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杜泊绵羊养殖技巧有什么?
杜泊绵羊的关键设备是毛、肉、皮,要提高效益和品质,提升农民的资金收益,转型发展农村发展,以下几个方面是特别注意的:
一、优质种羊的采用
在我国绵羊以地区初始种类为主导,适应能力强、生产制造特性低、养殖羊经济效益差。为了更好地更改这个情况,我国曾相继引入了全球着名绵羊种类,如:以生产制造羊毛为主导的澳洲美利奴羊,以生产制造牛肉为主导的无角道赛特、夏洛来、萨福克等,并培养变成适合在我国草原气候特性的细毛羊种类中国美利奴羊。
针对众多的养殖羊农民而言,应依据绵羊主要用途和具体情况,有方案地分流程引入澳洲美利奴羊或中国美利奴羊,混种杂交改进本地绵羊使其逐渐良种化;以生产制造牛肉为主导,只需利用优质肉用公羊种类取代地区公羊,也可去附近有肉用公羊的地点开展人工授精就可以,那样做不但利用了好种类的增产特性,也利用了公羊和奶羊种类间的混种杂交优点,并且经济发展方便,实际效果优良。
二、简单新技术的运用
1.杜泊绵羊免疫力双羔苗
在中国众多绵羊种类中,除小尾寒羊和湖羊产羔率高外,其他种类一般都为一胎一羔,繁育少,经济效益低。绵羊双羔苗是奶羊多产羔、产双羔的一项新技术应用,它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制。双羔苗的明显特性是只产双羔,不产三羔、四羔,生产的羊羔存活率高。此技术性应用简单,具体做法是,在交配前30-40天第一次注入双羔苗,交配前15天注入第二次,每一次1mL。
2.塑料暖棚养羊技术
从70时代中后期,在我国逐渐用塑料暖棚喂养畜禽养殖。塑料暖棚取样便捷,工程施工简易,透气性强,性价比高,经济效益显著。据实验,在春冬时节,塑料暖棚内温度比寒风凛冽、滴水成冰的棚外温度可提升15℃,降低绵羊掉膘1.5-3.0kg,提升羊羔存活率5%-15%,加速羊羔的成长发育速率,降低绵羊病症产生。
3.杜泊绵羊穿衣服技术性
云贵高原、西北、内蒙古等地域是在我国细羊毛的生产地。这儿海拔高度高、紫外光明显、严寒延迟时间长、沙尘大。这种地域建造塑料暖棚易受沙尘砂砾石的毁坏。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制开发了一种能避免或降低沙子、绿色植物残渣和紫外光对羊毛的损害,与此同时还能在冷季节户外放养时具有一定保暧功效的绵羊罩衣,经在甘肃、青海实验,每只羊穿衣服后,可提升净毛生产量0.15-0.44kg,羊毛长短提升0.38-1.43CM,羊毛环境污染长短减少3.1CM。绵羊穿衣服技术性使用方便,是中国在自然条件差的地区生产制造高品质增产羊毛的一种新技术。
4.周期性养殖羊。
为了更好地使绵羊在春冬时节降低身亡和掉膘,应进行周期性养殖羊。这就是利用热季青饲料繁茂时,使绵羊迅速生长发育抓膘,在冷季节到来前,集中化宰杀,很多发售,降低冬春季家畜存栏量,缓解冷季节草畜分歧。应用此项技术性应依据本地状况分配好产羔时间,若能利用优质肉用种公羊,则实际效果更好。那样能使改良品种增产、种类间混种杂交、幼畜生长发育快、青饲料繁茂和营养成分高众多优点获得充足的融合和充分发挥。
更新1:
(in English )
