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菜,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火遍全国了,估计西藏也有冒菜分店吧。
那句“冒菜是一个人的火锅”简直是冒菜最佳的广告语,多么形象通俗易懂。壹周君眼里的冒菜,是一个形容词,一个热气腾腾的一大锅子大杂煮。有人说,冒是一个动词,壹周君觉得也是有道理的,冒有着多重含义,本来中华词语内涵丰富。
冒菜从成都走遍全国,就是因为独特。其实冒菜就是各种混合煮,也有点类似火锅,主要是各种素菜荤菜搭配,这种搭配丰俭由人,有全素的,比如豆芽、藕片、豆腐、蘑菇,青菜,千张等,也有豪华版本的,比如牛肉,鸡肉、猪肉、丸子等,一起放在竹编的“帽子”里,放在一锅辣的老汤里面一锅煮熟,再撒上一点佐料,盛起来,放在一个大腕里,配上白米饭,一个人也可以有滋有味地吃了。
很多人说,冒菜的冒实在十个象形词,比如,上面一个帽子,类似器皿,地下一个火炉子,好形象呢。别说,经过一番解释,不管你信不信,反正壹周君是信了。
这个冒,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一个动词,水开了,四川话叫冒,翻滚来,当地话也叫冒,这是原本的释意。冒还有一个意思,是冒着气的意思,寓意为热气腾腾,活力无限。果真一个冒字是有好多种解释,内核只有一个,是一个很生猛的小吃,生机勃勃,味道鲜美。
冒菜在成都遍地都是,五步一摊,十步一店,常常进入眼帘的是,大口汤锅在炉子上煮着看,冒着热气;大把的食材装在竹篓里,老板手脚麻利地把篓子放进汤锅里,几进几出,等待烫熟,出来的时候,冒着香气;吃货们挨着桌子坐着,有的喝着酒,有的大口吞咽着白米饭,嘴里冒着烟火气。这简直就是一副生动的舌尖上的冒菜GIF图,看着这场面,任谁都不由地咽下口水,大叫一声,老板,来一碗冒菜。
冒菜口味比较丰富,汤底有大有讲究,比如汤料用中药和各种调料配出,一定忘记不了四川特产豆豉,所以,冒菜比火锅少一点麻辣,比串串少一点油腻,多了一份鲜香可口清爽自由。
冒菜可待客亲朋,下酒,几个朋友围桌而坐,是极好的。也可以家常,作为下饭菜,一碗冒菜一碗饭,速度快,味道美,壹周君能吃两碗饭呢。
冒菜起源于成都。冒菜的“冒”,两个解释,都是缘于当地俗语。一个是“水开了下菜”,说的是菜的做法,动词;一个是菜放到开水里后,煮熟了就飘起来,古语把这个漂也叫做“冒”,把水开了也叫“冒”。
再说冒菜,不仅仅重庆有。冒菜是一种很古老的烹饪方法,就是把菜放开水里烫熟。很多地方都有,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安阳市的冒菜就很有名气。不说那里的纣王和苏妲己就爱吃冒菜,至今当地人很是爱吃,多数当地人早起最多的事情就是去吃一碗。不过在安阳不叫冒菜,叫“扁粉菜”,其实就是古老的冒菜,厨理相同,内容稍有变化。
叫法不同,做法一样,都是用汤烫菜,吊汤在先。成都冒菜的汤有两种,一是添加香料的高汤,一是不加香料的高汤。安阳冒菜只大骨头高汤。成都冒菜是汤里烫熟捞出另碗调味后吃,安阳冒菜是连汤带菜一碗吃。食材就区别大了,成都冒菜就像火锅一样,能涮能烫的食材都可以有,安阳是粉条、猪血、豆腐、青菜老几样,味道也是千年不变。
所以,如今成都的冒菜能够吃得开,在很多地方火爆,安阳冒菜几千年走不出去,混成“扁粉菜”,尽管是当地 历史 名吃,也只是安阳市人喜爱。外人不大知道
纠正一下,重庆不是冒菜的原产地,免得有心人又拿来说事。
四川、重庆做菜都喜欢大杂烩,比如火锅、毛血旺、肚子鸡;就连近几年的农民豆花都是这样,不过啊,他们选材还是比较考究,起码荤素搭配较为合理。
只是一些在口味上做了适当的调整,例如农民豆花一般都以清淡为主,当然喜欢麻辣的,店家为了照顾这类客人的偏好,同样有麻辣口味的蘸碟。
而冒菜了呢 说穿了就是小火锅,类似呷哺呷哺,但别于呷哺呷哺,前者主推麻辣味型,在前端就已经制作好了成品,在原锅里烫熟,俗称“冒”。端上桌子直接可以开干。
后者就不一样了,虽然还是一人一锅,但至少保留火锅的精华部分,即边煮边吃,遗憾的是,口味太标准化,直白点,像火锅,但真吃不出火锅的味道来。
冒菜就能,一些重庆本地土著,还是按照火锅的标准炒底料,这样保证了冒菜的口味在重庆没走样,因为重庆人火锅吃得多,口味走样了,也留不住客人不是。
以前我就说过,江湖菜经过时间的沉淀,久了也会变成经典的传统菜,这就是川菜的活力所在,她能海纳百川。不管是麻辣与否,只要客人长期认可的,就是传统菜的基础。
例如我们熟知的酸菜鱼、来凤鱼、火锅鱼、邮亭鲫鱼、泉水鸡、太安鱼等等。至于冒菜能不能由江湖菜进入传统菜行业,这个标准还得食客评判!
