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时,提出了“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的宏伟设想,从此,拉开了南水北调工程前期论证的序幕。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以及广大科技工作持续进行了50年的南水北调前期测规划设计工作,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总体布局和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在此基础上综合编制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各有其合理的供水目标和范围,并与四大江河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可相互补充,充分发挥多水源供水的综合优势,共同提高北方受水区的供水保证程度。
统筹考虑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受水区的缺水情况、发展需求和建设安排,确定先期实施东线和中线第一期工程。
目前已经开工的东线第一期工程,主要目标是向山东和江苏两省供水。工程规模:多年平均抽江水量89亿立方米(规模500立方米每秒),其中新增供水量39亿立方米;同时加强污水治理,完成江苏、山东两省治污及截污导流项目,于2006~2007年实现东平湖水体水质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标准的目标。第一期工程工期5年,总投资320亿元,其中干线工程投资180亿元,治污工程投资140亿元。(江夏) 2003年02月28日 人民网
世界迄今为止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二十七日正式动工。图为南水北调工程示意图。(中新社)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记者王立彬 董峻)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再次对工程总体布局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证,提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规划分三期实施。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规划分三期实施。
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规划线路开挖渠道输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规划分两期实施。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向黄河下游补水。
南水北调 节水为先
南水北调是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问题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届时将大大缓解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尽管工程刚刚开工,尚有十年、几十年的施工期,仍然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慰藉,着实令人振奋。但这绝不意味着到时候北方缺水地区就可以敞开随便用水,甚至浪费也无所谓了。恰恰相反,南水北调,从一开始就要把节水放在首位。
众所周知,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水资源总量不到3万亿立方米,人均22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而且由于气候、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北方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4,但耕地却占全国的60%以上,人口占45%以上。北方有许多重要的工业基地,有许多大城市,又是重要的粮食基地,无论工业、农业以至整个经济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水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瓶颈。
南水北调,节水为先。首先是施工中就要贯彻中央提出的“先节水后调水”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水利专家指出,南水北调须统筹兼顾,不仅要解决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还要实现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统筹考虑调水区和受水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基点应放在节水上。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节水措施,调多少水都不够用。
其次,要立足节水调整经济结构。应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特别是水资源节约型产业,发展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建设节水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须从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国情出发,特别是北方缺水地区更要调减耗水型工业、耗水型农业,千方百计推广节水技术。
水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商品属性。长期以来,我们对水的商品属性认识不足,吃“大锅水”。这种状况已经到了非改变不可的时候了。既然水是商品,就应当按价值规律办事,就应当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什么是合理的水价机制?业内人士指出,第一是定额用水,第二是差别水价,第三是超额累进加价。例如,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要有个定额,在定额以内,水价要考虑居民的承受能力。超过这个定额就应当加价。高消费用水,如洗车、桑拿浴等,就应当加价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这样,既照顾了低收入群体的实际困难,又限制了高耗水消费。同样,污水处理也要运用市场机制,排污也要收费。
节水的潜力很大很大。节水工作刚刚起步。重要的是多多宣传节水的道理,唤起全民族、全社会的节水意识。
http://wwwshimennet/water/ReadNewsaspNewsID=45&BigClassName=水资源&SmallClassName=水利工程&SpecialID=1
南水北调的好处:
1、解决北方缺水;
2、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3、使中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
4、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
5、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6、为北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7、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8、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经济增长;
9、扩大内需,促和谐发展,提高了国内GDP。