1 Taxi 的士 2 Trucks 货车 3 MTR 地铁 4 ship 轮船 5 Bicycle 单车 6 sailboat 帆船 7 cable car 缆车 8 train 火车 9 minibus 小巴 10 police patrol car 警车 11 privite car 私家车 12 tram 电车 13 school bus 校车 14 airoplane 飞机 15 ferry 渡海小轮 16 motor bike 电单车 17 vam 小货车 18 helicopter 直升机 19 rocket 火箭 20 fire engine 消防车 21 ambulance 救护车 22 coach 长途公共汽车 23 rickshaw 黄包车 24 wagon 小型客车 25 KCR 九广铁路 26 Jet 小型飞机 27 Tanker 油轮 28 speed boat 快艇 29 Wheel barrow 手推车 30 rowboat 小船
参考: 集思广益的资料
巴士=Bus 的士=taxi 小巴=minibus 火车=train 飞机=plane 地铁=MTR 私家车=private car
交通工具的种类大致可分为陆上、海上及空中的交通工具。 陆上的交通工具 : 单车人力车摩托车 汽车货车的士(的士)巴士小型巴士巴士捷运速克达(英语:Scooter),又称为绵羊仔)水上的交通工具 : 水上电单车轮船快艇双体船气垫船空中的交通工具 : 热气球飞船直升机飞机轨道上的交通工具 : 捷运 轻轨高速铁路城际铁路产业铁路货运铁路庭园铁路游园铁路私人果园的铁路轻便铁路台车缆车索道太空中的交通工具 : 太空船火箭登月艇月球探测车人造衞星穿梭机辅助火箭
参考: -交通工具 条目
1) 巴士 2)私家车 3)货车 4)警车 5)消防车 6)货柜车 7)单车 8)的士 9)小巴 10)火车 11)缆车 12)地铁 13)人力车 14)花车 15)雪橇 16)轮椅 17)轮船 18)邮轮 19)水警轮 20)消防轮 21)渔船 22)快艇 23)潜艇 24)破冰船 25)双体船 26)帆船 27)风帆 28)独木舟 29)水上电单车 30)热气球 31)飞机 32)飞船 33)喷射机 34)水上飞机 35)直升机 36)穿梭机 37)太空船 38)火箭 39)滑翔风筝 40)帆船 41)木筏 42)独木舟 43)战船 44)小艇 45)渔船
参考: 自己;)
更新1:
Chi Wang: 感谢你的回答,咁我想问埋呢两种电单车点叫: psndealer/dealersite/images/NewVehicles/NV22654_1 amodmag/wp-content/uploads/2011/12/Honda-Goldwing-Airbag 谢谢。
绵羊仔之优点是重心低矮,主车架、引擎及油箱(较重之装备),差不多全集中于地板上,这个设计,令操纵极容易,翻车不容易;就算翻车,亦可轻易扶正(因重心不高于车辘高度)。所以极适合个子小及女性驾驶。加上有地板设计,装货亦较容易及稳妥;所以很多工作用绵羊仔。 而图中这类俗称FAIRING车之跑车,我们俗称高性能电单车。但实在有些车款只是包上fairing大包围之街车(通常在细气缸容积之电单车会出现),firing内之车架、刹车系统、波箱及避震,实在与街车无异(虽然fairing都有为其带来好处及优势)。举例如本田之super 4(街车)与cbr 400(fairing 车),所使用的都是同一套引擎,但车架、刹车系统及避震,都原全不同,令驾驶感受可以是完全两回事。 一般好的fairing电单车,是会让人有飞翔之感受(所以有人形容烈火战车为"飞翔传说"),乘风而行。但因坐姿关系(腑腹于车上),不能长时间驾驶,体力消耗比较大;我本人只能驾一小时,通常就要休息一下。 2012-07-18 10:57:47 补充: 第一张相是称为chopper,大陆会称为"太子车",是一种模仿"夏利大伟信"之复古车型。 第二张相是超豪华型电单车,我们会称为golden wing,原因是本田之"golden wing"型号车名而来;但事实上在本田推出"golden wing"型之前,德国宝马及美国大伟信都有推出该款式。这种车型一般会有1100cc以上,车身极重,操纵上要特别小心;很多时会配有电动后波,方便泊位之用。