“冒菜”是成都的特色菜,如果您以为这就是一个菜,那您就大错特错啦,这只是一种做法而已。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菜,就叫“冒菜”。“冒”字在这里是动词。z准备一锅麻辣鲜香的汤汁,把菜用一个竹勺装好,一般一勺就是一份。在锅里煮熟,然后盛到碗里,顺便再舀一勺汤汁。冒菜的原料不限,这点和串串香类似,什么都可冒,什么都可上桌。有荤有素,不过据说冒菜火气太重,不宜常吃。冒菜和串串香的区别大概在于,冒菜的汤也可以喝,而串串香的锅底估计没人敢用勺子舀到嘴里去的。 在农贸市场上,在居民小区边,在街边小店里,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口大汤锅放在蜂窝煤炉子上,里面的汤料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几个装满了蔬菜、底尖口大的长把竹篓浸在锅里,一股浓郁的香味随风飘散开去,引得过往路人纷纷驻足。有人用手指点着菜架上的一筐筐蔬菜,摊主则把相应的蔬菜往竹篓里边装,直到装不下了时,才把竹篓放进沸汤锅里浸煮,其间还不时地提着竹篓在汤汁里一提一放,一直到菜料“冒”熟时,才提起竹篓把菜料和一些汤汁倒进碗里或塑料袋里,任由食客当场食用或提回家去享用。这说的就是川西最常见的市井 美食 ——冒菜。 外地人也许对这“冒”字感到费解,其实就是把生熟原料放滚汤里煮熟(或浸热)。比如四川的肥肠粉、烤鸭等特色食品,都是把荤素原料放滚汤里冒热再吃的。 冒菜这种川西平原独有的风味小吃,以其独特的口味和实惠的价格,赢得了群众的喜爱。冒菜价格低廉,麻辣鲜香,既解馋又下饭,客人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点取,而且等菜冒好以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轻重随意添加佐料
关于冒菜的起源说法有很多种。冒菜的最初起源于四川卤菜,四川的卤菜、凉拌菜味满天下,很多懒人为了方便,但是又想节约,于是就直接在市场上买加工成熟的熟食。因为卤菜要用卤水,但是店家又怕卤水中的油水浪费,于是乎就在里边加入一些香料和中药,放一些蔬菜进行烫,发现味道很好。就和凉菜一起销售,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于是便有了冒菜。
另外一种说法是冒菜的最初起源于汉末三国时期,在西汉时,由于井盐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川人“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习惯已经初步形成。西汉人左思在《蜀都赋》中就有“调夫五味”,甘甜之和,五肉七菜,朦厌腥臊,可以练神养血者,莫不毕际”的记载,调夫五味讲的就是中药调味方式。
在东汉末年由于连年征战军队中出现了各种疾病,士兵没有食欲;军医为防止疾病在军队中蔓延且起到很好的效果命伙夫就经常在饭菜中加入一些中药即能防病、治病、又能产生香味,达到调味的目的;因这此用药大部分都有调味用后城做卤料。后来经过伙夫的改良将各种蔬菜进行烫,发现味道比之前味道更好、更受到军中将士喜爱。便将此法在军中广为传播,因军队中量比较大,多以香料熬汤烫食之古名曰“冒菜”。后来伙夫年迈离开军队,便将此法带入民间以经营“冒菜馆”为生,生意异常火爆。由此冒菜进入空前的繁荣昌盛时期。
总之,不管各种说法冒菜的起源都和四川这个 美食 聚集地息息相关的,冒菜起源于四川是肯定的。冒菜经过多种改良有当初的一种卤味型冒菜转变为更多、更适合各地人群喜爱的口味如:火锅型冒菜、清汤冒菜、微辣冒菜、特辣冒菜以及传统的卤味冒菜。
相关分类
冒菜也叫火锅菜、麻辣烫,是一种烫煮的形式,不同的是冒菜底料的配置是秘诀,冒菜发源于四川成都的民间,由于被个别地区复制,如果你到了成都去品尝民间冒菜才知道什么是冒菜
1、火锅型冒菜: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火锅菜,基本形式相同,不同的是在于底料配置,是一个人的火锅。
2、卤水型冒菜:是一种近似卤水的香料配置,这种冒菜在吃完之后,汤底可以喝,味道鲜美,不燥辣。
代表有成都的张锦记冒菜(张记冒菜)、心殇冒菜、周极品冒菜、巴适馆冒菜、6香冒菜、三顾冒菜、好汉冒菜、冒牌火锅菜等等。
冒菜:在四川等多数地区称为冒菜;主要经营形式:将素菜放到展示柜供消费者选择或者直接让老板配菜可直接只冒素菜,也可荤素共冒;将菜选好之后放在竹篓或特制冒菜蒌里面冒熟放到碗里加烫、调料加以调味即可食用,因其制作方法而定义为“冒菜”。
麻辣烫、:在四川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省外一些地区称冒菜为麻辣烫或串串香。主要经验形式:将各种素菜、荤菜穿成签,放在展示架或展示柜供消费者选,选好之后老板将各种素菜、荤菜分开在锅里烫熟将菜取下放进碗里(也有部分地区不取客人边吃边取)加入各种调料、汤料加以调味即可食用;因其味道而得名“麻辣烫”。
碗装麻辣烫:在四川省外部分地区称为碗装麻辣烫;其经营形式和麻辣烫差不多,因味道和四川火锅差不多麻麻辣辣,用碗装着吃的而得名“碗装麻辣烫”。
流口水啊!!!!!!
很多人都觉得冒菜贵,其实我也觉得贵!但我也是一个餐饮店老板,之所以贵,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租金 水电 人工。在一个一般城市路段开一个冒菜馆租金一般都是七八千,加上水电 人工就是一万多甚至更多。第二方面是原材料 比如筒骨 菜油 牛油 辣椒 实打实的做原材料成本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如果味道一般 环境一般 试问各位吃货会去光顾吗?说到火锅,都说比冒菜便宜,那除非是自助餐。真正去吃地道重庆火锅或者加盟店两个人随便吃掉一百多!回到麻辣烫,现在路边麻辣烫有几家不是买材料回来勾兑的?所以 想吃好 卫生 安全 就不要嫌弃价格贵!
冒菜的叫法应该是四川成都这边一带的叫法,就是水开了把菜放到专用的竹篓里烫一下就起锅,一般是素菜,荤菜是用煮熟过二次烫热。冒就是动词,过开水里走一趟的意思
