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绎字世诚,小字七符,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个儿子。生于天监七年(公元508年)八月,6岁时封湘东郡王。曾一度离京做宁远将军、会稽太守,后入都为侍中、宣威将军。普通七年(公元526年),年仅18岁的萧绎持节都督荆、湘、郢、益、宁、南梁六州诸军事兼荆州刺史。太清元年(公元547年)又任九州军事都督、镇西将军兼江州刺史。其长兄萧统逝世,梁武帝立其三兄萧纲为太子时,萧绎心怀不满,遂有异心。
一、勤王建康内讧家国萧绎自幼聪悟俊朗,5岁时即能口诵《曲礼》,观者无不惊叹。成人后更是博览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萧绎虽然才华横溢,但作为皇子,为争权夺利,对其兄长们友悌谦恭的感情几乎可以说一点也没有,所有的只是冷漠和敌视。大清元年(公元547年)春天,萧绎五兄庐陵王萧续在荆州任上因病而死。以前,因萧续曾向梁武帝报告过萧绎的过失,萧绎即与他断绝音信。现在萧绎听说萧续病死,且闻诏命让他代萧续为荆州刺史,竟高兴得又蹦又跳,以致将木底鞋折坏。
侯景乱起,荆州刺史湘东王萧绎移檄湘州刺史河东王等诸王发兵勤王。为了表示积极主动,萧绎亲自督率3万大军由江陵向东进发。然而到了武城,却顿兵不前,坐怀观望。十二月,萧绎得到各路援军已到建康的消息,才令世子方等率步骑一万、竟陵太守王僧辩率舟师一万分两路入援建康。
萧绎入援时,信州刺史桂阳王萧V(萧绎伯父萧懿的儿子)出兵西峡口,入江陵城等待消息。及至援军还镇敕命传来,萧V想等萧绎回来商议后再回信州。谁知这一滞留,竟惹出一场萧氏内讧。原来梁武帝令湘州刺史张缵去代岳阳王萧为雍州刺史,而以河东王萧誉为湘州刺史。张缵为人恃才傲物,又见接替自己的萧誉年少,故礼节上不太郑重,遭萧誉嫉恨,他怕萧誉报复,想去雍州赴任,又怕萧不肯让印,左右无奈,决定去江陵投靠湘东王萧绎。为了报复萧誉、萧,给萧绎写了一封密信,内称河东王萧誉要进攻江陵,岳阳王萧也与他同谋。萧绎见信,将信将疑。不久,又有裨将朱荣遣人报告,说是桂阳王萧V留在江陵,准备与河东、岳阳二王里应外合。萧绎闻言大惊,令将十几万石米粮凿船沉入水中,然后匆匆赶回江陵,不分青红皂白,便将萧V杀掉。
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六月,萧绎自称奉有密诏,召集诸王兴兵讨侯景。河东王萧誉闻信大怒,说:大家都是刺史,我为什么要隶属于他?萧绎接连3次遣使催促,萧誉坚决不听召唤。萧绎便遣世子方等率兵2万讨伐萧誉。结果方等战死。
萧绎又命竟陵太守王僧辩与信州刺史鲍泉立即攻打湘州。王僧辩以部下尚未集结为由,与鲍泉至江陵请示缓期进军。萧绎怀疑僧辩有观望之心,手按利剑向僧辩砍去,正中他的左大腿。王僧辩当场昏厥,苏醒后被送入监牢。僧辩的母亲流涕谢罪,自称教子无方,萧绎才消了气,以良药为僧辩治伤。鲍泉见这种阵势,不敢多言,独自带兵讨伐湘州。
河东王萧誉听说鲍泉前来,急忙遣使向岳阳王萧求援。萧留谘仪参军蔡大宝守襄阳,自率2万多人马进讨江陵,目的是逼鲍泉回军。萧绎因此非常害怕,命人去监狱向王僧辩询问退敌计策,僧辩条陈方略,萧绎极为赞赏,遂释放僧辩,令为城中都督,负责护城事宜,不久,萧抵达江陵城下,作十三营围攻城池,不巧天降大雨,平地水深4尺,围城将士因此士气大减。这时萧绎又暗地交结老友新兴太守杜山则,共同图谋萧。杜山则的哥哥杜岸用五百骑兵袭击襄阳。萧闻听此消息,连夜赶回襄阳。
江陵解围,湘东王萧绎松了口气。因鲍泉带兵久攻湘州不克,萧绎又任命王僧辩为都督,令舍人罗重欢同去助战。岳阳王萧因前次战败,恐势单力薄不能自存,便向西魏求援,表示愿作附庸。西魏丞相宇文泰答书允许,萧便派正妃王氏和世子萧寮入西魏为质,请求出师。字文泰命开府仪同三司杨忠都督三荆十五州军事,负责南征事宜。杨忠进展顺利,出师不久即尽有淮南、江东之地。
大宝元年(公元550年)二月,杨忠乘胜至石城,打算进逼江陵。萧绎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舍人庾恪主动请求劝杨忠退兵,萧绎忙令他赴敌营联络。庾恪见了杨忠,说道:萧伐叔,于义不符,贵国却出兵帮助。这怎么能使天下归心?杨忠答道:我军是来征讨不服,并非帮助萧。如果湘东王愿意表示归顺,我便可立即还兵。萧绎乃送儿子方略为人质,卑辞求和,请作西魏附庸。杨忠与萧绎结盟而还。
萧绎处理好与西魏关系,便专心攻打萧誉,萧誉急向邵陵王萧纶求援。萧纶想救萧誉,又怕兵粮不足,便写一封信给湘东王萧绎,力劝萧绎罢兵。萧绎接信后回了一信,反复声明萧誉罪大恶极,已经不可赦免。并表示平定了萧誉,就去征讨侯景。
这年四月,王僧辩猛攻长沙,河东王萧誉部将慕容华引僧辩入城,捉住萧誉。萧誉当即被斩杀,然后将头颅送往江陵。萧绎令来人带回长沙与身同葬,进王僧辩为左卫将军,镇西长吏。
萧绎灭掉了侄子萧誉之后,才正式为梁武帝举丧。为了表明孝思,特地令工匠用檀木刻成武帝像,置于百福殿,遇事必先在像前祈祷,然后才决定实施。又因当时皇帝萧纲受制于侯景,不肯奉大宝年号,仍沿称太清四年。举丧过后,萧绎移檄远近,宣布大举讨伐侯景。这时,只有荆、益二州力量较为雄厚,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派世子园照率兵3万,受湘东王萧绎指挥。园照军至巴水,萧绎怕他建功立业,尾大不掉,特授为信州刺史,令屯白帝城,不许东来。六月,萧绎授陈霸先为豫州刺史,领豫章内史。七月,萧绎又任命王琳为宣州刺史。
在萧绎整治武备的同时,邵陵王萧纶也大修铠杖,宣称将要讨伐侯景。萧绎怕他因此强盛,不利于自己,便于八月遣左卫将军王僧辩等率舟师东进江、郢二州,扬言抵拒任约,并声称迎邵陵王还江陵,授给他湘州之地。王僧辩军至鹦鹉州,郢州司马刘龙虎等暗中送人质于王僧辩。萧纶闻知此事,即遣儿子威正侯萧石质率兵攻刘龙虎。龙虎败逃,降于王僧辩。部下将士争请出战,萧纶一概不许,与萧预从仓门登舟北上,王僧辩因此入据郢州。萧绎见报大喜,升南平王萧恪为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以世子方诸为郢州刺史。王僧辩为领军将军。
萧纶与左右近臣轻舟奔武昌涧饮寺,僧人法馨将萧纶藏于岩穴之下。萧纶长史韦质等人听说萧纶住处,迎他出来作为号召,有流民九千人归附,屯于齐昌。不久遣使向齐求和,齐封萧纶为梁王。这时任约进寇西阳、武昌,萧绎以庐陵王萧应与部将又盛率兵抗拒。萧纶驻扎于距西阳(今湖北黄冈)80里的马棚,任约派200铁骑袭击,萧纶没有防备,单身策马落荒而逃。其时萧绎也已与齐勾连,故齐人观望,不助萧纶。萧纶行至汝南,魏汝南城主李素是他的旧吏,所以开城门迎萧纶进去。任约因此据有西阳、武昌。
大宝元年(公元550年)十一月,武陵王萧纪率诸军发于成都,萧绎派人送信给萧纪,表示各安境界,书信恒通;萧纪接信,不再考虑东进。过了几天,南平王萧恪率文臣武将拜表推绎为相国,总百揆,萧绎不许。大宝二年(公元551年)三月,齐授萧绎为梁相国,建梁台,总百揆,承制。这时,萧纶已在汝南战死,萧绎对手去了二人,萧氏内讧至此告一段落。
二、讨伐侯景数劝称帝太宝二年(公元551年)四月,湘东王萧绎以王僧辩为大都督,率巴州刺史淳于星、定州刺史杜龛、宜州刺史王琳、彬州刺史裴之模共击侯景。僧辩大军至巴陵,却闻郢州失陷,乃飞报萧绎。萧绎闻郢州失守,写信给王僧辩说:贼既然攻下郢州,必将沿长江西下,你不必远行进击,但守住巴陵,以逸待劳,定可获胜。为确保巴陵无虞,萧绎又命罗州刺史徐嗣微、武州刺史杜山则,自武陵引兵援助僧辩。
侯景命丁和领兵五千守大本营,以宋子仙率军1万为前驱,直指巴陵,又以任约带兵远征江陵,侯景自率大军水陆继进。在侯景强大攻势下,沿江城防大都望风请降。王僧辩在巴陵令将士偃旗息鼓,安若无人。不久,侯景渡江,督率士卒攻城,凶猛异常。这时只听城中呐喊,尖石如雨点般飞下,打死打伤士卒无数,侯景只好退却。王僧辩又遣轻骑出敌,10余次皆胜。侯景亲于城下身披甲胄作战,僧辩却在城上奏乐乘舆巡城。侯景不禁叹服其勇。
岳阳王萧听说侯景已克郢州,立即遣蔡大宝领兵1万进据武宁,并遣使至江陵,说是来援湘东。众将都认为萧绎应答以侯景已破,无须来援,让蔡大宝回去。萧绎说:现在让其退军,等于是促他速进呀!即令人传语蔡大宝说:岳阳接连来信请和,说是不相侵犯,为什么你忽然占据武宁?如果决计一战,我当遣天门太守胡僧佑率精甲铁骑25000人驻扎水,待时进军。萧闻报,立即召蔡大宝还师。
萧绎退却萧,又令晋州刺史萧惠正率兵援助王僧辩,惠正自己缺谋少略,不堪大任,推辞并举荐胡僧v代替。这时,胡僧v正因忤旨之罪入狱,萧绎即下令释放,任他为武猛将军,令赴援巴陵。僧v领兵至湘浦,闻报前面有任约,即避道西。任约以为僧v畏己,驱众急追至芋口,僧v悄悄引任约兵至赤沙亭时,正巧有信州刺史陆法和引兵来会。两人设伏等待任约。任约自恃其勇,驰驱而来,胡陆两支伏兵猛然冲击,将任约紧围在中心,活捉了去,送往江陵。侯景昼夜攻巴陵不下,军中粮食已尽,又加疾疫流行,士气已经大降。闻听任约兵败,大惊失色,连夜焚营逃遁,临走留宋子仙守郢城,别将支化仁守鲁山,以丁和为郢州刺史,协助防守事宜。
