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被誉为是北京的母亲河,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也是大自然创造的神奇水域,是北京城内第一大河流,知名度非常高,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夏日和冬日场景,因为很多北京市民都会在夏冬两季在河边游玩。
在北京地区自西北向东南蜿蜒170公里,成为北京的第一大河。如果说永定河、拒马河、潮白河、温榆河、_河共同冲积形成了北京的平原,那么,犹如大树年轮一样层层铺就的平原地质层可以作证,在这个移山填海的过程中,河道最长、流域最广的永定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桀骜不驯、屡屡泛滥成灾的永定河,由于连年干旱、污水直排、拦河蓄水及沿岸植被破坏,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水量逐年减少,终致断流。河水断流后,河道沙化,千疮百孔,到处堆积着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环绕北京湾”,这首数十年前在北京地区广为流传的歌谣,成为人们企盼永定河畔旖旎风光的一种愿望。
从上游的桑干河和洋河定期向下游的永定河北京段补水起始于2003年,但对于长期干涸的永定河来说,这种补水无异于杯水车薪。2010年至2013年,北京实施了永定河“五湖一线一湿地”工程,包括门城湖、莲石湖、晓月湖、宛平湖、园博湖、调水管线和园博园湿地等项目,治理河长184公里,利用中水恢复水面400公顷,建成绿地440公顷,部分修复了河岸景观。而2017年发布并实施的《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成为首个跨省市系统治理河道的文件,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永定河流域各省市联手修复这条大河的生态系统。黄河水经桑干河和洋河,从三个地方引入上游的官厅水库,一是山西与内蒙古交界处的万家寨水库,二是山西的册田水库,三是河北的友谊水库。然后,从官厅水库向中下游放水。今年是永定河生态补水的第二年,自4月20日官厅水库放水以来,通过“引黄入京”工程为永定河补水的规模为历年之最,永定河北京段25年来首次实现全线有水,这条断流四十年的北方大河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过去,我开车行驶在永定河畔的109国道上,有一个问题困惑不解——上游大量放水,为什么从王平到下苇甸的河道依然干涸后来才知道,那些河水全都通过地下管涵引到了发电站,用于水力发电。现在,拦截在河道上的官厅水库发电站、珠窝水库下马岭发电站、落坡岭水库下苇甸发电站已全部停用,王平至下苇甸的河道在干涸40年后,再次迎来奔涌的河水。远道而来的黄河水,不仅使永定河水流丰沛,水质也大为改善。
站在丁家摊桥上,望着从苍山之间逶迤而来的永定河,不禁想起沿岸居民的话语。早年间,永定河水势大,河里的鱼虾也多。一盘红烧鲤鱼,二两小烧,在河边树荫下听着戏匣子自斟自饮,真是神仙一般。如今,在等待四十年后,居民们又看到了永定河静水流深的景象。
历朝历代,永定河名称不一
对永定河的诞生年代,地质学家、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莫衷一是。1989年出版,由霍亚贞主编的《北京自然地理》认为,永定河“自中生代以来”已经形成,距今6000万年以上。1920年,由我国地质学家叶良辅执笔,根据集体调研成果撰写的《北京西山地质志》认为,永定河诞生于唐县期(中新世至上新世早期),距今2000万年左右;1953年,地质学家吕金波在《北京地质》发表的《从永定河的形成与发展看北京西山新生代的古地理变迁》认为,永定河诞生于新生代新第三纪上新世,距今1200万年—300万年;1989年出版的《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地域地质志》认为,永定河诞生于第三纪与第四纪之交,距今300万年—200万年_2005年出版,由尹钧科、吴文涛撰写的《历史上的永定河与北京》认为,永定河的最终形成,大致在第四纪更新世后期,距今100万年—70万年。从6000万年前到70万年前,时间跨度如此之大,可见准确界定永定河的诞生年代难度不小。
永定河文化展中的“泥河湾古人类遗址”图2004年,国土资源部与北京市政府联合开展了北京市多参数立体地质调查,重点是平原区第四纪地质层。地质工作者在多个地质钻孔中发现,在永定河冲积扇的底部,普遍分布着含卵石、泥沙的砾岩,俗称“泥包砾”。其中第五孔钻透了第四纪更新世地层,在地下340米处发现了单层厚度达95米的“泥包砾”。经古地磁检测,这些“泥包砾”距今大约300万年。据此推断,永定河的诞生年代距今300万年左右。
2017年3月28日出版的《北京日报》在头版刊登了《永定河综治总体方案近期将实施》一文,文中说:“永定河诞生于340万年前的新近纪上新世,历经漫长的地壳变化、造山运动,最终形成了长达747公里的河道。”这一时间概念与2004年的古地磁检测结果基本吻合。
古老的永定河从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奔流而来,在流经北京地区时,孕育了灿烂的永定河文化,而多种文化元素相融合的永定河文化,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哺育性母体文化的地位。唯其如此,永定河不愧为北京的母亲河。
毫无疑问,永定河是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大河,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拥有不同的名字。在中国所有河流中,没有哪一条河比永定河的名字更多。先秦时期,它叫浴水;西汉时,它叫治水;东汉时,它叫漯水;三国时期,它叫高梁河;南北朝时期,它叫清泉河;隋唐时期,它叫桑干河;宋、辽、金时期,它叫卢沟河;元朝时,它叫小黄河;明朝时,它叫浑河;清朝时,它叫无定河;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康熙皇帝下令大规模治理永定河,疏浚河道,加固河堤,并赐名“永定”。从此,永定河这个名字沿用至今。这条北方大河的传奇,从繁多的名字中可见一斑。