重庆冒菜 属于锅汤类食物,它 的 历史 不似火锅那般悠久,但也可以形象地描述为“个人火锅”。冒菜的“冒”字可能有两层含义:一是取自“帽”字的谐音,因为冒菜的做法是将食料放在一个像帽子一样的漏网里烫煮;二是取自“菜熟冒出”之意,当食料煮熟时,会受沸腾的作用而从汤料表面冒出。
“冒”在四川方言中是“烫”、“煮”、“焯”的意思,也就是过一下开水,这典故源自古代蜀地。当时有很多露天而作的工人,通常出工时都会自带饭食,可是早上带的饭到中午就凉了不好吃,于是他们就会去找一些店家帮忙加热一下,俗称“冒一下”,所以原本在四川各地就有“冒饭”之说,后来工人们学聪明了,不带饭了,反而带一些生的食材,到饭点时就让店家把这些杂七杂八的食材一锅炖了,再加点调料,没想到竟然无比美味,再后来一些商家从中发现了商机,在店里准备了很多生的食材,当工人们来吃饭时,自行选择相应食材,店家负责“冒一下”,然后收取食材成本费及加工费,最后就成了我们今天美味的“冒菜”。
冒菜和麻辣烫
本质上两者极其相似,非要说有啥区别,那就是麻辣烫是需要数签的,签就是我们常说的“串”。一签签牛肉,一签签鸡心,按签算钱,荤素不同,店家帮你煮,煮完端上桌与冒菜没有不同,但是,冒菜是配米饭的,麻辣烫不配米饭……
冒菜和串串香
串串香又名“小火锅”。自己选签,选签规则与麻辣烫相同,然后带着签自己煮,爱吃几分熟自己拿捏火候,每人面前一个油碟自配蘸料,可选辣椒面、芝麻粉、香油、蒜泥、香菜等等等等……
孔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个饮食哲学在四川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同一种餐饮类型被细化成各种不同的吃法,满足了消费者的各种不同要求,难怪有人说四川是 美食 天堂,果然名不虚传……
如果你有什么想法或者需要补充的,也可在评论区给我留言
我的理解是冒菜的冒含义就是把菜放入火锅里面烫的意思,这应该是一个动作的表达而不是字面含义,冒菜和麻辣烫和火锅其实是有区别的,它没有麻辣烫和火锅油重,冒菜采取的的想吃什么由你自己选好了然后店家用住篓子装好放锅里去烫煮,煮好了后给你装小盆里面端上桌享用。从卫生角度来说冒菜好过火锅和麻辣烫。但是冒菜从口味上讲就缺少点火锅和麻辣烫的那种浓香。
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味道都是那么熟悉,它是长长的丝线,牵拉着我这只在外飘荡的纸鸢;它是醒目的邮戳,刻画着我独特的故乡印记。
安阳,它是我的故乡。有着七朝古都美誉的它连美食都浸染了历史的气息。
一扁粉菜
如若有人询问我:“你家乡都有什么特色美食啊?”,那“扁粉菜”三个字定会脱口而出。可以这么说,到安阳却不吃扁粉菜就可以等于没有来过安阳。安阳人“就好这一口”。
扁粉菜是一种价钱亲民而又全能的美食。为什么说它全能呢?因为它一日三餐都可充当。更重要的是,这“扁粉菜”只在安阳吃得,出了安阳城,就再也寻不得它的踪影了,这便无形之中增加了它的神秘感,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安阳人对扁粉菜的情结和依恋也深了好几分。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追根溯源的民族,因而无论天南地北,在华夏大地上的每一份美食都有它独特的历史渊源,而扁粉菜也不例外。据说,扁粉菜最早是由周文王发明出来的。由于被幽禁在羑里城,生活条件不好,文王便就地取材,发明出了扁粉菜。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扁粉和青菜等几样食物,就这样交汇融合于热汤中,成就出了“一曲美食的赞歌”。还有传闻说扁粉菜补脑,文王天天吃,所以才写出了流芳千古的《周易》,或许很大程度上有杜撰的嫌疑,却为普普通通的扁粉菜戴上了儒雅的光环,更加令人神往了。到了三国,扁粉菜依然不乏忠实粉丝,他便是曹操。有史书载曰,曹操每头痛便食用扁粉菜,连之后身死也要葬在扁粉菜的发源地西高村,试想这需要多么深的爱恋才会有此举动。而到清末,袁世凯隐居洹畔,不为风水佳否,只为能随时吃上一口热乎的扁粉菜,他甚至连墓的样式都是按照菜碗的样子修的。说了这么多,这令安阳人魂牵梦绕的扁粉菜究竟是怎番滋味呢?现在就让我为你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扁粉菜取材易得,扁粉是它的主角,其次佐以小白菜,豆腐,猪血。这些普通得出奇的食材是如何成功勾走食客们的味蕾的呢?关键就在这汤里面。扁粉菜采用的汤可不是一般的汤,它用的是大火熬制的高汤。这高汤由猪棒骨和鸡架佐以茴香,白芷,肉蔻等煨制三个小时而成,完全将食材里的精华吸入了汤中,有这样的高汤做底,可谓是绝妙。最正宗的扁粉菜采用的都是自家现做现漏的红薯粉条,当然也有用现成粉条的,现成的偏黄,自己漏制的偏白。当然,若使用现成的粉条自是会减少几分扁粉菜的风韵。所以,如若要来安阳吃扁粉菜,我一定会果断推荐去吃现制扁粉的那家。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只需将扁粉盛入碗中,盖上小白菜,豆腐和猪血,再浇上一碗热乎乎的高汤,就算是成了。按照安阳人的习惯,必是要再撒上一撮蒜蓉的,没有蒜,这菜都少了灵魂。扁粉菜的黄金拍档是油饼,有了油饼的扁粉菜那简直是令人垂涎三尺。从做扁粉菜的师傅手里接过一碗刚盛好的菜,挑一个位子坐下来。只见那碗菜还升腾着热腾腾的水汽,将整张脸都温润地暖暖的,香气便顺着这股热气蔓延至整个肺腑,让人连连叫绝。用筷子挑起一条晶莹剔透的扁粉,嗦入口中,滑软而弹,回味无穷。再吃几口浸透了汤汁的青菜和红白豆腐,咬开它们的一瞬间,高汤就在口中迸发出来,幸福感顿时油然而生。扁粉菜的体验不仅仅是这些,若是地道的安阳人,还有一种独特的吃法:将刚出锅切好的金丝油饼用筷子浸如扁粉菜的高汤之中,吃几口扁粉,再咬上一口泡得差不多的油饼,焦香酥脆的饼皮下是空隙间填满高汤的软而劲道的面块儿,脆与软这两种触感成功得到了最适度的糅合,达到了一口千年的效果。吃完扁粉菜,可别慌着离开,因为这场美食之旅还没结束呢,一定要去接一碗甜甜的豆浆喝了才算是满足。
它扁粉菜的店面一般都不大,而且偏爱于栖身街头巷尾,在地图上十有八九是不好搜到的。它们早已成为安阳人生活的一部分,哪天兴致来了或是嘴馋了,就到自家楼下的扁粉菜馆里面坐一坐,不分时段,吃上一口热乎乎的扁粉菜,抬眼一瞧,恰巧隔壁老张或是老王就做自己对面,于是乎就攀谈起来,就算是陌生人也完全可以唠起来,谁还没有个家长里短呢?而人间的烟火气就在这不知不觉中袅袅氤氲起来,这就是安阳人的生活底蕴,这才是人间的味道。不需要什么山珍海味,即便是粗茶淡饭也津津有味。
