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桓公是个怎样的人?

蔡桓公是个怎样的人?,第1张

蔡桓公是个讳疾忌医的人。

相传名医扁鹊曾为他看病,在起病由轻到重衍变时连劝了三次,田午因为讳疾忌医而不听,后来扁鹊再来时,现其已病入膏肓,无法医疗;扁鹊只得转身而退,并连夜逃往秦国,不久田午就病发而去世了。

《韩非子·喻老》有“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其实春秋时期有个蔡桓侯,他是春秋时蔡国(现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第七代国君,为蔡宣侯的儿子,承袭蔡宣侯担任该国君主,在位期间为前714年—前695年。

扩展资料

《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故事选自《韩非子·喻老》,题目是后人加的。内容带有劝喻型性。文章以时间为序,以蔡桓公(桓侯)的病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扁鹊“四见”的局势,通过记叙蔡桓公因讳疾忌医最终致死的故事,

阐明一个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同时给人们以启迪: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蔡桓公

有的。

多吃豌豆可以祛斑驻颜,《本草纲目》称豌豆具有“祛除黑斑,令面光泽”的功效。 现代研究发现,豌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原,这种物质可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而维生素A具有润泽皮肤的作用,而且是从一般食物中摄取,不会产生毒副作用。吃豌豆还有消肿、舒展皮肤的功能,能拉紧眼睛周围的皱纹。

蘑菇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脂肪低,无胆固醇。食用蘑菇会使女性雌激素分泌更旺盛,能防老抗衰,使肌肤艳丽。另外,蘑菇中含有人体难以消化的粗纤维、半粗纤维和木质素,可保持肠内水分平衡,还可吸收余下的胆固醇、糖分,将其排出体外,对预防便秘、肠癌、动脉硬化、糖尿病等都十分有利。

有关美白的蔬菜,还有“双豆”一说,双豆即土豆和豌豆。土豆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及大量的优质纤维素,还含有微量元素、蛋白质、脂肪和优质淀粉等营养元素。这些成分在抗老防病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能有效帮助女性身体排毒。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让女性回复美白肌肤。此外,土豆中的粗纤维还可以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佣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简介: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另两资料分别为:秦始皇陵位于临潼以东5千米处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它南依骊山的层恋叠嶂之中,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今尚残留遗址。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京都邯郸,公元前246年13岁即立为秦王,22岁加冕亲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彻底结束了战国群雄割据的历史,在血与火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皇扫六合,虎势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君主,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还留有这座神秘莫测的皇家陵园。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即位的次年即开始修陵园。到公元前208年完工,历时39年。(另两资料:一、他在位37年,而为其修建陵墓的时间就长达36年;二、秦始皇陵于秦始皇即位起开工修建,前后历时38年之久)。当时的丞相李斯为陵墓的设计者,由大将军章邯监工。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据史载,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另一资料:陵园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后经风化侵蚀及人为破坏,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建筑材料是从湖北、四川等地运来的。为了防止河流冲刷陵墓,秦始皇还下令将南北向的水流改成东西向。

陵园的南部有一个土冢,高43米。筑有内外两道夯土城墙。内城周长3890米,外城周长6249米,分别象征皇城和宫城。在内城和外城之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葬马坑、陶俑坑、珍禽异兽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马厩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员的墓室。已发现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长2000米。经调查发现,整个墓地占地面积为22万平方米,内有大规模的宫殿楼阁建筑。陵寝的形制分为内外两城。内城为周长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长6264米。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远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始皇帝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2年秦始皇陵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国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 ,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在陵园里设立有多处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20年来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区,重现当年陵园内科学周密的排水设施;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肯定还会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发现。

在凝重的绿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间,为了让游客身临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荣、王者的威仪,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现的仪仗队——秦始皇守陵部队换岗仪式”表演和集“声、光、电”于一体的秦始皇陵陵区、陵园、地宫沙盘模型展示,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神秘陵园的壮观场景,展示了数十年来的考古成果,生动直观地揭示秦陵奥秘,展示其丰富内涵。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而著称于世。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铜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里面放满了奇珍异宝。墓室内的要道机关装着带有利箭的弓弩,盗墓的人一靠近就会被射死。墓室里还注满水银,象征江河湖海;墓顶镶着夜明珠,象征日月星辰;墓里用鱼油燃灯,以求长明不灭……

秦始皇陵共发现10座城门,南北城门与内垣南门在同一中轴线上。坟丘的北边是陵园的中心部分,东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东西两侧还并列着4座建筑遗存,有专家认为是寝殿建筑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结构舒特。

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1974年春被当地打井的农民发现。由此埋葬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宝藏得以面世,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兵马俑坑现已发掘3座,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坑内有陶俑、陶马8000多件,还有4万多件青铜兵器。

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近万个或手执弓、箭、弩,或手持青铜戈、矛、戟,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的陶质卫士,分别组成了步、弩、车、骑四个兵种。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卫士都是面向东方放置的。据钻探得知共有三个陪葬坑,其中1974年发现的一号坑最大,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左右,长廊和11条过洞组成了整个坑,与真人马大小相同、排成方阵的6000多个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号坑的东北约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发现的二号坑,它是另一个壮观的兵阵。南北宽84米,东西长96米的二号坑,面积921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016平方米。二号坑内有多兵种联合阵容,包括步兵、车兵、骑兵和弩兵等。二号坑西边是三号坑,1989年10月1日才开始允许游客参观。南北宽245米,东西长288米的三号坑面积为500多平方米。三号坑经有关专家推断,被认为是用来统帅一、二号坑的军幕。一乘战车,68个卫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内。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 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 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秦俑的写实手法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的承前启后艺术为世界瞩目。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对外开放。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它的发现本身就是20世纪中国最壮观的考古成就。它们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法国总统希拉克对它的“世界第八奇迹”的赞誉,使秦始皇陵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附录一:

陵园工程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大诗人李白笔下,它讴歌了秦始皇的辉煌业绩,描述了营造骊山墓工程的浩大气势。的确,陵园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国王宝座时,陵园营建工程也就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侯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的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这是秦始皇的一点改进。陵园工程修造了30多年一直至秦始皇临死之际尚未竣工,二世皇帝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26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工程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历时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经过数10万人9年来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为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任务。尽管陵墓工程历时如此之久,整个工程仍然没有最后竣工。当时历史上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迅速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华里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面临大军压境、威逼咸阳之势,二世这位未经风雨锻炼的新皇帝惊慌失措,召来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幅丧魂落魄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为之奈何”的哀求。这时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当即迎合,并让章邯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的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才不得不中止。

总之,陵园工程由选点设计、施工营造到最后被迫中止,前后长达37~38年之久,在我国陵寝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其修建的时间比埃及胡夫金字塔还要长8年。

附录二:

秦陵风水的传说

骊山以它特有的温泉和风景而闻名于世。西周末年的周幽王与爱妾褒姒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场兴起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悲剧,从而葬送了西周王朝。相传秦始皇生前在骊山与神女相遇,游览当中欲戏神女,神女盛怒之下,朝他脸上唾了一口,秦始皇很快就长了一身的烂疮。虽然这是一个神话故事,但隐隐约约可以看出秦始皇与骊山似乎有些缘份。他的墓地也选在骊山之旁。秦始皇为什么特别迷恋骊山这块风水宝地呢?