那么,永定河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名字呢一是因为它的桀骜不驯。历史上的永定河频繁改道,尤其在下游,汪洋恣肆,摇摆不定,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向南与拒马河交汇,向东与温榆河、潮河、白河会合,奔腾咆哮,变幻莫测。反复无常的性情,使它赢得了各种各样的名称。可以说,永定河是海河水系中洪灾最厉害的一条河。从金代到新中国成立前的800多年间,永定河就有81次决口,9次改道。清代在下游修建堤防以后的250多年中,决口、漫溢总计达78次,平均不到4年就发生一次洪灾。二是流域内文化的多样性。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永定河承载了太多的风云变幻,朝代更迭。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以及东胡、山戎、乌桓、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自身在永定河流域的相互冲撞与融合,均可在永定河众多的名称中找到蛛丝马迹。三是河水的变化。从桑干河、清泉河到卢沟河、小黄河,再到浑河、无定河,河名的变化真实地反映了永定河水由清到黄,再到黑与浑的变化过程,这也是永定河由利到害的真实写照。
奔腾咆哮,从无定到永定
永定河的发源地正如它的诞生年代一样,众说纷纭。它不仅是北京地区最长的河流,也是海河流域最长的河流,流域广阔,支流众多。永定河上游有两大支流,北支洋河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南支桑干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两支会流于河北省怀来县,然后东流至官厅,纳入来自延庆的妫水,奔流于官厅山峡,到三家店出山,进入北京平原,穿京畿,抵天津,流入海河,注入渤海。全长700多公里,流域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
琉璃渠村过街楼那么,北支洋河与南支桑干河究竟哪一条是永定河的源头呢有关专家各执己见。有人认为,由东洋河、西洋河、南洋河汇流而成的洋河为永定河正源_有人则认为,由黄水河、源子河、恢河汇流而成的桑干河为永定河正源。据《中国主要河流水文地质资料》记载,从河北省怀来县朱官屯桑干河与洋河汇合处向上溯源,桑干河长437公里,洋河长278公里。按照最远最长为源的原则,恢河(桑干河支流)被最终确认为永定河源头。而恢河古称马邑川水,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分水岭北麓。
石佛村摩崖造像群从发源地到河北省官厅峡口,为永定河上游。上游河道长400多公里,流域面积43400多平方公里,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山西省北部、河北省西北部地区。流域内多高山丘陵,管涔山、恒山、小五台山、灵山、燕然山等,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此地既有高原(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又有盆地,大同盆地、阳原盆地、蔚县盆地、怀安盆地、宣化盆地、怀来盆地等山间盆地,沿桑干河、洋河次递排列。历史上,山地、丘陵植被茂密,有利于涵养水源。辽金之后,森林屡遭乱砍滥伐,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流域内的黄土层遭河水侵蚀,泥沙涌向中下游。
从官厅到三家店出山口,为永定河中游。中游河道长108公里,流域面积1600多平方公里,包括门头沟区大部、昌平区西部和河北省怀来县东南一小部分。流域内高山连绵起伏,河水随山势蜿蜒奔流。河谷狭窄幽深,短短百余公里的山峡,落差竟达340米。若遇暴雨,山峡段极易爆发山洪,惊涛骇浪裹挟着泥沙,给下游平原地区造成极大水患危害。
爨底下古民居岳强
摄影从三家店出山之后,为永定河下游,河长150多公里,流域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下游为永定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流速减缓,泥沙大量淤积,因而成为洪泛区,曾经多次泛滥成灾,被称为无定河。
历史上,对永定河的治理从未停止过,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一次治理,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派多位大臣考察浑河(永定河)水势,并多次亲自巡视河道。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委派直隶巡抚于成龙实施治河工程,并拟定了三大治河方略。一是“浚河筑堤,束水一流”。即筑高堤坝,疏浚河道,使横流不羁的浑河水受到前所未有的约束,自卢沟桥以下向南,至固安县城北十里铺(今大兴区十里铺)转而向东,终归大海。二是“借水攻沙”。即筑堤束水,加快河水流速,以水流冲沙治淤。三是“借清刷浑”。即将良乡县城以南的蟒牛河堵塞,在蟒牛河与永定河之间开挖一条引河,将清澈的蟒牛河水引入永定河。康熙的治河策略获得巨大成功,此后40年,没有发生过重大水灾。望着眼前被驯服的河流,康熙皇帝欣然赐名“永定”。从此,无定河改称永定河。
太子墓村与太子苹果种植园之间的永定河瀑布新中国成立后,按照《永定河流域治理规划草案提纲》要求,上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_中游拦洪蓄水,修建水库_下游治理河道,加固堤防。其中,至关重要的治河工程是修建官厅水库。1954年5月5日,官厅水库竣工。此后,上游多次暴发洪水,均被拦蓄库中,彻底根治了永定河水患。
底蕴深厚,永定河文化璀璨夺目
永定河京西山峡长约102公里,这条奔流于崇山峻岭间的古老大河,在创造丰富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孕育了灿烂的永定河文化。在位于门头沟区门头沟路8号河滩三角地的永定河文化博物馆,我被璀璨夺目的永定河文化深深吸引。
京西的煤炭早在辽代就被开采利用,而用石灰岩烧制石灰作为建筑材料的历史也相当久远,一黑一白,均在千年以上。石厂村出产的石料为明朝宫廷建筑的御用材料,龙泉务的辽瓷为辽代官窑瓷器的代表,琉璃渠的琉璃制品为清代皇家专用。此外,金代皇宫后妃们所喜爱的化妆品斋堂画眉石,与端砚歙砚齐名的潭柘紫石砚更是京西所独有的国宝。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方小气候,也为京西永定河流域的果木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灵水的核桃、柏峪的甜杏仁、龙泉务的香白杏、陇驾庄的大盖柿、东山的京白梨、涧沟村的玫瑰花遐尔闻名,都曾是进献皇宫的贡品。