二皮渣
说完了扁粉菜,让我们去尝一尝老安阳的皮渣。你们听说过皮渣吗?可能大部分都没有吧,别看它名字不好听,好吃却是实打实的。皮渣本身也是粉条,只不过它是打扮了一番的粉条。这么一说便可知道皮渣自然也是很平价的一种美食了。
据记载,当年周总理不知皮渣为何物,还专门品尝了一番,又特地考察其制作原料和方法,得知是物美价廉的美食后,便对皮渣赞不绝口。是啊,美食本来就应该走进寻常巷陌,不应该去强求阳春白雪,美食应该是有温度的,它应该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生活闲暇之余的小憩与微暖。制作皮渣以绿豆粉条为佳,只不过随着绿豆种植的减少,吃到使用绿豆粉条制作的皮渣实属不易,大部分都采用红薯粉条制作。安阳人管做皮渣叫“坐”皮渣。将刚刚漏制的热粉条放到盆里,放上葱花、姜末、香菜和少许盐,也有放五香粉的,搅拌均匀后上锅蒸熟即可。由于全程像一个听话的小孩儿乖乖坐在盆子里,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坐”。刚出锅的皮渣香气四溢,让人魂牵梦绕。待皮渣冷了之后便可以用刀分切成方形的小块儿储藏起来,平常炒菜时取出来几块撒入锅里,一锅菜都因为皮渣的加入而更香了。
在我的认知或者说在我的记忆里,皮渣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就是按照上述方法制作,而另一类是在原先的基础上加入了虾米这一佐料,这样做出来的皮渣无疑更香。皮渣不仅可以当作一种配菜(对了,之前介绍扁粉菜时忘记介绍皮渣这一原材料了,这么百搭的皮渣自然在扁粉菜里面也不会缺席,它一直是为扁粉菜锦上添花的那一笔。),还可以单独成菜,别看它单单调调,它可是能挑起大梁独当一面的。皮渣做菜的方法有很多,红烧,煎炸,煨汤等等,只要是你能够想到的都可以做。皮渣还可以作为一种小吃,煎皮渣串儿,炸皮渣串儿,烤皮渣串儿……每每经过安阳的烧烤摊位,你一定能在众多炸物烤物中发现皮渣的身影。设想,傍晚华灯初上,与几个老友结伴,漫步于安阳的北大街之上,谈天论地,走累了就凑到路边的烧烤摊旁,要几串炸物,自然这之中不能少了煎皮渣。就静静地守在摊位前面,看着皮渣在炙热的铁板上发出呲啦啦的声响,伴随着这声音的还有冒起的白色烟雾,皮渣身下的油不安分地跳动着,舞动着小城故事的旋律。从小贩手里接过等待已久的皮渣,咬上一口,往往会因为急不可耐而烫到嘴巴,但是依然挡不住那煎炸后无法替代的芳香,可以说皮渣串是安阳人的经典记忆了。所以哪天要是来安阳搜罗小吃,一定不能错过了皮渣串,相信它是不会令食客们失望的。
三炸血糕
当然安阳的美食不只这些,上面说起皮渣串这一小吃,让我又想起了另一种安阳的传统小吃——炸血糕。
听到你也许会不禁疑问,真的是“血”吗?当然不全是的,只是它加入了猪的活血,颜色发红,就像凝固后的血块儿,所以形象地称之为血糕。关于这炸血糕还有一番典故。200多年前清朝乾隆年间,有一年,安阳连降大雨八天,本来贫困的安阳百姓又遇上了一场空前的水灾。灾后,其他播种粮食作物早为时已晚,百姓们便只好种荞麦,幸好当年收成还不错,于是荞麦自然就成了安阳人那年的主食。而当时安阳县城西北有个村叫皇甫屯,村里有家姓王的居民,他嫌一直吃荞麦面不够味,就将荞麦面蒸制成荞麦糕,放在油锅里炸,然后抹上蒜泥吃。他觉得这样吃远比单蒸荞麦面糕要好吃的多。街坊邻居听闻后也纷纷效仿,发现果然很好吃。后来这姓王的居民又对荞麦糕加以改进,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了猪的活血(猪刚宰杀时流出的鲜血)、花椒面,使荞麦面糕吃起来更加鲜美了。
也因此,炸血糕在安阳广泛流传起来。炸血糕制作简单,以荞麦面为主原料,配上适量的活猪血和成软面团上笼蒸成半成品坯料。食用时切成10厘米见方的薄片,用温油炸制,待外皮焦硬后捞出,抹上大蒜泥,趁热食用。刚炸好的血糕外焦里嫩,荞麦和猪血本身的味道在蒜香的裹挟之下更加大放异彩。在安阳,多少年来炸血糕一直都是老少皆宜的美食。如今虽然饥荒的年代已经过去,可是安阳人却没敢忘记,这炸血糕就这样代代传承至今,逢年过节就会有许多小贩推着小车叫炸血糕,吃一口血糕,便是要忆苦思甜,在丰收富足之际不忘过去的艰辛不易,这是安阳人的秉性,亦是中华民族的骨气。
四粉浆饭
说了皮渣,炸血糕,那就一定不能少了粉浆饭,因为这三样合在一起可是安阳的三宝。
与炸血糕一样,粉浆饭的诞生也是出于苦难。很早以前安阳遭遇大旱,百姓无水可吃,当时在古城大西门有家粉房店里有口小井,井深水浅,只能维持生产,百姓没有办法,只好把粉房生产的废料——粉浆提回家充饥解渴,由于太酸,百姓就加入小米,食盐,野菜等熬制来中和其中的酸味。旱年过后,有人想要重新回味当年的粉浆饭,又重新做起来了这种美食,并在原先的基础上又添加了花生、大豆、大油、麻油等进行熬制,渐渐流传开来,最终又在厨师的精心配调下成就了这有名的安阳“三宝”之一——粉浆饭。
从根本上来说,粉浆饭其实就是一种粥,只不过这种粥以粉浆为主要原料。粉浆饭具有一股独特的酸、香、甜、绵的味道,具有清热败火的功效。在旧街老巷里的早点铺子里,不乏老人点上一碗粉浆饭再配上一根金灿灿的油条,吃一口油条再喝上一口酸糯糯的粉浆饭,这一整个早晨都美滋滋的。我的奶奶也不例外。每次奶奶来看我,若是要去外面的早点铺子里吃早饭,那她必定要喝粉浆饭,爸爸也知道奶奶爱喝粉浆饭,所以若是带早点回来也会贴心地为奶奶买上一碗粉浆饭。奶奶说,粉浆饭酸酸的很合她的胃口,就像小米粥一样养胃。奶奶总是吸溜着喝几口粉浆饭,然后心满意足地笑着对我说:粉浆饭可好喝了,妞你要不要来尝尝?”而我总是推脱掉,因为我总是无法接受粉浆饭的酸味,可能就跟北京的豆汁类似吧,有人对豆汁特殊的气味爱到骨髓而有人却对它的臭味避之不及。虽然我不太能接受粉浆饭的酸,但是我却始终对粉浆饭怀有虔诚的敬意,对于千千万万的安阳老一辈人来说,那是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记忆,也是属于那个特殊年代的记忆。在安阳老人心里,粉浆饭里的每一粒米,每一根菜丝,都饱含着过去的故事,它们都是有温度的,而这温度正是那座他们一直深爱至今的老安阳城所给予的。
五三不沾
然后我们再来上一道餐后甜点——三不粘。三不粘又称三不沾,桂花蛋。由于吃的时候既不粘牙,不粘勺,不粘盘故得此名。
