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分辨灌浆瓷器和手工瓷器,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观察:
1 观察器形:灌浆瓷器的形状通常比较规整,轮廓线条相对生硬,而手工瓷器的形状往往比较自然,轮廓线条柔和。
2 观察器壁:灌浆瓷器的器壁通常较薄,而手工瓷器的器壁相对较厚。
3 观察釉面:灌浆瓷器的釉面通常比较光洁,没有明显的接痕,而手工瓷器的釉面往往有接痕,呈现一定的手艺特征。
4 观察底足:灌浆瓷器的底足通常比较平,而手工瓷器的底足往往有一定的弧度。
5 观察胎体:灌浆瓷器的胎体通常比较细密,而手工瓷器的胎体相对松散。
6 观察气孔:灌浆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浆体的作用,常常没有明显的气孔,而手工瓷器则有可能存在一些气孔。
总的来说,通过观察瓷器的器形、器壁、釉面、底足、胎体和气孔等方面,可以分辨出灌浆瓷器和手工瓷器。当然,对于有一定经验的行家,还可以通过手感、听声等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判断。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
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
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而今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到如今。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扩展资料:
瓷器分类:
1、最早素瓷依照颜色分类,有青瓷、黑瓷、白瓷三种常见颜色的瓷器 。
2、彩绘瓷和其他彩色瓷器中较为著名的有:唐三彩(唐三彩不是瓷,是低温铅陶)、信乐烧、青花瓷等 。
3、依照瓷器出产地点也有不同的分类。如中国浙江越窑(秘色瓷)、江西昌南、河北定瓷以及日本在10世纪后转肩发展的特色瓷器:近江、甲贺的信乐烧(shigarakiyaki)、长崎有田烧(aritayaki)、冈山县备前(bizenyaki)等。
-中国瓷器
瓷像制作需要经过以下步骤:
1 准备材料:包括照片或图像的数字副本、陶瓷瓷坯、陶瓷颜料、透明釉料、清水、陶瓷胶、毛刷等。
2 使用计算机软件将照片或图像进行数字处理,以适应所制作的瓷像的尺寸和形状。
3 确保图像的清晰度和对比度。
4 将陶瓷瓷坯按照所需平面瓷像的尺寸和形状切割或制作。
5 使用磨砂纸将切割边缘打磨光滑。
6 将陶瓷颜料按照需要调配,以便在瓷像上涂抹。
7 使用陶瓷胶将图像固定在瓷坯上。
8 用清水湿润瓷坯表面,然后涂抹透明釉料。
9 将涂抹好的瓷坯放入窑炉中烧制。
10 烧制完成后,检查瓷像是否完好,如果有瑕疵可以再进行修补。
通过以上步骤,瓷像就可以制作完成了。
陶瓷坯体是指构成制品的陶瓷质主体,釉面是指熔融于坯体表面的玻璃质密层。
瓷釉的厚度一般02-08mm。施釉的作用如下:
1改善陶瓷制品的表面性能,使制品更光滑,不宜沾污;
2釉层可以降低坯体的吸水率,能阻止液体和气体透过;
3釉层能提高制品的机械强度,延长陶瓷制品的寿命;
4能提高制品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
5有时需要釉层遮盖坯体的不良颜色和某些缺陷;
6能起装饰作用,如各种颜色釉、无光釉、金沙釉等,大大提供了陶瓷制品的艺术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