苹果花盛开时节,我曾游走享有“京西苹果第一村”美誉的雁翅镇太子墓村。一位正在果园劳作的果农对我说,永定河畔的碳酸盐褐土,非常适合苹果树生长。另外,山高气爽,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果实积聚糖分。所以太子苹果不仅个儿大均匀,而且脆甜可口。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引进日本富士、美国蛇果等国际著名品种后,品质进一步优化,太子苹果曾被指定为国宴专用产品。每到收获季节,二百万斤苹果很快被订购一空,尽管价格是城区市场的两三倍,仍然供不应求。
关于太子苹果的来历,那位果农告诉我,明朝永乐年间,太子巡游西山,沿京西古道翻山越岭,经过一个村庄时,吃到一种沙果,奇香无比,只是果实太小。于是,他命人将沙果树与苹果树嫁接。嫁接后的果树结出的果实,香甜如沙果,硕大如苹果。村民们感念太子的恩德,便将嫁接后的果树称为太子木,把太子木上的果实称为太子苹果。太子死后葬于此地,人们为了纪念他,遂将村名改为太子墓。这当然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太子苹果的出类拔萃离不开永定河水的滋养。
在109国道旁边,“太子墓村”四个大字分别刻在四根原木的年轮上,而原木西端那个巨大的苹果造型上,写着“红苹果水岸休闲走廊”几个**的楷体字。以109国道为界,路北是村舍,路南是永定河,而著名的太子苹果就出产于河滩及山坡上的苹果种植园。据说,太子墓村正在利用太子苹果的品牌效应及依山傍水的优越自然条件,整合旅游资源,发展观光农业,这无疑是具有长远眼光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一方文化。历史上,京西永定河流域先后形成四大宗教信仰中心——北京最古老、规模最大的佛寺潭柘寺曾是禅宗临济宗中心,建有中国最大佛教戒坛的戒台寺为律宗中心,金元时期最大的皇家寺院仰山_隐为禅宗曹洞宗中心,妙峰山娘娘庙为主供民间神灵、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民间宗教信仰中心。此外,京西永定河流域的大小寺庙多达百余座。
重要的地理位置使京西永定河流域文物古迹众多,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军事要塞沿河城、斋堂城、古长城、敌楼、古道、关城至今犹存。三家店古商街、八景集萃的灵水村、清代民居爨底下等古代文化名村基本保存完好。新石器时期的东胡林人遗址、辽代壁画墓、明代定国公墓、清代数座王爷坟、民国名人周自齐墓、京剧泰斗谭鑫培墓等是京西墓葬文化的典型代表。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里还保存着一些北京地区极为罕见的文化遗产——王平地区河北村的东魏武定石刻是仅存在了17年的东魏王朝所遗留下来的唯一遗迹,也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摩崖刻字_戒台寺的后山洞群是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石窟寺群_石佛村的摩崖造像群是北京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摩崖造像群_潭柘塔林是北京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墓塔群。此外,这里还有十余座北京地区几乎绝迹的过街楼,而过街塔、过水塔更是硕果仅存。
淳朴的山乡风情与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为永定河文化平添一抹亮色。曲调高亢婉转的山梆子戏、北派皮影戏、保存了传统曲目和演奏风格的文场道经会、传承古老民俗的中幡会以及太平鼓、石锁会、大鼓会、五虎少林会、高跷会、秧歌会等为山民们喜闻乐见,代代相传。
在千军台村村委会,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这里的古幡乐与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雅乐一脉相承,已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寒岭南麓的千军台和庄户是两个相邻的小山村,如今同属于一个社区——千军台社区。这里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出嫁的女儿和在外谋生的人,春节可以不回家过年,但正月十五、十六两天,一定要回到家乡参加幡会活动。当年的国营煤矿也非常尊重这一风俗,每年幡会期间,都要为来自千军台和庄户的矿工放假。两个小山村的30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参与幡会活动,以此表达对祖先的追思和对故土的眷恋。
千军台和庄户村共有19面幡旗,每面幡旗代表一位神佛。幡旗色彩艳丽,又不失庄重,各种颜色搭配在一起,古朴而和谐,体现了民间传统的审美观念。作为中国古老的道教文化的产物,幡会活动既保留了初创时的原始状态,又随着历史进程不断丰富和发展。譬如,窑神幡的出现就是京西采煤业的历史见证。相传清朝时,庄户村一户人家开煤窑发了财,为感恩大地山川,出资为幡会添置了窑神幡旗,并每年从煤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款项资助幡会活动。窑神幡加入幡旗队列后,脚踩祥云、头戴金盔、手持开山斧的窑神,成为矿工们的精神支柱。
打击乐和吹奏乐组成的幡会音乐,既有幡会专属曲目,也有婚丧嫁娶时经常演奏的曲目。幡会的历史有多悠久,听一听那些乐曲就知道了。作为京西地区民俗文化的结晶,幡会体现了京西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不屈不挠的生存智慧。
古老的幡旗在永定河畔传了一代又一代,幡旗下的苍生,生生不息。
永定河被称为北京的母亲河,历史非常悠久,也是大自然创造的神奇水域。是北京最大的河流,知名度很高。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丰富的夏季和冬季场景,因为许多北京市民将在两个季节参观夏冬的河畔。