三不粘由鸡蛋、淀粉、白糖加水均匀炒制而成。色泽金黄,味道鲜美,时老少皆宜的美食。关于三不粘还有一个这样的典故。传说清光绪年间,在皇宫里有一位御厨十分想要做官,他在为慈禧太后做的每道菜里都暗示了这一点,慈禧太后也明白了他的心思,于是就举荐这个御厨给皇帝做菜。遗憾的时光绪帝吃了这个御厨做的菜并不觉得好吃,就在这时,光绪帝身边的一个小太监凑上前说民间有一位神厨,菜做得非常好吃。皇帝听了便连忙请这位神厨入宫做菜,品尝之后发现果然名不虚传。欣喜的光绪帝就把神厨推荐给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就让这位民间的神厨和自己推荐的宫廷御厨比试,想要看看到底谁的厨艺更加精湛。几道菜比试过后二人难分伯仲,慈禧太后心生一计:“哀家想吃看着焦黄,入口顺滑,不用嚼就能咽的食物。”这可难倒了宫廷的御厨,可是民间的神厨却胸有成竹,只见他回到厨房取来鸡蛋,取出蛋黄再加上绿豆粉和糖用油在锅里煸炒,半个时辰后就将其端到了慈禧太后的面前。慈禧太后看着金黄的面饼,喜出望外,这正是她想象中的美食,品尝之后顿时感觉香甜可口、柔韧滑软,真是不用嚼就可以下咽的人间美味。慈禧太后凤颜大悦,便问这道菜的名字,于是民间的神厨就说自己来自河南安阳,这到菜名叫三不粘,是家乡的一道传统美食,自此三不粘就名声大噪起来。
对于三不粘,我一直情有独钟,因为我本深就喜欢吃甜食,所以对它更是偏爱中的偏爱。每每有喜事那必定是要吃宴席的,而我就会十分耐心地像等待一个久违的老友一样去等待三不粘,当热乎的三不粘端上来,我便腾地站起来,拿起勺子,挖上大大的一块儿塞进嘴里,金灿灿的三不粘带着一身的甜香味儿在我的口腔里蔓延,那种感觉多少次都让人感觉不够,只能是愈吃愈上瘾。到了现在,三不粘已经成为了安阳许多饭店的特色地方菜,甚至被当作了镇店之宝。许多食客慕名前来就是要揭开三不粘的神秘面纱,与她来一次美美的相遇。
太行山水之魂,华夏文化之根。古都安阳不仅有底蕴深厚的美食,还有古朴长存的习俗。
一“割罢麦子打罢场,擓开毛蓝去看娘”
这是安阳广为流传的谚语,讲的时“瞧羊”和“送羊”的风俗。这个风俗源于一个典故,传说以前有一个妇人由于过分溺爱儿子,儿子因为饭菜不合口竟将自己的母亲踢得摔了一跤,妇人一气之下回了娘家,直到晌午才回来。小儿子见母亲终于回来连忙问母亲去哪里了,妇人便骗他说姥姥家里的母羊生了一窝小羊,等小羊长得大些就让舅舅给他送来。后来孩子的舅舅果然送来了小羊,孩子就跑到山坡上放羊,这有天他看见树荫下两只小羊羔跪在母羊身下喝奶,觉得很有意思,就问路过的老农,老农郑重地告诉他:“这羊羔知道母羊生养自己的艰难,于是跪着喝奶报答养育之恩哪!”孩子听了恍然大悟,连忙跑回家给自己的母亲道歉,并懂事地开始操持家务,替母亲分忧。后来这件事传开了,人们纷纷效仿这家舅舅送羊,取”羊羔跪恩”之意,为的就是教育孩子要孝敬老人。后来,人们用羊形状的面食代替了真羊,重在传达其中的寓意。时间久了,又演变出了“瞧羊”的习俗。每年农历五月间,出嫁的女儿要带上礼品回娘家探望双亲,所以又称“瞧五月”。等到农历六月,娘家用白面蒸成羊形面食24个(大中小羊各八个),除了拿羊之外,还要带上水果如桃,西瓜等一共四样,谓之“送羊”。而这“瞧羊”和“送羊”的风俗也带着满满的孝意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二除了这“瞧羊”“送羊”的风俗,安阳还有给新生婴儿做九日,过小年,汤荫帏子舞,吕村战鼓等风俗。
更有过年逛庙会的习俗。只不过现在的庙会少了,我对庙会的印象还是儿时的平原桥庙会和汤荫庙会,那时候满街的小贩,有叫卖甘蔗的、卖香瓜粘玉米的,至于玩的,以木刀、木制红缨刀居多。小时候的我调皮贪玩,每次逛庙会必要买把木刀耍耍要不就是这红缨刀 了,家里人就总是逗笑道:“妞是要穆桂英挂帅,巾帼不让须眉嘛!”听着大人的一番夸赞,我便更加飘飘然起来,硬是要当面给他们舞动几下。若还是不过瘾,就拉扯着大人再逛一逛岳飞庙,在岳王面前好好表演一番。也不知为什么总对岳飞庙有一股特殊的情结,逛上多少遍也不觉厌烦。或许不仅仅是小孩子对英雄故里的骄傲,更有一种中华民族骨子里的秉性抑或是潜意识吧,正如岳飞庙门两边的“忠”“孝”二字一样。
介绍了这么多安阳的美食与习俗,我此刻的心湖早已微波澜澜。安阳的美食和习俗出自平凡,它们记录着安阳城涓涓绵长的历史,刻画着安阳城里一代又一代人的模样。它们就栖身于平民家里的烟火气之中,在一锅一铲的节拍下描摹出岁月的画卷,在一碗一筷的碰撞下勾勒出幸福的轮廓,在一颦一笑里歌颂着人生的喜乐。它们是安阳城的皱纹,时时刻刻都在向我们诉说着这座古城那零零散散却让人动容落泪的故事。
夏日炎炎,然而酷暑总旺不过火热的爱情,很多新人都选择在感情浓烈的季节进行旅拍,那么夏天旅拍去哪里呢?唯一视觉这就告诉你!
寒止于凉,暑止于温,大理的气候四季宜人,在盛夏不失为旅拍胜地!更兼风花雪月诗情画意的大理四绝,在夏日别有一番风味,上关花开正好,下关风拂正盛,苍山雪覆不消,洱海月照不沉,美景如斯何不与爱人至此,感受浪漫惬意的仲夏夜之梦?
说到夏天,就会想到海边,马尔代夫素有上帝遗落人间的美丽珍珠之称,这里全年气温都适合旅游,让盛夏与海滩相连,夏日的水天一色,美不胜收的海景一览无余,贝壳星点,浪声吟唱,这里的夏天就像闪耀光泽的珍珠,充满活力,却不焦躁,爱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当然也有人会说夏天不想跑那么远,那么国内海滨城市青岛,或许既不用出远门,也能满足对海的向往,这里夏天平均气温在24度左右,可谓避暑佳地,都市的繁华魅力加上自然的清新风情,在这里旅游与拍婚纱照能更紧密结合,包你和爱人能度过一个凉爽难忘的夏天!
唯一视觉相信每个季节的婚纱照都有其独特的风格,每个季节的景点亦有不同的风情,而夏天,正是爱情的浓情蜜意如火如荼之时,若赶上此时,不妨让温暖的阳光映入幸福的礼堂,定格一季乃至一生的幸福时光。
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味道都是那么熟悉,它是长长的丝线,牵拉着我这只在外飘荡的纸鸢;它是醒目的邮戳,刻画着我独特的故乡印记。
安阳,它是我的故乡。有着七朝古都美誉的它连美食都浸染了历史的气息。
一扁粉菜
如若有人询问我:“你家乡都有什么特色美食啊?”,那“扁粉菜”三个字定会脱口而出。可以这么说,到安阳却不吃扁粉菜就可以等于没有来过安阳。安阳人“就好这一口”。