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作是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象秦始皇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骊山之阿,据北魏时期的郦道元解释:“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郦道元的观点受到学术界多数学者的肯定。不过也有学者提出过异议,持否定意见的一方认为,秦始皇陵选在骊山之阿一是取决于当时的礼制,二是受“依山造陵”传统观念的影响。(见《秦始陵园渊源试探》、《文博》1990年第5期。)现在从风水角度来看秦始皇陵也不失为一块理想的风水宝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兴起了依山造陵的观念。后来人们选择墓地又特点重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立冢安坟,须籍来山去水。”(见《大汉原陵秘葬经》)依山傍水被古人视作最佳风水宝地。至于这个观念始于何时,无从考起。应该说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范。秦始皇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在秦始皇陵的东侧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按《水经注》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可见鱼池水原来是出自骊山东北,水由南向北流。后来修建秦始皇陵时,在陵园西南侧修筑了一条东西向的大坝,坝长1000余米,一般宽40多米,最宽处达70余米,残高2至8米,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五岭遗址。正是这条大坝将原来出自骊东北的鱼池水改为西北流,绕秦始皇陵东北而过。此外,在陵园东侧,在川流不息的温泉水经过。据《水经注》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三秦记》曰:“郦山西北有温泉。”可见当年的温泉与西北的鱼池水相对应。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依山环水”不正是秦始皇陵特意选择的风水宝地吗?

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这个建陵思想。

附录三:

陵墓内果真有飞雁吗?

秦地宫内有哪些珍贵的随葬品?千百年来由此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地宫飞雁就是一个十分迷人的传说。

《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在他们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到三国时期,(宝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张善,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金雁,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这个神奇的传说有没有历史依据?近年来有的学者著文指出:“这虽然是个传说故事,但说明秦陵内的文物曾经流失于外,并且远达云南以南。至于说金雁制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还能飞,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在春秋时期,著名工匠鲁班已经能制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飞翔,直飞到宋国的城上。几百年后,秦国的工匠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是可信的。”(武伯纶、张文立《秦始皇帝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那么,这个传说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

在中国这个历史上不甚看重科技的国度内,假若在2200多年前就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在中国科技史乃世界科技史上都是一个罕见的奇迹。然而,金属飞雁的可信程度确实令国人捏把汗。假若仔细推敲,立即就会看出这个传说的破绽之处。试想一个金属物体在空中飞翔并不象放风筝和轻气球那样简单易行。后者由于质量轻,它借助于自然界的风力就可以在空中飞翔,然而对于一个金属物体来说,它如果没有机械动力单靠自然界的风力,不要说空中飞行恐怕连起飞这个基本的难题也无法解决。2200年前的中国何以能解决金属物体的飞行动力问题呢?再进一步分析,假设秦代有能力制作会飞的金雁,那么金雁埋入地宫之后将会不停地自动飞翔,一直在地宫内飞行了近一千个日日夜夜。当项羽打开地宫的墓道时,这个自动飞翔的金雁又沿着地宫的墓道顺利地飞出地面,然后又越过秦陵南侧数千米高的山峰飞往遥远的南方。如果这个奇闻不是闲聊文人编造出来的说,那么,金雁的控制与指挥系统恐怕连今天的电脑也望尘莫及了。所以,我们可以肯定说秦陵金属飞雁的传说没有丝毫的可能性,具有现代科技意识的中国人切勿轻信这个传说了。

金雁传说的辨误问题到此应该结束了。然而进一步来说古代文人编造的这个传说故事在历史文献上有没有一点蛛丝马迹呢?汉代有关的文献记载,在司马迁和班固的记述中有“黄金为凫雁”的文字,显然两位史学大师记载的是墓内有用黄金制作的“凫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演义和“创作”了飞雁传说的故事。

附录四:

陵墓为何选在骊山之阿?

战国时期一些国君陵园的营造往往都少不了平面设计图。秦始皇陵园的营建按理也应该有平面规划图,而制图之前先要选择墓地。我们知道秦始皇执政于都城咸阳,为什么陵园却要选在远离咸阳的骊山之阿?

查阅有关典籍,最早解释这个问题的是北魏时期《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他说:“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水经·渭水注》)。此说在学界延袭千余年,并且被认为是最早的、最权威性的观点而深信莫疑。《水经注》的解释单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无道理,然而仔细回味起来秦始皇当年作为一个13岁的孩童能否知道蓝田的美金与美玉还是个问题。即使知道,当年选择陵墓位置恐怕也不会按照一个徒具空名的国王个人意志来决定。所以这个问题似乎应该从当时的礼制及陵墓的设计意图方面寻找答案。

首先,陵墓位置的确立与秦国前几代国君墓的位置不无关系。秦始皇先祖及太后的陵园葬在临漳县以西的芷阳一带,秦始皇陵园选在芷阳以东的骊山之阿是当时的礼制所决定的,因为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时的尊卑、上下排列。《礼记》、《尔雅》等书记载。“南向、北向、西方为上”。“西南隅谓这奥,尊长之处也”。东汉《论衡》一书记载得更明白了:“夫西方,长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东……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饮食;宅,人所居处,三者于人,去凶宜等。”即在芷阳的宣太后也希望其陵墓能葬在她丈夫与儿子之间,即“西望吾夫,东望吾子”,似乎亦是按长者在西、晚辈居东的原则。秦始皇先祖已确知葬在芷阳的有昭襄王、庄襄王和宣太后。既然先祖墓均葬在临漳县以西,而作为晚辈的秦始皇只能埋在芷阳以东了。作壁上观若将陵墓定在芷阳以西,显然有悖于传统礼制。可见秦始皇陵园选在骊山脚下完全符合晚辈居东的礼制。

其次,陵墓位置的选择也与当时“依山造陵”的观念相关。大约自春秋时代开始,各诸侯国国君相继兴起了“依山造陵”的风气。许多国君墓不是背山面河,就是面对视野开阔的平原,甚至有的国君墓干脆建在山颠之上,以显示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皇权的威严。春秋时期的秦公墓也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有的“葬西山”,有的葬在陵山附近。战国时期的秦公墓依然承袭了“依山造陵”的典范,而秦始皇陵墓造在骊山之阿也完全符合“依山造陵”的传统观念。它背靠骊山、面向渭水,而且这一带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整个骊山唯有临潼县东至马额这一段山脉海拔较高,山势起伏,层峦叠幛。从渭河北岸远远眺去,这段山脉左右对称,似一巨大的屏风立于始皇陵后,站在陵顶南望,这段山脉又呈弧形,陵位于骊山峰峦环抱之中,与整个骊山浑然一体。