它在北京从西北向东南蜿蜒170公里,成为北京最大的河流。如果说永定河、拒马河、潮白河、温榆河、蛟河共同冲积形成了北京平原,那么像树木年轮一样铺就的平原地质层可以证明,河道最长、流域最宽的永定河在这个移山填海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桀骜不驯、多次泛滥的永定河,连年干旱,污水直排,拦河蓄水,沿岸植被遭到破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它的水量逐年减少,最后被断流。河道断流后,河道变得沙质化,千疮百孔,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随处堆放。几十年前在北京广为流传的“永定河发源于西山,碧水绕京湾”的歌谣,成为人们对永定河沿岸美景的向往。
上游桑干河、洋河向下游永定河的定期补水从2003年就开始了,但对于已经干涸很久的永定河来说,这种补水无异于杯水车薪。2010年至2013年,北京实施了永定河“五湖一湿地”工程,包括程门湖、石莲湖、小月湖、宛平湖、袁波湖、输水管道和园博园湿地等,治理河道长度184公里,用再生水恢复水面400公顷,建设绿地440公顷,部分恢复滨河景观。年发布实施的《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成为第一个跨省市河流整治的文件。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永定河流域各省市联手修复这条大河的生态系统。黄河流经桑干河和洋河,从山西和内蒙古交界处的万家寨水库、山西的侧田水库和河北的友谊水库三处引入官厅水库上游。然后,把官厅水库的水排到中下游。今年是永定河生态补水的第二年。自4月20日官厅水库放水以来,“引黄济京”工程向永定河补水规模为历年之最。北京永定河25年来第一次全线被淹,这条断流40年的北大河重获生机。
以前我在永定河边的109国道上开车,有一个问题让我很困惑。为什么从王平到下围店的那条河还是干的?后来我才知道,所有的河流都是通过地下管涵引到电站进行水力发电的。现在,截流在河道上的官厅水库电站、竹窝水库下马岭电站、落坡岭水库下圩店电站都已经停止运行。干涸40年后,王萍至下围店的河流再次迎来汹涌澎湃的河水。远道而来的黄河水,不仅让永定河水资源丰富,也大大改善了水质。
站在丁家滩大桥上,望着从苍山蜿蜒到苍山的永定河,不禁想起了沿岸居民的话。早些年,永定河鱼虾泛滥。一盘红烧鲤鱼,两两小烧,在河阴下听着弹盒,真的是神仙。如今,在等待了四十年之后,居民们看到了永定河深处静水的景象。
历代以来,永定河都有不同的名称。
地质学家、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对永定河的诞生日期意见不一。出版于1989年,《北京自然地理》,霍亚珍主编,认为永定河形成于“中生代”,距今6000多万年。1920年,我国地质学家叶撰写,根据集体考察结果,《北京西山地质志》认为永定河诞生于唐县(中新世至上新世早期),距今约2000万年;1953年,地质学家路金波《北京地质》年发表的《从永定河的形成与发展看北京西山新生代的古地理变迁》认为,永定河诞生于新生代的新近纪上新世,距今1200-300万年;1989年发表的《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地域地质志》认为,永定河诞生于第三纪与第四纪之交,距今300万~200万年;发表于2005年的由殷和吴撰写的《历史上的永定河与北京》认为永定河最终形成于距今100万至7亿年前的第四纪更新世晚期。从6000万年前到70万年前,时间跨度如此之大,很难准确界定永定河的诞生日期。
永定河文化展“泥河湾古人类遗址”2004年,国土资源部和北京市政府在北京联合开展多参数立体地质调查,重点调查平原地区第四纪地质层。地质学家在许多地质钻孔中发现,含有卵石和淤泥的砾石,俗称“泥包砾石”,广泛分布于永定河冲积扇底部。第五孔钻穿第四纪更新世地层,在地下340米处发现单层厚95米的“泥砾”。根据古地磁检测,这些“泥盖砾石”大约有300万年的历史。据此可以推断,永定河诞生于约300万年前。
《北京日报》,2000年3月28日出版,在头版刊登了《永定河综治总体方案近期将实施》的文章,文章中说,“永定河诞生于340万年前的新近纪上新世,经过漫长的地壳变动和造山运动,最终形成了一条长747公里的河道。”这个时间概念与2004年的古地磁探测结果基本一致。
古老的永定河从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流过,流经北京时,孕育了灿烂的永定河文化。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的永定河文化,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孕育母体文化的地位。只有这样,永定河才不愧为北京的母亲河。
毋庸置疑,永定河是一条传说中的河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在中国所有的河流中,没有一条河流的名字比永定河多。先秦时期叫洗澡水;西汉时称为治水;东汉时称洛水;三国时期叫高梁河;南北朝时,称清泉河;隋唐时期,称桑干河;宋辽金时期,称卢沟河;元代时,称之为小黄河;明代称浑河;清代称无定河;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康熙下令对永定河进行大规模整治,疏浚河道,加固河堤,并将其命名为永定。此后,永定河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北方这条大江的传说,从很多名字就能看出来。
那么,永定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名字呢?第一,是因为它桀骜不驯。历史上,永定河经常改道,尤其是下游。汪洋肆意而摇摆,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南接拒马河,东接温榆河、潮河、白河,汹涌咆哮,变幻莫测。它反复无常的性情为它赢得了各种各样的名字。可以说,永定河是海河水系中洪水最严重的一条。从晋代到新中国成立前的800年间,永定河共决口81次,改道9次。清朝下游筑堤后的250多年间,决口溢洪78次,平均不到四年发生一次洪水。第二,流域的文化多样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永定河承载了太多的变迁和朝代。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以及东胡、善融、乌桓、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的碰撞与融合,在永定河的诸多名称中都可以找到。第三是河水的变化。从桑干河、清泉河到卢沟河、小河,再到浑河、无定河,河名的变化真实地反映了永定河从清朝到黄河,再到黑浊河的变化过程,这也是永定河从利到害的真实写照。
