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治理未来二十年的主要工程措施。洪水期,利用小浪底至花园口区间的中常洪水,加上小浪底及时排洪叠加洪峰,使流量与含沙量相适应,“大水带大沙”,就可能取得最好的输沙减淤效果。小浪底水库借分洪调水之机集中排沙,利用大水排沙入海,延长小浪底水库淤积泥沙的时间,相应增加了水库极为宝贵的库容,研究其科学的调度运行方式,千方百计延长其淤积库容使用年限,更多的利用小浪底有效库容冲沙与防洪,又避免对下游河道淤积。
枯水年份水库或特枯水年份蓄水较少时,可以考虑暂缓调水调沙,水量用于发电与利用,同时水量不充沛调水调沙也很难达到其预期效果。
1997年10月28日,小浪底工程顺利实现大河截流。2000年11月30日,历时6年,大坝主体全部完工,比合同工期提前了13个月。2000年1月9日,首台机组投产。2001年12月31日,工程全部竣工,总工期11年。2009年4月6日至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在郑州主持召开工程竣工验收会议,通过了小浪底工程竣工验收。 建成后的小浪底工程由拦河大坝、泄洪建筑物和引水发电系统组成,由此成为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数据显示,小浪底坝址控制流域面积694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面积的873%;水库总库容1265亿立方米,长期有效库容51亿立方米;总装机容量为156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为51亿千瓦时;每年可增加40亿立方米的供水量。 1999年10月25日,小浪底工程开始下闸蓄水,至今已安全运行10个年头。有效缓解了下游洪水威胁,基本解除了下游凌汛威胁,黄河下游防洪标准由不足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 自2002年至2009年,黄河先后通过小浪底水库进行了3次调水调沙实验和6次生产运行。9次调水调沙均实现了下游河道主槽的全线冲刷,合计入海沙量为5亿多吨,河道主槽最小过洪能力由2002年以前的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目前的3880立方米每秒,“二级悬河”形势开始缓解。 此外,在水资源的统一调度下,黄河再没有发生过断流现象。截至2008年底,小浪底工程累计向下游供水1873亿立方米,并多次向青岛、天津、白洋淀供水,有效改善了下游供水条件和生态环境。 不久前,中国建筑业协会联合11家行业建设协会评选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密云水库等工程一起,荣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典工程
我从网上找到的,真长知识。
在用上自来水之前,北京人喝哪里的水?答案是井水。
北京城区曾有1258眼水井,好多胡同都是以水井命名的:甘井、湿井、苦水井——解放前,老北京光以井命名的胡同就有80多条。
胡同在蒙语里是“水井”的意思。元朝时,统治者建设元大都仍保留着草原游牧民族择水而居的习惯,在没水的地方就打井。那时,北京地下水位比较高,挖几米就能见水。蒙古族从游居变为定居,一座座四合院之间就形成了一条条胡同。北京地势西高东低,为防止洪水,胡同东西向比南北向的多。还有些胡同是斜向的:杨梅竹斜街、李铁拐斜街、樱桃斜街、棕树斜街、烟袋斜街,历史上都是旧河道。
清朝末期,为了故宫的消防用水,人们先在孙河修建地表供水站,用人力拉水送到城里,以后逐渐在东城有了少量供水管网。1942年北京大旱,孙河地表水厂停办。
随后,北京逐渐从喝井水过渡到使用自来水。而自来水肯定不像其名字——水龙头一开,水就源源不断。
解放后,北京逐渐从消费型城市变为生产型城市,重点发展了冶金、化工、电力、炼焦、水泥、机械等高耗能、高耗水的重工业,在上世纪80年代一度成为中国北方重工业城市之重,超过了沈阳、太原和天津。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地下水源日渐减少,北京不得不把密云水库作为城市饮用水源,每天向城市供水117万吨。