扁粉菜是一种价钱亲民而又全能的美食。为什么说它全能呢?因为它一日三餐都可充当。更重要的是,这“扁粉菜”只在安阳吃得,出了安阳城,就再也寻不得它的踪影了,这便无形之中增加了它的神秘感,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安阳人对扁粉菜的情结和依恋也深了好几分。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追根溯源的民族,因而无论天南地北,在华夏大地上的每一份美食都有它独特的历史渊源,而扁粉菜也不例外。据说,扁粉菜最早是由周文王发明出来的。由于被幽禁在羑里城,生活条件不好,文王便就地取材,发明出了扁粉菜。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扁粉和青菜等几样食物,就这样交汇融合于热汤中,成就出了“一曲美食的赞歌”。还有传闻说扁粉菜补脑,文王天天吃,所以才写出了流芳千古的《周易》,或许很大程度上有杜撰的嫌疑,却为普普通通的扁粉菜戴上了儒雅的光环,更加令人神往了。到了三国,扁粉菜依然不乏忠实粉丝,他便是曹操。有史书载曰,曹操每头痛便食用扁粉菜,连之后身死也要葬在扁粉菜的发源地西高村,试想这需要多么深的爱恋才会有此举动。而到清末,袁世凯隐居洹畔,不为风水佳否,只为能随时吃上一口热乎的扁粉菜,他甚至连墓的样式都是按照菜碗的样子修的。说了这么多,这令安阳人魂牵梦绕的扁粉菜究竟是怎番滋味呢?现在就让我为你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扁粉菜取材易得,扁粉是它的主角,其次佐以小白菜,豆腐,猪血。这些普通得出奇的食材是如何成功勾走食客们的味蕾的呢?关键就在这汤里面。扁粉菜采用的汤可不是一般的汤,它用的是大火熬制的高汤。这高汤由猪棒骨和鸡架佐以茴香,白芷,肉蔻等煨制三个小时而成,完全将食材里的精华吸入了汤中,有这样的高汤做底,可谓是绝妙。最正宗的扁粉菜采用的都是自家现做现漏的红薯粉条,当然也有用现成粉条的,现成的偏黄,自己漏制的偏白。当然,若使用现成的粉条自是会减少几分扁粉菜的风韵。所以,如若要来安阳吃扁粉菜,我一定会果断推荐去吃现制扁粉的那家。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只需将扁粉盛入碗中,盖上小白菜,豆腐和猪血,再浇上一碗热乎乎的高汤,就算是成了。按照安阳人的习惯,必是要再撒上一撮蒜蓉的,没有蒜,这菜都少了灵魂。扁粉菜的黄金拍档是油饼,有了油饼的扁粉菜那简直是令人垂涎三尺。从做扁粉菜的师傅手里接过一碗刚盛好的菜,挑一个位子坐下来。只见那碗菜还升腾着热腾腾的水汽,将整张脸都温润地暖暖的,香气便顺着这股热气蔓延至整个肺腑,让人连连叫绝。用筷子挑起一条晶莹剔透的扁粉,嗦入口中,滑软而弹,回味无穷。再吃几口浸透了汤汁的青菜和红白豆腐,咬开它们的一瞬间,高汤就在口中迸发出来,幸福感顿时油然而生。扁粉菜的体验不仅仅是这些,若是地道的安阳人,还有一种独特的吃法:将刚出锅切好的金丝油饼用筷子浸如扁粉菜的高汤之中,吃几口扁粉,再咬上一口泡得差不多的油饼,焦香酥脆的饼皮下是空隙间填满高汤的软而劲道的面块儿,脆与软这两种触感成功得到了最适度的糅合,达到了一口千年的效果。吃完扁粉菜,可别慌着离开,因为这场美食之旅还没结束呢,一定要去接一碗甜甜的豆浆喝了才算是满足。
它扁粉菜的店面一般都不大,而且偏爱于栖身街头巷尾,在地图上十有八九是不好搜到的。它们早已成为安阳人生活的一部分,哪天兴致来了或是嘴馋了,就到自家楼下的扁粉菜馆里面坐一坐,不分时段,吃上一口热乎乎的扁粉菜,抬眼一瞧,恰巧隔壁老张或是老王就做自己对面,于是乎就攀谈起来,就算是陌生人也完全可以唠起来,谁还没有个家长里短呢?而人间的烟火气就在这不知不觉中袅袅氤氲起来,这就是安阳人的生活底蕴,这才是人间的味道。不需要什么山珍海味,即便是粗茶淡饭也津津有味。
二皮渣
说完了扁粉菜,让我们去尝一尝老安阳的皮渣。你们听说过皮渣吗?可能大部分都没有吧,别看它名字不好听,好吃却是实打实的。皮渣本身也是粉条,只不过它是打扮了一番的粉条。这么一说便可知道皮渣自然也是很平价的一种美食了。
据记载,当年周总理不知皮渣为何物,还专门品尝了一番,又特地考察其制作原料和方法,得知是物美价廉的美食后,便对皮渣赞不绝口。是啊,美食本来就应该走进寻常巷陌,不应该去强求阳春白雪,美食应该是有温度的,它应该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生活闲暇之余的小憩与微暖。制作皮渣以绿豆粉条为佳,只不过随着绿豆种植的减少,吃到使用绿豆粉条制作的皮渣实属不易,大部分都采用红薯粉条制作。安阳人管做皮渣叫“坐”皮渣。将刚刚漏制的热粉条放到盆里,放上葱花、姜末、香菜和少许盐,也有放五香粉的,搅拌均匀后上锅蒸熟即可。由于全程像一个听话的小孩儿乖乖坐在盆子里,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坐”。刚出锅的皮渣香气四溢,让人魂牵梦绕。待皮渣冷了之后便可以用刀分切成方形的小块儿储藏起来,平常炒菜时取出来几块撒入锅里,一锅菜都因为皮渣的加入而更香了。
在我的认知或者说在我的记忆里,皮渣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就是按照上述方法制作,而另一类是在原先的基础上加入了虾米这一佐料,这样做出来的皮渣无疑更香。皮渣不仅可以当作一种配菜(对了,之前介绍扁粉菜时忘记介绍皮渣这一原材料了,这么百搭的皮渣自然在扁粉菜里面也不会缺席,它一直是为扁粉菜锦上添花的那一笔。),还可以单独成菜,别看它单单调调,它可是能挑起大梁独当一面的。皮渣做菜的方法有很多,红烧,煎炸,煨汤等等,只要是你能够想到的都可以做。皮渣还可以作为一种小吃,煎皮渣串儿,炸皮渣串儿,烤皮渣串儿……每每经过安阳的烧烤摊位,你一定能在众多炸物烤物中发现皮渣的身影。设想,傍晚华灯初上,与几个老友结伴,漫步于安阳的北大街之上,谈天论地,走累了就凑到路边的烧烤摊旁,要几串炸物,自然这之中不能少了煎皮渣。就静静地守在摊位前面,看着皮渣在炙热的铁板上发出呲啦啦的声响,伴随着这声音的还有冒起的白色烟雾,皮渣身下的油不安分地跳动着,舞动着小城故事的旋律。从小贩手里接过等待已久的皮渣,咬上一口,往往会因为急不可耐而烫到嘴巴,但是依然挡不住那煎炸后无法替代的芳香,可以说皮渣串是安阳人的经典记忆了。所以哪天要是来安阳搜罗小吃,一定不能错过了皮渣串,相信它是不会令食客们失望的。
