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化妆的步骤

古代女子化妆的步骤,第1张

1、敷铅粉

古人化妆的第一个步骤是敷铅粉,作用与现在打粉底类似,都是为了凸显自己肤白貌美,毕竟“一白遮百丑”。唐人喜欢在粉中掺入西域香料,称迎蝶粉;宋人将益母草、蚌粉等调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则以玉簪花为主料,制玉簪粉。

2、抹胭脂

早在商周,女性已懂得在面部擦拭腮红美颜,只是当时并不流行,只有舞姬与宫人使用,材料为朱砂。“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秦宫打破了面妆色彩的桎梏,开启了妆容色彩丰富、造型各异的时尚潮流。唐代称胭脂为“红粉”,妇女以胭脂做红妆风靡一时,诗人也一再歌咏这种妆容。

3、画黛眉

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就是明证。《都督夫人礼佛图》中画的是桂叶眉,莫高窟盛唐45窟里有两头一样粗细的柳叶眉,还有些菩萨脸上有翠绿色的翠眉。

4、点额黄

点额黄又称贴花钿,是用丝绸、彩纸、金箔、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样式各异的装饰物,粘贴在眉心或前额,也可以贴在两颊或嘴角等处,形状有圆形、菱形、月形、桃形以及花、鸟、鱼、蝴蝶、鸳鸯等,颜色主要是红、绿、黄三色。

贴花钿始于南北朝时期寿阳公主的“梅花妆”,到了唐朝,爱美的姑娘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花瓣,而改用金箔、银箔,甚至用昆虫的翅膀、鸟类的羽毛剪出花样贴在额头,就是《木兰辞》中的“对镜贴花黄”。

5、画面靥

面靥是在女子的面颊两旁,用丹青、朱红等颜料点缀出各种形状。除了红色圆点,有的面靥形如钱币,称为钱点;有的状如杏桃,称为“杏靥”;还有各种花卉的形状,称为“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时更加盛行,有的女子将剪成花鸟虫鱼的面靥贴得满脸都是,让旁人以为这姑娘刚从维密秀场走秀归来呢。

唐代刘恂在《岭表录异》卷有面靥的记录,记录有浅紫色花瓣的鹤子草,是做面靥的原材料之一。相传,面靥妆始于宫廷,起初并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一种特殊的标记。当某个后妃来例假时,不能被帝王临幸,又羞于启齿,就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红点,女史见了不会列名安排侍寝。后来,面靥逐渐成为一种装饰,流传到了民间。

6、描斜红

斜红始于南北朝,是在眼角两旁各画一条红色的月牙形,涂抹的深浅、粗细各有不同,在唐代的宫廷中颇受女性欢迎。从唐代墓葬出土的女俑可见,面部常有月牙形妆容,色泽浓艳,造型古怪,有的还被故意描绘成残破妆,远远看去,宛如白净的脸上平添两道伤疤,简直就是古惑仔**里的“刀疤妹”。

相传斜红的来历,还真和伤疤有关。《妆楼记》记述了一个传说,三国时候,魏文帝曹丕宫中新添了一名宫女,名叫薛夜来,文帝对她宠爱有加。一天夜里,文帝正在灯下读书,四周围以水晶制成的屏风,流光溢彩。

薛夜来悄无声息地走向文帝,一不留神,竟一头撞上屏风,顿时血流如注,伤处如朝霞将散,愈合后仍留下两道疤痕。她忧心忡忡,以为毁容后定要失宠,谁知这种楚楚动人的面容,令文帝对她更为怜惜。其他宫女见此情状,也模仿薛夜来的样子,用胭脂在脸部画上血痕,取名“晓霞妆”,后来演变成一种特殊的妆式——斜红。

7、点口脂

湖南曾出土过西汉墓葬中的口红,尽管过了2000多年依然鲜艳夺目,口红制作技术十分精湛。在唐代,仅供制作口红的植物就多达二三十种。正如化妆达人能一眼识别出景甜在《大唐荣耀》不同剧集中的口红色号一般,唐人以蜂蜡代替前人的动物脂膏,又掺以朱砂、紫草,终于调试出红色、粉红、红褐色等不同色号的口脂。

唐朝的眉形丰富多彩,唇妆种类也异常繁多,仅晚唐30多年时间里,唇式就出现了17种之多,圆形、心形、鞍形,其中最风靡的要数樱桃形和花朵形。古人崇尚“樱桃小口一点点”,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女孩子们先用白色打底以覆盖唇色,然后用口脂在嘴唇正中画出唇形。

凤凰网--古代美女化妆七步走 唐代化妆也要打面部阴影

从古到今,女性追求美丽的脚步从来没停止过,爱美之心自古有之,古代的**姐们和美人们也是要化妆的,只不过种类比我们现代要少的多。

古代女子化妆步骤比较简单,搽胭脂抹粉是重中之重,古代美人化妆的三大步骤大概如下:

