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828天。
衣食住行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四大主题。如今,我们的衣服样式已经是五花八门。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喜好、场合来随意搭配日常的穿着。我们的服饰演变成今天的样子,可是经历了相当长的一个历史过程。古人都穿什么样的衣服呢?服饰对古人来说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今天我们分享下古人“衣橱里的秘密”。我们经常说“华夏民族”,华夏是什么意思呢?
唐代大学者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我们民族的名字里就融进了两样事物,礼仪和服饰。古人还将儒家博大的礼仪文化融入到了日常的服饰当中。
穿衣服我们可是认真的。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都将服章制度视为建立统治基础的重要一环。通过指定严格的服饰规范来区分社会阶级,也通过礼服和常服的设计来体现礼仪精神。从古人们的穿着,我们也能一窥古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但我们的祖先们是怎么样想起来要穿衣服这件事的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甚至要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了。最初,人类用石器切割兽皮披在身上,遮蔽身体,以此来保护身体和保暖。随着工具的不断升级,生产力的逐步提高,人类当然也不再满足于现状,学会了用骨针将布连起来,裁成适合自己的尺寸。
考古学家们就曾在周口店遗址发现了一枚珍贵的骨针,这说明那时的人们已经学会了将衣服裁剪缝纫成适合自己的尺寸了。人类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创造服饰样式。那时的人类还有了审美意识,开始将贝类或者动物的牙齿做成项链,装饰自己。
到了商周时期,衣服除了遮蔽身体和保暖之外,还承载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西周时天子所穿的冕服,就将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敬仰都反映了出来。
所谓“冕服”,也就是天子在祭祀天地,祭祀祖先或接受朝觐时穿着的礼服,每朝每代的服饰都在变化。和现代人一样,古人的时尚流行趋势也是瞬息万变。但是,唯有冕服的形制绵延了4000多年。将冕服作为最高等级的礼服这一传统,一直被各个朝代的君主传承着。
《易经》中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就是说在黄帝和尧舜时期就规定了人们的衣和裳,教会了人们懂礼守序,这样天下自然就太平了。
什么叫衣和裳呢?衣裳在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词,但是在古代指的可是两样衣服。衣指的是上衣,裳则指的是下裙。易经里的上衣下裳,是盖取之乾坤。意思就是上衣代表天,下裳代表地。
古人认为每天月亮降了下去,太阳还没升起来的时候。那种黑里带红的状态,才是天本来的样子。他们就将这种颜色称为“玄色”,作为了上衣的颜色,上衣还采用交领右衽的形制,也就是左边的衣襟要压在右边的衣襟之上。和上衣一样,下裳也有固定的颜色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