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洗脸用洗面奶好还是香皂好 知乎 当然洗面奶好呀~还有噢,一定要选用弱酸性的洗面奶,不要因为想去油就选用碱性的,用多了会使皮肤越变越差的,这点一定要注意噢:推荐几样我知道的弱酸性洗面奶吧:大宝美容洗面奶(超市就有卖,便宜,无泡型适合干性和外油内干缺水型冬天用很舒服,现在我在用~ 多芬洗面奶,(有绿茶黄瓜和乳霜的,绿茶的适合夏天用乳霜冬天用~泡沫型,洗得挺干净还不紧崩,这两款是我用过的,都挺不错,你有豆豆就用多芬的绿管的吧~如果觉得还干就用乳霜的吧,本来洗面奶就是起到清洁作用,有什么什么功效的都别报太大希望,洗干净又不伤皮肤才是好的洗面奶
问题二:混合偏干性皮肤用什么洗面奶知乎 韩国悦诗风吟洁面,
问题三:女生皮肤红血丝易过敏 用什么 知乎 一、冷敷患处消除红血丝。
脸上出现红血丝很有可能是脸上血液循环不通畅,毛细血管受到阻碍便会出现红血丝的症状。用冷毛巾进行冷敷可以让脸上血液循环通畅,一段时间后便可以消除红血丝。
二、更换洗面奶、护肤品。
洗面奶以及其它的护肤品地对脸上皮肤造成影响,特别是脸上皮肤对于所使用的洗面奶等护肤品过敏时,通过会表现为出现红血丝等症状。如果脸上有红血丝,那应该排查是否是洗面奶以及其它护肤品所造成的,并且考虑更换
三、 、锻炼脸面减少红血丝。
脸上的毛细血管扩张也会导致出现红血丝,因此可以通过对脸部进行 、锻炼而使得皮肤弹性增加,促进脸部血液循环而减少红血丝
也可以使用臻草霜去红血丝的,只要坚持使用,一个月左右红血丝就会好转的。
问题四:为什么我朋友说大宝的洗面奶不好用知乎 她喜欢你男朋友了??想你们分手,她就有希望了 呃,纯属开玩笑的。或许她只是为了你好。希望你能真的找到对你好的人。
问题五:学生油性皮肤用什么护肤品 知乎 油性皮肤洁面一定要彻底,选择清洁力度强的洗面奶。一周做一次清洁面膜,两周去一次角质。这是清洁类的
问题六:洗面奶真的有用吗?有啥用?今天闲着没事 买了一瓶洗面奶,说实话我从来没用过洗面奶,今年22岁,男, 50分 我一直用,尽量用氨基酸基的,皂基会让毛孔变大,不要一昧的追求洗完脸后紧绷的效果,温和一点的比较好。便宜大碗的就是屈臣氏自产的旁氏米粹,微博知乎很多人推荐,但是本人没用过,贵一点的丝塔芙,芙丽芳丝,这些都是比较温和,氨基酸基的。
问题七:去黑头好的果酸洗面奶哪款比较好知乎 高夫护理产品
科颜氏,男生护肤品
碧欧泉男士产品
倩碧男士产品
娇韵诗男士产品
兰芝男士系列
思亲肤男士系列
欧莱雅男士护肤品
The Face Shop
: )
问题八:脸上长那个青春痘 要用什么护肤品 知乎 痘痘皮肤基本上都是偏油性的,皮肤不爱长细纹,但是有一点就是一定要注意清洁,洗面奶用控油的洗面奶,还有一点就是多注意补水,补水不是补油,皮肤毛孔在饥渴的状态下,皮脂腺会发出一种信号,我很渴,这个时候毛孔就会分泌一些油脂出来,当这些油脂出来水分没有补充进去,那么就会越来越多的油脂,这样油脂只要触碰一些细菌就会发炎,发炎之后就形成了痘痘,所以你一定要从根源入手,先清洁在补水,不是补油,一定是补水,你可以用用勇澜祛痘,我用过不错,咱们的皮肤都属于偏油性,我试过很多种品牌,尤其是韩国的护肤品。总结出开了一套,水用如新的水,100多一大桶,面霜我用倩碧的一款,精华我用雅诗兰黛的,偶尔长痘我用勇澜祛痘液,我超级喜欢这个,只要长痘用她无疑,约会必备了觉得今天要长痘痘,冒出来立马晚上涂抹,第二天早上起来立马干瘪。上状之后看不出来,推荐款。纯手工打字,建议采纳哦,bjylkj柒零一,你懂得
问题九:男士控油去黑头洗面奶哪个好 知乎 高夫护理产品