第一:敷粉

“一百遮三丑”皮肤白是所有女性的追求,古代的美人也是如此,今天女性一般都用粉底和粉饼来让自己皮肤变白,而古代美人们也同样用粉来美白。

“粉”是米字旁,最早的粉其实是米粉做的,当然这种粉的持久度不好,经常会脱妆,这样难免会尴尬,脸上经常掉渣。

于是古代人又发明了改进款,也就是“铅粉”,虽然铅粉有毒,含有重金属,可是为了白,古代美人们还是相当乐意往脸上抹好几层的,看来为了美,古人的美人也是蛮拼的。

第二:胭脂

胭脂在古代就算彩妆了,一般都是天然朱砂石研磨以后的红色颜料,在古代靠脸吃饭的舞姬,或者爱美女性都用朱砂当胭脂,涂抹在嘴上当口红,还可以擦拭在脸上当腮红。

朱砂本来没有粘性,涂在嘴上很容易被唾液给溶化,因此古人就在朱砂里掺入了适量的动物油,这种很接近现在我们用的口红。

第三:画眉

眉毛是重中之重,有句话说的好,“面部一枝花,全靠眉当家”古人美人们同样追求眉若远山的美态,古代没有现在用的眉笔,一般用的是石黛。

石黛是一种黑色矿物,将石黛放在黛砚上磨,碾成粉末后加水调和,蘸着就可以画眉毛了,当然有些古代美人们买不起石黛,就用燃烧过的火柴头沾上水涂抹在眉毛上。

综上所述,因为古代化妆技术不发达,化妆品比较匮乏,因此古代美人化妆没有我们现代女性更浓妆艳抹,而且也没有眼线美瞳睫毛膏等黑科技。

俗话说得好:俗话说得好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古至今,从上到下,从老到少,谁不都在爱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呢?现在的**妹们,出门定要在镜子前“捣鼓”一番自己,粉底液、遮瑕膏、眼影、高光、腮红、口红等化妆那是琳琅满目,功能样样齐全。画个美美哒的妆容,哪怕是只给自己看,心情也是十分愉悦,美滋滋的。有时候懒得化妆的**妹,还可以用咱们新时代的P图、美颜技术,咔嚓一拍,照样可以把自己美美哒的形象记录下来。

那么,问题来了,在古代这样一个技术落后,没有化妆品和P图的年代,古代的**妹是用什么化妆的呢?

妆粉

所谓“一白遮百丑”,古代的妹子化妆第一步就是往自己脸上敷粉,俗称妆粉,作用类似现在的打粉底,都是把脸涂得光滑、美白。古代最早的妆粉是用米粉制成的,米粉是以高粱米或者粟米研磨成粉后,再经过不断的冲洗,直到水色清透没有米色,再加入冷水,发酵后磨成米浆,晾干成型再研磨成细粉即可,家庭条件稍微好一些的妹子,还会在米粉里添加一些香料,来达到美容的效果。

这种纯天然的米粉对身体没有什么伤害,但问题是容易脱妆呀,要是夏天出个门,天气热,往脸上抹把汗,把底妆都给融了,出现各种“面疙瘩”,这画面太美,我们自个想象一下。

于是后来人们就用上了另一种流行粉“铅粉”。铅粉的粉质更加细腻白皙,有光泽,而且附着力强,不会轻易掉粉,深受女孩子的欢迎。但是铅粉的主要原料就是重金属铅,是有毒的,妹子要是用久了,皮肤颜色不仅会变得蜡黄蜡黄的,而且还可能导致生命危险。虽说知道铅有毒,但依然有很多妹子使用,真是生命诚可贵,美丽价更高!为了美,古代妹子也是够狠的。

胭脂

说到胭脂,大家应该不陌生吧,这可是古代化妆界的“顶流”,所谓胭脂,跟我们现在的腮红差不多,都是用于涂抹面颊,让脸色明亮、红润有血色。胭脂其实是从一种红蓝的花朵中提炼出来的红色颜料,后来人们又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得它变得稠密润滑。这种胭脂可以用来润唇,就像现在的唇膏唇蜜;又可以润肤红颊,腮红和乳液并用,难怪古代妹子对其爱不释手。

再来看看古代的口脂,也就是口红。口脂是用朱砂和动物油脂混合加工而成,既能有朱砂的红色,还不会因为没有油脂而让朱砂被唾液融化,古人的智慧还是杠杠滴。而且口脂其实是和胭脂是通用的,都可以涂脸或者涂抹唇部。

眉黛

抹完胭脂,咱们来画画眉。黛是古代画眉工具的统称,最初的时候,人们用烧焦的柳树枝涂在眉上,但是这样的眉色十分不自然,而且极易掉妆。后来她们又想出了一种工具,名为“石黛”,就是将石砚研磨成细粉加水调和后凝固,便制成了古人版的“眉笔”,用石黛画出的眉毛十分自然,深得古代妹子的欢心。