咆哮,从不定到永定
永定河的发源地,就像它的诞生日期一样,众说纷纭。它不仅是北京最长的河流,也是海河流域最长的河流,流域辽阔,支流众多。永定河上游有两条支流。北部的洋河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南部的桑干河发源于宁武县。这两条支流将在河北省怀来县境内流动,然后向东至官厅,从延庆引入妫水,在官厅峡内运行。它们将从三家店出来,进入北京平原,穿过京城,到达天津,流入海河,注入渤海。全长700多公里,流域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
琉璃渠村过街。那么,永定河的源头,北方的洋河和南方的桑干河,到底是哪一条呢?专家们各抒己见。有人认为东洋河、西洋河、南阳河汇流形成的洋河是永定河的源头;也有人认为,由黄水河、紫苑河和浍河汇流而成的桑干河是永定河的源头。据《中国主要河流水文地质资料》年记载,从河北省怀来县朱官屯桑干河与洋河汇合处溯流而上,桑干河长437公里,洋河长278公里。根据最远最长源的原则,最终确认回鹘河(桑干河的支流)为永定河的源头。浍河,古称蚂蚁川水,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分水岭北麓。
佛村的摩崖造像位于河北省从发源地到官厅峡的永定河上游。河流上游长400多公里,流域面积43400多平方公里,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山西省北部和河北省西北部。盆地内有许多山脉和丘陵,如管涔山、恒山、小五台山、灵山、杨希嫣山等。都在海拔1500米以上。既有高原(黄土高原的东北边缘),又有盆地,如大同盆地、阳原盆地、蔚县盆地、淮安盆地、宣化盆地、怀来盆地,沿桑干河、洋河依次排列。历史上,山地丘陵地区植被茂密,有利于涵养水源。辽金以后,森林被反复滥砍滥伐,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流域内黄土层被河水侵蚀,泥沙涌入中下游。
官厅到三家店,山口是永定河中游。长江中游全长108公里,流域面积1600多平方公里,包括门头沟区的大部分,昌平区的西部和长江流域的一小部分
从历史上看,永定河的治理从未停止过,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一次治理发生在清朝康熙时期。康熙帝多次派大臣视察浑河(永定河)水势,亲自视察河道。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任命直隶总督于成龙实施治河工程,并制定了三条治河方略。第一,“疏浚河道筑堤,水梁一流”。即筑坝疏浚河道,让桀骜不驯的浑河受到前所未有的约束。从卢沟桥下往南到固安县北的十里铺(今大兴区十里铺),向东转向大海。二是“借水攻沙”。即筑堤束水,加快河水流动,水流冲沙冲淤。三是“借、刷”。将堵住良乡县城南部的_牛河,在_牛河和永定河之间挖一条导流河,将清澈的_牛河引入永定河。康熙治河策略大获成功,此后40年没有发生大洪水。看着眼前驯服的河流,康熙皇帝欣然将其命名为“永定”。从此,无定河改名为永定河。
新中国太子村与太子苹果种植园之间的永定河瀑布建成后,按照《永定河流域治理规划草案提纲》的要求,在上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洪水被拦蓄在中游;修建了水库;治理了下游的河流,加固了堤防。其中,最重要的河道整治工程是官厅水库的建设。1954年5月5日,官厅水库建成。此后,上游多次洪水被拦蓄于水库,彻底根治了永定河洪水。
底蕴深厚,永定河文化璀璨夺目。
永定河的荆溪峡长约102公里。这条流淌在群山之间的古老河流,不仅创造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孕育了灿烂的永定河文化。在位于门头沟区门头沟路8号沙滩三角地带的永定河文化博物馆,我被耀眼的永定河文化深深吸引。
京西的煤早在辽代就被开采利用,用石灰石做建材烧石灰的历史也相当悠久,一黑一白,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石春生产的石材是明代宫廷建筑的御用材料,龙泉坞的辽瓷是辽代官窑瓷器的代表,琉璃渠的釉料产品是清朝皇室专用。此外,金代后宫嫔妃的化妆品,如斋堂的画眉石,与端砚、歙砚齐名的潭柘砚等,都是京西独有的国宝。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局部小气候也为北京西部永定河流域的果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陵水的核桃、白宇的甜杏仁、龙泉的甜杏、龙家庄的大柿子、东山的京白梨、勾践村的玫瑰花都很有名。他们都是皇宫的贡品。
在苹果花盛开的季节,我曾经去过享有“京西第一苹果村”美誉的盐池镇太子墓村。一位在果园工作的果农告诉我,永定河沿岸的碳酸盐褐土非常适合苹果树的生长。另外,山高气爽,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水果糖分的积累。所以苹果王子不仅大而且均匀,而且脆甜可口。90年代初引进日本富士、美国蛇果等国际名优品种,品质进一步优化。苹果王子曾被指定为国宴专用品。每到收获季节,200万斤苹果很快被订购一空,尽管价格是城市市场的两三倍,仍然供不应求。
关于太子苹果的来历,果农告诉我,明朝永乐年间,太子游历西山,沿着京西古道爬山。当他经过一个村庄时,他停下来
109国道旁,四根圆木的年轮上刻着“王子墓村”四个大字,而圆木西端巨大的苹果造型用**斜体写着“红苹果滨水休闲长廊”。它以109国道为界,北面是农舍,南面是永定河,著名的王子苹果产于海滩和山坡上的苹果种植园。说王子墓村是利用苹果王子的品牌效应和优越的山水自然条件,整合旅游资源,发展观光农业,无疑是有长远眼光的。
一方水土支撑着一方百姓,一方文化。历史上,北京西部的永定河流域曾有四个宗教信仰中心,。潭柘寺是北京最古老、最大的佛教寺庙,曾是林佶佛教的中心,拥有中国最大佛坛的戒台寺是法家思想的中心,金元时期最大的皇家寺庙是曹洞宗禅宗的中心,妙峰山的娘娘庙是集民间神、佛、道、儒为一体的民间宗教信仰中心。此外,北京西部的永定河流域还有100多座寺庙。