科颜氏,男生护肤品
碧欧泉男士产品
倩碧男士产品
娇韵诗男士产品
兰芝男士系列
思亲肤男士系列
欧莱雅男士护肤品
The Face Shop
: )
问题十:用了卸妆油还要用洗面奶吗 知乎 看你化妆情况了
妆浓的时候一定要用卸妆油,仅仅是防晒或是隔离的时候可以用卸妆乳+洗面奶。
不过,用过卸妆油,一定要用洁面产品清洗脸部,否则会堵塞毛孔的。
再说卸妆乳。大部分的卸妆乳可以不再用洁面产品了。
有时候,你的妆快画完了,却有一点没画好,那么卸妆乳就派上用场了,因为有些卸妆乳不冲洗的都可以,你可以用卸妆乳只把要改的地方擦掉,再用爽肤水在用过卸妆乳的地方擦一擦就可以继续化妆了,这是卸妆油做不到的,所以我都是常备卸妆油和卸妆乳各一款喽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发表的一项研究,有多个兄弟姐妹的孩子比只有一个兄弟姐妹的孩子更容易受到欺凌,而最大的孩子和兄长往往是施暴者。
当大宝和二宝的性格截然不同时,有没有很好的方法?能找到适合不同的宝宝之间的养育的方式?
首先,从你怎么对待自己这个角度而言。你要先保证自己的一些核心的权利和规则是保留下来的。即使你面对的是你愿意为之付出所有一切的孩子。
我的核心就是属于我一定要有自己一定的空间,我不能给予你全程的陪伴。当然有人反对这个观点,就认为说你要陪伴就应该是全程的陪伴,但对于我自己而言我是觉得接受不了的。
然后一定要有自己的一点点空间和时间,让我去放松。
另外,正因为我对我自己的(空间)这块很看重,所以我认为我的孩子也会有同样的需求,所以我会给他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在我规定的范围之内以后,我也不管他。
所以,我认为不一定去改变他什么,不要把你强加的喜好或你希望他成为什么样子,去加强在他身上。
脑课堂FM·嘉宾介绍
李老师:李悠悠,二孩儿宝妈。管理学硕士。
原来是绝对职场“白骨精”一枚。生娃后发现带娃比工作难多了。遂痴心沉迷于研究 育儿 理论。踩过坑,爆过雷,终于在科学和脑科学知识指导下,上道入门了。
准备要第二个宝宝,该如何照顾大宝的情绪?
脑课堂FM · 问
当时小宝刚出生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家里突然有了什么变化,氛围,还有大宝的状态?
脑课堂FM · 问
在生二宝之前,给大宝做过心理建设吗?
脑课堂FM · 问
二宝出生之后,大宝会不会出现不接受突然有一个人出现,可能要跟我分担一些爸妈的关注和爱的这种情况?
脑课堂FM
林博士:我们家长的职责在带孩子,不管一个还是俩,我们讲其实就俩,一个养,一个育。现在两个孩子了,这个情况下,那谁以养为主,谁以育为主,咱们分清楚主次关系,分清楚他们需要的重点。也就是说,他想要的和他需要的,我们给到位。首先判断一下我和我的孩子处于哪个阶段。目前来讲,二宝显然很小,他不是以育为主,他绝对是以养为主。那养的角色,刚才李老师说了,奶妈做到位了。在其他的养的方面,阿姨可以承担很多。
另外一方面,老大我们又有心理建设上的需求,而且这个年龄段他一定是育要体现出来,而且再加上他要有一个对二宝的包容接纳,以及对自己的,我们讲的很多的关于安全感,关于公平意识等等,其实是我们要抓住的契机,我们要给到他,这是育的目标。这个时候其实我们就相当于一个非常聪明的妈妈,她把时间更有效的合理的,把养和育在两个孩子上更合理的分配。
对于二胎妈妈来说,1+1远远小于二
脑课堂FM · 问
您觉得有了二宝之后,整个的家庭从三口之家变成四口之家,最大的不一样在哪?