总之,秦始皇陵园的位置既符合晚辈居东的礼制,也体现了“依山造陵”的传统观念。

秦始皇陵位于临撞县城东5公里,距西安市约37公里,南倚骊 山,北临渭水。为什么选位在这里呢有人认为,这与古人迷信风水宝地是分不开的。近年来,地质学家根据卫星拍照的看:从骄山到华山工好像一条龙,秦始皇陵正好位于龙头眼睛的位置。众所周知,自古就有“画龙点睛”之说,到底是古人有“高瞻远瞩”的本领,还是今人附会之风过重,一时间还弄不清楚。

秦始皇陵墓近似方形,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

根据初步考察,陵园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呈方形,周长3000米左右,北墙有2门,东、西、南3墙各有1门。外城呈矩形,周长6200余米,四角各有门址一处。内、外城之间有葬马坑、珍禽异兽坑、陶桶坑;陵外有马厩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员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0000平方米以上,出土陶桶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佰、陶马约6000件;二号坑有陶桶、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三号坑有武士桶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

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这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秦始皇陵园除从葬坑外,还发现石料加工场的遗址,建筑遗物有门砧、柱础、瓦、脊、瓦当、石水道、陶水道等。

秦始皇陵规模之大可见一斑,但秦始皇陵有没有设计蓝图呢

据史书所说“使水相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凿以章程”来看,秦始皇陵的修建绝非任意,必定是按设计图有计划地营造,纵观历代帝王陵建造史不难想象其中的关联之处。具体设计蓝图如何,还在进一步研究之中。

是谁主持了秦始皇陵的修建呢

据推测,少府是主管建筑的,国家陵墓当由其管理。当然最高的管理上级还是本相,只是本相日理万机,由少府具体操作办理而已。不过,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少府一官是秦统一后命名的,在统一之前有无这一官职无从考证,但无论有无,肯定有一种机构专管宫廷的土木建筑工程。至于这一机构名称如何,尚待进一步考证。

秦始皇陵有多深呢《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其“穿三泉”。《汉旧书》中对秦始皇陵的描述有“已深已极”、“深极不可人”之语。有人认为,秦陵地宫不浅也不深,书中提到的“三泉”无外乎人们经常提到的“九泉之下”之类。据《吕氏春秋》记载:“浅则狐狸扬之,深则及于水泉”,即最深到泉水。在古代由于受技术限制,要在泉水下施工实为不易,并且如果地宫位于地下水位之下,地下水长期渗透,定会使地宫遭受“浸”害,秦始皇及其皇陵的设计者不可能不考虑到这一点。当然这些都不过是推测,具体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秦始皇陵地下墓穴的结构如何呢

从已发掘的秦始皇陵遗迹看,似乎秦始皇要把生前的宫室、山河及其他一些都带到地下世界去,而要实现这一点,非建造广阔的墓室难以如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这里,既提到中羡门、外羡门,想必肯定有内羡门。这似乎表明地宫中有通往主墓的通道,工匠只能闭在中羡门以外的地方,内羡门以内才是秦始皇棺樟置放之地。至于墓道之长也就可想而知,若说有三百丈洞室的存在自在情理之中,难怪有人认为,秦始皇陵地宫的洞室就在现在人造封土以南直达骑山中心主峰——— 望峰之下。

据考古勘探,以及对墓道兵马俑位置的判断,专家认为,陵墓的朝向为坐西向东。这是一个奇特的布局。众所周知,我国古代以朝南的位置为尊,历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统一天下的秦始皇,为什么愿意坐西向东呢

有人认为,秦始皇生前派遣徐福东渡黄海,寻觅蓬莱、瀛洲诸仙境,并多次亲自出巡,东临喝石,南达会稽,在琅邪、芝朱一带留连忘返,这一切无不昭示其对仙境的迫切向往。可惜徐福一去否无音讯,秦始皇亲临仙境的愿望终成泡影。生前得不到长生之药,死后也要面朝东方,以求神仙引渡而达于天国,大概这就是暮年秦始皇的最大愿望。基于此,秦始皇陵也就只能坐西向东了。

有人认为,秦国地处西部,为了彰显自己征服东方六国的决心,秦王嬴政初建东向的陵墓;并吞六国之后,为了使自己死后仍能注视着东方六国,始皇帝矢志不改陵墓的设计建造初衷,所以我们看到的陵墓只能是东西朝向。

还有人认为,秦始皇陵坐西向东,与秦汉之际的礼仪风俗有关。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从皇帝、诸侯到上将军,乃至普通士大夫家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向东。秦始皇天下独尊,为了保持“尊位”,陵墓的朝向可想而知。

其实,让人不解的不仅是秦始皇陵墓的朝向。据考察,陕西境内已发掘的917座秦墓,绝大部分都是东西向。秦公陵园的32座大墓,也全部面向东方。秦人葬式的这一特点,越是早期越为明显。是什么原因让秦人采取这东向的葬式呢坚持秦人起源于东方的学者认为,由于东方是秦人祖先曾经劳动、生活过的地方,他们对东方怀有特殊的感情,然而东西悬隔,

浙南刘伯温传说的特征和意义

青田古来是个“叠石成田,田无水,民无粮”的贫瘠地方。然而,这里的秀丽山水,却被誉为藏龙卧虎之处。青田历代人才迭出,而影响最大的当推明朝的“国师”刘伯温。

刘伯温(1311—1375)。名基,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大明王朝而留芳百世。在民间口头传说中,刘伯温是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半神半人式的传奇人物。本文试图通过对浙南刘伯温传说和它的特征、意义的阐说,说明刘伯温在民间的地位和影响,并就发扬“刘基文化”问题提出建议。

1.浙南的刘伯温传说

刘伯温传说复盖浙江、南京、北京及福建等地。从浙南各市县的民间文学集成卷本和《刘伯温传说》(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以及民间文学普查资料中可以看出,在浙南,刘伯温传说的蕴藏量和涵盖面是冠于其他历史人物的。现按刘伯温生平脉络加以归纳,分为七类。