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北京西部的永定河流域文物古迹丰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沿河城、斋堂城、古长城、_望塔、古道、关城等军事要塞至今犹存。三家店古商业街、八景灵水村、清代民居仙堤下等著名古文化村基本保存完好。新石器时代的东湖林人遗址、辽代壁画墓、明代定国陵园、清代的几座王业墓、民国名人周子琪墓、京剧大师谭鑫培墓等,是京西墓葬文化的典型代表。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北京还有一些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王萍河北村的东魏武定石刻是仅存的东魏遗迹,仅存在了17年。它们也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摩崖刻字;戒台寺后洞群是北京最大的石窟寺群;诗佛村的摩崖造像是北京最大、保存最好的。此外,北京还有十余座几乎绝迹的过街塔,仅存过街塔和水塔。
淳朴的乡风民艺,为永定河文化增添了一抹亮色。世代相传的山梆子戏、北派皮影戏、保留传统剧目和表演风格的文昌道经社、中巡社、太平鼓社、石硕社、大鼓社、五虎少林社、高跷社、秧歌社,深受山民喜爱。
在前军台村村委会,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这里的古乐与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雅乐是一脉相承的,已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岭南麓的千军台和庄户是两个相邻的小山村,现在都属于一个——千军台的社区。这里有一个既定的规则。结婚的女儿和在外谋生的人可以不回家过春节,但必须在正月十五和十六回老家参加体育活动。当时的国营煤矿也很尊重这个习俗,每年赶集的时候,前军台和庄户的矿工都放假。两个小山村的300多个家庭,家家户户都参加了集市的活动,以此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对故土的眷恋。
前台、庄户村共有19面旗,每面旗代表一尊佛。旗帜色彩鲜艳,但庄严肃穆。各种颜色搭配在一起,简洁和谐,体现了民众的传统审美观念。作为中国古代道教文化的产物,“会”活动不仅一开始就保持着原始状态,而且随着历史进程不断丰富和发展。如矿的出现就是西方煤矿业的历史见证
由打击乐和管乐组成的音乐,既有音乐社的专属音乐,也有婚丧嫁娶时经常演奏的音乐。这个交易会有多长时间了?听听那些音乐。作为京西民间文化的结晶,浔会凝聚着京西人民对生命的热爱和不屈不挠的生存智慧。
古老的赞旗在永定河沿岸代代相传,赞生计不绝。
1、北京的母亲河流永定河是流入渤海的。
2、永定河,古称治水、水、桑干河、卢沟、浑河、无定河。是海河流域七大水系之一。流经内蒙古、山西、河北三省区、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共43个县市,于屈家店与北运河汇合,部分洪水由北运河入海河,大部分洪水经永定新河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北塘镇入渤海。河流全长747公里,河道平均比降285‰。全流域面积47万平方公里。
3、永定河上游流经黄土高原,河水含沙量大,因此有“小黄河”“浑河”之称。下游河道因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而且迁徙不定,故旧称“无定河”。1950~1960年代,先后在上游修建了册田、友谊、官厅三座大型水库(总库容2966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43402平方公里,下游设置了永定河泛区、三角淀以蓄洪滞洪,开挖永定新河入海河道,基本解决了洪涝问题。
4、1970以后,由于气候及上游截流,官厅以下经常处于干涸状态,2019年始,开始实施生态补水,从山西省自黄河跨流域调水补充永定河水源。
我从网上找到的,真长知识。
在用上自来水之前,北京人喝哪里的水?答案是井水。
北京城区曾有1258眼水井,好多胡同都是以水井命名的:甘井、湿井、苦水井——解放前,老北京光以井命名的胡同就有80多条。
胡同在蒙语里是“水井”的意思。元朝时,统治者建设元大都仍保留着草原游牧民族择水而居的习惯,在没水的地方就打井。那时,北京地下水位比较高,挖几米就能见水。蒙古族从游居变为定居,一座座四合院之间就形成了一条条胡同。北京地势西高东低,为防止洪水,胡同东西向比南北向的多。还有些胡同是斜向的:杨梅竹斜街、李铁拐斜街、樱桃斜街、棕树斜街、烟袋斜街,历史上都是旧河道。
清朝末期,为了故宫的消防用水,人们先在孙河修建地表供水站,用人力拉水送到城里,以后逐渐在东城有了少量供水管网。1942年北京大旱,孙河地表水厂停办。
随后,北京逐渐从喝井水过渡到使用自来水。而自来水肯定不像其名字——水龙头一开,水就源源不断。
解放后,北京逐渐从消费型城市变为生产型城市,重点发展了冶金、化工、电力、炼焦、水泥、机械等高耗能、高耗水的重工业,在上世纪80年代一度成为中国北方重工业城市之重,超过了沈阳、太原和天津。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地下水源日渐减少,北京不得不把密云水库作为城市饮用水源,每天向城市供水117万吨。
在地表水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北京城市用水不得不靠超采地下水来维系——北京的地下水可开采量为年平均25亿立方米,然而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每年开采28亿至29亿立方米。北京累计超采50亿立方米地下水,形成了以规划市区东部为中心的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地下水超采引起湖泊萎缩、湿地减少、水质恶化、一些大泉逐渐消失、林木枯萎死亡、地面下沉、市政设施被破坏。
更糟糕的是,工业的盲目发展又给北京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治理。水资源消耗和水污染之间陷入恶性循环。
