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对日本来说是意义重大的一年。明仁天皇在位30年后退位,平成时代结束。由东京大学教授吉见俊哉和其他9位学者合著的《平成史讲义》严厉地将平成史定义为“失败史”,类似于“第二次失败”。然而,平成时代与漫长动荡的昭和时代相比,总体上是和平稳定的。然而,日本人在这30年经历的社会动荡并不罕见。经济衰退、邪教事件、自然灾害频发、核泄漏引发的环境危机,以及儿童、未婚、老年等问题,都引起了人们的精神恐慌和不安。日本人需要精神安慰和人文关怀。在这个背景下,治愈文化就产生了。
时代与现代消费社会共同行动的结果,最初是在宗教或医学层面上治疗疼痛的概念,后来扩展到心理创伤的恢复、压力的释放和疲劳的消除。文化是时代的鲜明反映,疗伤文化也不例外。1989年,即平成年,日本正处于泡沫经济的顶峰。那一年,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出版了一本书《日本可以说不》,右翼政治家石原慎太郎主张美国的崩溃。然而,随着泡沫经济的破裂,这种“日本梦”很快就破灭了。日本人对矿石做出反应,股市、楼市都崩盘了。
1995年1月17日,关西地区发生73级阪神大地震,6400多人遇难。几个月后,奥姆真理教地铁发生了更严重的沙林毒气袭击。随后发生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使日本人感到世界末日般的绝望。据说当年日本流行的是《诺查丹玛斯的世界末日预言》和《自杀手册全集》,该书销量达数百万册。摆脱心理负担,消除心理阴影成为当时日本人民的集体诉求。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一些企业就利用了人们缓解压力的需求,开始提供“治愈性”产品。例如,资生堂已经推出了一个声称能舒缓和放松的化妆品系列。Kyphi是一种古埃及香料的名字,具有舒缓和催眠的特性。通过电视广告、报刊杂志的宣传,“治病”行为的医学色彩被大大稀释。
日本人确实需要治愈,而治愈的文化是势不可挡的。1999年,“治愈”荣登“新语流行语大赏”榜首也就不足为奇了。2008年,权威的普通话百科全书《广辞苑》第六版将“治愈”一词收录为“具有舒缓情绪效果或气氛的事物”,这表明该词已在日本社会得到广泛接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