客家生活风俗 一、衣着 穿衣 龙岗客家人秉承本民系祖宗“朴拙成风,巧饰不习”的遗风,①其服饰特点侧重于平实朴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衣服的布料主要是自织自染(部分农家则由自家种植苎麻缫出麻丝,再请人织成布)的月布、粗洒、线斜、茜鸡乌等,此外还有机织布红口长青和由外洋买回的乌口长青、绸布等。粗洒布通常作蚊帐,线斜作被单,月布、茜鸡乌为通用粗布,长青为优质布,绸布是有钱人士的奢侈品。衣料颜色多为黑色、青色、暗红色等。最普遍的服式为唐装便服。男装上衣开襟,七纽四袋(有的还加内袋)或五纽二袋。女装上衣为右边开纽大襟,外面无袋,只在内小襟缝制一袋。男女装的裤大体相同,接驳的阔裤头,宽裤脚,用带子束缚。少数新进人士、圩镇居民、教师、学生、公务人员穿劳动装、中山装。少数女士、女学生穿裙装。建国后,由于经济发展迅速,服饰变化较快。衬衫、青年装、中山装、列宁装、裙装在圩镇很快普及,布料多为国产机织棉布,以斜布、十字布为主,间有卡叽、呢绒。但上了年纪的农民变化不大。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期间,男女盛行军干装,式样类似军队干部衣装,或蓝或灰或绿,颜色单调。80年代以后,由于实行改革开放,龙岗地区得中外文化交流之先,得香港服饰文化的资讯之先,迅速接纳西装、裙装、牛仔服、T恤等世界性主流服式。至今,龙岗客家地区衣着已与世界服装潮流融汇,但龙岗女性还不太选择特露的衣装。 装饰 男性装饰较少,早年冬季偶戴布帽、毡帽,系围巾(俗称颈巾)。女子装饰较多,头帕、围裙和凉帽独具特色。 头帕俗称“包头”,由一块长120厘米宽50厘米左右的黑布、长青布做成,缀以系带。头帕以不同的饰边颜色区分未婚或已婚女性。戴包头有护发、挡日、防寒之用,且含避露遮羞的传统理念。特别是渔家女,包头伸出前额10多厘米,非正面不得观其“庐山真面目”。20世纪60后代以后,姑娘**逐渐以方形印花头巾代替包头,且只限于冬季天冷时才戴。包头只为中老年妇女偶用,逐渐式微。 围裙俗称“肚搭”、“围身”,是加在上衣胸前掩至腹部的服饰,主要功能是起工作服作用,避免或减轻因劳作、触物造成上衣的污染和磨损。肚搭用布为一般的黑布,但制工颇讲究,搭在脖子上的吊绳常由小银链充当,系在腰上的花带多是自家手工编织,末端缀以绒球或垂缨,束起来美观耐看。本是劳保用品却能让女性倍增婀娜风采,故特受女子垂青,成年女性均人各数件,轮番穿着。 在龙岗地区,为遮雨戴帽,男女都戴竹笠,而为挡日,男子依故,女子则戴别具特色的凉帽了。凉帽的框由竹篾织成,为直径60厘米的圆形平面,中有同心圆小孔作套戴头顶用,周围用布圈连,整体成盖状。分蓝凉帽、乌凉帽两种,蓝凉帽用蓝色布,且圈布为全折式,乌凉帽用黑色布,为拢折式,两者均缀以美观雅致的系带。凉帽主要用于挡日,戴在头上很轻便,围边不断摆动生风,使面部凉快舒适,因此很受女子珍爱。凉帽竹篾上一般涂了桐油,故遇小雨也无妨。 建国前,居民中偶有佩带砣表来看时间的。60年代以前,手表仍属凤毛麟角,之后逐渐兴起成为时尚,主要品种是上海表,少见男女装之分。进入80年代以后,手表迅速普及,且款式多样,中档的男女装表极常见,青少年多戴电子表,情人有情侣表,商贾名士崇尚名牌表。 穿鞋 早年平民百姓劳动特别是远行或上山割草砍柴时多穿皮垫鞋,俗称“皮鞋”,也称草鞋。为一块长方形皮块,头有一小扣扣住第二个脚趾,中系一带绊住脚掌。