大宝二宝该用同一种方式对待吗?
脑课堂FM · 问
两个宝宝他在性格上有相似吗?
脑课堂FM · 问
有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因为我之前教育大宝的方法放到二宝身上不管用了?
脑课堂FM · 问
一般这种情况都是怎么解决的?
脑课堂FM
我觉得对于两个孩子来说,肯定你分开不同的养育方法或者说不同的解决之道肯定是更好的。但是在这里面还有一个像刚才说的典型场景,其实是我们讲的大家要一致行动,所以一致行动的时候,其实不是很好去,我说我分开怎么样。
这就好比说我们组织一集体活动,大家是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定、流程,大家要向这个去靠拢。所以我为什么说愿赌服输挺好的,这是一个大家都认的规则。这个其实也不是我们真正说对孩子教育过程当中的核心场景,它其实是家庭行动,集体活动的时候典型场景,那我相信,像李老师在日常包括刚才讲的父母在日常对于两个孩子,肯定是有自己不同的应对。
脑课堂FM · 问
对于家庭来说,会不会有“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情况?”
脑课堂FM
林博士:我觉得看家长。我见过的很多是什么?如果家长不拧,孩子拧,如果家长是民主型,也比较克制,这孩子争取不了什么,因为基本上还你还是按规则办;另外一个如果孩子拧,家长不拧,溺爱,那他肯定能争取到;还有一种你孩子拧,孩子拧为什么?因为家长拧,甭管是遗传来的,还是学的,也不见得是什么好的结果。
找到每个孩子适合的养育方式
脑课堂FM · 问
当大宝和二宝的性格截然不同时,有没有很好的方法?能找到适合不同的宝宝之间的养育的方式?
脑课堂FM
李老师:我觉得现在的一个情况就是,首先:从你怎么对待自己这个角度而言。你要先保证自己的一些核心的权利和规则是保留下来的。即使是你愿意为之付出所有一切的孩子
我的核心就是属于我一定要有自己一定的空间,我不能给予你全程的陪伴。当然有人反对这个观点,就认为说你要陪伴就应该是全程的陪伴,但对于我自己而言我是觉得接受不了的。
然后一定要有自己的一点点空间和时间,让我去放松。
另外,正因为我对我自己的(空间)这块很看重,所以我认为我的孩子也会有同样的需求,所以我会给他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在我规定的范围之内以后,我也不管他。
所以,我认为不一定去改变他什么,不要把你强加的喜好或你希望他成为什么样子,去加强在他身上。
通过科学的测评,进行科学的养育,选择更适合孩子的养育方式
脑课堂FM · 问
我记得李老师之前来我们这测评好几次,带着大宝、二宝都来过。通过这个测评有没有发现大宝跟二宝的差别?