除了普通人用的石黛,上层贵族 社会 的女子更喜爱“螺子黛”,螺子黛其实是一种青黑色的矿物颜料,制作好的螺子黛只需要蘸水便可以画出黑而不重的眉毛,根据《隋遗录》额记载:“螺子黛出波斯国,每颗直(值)十金,后征赋不足,杂以铜黛给之。”在当时,一颗螺子黛就价值数十金,也只有贵族女子才能享用了。在电视剧《甄嬛传》中,我们的华妃娘娘还因为小小的螺子黛而争风吃醋,可想而知这东西多么名贵。

当然,像“小康”家庭的姐妹可以用它的平替品铜黛,铜黛即是铜锈,铜黛有的色若波斯青黛,有的鲜深娇艳,研磨成青粉,便可用来画眉,效果也是十分不错的。

而且相比现代流行的“一字眉”,古代女子的眉形花样可多了,以唐代女子的眉形为例,就有上十种。

面饰

大家有没有发现,古装电视剧中的美女不仅画着靓丽的妆容,脸上还贴着美美哒的饰物,这就是古代的面饰。随着朝代的发展,古代的姐妹们也是把面饰玩出了花。

1贴花钿

花钿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贴花钿是在唐朝开始流行起来的,花钿的做法非常精细,材料也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也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花钿,花样百出,别具一格,古代的**姐不仅要美,还要美得有特色。

2点额黄

额黄,又叫鸦黄,就是在额间涂上**。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逐渐成为潮流,我们耳熟能详的《木兰诗》里“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写的正是木兰换女儿身时正在梳妆打扮的样子,她还紧跟 时尚 潮流,也贴起了花黄。

3画面靥

面靥妆始于宫廷,起初并不是为了装饰,是在女子的面颊两旁,用丹青、朱红等颜料点缀出各种形状,相传当某个后妃来例假时,不能被帝王临幸,又羞于启齿,就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红点,女史见了不会列名安排侍寝。后来,面靥逐渐成为一种装饰,在民间广为传播。

4描斜红

斜红始于南北朝,涂抹的深浅、粗细各有不同,在唐代的宫廷中颇受女性欢迎。面部常有月牙形妆容,色泽浓艳,造型古怪,有的还被故意描绘成残破妆,远远看去,宛如白净的脸上平添两道伤疤,就像**中的“小太妹”,原来我们古代的**姐也很“狂野”。

想不到在没有化妆品和P图的古代,女子化妆也可以如此丰富多样,大家涨姿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老祖宗老早以前就开始化妆了,虽然化妆品不如现在的多,现在的精美,但老祖宗们自有一套自己的化妆法则,那么就和非正常历史研究室一起看看古代女子是怎么化妆的吧!

化妆的顺序

古代的化妆自有一套顺序,从敷粉、摸胭脂、化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涂唇脂。和现代女子一样,一套下来,也需要花不少的时间呢。

敷粉

化妆的第一个步骤,类似于今天的女孩化妆之前上底妆。

古代画像中敷粉的女子

古代的妆粉有很多,包括米粉、铅粉、紫粉、珠粉、干粉、水银粉等等,不过平常用的最多的也就是米粉和铅粉,虽然米粉纯天然,但是附着力不强,需要不断的补妆而且增白效果和光泽图方面就不如铅粉,因此铅粉是古代最优的选择。

敷粉效果图

当然铅粉有毒,长期使用铅粉会导致脸色变青,皮肤脱落,甚至中毒而死,但依旧无法阻挡古代爱美的女子对其趋之若鹜。

摸胭脂

胭脂是一种从“焉支”的植物中提取出来的红色液体加上动物的脂肪混合制成的化妆品,也是大家在电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的化妆品,通常涂抹在脸上和唇上,使其颜色变得靓丽。

古代女子也是画眉毛的,用的是一种叫黛石的黑色矿物质,使用黛画眉,可以让女子的眉目变得清晰,容貌变得秀丽,从先秦时代,就流行于闺中,《红楼梦》贾宝玉曾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另外古代男子替女子画眉也是表达爱意的一种哦!一般都是夫妻间的亲密行为!

花钿是女子脸上的一种花饰,有红、绿、黄三种颜色,当然红色最多,通常用金银制作成花形,以梅花居多,贴在脸上,在唐朝比较流行,一直流行到宋朝。

第一步是敷铅粉。敷铅粉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打粉底,都是让女子的肤色看起来比自己的肤色会白一个度,并且将脸上明显的瑕疵进行一个遮盖。这个和我们现在化妆一样,都是我们的第一个步骤,我们成语中洗尽铅华,就是把脸上的铅粉洗掉。

第二步是抹胭脂。抹胭脂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涂腮红,这个步骤和我们现在的化妆顺序有一点点的不同,一般腮红我们会选择再画完眼影之后打腮红,但是古人却是在打完底后直接涂腮红。古代人用的腮红都是纯天然的,如果有闲情逸致,我们在家也可以自己试一下哦!