萧绎以王僧辩为征东将军、尚书令,胡僧v等也都晋职加爵,使引兵东下。陆法和送任约至江陵,请求归还本镇,并对萧绎说:侯景已是瓮中之鳖,不久即可平定。但蜀贼(武陵王萧纪)将至,不可不防,请让我守险以待。萧绎认为法和的话很有道理,便遣法和屯驻峡口,防备萧纪。王僧辩至汉口,首战告捷,活捉支化仁送往江陵。第二日攻克郢州罗城,宋子仙退据金城,僧辩四面筑垒环攻。宋子仙困蹙不堪,表示愿献郢城,条件是让他活着回建康。王僧辩假意允许,命拨船百艘以示诚心。子仙信以为实,驾舟待发,后面杜龛率精兵千人急追而来。宋子仙且战且走,至白杨浦,被大将周铁虎截住,一阵厮杀,子仙与丁和战败被擒,送往江陵。萧绎从二人口中得知世子方诸和行事鲍泉已经死于郢州城破之时,怒不可遏,即令将二人斩首。
侯景回建康之后,自知时日不多,在王伟怂恿下,废去简文帝萧纲,奉立新主萧栋即位。东道行台刘神茂听说侯景败归且废去萧纲,即誓师反景,据住东阳,与江陵遥相呼应。王僧辩自郢城东下,与江州刺史陈霸先会师于巴丘,得霸先接济粮米30万石,军威大振。侯景见外面形势急迫,更想要赶紧尝尝做皇帝的滋味,于是逼萧栋禅位,自称汉帝,升坛受贺。将萧栋贬为淮阳王,幽禁监锢,改天正元年为太始元年。
侯景称帝以后,令中军都督李庆绪率兵攻打刘神茂。结果神茂连战连败,不得已乞求投降。李庆绪将神茂送至建康,被侯景用特制大锉碓,由足至头,寸寸锉碎。
天正二年(公元552年)春天,萧绎令王僧辩率军东讨侯景。此时陈霸先已经率甲士3万,舟船2000艘,由南江而出。王僧辩与他会师于白茅湾,两统帅筑坛歃血,共读盟文,流涕慷慨,全军为之士气大振。
不久,王僧辩命杜龛等入据台城,军士剽掠居民,百姓男女 ,号泣满道。当晚,军中失火,太极殿及宝器羽仪,尽皆焚烧无遗。王僧辩报捷江陵,奉表劝进,且迎都建康。这已是第三次劝进,萧绎复答缓议此事。
侯景率众逃跑,被鄱阳王萧范的旧将侯追上,一阵冲杀,仅余心腹数十人,乘飞舟欲东渡入海。侯景先前带有两个幼子,此时为逃命亦推入水中。侯景爱妾的哥哥羊d见侯景穷蹙无路,决计反叛,乃乘景白日睡觉之机,令舟夫转舵驶向京口。侯景醒来察觉询问,羊d即拔刀将侯景砍伤,又以长矛刺死,将尸首献于建康。僧辩枭景头颅,传往江陵,将尸身陈列市曹,百姓争食其肉,连侯景之妻溧阳公主亦参与争抢食肉,一会儿便骨肉皆尽。萧绎得侯景头,悬市3天,用漆烫过,藏于武库。然后按功行赏,以南平王萧恪为扬州刺史;进王僧辩为司徒、领卫将军,封长宁公;以陈霸先为征虏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长城县侯。侯景部将任约、谢答仁予以赦免。
至陈霸先与王僧辩班师,公卿百官又一次奉表劝进,萧绎乃准如所请,即位江陵。即位之日,萧绎竟不升正殿,只在偏殿中召集百官,草草行礼。
黄法抃,字仲昭,巴山新建人也。少劲捷有胆力,步行日三百里,距跃三丈。颇便书疏,闲明簿领,出入郡中,为乡闾所惮。侯景之乱,于乡里合徒众。太守贺诩下江州,法抃监知郡事。高祖将逾岭入援建业,李迁仕作梗中途,高祖命周文育屯于西昌,法抃遣兵助文育。时法抃出顿新淦县,景遣行台于庆至豫章,庆分兵来袭新淦,法抃拒战,败之。高祖亦遣文育进军讨庆,文育疑庆兵强,未敢进,法抃率众会之,因进克笙屯,俘获甚众。
梁元帝承制授超猛将军、交州刺史资,领新淦县令,封巴山县子,邑三百户。承圣三年,除明威将军、游骑将军,进爵为侯,邑五百户。贞阳侯僣位,除左骁骑将军。敬帝即位,改封新建县侯,邑如前。太平元年,割江州四郡置高州,以法抃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高州诸军事、信武将军、高州刺史,镇于巴山。萧勃遣欧阳頠攻法抃,法抃与战,破之。
永定二年,王琳遣李孝钦、樊猛、余孝顷攻周迪,且谋取法抃,法抃率兵援迪,擒孝顷等三将。进号宣毅将军,增邑并前一千户,给鼓吹一部。又以拒王琳功,授平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熊昙朗于金口反,害周文育,法抃共周迪讨平之,语在昙朗传。
世祖嗣位,进号安南将军。天嘉二年,周迪反,法抃率兵会都督吴明彻,讨迪于工塘。迪平,法抃功居多,征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南徐州诸军事、镇北大将军、南徐州刺史,仪同、鼓吹并如故。未拜,寻又改授都督江、吴二州诸军事、镇南大将军、江州刺史。六年,征为中卫大将军。废帝即位,进爵为公,给扶。光大元年,出为使持节、都督南徐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南徐州刺史。二年,徙为都督郢、巴、武三州诸军事、镇西将军、郢州刺史,持节如故。
太建元年,进号征西大将军。二年,征为侍中、中权大将军。四年,出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南豫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南豫州刺史。五年,大举北伐,都督吴明彻出秦郡,以法抃为都督,出历阳。齐遣其历阳王步骑五万来援,于小岘筑城。法抃遣左卫将军樊毅分兵于大岘御之,大破齐军,尽获人马器械。于是乃为拍车及步舰,竖拍以逼历阳。历阳人窘蹴乞降,法抃缓之,则又坚守,法抃怒,亲率士卒攻城,施拍加其楼堞。时又大雨,城崩,克之,尽诛戍卒。进兵合肥,望旗降款,法抃不令军士侵掠,躬自抚劳,而与之盟,并放还北。以功加侍中,改封义阳郡公,邑二千户。其年,迁都督合、霍二州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合州刺史,增邑五百户。七年,徙都督豫、建、光、朔、合、北徐六州诸军事、豫州刺史,镇寿阳,侍中、散骑常侍、持节、将军、仪同、鼓吹、扶并如故。八年十月,薨,时年五十九。赠侍中、中权大将军、司空,諡曰威。子玩嗣。
淳于量,字思明。其先济北人也,世居京师。父文成,仕梁为将帅,官至光烈将军、梁州刺史。量少善自居处,伟姿容,有干略,便弓马。梁元帝为荆州刺史,文成分量人马,令往事焉。起家湘东王国常侍,兼西中郎府中兵参军。累迁府佐、常兼中兵、直兵者十余载,兵甲士卒,盛于府中。
荆、雍之界,蛮左数反,山帅文道期积为边患,中兵王僧辩征之,频战不利,遣量助之。量至,与僧辩并力,大破道期,斩其酋长,俘虏万计。以功封广晋县男,邑三百户,授涪陵太守。历为新兴、武宁二郡太守。
侯景之乱,梁元帝凡遣五军入援京邑,量预其一。台城陷,量还荆州。元帝承制以量为假节、通直散骑常侍、都督巴州诸军事、信威将军、巴州刺史。侯景西上攻巴州,元帝使都督王僧辩入据巴陵。量与僧辩并力拒景,大败景军,擒其将任约。进攻郢州,获宋子仙。仍随僧辩克平侯景。承圣元年,以功授左卫将军,封谢沐县侯,邑五百户。寻出为持节、都督桂、定、东、西宁等四州诸军事、信威将军、安远护军、桂州刺史。
荆州陷,量保据桂州。王琳拥割湘、郢,累遣召量,量外虽与琳往来,而别遣使从间道归于高祖。高祖受禅,授持节、散骑常侍、平西大将军,给鼓吹一部,都督、刺史并如故。寻进号镇南将军。仍授都督、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祖嗣位,进号征南大将军。王琳平后,频请入朝,天嘉五年,征为中抚大将军,常侍、仪同、鼓吹并如故。量所部将帅,多恋本土,并欲逃入山谷,不愿入朝。世祖使湘州刺史华皎征衡州界黄洞,且以兵迎量。天康元年,至都,以在道淹留,为有司所奏,免仪同,余并如故。光大元年,给鼓吹一部。华皎构逆,以量为使持节、征南大将军、西讨大都督,总率大舰,自郢州樊浦拒之。皎平,并降周将长胡公拓跋定等。以功授侍中、中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封醴陵县公,增邑一千户。未拜,出为使持节、都督南徐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南徐州刺史,侍中、仪同、鼓吹并如故。
太建元年,进号征北大将军,给扶。三年,坐就江阴王萧季卿买梁陵中树,季卿坐免,量免侍中。寻复加侍中。五年,征为中护大将军,侍中、仪同、鼓吹、扶并如故。
吴明彻之西伐也,量赞成其事,遣第六子岑率所领从军。淮南克定,量改封始安郡公,增邑一千五百户。六年,出为使持节、都督郢、巴、南司、定四州诸军事、征西大将军、郢州刺史,侍中、仪同、鼓吹、扶并如故。七年,征为中军大将军、护军将军。九年,以公事免侍中。寻复加侍中。十年,吴明彻陷没,加量使持节、都督水陆诸军事,仍授散骑常侍、都督南北兖、谯三州诸军事、车骑将军、南兖州刺史,余并如故。十三年,加左光禄大夫,增邑五百户,余并如故。十四年四月薨,时年七十二。赠司空。