在地表水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北京城市用水不得不靠超采地下水来维系——北京的地下水可开采量为年平均25亿立方米,然而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每年开采28亿至29亿立方米。北京累计超采50亿立方米地下水,形成了以规划市区东部为中心的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地下水超采引起湖泊萎缩、湿地减少、水质恶化、一些大泉逐渐消失、林木枯萎死亡、地面下沉、市政设施被破坏。
更糟糕的是,工业的盲目发展又给北京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治理。水资源消耗和水污染之间陷入恶性循环。
随着五大水系来水的减少和水流流速的降低,一部分水流在北京城区逗留的时间加长,被城市垃圾污染的机会也增多。加上气候和城市热岛效应导致水温升高,掉落河中的动物尸体和枯枝落叶更易腐败,污染严重的水体发黑发臭。水中的有机物超出河道自净能力,水体容易富营养化,藻类严重滋生。现在,北京许多水体表面呈深绿色,藻类过度生长。2007年春夏,王建等人在“城市乐水行”活动中目睹很多企业造成的污染——燕山石化往牛玉口水库排放污水,石景山电厂、高井电厂给永定河带来粉煤灰污染。
“其实,城市水系不只是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它还能参与微循环、调控城市气候。过去,北京城中河道、湖泊、坑塘占的面积较大,而街道和建筑占的面积较小,这使城市气候能良性循环。以前,我们炎炎夏日坐在绿荫下和水旁边感到清爽宜人,是因为水蒸发带走了热量。发达的水系就像一部大空调,自动调节着城市的温度和湿度。”王建说。
“北京城建筑和道路面积扩展了几十倍,河道和湖泊被填埋、遮盖。沥青路面和水泥建筑堵塞了地面上原有的许多微孔,使浅层地表水无法参与微循环,无论烈日把固化的地表晒得多烫,水分也不能蒸发带走热量。三伏天中午,天安门广场的地表温度超过60摄氏度,相当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温度。”
“北京一直很少考虑生态用水的问题。缺少必要的生态用水,容易引起城市热岛效应、土地干旱化、河床干枯、地下水位下降、林木枯萎和沙尘暴肆虐。”王建说,相关显示,北京大片坑塘干枯;官厅水库干枯,周边土地沙化严重;房山区葫芦垡村的永定河河道内甚至建起了高尔夫球场;2007年3月,人们在干涸的昆明湖里放风筝。
建水库初衷难实现
王建认为北京不同年代为解决水问题采取的措施,“可谓绞尽了脑汁”。
“上世纪50年代,修建官厅、十三陵、密云水库;60年代,开挖京密引水渠;70年代,打了4万眼机井;80年代,压缩200万亩农田灌溉面积;90年代,调整产业结构,开采战备水源;今天,北京附近再也找不到足够的清洁水源,只能耗巨资进行南水北调。这不能不令我们警醒。”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兴起修水库的浪潮,至90年代,已建水库8万多座。从1954年起,北京周边先后建成了官厅、密云、怀柔、海子4座水库,总库容为93亿立方米,80~90年代建成了田村水厂、怀柔水源九厂、密云水源十厂等,以此弥补城市供水的不足,但是进入80年代后期,降水量严重衰减,再加上上游层层拦截,导致地表水供水不足。
水库一般都建在河流的上游或中游,修建初衷是洪水季节拦截洪水,枯水季节补给河水。水专家王同祯指出,这只是一厢情愿,水库一旦建成,就有了自己的利益和要求,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异化为下游公共利益的对立面,水库不代表流域的利益,只代表水库拥有者的利益。枯水期水库不会放水接济干渴的下游河流,而是为了蓄水发电,拦截本已少得可怜的河水,造成下游断流无水。“整个华北平原历史上河流纵横、湖泊星布,如今有河皆干、湖泊无影,已经由中国的外流区变成了如新疆一样的内流区。其原因就是我们在燕山、太行山区,在那些流向华北平原的河流的上游修建了数不清的水库,这些水库起到的作用,无非是把下游华北平原优良的水环境以及应在华北平原产生的效益挪到了上游而已。”