三炸血糕
当然安阳的美食不只这些,上面说起皮渣串这一小吃,让我又想起了另一种安阳的传统小吃——炸血糕。
听到你也许会不禁疑问,真的是“血”吗?当然不全是的,只是它加入了猪的活血,颜色发红,就像凝固后的血块儿,所以形象地称之为血糕。关于这炸血糕还有一番典故。200多年前清朝乾隆年间,有一年,安阳连降大雨八天,本来贫困的安阳百姓又遇上了一场空前的水灾。灾后,其他播种粮食作物早为时已晚,百姓们便只好种荞麦,幸好当年收成还不错,于是荞麦自然就成了安阳人那年的主食。而当时安阳县城西北有个村叫皇甫屯,村里有家姓王的居民,他嫌一直吃荞麦面不够味,就将荞麦面蒸制成荞麦糕,放在油锅里炸,然后抹上蒜泥吃。他觉得这样吃远比单蒸荞麦面糕要好吃的多。街坊邻居听闻后也纷纷效仿,发现果然很好吃。后来这姓王的居民又对荞麦糕加以改进,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了猪的活血(猪刚宰杀时流出的鲜血)、花椒面,使荞麦面糕吃起来更加鲜美了。
也因此,炸血糕在安阳广泛流传起来。炸血糕制作简单,以荞麦面为主原料,配上适量的活猪血和成软面团上笼蒸成半成品坯料。食用时切成10厘米见方的薄片,用温油炸制,待外皮焦硬后捞出,抹上大蒜泥,趁热食用。刚炸好的血糕外焦里嫩,荞麦和猪血本身的味道在蒜香的裹挟之下更加大放异彩。在安阳,多少年来炸血糕一直都是老少皆宜的美食。如今虽然饥荒的年代已经过去,可是安阳人却没敢忘记,这炸血糕就这样代代传承至今,逢年过节就会有许多小贩推着小车叫炸血糕,吃一口血糕,便是要忆苦思甜,在丰收富足之际不忘过去的艰辛不易,这是安阳人的秉性,亦是中华民族的骨气。
四粉浆饭
说了皮渣,炸血糕,那就一定不能少了粉浆饭,因为这三样合在一起可是安阳的三宝。
与炸血糕一样,粉浆饭的诞生也是出于苦难。很早以前安阳遭遇大旱,百姓无水可吃,当时在古城大西门有家粉房店里有口小井,井深水浅,只能维持生产,百姓没有办法,只好把粉房生产的废料——粉浆提回家充饥解渴,由于太酸,百姓就加入小米,食盐,野菜等熬制来中和其中的酸味。旱年过后,有人想要重新回味当年的粉浆饭,又重新做起来了这种美食,并在原先的基础上又添加了花生、大豆、大油、麻油等进行熬制,渐渐流传开来,最终又在厨师的精心配调下成就了这有名的安阳“三宝”之一——粉浆饭。
从根本上来说,粉浆饭其实就是一种粥,只不过这种粥以粉浆为主要原料。粉浆饭具有一股独特的酸、香、甜、绵的味道,具有清热败火的功效。在旧街老巷里的早点铺子里,不乏老人点上一碗粉浆饭再配上一根金灿灿的油条,吃一口油条再喝上一口酸糯糯的粉浆饭,这一整个早晨都美滋滋的。我的奶奶也不例外。每次奶奶来看我,若是要去外面的早点铺子里吃早饭,那她必定要喝粉浆饭,爸爸也知道奶奶爱喝粉浆饭,所以若是带早点回来也会贴心地为奶奶买上一碗粉浆饭。奶奶说,粉浆饭酸酸的很合她的胃口,就像小米粥一样养胃。奶奶总是吸溜着喝几口粉浆饭,然后心满意足地笑着对我说:粉浆饭可好喝了,妞你要不要来尝尝?”而我总是推脱掉,因为我总是无法接受粉浆饭的酸味,可能就跟北京的豆汁类似吧,有人对豆汁特殊的气味爱到骨髓而有人却对它的臭味避之不及。虽然我不太能接受粉浆饭的酸,但是我却始终对粉浆饭怀有虔诚的敬意,对于千千万万的安阳老一辈人来说,那是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记忆,也是属于那个特殊年代的记忆。在安阳老人心里,粉浆饭里的每一粒米,每一根菜丝,都饱含着过去的故事,它们都是有温度的,而这温度正是那座他们一直深爱至今的老安阳城所给予的。
五三不沾
然后我们再来上一道餐后甜点——三不粘。三不粘又称三不沾,桂花蛋。由于吃的时候既不粘牙,不粘勺,不粘盘故得此名。
三不粘由鸡蛋、淀粉、白糖加水均匀炒制而成。色泽金黄,味道鲜美,时老少皆宜的美食。关于三不粘还有一个这样的典故。传说清光绪年间,在皇宫里有一位御厨十分想要做官,他在为慈禧太后做的每道菜里都暗示了这一点,慈禧太后也明白了他的心思,于是就举荐这个御厨给皇帝做菜。遗憾的时光绪帝吃了这个御厨做的菜并不觉得好吃,就在这时,光绪帝身边的一个小太监凑上前说民间有一位神厨,菜做得非常好吃。皇帝听了便连忙请这位神厨入宫做菜,品尝之后发现果然名不虚传。欣喜的光绪帝就把神厨推荐给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就让这位民间的神厨和自己推荐的宫廷御厨比试,想要看看到底谁的厨艺更加精湛。几道菜比试过后二人难分伯仲,慈禧太后心生一计:“哀家想吃看着焦黄,入口顺滑,不用嚼就能咽的食物。”这可难倒了宫廷的御厨,可是民间的神厨却胸有成竹,只见他回到厨房取来鸡蛋,取出蛋黄再加上绿豆粉和糖用油在锅里煸炒,半个时辰后就将其端到了慈禧太后的面前。慈禧太后看着金黄的面饼,喜出望外,这正是她想象中的美食,品尝之后顿时感觉香甜可口、柔韧滑软,真是不用嚼就可以下咽的人间美味。慈禧太后凤颜大悦,便问这道菜的名字,于是民间的神厨就说自己来自河南安阳,这到菜名叫三不粘,是家乡的一道传统美食,自此三不粘就名声大噪起来。
对于三不粘,我一直情有独钟,因为我本深就喜欢吃甜食,所以对它更是偏爱中的偏爱。每每有喜事那必定是要吃宴席的,而我就会十分耐心地像等待一个久违的老友一样去等待三不粘,当热乎的三不粘端上来,我便腾地站起来,拿起勺子,挖上大大的一块儿塞进嘴里,金灿灿的三不粘带着一身的甜香味儿在我的口腔里蔓延,那种感觉多少次都让人感觉不够,只能是愈吃愈上瘾。到了现在,三不粘已经成为了安阳许多饭店的特色地方菜,甚至被当作了镇店之宝。许多食客慕名前来就是要揭开三不粘的神秘面纱,与她来一次美美的相遇。
太行山水之魂,华夏文化之根。古都安阳不仅有底蕴深厚的美食,还有古朴长存的习俗。
一“割罢麦子打罢场,擓开毛蓝去看娘”
这是安阳广为流传的谚语,讲的时“瞧羊”和“送羊”的风俗。这个风俗源于一个典故,传说以前有一个妇人由于过分溺爱儿子,儿子因为饭菜不合口竟将自己的母亲踢得摔了一跤,妇人一气之下回了娘家,直到晌午才回来。小儿子见母亲终于回来连忙问母亲去哪里了,妇人便骗他说姥姥家里的母羊生了一窝小羊,等小羊长得大些就让舅舅给他送来。后来孩子的舅舅果然送来了小羊,孩子就跑到山坡上放羊,这有天他看见树荫下两只小羊羔跪在母羊身下喝奶,觉得很有意思,就问路过的老农,老农郑重地告诉他:“这羊羔知道母羊生养自己的艰难,于是跪着喝奶报答养育之恩哪!”孩子听了恍然大悟,连忙跑回家给自己的母亲道歉,并懂事地开始操持家务,替母亲分忧。后来这件事传开了,人们纷纷效仿这家舅舅送羊,取”羊羔跪恩”之意,为的就是教育孩子要孝敬老人。后来,人们用羊形状的面食代替了真羊,重在传达其中的寓意。时间久了,又演变出了“瞧羊”的习俗。每年农历五月间,出嫁的女儿要带上礼品回娘家探望双亲,所以又称“瞧五月”。等到农历六月,娘家用白面蒸成羊形面食24个(大中小羊各八个),除了拿羊之外,还要带上水果如桃,西瓜等一共四样,谓之“送羊”。而这“瞧羊”和“送羊”的风俗也带着满满的孝意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二除了这“瞧羊”“送羊”的风俗,安阳还有给新生婴儿做九日,过小年,汤荫帏子舞,吕村战鼓等风俗。