第三步是描眉。古人是非常注重描眉的。描眉,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画眉毛。在唐朝之后的眉形有很多种,像鸳鸯眉,小山眉,拂烟眉,都是当时比较流行的眉毛。

接下来是贴花钿,贴面靥,涂斜红。这些都是我们现在没有的步骤,主要就是在额头中间剪一个花样贴上,贴两个小红点在酒窝上,斜红是面颊上的装饰。我们现在看的一些唐代的电视剧,里面很多人物的装扮都是这样的。我们看着可能觉得稀奇古怪,但是在唐代,这可是走在时尚的前沿呢。

最后一步就是涂唇脂啦。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涂口红。那个时候的口红没有现在这么多姿多彩,五颜六色,主要还是以朱红色为主,口红也是纯天然制造而成的。口红在古代就深受女孩子的喜爱,她们认为口红可以给人增加气色,让人看着更加迷人。所以现在的女孩这么喜欢口红不是没有道理的,毕竟这也算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一个习惯嘛。 

每个人都知道脸红是一种“神器”,可以增强肤色,使人充满活力。它也可以修饰平坦,宽脸,只要涂对了位置,改善面部线条以实现小V面并不是梦。最主要的是,一旦使用了腮红,整个人就会年轻10岁!

年轻的时候就可以不靠腮红来衬托好气色?那你就错了!周冬雨脸上涂着腮红,白里透红真的很漂亮。

肤色白皙美丽的倪妮即使不化妆也非常漂亮,但涂抹腮红后的活力感令人难忘。

外观已经很甜美的杨颖,也离不开腮红的帮助,薄薄的腮红就像小女孩一般羞涩!

平淡的妆容和裸色的唇色,即使画了眼妆也使林志玲看起来很憔悴。但是使用腮红后,一切都会变得充满活力和青春。

你的脸型适合怎么涂腮红呢?

当我们没有像现在这样复杂的妆容时,古代的女性开始使用胭脂作为修饰妆容的法宝。轻轻刷一下腮红可以使您看起来更加有气色!

椭圆形脸:女神标准脸

可以说,椭圆形的脸是大多数女孩最欣赏的完美面孔。仔细考虑一下,娱乐界所有可以称为女神的明星都是椭圆形的面孔,例如:全智贤,刘亦菲等。

[扇形自然腮红]

扇形腮红的面积较大,腮红主要刷在太阳穴,笑声和耳朵下方。从苹果的肌肉开始,将其刷到侧面,有点像扇形,就像害羞时自然形成的脸红。

长脸:水平扫宽脸部

对于长脸的人,无论是发型还是脸红,重点都是改变长而狭窄的视觉效果。因此,通过脸红来增加苹果肌肉的水平比例会使面部看起来更短。

[水平横向腮红]

在鼻梁和脸颊之间连接一个细长的海鸥形状。脸颊的颜色可能较重,腮红的宽度可以根据脸部的长度适当加宽。

圆脸:倾斜的画法

圆脸给人一种可爱而亲密的感觉,但圆脸颊会使您看起来比实际肥。这就是为什么圆脸更容易出现脂肪的原因。使用腮红从下到上倾斜地刷腮红,增加肤色,延长脸部比例。

[椭圆形瘦脸腮红]

从苹果的肌肉开始,以稍微向上的方向刷向太阳穴。绘画时请注意不要将腮红画得太宽哦!

方形脸:打在笑肌的最高处以增加您的温柔

方形的表面具有尖锐的边缘和角落,这使其难以接近并且缺乏柔和度。这时,我们可以使用圆形涂抹腮红来增强优点并避免缺点。

[圆形腮红]

选择一个大的腮红刷,对着镜子微笑,然后从内向外涂抹圆圈,凸出微笑。

该怎么选腮红

知道该怎么画,接下来就要看看该选择怎么样的腮红!今天就来推荐小编最近入手的一款奶酪腮红!

大家第一眼可能会认为它是一种膏状腮红。出乎意料的是,它实际上是粉末状的。采用液体发酵粉烘烤工艺,粉末压得非常实!形状是杰瑞的最爱奶酪看起来很立体,不禁想要咬一口。

-质地-

它不仅看起来像奶酪,甚至质地都像奶酪一样柔滑用手指触摸非常舒服,轻轻按一下,它看起来不像土豆泥。在这里,干湿比恰到好处。女孩们根本不用担心飞粉的问题!不仅如此还有一种柔软的糯米牛奶气味,闻起来非常香!

-颜色-

这种奶酪腮红有4种色调,总有一种适合您的颜色!它的色彩灵感和色号命名,全部来自《猫与老鼠》中的汤姆和杰瑞追逐闹剧场面,是不是很有创意呢?