“不久前,河南林县红旗渠精神大型展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观者如潮。修建红旗渠的精神无疑是伟大的,但红旗渠浇灌了几十万亩农田的效益却是以漳河水的断流以及下游古城沧州一带无水、百姓吃深采的地下水导致氟中毒为代价的,孰得孰失?也许终有一天,我们需要拆除一些水库来恢复华北平原的水环境,让那些生活在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卫河、马颖河、漳河、南运河等60多条河附近却从没见过河水的人们,看到祖先世世代代厮守的河流曾经怎样碧波荡漾,怎样欢腾地奔向海洋。”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曾出版《水乡北京》一书的王同祯说。
密云水库:3种发展模式都威胁北京水安全
密云水库1960年建成,当时其功能是以防洪、发电、农业灌溉、水产养殖和城市供水为主,流域面积15788平方公里,水库最大蓄水量为437亿立方米,平均年径流量119亿立方米。
很难想象,密云水库这个水源水库竟然一度成为大型旅游基地。由于密云库区人口密度较高,土地资源有限,山地农业、林业资源开发潜力不大,工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于是,人们想发展旅游业。1981年6月,一家权威报纸发表建议把密云水库办成“千人住,万人游”的旅游基地的内参文章。水库管理处和几家单位建设了度假村,很快,密云水库星期天游人的数量迅速突破了万人次大关。
这使密云水库的水质发生了变化:长期受面源污染影响,总磷、总氮有逐年增加趋势,水质已由多年贫营养型演变为中营养型,对水库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成潜在威胁。目前,密云水库水环境处于准可持续发展状态。这是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对密云水库1991年~2001年的11年监测分析结果。
“大规模旅游不但会对水库造成严重污染,游艇洗舱废水、各种宾馆饭店培训中心洗浴污水、游客的垃圾粪便、野炊残羹剩饭等随暴雨径流进入密云水库,污染水体;水上活动可将大肠杆菌、X体、螺旋体等病原菌带入水体,对密云水库将来作为饮用水源造成严重威胁。”
值得庆幸的是,“北京市政府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成立了水源保护机构,在水库周围划分了一级、二级、三级水源保护区,并制定了《密云水库水源保护条例》,作出了禁止在密云水库地区开展大规模旅游活动的决定,拆除了度假村,取缔商业饮食网点,禁止未经批准的机动船下水,并实行汛期封路、封坝制度。”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停止发展旅游业之后,人们又将脑筋放到了铁矿开发上。
密云水库周边有大量的铁矿资源,勘探发现水库下面是一个储量达1亿立方米的大铁矿。一时间,县里开矿、村里开矿、农民自己也开矿。村村开山炸石,户户采矿选矿,把岩石上的灌丛破坏殆尽,土壤被剥离,水土流失到处可见。“密云是石质山区,土层很薄,一些树木是1960年建水库时种的,许多陡峭的岩体生长着成片的自然灌丛,遮挡着裸露的灰岩,水库才呈现出山清水秀的景色。可悲的是,打眼放炮开山炸石,一瞬间就可以让它面目全非。据中科院山地灾害研究所的研究,在纯自然状态下,灰岩植被破坏后,岩石变为1公分厚的土壤需1万年,从这些土壤中长出灌丛要1000年。”
密云铁矿品位低(7%),开采过程产生的废石量非常大,巨量的废石堆入山谷,在暴雨洪水作用下,时刻潜伏着泥石流的危机;特别是选矿之后的尾矿库未按工程规范进行堆沙,形成一个个人工矿砂湖,给密云水库生态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上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的铁矿采选等行业,不断向河道排入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和污水,使得密云水库上游水质呈明显下降趋势:潮河戴营断面铁离子浓度常年超过V类标准。造成河道淤积、水体水质恶化。“我们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在《密云铁矿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中这样下结论:密云开矿不仅破坏生态,还造成河道阻塞、水库淤积,矿区内有害元素带入地表,对水库产生有害影响,所造成的继发性生态破坏是长期的和难以控制的。严格限制铁矿开采规模,禁止铁矿自采与群采,严格执行铁矿开发的复垦规定,环保部门应制定严格措施并严格监督管理,防止铁矿开发大量占用土地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河道堵塞、水库淤积以及泥石流等生态灾害发生。”王建说。