皮垫鞋护脚功能一般,故有“依恃草鞋蚕(戳)跛脚”之嫌。圩镇居民穿布鞋,木屐为众人洗浴后穿用。建国后,以布鞋为主,间有塑料凉鞋、拖鞋,男装皮鞋为高档品。80年代以后,男女装皮鞋广泛普及,青年人爱穿高级球鞋,俗称波鞋,女性半高跟鞋很普遍。 首饰 早年囿于经济条件,男人极少戴戒指、项链之类。妇女头上梳发髻,得以簪挽之,如赴隆重场面,髻上好插各类钗饰。耳环、戒指、手镯、项链均为妇女日常首饰,多数是银质制品,少数金质。中老年妇女还常戴玉镯。部分老妪戴刻有“长命富贵”的寿镯。小孩胸前挂一把银或铜的如意锁,上镌各种吉利言辞。建国后,妇女戴首饰逐渐减少,六、七十年代因“破四旧”而几乎绝迹。80年代以后,女人戴耳环、戒指、项链十分普遍,除钗饰较少见外,其余首饰女性尽占风光。男人也普遍戴金玉戒指和金项链。 发型 20世纪之初,男子从小蓄发梳辫。民国初期剪掉辫子,改剃光头。工具以剃刀为主,主要动作是把头发剃光,故至今仍有将理发俗称为“剃头”的。之后逐渐理成平顶或圆顶发型,再后来流行西式发型,称之“西装头”。女子从小梳辫,长大成婚后梳髻。建国后,男子以西式发型为主,间或小平头短发,西式发型常加发蜡。女子盛行扎双辫,剪齐眉发,用茶油揉抹头发,增加光泽和幽香,故童谣谑称:“龙岗阿妹梳靓头,一条毛仔半斤油。”80年代以后,迅速接纳港式发型屋的理发护发美发技术,青年男女喜欢烫发,女子尤有多种秀美奇丽的发型。90年代以后,部分女子又时兴男性化短发,青年中染发相当流行,多将本身黑发染成棕黄、褐红之类颜色。由于有定型发液、护发膏之类,人们的发型容易创意标新,通常都梳理得非常靓丽潇洒。 二、饮食 大米是龙岗地区居民的主要食粮,米品种主要有早造粳米,晚造粳米和糯米。杂粮以番薯为主,还有芋、玉米(俗称包粟)、小米(俗称狗尾仔)、高粱等。建国前,一日三餐以稀饭为主。建国以后逐渐转为两粥一饭(番薯饭)、一粥两饭(番薯饭)。80年代以后,作为正餐的午餐、晚餐吃米饭,早餐改为早点式,附近有圩街的则买面包、包子、河粉、豆浆之类,家庭中每以稀饭、汤炒粉面之类为早点。番薯、玉米变成搭配性素食,进入绿色保健食品之列。 龙岗客家一直以稻米为主食,以稻米为原料的两种最主要、最常见的熟食,是“饭”和“粥”。客家人对“饭”的概念,通常包含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释为“餐”,如“吃早饭、吃晚饭”,就是“吃早餐、吃晚餐”的意思;二是释为“干饭”,跟“粥”相对而言。这里的“饭”是指“干饭”。“粥”也有“薄粥”和“厚粥”之分,“薄粥”又俗称“稀粥”、“鲜粥”,民间谜语“吹过去一条巷,吸过来一条浪,苍蝇跌落打乒砰”,谜底即此。“厚粥”亦称“流粥”,偶有俚称“杰头粥”。 大米粥的制作方法简单,各地差不多,无非米少水多,入锅熬烂即成。大米干饭的制作方法多种,主要有煲饭、焖饭、饭甑饭、钵仔饭等。煲饭是普通人家最常用的方法,把米洗净置饭煲中,加入相当分量的水,煲沸至米将熟透,揭盖用勺子舀起多余的浆水(俗称“饮”),再上盖用文火煲至熟透。也有一种水分恰好而不用舀“饮”程序的。至于如今广为大众人家所用的电饭煲、高压锅等煲饭,实质上是煲饭发展到现代文明社会的产物。 如若多人吃饭,一般饭煲煲不下,则用大锅来煮,称为“焖饭”。大锅焖饭很讲技巧,其关键在于掌握火候,沸了数沸后即行釜底抽薪,让余火与饭熟同步。此时火若太甚则容易“焦锅”且“夹生”,火若过弱则饭不能熟透。1958年兴公共食堂,由于用餐者众,故多用大锅焖饭,后来使用频率颇高的用以贬讥“绝对平均主义、人人有份”的“大锅饭”一词,源出于此。 将米浸透倒入桶形饭甑,置锅中隔水蒸熟,称为饭甑蒸饭法,此法能确保米饭均匀熟透而无焦饭,常用于乡间酒席或酿酒蒸饭。