章昭达,字伯通,吴兴武康人也。祖道盖,齐广平太守。父法尚,梁扬州议曹从事。昭达性倜傥,轻财尚气。少时,尝遇相者,谓昭达曰:"卿容貌甚善,须小亏损,则当富贵。"梁大同中,昭达为东宫直后,因醉坠马,鬓角小伤,昭达喜之,相者曰:"未也。"及侯景之乱,昭达率募乡人援台城,为流矢所中,眇其一目,相者见之,曰:"卿相善矣,不久当贵。"
京城陷,昭达还乡里,与世祖游,因结君臣之分。侯景平,世祖为吴兴太守,昭达杖策来谒世祖。世祖见之大喜,因委以将帅,恩宠优渥,超于侪等。及高祖讨王僧辩,令世祖还长城招聚兵众,以备杜龛,频使昭达往京口,禀承计划。僧辩诛后,龛遣其将杜泰来攻长城,世祖拒之,命昭达总知城内兵事。及杜泰退走,因从世祖东进,军吴兴,以讨杜龛。龛平,又从世祖东讨张彪于会稽,克之。累功除明威将军、定州刺史。
是时留异拥据东阳,私署守宰,高祖患之,乃使昭达为长山县令,居其心腹。永定二年,除武康令。世祖嗣位,除员外散骑常侍。天嘉元年,追论长城之功,封欣乐县侯,邑一千户。寻随侯安都等拒王琳于栅口,战于芜湖,昭达乘平虏大舰,中流而进,先锋发拍中于贼舰。王琳平,昭达册勋第一。二年,除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郢、巴、武沅四州诸军事、智武将军、郢州刺史,增邑并前千五百户。寻进号平西将军。
周迪据临川反,诏令昭达便道征之。及迪败走,征为护军将军,给鼓吹一部,改封邵武县侯,增邑并前二千户,常侍如故。四年,陈宝应纳周迪,复共寇临川,又以昭达为都督讨迪。至东兴岭,而迪又退走。昭达仍逾岭,顿于建安,以讨陈宝应。宝应据建安、晋安二郡之界,水陆为栅,以拒官军。昭达与战不利,因据其上流,命军士伐木带枝叶为筏,施拍于其上,缀以大索,相次列营,夹于两岸。宝应数挑战,昭达按甲不动。俄而暴雨,江水大长,昭达放筏冲突宝应水栅,水栅尽破。又出兵攻其步军。方大合战,会世祖遣余孝顷出自海道。适至,因并力乘之,宝应大溃,遂克定闽中,尽擒留异、宝应等。以功授镇前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初,世祖尝梦昭达升于台铉,及旦,以梦告之。至是侍宴,世祖顾诏达曰:"卿忆梦不何以偿梦"昭达对曰:"当效犬马之用,以尽臣节,自余无以奉偿。"寻又出为使持节、都督江、郢、吴三州诸军事、镇南将军、江州刺史,常侍、仪同、鼓吹如故。
废帝即位,迁侍中、征南将军,改封邵陵郡公。华皎之反也,其移书文檄,并假以昭达为辞,又频遣使招之,昭达尽执其使,送于京师。皎平,进号征南大将军,增邑并前二千五百户。秩满,征为中抚大将军,侍中、仪同、鼓吹如故。高宗即位,进号车骑大将军,以还朝迟留,为有司所劾,降号车骑将军。
欧阳纥据有岭南反,诏昭达都督众军讨之。昭达倍道兼行,达于始兴。纥闻昭达奄至,恇扰不知所为,乃出顿洭口,多聚沙石,盛以竹笼,置于水栅之外,用遏舟舰。昭达居其上流,装造拍,以临贼栅。又令军人衔刀,潜行水中,以斫竹笼,笼篾皆解。因纵大舰随流突之,贼众大败,因而擒纥,送于京师,广州平。以功进车骑大将军,迁司空,余并如故。
太建二年,率师征萧岿于江陵。时萧岿与周军大蓄舟舰于青泥中,昭达分遣偏将钱道戢、程文季等,乘轻舟袭之,焚其舟舰。周兵又于峡下南岸筑垒,名曰安蜀城,于江上横引大索,编苇为桥,以度军粮。昭达乃命军士为长戟,施于楼船之上,仰割其索,索断粮绝,因纵兵以攻其城,降之。三年,遘疾,薨,时年五十四。赠大将军,增邑五百户,给班剑二十人。
昭达性严刻,每奉命出征,必昼夜倍道;然有所克捷,必推功将帅,厨膳饮食,并同于羣下,将士亦以此附之。每饮会,必盛设女伎杂乐,备尽羌胡之声,音律姿容,并一时之妙,虽临对寇敌,旗鼓相望,弗之废也。四年,配享世祖庙庭。
子大宝,袭封邵陵郡公,累官至散骑常侍、护军。出为丰州刺史,在州贪纵,百姓怨酷,后主以太仆卿李晕代之。至德三年四月,晕将到州,大宝乃袭杀晕,举兵反,遣其将杨通寇建安。建安内史吴慧觉据郡城拒之,通累攻不克。官军稍近,人情离异,大宝计穷,乃与通俱逃。台军主陈景详率兵追蹑大宝。大宝既入山,山路阴险,不复能行,通背负之,稍进。寻为追兵所及,生擒送都,于路死,传首枭于朱雀航,夷三族。
史臣曰:黄法抃、淳于量值梁末丧乱,刘、项未分,其有辩明暗见是非者盖鲜,二公达向背之理,位至鼎司,亦其智也。昭达与世祖乡壤惟旧,义等邓、萧,世祖纂历,委任隆重,至于战胜攻取,累平寇难,斯亦良臣良将,一代之吴、耿矣。
《陈书》 唐·姚思廉
陈霸先(503年—559年),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今浙江长兴)长城下若里人,汉太丘长陈之后,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
陈霸先出身低微,受萧映赏识,随任为广州府中直兵参军,不久出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通过平定侯景之乱,陈霸先渐渐控制了梁朝的政权,太平二年(557年)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大陈,改元永定,是为陈武帝。掌权后平叛之战主要有三:平王僧辩余部之战、平萧勃之战、平王琳之战。在位三年,于559年驾崩,葬万安陵,谥曰武皇帝,庙号高祖。养子陈`即位。
陈霸先生平简介早年经历
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出生,陈霸先幼时家境已贫寒,却好读兵书,同时打鱼练武,兴趣广泛。
陈霸先出身低微,本为乡间里司(就是村官),后到南京成为管油库的小官油库吏。之后又为新喻侯萧映(梁武帝侄子)传教。萧映很看重陈霸先,曾说:此人方将远大(未来前程远大之意)。
大约在梁大同六年(540年),萧映到广州任刺史,陈霸先随任为广州府中直兵参军,不久又出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
交州平叛
大同九年(541年),交州(治在今越南河内市东北约三十公里处)土豪李贲发起叛乱,赶跑了交州刺史萧咨。大同八年(542年)春,梁武帝遣将讨伐,林邑国(今越南南部)国王也从腹背袭击李贲。大同九年(543年)四月,李贲部将范修在九德(今越南荣市)大破林邑王,梁征讨诸军也不知所终。李贲控制了整个北越,就在梁大同十年(544年)正月仿梁朝制度,自称越帝。梁武帝又命新州(治在今广东新兴)刺史卢子雄、高州(治在今广东阳江旁)刺史孙谆鹚俪霰,并受坐镇广州的萧映和萧咨节制。
因战事不利,梁武帝误以为卢、孙二将交通李贲,敕令在广州赐死。卢子雄部下旧将周文育、杜僧明等人因此发动哗变,叛兵包围了广州城,陈霸先在高要闻报,率三千精兵,日夜兼程,火速救援,一战而解重围,周文育、杜僧明等叛将被擒。
梁大同十年(544年)冬,萧映在广州病亡。次年(545年),梁武帝下达诏命任陈霸先为交州司马,领武平(今越南永安附近)太守,随新任交州刺史杨日票前往交州讨伐李贲。陈霸先返回广州,召聚将士,备办军资。陈霸先与杨日票等征讨大军于十二月抵达交州。经过三年苦战,终于除掉了以李贲为首的地方分离势力,收复了交、爱、德、利、明等数州(约今北越全境)。太清二年(548年),加授督七郡诸军事。
讨灭侯景
梁太清二年(548年)八月东魏降将侯景举兵反梁,次年三月,攻破宫城,梁武帝病饿而亡,太子萧纲(503~551年)被侯景扶为皇帝。由于镇守广州的梁宗室曲江侯萧勃无意讨伐,陈霸先只好遣使往江陵,投到梁武帝第七子、湘东王萧绎(508~554年)帐下,受其节制。
大宝元年(550年)正月,陈霸先大军从始兴出发,抵达大庾岭,击败奉萧勃之命在南野(今江西南康以南约十五公里处)拦截的蔡路养,乘胜进驻南康。陈霸先被萧绎授为明威将军、交州刺史。此后近一年半时间,陈霸先与响应侯景的高州刺史李迁仕在南康一带展开了拉锯战,终于擒斩李迁仕,于大宝二年六月发兵南康,沿赣江北下。八月,陈霸先准备与萧绎部下都督王僧辩会师。由于陈霸先名声在王僧辩之上,故王僧辩心存畏忌。当时,王僧辩等西路各军正好缺粮,情势不妙,而陈霸先已贮有军粮五十万石,陈霸先以大局为重,迅速馈送三十万石给西军,这打消了王僧辩的顾忌,也在西路各军中赢得了威信。
陈霸先发兵南康时,梁国战局发生了转变,萧绎部下大将王僧辩、胡僧v、陆法和等,在巴陵(今湖南岳阳)、郢州(今湖北武汉)一带击败侯景主力,任约、宋子仙被擒,侯景从攻势转为守势。
大宝二年(551年)七月,侯景废梁简文帝萧纲,立梁豫章王萧栋为帝。十月杀萧钢,十一月又废萧栋自立为帝。三年(552年)正月,陈霸先南路征讨大军从豫章(今江西南昌)出发,这时已有甲士三万人,强弩五千张,舟舰二千艘,水陆俱下,另有前军五千由骁将杜僧明统领,已抵达湓口(鄱阳湖入长江口)。二月,王僧辩等西路大军又从寻阳起行,在白茅湾(今安徽怀宁以东)与陈霸先会师。王僧辩与陈霸先登坛设誓,缔结了盟约。征讨大军沿路攻克芜湖、姑熟(今安徽当涂),三月在建康与侯景展开了大决战,终于彻底摧毁了侯景暴乱势力,侯景被杀。经王僧辩、陈霸先等各路将士劝进,萧绎在江陵称帝,即梁元帝。陈霸先奉命镇守在京口(今江苏镇江)。