在政府下令停止铁矿采选后,人们又开始在密云水库用网箱养鱼。“开始时,在走马庄一带库区只有003公顷网箱,没几年的工夫,规模已高达45公顷,网箱养鱼在密云水库迅速发展起来。”
看起来,网箱养鱼比旅游业和采矿业更环保。其实不然,“结果大大出乎意料。根据我们对密云水库网箱养鱼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养鱼时投入水中的大量饵料、鱼类排入水体的粪便,会对水体造成极为严重的有机污染,其污染程度相当于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向水库排污。”王建此时参加了密云水库网箱养鱼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我们算了笔经济账:养鱼成本高于养鱼收益,年总收益仅为400万元,养鱼个人每年承担的养鱼成本高达6908万元,而国家每年承担的环境成本为4216万元,自然资源耗竭成本为每年300万元,环境代价巨大。密云水库周边开发,一年可以创造15亿元经济收益。而它作为水质符合饮用标准的水体,1立方米水价值1元,30亿方水就是30个亿。”王建指出,密云水库开发和保护的经济账很明了,相继对旅游业、采矿业和网箱养鱼举“红牌”是明智之举。
官厅水库:这盆水“起起伏伏”
官厅水库作为北京饮用水源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其修建之初,功能定位是防洪、兴利,只有门头沟几十万人一直饮用官厅水。但随着北京城区地下水开采过量,上世纪80年代,官厅水库成了北京的地面饮用水源地,与密云水库并称北京“两盆水”。
其中,在官厅水库上游发生的沙城农药厂污染事件,拉开了中国环保事业的序幕。
沙城农药厂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文革”前,向国外购买滴滴涕,但当时发达国家已经限制生产,为此中国化工部从国外购买全套设备,1968年在官厅水库畔建起此厂。不止化工,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官厅流域上游兴建了化肥、造纸、制药、纺织、皮毛、橡胶、机械、冶金、炼焦、有色金属、采矿等大量工业企业。
1972年春,怀来、大同一带的群众因吃了官厅水库有异味的鱼,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当时的时代背景很特殊,甚至有人以为是阶级敌人搞破坏,问题很严重。”面对十年动乱和左倾思想的干扰,周总理亲自过问,最后国务院作出批示,由万里任组长的官厅水库水源保护领导小组迅速成立,对官厅水库上游的污染源、入库河系、污水灌溉和库区水质、底泥、水生生物的污染状况以及污染物与人体的健康对应关系等等,进行了综合调查和实验研究。王建当时是这个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人员。
原国家计委、原国家建委向国务院作出《关于官厅水库污染情况和解决意见的报告》,报告称,“经化验,证明水质已受污染,并有急剧增加的趋势,水库盛产的小白鱼、胖头鱼,体内滴滴涕含量每公斤达两毫克(日本规定不得超过011毫克)。今春从水库收购的4万斤鱼,不敢出售”。“官厅水库水质恶化是由于水库上游受到沙城、宣化等地工业废水的严重污染。官厅流域污染较重的企业有242个,排放最严重的77个;年排废水12亿立方米,约占水库多年来水量的83%;其中,年排有毒废水6400万立方米,占总废水量的一半;污染最重的是宣化,其次是大同、张家口市和下花园。”
从1973年开始,国家对官厅水库上游的污染企业,按其规模、性质分别确定了相应的治理方案。为此,国家和有关部委拨出专款近3000万元投入官厅治理,对沙城农药厂等所有污染源展开了治污攻坚行动。