更有过年逛庙会的习俗。只不过现在的庙会少了,我对庙会的印象还是儿时的平原桥庙会和汤荫庙会,那时候满街的小贩,有叫卖甘蔗的、卖香瓜粘玉米的,至于玩的,以木刀、木制红缨刀居多。小时候的我调皮贪玩,每次逛庙会必要买把木刀耍耍要不就是这红缨刀 了,家里人就总是逗笑道:“妞是要穆桂英挂帅,巾帼不让须眉嘛!”听着大人的一番夸赞,我便更加飘飘然起来,硬是要当面给他们舞动几下。若还是不过瘾,就拉扯着大人再逛一逛岳飞庙,在岳王面前好好表演一番。也不知为什么总对岳飞庙有一股特殊的情结,逛上多少遍也不觉厌烦。或许不仅仅是小孩子对英雄故里的骄傲,更有一种中华民族骨子里的秉性抑或是潜意识吧,正如岳飞庙门两边的“忠”“孝”二字一样。
介绍了这么多安阳的美食与习俗,我此刻的心湖早已微波澜澜。安阳的美食和习俗出自平凡,它们记录着安阳城涓涓绵长的历史,刻画着安阳城里一代又一代人的模样。它们就栖身于平民家里的烟火气之中,在一锅一铲的节拍下描摹出岁月的画卷,在一碗一筷的碰撞下勾勒出幸福的轮廓,在一颦一笑里歌颂着人生的喜乐。它们是安阳城的皱纹,时时刻刻都在向我们诉说着这座古城那零零散散却让人动容落泪的故事。
1 烩面
烩面是河南汉族特色美食,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一种荤、素、汤、菜、饭聚而有之的传统风味小吃,以味道鲜美,经济实惠,享誉中原,遍及全国。烩面按配料不同可分为:羊肉烩面,牛肉烩面,三鲜烩面,
2 五香兔肉
是河南开封著名的汉族小吃,属于野味。许多外地游客品尝后都会赞不绝口。此菜色泽红亮,肉质软烂,卤制精良,工艺独特,香味扑鼻,无草腥味,咸香发脆留味绵长。一般选用15公斤以上的野兔制作。
3 道口烧鸡
道口烧鸡是特色传统名菜之一,由河南省滑县道口镇“义兴张”世家烧鸡店所制。道口烧鸡,用多种名贵中药,辅之陈年老汤,其成品烧鸡色泽鲜艳,形如元宝,口衔瑞蚨。极具食疗和保健功能。
4 逍遥镇胡辣汤
胡辣汤,又名糊辣汤,是中国北方早餐中常见的汤类食品。常见于街上的早点摊点,其特点是微辣,营养丰富,味道上口,十分适合配合其它早点进餐。胡辣汤主要起源于河南周口市西华县逍遥镇的“逍遥镇胡辣汤”和漯河市舞阳县北。
5 濮阳大肉壮馍
壮馍,壮者也。有民谚为证“上面烘,下面烧,女人吃了不撒娇,男爷们吃了好杠腰”。壮馍是干粮中巨无霸,其“味”之香、其“劲”之足,非亲口品尝,难知滋味,真是越嚼越香,越香越嚼,而且香在口里,美在心里。
6 花生糕
花生糕是河南省开封地区地方传统名特产。花生糕是古代宫廷膳食,源于宋朝,后经元、明、清三个朝代600余年,流传至今。花生糕以精选花生仁为主料,辅以白糖、饴糖等,经过熬糖、拨糖、垫花生面,刀切成形等工序制成。
7 开封小笼灌汤包
开封小笼灌汤包是河南省开封市一道著名地方风味小吃。已有百年历史,创始人是黄继善。现有国营第一楼包子铺经营,是著名风味面点。小笼灌汤包皮薄馅大,灌汤流油,成品出笼后提起来像灯笼,放下去像菊花,小巧玲玲。开封人吃灌汤包子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先开窗,后喝汤,再满口香"
8 馓子
馓子是河南很常见的一种油炸食品,很细很长,焦黄酥脆,格外馋人。河南南的馓子俗称“细馓子”,说来颇有历史:“细馓子系钟兴和所创制。钟在历下区钟楼寺街为摊商,制售馓子三十余年,技艺精良,有独特风味,甚为消费者所喜爱。”(《中国名吃谱》)如此看来,馓子在河南已有不短的时间。以前,由于生活水平较低,馓子并非是谁想吃就吃得起的,尤其是贫苦人家很少舍得买馓子,所以平常百姓吃馓子会当作一件很大的事,不像现在拿着就吃,而是有着约定俗成的程式。这程式就是要与马蹄烧饼配套夹着吃,或放在甜沫或粥内泡着吃。
9 油馍头
油馍头是河南地方汉族传统面食小吃,有的叫面托 有的叫老鸹头。搭配胡辣汤最好。
10 太康肘子
太康肘子是享誉中原的风味名吃,用料为上等猪肘,辅以特制名贵材料和独特制作工序,特点“肥而不腻、色泽鲜亮、浓香怡人、酥烂可口。”被誉为“天下美味之大成”而驰名中原。正宗“肘子”,唯有“宋记”。宋记“太康肘子”唯一正宗。创始人为宋友华先生,故品牌名为“宋记”。
河南名吃十大排行榜是:胡辣汤、烩面、开封灌汤包、安阳扁粉菜、武陵油茶、博望锅盔、灵宝肉馍、洛阳牛肉汤、壮馍、浆面条。
1、胡辣汤。胡辣汤是逍遥镇的最为有名,是河南人最喜欢吃的早餐之一,胡辣汤加了胡椒所以叫胡辣汤,胡辣汤的汤汁浓郁,颜色好看,汤汁粘稠、香辣可口,胡辣汤有养心,益肾、健脾,止渴的功效,品尝到正宗胡辣汤的味道,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妈妈在家里做胡辣汤打汤的场面,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胡辣汤搭配油条是更好吃的。
2、烩面。到河南一定吃河南的烩面,烩面的精华全部在汤里面,大锅里都是原汁原味的肉汤,水煮开了,把面下入锅中,煮熟捞出再浇上肉汤,放上肉片和青菜,你不用吃光是看着就可以让你食欲大增,有的人还会配上香菜和辣椒油或者糖蒜、陈醋那味道就会更好了。
吃烩面的时候你可以一边吃面一边喝汤,烩面里可是营养很全的,有汤、有面、有肉又有菜,如果你下班饿了,吃上一碗河南烩面,真的会让你横扫饥饿回味无穷,河南的烩面你天天吃都不会腻。
3、开封灌汤包。灌汤包顾名思义就是馅儿里有汤的包子,在我看来开封灌汤包是一种高大上的美食,在北宋时它可是皇家食品。
慢慢的才上了平常百姓家的餐桌,灌汤包的个头很均匀看着美观,里面的内容更是很别致,面皮薄薄的,肉馅儿里还有汤,这也是把吃面吃肉和喝汤的人的需求糅合在一块儿了,这种灌汤包让你看着就有食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