随着五大水系来水的减少和水流流速的降低,一部分水流在北京城区逗留的时间加长,被城市垃圾污染的机会也增多。加上气候和城市热岛效应导致水温升高,掉落河中的动物尸体和枯枝落叶更易腐败,污染严重的水体发黑发臭。水中的有机物超出河道自净能力,水体容易富营养化,藻类严重滋生。现在,北京许多水体表面呈深绿色,藻类过度生长。2007年春夏,王建等人在“城市乐水行”活动中目睹很多企业造成的污染——燕山石化往牛玉口水库排放污水,石景山电厂、高井电厂给永定河带来粉煤灰污染。
“其实,城市水系不只是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它还能参与微循环、调控城市气候。过去,北京城中河道、湖泊、坑塘占的面积较大,而街道和建筑占的面积较小,这使城市气候能良性循环。以前,我们炎炎夏日坐在绿荫下和水旁边感到清爽宜人,是因为水蒸发带走了热量。发达的水系就像一部大空调,自动调节着城市的温度和湿度。”王建说。
“北京城建筑和道路面积扩展了几十倍,河道和湖泊被填埋、遮盖。沥青路面和水泥建筑堵塞了地面上原有的许多微孔,使浅层地表水无法参与微循环,无论烈日把固化的地表晒得多烫,水分也不能蒸发带走热量。三伏天中午,天安门广场的地表温度超过60摄氏度,相当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温度。”
“北京一直很少考虑生态用水的问题。缺少必要的生态用水,容易引起城市热岛效应、土地干旱化、河床干枯、地下水位下降、林木枯萎和沙尘暴肆虐。”王建说,相关显示,北京大片坑塘干枯;官厅水库干枯,周边土地沙化严重;房山区葫芦垡村的永定河河道内甚至建起了高尔夫球场;2007年3月,人们在干涸的昆明湖里放风筝。
建水库初衷难实现
王建认为北京不同年代为解决水问题采取的措施,“可谓绞尽了脑汁”。
“上世纪50年代,修建官厅、十三陵、密云水库;60年代,开挖京密引水渠;70年代,打了4万眼机井;80年代,压缩200万亩农田灌溉面积;90年代,调整产业结构,开采战备水源;今天,北京附近再也找不到足够的清洁水源,只能耗巨资进行南水北调。这不能不令我们警醒。”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兴起修水库的浪潮,至90年代,已建水库8万多座。从1954年起,北京周边先后建成了官厅、密云、怀柔、海子4座水库,总库容为93亿立方米,80~90年代建成了田村水厂、怀柔水源九厂、密云水源十厂等,以此弥补城市供水的不足,但是进入80年代后期,降水量严重衰减,再加上上游层层拦截,导致地表水供水不足。
水库一般都建在河流的上游或中游,修建初衷是洪水季节拦截洪水,枯水季节补给河水。水专家王同祯指出,这只是一厢情愿,水库一旦建成,就有了自己的利益和要求,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异化为下游公共利益的对立面,水库不代表流域的利益,只代表水库拥有者的利益。枯水期水库不会放水接济干渴的下游河流,而是为了蓄水发电,拦截本已少得可怜的河水,造成下游断流无水。“整个华北平原历史上河流纵横、湖泊星布,如今有河皆干、湖泊无影,已经由中国的外流区变成了如新疆一样的内流区。其原因就是我们在燕山、太行山区,在那些流向华北平原的河流的上游修建了数不清的水库,这些水库起到的作用,无非是把下游华北平原优良的水环境以及应在华北平原产生的效益挪到了上游而已。”
“不久前,河南林县红旗渠精神大型展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观者如潮。修建红旗渠的精神无疑是伟大的,但红旗渠浇灌了几十万亩农田的效益却是以漳河水的断流以及下游古城沧州一带无水、百姓吃深采的地下水导致氟中毒为代价的,孰得孰失?也许终有一天,我们需要拆除一些水库来恢复华北平原的水环境,让那些生活在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卫河、马颖河、漳河、南运河等60多条河附近却从没见过河水的人们,看到祖先世世代代厮守的河流曾经怎样碧波荡漾,怎样欢腾地奔向海洋。”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曾出版《水乡北京》一书的王同祯说。
密云水库:3种发展模式都威胁北京水安全
密云水库1960年建成,当时其功能是以防洪、发电、农业灌溉、水产养殖和城市供水为主,流域面积15788平方公里,水库最大蓄水量为437亿立方米,平均年径流量119亿立方米。
很难想象,密云水库这个水源水库竟然一度成为大型旅游基地。由于密云库区人口密度较高,土地资源有限,山地农业、林业资源开发潜力不大,工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于是,人们想发展旅游业。1981年6月,一家权威报纸发表建议把密云水库办成“千人住,万人游”的旅游基地的内参文章。水库管理处和几家单位建设了度假村,很快,密云水库星期天游人的数量迅速突破了万人次大关。
这使密云水库的水质发生了变化:长期受面源污染影响,总磷、总氮有逐年增加趋势,水质已由多年贫营养型演变为中营养型,对水库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成潜在威胁。目前,密云水库水环境处于准可持续发展状态。这是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对密云水库1991年~2001年的11年监测分析结果。
“大规模旅游不但会对水库造成严重污染,游艇洗舱废水、各种宾馆饭店培训中心洗浴污水、游客的垃圾粪便、野炊残羹剩饭等随暴雨径流进入密云水库,污染水体;水上活动可将大肠杆菌、X体、螺旋体等病原菌带入水体,对密云水库将来作为饮用水源造成严重威胁。”
值得庆幸的是,“北京市政府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成立了水源保护机构,在水库周围划分了一级、二级、三级水源保护区,并制定了《密云水库水源保护条例》,作出了禁止在密云水库地区开展大规模旅游活动的决定,拆除了度假村,取缔商业饮食网点,禁止未经批准的机动船下水,并实行汛期封路、封坝制度。”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停止发展旅游业之后,人们又将脑筋放到了铁矿开发上。
密云水库周边有大量的铁矿资源,勘探发现水库下面是一个储量达1亿立方米的大铁矿。一时间,县里开矿、村里开矿、农民自己也开矿。村村开山炸石,户户采矿选矿,把岩石上的灌丛破坏殆尽,土壤被剥离,水土流失到处可见。“密云是石质山区,土层很薄,一些树木是1960年建水库时种的,许多陡峭的岩体生长着成片的自然灌丛,遮挡着裸露的灰岩,水库才呈现出山清水秀的景色。可悲的是,打眼放炮开山炸石,一瞬间就可以让它面目全非。据中科院山地灾害研究所的研究,在纯自然状态下,灰岩植被破坏后,岩石变为1公分厚的土壤需1万年,从这些土壤中长出灌丛要1000年。”