(1)家世传说:有迁徙说、天葬说、积德说、宅基说、降生说等。

(2)智慧由来传说:有勤学说、求师说、天书说、狐丹说、寄魂说等。传说中的“天书”、“道行”,不妨看作前人经验、智慧的象征。若作如是解,则他的才智是从前辈继承的。

(3)求将寻主传说:有深山访将说、异人指点说、凤阳遇主说、闯关过隘说等。

(4)克敌制胜传说:有攻坚破城说、解围说、帅船护主说、稻草歼敌说等。这类传说是刘伯温传说的最光彩的一页。

(5)忧国忧民传说:有严惩凶顽说、妙语救同僚说、智赦无辜说、讨免赋粮说、拯救工匠说、为田改土说、为民筑路说、戏弄权贵说等。

(6)神机妙算传说:有智判牛犊说、计审铜钱说、智囊救主说、遗信救孙说等。

(7)后事传说:有说“猪”(朱)惹祸说、遭奸暗害说、代死说、神助说、金头说、显灵说、永存说、荫袭说等。透过这类传说可以看出,人民不愿刘伯温死去,而让他永远活着。

此外,还有清廉俭朴传说、匠作建筑传说、行医济世传说、诗联丹青传说、风水天象传说等等。

刘伯温传说数以百计,有待于继续搜集整理。

2.浙南刘伯温传说的特征

刘怕温传说之所以流传广泛、深远,除了刘伯温功业盖世外,与民间传说的创作、传承特点有关。浙南刘伯温传说的特征有:

(1)与山水结合

刘伯温曾在景色幽美的石门洞攻书,那里的《白猿洞得天书》、《乌龟岩》、《老僧坐化岩》、《藏书石》、《国师床》、《六月笋》、《金鸡报晓迟》等传说,把少年刘泊温熔铸于自己的青山绿水之中。刘伯温出生在南田武阳,那一带的《天葬坟》、《国师骑马岩》、《刘伯温岭根灭蚊精》等传说,都打上本乡本上的烙印。刘伯温路过(或影响所及)的地方传说,如《伯温泉》、《黄金路碑》、《温州是船、魁屿是锚》等,把刘伯温的脚印镌刻在各地的山水之中。人们的想象与当地独具特色的山水景物结合,便产生了与众不同的传说故事。

自古名人多与山水附丽,名人因山水而增辉,山水因名人而添色。山川风景天长地久,寄托于山水的传说必然世代相传,千古不衰。

(2)与潮汐结合

民间将刘伯温传说溶进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潮汐现象,借此解释潮水的由来《(潮水送归)》;瓯江潮水为什么涨到青田平演为止(《潮水留步》);解释“涂鱼”为什么逆水回游(《千军万马护国帅》)。因为潮水关系,温州不建刘基庙(《温州为什么没有刘基庙》)。在这里,人们对刘伯温的崇敬,倍助瓯江潮汐予以表达;人们的想象,通过潮汐得到发挥。

瓯江入海,海有海潮。刘伯温传说深入潮水,让传说和潮汐一起汹涌澎湃,永不停息。

(3)与地名结合

丽水的草鞋坑,相传因刘伯温来此访将而得名。青田小溪过海村,是古时潮水曾经到达的终点,刘伯温至此必弃舟步行,因而村名就叫“过海”。温州的《五十丈》、《百里坊》、《万岁抬头》、《矮凳桥》,龙泉的《蜈蚣街》,以及其他一些地名,都与刘伯温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人们一到这些地方,便会想到刘伯温的故事和功绩。

地名是地方的符号,是区别地域的文字标志。刘伯温传说向地名渗透,以地名为载体,必与地名一起代代相传。

(4)与特产结合

青田的“图书石”,因为刘伯温的关系,也称“刘山石”。瓯江自石门洞以下的流水段,每逢热天有“涂鱼”逆游。传说涂鱼是白猿仙姑投叶变成,让刘伯温佐餐下饭之物,被称为“国师鱼”。这种鱼也是刘伯温给朱元璋下酒,被“圣口”封为“国师鱼”的。龙泉、景宁、庆元特产香菇,是刘伯温将其进贡皇上并讨来专利权的,于是刘伯温被奉为香菇神(称“师傅”)。温州的“红花芋”,色红多粉,相传是朱元璋、刘伯温攻打温州时发现的,称为“洪武芋”。这些特产,都与刘伯温相攀。

特色物产是地方的至宝。借刘伯温传说说明特产、解释特产,不仅提高特产的商品地位,也使刘伯温传说随着商品的流通而流传。

(5)与寺庙结合

刘伯温尊重劳动人民,体察担盐客疾苦,在一次作战中,刘伯温得到卖盐客的救援,渡过了缺盐难关。从前南田刘基庙正堂左右前方塑有担盐客像,象征刘伯温与劳动人民的血肉联系。刘伯温智救建文帝的智囊箧,也被作为智慧的物象化标本而供奉在刘基庙中,并附会许多未卜先知传说。相传丽水的丽阳佛化乌靴为船,引渡刘伯温脱险,于是南田塑有“丽阳圣帝”。旧时六月甘八,南田人照例抬着丽阳佛巡游一番。刘基庙是刘伯温的纪念堂,刘伯温的智慧功绩,可以从寺庙和它的寓物传说中找到影子。

寺庙是宗教活动的阵地,也是民间信仰活动的场所,刘伯温传说从进入宗教和民间信仰的领地开始,便随宗教信仰的流传而长存于民族历史之河。

(6)与风俗结合

据传,温州的放焰火、中秋月饼、青田民间简易宫房、凤凰床、量具方升,青田人喜欢用猪脚送礼,文成山区农家刻有“九世同居”的著笼,青田、文成的鱼灯阵图,以及五月初四过端午,还有糖人担所立的祖师爷等,都附上刘伯温的种种美谈。这些传说在人民的思想生活与文化生活中,具有莫大的教化作用和美学价值。

民俗是存在于人民生活各个方面的约定俗成的方式和习惯,一些风俗事象在长期传承、发展过程中,与刘伯温传说逐渐结合,从而使民俗文化的光彩更加璀灿。传说一旦扎进丰富多采的民俗文化沃土,必将开出四时鲜艳、常开不败的花朵。

刘伯温传说能与山水、潮汐、地名、特产、寺庙、风俗结合,究其原因,是因为刘伯温是生活在那种自然条件、地域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离开这些,就失去了传说的依托,失去了结合的可能性、必然性。

这种结合如果停留在表面,那是肤浅的初级的,甚至是牵强附会的。而深层的结缘才显示出它的深度和力度。例如《中秋月饼》,刘伯温在月饼的馅心中密藏传单:“神明在暗中,助民解冰冻;趁此子夜时,齐杀管家公。”结果一夜间,将管家公杀尽。传说具有拓展刘基性格的内涵作用。刘伯温传说在流中寻找观结合体,于是大量涌入人们身边熟悉的事物,从而在亲切的感受中增加信性和感染力,最终使传说的生命不断不延伸,使审美价值得以升华。自然,主体和客体和结合,是围绕着塑造人物形象这一中心线而开展的。两者在特定情节中的具体结合,无不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视角为美化或神化人物而服务。正如用一根根彩色的羽毛装扮成一只美丽的孔雀一样。刘伯温传说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与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现象的结合,形成了浓郁的浙南特色。

3.刘伯温传说的积极意义

在浙南民间文学的殿堂中,刘伯温占有一定席位。刘伯温传说是人民感清的流露和寄托。人民爱戴刘伯温。在《九世同居》中,通过一位180岁、子孙九代的老人“不见到刘伯温死不瞑目”的强烈愿望。反映了这种深挚的感情。

传说赋予刘伯温以较浓的神话、迷信色彩,这是可以理解的,它对当时和后来的农民起义起了推动作用。然而,用今天眼光来看,传说中的天命论、五行说、风水观、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观念,是不足取的,应予摒弃。

综观刘伯温传说,其精华是主要的,人民性处于主导地位。刘伯温传说对于我们今天的时代有些什么积极意义呢?