10、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11、改善北方当地饮水质量,有效解决北方一些地区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质问题,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对人体不利的有害物质的水源问题;
12、利于回补北方地下水,保护当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13、改善北方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
14、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特别是水资源条件。
南水北调,就是把中国汉江流域丰盈的水资源抽调一部分送到华北和西北地区,从而改变中国南涝北旱和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工程目的是促进中国南北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南水北调工程有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总投资额5000亿元人民币。
东线工程位于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至华北地区。中线工程从汉水与其最大支流丹江交汇处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20多座大中城市;西线工程在青藏高原上,由长江上游向黄河上游补水,西线工程没有开工建设。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12月27日,北京市民开喝长江水。
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抽调一部分送到华北、西北,以缓解那些地区的缺水情况(中国历来南方水灾多发,而大概同时则是北方旱灾多发)。南水北调工程有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此工程的规模和难度都超过三峡工程,工程已全面展开。
目录 [隐藏]
1 工程提出
2 东线工程
21 工程概况
22 主要工程
23 工程优缺点
3 中线工程
31 工程概况
32 主要工程
33 工程优缺点
4 西线工程
5 工程主要数据
6 争议和对策
7 参考资料
8 外部链接
9 参见
[编辑] 工程提出
从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后,中国大陆水利部门就对此召开了多次会议探讨,并组织专家进行全方面的论证。经过几十年研究,目前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确定为: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即西线工程、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
[编辑] 东线工程
[编辑] 工程概况
东线工程计划分三期实施,2002年12月27日上午正式开工建设。工程主要是利用现有的京杭运河的河道及周围的湖泊,用闸控制。东线工程规划从长江下游抽引长江水,沿线建设的13级泵站,逐级提水北送,经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和东平湖,于山东境内分两路供水。一路越过黄河后,向黄淮海平原东部供水,自流到最终抵达天津;另一路向东供应青岛、烟台。东线输水主干线长1150公里,其中黄河以南660公里,黄河以北490公里。从东平湖向东送水到山东半岛的输水线路长约690公里。
[编辑] 主要工程
输水工程 (包括输水河道、泵站枢纽、穿黄工程)
蓄水工程
供电工程
[编辑] 工程优缺点
优点:东线调水,位于长江的下游,抽水量有保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同时,有现有的河道、湖泊可利用,工程费用小,修建较快,现已付诸实施。
缺点:抽水需要大量电能,运转费用大。受污染,水质较差。
[编辑] 中线工程
[编辑] 工程概况
中线工程于2003年12月31日开工建设。该工程是从位于长江支流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输水总干渠的首闸是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境内的陶岔渠,沿途经过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建设专用的立交供水渠道,采用自流方式,沿途供水,最终抵达北京、天津。中线调水工程总干渠长1246公里,其中黄河以南462km,穿黄河段约10公里,黄河以北774公里。天津干渠长144公里。
[编辑] 主要工程
水源区工程(包括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续建工程、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
输水工程(包括总干渠、穿黄工程)
[编辑] 工程优缺点
优点:水质好,覆盖面大,地势南高北低,可以自流引水,运转费用可以大大节约。
缺点:要开挖和修筑很长的专用供水渠道,工程量巨大。主要水源地陕南不得发展工业,极大影响当地1000万人口的经济发展。[3][4]
[编辑] 西线工程
参见:大西线工程
西线工程的目标是从长江上游引水入黄河,以解决中国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问题。该线工程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地质的构造复杂,地震烈度大,且要修建200米左右的高坝和长达100公里以上的隧洞,工程技术复杂,耗资巨大,现仍处于可行性研究的过程中。
[编辑] 工程主要数据
东线 中线 西线
投资金额(人民币) 静态:320亿(其中一期主体工程静态投资180亿,治污工程投资140亿) 静态:400亿 首期静态:46893亿
土石工程(立方米) 776亿 土方开挖:60亿
石方开挖:06亿
土石方填筑:23亿 -
混凝土(立方米) 529万 1583万 -
钢筋钢材(吨) - 70万 -
永久占地(亩) - 422万亩(含库区) -
临时占地(亩) 3391万 11万 -
调水规模(立方米/秒) 总规划:1000首期:600~525 - -
[编辑] 争议和对策
南水北调的工程自提出后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反对者主要认为南水北调工程耗资巨大,涉及大量的移民问题,调水量太少,发挥不了经济效益,调水量过多,枯水期可能会使长江的水量不足,影响长江河道的航运,长江口的咸潮加深,更有可能引发生态危机。支持者大多认为长江水量丰富,每年有大量的水流入大海,调一部分到北方缺水地区可解决北方的缺水问题,负面影响可以通过防范、补偿和综合治理开发措施,可以将影响减少到最低。
因为2010年初的中国西南大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所总工及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总工刘树坤对南水北调工程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西南这次出现百年难遇的干旱,应该对水文资料重新修订,对干旱出现频率,可能性都要重新评估。他认为这些评估的结果都会影响水利调度,重大水利工程何时开始做,做多大,影响程度有多大,都应重新评估[5]
南水北调工程让河南省和湖北省33万人搬迁,搬迁给移民生活带来颠簸动荡。有些移民因为得到的补偿款不足,在买下政府提供的住房之后,所剩款项只能购置一小块耕地。而安置地工作机会匮乏,有些人不得不计划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工。[6]
2011年长江中下游旱灾引发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质疑,南方是否有足够水资源可以调配给北方,再次受到严峻的考验。当面临气候变化时,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是否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必须列入评估与考量[7]。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