钵仔饭是用陶瓷钵子或搪瓷钵子盛米加水,垒置蒸笼或方形蒸饭框中隔水蒸熟,方便分份取食,多见于学校、公共食堂或某些客家餐馆。 饭、粥之外,以稻米为原料进行加工的食品种类繁多,如各种糕点、茶果粄、擂茶、黄酒等。其中客家黄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做法独特,大致如下:将糯米放入水缸中浸透,捞起沥干,倒入饭甑里蒸熟成饭。将饭分批倒在簸箕上摊开,待温度降至20℃左右(可拨沥些清凉水),撒入酒饼(一种发酵的酵母,用米糠、中药细辛等制成)粉末,搅拌均匀。然后放进酿酒缸中,饭糟中预留一小井,盖好缸盖,将缸置禾草篓中发酵酝酿。一昼夜后,可启盖闻闻,主要是辨别酒饼的效用,如有明显酒香,可知酒饼有效,如无酒味,酒饼失效。三四天后,揭开缸盖,浓香四溢,小井中已有从酒糟中泌出来的清澈酒液,谓之酒娘。如果是大冷天气则需十来天才能见到酒娘。客家黄酒用于飨客、馈赠、滋补、调料、祭祀等。其酒味芬香醇和,甘甜隽永,有滋补健身、和血行气、御寒壮神、促进食物消化吸收、改善血液循环之效。客家人在年节或宴会上,都喜欢饮甘醇的黄酒。客家黄酒炒鸡是客家食谱中一道久负盛名的美味佳肴,甚补,早年只有坐月子的产妇才有此口福,现在龙岗客家的普通家庭或客家餐厅,都可随时吃到这种美味的黄酒鸡。 民间有“半年薯芋半年粮”的谚语,在龙岗早些年,番薯是仅次于稻米的主要食粮。番薯食法多种,一是即蒸即煮即烤即吃;二是切片或剁碎晒干为白片子和薯末子;三是蒸熟晒干为番薯干;四是擦丝晒干为番薯丝;五是置细沙中加热烤酥为炒薯片;六是加工为薯粉。番薯除作为客家人的主食之一和食品工业的淀粉外,还是制造酒精的原料。番薯藤还是养猪喂牛的好饲料。 三、住屋 龙岗客家住屋独具风格。从房屋结构布局形式看,可分为围屋和齐头屋。围屋是客家居屋文化的典型产物,积淀着客家人的家族理念、团结自立理念、防卫理念等传统意识。围屋有小型围屋和大型围屋之分,其规模的形成受自然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所见以小型围屋为主。关于龙岗客家围屋的分布和特点等,将有专文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独立意识不断强化,围屋形式也就不断变化,最后出现以齐头屋为主要结构形式的“单家园屋”。 围屋形式的弱化导致了齐头屋的增加,反过来齐头屋的增加又加速了围屋的解体。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治安稳定,人们的个性价值越来越被承认,独立意识增强,家庭越变越小,人人都渴求在围屋之外建造自己的“正堂屋”,使之成为自家的独立天地,于是齐头屋应运涌现。齐头屋呈简单矩形,一般长8至10米,宽375至425米(即俗称屋宽13坑瓦或15坑瓦的尺寸)。前半部是厅,后半部为寝室,两间一体或三间一体的则开侧门贯通,有的门前建一个矮墙圈定的门坪。房屋基本为两层,安装木制阶梯(俗称斗梯)供上落,或以简易木梯上落。如果以一栋二间双层的齐头屋计,可有厅1个,寝室或其它储物室6个,厨房1个,门前有门坪,这对四五口之家来说是很宽敞舒适的住所。另在侧边或近处建一小型草屋和鸡舍(建国后至70年代末,农村牛栏、碾米间等皆由村上公家建造,居家可不用考虑),就更心满意足。 龙岗传统民居的建筑,正如地方志所云:“房屋多土墙,但蔽风雨,尚黝垩砌以砖石。”②80年代以前的农村房舍几乎全是瓦房,墙体以毛石砌筑,用三合土(由沙、黄泥、石灰拌成,俗称灰沙)砌结批荡。亦有以灰沙直接夯成墙体(俗称舂墙)或以灰沙砖砌筑,完全用红砖青砖砌筑的极少。