(1)塑造历史精英,激励民族精神。

刘伯温的全部民间传说,说明刘伯温是一个博学多才、忧国忧民、清正廉明、刚强不阿、嫉恶如仇、崇尚俭朴的智囊人物。刘伯温一生为大明上朝的创立立下了不朽功勋。有人将刘伯温与诸葛亮作了比较,诸葛亮无论如何英明,然最终未能使蜀汉政权统一中国。

传说中的刘伯温走遍天下,关心民间疾苦。无论民间沉冤、苛捐、疾痛、民居、交通、生产、匠作,处处有他为民排难造福的踪迹。

刘伯温的刻苦攻读精神,对今天青少年也有所教益。至于刘伯温的俭朴清廉,对今天更有教育作用。

刘伯温精神是一笔财富,是属于历史、属于民族的。古为今用。我们要发扬刘伯温精神,为人民服务,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努力。

(2)通过传说印证历史,让刘伯温留芳千古。

刘伯温的许多传说都有历史事实根据,可以作为正史的补充;有些则以史事作为背景演义而成的;为了使人物更理想化,有的还与别的故事、人物进行嫁接。通观刘伯温传说,大体上可以看出刘伯温一生走过的道路和足迹。

民间传说将刘伯温作为半神半人来传颂。作为人的刘伯温,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作为神化了的刘伯温,则是幻想虚构的人物。这是一走历史条件的文化基因下民间文学的状貌。在这里,史实是内核,幻想是外壳。内核用外壳包裹,使它永久保存;史实是躯体,幻想是翅膀,躯体添上翅膀,便能永翔长空。显然,幻想性的民间传说起了史料本身所不能起的作用。

刘伯温传说是正史之外的稗史,正传之外的外传。它的光泽是永恒的。

(3)刘伯温传说是浙南文化的一大特色,它应该为发展旅游业作出贡献。

文成南田是道教所称的天下七十二福地之一,青田石门洞是道教所称的天下三十六洞大之一。南田和石门洞,从山水、物产、农作、风俗,乃至气象,都与刘伯温息息相关,是刘伯温传说的宝库。开辟文成、青田两她的旅游业,最有魅力的自然是“刘基文化”。作为刘基文化一部分的刘伯温传说,是广大游客喜闻乐见的宠物。所谓“看景不如听景”,指的就是优美动人的传说。如果将刘伯温传说统统搜集起来,加以整理,择优成书,作为旅游读物,将是多好的精神食粮啊!同时,在两地修复刘伯温古迹遗址,陈列刘基文化,恢复民间祭祀活动,让游客看景致,听传说,究历史,参与民俗活动,既欣赏山川风光,又领略刘基风采,它不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传统教育课吗!

脍炙人口的刘伯温传说是吴越文化摇篮——浙南的一大特色。努力挖掘探究传说的现实意义,教育今人,激励后人,为振兴中华服务,乃是我们民间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匠字五行属什么:火 。

字源:这个“独具匠心”的“匠”字是个会意字。外框“匚”是口朝右可以装木工用具的方口箱子,其中的“斤”就是木工用的斧头,所以在上古只有木工才叫“匠”。①是小篆的形体,②是楷书形体,都是从金文的形体演变而来。

“匠”字的本义就是木工,亦称“木匠”,如:“匠石运斤成风。”(《庄子徐无鬼》)也就是说:一位姓石的木匠抡起斧头一阵风。

可是到了后来,具有专门技术的人都可以称为“匠”,如《韩非子定法》:“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同“剂”)药。”大意是:那些匠人都是手巧的人,而医生能够配药才行。

古诗文中常有“匠心”一词,如张祜《题王右丞山水障》诗:“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这里的“匠心”犹言“造意”,是指文学艺术上的构思。另外,“匠心”也有“工巧的心思”之意,比如现在还说“匠心独运”等。

匠 jiàng:

(1)指在某一方面造诣高深的人 [master]。如:匠手(技艺高明的能手);匠石(古代名石的巧匠);匠意(精巧的心思。同“匠心”);匠郢(比喻技艺高明)。

(2)又如:匠作(工匠,以技艺做工谋生的人);匠役(工匠,做工的仆役);匠户(世业的工匠);匠指(工匠);匠门弃材(比喻无用之人,自称的谦词)。

(3)亦泛指工匠 [artisan]。

(4)同本义 [carpenter]。

(5)(会意。从匚(&x{fāng}),盛放工具的筐器,从斤(斧)。工具筐里放着斧头等工具,表示从事木工。本义:木工)。

(6)取名前应对生辰八字进行计算, 算出命中的喜用神(对命主有利的五行), 选取适合的汉字, 通过姓名对命运加以补救。

(7)又如:匠氏(木匠);匠者(木工);匠营(土木工)。

-匠五行属性

刘基是我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生于元末,自幼聪敏,长大后博览群书,因而才干、学识大大长进。他胸怀救时济世之志,于23岁考中进士,投身仕途。当时的元政权,君主昏庸,官吏腐败,民不聊生。刘基目瞩这种危机四伏的时局,并不气馁,仍以国事为重,清廉刚直,效命朝廷,忠于职守,总想为国家民族干一番事业,可是在元代民族歧视严重的官场上,并不得志。自26岁出任江西高安县丞,长期充任江西行省椽史、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帅府都事、行省枢密院经历之类从七品、七品小官,后来虽小有迁升,一度当上从五品的行省郎中,但旋即仍以七品的资格改授处州路总管府判,浩然之气受到抑制。加上此国性农民起义已风起云涌。他面对现实,逐渐认识到元朝灭亡、改朝换代已成必然之势。于是在48岁那年弃官在家乡武阳隐居,著《郁离子》2卷。

刘伯温

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军下金华,定括苍,仰慕刘基的名声,盛情邀请他出山。这时刘基已50岁,应邀前往金陵(南京),进献"十八策",论天下安危,于色。朱元璋大喜,专设礼贤馆款待。从此,刘基成了朱元璋的主要谋士,宏才大略得到施展。刘基在统一中国创建明王朝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对大明历法、律令的制订、南京城竽宫的修筑设计也曾作出贡献。