这是唐代诗人元稹写的一首诗,诗中完整地描述了古代女子化妆的程序:傅粉——施朱——垂鬟——钗鬓——晕眉——拂花脸——行梳——施靥。

接下来让我们按这一流程,一起来看一看古代女子是如何化妆的。

因古代女子历来崇尚肤色白嫩,所以,敷粉是化妆的第一步。

粉,在我国的 历史 记载中早已由来已久,《韩非子》中有记载:“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有脂泽粉黛,则倍其初。”又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也有一句形容邻家姑娘的美貌时:“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都说明了春秋时期的女子,就已经开始用粉来装扮自己的妆容了。

在古代,不仅是女子喜欢傅粉,男子也很喜欢。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汉惠帝时期,朝廷里的郎官和侍中都喜欢傅脂粉。还有《魏略》中说曹操的养子何晏不仅人长得俊美,而且还很喜欢傅粉。《三国志》中记载,“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

在《世说新语》里还记载了关于何晏的一个有趣的故事:“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何晏的皮肤太白了,许多人都怀疑他是傅了粉的原因,就连魏明帝也想一探究竟。

于是,魏明帝曹叡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大夏天让何晏吃了一碗热汤面,这皇帝的恩赐自然是无法拒绝的,何晏吃下去以后,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漓了,只能拿自己的红色朝服来擦汗。可是尽管脂粉被擦去了,但是何晏的肤色依旧洁白,俏丽如初,原来,何晏不傅粉皮肤也有那么白。

从此,就有了“傅粉何郎”这一成语,用于形容男子容貌俊美,肤色白净。

古代女子用的妆粉,最古老的有两种:一种是以米研碎制成的"米粉";另一种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 "胡粉"。

对于米粉的制作,《齐民要术》中就有详细地记载了制粉的方法,是用大米制成的一种洁白细腻的“粉英”,然后再加入丁香花揉于粉中,就成了可以用来妆面的米粉,这种类似的方法,一直沿用到清朝。

铅粉,据《博物志》中记载,是商纣王通烧铅锡而炼出来的,用来给后宫的嫔妃修饰面容的,又称为“铅华”。比如成语“洗尽铅华”。早期的铅粉并没有经过脱水处理,所以都是“糊状”,所以又被称为“胡粉”。

后来到了汉代以后,人们便将铅粉脱尽了水份,制成了利于长期收藏的粉末或固体。

南宋时期福州的状元黄朴,在他十七岁的女儿黄升病逝以后,就曾经随葬了许多的粉块,那些粉块都被做成了几何形和各种花瓣形,而且每一块粉块上还有凹凸的梅花、兰花、荷花等纹样。

后因米粉不容易持久定妆,而铅粉用久了又会中毒,所以,后来又有很多人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妆粉。

比如:唐代时期,宫人用细粟米加入西域香料制成的"迎蝶粉";宋代时期用益母草、蚌粉、腊脂等材料调制而成的"玉女桃花粉";明清时期宫中嫔妃们用紫茉莉花仁蒸熟后制成的"珠粉"等。

每一个朝代有每一个朝代的 时尚 潮流。

傅了粉,然后就该"施朱"了。

"施朱"其实指的就是"红妆",用胭脂涂脸颊和口唇上,使人的容色更加 健康 有生气。

古代,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胭脂"据说是匈奴"焉支山"的一种红蓝花做成的,又名燕脂。西汉时期,霍去病把匈奴赶出了河西走廊,匈奴人就流传着一首谣歌:"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据说,是张骞把胭脂带回了中原,取代了以前用的朱砂。

胭脂的做法是红蓝花在花开之时,整朵摘下来,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地杵槌。红蓝花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把里面的**淘出去以后,便成了颜色鲜艳的胭脂了。

《红楼梦》有一段描写:

另外,在德龄郡主写的《御香缥缈录》(又名《慈禧后私生活实录》)中描写,慈禧所用的胭脂,是采集了上好的玫瑰花瓣,用干净的石臼慢慢地把花瓣舂成厚浆后,用细纱过滤取汁,再把当年新缫就的蚕丝剪成胭脂缸口大小,放到花汁中浸泡,等完全浸透取出晒干,就成了上好的胭脂。

可见,胭脂对女性化妆是何等重要。

胭脂,在唐代时尤为盛行,比如:王建的《宫词》:“归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泼红泥。”说的是一个宫女在盥洗完毕后,脸盆中便沉淀了一层红色的泥浆。

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意思是说杨贵妃红妆之重,连擦汗的帕子都染成了红色。

虽然这些说法有点夸张,但多少也反映了当时的浓妆之风。

除了面脂,口脂当然在古代也是十分被看重的。战国时宋玉在《神女赋》中描写:“眸子炯其精朗兮,暸多美而可观。眉联娟以娥扬兮,朱唇的其若丹。”

唐岑参则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有 “朱唇一点桃花殷。”说的都是女性的红唇之美。

唐代时,人们把抹口脂又称为点唇。早期,人们只是用朱砂点涂嘴唇,后来,人们又在朱砂中加入了油脂和香料,凝成膏状放入盒内,称为“口脂”。到了唐朝时期,女性的唇妆样式也越来越多了。

到僖宗年间,其种类有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洛儿殷、淡红心、猩猩晕、小朱龙、格双唐、媚花奴共十六种,并称为胭脂晕品。