杀王掌权
梁承圣三年(554年),西魏破江陵,梁元帝被杀。王僧辩与陈霸先商定,以萧方智为梁王、太宰,秉承皇帝旨意。承圣四年(555年),王僧辩为北齐军势所慑,屈事北齐,迎立北齐扶植的萧渊明为梁帝,以萧方智为太子,陈霸先苦劝无效。同年九月,陈霸先袭杀死王僧辩,废黜萧渊明,拥立萧方智为帝,改元绍泰,是为梁敬帝。陈霸先任尚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将军,领扬、南徐二州刺史, 掌握实权。
王僧辩被杀后,其余部起兵反陈霸先。绍泰元年(555年)十月,震州刺史杜龛与义兴太守韦载、吴郡太守王僧智等据城抗陈霸先。杜龛遣杜泰率精兵5000攻长城(今浙江长兴东),击陈霸先子陈`不克而退。陈霸先派部将周文育攻义兴(今江苏宜兴),战不利,陈霸先遂自率军东讨,攻拔其城外水栅。
击退北齐
谯(今安徽和县)、秦(今江苏六合)二州刺史徐嗣徽以州降北齐,乘陈霸先东讨义兴之机,秘与豫州刺史任约,以精兵5000袭建康(今江苏南京),占据石头城。陈霸先说降韦载还救建康,遣周文育攻杜龛,以救长城。又命裴忌助黄他攻吴郡(今江苏苏州),王僧智弃城逃吴兴。十一月,北齐遣兵5000渡江占据姑孰(今安徽当涂),以援徐嗣徽、任约。陈霸先于冶城(今江苏南京朝天宫一带)立栅以阻绝援军。北齐又命安州刺史翟子崇、楚州刺史刘士荣、淮州刺史柳达摩领兵万人于胡墅(今江苏南京长江北岸)渡江,向石头城送米3万石,马干匹。陈霸先得知,卷甲还建康,命侯安都夜袭胡墅,烧北齐船只千余艘,断其粮运,并在大航(今南京镇淮桥东)修缮侯景故垒,派兵据守。北齐军亦于石头城南秦淮河南岸筑两栅,与梁军相拒。徐嗣徽等攻冶城栅,陈霸先亲率铁骑精甲出明门袭击。徐嗣徽军大败,遂以柳达摩留守石头,自往采石迎接北齐援军。十二月,侯安都败徐嗣徽,俘数百人,陈霸先攻克北齐军石头,水南二栅,大败北齐兵。徐嗣徽、任约等领北齐水步军万余人准备进入石头城,陈霸先派兵据江宁阻击,北齐军不敢进,驻屯浦口(今江苏南京北)。陈霸先派侯安都率水军袭击,大破北齐军,徐嗣徽、任约等单舸逃走。陈霸先围攻石头城,断其汲水道路,城中无水,北齐将柳达摩遣使向陈霸先求和,陈霸先遂与齐结盟,签订和约。徐嗣徽、任约随柳达摩奔北齐。陈霸先随即遣将攻占姑孰。次年(556年)正月,遣陈`、周文育攻克吴兴(今属浙江),杜龛败死。王僧智等奔齐。二月,攻克会稽(今浙江绍兴),斩扬州刺史张彪。至此,除江州刺史侯填占据江州、豫章外,僧辩余部悉平。
南定萧勃
太平二年(557年)二月,梁曲江侯萧勃在广州反陈霸先,举兵北伐。过五岭至南康(今属江西),以郢州刺史欧阳Q及其部将傅泰、萧孜(萧勃侄子)为前军,至豫章,分屯要点:欧阳Q屯苦竹滩(今江西丰城西南),傅泰据口城(今江西南昌南)。南江州刺史余孝顷在新吴(今江西奉新西)举兵响应萧勃,以其弟余孝劢守郡城,自率军出豫章据守石头,与萧孜会合。陈霸先派平西将军周文育率军进击。周文育至豫章后,即以军主焦谯僧度袭击余孝顷,尽夺其上牢所泊船只,于豫章立栅固守。周文育军粮尽,诸将欲退,文育不许,遣使送出临川(今江西南城)内史周迪,周迪允送粮食。于是周文育以旧船运老弱,顺流而下,烧豫章栅栏佯退。余孝顷见之,不设防备。周文育军由小路日夜兼程,占据芊韶(今江西丰城东北)。芊韶上游有欧阳颇、萧孜下游则有傅泰、余孝顷、周文育据中筑城,切断敌军联系。欧阳Q等人大惊,退入泥溪(今江西新干西南)。周文育派严威将军周铁虎等袭俘欧阳Q。又派其将丁法攻俘傅泰。萧孜、余孝顷军闻讯退走。三月,萧勃在南康得知欧阳Q等兵败,军中惊慌,其部将陈法武、谭世远于始兴(今广东广州韶关北)斩杀萧勃,持其首级降梁。四月,萧孜、余孝顷仍据石头抵抗。陈霸先遣平南将军侯安都协助周文育攻之。侯安都潜师夜烧其船舰,周文育率水军、侯安都率步兵协同进攻,萧孜出降,余孝顷逃新吴。陈霸先以欧阳Q为衡州刺史,并派其征讨岭南,欧阳Q子欧阳纥克始兴,Q至岭南,诸郡皆降,遂克广州。五月,余孝顷亦降。
挫败王琳
陈霸先立萧方智为帝后,王琳不服,于太平二年(557年)五月,大治船舰,将攻陈霸先。六月,陈霸先命平西将军周文育、平南将军侯安都等领水军2万会师于武昌(今属湖北武汉)征讨王琳。十月,侯安都进抵武昌,王琳部将樊猛弃城退走。周文育军由豫章(今江西南昌)进至武昌,与侯安都会师,得知陈霸先废萧方智自立为帝,侯安都认为师出无名,又因两将并行,不相隶属,部下交争,以致围攻郢州(今湖北武汉)不克。王琳军进至m口(今湖北武汉西南),侯安都乃撤围移军至沌口(今武昌),仅留沈泰守汉曲(即汉口),侯安都遇风不得进,与王琳军对峙数日后交战,侯安都军大败。周文育、侯安都等均被俘,仅沈泰退走。王琳军移驻郢州,又派部将樊猛袭占江州(今江西九江)。
永定二年(558年)正月,王琳率兵10万进至湓城(治所江州,今江西九江),驻扎白水浦(九江西),北江州刺史鲁悉达据地自保,控制中流,王琳欲东下,不敢,乃向北齐求援,请立梁永嘉王萧庄返江南,即帝位,改元天启。萧庄以王琳为梁侍中丞相、录尚书事。六月,陈霸先再遣侯填、徐度率水军攻王琳,又另派谢哲前往游说。八月,王琳同意退军湘州(今湖南长沙),陈霸先召众军还驻大雷(今安徽望江)。
陈霸先怎么死的萧方智在位期间征伐有所自出,政刑不由于己,受陈霸先控制。梁太平二年(557年)十月,梁敬帝萧方智禅位于陈霸先,如释重负,南梁灭亡。陈霸先称帝,改元永定,国号陈,是为陈武帝。 史称南朝陈。
陈永定三年(559年)六月十二日,武帝生病。六月二十一日病逝。遗诏追临川王陈`入纂大统。八月甲午,群臣上谥号曰武皇帝,庙号高祖。丙申,葬万安陵今南京郊区。
陈霸先,吴兴长城下箬里人,号小字,后为汉太尉陈石。通过平定“侯景之乱”和剿灭羯族,仕途很高的陈霸先逐渐控制了梁朝政权。太平二年,梁景帝被废,自立为帝,立陈为。称帝后主要有三次反叛乱战役:反王僧辩余部之战、反肖波之战和反王林之战。一是欺马,荡千里,乱舞。侯景朱富,建楚僧歧视,民族压迫除外。身经百战,危机四伏,三分修行。华夏,英谋雄主,大公无我。太平元年十月,被禅定,改元永定,在位三年。他叫武帝,庙号高祖。养子陈谦继承了王位。在他的早年生活中,他出生于梁武帝田健的第二年。自幼家境贫寒,却擅读兵书。同时他钓鱼,习武,兴趣广泛。郑石这样评价他的青年时代:他宽宏大量,雄心勃勃,不考虑家庭财产。“他睿智果断,被他所处的时代所折服”,又名陈霸先。"他善于研究史记,善于阅读军事书籍,精通武术。"在他的职业生涯开始时,他在镇上做官员,然后在建康做油库官员,后来在新侯钰小莹做传教士。小莹非常看重陈霸先,曾说“此人必有大志”。由于小莹的器重,小莹被任命为广州刺史,陈霸先被任命为中直兵参军。由于陈霸先在平叛中的功绩,他被提升为西江督军。不久,因在平角李奔之乱中立功,被封为交州司马,领武平太守。后被任命为镇远将军、高要太守。梁武帝萧炎曾命使臣带回陈霸先的画像,封他为直阁将军,封号新安子。打破侯景、侯景叛乱,陈霸先于梁大宝元年正月在始兴起义,次年与郑东将军王僧辩会师。第二年三月,率部围攻石城,大败侯景。因其有功,被封为卢将军,开府同三司,封,领扬州刺史,取京口镇。王僧辩平凉成胜三年,西魏江陵破,梁元帝被杀。王僧辩请晋安王小担起太宰之责,又派长史谢劝其入关。晋安王入朝。成圣四年,王僧辩向北齐低头,立北齐扶持的萧元明为梁皇帝。苦口婆心的劝说无效,于是他谴责王僧辩,立小为帝。王僧辩被杀后,其余的军队起来反对陈霸先。邵元年十月,刺史杜小生、宜兴太守魏载、太守王僧繇与交战。杜小生派杜泰率5000兵攻打长城,而已无力撤退。陈霸先派周文玉去攻打宜兴,但战事不利,于是陈霸先率军东进,攻打城外的水门。乔、秦刺史许思慧,由州降北齐,乘东求仁义富强之机,秘密约见豫州刺史,以五千兵攻建康,占领石头城。说降魏在也救了建康,又派去攻打杜小生去了
十二月,侯安大败许思慧,俘虏数百人。陈霸先征服了北齐军队的石头。水儿扎大败北齐兵。许思慧、任_等。率领北齐水部军一万余人入石。陈霸先出兵据江宁,北齐军队不敢入,驻扎在浦口。派侯安度乘水军攻之,破了北齐军,许思慧、等单戈逃脱。陈霸先围困了石城,切断了它的抽水道路,城里没有水。北齐派遣刘大漠的使者到求和,于是与齐结盟,签订了和平条约。许思慧和跟随刘护法来到北齐。然后陈霸先派他的将军去抓顾蜀。次年,派、攻克吴兴,杜小生大败。和尚知望和其他人一起冲了过去。二月,攻克会稽,斩扬州刺史张彪。至此,除江州刺史侯充占据了江州和,其余诸王僧便被平了。2002年2月,梁曲江、侯晓波在广州抗击陈霸先,出兵北伐。从武陵到南康,以颍州巡抚李欧阳及其将领傅泰、萧子为前军,至张羽,分寨要点为:欧阳里屯库朱滩,傅泰占领朱口城。南江刺史余晓庆响应肖波出兵吴昕,与弟弟于晓晓镇守县城,率军出张羽守石,迎击萧子。陈霸先派平西将军周文玉带领军队前进。周闻到了张羽后,以军队主力焦乔和尚攻打余晓庆,夺取了他监狱里停泊的所有船只,在张羽站稳了脚跟。当周文玉的口粮耗尽时,将军们想撤退,但温玉玉没有被允许。他派使者派周棣到临川,周派送粮食。于是周文玉驾着旧船顺流而下,烧掉了张羽的栅栏,假装撤退。我太孝顺了,看不出来,但我毫无准备。周文君日夜兼程,占据了前哨。欧阳婆、萧子在邵上游,伏泰、在下游,筑城断敌。李欧阳等人大惊,退入泥溪。周文玉派将军魏延、周铁虎等人去捉拿李欧阳。并派他与丁发同攻富泰。萧子和萧玉的清军听到消息后撤退了。三月,肖波得知李欧阳在南康战败,军队惊慌失措。其部在始兴被陈发武、谭士元杀死肖波,并降了头。四月,萧子和卿仍用石头抵抗。陈霸先派平南将军侯安度协助周文玉进攻。侯安度潜入黑夜,烧毁了他的船只。周文玉率领水军和侯安度率领步兵一起进攻。萧子出去了,萧玉逃离了新吴。陈霸先任命李欧阳为衡州刺史,并派他去征服岭南。李欧阳的儿子欧阳秋开始崛起,当他到达岭南时,所有的县都被减少到广州。五月,萧玉也沦陷了。后王霸县立小为帝,王林不服。太平第二年五月,大支船只将进攻陈霸先。六月。陈霸先命平南将军周文玉、平南将军侯安度等率领两万大军在武昌会师,攻克王林。十月,侯安度抵武昌,王林退出城。周文君从张羽迁到武昌,与侯安度会师。得知废了小,自立为帝。侯安度认为自己的老师来路不明,又因为两将军并行,互不隶属,下属互相较劲,导致颍州被围。王林军推进到茅口,侯安度退兵,移师到
