历代题画诗选注》
咏竹
(清)纪琼
风来笑有声,雨过净如洗。
有时明月来,弄影高窗里。
摘自1988年《绝句千家台历》
咏竹
(明)李日华
逗烟堆雨意萧森,峭石摩挲足散襟。
记却洒瓢深草里,醉醒月出来寻。
『 壹 』
不时有人会问我:“诗应该怎样欣赏?”
这问题实在难以回答,至少我无法答得圆满。如果问者是一位陌生人,我就会说:——那看你对诗有什么要求。如果你的目的只在追求‘诗意’,满足‘美感’,为自己的生活增加一点‘情调’,那就不必太伤脑筋,只要兴之所至,随意讽诵吟哦,击节称赏,在幻想中‘自慰’或‘自虐’一番,做一个诗迷就行了。”
《世说新语》所谓:“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恐怕就是这种味道。所谓名士,就是只求尽兴,不必负责的意思。换了王逸,读起楚辞来,怕就没有这么洒脱了。李商隐的诗,人称难懂,惹得元好问叹气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试看李商隐的《碧城》三首之一:
碧城十二曲阑干 犀辟尘埃玉辟寒
阆苑有书多附鹤 女床无树不栖鸾
星沉海底当窗见 雨过河源隔座看
若使晓珠明又定 一生长对水晶盘
梁启超在清华演讲的时候却说:“这些诗,他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足见像梁启超这样的大学者,面对某一类诗,竟也束手无策,难作解人。“郑笺”的功用,也有时而穷,知性既穷,也只有像梁启超这样,全靠感性了。 足见做一个感性的纯读者,也不是一件不体面的事。
“要是我不甘心只做一个纯读者,而要更进一步,做一个学者呢?”那陌生人说。
“那么诗就变成了一门学问,不再是纯粹的乐趣了。诗迷读诗,可以完全主观,一切的标准取决于自己的口味。学者读诗,却必须尽量客观,在提出自己的意见之前,必须多听别人的意见,在进入一首诗的核心之前,更必须多认识那首诗的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纯读者可以不理会一首诗的技巧,只要具有‘慧根’,也就是现代所谓的‘敏感’,能充分享受那技巧造成的效果就行了。学者则不然,除了领会效果,还要能追溯技巧,详加分析。 一首诗为什么读来悲壮或柔美,身为学者,应该能在音调、意象、语言、结构各方面分析其原因。 换句话说,诗之为美,纯读者只须知其然,学者却应该知其所以然。纯读者不对谁负责,学者却应对读者负责。学者对诗的责任,不但在求自己了解,还要帮助别人了解。”
“如果我野心更大,还想做诗人呢?”
“那诗就变成了艺术,不再是学问,也不仅是乐趣。本质上,诗人和学者也是读者,但他们是特殊的、专业的读者,目的不同,所以读法也不同。学者读诗,因为是做学问,所以必须耐下心来,读得深入而又普遍,遇到不配胃口的作者或作品,也不许避重就轻,绕道而过。诗人读诗,只要拣自己喜欢的作品,不喜欢的可以不理——这一点,诗人和纯读者相同。不同的是:纯读者享受到读诗的乐趣,就达到目的了;诗人却必须更进一步,不但读得陶然,还要读得警醒,才能时时触类旁通,活师前人。譬如食物,纯学者只求可口,诗人在可口之外,尚须寻求营养。诗人面对一首好诗,总想见贤思齐,就像徒弟面对师父,总想学点什么手艺,或供眼前使用,或待他日翻新出奇,甚至把师父都比了下去。 学者继承了已有的财富,加以清点并评价,诗人却挣来新的财富。 ”
『贰 』
一般纯读者往往在少年时代爱上了诗。那种爱好往往很强烈,但品位十分主观,眼界也十分狭窄。纯读者于诗浅尝便止,欣赏的天地往往只限于三五位诗人的三五十篇作品;因为缺乏比较,也无法鉴别,这几十篇作品便垄断了他们的美感经验,似乎天下之美尽止于此了。这类读者一过了青春时期,对诗的兴趣不再发展,以后阅读所及,遇到不同风格,尤其是更为繁富的作品,总会感到格格不入。许多纯读者对于现代的好作品最为排斥,因为新的佳作需要读者调整自己僵硬的感性,这种挑战是许多人不愿接受或无力应付的。在自尊的心理上,排斥一篇新作总比承认自己感性失调,要好受一些。
纯读者的兴趣往往始于选集,也就终于选集,很少发展及于专集,更不可能进入全集。且以《唐诗三百首》为例,因为未选李贺,所以纯读者往往不读李贺。至于杜牧,因为所选八首之中,七绝占了七首,所以在纯读者的印象之中,他似乎成了专用七绝写纤丽小品的诗人了。