这些唇妆制式大都符合唐朝人“樱桃小口”的审美观点,后来在这些唇妆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先在唇间点上口脂,然后向两边加以晕染,在唇部中央勾出如花瓣的轮廓,也有勾勒唇形如展翅蝴蝶,称蝴蝶唇。

所谓“垂鬟”和“钗鬓”也就是关于古代美女的发型和发饰了。

古代女子的头发以长发如云为美,所以,每天的发型和冠戴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既能增加女子的仪容,又能体现女子的年龄和身份。古代女子的发型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然后再装饰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

关于发式的起源,在《事物纪原》中有记载:

意思是从燧人氏开始,头发便扎起来了,女娲的女儿用荆条穿在头发里面,到了尧帝的时候就有了用铜棍横着贯穿打着结的头发,到了舜帝时候就懂得用象牙、玳瑁等作发髻,这就是钗的雏形。

到了周代,《礼记》中明确规定:“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这是成人的标志,所以,此时束发梳髻是最为普遍的发式。

秦汉时期的发式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了,发髻的形式也千姿百态,但总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梳在脑后的垂髻,一种是盘于头顶的高髻。

汉代时期最流行的垂髻是“椎髻”,也称为“椎结”,其样式就像一把木制的棰子。这种发式主要是普通妇女家居时用。在《后汉书·逸民列传》中记载着一个故事:

东汉诗人梁鸿娶孟光为妻,出嫁那天,孟光打扮得光鲜亮丽,装饰入时,不料过门后梁鸿七日不理她,后来孟光醒悟,于是“乃更为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梁鸿才大喜赞道:“此真梁鸿妻也!”可见,在当时梳椎髻这种发式,是一种勤劳贤淑的象征。

关于描眉,最早《诗经》里面就有:"螓首蛾眉,美目盼兮",而且对于描眉的韵事也有很多。比如:汉朝张敞为妇画眉、唐朝扫眉才女薛涛、虢国夫人淡扫蛾眉等等,都体现了古代女子的"眉情万种"。

对于眉形,每个朝代流行的也不一样。先秦时期,史料中已经有了关于画眉的主要原料“黛”的记录,可见眉妆已经开始风行。

《列子·周穆公》说:“施芳泽,正蛾眉。”又有《卫风·硕人》中描写卫庄公夫人齐庄姜的形象:“手如柔黄,肤如凝脂,齿如抓犀,蜂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中的“蛾眉”即是对齐庄姜的长而弯弯眉毛的赞美。可见,先秦时期最流行的眉妆是“蛾眉”。

从汉代开始,眉妆迎来了第一个高潮期,眉型从长眉到八字眉,还有以眉色命名的远山眉,以及愁眉十分多样化。

首先流行的长眉,其特点是长和阔,它是从蛾眉的基础上变化而来。当然这股流行之风还得归功于汉武帝给宫人螺子黛画眉和“令宫人扫八字眉”。而八字眉又是在长眉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而来的,因眉头抬高而眉梢部分压低,形似“八”字而得名。

其它的眉式如远山眉,西汉人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又据《汉书》记载,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之妹美女赵合德所创的一种眉型,其眉如远山含翠,因其秀美,世人争相效仿。远山黛是一种淡远、细长的眉毛画法,其特色是眉色的不同以往,颜色略淡,细长舒扬,宛如水墨画里一泓秋水后面遥远的连山。

汉代还流行过一种惊翠眉,但很快被梁冀妻子发明的“愁眉”所取代了。《后汉书梁冀传》言:“(冀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

到了唐朝时期,唐代的开放浪漫,不仅表现在政治、思想、文学。艺术上,也渗入了眉妆这一细节中,令其变幻莫测,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初唐时期流行新月眉,眉妆崇尚长、阔、浓,非常醒目。从贞观年间阎立本所绘《步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宫女皆作此妆。

盛唐时代,流行的眉型为长、细、淡,有蛾眉、远山眉、青黛眉等。白居易《上阳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天宝末年时世妆”。

到了中唐时期,八字眉重新流行,和乌唇、椎髻形成了“三合一”特色的“元和时世妆”。李商隐亦诗吟“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额捧黄”。

晚唐的眉妆继承了浓和阔的特点,但非常短。最有代表性的是“桂叶眉”,以及血晕妆、柳眉等 时尚 眉样。“桂叶双眉久不描”的形象在《答花仕女图》中跃然纸上。

宋元两代的宫女和民间女子的眉妆基本是复古的长蛾眉。宋代后妃都偏爱唐代遗风的倒晕眉。倒晕眉,眉尖和眉身仿照月眉,但在尾部晕染扩散,由深入浅,化入鬓发。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专制的加强,致使女子委顺从命,所以清代女子的眉妆眉头高而眉尾低,眉身修长纤细,楚楚低眉。比如,曹雪芹笔下才高气傲的林黛玉也是“两弯似盛非盛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花脸"即花钿妆面。所谓花钿(diàn),专指古代妇女一种饰于额头眉间的额饰。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最多。在唐代时期最流行。