六月,遣侯补,许都引水军攻王林,遣谢柘游说。8月,王林同意撤出湘州,陈霸先召集所有部队留在雷达。2003年10月,王琳得知陈霸先已死,便率军东进,从濡须拥抱永嘉王小庄出境。慕容燕燕率军强渡长江支援她。十一月,王林入侵,陈与、侯安度、许都自卫反击。安州太守吴明彻夜攻交城,被王林将军任忠击败。王林乘势而起,率军向东。天嘉元年二月,入关。侯驻军芜湖,两军相持不下百余日。东关水涨,王林引水军围合淝、芜湖来援。侯婷长驱直入虎牢关,王林乘船到江西,与陈石对峙。第二天,当两军交战时,王林军撤退到西岸保护自己。晚上,当有一场大风暴时,王林军进了浦秀船,侯军也回到了芜湖。在王到达北周之际,荆、项等五十二州的总督施宁被派去带着数万大军攻打颍州。王琳怕军队动摇,就带领水军东进。北齐水军刘,助战一万人,慕容子引铁骑2000驻守芜湖西岸,与王林策应。西南风紧的时候,王琳天助,率军直奔建康。侯婷率领军队离开了芜湖。王林用火攻击,但是风吹了她的船。侯婷打了王船一巴掌,然后用蒙冲船撞了王船,把铁熔化了撒了。王林军被打败了,军士淹死了。王琳撤退到交城,她想在那里接收分散的士兵。没有人加入她,但她带着妻子去了北齐。陈太平二年,梁景帝在小取禅位,代梁称帝,建立陈王朝,史称南朝陈。陈永定三年六月十二日,病死。6月21日因病去世。临川王陈嘉写了这道圣旨。甲午战争的第八天,王公们去谥号祭奠武帝,他的庙号是高祖。沈葬于万安陵。被陈霸先杀死的王僧辩之子陈霸先死后葬于万安陵。陈被隋杀死后,王赐墓烧骨为父报仇。据史书《隋书卷七十二列传第三十七孝义王颁》记载,王选,字敬言,太原齐人。祖年,将军魏。僧父辩道,太尉。有一个文武局。其父平侯景,得于荆州,当为所困,得入关。当他听说他的父亲被陈武帝杀死,他死在恐惧中,吃了很多食物,哭个不停,并毁了他贫瘠的骨头。取阙,常食衣菜,卧阙。周明嘉之帝召佐使,迁汉中为太守。他用第三种方法找到了崇拜工具。帝初,开府,封社丘郡。采纳陈的建议,另眼相看,打电话相见,说完就不好意思,为之变脸。又大举伐陈,授自请行,率徒数百人,从韩擒先锋夜济。当你在战斗中受伤,你害怕再次战斗,你感到悲伤和抽泣。因为半夜睡觉,有人梦见送药,比被伤害还痛苦,让人以为是孝顺。及陈,授密唤父士卒一千余人,至哭。其间壮士可问曰:“来破陈国,灭其国,其耻必无,悲者早死于暴君之手,不可允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陈霸先为中华民族抵御落后势力的蹂躏,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没有陈霸先,中国的南方必将分崩离析,中华民族将遭受更大的灾难。而且,就其自身的治国、治军、从政、做人的品格而言,陈霸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因此,毛泽东曾请人阅读《文学传》来了解陈霸先的生平经历。陈霸先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是一代人的开国皇帝,更在于他有着不朽而睿智的人格。
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出生,陈霸先幼时家境已贫寒,却好读兵书,同时打鱼练武,兴趣广泛。
陈霸先出身低微,本为乡间里司(就是村官),后到南京成为管油库的小官油库吏。之后又为新喻侯萧映(梁武帝侄子)传教。萧映很看重陈霸先,曾说:”此人方将远大“(未来前程远大之意)。
大约在梁大同六年(540年),萧映到广州任刺史,陈霸先随任为广州府中直兵参军,不久又出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 大同九年(541年),交州(治在今越南河内市东北约三十公里处)土豪李贲发起叛乱,赶跑了交州刺史萧咨。大同八年(542年)春,梁武帝遣将讨伐,林邑国(今越南南部)国王也从腹背袭击李贲。大同九年(543年)四月,李贲部将范修在九德(今越南荣市)大破林邑王,梁征讨诸军也不知所终。李贲控制了整个北越,就在梁大同十年(544年)正月仿梁朝制度,自称越帝。梁武帝又命新州(治在今广东新兴)刺史卢子雄、高州(治在今广东阳江旁)刺史孙冏火速出兵,并受坐镇广州的萧映和萧咨节制。
因战事不利,梁武帝误以为卢、孙二将交通李贲,敕令在广州赐死。卢子雄部下旧将周文育、杜僧明等人因此发动哗变,叛兵包围了广州城,陈霸先在高要闻报,率三千精兵,日夜兼程,火速救援,一战而解重围,周文育、杜僧明等叛将被擒。
梁大同十年(544年)冬,萧映在广州病亡。次年(545年),梁武帝下达诏命任陈霸先为交州司马,领武平(今越南永安附近)太守,随新任交州刺史杨日票前往交州讨伐李贲。陈霸先返回广州,召聚将士,备办军资。陈霸先与杨日票等征讨大军于十二月抵达交州。经过三年苦战,终于除掉了以李贲为首的地方分离势力,收复了交、爱、德、利、明等数州(约今北越全境)。太清二年(548年),加授督七郡诸军事。 梁太清二年(548年)八月东魏降将侯景举兵反梁,次年三月,攻破宫城,梁武帝病饿而亡,太子萧纲(503~551年)被侯景扶为皇帝。由于镇守广州的梁宗室曲江侯萧勃无意讨伐,陈霸先只好遣使往江陵,投到梁武帝第七子、湘东王萧绎(508~554年)帐下,受其节制。
大宝元年(550年)正月,陈霸先大军从始兴出发,抵达大庾岭,击败奉萧勃之命在南野(今江西南康以南约十五公里处)拦截的蔡路养,乘胜进驻南康。陈霸先被萧绎授为明威将军、交州刺史。此后近一年半时间,陈霸先与响应侯景的高州刺史李迁仕在南康一带展开了拉锯战,终于擒斩李迁仕,于大宝二年六月发兵南康,沿赣江北下。八月,陈霸先准备与萧绎部下都督王僧辩会师。由于陈霸先名声在王僧辩之上,故王僧辩心存畏忌。当时,王僧辩等西路各军正好缺粮,情势不妙,而陈霸先已贮有军粮五十万石,陈霸先以大局为重,迅速馈送三十万石给西军,这打消了王僧辩的顾忌,也在西路各军中赢得了威信。 陈霸先发兵南康时,梁国战局发生了转变,萧绎部下大将王僧辩、胡僧祐、陆法和等,在巴陵(今湖南岳阳)、郢州(今湖北武汉)一带击败侯景主力,任约、宋子仙被擒,侯景从攻势转为守势。
大宝二年(551年)七月,侯景废梁简文帝萧纲,立梁豫章王萧栋为帝。十月杀萧钢,十一月又废萧栋自立为帝。三年(552年)正月,陈霸先南路征讨大军从豫章(今江西南昌)出发,这时已有甲士三万人,强弩五千张,舟舰二千艘,水陆俱下,另有前军五千由骁将杜僧明统领,已抵达湓口(鄱阳湖入长江口)。二月,王僧辩等西路大军又从寻阳起行,在白茅湾(今安徽怀宁以东)与陈霸先会师。王僧辩与陈霸先登坛设誓,缔结了盟约。征讨大军沿路攻克芜湖、姑熟(今安徽当涂),三月在建康与侯景展开了大决战,终于彻底摧毁了侯景暴乱势力,侯景被杀。经王僧辩、陈霸先等各路将士劝进,萧绎在江陵称帝,即梁元帝。陈霸先奉命镇守在京口(今江苏镇江)。 梁承圣三年(554年),西魏破江陵,梁元帝被杀。王僧辩与陈霸先商定,以萧方智为梁王、太宰,秉承皇帝旨意。承圣四年(555年),王僧辩为北齐军势所慑,屈事北齐,迎立北齐扶植的萧渊明为梁帝,以萧方智为太子,陈霸先苦劝无效。同年九月,陈霸先袭杀死王僧辩,废黜萧渊明,拥立萧方智为帝,改元绍泰,是为梁敬帝。陈霸先任尚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将军,领扬、南徐二州刺史, 掌握实权。