小时候,我几乎以为《唐诗三百首》就等于唐诗。后来在其他的选集里发现《秋兴八首》《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公无渡河》、《把酒问月》等诗,就不免怪蘅塘退士竟然遗漏了这许多杰作。在大学读外文系时,我又几乎以为英诗的精华尽在巴尔格瑞夫所编的《金库》(The Golden Treasury),后来才领悟《金库》所藏,尽是歌行体和抒情体的短诗,根本还没有触及叙事诗、玄想诗、状物诗之类的长篇巨制。
要领会一位大诗人的“分量”而不翻一翻他的全集是不可能的。我只是说“翻一翻”,因为逐篇读完一部全集,是极为费神费时的工作,只能期之于专家,不能奢望于一般读者。但是不翻一翻全集,就不会明白为什么霍斯曼不是大诗人,为什么艾略特的主题狭窄,为什么美国诗选里惠特曼的分量应该重于爱伦坡。
不翻一翻王文诰的《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也难以明白为什么在所有的宋诗选里苏轼的作品入选最多。
纯读者的胃纳不但窄小,而且偏食。因为纯读者大半是青少年,对人生的态度不免理想而浪漫,所以对诗的要求也往往止于“纯情”。譬如辨味,我们在儿童时代欣赏得最早且嗜之无度的,总是甜味。不解喝酒的人,也只能喝点甜酒。一个人要欣赏酸、咸、苦、辣等滋味,总是后来的事。“纯情”的诗,正是一般读者的“糖糖”。元好问讥秦观的作品是“女郎诗”,意思相近。 一个人的口味往往从甜发展到酸、咸、苦、辣,但是一个人诗的品位往往就止于甜,因为东西是天天要吃的,诗却不然。 许多纯读者乐之不疲的纯情诗,对于资深的读者,只能算是正餐后面的甜点。
当然,同样是甜,也有高下之分。鲜果的清甘比起蜜饯的甜腻,自不相同。而橄榄的酸余有甘,好茶的苦尽甘来,也不是人工的方糖所能比拟。大致说来,唐诗甘醇,宋诗苦涩。在唐诗之中,李白清甘,杜甫就兼有五味而往往在酸苦之中透出甘冽,孟郊酸中带苦,韩愈苦中有辣。诗甜则快,苦则慢,甜如少年,苦则有中年味。比起唐诗来,宋诗便像中年人的诗。
李白的诗,能快不能慢,所以读多了觉得有点飘浮;杜甫就沉下气来,能慢,所谓“沉郁顿挫”,就是慢而有味,慢得有力。 杜甫在节奏上“反快”正如在味道上“反甜”。在这方面,宋诗主要是跟着杜甫走的。苏轼说陶潜的诗“质而实绮,而实腴”,其实我们也可以说“淡而实甘”。陶潜不像杜甫那样以苦咸来抗拒甜味,他超乎五味之上,用淡来涵育清甘。杜甫的诗仍是有为的,陶潜已经无为。
俗语常说“尝到甜头”,人总是爱吃甜的,至于“苦头”,人人都怕吃。可是读诗如果只能尝尝甜头,而不能在苦头里嚼出甜头,那就只算浅尝,而纯读者大半是浅尝辄止的。以诗风而言,浪漫派抑知性而纵感情,甜头最多。以诗体而言,抒情小品比起讽刺诗、玄想诗、状物诗和长篇的叙事诗来,也要甜些。纯读者喜欢的,正是这些。以英诗而言,纯读者最喜欢分段押韵的格律诗,因为它句法单纯,节奏分明,最“像诗”;至于无韵体(blank verse)和自由诗(freeverse),就不易领略了。对于纯读者说来,华兹华斯的《亭腾寺上行数里所赋》就远不如他的《水仙花》或《露西组诗》富于“诗意”。
中国古典诗体之中,律绝之类的近体也似乎比古风更有“诗意”,所以纯读者对于李商隐的《嫦娥》和《夜雨寄北》容易一见倾心,而对于《韩碑》之类的古风就难以接受了。推其原因,西洋分段押韵的格律诗,和中国诗里的近体,形式接近于歌,所以更像“诗”;而无韵体也好,自由诗也好,古风也好,对比之下,都似乎较近于散文。歌的味道不但甜,形式也比较整齐、鲜明,欣赏起来最不伤脑筋。许多人把诗叫作诗歌,对诗的要求也几乎等于歌词,观念实在不太清楚。诗比歌要复杂得多,不少繁富而宏大的诗往往含有一般人认为“没有诗意”的东西。 诗要创新,就得把传统所谓的“诗意”不断扩大,把原来认为“散文化”的东西提炼,提升为诗。
这原是一部诗史发展的过程,却很少有纯读者能体会。保守的读者在欣赏的趣味上,不但狭窄,而且固定,所以尝来尝去,总是当初那一点“甜头”。
『叁 』
原则上,学者读起诗来,一方面要比纯读者更客观更公正,另一方面却要更深入更彻底。学者既是专业的读者,就应该具有专业的修养。在读一首诗之前,他必须尽量熟悉诗人的生平、风格、时代等“背景”。在读的时候,他又必须玩味诗的主题,分析诗的结构,掌握意象、音律、语言、典故和各种修辞上的技巧。
也就是说,一首诗的里里外外,凡应该知道的,他都不可错过。世界上有许多好诗,出自生活,发自性情,语言又天然纯真,像古诗十九首便是。读这种诗,无须多做准备工作,纯读者和学者同样能够欣赏。但不是一切好诗都这么深入浅出,像杜甫的《诸将》、《秋兴》、《咏怀古迹》等作,要仔细欣赏,就不免要做一点准备功夫;这当然是纯读者要靠学者的地方。
但是学者是否一定可靠呢?原则上说来,学者做过准备,受过训练,能知纯读者之所不知;但在实际上,学者读诗,领悟的不一定胜于纯读者,有时候就因为蔽于知识,迷于细节,反而看走了眼。