刘基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但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刘基却不求名利,不以功臣自居,一再谦让,故官爵比其他功臣低,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年俸禄240石,也比其他受封伯爵的大臣低。但即便如此,由于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不久便得罪了丞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并逐渐失云朱元璋信任。洪武四年(1371),刘基请求告老还乡,退出政治舞台,时年61岁。

刘基还乡后,虽然不与地方官来往,从来不讲自己的功劳,唯棋酒诗文自娱,行为十分谨慎,但仍遭丞相胡惟庸暗算,指使人诬陷他在家乡强占有"王气"的坟地,引起朱元璋疑忌,被夺去俸禄,致使刘基引咎京,不敢回家。后忧郁成疾,吃了胡惟庸派来的太医药后,病情加重,朱元璋遣使护送回家。不久,便不明不白死去了。这一天是洪武八年(1375)夏历四月十六日,享年65岁。

第三十五章         司马懿忍辱受衣

  前        情

勇魏延居心不正

        62 先主刘备在世时,曾欲攻取西川,令老将黄忠领命去取敌营。魏延欺黄忠年老,欲争头功。副军师庞统于是令二人各打一营,先夺得者为头功。魏延欲抢得全功,违令去劫两处敌营,以显其能。不意川军早有准备,分路来袭。魏延策马败逃,命在旦夕,被黄忠救起。刘备令魏延谢黄忠救命之恩,今后毋得相争。魏延顿首伏罪。92孔明收服孟获后,回师北征,望汉中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魏延恐旷日持久,曾献奇策,请自领精兵五千,循秦岭以东,经子午谷北出,骤袭长安。孔明不肯,以为此计过于弄险,而欺中原无人。魏延于是常有不平之意。孔明知其素有反相,久后必生患害;又怜其勇,不忍杀之,欲留为后用。99孔明二度伐魏之时,司马懿坚守不战。于是孔明令连连拔寨,退兵诱敌,终于引来魏大军决战。孔明知此番必然死战,于是目视魏延,欲令其担当大任,以一当十。魏延低头不语。孔明无奈,只得另行奇计退敌。

意孤行六出祁山  

       孔明误信李严,罢战回川。养军三年之后,孔明引蜀兵三十余万,六出祁山伐魏。后主、谯周劝阻,孔明不听。魏主曹睿急命司马懿前往,诏令坚守勿战,敌退勿追。待彼粮尽自走,然后乘虚攻之。司马懿聚军马四十万,来渭滨下寨。孔明行诈攻之计,被司马懿看破。蜀兵大败。孔明心中忧闷,投书请孙吴共取中原。孙权大喜,应诺。司马懿令部将行诈降之计,被孔明看破。孔明将计就计,回书欲诱司马懿亲劫营寨。长子司马师谏阻曰不可据片纸而亲入重地,不如令别将约期先去。司马懿从之。是夜,魏军人尽衔枚,马皆勒口,长驱大进,顿陷孔明圈套。司马懿不知胜负,催兵接应,大败逃回,从此再不出寨迎敌。孔明踏看地理,得上方谷,大喜,于是密行捉司马懿之计。上方谷形如葫芦,又名葫芦谷。孔明令随军匠作入谷,造成木牛流马:木牛方腹垂舌,每牛可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流马负方囊二枚,每枚受米二斛三斗。牛马皆不水食,宛然如活者一般;上山下岭,各尽其便。孔明令驾牛马,往来搬运粮草诱敌,果然被劫去几只。司马懿令巧匠依法造成,搬运粮草。孔明大喜,令蜀兵扮作魏人,星夜偷袭运粮魏兵,获粮万余石。魏将引军来救,蜀兵扭转牛马口内舌头,弃之而走。背后魏兵赶到,牵拽打抬,牛马竟驱之不动。魏兵无可奈何。忽蜀兵三路攻到,魏军败走。蜀兵复将牛马舌头扭转,长驱大行而去。魏将正欲回兵再追,忽然山后烟云突起,一队神兵拥出,个个执旗仗剑,鬼头兽身,五彩涂面,驱驾牛马,劫了粮米,如风拥而去。魏人无不惊惧,疑为神助,不敢去追。原来是孔明令人埋伏,妆神阻敌。司马懿引军来救,半路被蜀兵凭险峻杀败。司马懿匹马单枪,望密林间而走,背后蜀将廖化急赶。司马懿绕树慌转,弃金盔而逃。廖化归寨,献上金盔,录为头功。魏延心中不悦,口出怨言,孔明只做不知。

名段品读

司马懿忍辱受衣

       (孔明令蜀兵与魏民相杂屯田,以为久计。魏延将着司马懿前日所失金盔前来骂战。众将忿怒,俱欲出战。司马懿笑曰:“圣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但坚守为上。”孔明仍令魏延引兵去讨战诱敌。一边令驱驾木牛流马,往来运粮,诱魏兵来抢。又令祁山兵四散结营;分付如遇魏兵,只许诈败;待司马懿自来,方可并力攻伐,断其归路。孔明分拨已毕,自引一军近上方谷下营。 魏将夏侯惠、夏侯和二人入寨,请除蜀兵,以免日久深根,难以摇动。司马懿恐此又是孔明之计。二人奋力请战,并指司马懿疑惧,使寇敌久不得灭。司马懿遂令二人分头出战。二人连胜两日,果然抢获许多木牛流马。司马懿诘审所擒蜀兵,知孔明已尽命将士四散屯田。于是仿吕蒙取荆州之计,尽将蜀兵放归,令说魏将宽厚仁慈,以释彼战心。又传令今后凡有擒到,俱善遣之。孔明仍令往来驱驾运粮;魏兵不时截杀,半月之间,连胜数阵。司马懿见状,心中欢喜。:)