王僧辩被杀后,其余部起兵反陈霸先。绍泰元年(555年)十月,震州刺史杜龛与义兴太守韦载、吴郡太守王僧智等据城抗陈霸先。杜龛遣杜泰率精兵5000攻长城(今浙江长兴东),击陈霸先子陈蒨不克而退。陈霸先派部将周文育攻义兴(今江苏宜兴),战不利,陈霸先遂自率军东讨,攻拔其城外水栅。 陈霸先立萧方智为帝后,王琳不服,于太平二年(557年)五月,大治船舰,将攻陈霸先。六月,陈霸先命平西将军周文育、平南将军侯安都等领水军2万会师于武昌(今属湖北武汉)征讨王琳。十月,侯安都进抵武昌,王琳部将樊猛弃城退走。周文育军由豫章(今江西南昌)进至武昌,与侯安都会师,得知陈霸先废萧方智自立为帝,侯安都认为师出无名,又因两将并行,不相隶属,部下交争,以致围攻郢州(今湖北武汉)不克。王琳军进至弇口(今湖北武汉西南),侯安都乃撤围移军至沌口(今武昌),仅留沈泰守汉曲(即汉口),侯安都遇风不得进,与王琳军对峙数日后交战,侯安都军大败。周文育、侯安都等均被俘,仅沈泰退走。王琳军移驻郢州,又派部将樊猛袭占江州(今江西九江)。
永定二年(558年)正月,王琳率兵10万进至湓城(治所江州,今江西九江),驻扎白水浦(九江西),北江州刺史鲁悉达据地自保,控制中流,王琳欲东下,不敢,乃向北齐求援,请立梁永嘉王萧庄返江南,即帝位,改元天启。萧庄以王琳为梁侍中丞相、录尚书事。六月,陈霸先再遣侯填、徐度率水军攻王琳,又另派谢哲前往游说。八月,王琳同意退军湘州(今湖南长沙),陈霸先召众军还驻大雷(今安徽望江)。 萧方智在位期间“征伐有所自出,政刑不由于己”,受陈霸先控制。梁太平二年(557年)十月,梁敬帝萧方智禅位于陈霸先,如释重负,南梁灭亡。陈霸先称帝,改元永定,国号陈,是为陈武帝。 史称南朝陈。
陈永定三年(559年)六月十二日,武帝生病。六月二十一日病逝。遗诏追临川王陈蒨入纂大统。八月甲午,群臣上谥号曰武皇帝,庙号高祖。丙申,葬万安陵今南京郊区。 《陈书》对陈霸先青少年时有这样的评价:倜傥大度,志度弘远,不理家产,“明达果断,为当时所推服,”又称陈霸先“及长,涉猎史籍,好读兵书,明纬候、孤虚、遁甲之术,多武艺。”
陈霸先生逢乱世,尽管身经百战,收拾的却是百废待兴的江山,在位三年,任贤使能,政治清明,江南局势渐趋稳定。
陈霸先在抵御落后势力摧残,维护社会稳定,恢复南方经济,保护华夏传统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历史的贡献,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而且,就陈霸先治国、治军、从政、为人的自身品格来讲,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陈霸先不仅是一代开国皇帝,他还具有彪炳千古的贤明人格。 父亲:陈文赞,追尊为太祖景皇帝。
母亲:董氏,追尊为安皇后,生始兴昭烈王陈道谭、陈武帝陈霸先、南康忠壮王陈休先。 钱氏,元妻,早亡,追尊昭皇后。
章要儿,继妻,谥曰宣皇后。 儿子 陈克,孝怀太子,早夭,母昭皇后。
陈立,豫章献王,早夭。
陈权,长沙思王,早夭。
陈昌,衡阳献王,第六子,母宣皇后。 侄子 陈蒨,陈文帝,兄陈道谭长子,始封临川郡王,继嗣。
陈顼,陈宣帝,兄陈道谭次子,初袭封始兴郡王,后改封安成王,继嗣。
陈昙朗,南康愍王,弟陈休先之子。 永世公主,长女,嫁陈留太守钱蒇,生子钱岊。
会稽穆公主,嫁沈君理,女儿为陈叔宝皇后沈婺华。
陈某,母宣皇后,曾许婚王僧辩第三子王頠,稗史中倾心韩子高的玉华公主。
南陈即南朝陈代(557年-589年),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霸先所创建。都建康。仅控制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狭小地区。陈朝建立时已经出现南朝转弱,北朝转强的局面。陈朝刚建立时面临北方政权的入侵,形式十分危机。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带领军队一举击败敌军,形式有所好转。亡国君为陈后主陈叔宝,陈最后被隋的隋文帝所灭。历五帝,共三十三年(557~589)。
[编辑本段]梁末战乱与陈霸先的平叛崛起
家世渊源
陈霸先的远祖是东汉晚期太丘县的县令陈实,世居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陈霸先的十世祖名叫陈达,西晋永嘉年间,陈达避乱,随西晋王室渡江南迁。陈达出任为长城(长兴古县名)令,就在当地定居下来。陈达选择长兴作为定居地时,曾有过预言:“此地山川秀丽,当有王者兴焉,二百年后,我子孙必钟斯运。”到陈达之后的第十代,果然出了个陈霸先。
这个局面如果稳定了,那么梁无异于北朝的傀儡,南朝的历史也就结束了。陈霸先在苦劝无效之后,决定诛杀王僧辩。九月,徐度、侯安都与陈霸先水陆并进,突袭石头城。王僧辩猝不及防,很快就被俘,马上被绞杀。面对这样的形势,萧渊明只得退位。十月,梁王即皇帝位,改元绍泰,是为梁敬帝。陈霸先自任尚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将军、扬、南徐二州刺史。
这年冬天,吴兴太守杜龛、义兴太守韦载、吴郡太守王僧智(王僧辩之弟)起兵抗命。这三郡声势相连,几乎包括了京口东南的整个江南地区。陈霸先亲自东征,兵伐义兴。他刚一走,谯、秦二州刺史徐嗣徽和南豫州刺史任约突然投降北齐,偷袭建康,占据了石头城,与留守台城的侯安都形成相持局面。
东征总算顺利,但是建康的局面就不大好收拾。北齐公然南侵,不断增援叛军。从绍泰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徐、任袭据石头城起,到太平元年(556年)六月十六日解严为止,前后二百二十多天,建康经历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岁月。
绍泰元年十一月,齐军五千人占领姑孰,与石头城徐、任相互呼应。陈霸先命令徐度在冶城立栅,加强防卫。这时候韦载向陈霸先献策,认为当务之急应该在秦淮河南岸赶筑城垒,保障与东部联系的运输线,同时截断敌军的补给线,必然稳操胜券。陈霸先依计行事,命侯安都夜袭北岸屯粮之地胡墅,烧毁了一千多条船;命周铁虎攻击敌军运输线,俘获敌将张领州;又命韦载在大航的侯景旧营筑城,使杜稜防守。齐军也在石头仓城们和秦淮河南岸分别立栅,与梁军对抗。
徐、任仗着有北岸齐军为后盾,出兵猛扑冶城,陈霸先亲率精兵迎击,大破之。徐、任二人于是留齐将柳达摩守石头城,亲往采石迎接北齐援军。十二月中,梁军连胜,侯安都在北岸深入徐嗣徽本营,使徐嗣徽大为震动;陈霸先大败柳达摩,烧毁齐军所立两栅;徐、任领齐军一万欲回石头城,为侯安都水军所败。于是陈霸先开始猛攻石头城,想凭着连胜的锐气一战而胜。柳达摩胆寒,要求讲和,但是要求陈霸先侄子陈昙朗作为人质。
建康朝臣急欲讲和,陈霸先无奈只得同意。但是他认为齐军不会守信,以为梁朝微弱,定会发兵重来。十二月中旬,双方议和。柳达摩北还,因枉自损失失兵损将而一无所获,被齐文宣帝所杀。
陈霸先的估计完全正确。两个月后,徐、任袭击采石,抓去了一个防守的将领。三月下旬,齐大都督萧轨与徐、任合兵十万,进军当涂南岸东梁山。陈霸先在梁山本已设防,使侯安都、周铁虎在此驻军,这时候又增加兵力,亲自去视察,慰劳军队。
然而齐军在梁山不过是虚张声势,相持到五月,齐军突然通知梁朝,只要交还萧渊明就退兵。陈霸先满口答应,但是没过两天萧渊明就“疽发背”死了(明摆着是被故意搞死的)。得知这一消息后,萧轨大怒,次日兵发芜湖,走旱路向建康推进(可见萧轨对侯安都的水军仍然十分忌惮),把周文育、侯安都抛在后面。陈霸先立即召还梁山各军,在建康摆开防守阵势。
二十九日,齐军进到台城以东的倪塘,台城外郊开始出现零零散散的骑兵。从这天起,空前激烈的建康保卫战打响了。
二十九日当天,陈霸先趁齐军先锋立足未稳,领军出建康,在白城与徐嗣徽激战半日。周文育、侯安都勇不可当,亲率骑兵突击,生擒齐将乞伏无劳(看这个名字就是个衰鬼)。就在此时,大将沈泰奉陈霸先之命领三千精兵暗渡长江,偷袭瓜步,缴获一百多条船和一万军粮,令急欲增援南岸的齐军援兵大为受挫。这一天的战斗可谓是精彩之极,以劣势兵力两面出击仍然大获全胜,陈霸先对战局的判断和掌握证明了他是足以依靠的领袖人物。
第二天,齐军主力终于赶到,进军至城东北的钟山;初四,进至城北的幕府山;初九,到了玄武湖西北。齐军主力既到,兵力对梁军保持了绝对优势,进展相当顺利。陈霸先看出敌军士气正高,决定暂避其锋芒,且战且退,逐处应战,以战术上的优势弥补战略上的劣势,同时不断用游骑骚扰齐军的补给线。
但是陈霸先很快发现自己到了退无可退的境地,南、北、东三面都出现了敌军,建康被包围了。其时建康的对外联络已经被切断,粮运不至,救兵未来,户口离散,征求无所。
尽管这样,齐军却也陷入了困境。江南的梅雨季节终于发飙了,连日的大雨使城内外积水过膝。城内的守军还可以轮流到室内休息,城外的齐军可就惨了,一来露天无法烧火做饭,士兵只能吃生的食物;二来建康死守,陈霸先又不时偷袭,齐军无法休息,士兵日夜站在烂泥中,脚趾都烂了,精神更是疲惫不堪。
综合所有的情况,在召开了几次军事会议以后,陈霸先决定孤注一掷,冒险反攻。十一日,天气转好,陈霸先开始动员士兵,鼓舞士气。然而士兵个个饥饿不堪,根本无法出战。就在陈霸先一筹莫展的时候,陈蒨奇迹般的送来了三千斛米、一千只鸭。至于怎么弄到的这些东西,史书上没有说,我只能称之为奇迹。陈霸先自然是大喜过望,立即命令煮熟,发给每个人一包用荷叶裹的饭,中间夹着几块鸭肉。士兵们填饱了肚子,振作精神,准备拼死一搏。
