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简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练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比喻: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开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解析:作者将“盛开的藤萝”比喻成“一条瀑布”。
拟人:“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解析: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盛开的藤萝花写成在笑,在嚷嚷。
《紫藤萝瀑布》当代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选自《福建文学》1982年第7期。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文章的写景细腻而又有层次感,有色彩的摹画,有形态的绘制,又有芳香的捕捉,从外象写到内质,从视觉形象写到味觉感应,用墨丰腆,笔致多变。从描写的层次看,色彩的摹画重在先勾勒整体的轮廓推架,形态的绘制则重在泛写的画面上推出单个的特写。写色写形,重在外象,写香则重在内蕴,为画面增添立体感和深厚感。
创作背景:
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疑惑“和“痛楚”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
文章的抒情议论语言,多融汇在描写语言之中,象画面配诗,抒胸坦怀,既点化描写语言的内核,又表达了对于人生坎坷,命运浮沉的反思,意厚神凝,情聚思沉,蕴藉含婉,深沉通脱,表现了宗璞文学语言的深厚功力。
诗的第一句即用了夸张的修饰手法。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作者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译文如下:万丈瀑布飞流直下,好像从天上落下,四周呈现半红半紫的雾气。它穿过杂树而直下,它穿过重重云雾。阳光照射上去像一条彩色的虹霓,在这晴朗有天气里,又好像听到风雨的声响。这庐山就如同仙山一样,多么壮美呵,烟云与水气融成一片。
1、写景细腻,用词准确。
文章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形状、态势以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本文在用词方面也十分准确,如“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句中的“凝重”“猛烈”二词,把黄河奔腾至此,从河床跌入了深谷,那种惊人、磅礴之势,写的生动准确。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是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中;二是结尾的巧妙联想。文章借助议论、抒情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3、详略得当,句式错落。
文章对一到壶口瀑布,雨季观瀑,采用 了略笔处理。对二到壶口,春天观瀑,则详写,描写了大水由高到低,流泻而去,令人震撼的形态。结尾一段长句与短句参差错落,很有韵味,引发出诗意的联想。
扩展资料:
壶口瀑布落差甚大,加之瀑布下的深槽狭长幽深,水流湍急,给水上船只通行带来很大困难。从壶口上游顺水下行船只,不得不先在壶口上边龙王辿处停靠,将货物全部御下船来,换用人担,畜驮的方法沿着河岸运到下游码头。
同时,靠人力将空船拉出水面,船下铺设园形木杠,托着空船在河岸上滚动前进,到壶口下游水流较缓处,再将船放入水中,装上货物,继续下行,在岸上人力拖船很费力气,常常需上百人拼命拉纤。
尽管有一些园形木杠,铺在船下滚动,但石质河岸上仍被船底的铁钉擦划得条痕累累。在当时的条件下,“旱地行船”可能是水上运输越过壶口瀑布的最佳选择,它与壶口瀑布上下比较平缓的石质河岸相适应。
由于公路、铁路的迅速延伸,以及壶口附近黄河大桥的修建,过壶口的水上航运已阻断多年。旱地行船现仅可看到昔日行船留下的痕迹。
《瀑布》 作者叶圣陶在这首诗中,描写听见瀑布的声音,和远看瀑布及近看瀑布的情景。
原诗:
《瀑布》 近代:叶圣陶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山路忽然一转,
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这般景象没法比喻,
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时时来一阵风,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扩展资料:
《瀑布》是一首自由体写景诗,诗歌描绘了瀑布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赞美壮丽的瀑布,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按照“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山路忽然一转,望见瀑布的全身”、“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即由远及近的顺序分3节来写瀑布的。
分别写到了瀑布的声音、颜色、形态之美。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优美,形象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这是一首包含深情的诗,透过对瀑布的描写,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对祖国山河热爱之情。描写听见的瀑布声音、远近看瀑布的情景,比喻生动,词句贴切,赞叹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诗句使用叠句、对偶和排比,十分富于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瀑布 (叶圣陶诗歌)
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比喻)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比喻)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拟人)
作用:从侧面烘托出紫藤萝花引人止步、眩人眼目的美丽,也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文章简介:
《紫藤萝瀑布》是当代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选自《福建文学》1982年第7期。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疑惑“和“痛楚”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
内容简介:
作者很自然的从赏花写到忆花。作者在本段中由对花色的热闹的描绘转入到花色的沉淀,沉淀的花在眼前,更在心上流动,流动的花色荡涤了自己的焦虑与悲痛,留给自己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在此作者已经由花写到自己的心,并引出了“生死谜,手中情”的思考,对人生生与死的思考。回忆十多年前花的稀零,与眼前繁茂的紫藤萝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紫藤萝花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为下文对生命的思考做铺垫。
这篇散文的美在于描写的细腻多姿和结构的玲珑精美。文章的写景细腻而又有层次感,有色彩的摹画,有形态的绘制,又有芳香的捕捉,从外象写到内质,从视觉形象写到味觉感应,用墨丰腆,笔致多变。从描写的层次看,色彩的摹画重在先勾勒整体的轮廓推架,形态的绘制则重在泛写的画面上推出单个的特写。写色写形,重在外象,写香则重在内蕴,为画面增添立体感和深厚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