王建介绍说:“从1971年至1983年,官厅流域经济迅速增长,但水环境质量没有相应恶化,属于轻度污染。1984年以后,由于管理体制原因,官厅水系水源保护领导小组名存实亡:环境管理日益削弱,连每年7万元的日常办公经费都成问题,工作用车也被挪用,大部分管理人员开始陆续调离。流域内各省市自治区各自为政,官厅流域重污染的企业上了一个又一个——造纸厂、制革厂、酿酒厂、水泥厂、化肥厂、炼铁矿、小金矿,污染越来越多。一条条污染带直奔洋河、桑干河、妫水河,有机污染日趋严重,甚至造成官厅水库出现富营养化。真是载不动几多愁,一条脏水向东流。”
“官厅水库水量锐减,水质恶化。2001年径流量为78亿立方米,入库水量锐减,出库12亿立方米,相应库容为261亿立方米;水体水质多为V类,全流域水环境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是高锰酸盐、氨氮等。主要入库河流水质为IV~V类。”
1997年,因北京部分市民发现来自官厅水库的水有异味,官厅被迫退出首都饮用水源。此后,该水库仅用于工业、农业灌溉和城市河湖补水。
近年来,首都饮用水再度告急,官厅水库及其周边的全面治理再次提到重要议事日程,重新启用官厅水库作为北京第二大饮用水源地已是势在必行。
北京36个小时降水近19亿立方米,这些水都去哪儿了?你要站在城市的街道上,看着水流成河的大道,你根本无法想象到,这么大的降水量都去了哪里呢!
北京市面积约1641万平方千米,山地面积就有6390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7成。山间林地是一个天然的蓄水池,能收集和储存大量的地表水;遇到干旱时慢慢释放。其功能不亚于密云水库。
另外,北京辖区内的密云区、门头沟区,以及通州大兴等等各区域内,河流纵横。象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等等大小河流,也都为洪水分流起到巨大的作用。
整个北京市西、北两面环山拥抱,东、南两方面向平原。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降水量的大部分都渗入地下,剩余的部分降水顺河而下,途经天津等地进汇入浩瀚的大海之中。
大部分渗入了地下,尤其是农村平原地区,无法渗入地下的,如城市和山区的降水,随河流进入水库或流入大海,极少一部分蒸发进入大气。
19亿立方的水,估计有一大半是生态补水了!
今年开春和入夏时节,太干旱了,地表十分缺水。这次降水分好几天降的,相当于给地表农作物补水了,湖库也十分缺水,也把湖库水量大大的补充了。估计只有少量沿河流流失了。 这次降水总体来说是非常好的。
基本三大途径:补充地下水、随地表径流及排水管道排走、地表蒸。其中前两个为主要去向。
地下水位上涨,北京市水文总站监测井数据显示,今日降雨,导致全市地下水位普遍回升,地下位水平均回升约025米,平谷区回升为051米,单点位回升最大值为448米,出现在延庆区。
地表排水,最近几天北京持续降雨,降雨量大又急,很大一部分降水来不及下渗就随管道沟渠径流排走了。森林绿化等有很强的蓄水作用,提高森林覆盖率,抗旱抗涝,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北京历年来都处于一直缺水状态,此次降雨对北京旱情和缺水有很大缓解作用。
19亿立方米,看似很大一部分的水量,但是降雨形成的这部分水量真正能被我们利用的却非常之少,甚至连五分之一都没有,那么这部分水量究竟去了哪里?这其实和水的流动、循环以及人工干预有很大一部分影响。
北京的地形地貌
北京是快速发展的城市,也属于人类对自然影响干扰较大的区域。北京地区整个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既有山区地形、也有平原地形,其中山区降雨汇流较快,短时间的降雨容易较快形成山洪,而平原地区坡度较缓,可以留存一部分水量。
对于城市地区,路面硬化之后,基本很少渗水,其地下水量主要通过未硬化的土壤吸收,深入土体深处的地下水交汇贯通,形成地下水网体系,以前城市发展广泛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城市一定程度下陷,也会破坏城市水资源的平衡,现在南水北调后,地下水的开采已经逐步减弱或停止,其对城市整体生态还是很有利的。
19亿立方米的降雨量都去了哪里?
