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妆粉
美白用的,相当于我们现在的BB霜或粉底。
古代美人擦的粉主要是米粉和铅粉。米粉很好理解,是把米磨成粉末做成妆粉。铅粉就是用白铅磨成的粉。用的时候,涂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美人们为了“一白遮百丑”连命也拼上了,甚至不惜天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2、黛粉
画眉毛用的,相当于我们的眉笔、眉粉。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化妆方法,早在战国时期姑娘们就懂得把眉毛画得黑黑的。汉代时,流行远山眉,即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的,像远山一样秀丽。盛唐时期流行的眉形有点囧,美人们把眉毛画得阔而短,貌似桂叶或蛾翅。
3、胭脂
当于现在的腮红和口红。
胭脂早在商朝就有了,刚开始作为口红使的,后来与妆粉调和后也往脸蛋上擦,当做腮红使。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人以红红的小嘴为美,于是历代美人儿们变着法地让自己的嘴更接近樱桃小口。
到了唐宋时,口红终于告别单一的大红色,出现了浅绛色,很有韵味。
4、细粉
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粉饰,非常妩媚。
5、额黄
又叫鸦黄,是在正额间涂上**。起于南北朝,毫无悬念地盛行于唐代,不过这种化妆方式如今已不使用了。
1、在中国古代,点唇用的也称为胭脂。
2、中国的美容记载开始于春秋战国时代,《楚辞》说:“粉白黛黑,唇施芳泽。”说明古时候的妇女已用黛修饰眉毛,用芬芳光亮的颜料来美化嘴唇了。
3、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
4、胭脂,古代亦可做胭脂,亦可做口脂。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说,它绝对环保无毒。
地名。
胭脂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品,历代典籍中有关胭脂的写法有很多,如“焉支”、“烟支”、“鲜支”、“燕支”、“燕脂”、“阏氏”等等。
它是一种红色的颜料,有种说法认为古代胭脂的真正产地是匈奴境内的焉支山,而“阏氏”这个名称,是对匈奴人对宫廷妇女的一种称呼,原指贵族正妻,因为这些贵族妇女常用“阏氏”妆饰脸面,所以“阏氏”成了她们的代称呼。
胭脂的生长习性
胭脂生于海拔较低(中国云南为400-800米)的山坡阳处。垂直分布多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丘陵山地。分布区为温热湿润气候环境,年平均气温21-24℃,年降水量1500-2400毫米,能耐短期轻霜及绝对最低温-21℃。
胭脂木属中性偏阳树种,幼树能耐阴,大树喜光。对土壤要求肥力中等的酸性土,于石灰土中生长不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