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过很多争夺中牟邑的文章,他们最多是引用《国语》、《管子》记载,然后就直接大谈中牟城(邑)应该在哪里的问题。没有一篇能详细介绍为何要建筑中牟城,最多其实中牟城起源的背后很有玄机,说清楚了这个,中牟邑的归属就基本明确。 在西周时期,周王室周围分布着很多少数民族,南边有蛮、夷等,即便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也被视为蛮夷之列;西边、北边主要有戎、狄、胡等,《史记•匈奴列传》记载:「 ”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这三个少数民族:戎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在上古时期就祸乱华夏,高辛氏「 ”征而不克”,《诗经》中也有「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的描述。戎在东周时分布很广,书中对他们的称呼也很多:羌、犬戎、北戎等,其中犬戎攻灭西周迫使周平王迁都洛阳。山戎是北戎的一支,因居住在太行山北段而得名,太行山附近的各诸侯国深受其害,齐桓公曾经伐戎存燕。狄,又叫翟或北狄,后来分为两支,一曰赤狄,一曰白狄,《淮南子》记载:「 ”雁门之北,狄不谷食,贱长贵壮,俗尚气力;人不驰弓,马不解勒;便之也。”其中赤狄最为彪悍,遍侵华夏邢、卫、齐、晋、郑、鲁诸国。由于中原一带的人很难把戎和狄区分清楚,所以都笼统的把他们称作戎狄;还有胡,主要包括林胡、楼烦、东胡等。胡族当时相对弱小,危害也小。这里说的小,是相对于戎狄而言。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就效仿他们。唐代李华《吊古战场文》:「 ”牧用赵卒,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这些少数民族是游牧民族,不在周王室统治之内,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战斗力强悍,军队主要是骑兵,擅长突袭战。华夏各国基本上都是以步兵为主,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面对侵略都是以忍让为主。以上这些是西周时期的周边环境,说清楚这些,会有助于理解后面的情节。 《管子》截图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 ”犬戎攻幽王,王举燧征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周平王迁都洛阳,西北的犬戎迅速跟进,北面的戎狄随之南压,一时之间,华夏大地无处不受祸害。公元前662年狄人突袭邢国(今河北邢台),邢国溃败。第二年,狄人又迅速南下攻灭卫国(今河南淇县)。公元前660年狄人攻破邢国都城,灭掉邢国。邢、卫都曾经向齐桓公求救,据史料记载,当时共有齐、曹、宋、郑四国出兵救援,但都没有进河北,后有专文。齐桓公为避狄人锋芒,只能把邢君安排在夷仪城(今山东聊城西南),又把卫君安排在黄河东岸的楚丘城(河南滑县东)。但齐桓公也不能坐视戎狄祸乱无所作为,这有损于霸主的威名,在管仲建议下以黄河为前沿构筑防线。当时生产力不发达,渡黄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故而以黄河为前沿。据《国语》记载:「 ”(齐桓公)筑五鹿、中牟、盖与、牡丘,以卫诸夏之地。”《管子》中也有同样的记载,只是多了一个邺城。我们再来详细解读一下这几个城的位置; 1五鹿城:《史记•正义》:「 ”五鹿在魏州元城县东十二里。”《水经注》记载:「 ”元城县故城……郭东有五鹿墟,墟之左右多陷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五鹿城在府东南。”即今河北大名县东,当时位于黄河东。 2盖与城:据《和顺县志》载:「 ”和顺,春秋时名盖与”即今山西和顺县。在太行山西。 3牡丘城:在今山东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乡台子高村西南200米处有台子高遗址,被认为是牡丘城遗址。在河东。 4邺城:仅《管子》有此城,后有专文考证。 至此,中牟城出现的环境已经介绍完毕,下面就来说说中牟城。 在春秋初期,从洛阳去卫、燕、邢、齐、鲁等东方诸国有两条大路可供选择,一条是从孟津渡黄河,翻过太行山再向北进入卫、燕两国,向东再渡黄河进入齐鲁大地。在戎狄攻灭邢、卫两国后阻断此路。到公元前650年,戎狄攻破温国(河南温县)后,太行山与黄河之间的广大区域全部落入戎狄统治之下,此后卫、齐等国去周王室别无选择,只能在黄河南岸向东走中牟。中牟这里不仅是交通枢纽、战略要地,也是齐国的大后方。建筑中牟城,可以防备北边的戎狄侵扰以南的国家,就是上面说的「 ”以卫诸夏”。此城建筑在一个叫中牟的村落附近,就地取名为中牟城。 齐桓公处心积虑构筑的两道防线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此后齐国依然多次受到戎狄的侵扰,但中牟城从未受到侵害,主要利益于这里独特的地形。 综上所述,当时河北大部已经陷于狄族统治之下,齐桓公做为霸主,也只能在周王室管辖之内行使权力,所以他是不能在河北建筑中牟城的。还有一点深层次的原因让齐桓公应对这次狄族入侵的行动不积极,河北不属于它的势力范围之内,没有触及到他的利益。据《左传》记载:「 ”管仲对曰:「 ”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这就是中牟城出现的经过,不难看出河北中牟邑学说缺乏最根本的史料依据,中牟城的归属已经基本明确:只能在中牟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