对于降雨形成的降雨量,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就是蒸发,蒸发是自然界中很厉害的一种水资源形式,也可以说蒸发是维持气象平衡的主要因素,降雨或降雨停止之后,由于气温作用、风力作用甚至日照作用,落入地面的雨水会快速向空气中蒸发,这就是降雨之后的路面短时间内变干的主要原因,由于蒸发面积很大,基本上的路面、地面、植被上都会蒸发,因此,蒸发水量大概可以占到降雨水量的20%;
第二就是补充地下水。虽然城市硬化了,但是城市硬化路面和建筑毕竟只是少数,大量的仍然是植被、土地、山地,这部分地区在降雨后,会产生雨量的渗入,也就是降雨渗入地下,如果前期降雨很少或者没有降雨,那么土壤干燥,渗入地下的水量就会很大,反之,如果降雨时,已经有过降雨,土壤湿润,那么渗入地下的水量就会减少,这部分水量也很大,大约可以占到降雨水量的30%-40%;
第三就是白白流走的洪水。降雨在渗入土壤达到土体饱和后,会形成地面径流,也就是汇流,当然城市里面地面硬化,其渗入水量极小,所以更容易产生汇流,汇流的水体经过管网或者地面坡度直接汇入河流,如果河流上没有什么水库拦蓄建筑物,就会形成河流中水量大涨,并持续向下游流去,也就是所谓的白白流走的洪水;
能利用的水量很少
除却以上三种水量,那就是可以利用的水量了,也就是河流上水库、湖泊拦蓄的水量,这部分也是降雨带来的,不同的是其被拦蓄起来了,比如河流中汇流的水量被大坝拦住,存在水库里,河流或者地面汇流的水进入湖泊中,暂时存放在湖泊之中,这部分水量不大,主要于汇流量、水库湖泊的状态有关,由于这部分降雨被存放在水库和湖泊中,因此,可以被人们再次利用。
例如水库拦蓄的水量也可以在干旱的时候放水灌溉,也可以发电或者城市供水等等;如果湖泊中拦蓄的水量则可以提供景观用水或者湿地生态补水等等。
同时,对于蒸发的水量,其可以改善局部环境,降低温度,对于深入地下的水量,可以保证植物、农作物的生长用水,避免干旱,补充地下水位,而白白流走的洪水可以冲刷河道,为下游河床提供流量,保证下游动植物的生活需要,总之,降雨对生态还是有用的,各部分水量都可以发挥其作用。
中学地理已经涉及到这个话题,只是没有把问题展开详细叙述,近期京津冀一带强降水,我们聊一聊这个话题,看看一次强降水,这些水都去哪儿了
我们先看看36个小时降水近19亿立方米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19亿立方米是一个体积概念,就是受水面积与降水量的乘积得出来的 ,受水面积是指垂直投影面积,降雨量我们可实际测得,北京各网点可以设置气象观测站,量算出降水量多少。
区域内一次降水大小还会存在差别,同一时间,有的地方雨大,有的雨小,不同时间,同一个区域雨也有大小,为此观测站数量越多,测得的一个区域降水量数值越精确。
受水面积可以从地图上量算,36个小时各观测站降水量数值取平均值,最后乘积就得出北京降水为19亿立方米,这个大约数值,但不会相差多少,这个误差并不重要。
降落到地面上水都去哪儿了?