脑课堂FM
原先我就不知道你怎么去处理他这问题。你遇到了问题之后,比如说你硬拧着它,这个事咱们必须坚持把它做好,这时候对孩子来说你是打击兴趣,他本来进入状态就慢,你再打击打击他兴趣,你怎么可能坚持下去。那这个时候更多还是要从他的兴趣入手。
只有了解孩子,你才不会焦虑
脑课堂FM · 问
其实测评对于有两个宝宝的家庭,其实也不光是两个宝宝的家庭,对于所有的宝宝个性化的成长是有非常重要的指导的意义。
脑课堂FM
然后你测评是告诉你说,你这个问题的病因是什么,那是因为发育没到,还是说态度情绪有问题,还是说动机有问题。你得知道你是哪块有问题,然后这块你就知道你急也急不来,那一块你就知道你不用管,人家已经挺好的,就不像以前你使劲,你不见得使对地方,这孩子又没给你一个反馈,然后你就着急,家里整得鸡飞狗跳,孩子情绪也不好。
刷到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短片《The Arrival》,讲述的是一个二胎家庭的故事。
短片一开始,妈妈就坐在车里在夸小宝宝:“我们的神奇宝贝今天看上去棒呆啦。”
而大宝坐在后面一脸落寞。
来到教堂,爷爷奶奶和亲戚朋友们也是先看到小宝宝,还不停夸她可爱,大宝又被晾在一边。
于是大宝主动问奶奶:“奶奶,你还有我婴儿时期的照片吗?我还是个小宝宝的时候也多可爱呢。”
但是并没有得到奶奶的正面反馈,反而怪他把照片上的油墨弄到了手上。
于是大宝对新宝宝充满了敌视和不满,甚至想让妈妈把小宝宝送走。
遭到妈妈拒绝后,他许了一个愿望,变出来一个新妈妈。旧妈妈问他:“汤马斯,你是让她来替代我吗?”
小男孩说:“不是替代你,只是多了一个妈咪而已。”
很快,新妈妈得到了全家人的认可和喜爱,旧妈妈体会到了被忽视和被嫌弃的感觉,就像当初的小男孩一样。
于是她去找爸爸理论,爸爸却说:“虽然我们爱新妈妈,但是我们也爱你呀,你永远是这个家的第一个妈妈。”
小男孩和爸爸安慰旧妈妈的话,像极了生活中二胎家庭安慰大宝时候的话:
“弟弟妹妹的到来不是替代你,只是多了一个宝宝而已。”
“虽然我们爱弟弟妹妹,但是我们也爱你,你永远是这个家的第一个宝贝。”
可说是这样说,但很多二胎家庭都反映,老二出生后,老大的生活仿佛从天堂跌落人间。
以前被全家人众星捧月地宠着,现在可能变成了全家人的“出气筒”和“小透明”。
大人们总在不知不觉中对两个孩子进行“双标”的待遇。其实小孩子对感情的观察力是很敏锐的,爸妈的偏袒与忽视,孩子很容易感受出来。
一个成熟理智的大人都难以接受被人“喜新厌旧”而抛弃的感觉,更何况是孩子呢?
01
闺蜜丽丽在长辈们“养一个也是养,养两个也是养”的劝说下,选择要了二胎。
可是因为孕期不适的原因,老二早产了,身体功能各方面没发育完全,所以抵抗力特别差,一不舒服就会哭闹,需要大人全身心照顾。
老大看到妈妈被一个空降而来的婴儿“抢走”了,也爱上了哭闹打滚。有次老大闹得厉害,缠着丽丽死活不让她抱哭闹的弟弟。
一边是撒泼耍赖的老大,一边是哭闹不止的老二,丽丽心火瞬间上窜,冲动之下就扇了老大一记耳光。
打完后,她就悔恨不已。
明明立志当个好妈妈,想要做到一碗水端平的,可却还把生活琐碎中积累的怨气,怒气全都发泄给了大宝。
其实,像朋友这样的二胎爸妈,并不在少数。
很多父母都会觉得大的就是应该让着小的,认为大的就理应懂事和谦让,还会情不自禁地喜欢小的那个。
最近热播的《三十而已》里的陈屿,他的母亲就长期将更多的关爱给了弟弟。
每次弟弟做错事,他都要替弟弟背黑锅,为此没少挨母亲的责打。
长大后,陈屿跟母亲感情很疏离,对弟弟也不太愿接触,甚至当得知自己要当爸爸的时候非常抗拒。
而弟弟陈旭长大也是不断闯祸,依赖哥哥来摆平,做事不靠谱,还是个典型的啃老族。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一个核心观念:他认为出生顺序对人的性格有着重大影响,关键在于父母对不同的孩子态度不同,孩子为了获取关注,无形地放大了差异性。
父母对孩子的差别对待,无形中导致孩子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02
那么为什么父母养娃会存在“喜新厌旧”的心理呢?