一日,又擒到蜀兵数十人。懿唤至帐下问曰:“孔明今在何处?”众告曰:“诸葛丞相不在祁山,在上方谷西十里下营安住。今每日运粮屯于上方谷。”懿备细问了,即将众人放去;乃唤诸将分付曰:“孔明今不在祁山,在上方谷安营。汝等于明日,可一齐并力攻取祁山大寨。吾自引兵来接应。”众将领命,各各准备出战。司马师曰:“父亲何故反欲攻其后?”懿曰:“祁山乃蜀人之根本,若见我兵攻之,各营必尽来救;我却取上方谷烧其粮草,使彼首尾不接:必大败也。”司马师拜服。懿即发兵起行,令张虎、乐綝各引五千兵,在后救应。且说孔明正在山上,望见魏兵或三五千一行,或一二千一行,队伍纷纷,前后顾盼,料必来取祁山大寨,乃密传令众将:“若司马懿自来,汝等便往劫魏寨,夺了渭南。”众将各各听令。却说魏兵皆奔祁山寨来,蜀兵四下一齐呐喊奔走,虚作救应之势。司马懿见蜀兵都去救祁山寨,便引二子并中军护卫人马,杀奔上方谷来。魏延在谷口,只盼司马懿到来;忽见一枝魏兵杀到,延纵马向前视之,正是司马懿。延大喝曰:“司马懿休走!”舞刀相迎。懿挺枪接战。不上三合,延拨回马便走,懿随后赶来。延只望七星旗处而走。懿见魏延只一人,军马又少,放心追之;令司马师在左,司马昭在右,懿自居中,一齐攻杀将来。魏延引五百兵皆退入谷中去。懿追到谷口,先令人入谷中哨探。回报谷内并无伏兵,山上皆是草房。懿曰:“此必是积粮之所也。”遂大驱士马,尽入谷中。懿忽见草房上尽是干柴,前面魏延已不见了。懿心疑,谓二子曰:“倘有兵截断谷口,如之奈何?”言未已,只听得喊声大震,山上一齐丢下火把来,烧断谷口。魏兵奔逃无路。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齐突出,草房内干柴都着,刮刮杂杂,火势冲天。司马懿惊得手足无措,乃下马抱二子大哭曰:“我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矣!”正哭之间,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司马懿大喜曰:“不就此时杀出,更待何时!”即引兵奋力冲杀。张虎、乐綝亦各引兵杀来接应。马岱军少,不敢追赶。司马懿父子与张虎、乐綝合兵一处,同归渭南大寨,不想寨栅已被蜀兵夺了。郭淮、孙礼正在浮桥上与蜀兵接战。司马懿等引兵杀到,蜀兵退去。懿烧断浮桥,据住北岸。

 且说魏兵在祁山攻打蜀寨,听知司马懿大败,失了渭南营寨,军心慌乱;急退时,四面蜀兵冲杀将来,魏兵大败,十伤八九,死者无数,余众奔过渭北逃生。孔明在山上见魏延诱司马懿入谷,一霎时火光大起,心中甚喜,以为司马懿此番必死。不期天降大雨,火不能着,哨马报说司马懿父子俱逃去了。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后人有诗叹曰:“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却说司马懿在渭北寨内传令曰:“渭南寨栅,今已失了。诸将如再言出战者斩。”众将听令,据守不出。郭淮入告曰:“近日孔明引兵巡哨,必将择地安营。”懿曰:“孔明若出武功,依山而东,我等皆危矣;若出渭南,西止五丈原,方无事也。”令人探之,回报果屯五丈原。司马懿以手加额曰:“大魏皇帝之洪福也!”遂令诸将:“坚守勿出,彼久必自变。”

 且说孔明自引一军屯于五丈原,累令人搦战,魏兵只不出。孔明乃取巾帼(guó,古代妇女的头巾)并妇人缟素(gǎo素,白色丧服)之服,盛于大盒之内,修书一封,遣人送至魏寨。诸将不敢隐蔽,引来使入见司马懿。懿对众启盒视之,内有巾帼妇人之衣,并书一封。懿拆视其书,略曰:“仲达既为大将,统领中原之众,不思披坚执锐,以决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谨避刀箭,与妇人又何异哉!今遣人送巾帼素衣至,如不出战,可再拜而受之。倘耻心未泯,犹有男子胸襟,早与批回,依期赴敌。”司马懿看毕,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视我为妇人耶!”即受之,令重待来使。懿问曰:“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sù,早)兴夜寐(mèi,睡),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dàn,吃)之食,日不过数升。”懿顾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使者辞去,回到五丈原,见了孔明,具说:“司马懿受了巾帼女衣,看了书札,并不嗔怒,只问丞相寝食及事之烦简,绝不提起军旅之事。某如此应对,彼言:食少事烦,岂能长久?”孔明叹曰:“彼深知我也!”

       主簿杨顒(yóng)谏曰:“某见丞相常自校(jiào,查对)簿书,窃以为不必。夫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譬之治家之道,必使仆执耕,婢典爨(cuàn,烧火煮饭),私业无旷,所求皆足,其家主从容自在,高枕饮食而已。若皆身亲其事,将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婢仆哉?失为家主之道也。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昔丙吉忧牛喘,而不问横道死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曰:自有主者。今丞相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劳乎?司马懿之言,真至言也。”孔明泣曰:“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众皆垂泪。自此孔明自觉神思不宁。诸将因此未敢进兵。却说魏将皆知孔明以巾帼女衣辱司马懿,懿受之不战。众将不忿,入帐告曰:“我等皆大国名将,安忍受蜀人如此之辱!即请出战,以决雌雄。”懿曰:“吾非不敢出战而甘心受辱也。奈天子明诏,令坚守勿动。今若轻出,有违君命矣。”众将俱忿怒不平。懿曰:“汝等既要出战,待我奏准天子,同力赴敌,何如?”众皆允诺。懿乃写表遣使,直至合淝军前,奏闻魏主曹睿。睿拆表览之。表略曰:“臣才薄任重,伏蒙明旨,令臣坚守不战,以待蜀人之自敝;奈今诸葛亮遗臣以巾帼,待臣如妇人,耻辱至甚!臣谨先达圣聪:旦夕将效死一战,以报朝廷之恩,以雪三军之耻。臣不胜激切之至!”睿览讫,乃谓多官曰:“司马懿坚守不出,今何故又上表求战?”卫尉辛毗曰:“司马懿本无战心,必因诸葛亮耻辱,众将忿怒之故,特上此表,欲更乞明旨,以遏诸将之心耳。”睿然其言,即令辛毗持节至渭北寨传谕,令勿出战。司马懿接诏入帐,辛毗宣谕曰:“如再有敢言出战者,即以违旨论。”众将只得奉诏。懿暗谓辛毗曰:“公真知我心也!”于是令军中传说:魏主命辛毗持节,传谕司马懿勿得出战。蜀将闻知此事,报与孔明。孔明笑曰:“此乃司马懿安三军之法也。”姜维曰:“丞相何以知之?”孔明曰:“彼本无战心;所以请战者,以示武于众耳。岂不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安有千里而请战者乎?此乃司马懿因将士忿怒,故借曹睿之意,以制众人。今又播传此言,欲懈我军心也。”正论间,忽报费祎到。孔明请入问之,祎曰:“魏主曹睿闻东吴三路进兵,乃自引大军至合淝,令满宠、田豫、刘劭分兵三路迎敌。满宠设计尽烧东吴粮草战具,吴兵多病。陆逊上表于吴王,约会前后夹攻,不意赍表人中途被魏兵所获,因此机关泄漏,吴兵无功而退。”孔明听知此信,长叹一声,不觉昏倒于地;众将急救,半晌方苏。孔明叹曰:“吾心昏乱,旧病复发,恐不能生矣!”