关于花钿的起源,宋高承说:宋武帝女儿寿阳公主,有一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还有大家所熟悉的《木兰辞》中"对镜贴花黄",其实也是花钿的一种。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而诗中的"轻红"即斜红,也是古代一种特殊的面饰,梳妆时,在女子眼角两旁各画一条竖起的红色弯弯新月形。

据张泌的《妆楼记》记有一个故事: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宫中有一宫女,叫薛夜来,文帝对她十分宠爱。一天夜里,薛夜来陪文帝灯下看书,没注意撞上屏风,顿时鲜血直流,伤处如朝霞将散,留下了两道疤痕,但文帝对她宠爱如昔。于是其他宫女也模仿薛夜来的样子,用胭脂在脸部画上这种血痕,名"晓霞妆"。时间一长,便演变成一种特殊的妆式——斜红。

"满头行小梳",梳,乃指齿较疏者,原用作理发;篦,则齿密,原用作除垢。梳篦,统称为栉;梳篦不光是当时的日常用品,同时也可以插于发间,作为装饰。而且梳的品种也有很多,有竹木做的,有金银做的,有玉做的,还有象牙做的等等。

梳篦是古人重要的日常用品,妇女几乎梳不离身,甚至一度形成发间插梳之风气。

很久以前,人们在头上插梳,主要用意不是装饰,而是为了彰显身份。魏晋以后,插梳之风再次在贵族妇女间流行。至唐宋时,这种风尚由皇室贵妇发展到地方官员、富商大贾的家眷以及歌舞姬间,风靡一时。

苏轼有诗云:“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

梳子在唐代女子的眼中超越了单纯的实用范畴,更多地承载了她们对美的追求和想象,各式各样精美绝伦的梳子为云鬓花颜的女子平添了绰约风姿。

由于插梳之风愈演愈烈,梳篦的材料也越来越奢侈,白玉已经满足不了女人们争奇斗艳的需求,金、银、象牙、玻璃等通通被用来制作梳子。

后来,为了遏止这股奢侈之风,朝廷不得不颁布政令。《旧唐书·文宗纪》记载,唐文宗在太和二年(828年)曾专门对公主宣旨:“今后每遇对日,不得广插钗梳。”即使如此,这股风潮并未停止,且变本加厉。

到了两宋,插梳风气丝毫不逊于大唐。苏轼在《于潜女》自注中说:“于潜妇女皆插大银栉,长尺许,谓之蓬沓。”陆游也在《入蜀记》中提到,蜀地未嫁的女子“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

北宋初期,宫中流行“白角冠梳”,人人争相效仿,宽大的冠梳甚至影响到女子乘轿和走路。宋仁宗对这种风气厌恶至极,下令禁止使用白角制作梳子,且梳子长度不得超过四寸。可是宋仁宗去世之后,奢靡之风卷土重来。

北宋晚期流行“太妃冠梳”,用金银饰之,或以珠玑缀之。各地宋墓出土的金背木梳,应该就是这种奢靡风气的实物缩影。尽管皇帝们三令五申禁止奢侈,却始终未有效果,可见女子对美的执着与狂热。

当然,除了梳子用来装饰以外,古代送梳子还有私订终身,欲与你白头偕老,结发纠缠一辈子的意思。

而且有些地方,古代女子出嫁前有家人为其梳头的习俗,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愿,也有爱意的传递。因此,不少地方还有七夕送梳子的习俗。

最后的“施靥”即"点面靥",也称"妆靥"。是古代妇女在两侧酒窝处的一种妆饰,或用金箔剪刻成花纹贴在额上或两眉。这样金箔花纹叫"金钿",若用在两颊的,也称"靥钿"。

而且面靥的形状也并不只局限于圆点,有各种花样,有的形如钱币,称为"钱点";有的状如杏桃,称为"杏靥";还有各种花卉的形状,称为"花靥"。

最初面靥并不是为了妆饰, 也就是面靥由来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它最早是作为宫廷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标记。

根据资料,在古代当某妃例假来临,不能接受帝王御幸的时候,就会在脸上点上小点,称为点痣,也叫点"的",女史一看就知道这些妃子是特殊时期了,就不会再把这个妃子的名列出来了。

在脸面注以红点的妆饰方法在汉代已有记载,《释名》:

但是,元稹这首《恨妆成》最后一句:"最恨落花时,妆成独披掩"。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妆容虽美,却最恨无人欣赏,最后一句,我们仿佛听到了美人的叹息声!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希望对你有用!

