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哲学上的“自然”,有本来如此、理所当然、不为而成等含义,人们通常会想到老庄,想到道家的“无为”,殊不知“自然”也是儒家的观点。道家讲“自然”偏重于宇宙价值,儒家讲“自然”则偏重于人类价值,强调人的责任,它认为“仁义礼智”这“四端”是人心的“自然”。
在儒家看来,人应该“赞天地之化育”,即帮助大自然的演化,从而使得大自然更完善更和谐,也使得人自身更完善更和谐。人与大自然不是对立的,人的自我完成的前提必须是帮助大自然的完成,那么人就可与“天”、“地”并立为“三”了。人和大自然相互相成达致和谐统一,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湛若水曾说,“穷天地而罔后,超万物而无前”,指的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完成”。我们在努力发展经济、科技、工业的时候,应该谨记,经济、科技、工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完善人和自然。
大千世界有无限的奥秘,对于万事万物的“自然”,就算科技发达的今天也正如湛若水所说:“吾且不能知其然,吾又何以知其所以然”。儒学告诫我们要对大自然有所敬畏,湛若水认为不仅是对大自然,更要对大自然背后推动万事万物的力量——“心神”有所敬畏,要通过“勿忘勿助,无为而为”的涵养功夫把人的心和大自然的心联系在一起。
《自然堂铭》中隽永的哲理在今天乃至遥远的将来都很有价值。“基因编辑婴儿”在这两天引起人们争议,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件事对自然界的“自然”和道德上的“自然”有巨大风险。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自然堂铭
这个大堂为什么要以“自然”来命名呢?自然,是圣人的中庸之道。这是圣人顺应天地万物的变化,而坚守大自然所蕴涵的中庸和谐的原因。通往真理的道路通而为一,学者们想效法圣人,却不知道到圣人的中庸之道,怎么可以到达圣人的境界呢?我的老师白沙先生说过:“学以自然为宗。”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人们疑惑不解。我把这个训导铭记于心,近四十年了,至今更加深信不疑。白沙先生关于“自然”的学说,源自程颢的“明觉自然”和“无丝毫人力”的学说;程颢的“无丝毫人力”的学说,源自孟子的“勿忘勿助”的学说;孟子的“勿忘勿助”的学说,源自孔子“无意必固我”的教导。有的人说老庄懂得“自然”,太迷惑人了。史恭甫先生建造新泉精舍的前堂,建成后,起名为“自然”。我敬重他而为此作铭文,但愿使学子们有所觉悟。铭文说:
“有个宽阔的大堂,在‘新泉’之旁。用‘自然’来命名,等着哲人去思考、讲学。说起老庄,‘无’是他们的‘禅’?说到他们两者,其个人观点复杂难懂,怎么能表达出‘本体’呢?怎么知道什么是‘自然’呢?我谈论‘自然’,为什么如此说呢?所谓‘自然’,自然而然。我尚且不知道它是怎么样的,我又怎么知道它为什么是怎么样的呢?我问天地,天地无言沉默而空虚寂静;我问万物,万物茫然自在,虽不言语却表达着某些思想。《道德经》上说的或者失去就少了,或者失去还多了,或者超过还不及,像‘自然’吗?
要怀着敬仰的心维护和宣扬圣人之道,表明圣人的学问的博大,不主观臆断、不持绝对的态度、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孔子在川上感叹,‘不舍昼夜’。自然运行的时序在上位,流水和大地在下位,高大的天总是先知先觉,它的意志极其公正而广阔无边。‘喜、怒、哀、乐’都是自然发生,大自然的变化没规定该如何,也没规定不该如何。知道大自然的运动,绝对没有人力的作用,这就是‘自然’。观察天地,天自在高位,地自在下位。乾道运动、坤道安静,巽代表风、震代表雷,泽流动、山耸立,水坎静止、火焰明亮。四季、寒暑交替,大自然的变化有它适当的时间。一阴一阳互相作用就是‘道’,‘道’自在无为,这就是‘自然’。观察万物,变化者自己变化,生长者自己生长,不同的种类各自区分,不同的形状各自区别。自己运动自己植成,自己飞翔自己潜泳。鸢鸟暴恶于天上,鱼儿跳跃在渊中,不用刻意学习,这就是‘自然’。为什么是这样?不知道是怎么样的啊。‘自然’是怎么样的,是不能知道的啊,谁人能知道呢?是谁开创的?是谁维系的?是谁商量的?是谁安排的?天地万物和人类,都是‘心神’所推动的。说是‘心神’所为,用什么来思量呢?我用什么来把握它的要领?
‘勿忘勿助,无为而为’,如果可以做到这两点,或者可以接触得到它。‘心神’有预见,‘心神’的运动没有迟疑。穷尽天地而没有后来,超越万物而没有前方。天地万物,和我浑然为一体。或关闭或开辟,或言说或沉默,各自追求的目标,不能看见踪迹,不能知道其变化的尽头,这就是‘自然’。
诸位贤兄弟、有智慧的人啊,希望你们奋发有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