降雨落在地表要形成降雨径流,整个过程包括截留、填洼、流域蒸散发、下渗、坡地汇流和河槽汇流等。
截留:主要指地表物,包括植被、人类建筑物或一些设施。对于植被而言,树枝草叶趁此机会进行叶面蓄水并转储到体内,虽然单叶吸收量不大,但高大的树木非常茂密,树叶很多,会截留很多降水,不可小视,当降水量不大时,我们在树下避雨(注意防雷击),发现树下面是干燥的,表明截留量很大,这对于预防山洪暴发起到缓冲作用。多植树,多种草对于黄土高原地区防止水土流失尤为重要。
此外人类建筑设施也会有截留,相比起来,同是一场降水,城市与乡村降雨径流相差很大,每次强降水,城市部分区域桥下面容易形成积水,这也表明城市截留降水少,落在地面上汇集形成涝灾。而农村植被覆盖度高,降雨形成径流弱。
填洼:一次强降雨过后,地面到处都是积水,凡是低洼地积水很多,这些水排不出去,只能通过人工排水,自然界中湖泊是最大的低洼地,把更多的降水储存起来。
流域蒸散发:截留填洼的降水还要蒸发,蒸发时时刻刻在进行,积水洼地经过一段时间便蒸发掉了,露出地面,植被通过蒸发又返回给大气,参与下一次降水的形成,由于流域蒸发面积大,这个蒸发量值非常大,例如,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年蒸发量达3000毫米,相当于给地面平铺了3米深的水,全部蒸发掉了,非常惊人。
下渗:植被截留达到饱和时,便有更多的降水落在地面开始渗入到地表层,地球表面是一层风化层,这些风化层含有孔隙,一部分以薄膜水、毛管悬着水形式蓄存在包气带中,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见到的土壤蓄水,这部分水被风化层截留。
坡地汇流和河槽汇流:当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时,下渗遇到阻力时,地表积水越来越多,在重力作用下,不断汇集成溪流,由水头高处流向低处,由补给区流向排泄区,最后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河槽中,河水不断上涨,形成洪峰汇入水库或注入大海-。
通过地表下渗,河水上涨,也在补给地下水,例如南水北调为河北区18条河流补水,北京调黄河水补给永定河,这几年地下水位不断升高。当然降水丰沛的话,不用南水北调,地下水位也会回升,生态环境比调水恢复来得快。
截留、填洼、流域蒸散发、下渗、坡地汇流和河槽汇流等一系列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只是有一个先后,河水上涨是最后阶段,这个时间差,可以帮助我们对水库进行科学调度,提前泄洪,预防洪水灾害。
北京36个小时降水近19亿立方米,这些水都去哪儿了?
我们上面了解了一上降水径流形成过程,就知道这些水去哪儿了。我们来看一看官方统计:(来自于北京新闻广播)
北京这场强降雨的总降水量为1887亿立方米,蒸发024亿立方米,土壤入渗量1637亿立方米,形成水资源量623亿立方米,在226亿立方米地表水中,有近1亿方都流入了水库,其中,密云水库增加6440万立方米。
可以看出大部分水入渗了土壤,只有1亿方才流入了水库,这表明北京虽然今年降水偏多,但大地还是饥渴状态,大部分被土壤所截留,形成的水资源量太少了,看来水库蓄水必须要连续降水,象长江流域梅雨一样,水库才能吸饱喝足。
蒸发数据不多,这主要是时间短,这是一个36小时的量,如果按年计算,蒸发量也是很大的。
一场雨就给北京带来的19亿立方米。截止到今年6月,南水北调累计向北京调水64亿立方米,平均每年才10亿多立方,这一次降水相当于南水北调二年的降水,呵呵了,这组数据告诉大家不要寄希望于调水来解决一个流域缺水严重的状况,更多的是我们如何节约用水。以前我们讨论通过调水来解决新疆干旱问题,这是多大的梦想啊,目前我们还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寄希望于多降水气候有变化吧。
天啊,36小时近19亿立方米。真是不明觉厉,哈哈虽然不明白到底是有多么的多,但感觉很厉害啊。不明觉厉。
具体点,19亿立方米到底是什么概念。北京有164万平方千米,也就是说如果假定水不流动,那么水要高出地面接近09米!
高出地面09米的水,小轿车的引擎盖要被淹了!想象一下多么大的水量吧!
事实情况是,即使水一直在流动,许多街道也变成了河。雨下得太急了。
那么如此大的水量,都去了哪里?