 

敷粉

中国古人最早使用米粉敷面,随后又发展出铅粉、紫粉、珍珠粉、干粉、水银粉、檀粉、香粉等丰富的妆粉。东方女子追求肌肤白皙,妆容时先在脸上敷粉。这类粉末最主要成分是铅,所以又称铅华。诗云:最爱铅华薄薄妆,更兼衣着又鹅黄。除铅华,各朝也调配自己独特的妆粉。唐人喜欢在粉中掺入西域香料,称迎蝶粉;宋人将益母草、蚌粉等调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则以玉簪花为主料,制玉簪粉。

施朱

伴随着敷粉,女子往往还要施朱,即在脸颊上施一定程度的红色妆品,使面色红润。这种妆品便是为人所熟知的胭脂。《中华古今注》曰:“燕脂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做燕脂。以燕国所生,故曰燕脂。”据史书记载,“美人妆,面既施粉,复以燕支晕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可见胭脂对妇女面部化妆的重要。

眉妆

中国传统妆容不重眼妆,但极重眉妆。早在周代《楚辞·大招》中便有“粉白黛黑,施芳泽只”的描述,说明用黛画眉之俗,由来已久。《诗经》有“螓首蛾眉”,汉魏时期出现了“城中好广眉,四方画半额”,唐代眉妆更是长、阔、浓的集锦之作,宋明时期的眉妆又重新兴起纤细秀丽的长蛾眉。

点唇

中国古代女子点唇的历史由来已久,先秦文人宋玉笔下《神女赋》中就有“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的词句。刘熙《释名·释首饰》一书中便记载了点唇所用的唇脂:“唇脂,以丹作之,像唇赤也。”点唇的式样千变万化,不拘一格,总的来说以娇小浓艳为美,俗称“樱桃小口”。

面饰

面饰是女子饰容的常见手法,主要分为四种“额黄”“花钿”“面靥”和“斜红”。“额黄”是以**颜料染画于额间而得名,也称“鹅黄”“贴黄”“鸦黄”等。唐代虞世南《应诏嘲司花女》载:“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亸袖太憨生。”五代牛峤《女冠子》词:“鹅黄侵腻发,臂钏透红纱。”北朝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载誉归来后,也不忘“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些诗词中提到的便是额黄妆。

斜红

形如月牙,色泽鲜红,分列于面颊两侧,鬓眉之间,其形象古怪,立意稀奇,有的还故意描成残破状,犹如两道刀痕伤疤,亦有作卷曲花纹者。南朝梁简文帝《艳歌篇》中曾云:“分妆间浅靥,绕脸傅斜红。”

花钿

专指一种饰于额头眉间的额饰,也称“额花”“花子”等。花钿图案繁复多变,有的形似牛角,有的状如扇面,有的又和桃子相仿。其中以梅花形最为多见,这便是承继于南朝寿阳公主的梅花妆。五代牛峤《红蔷薇》诗:“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酒泉子》词:“眉字春山样,凤钗低嫋翠寰上,落梅妆。”均咏的是此种梅花形花钿。

面靥

又称妆靥。靥指面颊上的酒窝,因此面靥一般指妇女施于两侧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古代的面靥名称叫“的”也称“勺”。指女子点染于面部的红色圆点。汉代刘熙《释名·释首饰》载:“以丹注面曰勺。勺,灼也。”面靥的形状也并不只局限于圆点,而是各种花样、质地均有。有的形如钱币,称为钱点;有的状如杏桃,称为“杏靥”;还有各种花卉的形状,称为“花靥”。

发髻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山以草木为本,人以头发为本”,把头发看成是生命的象征。历史上成汤剪发以祈雨,曹操割发以代首,杨贵妃剪发为示已离开人间等历史故事,都表达了这一共同的信仰。而拥有一头浓密的秀发,做出各种精美的发髻,插戴各种华丽的首饰,成为女子传统妆容中不断的追求,也因此诞生了成百上千种发式。

 古代化妆的方法

[妆粉]

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

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另一种妆粉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也有称“铅粉”的。 两种粉都是用来敷面,使面板保持光洁。还有一种香粉,是用粟米制作,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种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

手法:现在我们只要用粉底液就能轻松起到遮盖瑕疵、均匀肤色的效果,但是粉底液之后使用粉饼或散粉起到定妆的效果,注意粉质要细腻,并且粉中不要含珠光颗粒,重在强调素雅的妆面和细腻的肤质。

[描眉]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手法:中国古代最早的画眉材料是黛,是一种黑色矿物,也称“石黛”。现在我们有眉笔、眉粉,但是想要画出古代女子眉毛的精髓,要学会剔眉和遮盖。用粉底盖住原有的眉形以及多余的眉毛,再用眉笔勾画。

[胭脂]

所谓的“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古代女子的妆面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除了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材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及苏芳木等。

手法:先抹白~粉,再涂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两腮,所以双颊多呈红色,而额头、鼻子以及下颌则露出白~粉的本色来,中国古代传统画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说,就是根据这种化妆方法而来,历史书中的“桃花妆”一词,即指这种妆式;还可以先在面部上涂抹一层胭脂,然后用白~粉轻轻罩之。由于用色的程度不一,名称也不同,浓艳者称“酒晕妆”,稍浅一些称“飞霞妆”。

[朱唇、花钿]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而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

手法:用粉底遮盖唇部原有的唇色,然后用哑光唇膏从唇珠上色,然后用唇刷或无名指指腹轻轻将颜色向外推开,形成晕染的状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22502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0
下一篇2023-11-20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