纯读者读诗,往往要乞援于注解和诠释。但传统的注解往往避重就轻,不释题旨,不解句意,反而专在所谓“出处”上大下功夫。如果那出处真的涉及典故或事端,倒也必需,但往往只是前人类似的词句,究竟是否后人所本,颇有问题,即使真为后人所袭,也往往无助于了解该诗。且以杜牧的七绝《泊秦淮》为例:冯集梧所注《樊川诗集注》在“烟笼寒水月笼沙”句下注道:“《淮南子》天之所闭也,寒水之所积也;《庾信小园赋》荆轲有寒水之悲。”在“夜泊秦淮近酒家”句下则是“《晋书·卫恒传》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这些“出处”跟诗中的“寒水”、“酒家”根本没有关系;谁要是读了这些注才懂这两句诗,那才是怪事。
又如苏轼七律《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的末联:“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施元之注作:“王维《林园即事》诗:弥伤好风景。杜子美《江南逢李龟年》诗:正是江南好风景。”其实,“好风景”原是极普通的字眼,根本不用追溯出处,何况东坡之句和王维、杜甫并不相干。学者一旦染上这种出处癖,除了矜博之外,对读者并无什么帮助。滥寻出处,不过是浪费篇幅,徒劳读者,并无大害。
学者读诗的大病,在于看到一些蛛丝马迹,便疑心是微言大义,强把无所用心的写景抒情解成别有寄托的刺时讽世。这样的穿凿附会,从毛诗解关睢为美太姒后妃之德到“四人帮”时代的梁效把“相见时难别亦难”解为讽刺“腐朽势力”,说明中国的文学批评之中,有一派“泛政治主义”的学者整天疑神疑鬼,恨不得沦文学为政治的附庸、历史的索引。韦应物的佳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赵蕃说成是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王维的“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则被解为“言势焰盘据朝野也”。编注《词选》的张惠言,是这类指鹿扪象学者的代表。他把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迭金明灭)说成:“此感士不遇也。篇法仿佛长门赋……照花四句,离骚初服之意。”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又被他说成“庭院深深,闺中既以邃远也。楼高不见,哲王又不寤也。章台游冶,小人之径。雨横风狂,政令暴急也。乱红飞去,斥逐者非一人而已。殆为韩、范作乎?”至于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则被张惠言引鲖阳居士之说解成“缺月,刺明微也。漏断,暗时也。幽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惊鸿,贤人不安也。回头,爱君不忘也。无人省,君不察也。拣尽寒枝不肯栖,不偷安于高位也。寂寞沙洲冷,非所安也。”
这种“泛政治主义”的文学批评,一味捕风捉影,深文罗织,不但曲解原意,难以自圆其说,就算是诠释得句句巧合,头头是道,也把天机浑然的兴到之作丑化成了扭捏作态的怨臣之语。果然如此,一切美好的抒情诗,也就是王士禛所谓的“风雅”,岂不都成了政治谜语?然则我们何不直接去读历史,岂不远胜这种嗫嚅欷歔的怨词?这样的寄托,不但没有美化君臣的一伦,反而糟蹋了大自然之美。“上有黄鹂深树鸣”本来是多么优美的意象,学者却为我们揭开谜面,说那善鸣的黄鹂原是小人!壮丽华美的世界,原来处处都是危机,草木虫鱼,原来都是妖魔的化装!这样的学者不但误导了读者,而且歪曲了作者,真是帮了倒忙。不过这情形到了现代文学批评里,有了“改善”,有时甚至矫枉过正。自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应用到文艺批评之后,“泛政治主义”似已被“泛性主义”所取代。
古人的情诗,曾被传统学者解成政治寓言,到了现代学者手里,不但还它原来面目,而且往往朝性爱的方向推进。诗中的一草一木,以前曾是时局与政情的道具,现在却又变成了性爱的象征。例如,《桃花源记》的源头洞口,有一位日本教授便说它是女性器官的象征。昭明太子读《闲情赋》,已经大惊小怪,叹为白璧微瑕。听到日本教授的奇论,岂不更为震骇?