密云铁矿品位低(7%),开采过程产生的废石量非常大,巨量的废石堆入山谷,在暴雨洪水作用下,时刻潜伏着泥石流的危机;特别是选矿之后的尾矿库未按工程规范进行堆沙,形成一个个人工矿砂湖,给密云水库生态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上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的铁矿采选等行业,不断向河道排入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和污水,使得密云水库上游水质呈明显下降趋势:潮河戴营断面铁离子浓度常年超过V类标准。造成河道淤积、水体水质恶化。“我们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在《密云铁矿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中这样下结论:密云开矿不仅破坏生态,还造成河道阻塞、水库淤积,矿区内有害元素带入地表,对水库产生有害影响,所造成的继发性生态破坏是长期的和难以控制的。严格限制铁矿开采规模,禁止铁矿自采与群采,严格执行铁矿开发的复垦规定,环保部门应制定严格措施并严格监督管理,防止铁矿开发大量占用土地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河道堵塞、水库淤积以及泥石流等生态灾害发生。”王建说。
在政府下令停止铁矿采选后,人们又开始在密云水库用网箱养鱼。“开始时,在走马庄一带库区只有003公顷网箱,没几年的工夫,规模已高达45公顷,网箱养鱼在密云水库迅速发展起来。”
看起来,网箱养鱼比旅游业和采矿业更环保。其实不然,“结果大大出乎意料。根据我们对密云水库网箱养鱼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养鱼时投入水中的大量饵料、鱼类排入水体的粪便,会对水体造成极为严重的有机污染,其污染程度相当于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向水库排污。”王建此时参加了密云水库网箱养鱼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我们算了笔经济账:养鱼成本高于养鱼收益,年总收益仅为400万元,养鱼个人每年承担的养鱼成本高达6908万元,而国家每年承担的环境成本为4216万元,自然资源耗竭成本为每年300万元,环境代价巨大。密云水库周边开发,一年可以创造15亿元经济收益。而它作为水质符合饮用标准的水体,1立方米水价值1元,30亿方水就是30个亿。”王建指出,密云水库开发和保护的经济账很明了,相继对旅游业、采矿业和网箱养鱼举“红牌”是明智之举。
官厅水库:这盆水“起起伏伏”
官厅水库作为北京饮用水源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其修建之初,功能定位是防洪、兴利,只有门头沟几十万人一直饮用官厅水。但随着北京城区地下水开采过量,上世纪80年代,官厅水库成了北京的地面饮用水源地,与密云水库并称北京“两盆水”。
其中,在官厅水库上游发生的沙城农药厂污染事件,拉开了中国环保事业的序幕。
沙城农药厂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文革”前,向国外购买滴滴涕,但当时发达国家已经限制生产,为此中国化工部从国外购买全套设备,1968年在官厅水库畔建起此厂。不止化工,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官厅流域上游兴建了化肥、造纸、制药、纺织、皮毛、橡胶、机械、冶金、炼焦、有色金属、采矿等大量工业企业。
1972年春,怀来、大同一带的群众因吃了官厅水库有异味的鱼,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当时的时代背景很特殊,甚至有人以为是阶级敌人搞破坏,问题很严重。”面对十年动乱和左倾思想的干扰,周总理亲自过问,最后国务院作出批示,由万里任组长的官厅水库水源保护领导小组迅速成立,对官厅水库上游的污染源、入库河系、污水灌溉和库区水质、底泥、水生生物的污染状况以及污染物与人体的健康对应关系等等,进行了综合调查和实验研究。王建当时是这个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人员。
原国家计委、原国家建委向国务院作出《关于官厅水库污染情况和解决意见的报告》,报告称,“经化验,证明水质已受污染,并有急剧增加的趋势,水库盛产的小白鱼、胖头鱼,体内滴滴涕含量每公斤达两毫克(日本规定不得超过011毫克)。今春从水库收购的4万斤鱼,不敢出售”。“官厅水库水质恶化是由于水库上游受到沙城、宣化等地工业废水的严重污染。官厅流域污染较重的企业有242个,排放最严重的77个;年排废水12亿立方米,约占水库多年来水量的83%;其中,年排有毒废水6400万立方米,占总废水量的一半;污染最重的是宣化,其次是大同、张家口市和下花园。”
从1973年开始,国家对官厅水库上游的污染企业,按其规模、性质分别确定了相应的治理方案。为此,国家和有关部委拨出专款近3000万元投入官厅治理,对沙城农药厂等所有污染源展开了治污攻坚行动。
王建介绍说:“从1971年至1983年,官厅流域经济迅速增长,但水环境质量没有相应恶化,属于轻度污染。1984年以后,由于管理体制原因,官厅水系水源保护领导小组名存实亡:环境管理日益削弱,连每年7万元的日常办公经费都成问题,工作用车也被挪用,大部分管理人员开始陆续调离。流域内各省市自治区各自为政,官厅流域重污染的企业上了一个又一个——造纸厂、制革厂、酿酒厂、水泥厂、化肥厂、炼铁矿、小金矿,污染越来越多。一条条污染带直奔洋河、桑干河、妫水河,有机污染日趋严重,甚至造成官厅水库出现富营养化。真是载不动几多愁,一条脏水向东流。”
“官厅水库水量锐减,水质恶化。2001年径流量为78亿立方米,入库水量锐减,出库12亿立方米,相应库容为261亿立方米;水体水质多为V类,全流域水环境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是高锰酸盐、氨氮等。主要入库河流水质为IV~V类。”
1997年,因北京部分市民发现来自官厅水库的水有异味,官厅被迫退出首都饮用水源。此后,该水库仅用于工业、农业灌溉和城市河湖补水。
近年来,首都饮用水再度告急,官厅水库及其周边的全面治理再次提到重要议事日程,重新启用官厅水库作为北京第二大饮用水源地已是势在必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