公元556年、梁太平元年六月十二日的这场战斗,势必在历史上留下了几个耀眼的名字。下面我就结合史料,加上我的个人想象,描述一下这一天的激战。
十二日的拂晓,梁军的骑兵主力静悄悄的出了建康北门。先锋大将仍旧是侯安都,他的任务是为陈霸先的大部队冲乱敌军的阵地。侯安都回头看了看身后的的梁朝皇族猛将萧摩诃,道:“将军骁勇有名,安都久仰,但百闻不如一见,今日之事”萧摩诃朗声道:“今日使明公一见!”侯安都道:“好!今日全赖将军神威。”
梁军在幕府山上摆开了阵势,而此时的齐军却一无所知。天光一放亮,侯安都立刻下令全军突击,向齐军本营发起进攻。借着幕府山的地势,士气高昂的梁军骑兵犹如猛虎下山一般直扑齐军阵地。惊慌失措的齐军仓促应战,不少士兵还没来得及拿起武器就已经身首异处。侯安都和萧摩诃更是一马当先,枪挑马踏,令齐军心惊胆战。
但是齐军很快从慌乱中回过神来,大批赶到的援军将侯安都部团团围住。侯安都坐骑被射中,落马倒地,十几个齐兵一拥而上就要抓人。当此时,萧摩诃大喝一声,匹马杀到,吓得齐兵四下逃窜。侯安都趁机大枪一挥,挑落一个敌军骑兵,夺过马再战,威猛无比。
这时候陈霸先亲率大部队赶到了,吴明彻、沈泰等军大举进攻,齐军又是一阵大乱。侯安都看到援军既到,便向萧摩诃大喝道:“萧将军!随我杀将过去!”便带着所部骑兵绕到齐军背后,再次发起猛攻。这时候齐军腹背受敌,又弄不清敌人究竟有多少兵马,士兵无心恋战,大败溃散,互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
齐军大败,徐嗣徽和他的兄弟徐嗣宗也在乱军中被俘虏。士兵把二人押解回营,陈霸先冷笑一声,下令斩首,号令三军,梁军军威更壮。吴明彻、沈泰、周文育、徐度等各军纷纷告捷,齐军完全被击溃了,没有任何一只部队在抵抗,大家想的都是如何逃命。北齐南征的军事总指挥,大都督萧轨也被俘虏,其他齐军大将被俘的有四十五名之多,只有任约等不多几个人逃得性命。其余齐军将士逃到江边,却发现战船早已被侯安都的水军烧毁大半。船少人多,齐军为了争相上船而自相残杀,惨不忍睹,渡江溺死的也是不计其数。
十三日,梁军烧毁江边齐军遗留的战船,战事完全结束。十五日,建康宣布解严。至此,建康保卫战结束。陈霸先胜利了,但是充当人质的陈昙朗却被北齐杀害了。
陈霸先之所以愿走这一着险棋,与梁朝几代皇帝都无善终,民心对萧家已极度失望有关:梁武帝是饿死的,梁简文帝是被土囊压在头上闷死的,梁元帝在投降后受尽侮辱,也是被土囊闷死的,还有萧正德、萧栋、萧纪、萧渊明等,都称过帝,下场都很悲惨。这不是死了几个人的事,而是随着他们的失败,他们的子女妃妾,部下随从,成千上万的百姓连带着受屠戮的事。
扶立少帝,禅代称帝
陈霸先亲手扶上台的梁敬帝,登位时才十三岁,决无左右时局的能力。这时,陈霸先要是继续瑟缩于腐见,愚忠于萧氏,不当机立断,釜底抽薪,最终也逃不出与萧梁皇朝共同覆亡的下场,对人民来说,将是又一场浩劫。所以,陈霸先称帝,实际上受命于危难之际,攘臂于无望之时,既是民情所需,也为时局所迫。《梁书》作者姚思廉认为,梁朝多次惨遭横祸,颓势已无可挽回,"敬皇高让,将同释负焉",梁帝退位,陈霸先等于挑起了一副沉重的担子。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虽主张君权可禅代,但仍坚持从政治道德角度分析开国君主的人格品性,认为陈霸先的政治道德要高于魏、晋、齐、梁等朝,并评价说:"陈高非忠于萧氏,而保中国之遗民,延数十年以待隋之一统,则功亦伟矣哉!" 陈霸先之所以能从一介平民跃居社会政界颠峰,除历史机遇使然外,应与其自身优良的文化素质有关。首先,陈霸先有着极高的军事修养。
陈霸先手下许多将相,如杜僧明、周文育、欧阳頠、周铁虎、程灵洗、侯瑱、鲁悉达、韦载、徐陵、杜稜等,大都是他的战俘或被击败的对手,尤其是杜稜,曾险些被陈霸先亲手绞杀,陈霸先都能放手任用,让他们人尽其才。这些人也不辜负陈霸先的期望,无论在陈霸先生前还是死后,都能出死力效忠新兴的陈氏皇朝,这又不能不说陈霸先的用人之道也是一个奇迹。
陈霸先"志度弘远,怀抱豁如",在位三年,任贤使能,政治清明,江南局势渐趋稳定。南北朝时期,中国虽处于分裂状态,
但中国要统一,始终是南北的共同心愿。凡有识之士,无论他是南人还是北人,无论他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无不根据自己的见识水准在作主观努力。因而南北战争不断。区别只在于其所发起的战争是否维护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陈霸先也不例外,他对自己弟弟的评价就说明他没有忘记北方;击败侯景后,陈霸先曾领兵三下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以图收复失地;他袭杀王僧辩,就表明了他不屈服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北齐的压迫。所以,我们不能把陈霸先建立的陈朝理解为一个偏安政权。但方方面面的因素,却使他未能实现更大的政治抱负。公元559年,陈霸先病亡。
历史评价
中国历代先贤对陈霸先的历史地位和功绩都给予了充分肯定。下列人物曾对陈霸先的生平作过深入研究,其评价是极其权威的。
魏徵:唐朝宰相魏徵曾是《隋书》、《周书》、《北齐书》、《梁书》、《陈书》五部史书的总监修官,不仅熟悉陈朝历史,而且具备政治家、史学家的眼光,他在唐太宗心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魏徵分析并赞扬了陈霸先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而奋斗的一生,认为陈霸先效命旧王朝,立下丰功伟绩,功勋不下曹操、刘裕;三分天下,能够“决机百胜”,雄豪无愧刘备、孙权(高祖拔起垄亩,有雄桀之姿。始佐下藩,奋英奇之略。魏王之延汉鼎祚,宋武之反晋乘舆,懋绩鸿勋,无以尚也。决机百胜,成此三分,方诸鼎峙之雄,足以无惭权、备矣)。
姚察:陈朝吏部尚书姚察在陈亡被俘,到隋朝后,为隋文帝撰写陈朝历史,仍认为陈霸先“英略大度,应变无方,”与汉高祖刘邦、魏武帝曹操一样同属伟人(高祖英略大度,应变无方,盖汉高、魏武之亚矣)。
姚思廉:唐朝散骑常侍姚思廉曾主编了《梁书》、《陈书》两部史书,他在全面肯定了陈霸先优良品德后,用“智以绥物、武以宁乱、英谋独运、人皆莫及”四句作出了高度评价(高祖智以绥物,武以宁乱,英谋独运,人皆莫及,故能征伐四克,静难夷凶。至升大麓之日,居阿衡之任,恒崇宽政,爱育为本。有须调发军储,皆出于事不可息。加以俭素自率,常膳不过数品,私飨曲宴,皆瓦器蚌盘,肴核庶羞,裁令充足而已,不为虚费。初平侯景及立绍泰,子女玉帛,皆班将士,其充闱房者,衣不重彩,饰无金翠,歌钟女乐,不列于前。及乎践阼,弥厉恭俭。故隆功茂德,光有天下焉)。
李延寿:唐朝大史学家李延寿(《南史》与《北史》的作者)用“雄武英略”、“性甚仁爱”、“恒崇宽简”、“弥厉恭俭” 来称赞陈霸先一生(帝雄武多英略,性甚仁爱。及居阿衡,恒崇宽简。雅尚俭素,常膳不过数品。私飨曲宴,皆瓦器蚌盘,肴核庶羞,裁令充足,不为虚费。初平侯景及立敬帝,子女玉帛皆班将士,其充闱房者,衣不重彩,饰无金翠,声乐不列于前。践阼之后,弥厉恭俭。故隆功茂德,光于江左云)。
司马光: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编有《资治通鉴》一书)用“临戎制胜,英谋独运”、“为政务崇宽简”、“性俭素”分别概括了陈霸先治军、从政、为人的鲜明个性(上临戎制胜,英谋独运,而为政务崇宽简,非军旅急务,不轻调发。性俭素,常膳不过数品,私宴用瓦器、蚌盘,肴核充事而已;后宫无金翠之饰,不设女乐)。
归有光: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充分肯定陈霸先抵御落后势力的军事掠夺,保护华夏传统文化的历史功绩,用“江左诸帝,号为最贤”来歌颂陈霸先(恭俭勤劳,志度弘远,江左诸帝,号为最贤。赫然陈祖,大业光灿。寂寞沛乡,吾兹感叹)。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陈霸先在抵御落后势力摧残,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没有陈霸先,中国南方势必分崩离析,中华民族将受到更大的摧残。而且,就陈霸先治国、治军、从政、为人的自身品格来讲,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所以,毛泽东也曾经要求人们读读《陈书》,了解陈霸先的身世经历。陈霸先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是一代开国皇帝,还在于他具有彪炳千古的贤明人格。