学者读诗,还有一个毛病,便是吹毛求疵。苏轼《惠崇春江晓景》第一首,有“春江水暖鸭先知”句。毛奇龄在《西河诗话》里挑他的毛病,说水中物皆知冷暖,何必举鸭,又说鸭知水暖,究先于谁?钱锺书斥西河说:“是必惠崇画中有桃竹芦鸭等物,故诗中遂遍及之……西河未顾坡诗题目,遂有此不根之谈。”
其实像毛奇龄这种爱抬杠的人,是不可喻于诗的,因为苏诗如果原作“春江水暖鹅先知”,他仍然会说何以鸭不先知:如此纠缠,殆无已时。东坡所说“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正指这种横人。又如,杜牧《赤壁》之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原以二乔之不保暗示东吴之不存,从周郎联想到二乔,本是最自然不过的事;《彦周诗话》却说:“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足见 挑剔细节也好,指陈大义也好,都非知诗之人。
古典学者论诗,多半出以诗话的形式。诗话的毛病在于东麟西爪,浅尝辄止,论断又偏于印象,至其极端,更用形象生动的譬喻。例如,元代诗人虞集论时人之诗,便说“杨载如百战健儿,范如唐人临晋帖,揭奚斯如美女簪花”,他自己则如“汉廷老吏”。苏轼则谓“山谷诗如蝤蛑江瑶柱,盘餐尽废,然不可多食,多食则发风动气”。西方也有这种譬喻式的批评,例如维尔比(T Earle Welby)把史云朋譬喻为羊蹄的牧神,笑声刺耳地闯进了一个维多利亚的茶会,比尔邦(Max Beerbohm)则把史云朋形容成“一只无力营巢的歌鸟”。印象主义的批评到了十九世纪末的法朗士,臻于高潮。他说:
在我看来,文学批评正如哲学与历史,乃专为审慎而好奇的心灵而设的一种小说。 追根究底,一切小说无非是自传。能神游杰作名著之间而记其胜始足为文评行家。
这样的文学批评诚然是主观的,而实际上,法朗士紧接着又说:“ 客观的批评并不存在,正如客观的艺术并不存在。 ”
高明如杜牧,神游李贺之诗后,如何记其胜呢?他是这样说的:
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
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
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
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
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
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
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
荒国陊殿,梗莽丘,不足为其恨怨悲愁也;
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这真成了灵魂在杰作中的探胜冒险,不但全凭印象,而且九种印象之间,颇多矛盾。例如:“时花美女”就很难和“瓦棺篆鼎”联想在一起;“水之迢迢”,“春之盎盎”,也和鲸鳌牛蛇互相抵触;而既已“明洁”,也不可能“云烟绵联”。读完之后,我们只觉得杜牧是在抒情,不是在评论。在古典传统之中,李贺素有鬼才之称,这当然不太公平;但是李商隐却说李贺之死是应召升天:“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照李商隐的说法,李贺实在应该称为仙才,和世人鬼才之说,恰恰相反。杜牧和李商隐同时,去李贺之时不远,而对李贺的“印象”如此不同,也可见“印象”之不可靠。
二○○四年二月
余光中手迹
▼
深度阅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