后续

五丈原诸葛归天

        是夜,孔明扶病出帐,仰观天文,见客星倍明,主星幽隐。孔明十分惊慌,知命在旦夕。姜维请用祈禳之法挽回。孔明遂自于帐中祈禳北斗,令姜维引人在帐外环绕守护。闲杂人等,休教放入。若七日内帐中主灯不灭,可增寿一纪;如灯灭,必死。时值八月中秋,是夜银河耿耿,玉露零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孔明于帐中设祭拜祝上苍,祈望将星不坠,阳寿不终。拜祝毕,就帐中俯伏待旦。次日,扶病理事,吐血不止。日则计议军机,夜则步罡踏斗祈禳。一日,司马懿夜观天文,见将星失位,大喜,料孔明必然有病,不久便死。于是令夏侯霸引军去五丈原哨探。孔明祈禳已及六夜,见主灯明亮,心中甚喜。姜维入帐,见孔明披发仗剑,踏罡步斗,压镇将星。忽听得寨外呐喊,方欲令人出问,魏延飞步入告曰:“魏兵至矣!”魏延脚步急,竟将本命主灯扑灭。孔明弃剑叹曰:“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魏延惶恐,伏地请罪;姜维忿怒,拔剑欲杀之。孔明止之,知此乃司马懿令人探视虚实之故。孔明吐血数口,卧倒床上,令魏延急出退敌,自回本寨把守。孔明将平生所著兵书与连弩之法,独授与姜维;又嘱曰阴平之地虽险峻,切须仔细,以防久必有失;又唤马岱入帐,附耳低言,授以密计;又授与杨仪一锦囊,密嘱曰魏延必反,临阵方可开此囊,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孔明一一调度已毕,昏然而倒,至晚方苏。后主闻信,大惊,急命人星夜来询后事。孔明流涕嘱曰,死后国家旧制,不可改易;所用之人,不可轻废。孔明强支病体,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孔明病转沉重,手书遗表,请后主清心寡欲,约己爱民;提拔幽隐,以进贤良;屏斥奸邪,以厚风俗。一应大事,尽托与杨仪。又嘱切勿举哀,可以姜维断后,缓缓退兵,不可急骤。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孔明奄然归天,寿五十四岁。杨仪遵孔明遗命,扶柩先行,不敢举哀发丧,军中安静如常。姜维断后,前军一营一营,缓缓退入谷中,然后更衣发丧,扬幡举哀。蜀军皆撞跌而哭,至有哭死者。孔明寿终之日,内无余帛,外无赢财,仅成都家中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

见木人司马丧胆

         司马懿疑孔明已死,令起大兵去追。方出寨门,忽又疑孔明以诈死诱敌。于是复勒马回寨不出,只令暗往五丈原山僻哨探消息。知蜀兵确已尽退,不禁跌足长叹。于是引军当先,急追至山脚下,望见蜀兵不远,乃奋力追赶。忽然山后一声炮响,喊声大震,只见蜀兵俱回旗返鼓,树影中飘出中军大旗,上书一行大字曰:“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司马懿大惊失色。定睛看时,只见中军数十员上将,拥出一辆四轮车来;车上端坐孔明:纶巾羽扇,鹤氅皂绦。司马懿大惊,以为中计,勒马便回。背后姜维大叫:“贼将休走!你中了我丞相之计也!”魏兵魂飞魄散,弃甲抛戈,各逃性命,自相践踏,死者无数。司马懿奔走了五十余里,背后两员魏将赶上,扯住马嚼环叫曰:“都督勿惊。”司马懿用手摸头曰:“我有头否?”喘息半晌,神色方定;乃徐徐按辔,寻小路奔归本寨,使众将引兵四散哨探。过了两日,乡民奔告孔明果然死了,止留姜维引一千兵断后,前日车上之孔明,乃先时所雕木人。孔明既死,司马懿从此高枕无忧。于是分调众将,各守隘口,班师自回洛阳面君去了。

一章一得

事必亲躬,非久长之计;(孔明)

忍辱负重,虽远志得伸。(司马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21182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随机推荐

  • 怀孕护肤品有哪些牌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孕期也要美美哒。在孕期除了要感受身体里小生命的一举一动之外,孕妈妈也要注意对自己肌肤的保养哦,不希望做了妈妈之后变粗糙的、就要开始使用孕期也能使用的一些护肤品吧:呼吸蓝色套装 我闺蜜在备孕期间就换了整套护肤品

    2024-04-15
    765400
  • 关于写花的比喻古诗句

    1形容花的诗句花的诗句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

    2024-04-15
    24900
  • 精华露的正确使用步骤

    精华液和精华液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用的顺序是一样的,爽肤水之后,乳液之前。但也有一些品牌的精华比较特殊,在爽肤水之前使用,也就是洁面后的第一步,比如:秘密美白柔滑精华、雪花秀保湿精华。1洗脸:洗面奶、面霜或慕思是最常用的洗脸方法。2涂抹爽肤

    2024-04-15
    25000
  • 性价比高的面霜有哪些?可以具体推荐几款吗?

    娥佩兰薏仁水懒人面霜、SNATIO芳香疗法系列维他命E滋润面霜、Ziaja齐叶雅山羊奶嫩白补水保湿面霜、ANA新款豆乳6合1面霜。1、娥佩兰薏仁水懒人面霜超大一罐,白色不透明啫喱凝胶状,质地很清爽,无矿物油的配方,不像普通面霜那么粘腻,涂开

    2024-04-15
    17100
  • 伊思水乳怎么样

    伊思水乳一般指的是伊思蜗牛水乳,分别是伊思蜗牛水乳1号、伊思蜗牛水乳2号以及红参蜗牛水乳三种,针对三种使用的时间、肤质以及年龄都有着一定的区别,妹纸们切记不可以搞混淆。伊思蜗牛水乳1号:1号清爽型,白色瓶子,适合所有肤质,尤其适合偏油的肤质

    2024-04-15
    9300
  • 大家都用的什么男士化妆品,麻烦推荐一下

    1 曼秀雷敦作为专业男士护肤的领导品牌,曼秀雷敦男士一直十分注重护肤成分的创新应用、护肤科技的研发升级,多年来在遵循GMP制药标准高品质要求的前提下不断突破传统,实现安全和高效的双保障。2 欧莱雅欧莱雅男士劲能深层净化洁面膏含维生素C衍生物

    2024-04-15
    16500
  • 天气丹正品与假货区别

    天气丹正品与假货区别:正品精华液的瓶盖边缘有银色的包边,假货则没有。根据质地可以观察真伪,正品天气丹的水是微微粘稠的白色液体,打开之后很容易吸收;然后从包装上观察,正品精华液的瓶盖边缘有银色的包边,假货则没有,而且有很明显的塑料感,正品的封

    2024-04-15
    166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