三个途径,上天、下地、入海。
上天:变成水蒸气蒸发到大气中了。
下地:渗入到土地里,当然这部分也有被植物吸收,以及植物和土壤行成蓄水系统把水留下等。
入海:下水道,地面等水汇入河流,它们汇合其他地方的水向东流入大海。但这部分水到底有多少会到海里,很难知道。因为他们会留在了沿途的水库里,下渗透到地下,蒸发等等
雨天过后,雨水会有多种归宿:一部分被雨后晴日蒸发掉;一部分通过排水系统流入附近的河流、湖泊中,通过不断地汇集,最终可能汇入大海;还有一部分雨水,会通过地面渗透等方式流入地下储存起来,成为地下水。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尤其是在地表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常常成为当地的主要供水水源。你说对吗?
此次降雨北京全市降水总量1887亿立方米,蒸发024亿立方米,土壤入渗量1637亿立方米,形成水资源量623亿立方米(地表水226亿立方米,地下水396亿立方米)。
降水那么多,水都去哪了?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正好我前两天。刚给我儿子讲了这方面的知识。现在给你科普一下:
通常情况下,降雨是因为云层中的小水滴聚集的太多了,太重了,所以开始从云中掉落,这个掉落的过程就是下雨,如果冬天天气寒冷,小水滴下降的时候结冰就变成了雪。
那么云层中的小水滴是怎么来的呢?是由空气中的水分子聚集成的,空气中的水分子又是由地面上的水蒸发形成的。
那么降下的雨水会去哪里呢?因为夏天比较热,会有一部分的水分被蒸发掉,当然这部分占比很小,毕竟蒸发并不是很快能够完成的。
第二部分就是地下水了,城市中大部分的雨水都会随着下水道流入地下,以确保路面的畅通。虽然经常有城市因为强降水而造成水流成河,但是北京的情况多少要好一些。这一部分占比应该比较大!
还有一部分是生态水补充了,比如城市中的绿化,土壤,树木,草丛或者郊区一些山林都会吸收掉一部分的降水,这一部分应该是占比较大的部分了。
最后就是各个水库了,截止日前,北京附近各大中型水库较昨日增加库容1188万方,其中密云水库“获益”最大,增加980万立方米。
密云水库“喝水”最多
据初步分析,此次降雨全市降水总量1887亿立方米,蒸发024亿立方米,土壤入渗量1637亿立方米,形成水资源量623亿立方米(地表水226亿立方米,地下水396亿立方米)。这场仍可能在持续地强降雨已为北京市各大中型水库带来“福利”。截至目前,大中型水库较昨日增加库容1188万方, 其中密云水库“获益”最大,增加980万立方米。
除了密云水库,不少雨水顺着河道进入了其它水库。其中,官厅水库增加93万,海子水库增加55万立方米,白河堡水库增加17万立方米,十三陵水库增加22万立方米。
据水文观测数据,截至今晨8时,全市平均降雨量56毫米, 最大降雨点房山区, 城区平均降雨量为67毫米。
这场降雨覆盖全市,本市各大流域的降雨量也都不小。 其中,密云水库流域28毫米,官厅水库流域19毫米,永定河流域57毫米,潮白河流域43毫米,北运河流域65毫米,蓟运河流域45毫米,大清河流域80毫米。
雨后,西山十二景“水谷流泉”重现
7月13日,经过一场大雨后,西山八大处公园中华精印谷内流水潺潺,干涸许久的山谷再现泉水叮咚, 著名的西山十二景之一“水谷流泉”得以重现。 “水谷流泉”是西山著名十二景观之一。但由于北京地区水位不断下降,大部分泉眼断流,“水谷流泉”这一自然景观也随之消失。
占地332公顷,植被覆盖率974%,平均气温比市区低2 -4 的天然氧吧——八大处公园,再现十二景之一“水谷流泉”。茂密的植被,不高不低的山势,使八大处公园成为市民登山、消暑纳凉佳地。不过最近如要前往,一定要关注一下雨讯,以免公园临时关闭扑了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