[编辑本段]南北平叛
平王僧辩余部之战
王僧辩被杀后,其余部起兵反陈霸先。绍泰元年十月,震州刺史杜龛与义兴太守韦载、吴郡太守王僧智等据城抗陈霸先。杜龛遣杜泰率精兵5000攻长城(今浙江长兴东),击陈霸先子陈倩不克而退。陈霸先派部将周文育攻义兴(今江苏宜兴),战不利,陈霸先遂自率军东讨,攻拔其城外水栅。谯(今安徽和县)、秦(今江苏六合)二州刺史徐嗣徽以州降北齐,乘陈霸先东讨义兴之机,秘与豫州刺史任约,以精兵5000袭建康(今江苏南京),占据石头城。陈霸先说降韦载还救建康,遣周文育攻杜龛,以救长城。又命裴忌助黄他攻吴郡(今江苏苏州),王僧智弃城逃吴兴。十一月,北齐遣兵5000渡江占据姑孰(今安徽当涂),以援徐嗣徽、任约。陈霸先于冶城(今江苏南京朝天宫一带)立栅以阻绝援军。北齐又命安州刺史翟子崇、楚州刺史刘士荣、淮州刺史柳达摩领兵万人于胡墅(今江苏南京长江北岸)渡江,向石头城送米3万石,马干匹。陈霸先得知,卷甲还建康,命侯安都夜袭胡墅,烧北齐船只千余艘,断其粮运,并在大航(今南京镇淮桥东)修缮侯景故垒,派兵据守。北齐军亦于石头城南秦淮河南岸筑两栅,与梁军相拒。徐嗣徽等攻冶城栅,陈霸先亲率铁骑精甲出明门袭击。徐嗣徽军大败,遂以柳达摩留守石头,自往采石迎接北齐援军。十二月,侯安都败徐嗣徽,俘数百人,陈霸先攻克北齐军石头。水南二栅,大败北齐兵。徐嗣徽、任约等领北齐水步军万余人准备进入石头,陈霸先派兵据江宁阻击,北齐军不敢进,驻屯浦口(今江苏南京北)。陈霸先派侯安都率水军袭击,大破北齐军,徐嗣徽、任约等单舸逃走。陈霸先围攻石头城,断其汲水道路,城中无水,北齐将柳达摩遣使向陈霸先求和,陈霸先遂与齐结盟,签订和约。徐嗣徽、任约随柳达摩奔北齐。陈霸先随即遣将攻占姑孰。次年正月,遣陈蒨、周文育攻克吴兴(今属浙江),杜龛败死。王僧智等奔齐。二月,攻克会稽(今浙江绍兴),斩求扬州刺史张彪。至此,除江州刺史侯填拈江州、豫章外、王僧辩余部悉平。
平萧勃之战
太平二年二月,梁曲江侯萧勃在广州反陈霸先,举兵北伐。过五岭至南康(今属江西),以郢州刺史欧阳頠及其部将傅泰、萧孜(萧勃侄子)为前军,至豫章,分屯要点:欧阳頠屯苦竹滩(今江西丰城西南),傅泰据跖口城(今江西南昌南)。南江州刺史余孝顷在新吴(今江西奉新西)举兵响应萧勃,以其弟余孝劢守郡城,自率军出豫章据守石头,与萧孜会合。陈霸先派平西将军周文育率军进击。周文育至豫章后,即以军主焦谯僧度袭击余孝顷,尽夺其上牢所泊船只,于豫章立栅固守。周文育军粮尽,诸将欲退,文育不许,遣使送出临川(今江西南城)内史周迪,周迪允送粮食。于是周文育以旧船运老弱,顺流而下,烧豫章栅栏佯退。余孝顷见之,不设防备。周文育军由小路日夜兼程,占据芊韶(今江西丰城东北)。芊韶上游有欧阳颇、萧孜.下游则有傅泰、余孝顷、周文育据中筑城,切断敌军联系。欧阳頠等人大惊,退入泥溪(今江西新干西南)。周文育派严威将军周铁虎等袭俘欧阳頠。又派其将丁法攻俘傅泰。萧孜、余孝顷军闻讯退走。三月,萧勃在南康得知欧阳頠等兵败,军中惊慌,其部将陈法武、谭世远于始兴(今广东广州韶关北)斩杀萧勃,持其首级降梁。四月,萧孜、余孝顷仍据石头抵抗。陈霸先遣平南将军侯安都协助周文育攻之。侯安都潜师夜烧其船舰,周文育率水军、侯安都率步兵协同进攻,萧孜出降,余孝顷逃新吴。陈霸先以欧阳頠为衡州刺史,并派其征讨岭南,欧阳頠子欧阳纥克始兴,頠至岭南,诸郡皆降,遂克广州。五月,余孝顷亦降。
平王琳之战
陈霸先立萧方智为帝后,王琳不服,于太平二年五月,大治船舰,将攻陈霸先。六月。陈霸先命平西将军周文育、平南将军侯安都等领水军2万会师于武昌(今属湖北武汉)征讨王琳。十月,侯安都进抵武昌,王琳部将樊猛弃城退走。周文育军由豫章(今江西南昌)进至武昌,与侯安都会师,得知陈霸先废萧方智自立为帝,侯安都认为师出无名,又因两将并行,不相隶属,部下交争,以致围攻郢州(今湖北武汉)不克。王琳军进至弇口(今湖北武汉西南),侯安都乃撤围移军至沌口(今武昌),仅留沈泰守汉曲(即汉口),侯安都遇风不得进,与王琳军对峙数日后交战,侯安都军大败。周文育、侯安都等均被俘。仅沈泰退走。王琳军移驻郢州,又派部将樊猛袭占江州(今江西九江)。永定二年(558年)正月,王琳率兵10万进至湓城(治所江州,今江西九江),驻扎白水浦(九江西),北江州刺史鲁悉达据地自保,控制中流,王琳欲东下,不敢,乃向北齐求援,请立梁永嘉王萧庄返江南,即帝位,改元天启。萧庄以王琳为梁侍中丞相、录尚书事。六月,陈霸先再遣侯填、徐度率水军攻王琳,又另派谢哲前往游说。八月,王琳同意退军湘州(今湖南长沙),陈霸先召众军还驻大雷(今安徽望江)。三年十月,王琳得知陈霸先死,复率军东进,复拥永嘉王萧庄出屯濡须口(今安徽巢县),北齐慕容俨率军临逼长江为之声援。十一月,王琳进犯大雷,陈以侯瑱、侯安都、徐度合兵抵御。安州刺史吴明彻夜袭湓城,被王琳部将任忠击败,王琳乘势率军东下,于天嘉元年二月,进至栅口(在濡须口东)。侯填驻军芜湖,两军相持百余日。东关(即濡须口)水涨,王琳引合肥、芜湖一带水军助战。侯瑱进军虎槛州(今安徽芜湖西南),王琳列舟江西,与陈师隔州对峙。次日,两军交战,王琳军撤退,至西岸以自保。晚上,遇大风雨,王琳军入浦修船,侯瑱军亦退回芜湖。北周乘王琳东下之际,遣都督荆、襄等五十二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史宁带兵数万人袭击郢州。王琳恐军心动摇,乃率水军东进,北齐水军刘伯球以万人助战,慕容子会又率铁骑2000驻芜湖西岸策应王琳。时西南风紧,王琳自为得天助,引兵直取建康(今江苏南京),侯瑱率军出芜湖尾其后。王琳用火攻,因风向反烧己船。侯瑱以拍舰击王舰,又以蒙冲小船冲撞王舰,并溶铁洒之,王琳军大败,军士溺死及被杀伤殆尽。王琳退至湓城,欲收容散卒,已无人归附,乃携妻子奔北齐。
[编辑本段]陈文帝、陈宣帝时期的政局
陈文帝陈蒨(公元522年—公元566年),在位7年。性格沉敏雅量。父陈道谭。字子华,初为梁吴兴太守。555年,佐周文育平定杜龛、张彪。授会稽太守。陈武帝即位,立为临川王。后率军驻南皖。559年,武帝死,宣皇后与中书舍人蔡景历等定计秘不发丧,召其还朝,立为帝。改元“天嘉”,566年改天康。曾平湘州王琳、临川周迪、豫章熊昙朗、东阳留异、建安陈宝应之乱。
[编辑本段]后庭花开不复久——陈后主陈叔宝的亡国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朝人杜牧在诗中含沙射影地调笑说,在烟水朦胧的秦淮月夜,南京的琵琶女是不适合弹奏《玉树后庭花》这首缠绵的亡国之音的,因为这首曲子的作者正是南京的亡国之君陈后主。
陈后主(553~604年),即陈叔宝。南朝陈皇帝。公元582~589年在位。字元秀。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日与妃嫔、文臣游宴,制作艳词。隋兵南下时,恃长江天险,不以为意。祯明三年(589年),隋兵入建康(今江苏南京),被俘。后在洛阳病死,追封长城县公。
陈叔宝热衷于诗文,因此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骚客,以官拜尚书令的“好学,能属文,于七言、五言尤善”的江总为首。他们这些朝廷命官,不理政治,天天与陈叔宝一起饮酒做诗听曲。陈叔宝还将十几个才色兼备、通翰墨会诗歌的宫女名为“女学士”。才有余而色不及的,命为“女校书”,供笔墨之职。每次宴会,妃嫔群集,诸妃嫔及女学士、狎客杂坐联吟,互相赠答,飞觞醉月,大多是靡靡的曼词艳语。文思迟缓者则被罚酒,最后选那些写诗写得特别艳丽的,谱上新曲子,令聪慧的宫女们学习新声,按歌度曲。歌曲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流传最广的有“壁户夜夜满,琼树朝朝新”十字。陈后主曾做的《玉树后庭花》如下:“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成为有名的亡国之音。君臣酣歌,连夕达旦,并以此为常。所有军国政事,皆置不问。
内外大臣专迎合为事。尚书顾总博学多文,尤工五言七言诗,溺于浮靡。后主对他很宠信,游宴时总会叫上他。顾总好做艳诗。好事者抄传讽玩,争相效尤。山阴人孔范容止温雅,文章瑰丽。后主不喜欢听别人说他的过失,孔范在这方面善于为后主饰非,因此后主对他宠遇优渥,言听计从。孔范曾对后主说:“外间诸将,起自行伍,统不过一匹夫敌,若望他有深见远虑,怎能及此?”从此带兵的将帅微有过失,就夺他们的兵权,刀笔之吏反而得势。边备因此越加松弛。此时文武懈体,士庶离心,覆亡即不远了。当时朝廷有狎客十人,以顾总为首,孔范次之。君臣生活穷奢极欲,国力却逐渐衰弱下来。
陈后主的好日子就像玉树后庭花一样短暂,仁寿四年,死于隋大兴城,时年五十二岁。追赠大将军、长城县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