屋顶以杉木作梁作桁,以杉木片条作桷,条件差的有用松木杂木为之。桁桷之上用瓦覆盖,大瓦仰面成坑,小瓦伏聚成垄,坑中有6至8片玻璃瓦以供采光,俗称“明瓦”。因大瓦通用宽度为鲁班尺7寸(相当于25厘米),故裁定地基时通常以坑计,常见的是13坑或15坑(不设双数的)。 龙岗地区临海,特别是南澳、大鹏、葵涌三镇地处海边,每年夏秋间常遭受南海强台风吹袭,因此民宅建筑中,结构牢靠,墙体坚固,瓦盖结实,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否则无法抵御台风来时的暴风骤雨。以毛石、泥砖为主砌墙的地区,建房时须挖近米深墙沟;用石块砌筑山墙,其高度至少至棚底;墙上部若用泥砖砌筑,墙体必须抹上灰沙浆,否则经不住风雨荡涤。瓦盖上的栋顶、飞翼和瓦坑口都必须封筑严实,瓦片拢放实在。为防急雨吹进屋内,有条件的盖套瓦或双重瓦。 80年代以后,传统的房舍结构被淘汰,农村的房屋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初期盛行“两层半”,即完整的两层再加建楼棚上一个楼梯出入口。红砖墙,铁门窗,钢筋混凝土棚面,外墙批荡水刷石(俗称石米),厨房、卫生间内贴瓷片。这种小楼房一举突破传统房舍的千古水平,实现了采光、通风、水电、卫生和抵御强台风诸方面质的飞跃。进入90年代以后,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包括农村人口在内的民宅都是成片成片的新式楼宇,高4至6层,墙贴马赛克或釉面瓷块,铝合金窗框,豪华门。屋内设计高雅,一般人家均有厅、套房寝室、书房、储物间等,居住起来十分舒适。旧式瓦房已成古董。 四、行路 直至20世纪初叶,龙岗地区依然是交通十分闭塞的地方,即使像龙岗圩、坪山圩、王母圩这些较大的居民点商业点之间,也只是羊肠小道相连,一般的小村落之间就更不用说了。历史上许多被治吏美誉为“利及行人”的善举③,也不过是架筑小桥,拓出石级山路之类。那时候人们外出唯靠步行,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流通完全靠人力挑夫挑运(俗称担脚)。 至30年代初,葵涌人彭东海修筑了淡水至平湖、龙岗至深圳的公路,公路所到之处,给龙岗地区沿途村落居民带来行路商旅之便。由于有了公路,自行车(俗称单车)陆续出现。 龙岗东部临海,海边居民有购置帆船的。帆船在沿海居民互相往来及沟通惠阳、盐田、香港之间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国以后,龙岗、布吉、坪山一带首先兴起自行车代步及运物。70年代后期,大多数村落都有机耕路相通,自行车迅速在全地区普及,公务员上班,学生上学,人们走亲探戚,投圩赶集,甚至迎亲,均使用自行车。除部分年老妇人外,小学生以上人群均会踩自行车。 从80年代起,摩托车(又俗称电单车)逐渐时兴,用摩托车代步载物,既快捷又省脚踏之劳,故青壮年以拥有一部摩托车为乐。之后轻便摩托车(俗称绵羊仔)风行,尤受女士青睐,一时间车主甚众。至此,民间代步工具形成了自行车、摩托车、绵羊仔并驾齐驱的局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千年交替之际,私家车已开始进入龙岗居民百姓家了。私家车车型一般为国产小轿车。据2001年上半年传媒信息可知,龙岗地区私家车拥有率已近二成。以轿车代步,风雨无阻,来去快捷,舒适潇洒,真可谓“独领风骚走在前”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