我们一直以为孩子是“喜新厌旧”的典型,一个玩具到手,喜欢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天,一旦熟悉了一件东西,热度很快会消失。
但实际上,我们大人也会如此,因为“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
首先是“厌旧”在二宝没有到来之前,家里只有大宝一个小孩,长时间的相处,都会一些审美疲劳。
随着大宝的成长独立和求学,很多事情妈妈们都会慢慢放手。
但同时父母对大宝的要求却也越来越多,希望他成绩好,性格好,懂事,能够体贴父母。
父母们在养孩的道路上摸爬滚打,希望把大宝塑造成一个“完美小孩”。
可是现实总是事与愿违,尤其遇到处于“叛逆期”的孩子,闯祸不断,还爱顶嘴反抗。
这样的叛逆行为,大人往往会觉得他不懂事,对大宝产生“嫌弃”和“成见效应”。
父母们面对这样的大宝只能叫苦不迭,声称养老大简直就是来要命的。
其次是“喜新”这时又迎来了一个“不一样”的二宝,很容易重新激发妈妈们潜在的母爱。
怀胎十月和养育的前三年,妈妈和二宝基本上日夜相伴,所以会不自觉地就会更偏爱这个呆萌可爱小家伙。
小宝宝因为没有动手能力,所以他会更依赖爸爸妈妈,然后那种亲密的感觉让人更加陶醉,更加沉醉,更招人喜欢。
知乎上有个网友molena也说过:“我家哥哥五岁多,弟弟刚两岁。幼崽有天生优势呀!更迷你,更懵懂,更胖乎的脸颊和手脚,更奶气的声音,更拙稚的举动。发脾气也比老大威力小多了,就像看小奶猫发威一样可爱。的确更招人待见呀!”
而且有了一胎的经验,妈妈们养育二胎的时候,更容易得心应手,也不会太过焦虑而提一些与孩子能力不匹配的想法。
对二宝的要求只要吃饱了不哭不闹就行,所以当二宝乖乖躺在怀里的时候,妈妈们会有种“二宝是来报恩”的感觉。
有人就曾调侃:“养老大要命,养老二是续命。”
这些对大宝和二宝的不同“成见效应”,导致了爸妈们看起来像是“喜新厌旧”的样子。
03
其实,在二胎甚至多胎家庭中,想要避免“喜新厌旧”的伤害也不难。
承认“喜新厌旧”,刻意“区别对待”既然知道父母们的“喜新厌旧”是有原因的,那我们要学会合理看待,并接纳这个事实。
首先真正的爱从来不是一碗水端平,需要刻意“区别对待”。
所谓的公平是看见每个孩子独特的需求,并真心给予、关注和尊重他们的不同之处。
比如在给孩子分蛋糕的时候,孩子们可能会计较谁分得多,谁分得少。
直接一句“妈妈再平均分一下就好了”,反而会让孩子下次计较得更多。
真正聪明的妈妈会说:“因为妹妹喜欢吃蛋糕,就给她多切了点,你不是喜欢吃巧克力吗,妈妈把蛋糕上的巧克力都分给你。”
这样两个孩子都会开心满意,因为妈妈能记得自己喜欢什么,证明自己在妈妈心里是同等重要。
所以,真正的公平,不是让孩子知道平均,而是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独一无二的爱。
适当给予大宝“专属的爱”娘娘孙俪曾说过:“有了第二个孩子后,真的要更多的关注老大。因为他长大,他会有自己的想法,这会影响到妹妹以后的性格。
老二还小,稍微可以忽略一点点,只要满足她吃好、喝好就可以了。反而,老大需要更多的引导。”
更多留意那个被忽视的大宝,多发现他的可爱之处,制造一些和大宝独处的机会,倾听他的心声。
当孩子觉得被冷落而产生不安全感、嫉妒心理、坏情绪时,父母要理解孩子的这种落差。
我们可以给他一个拥抱,告诉他:“妈妈这段时间确实照顾你少了一些,如果换作是我,也会不开心的,但是你不要担心,我们依然是爱你的。”
当孩子的心声能被父母听到,孩子慢慢会学会面对自己的情绪,控制失落感。
还可以时不时让大宝帮忙做一些小事,让孩子参与进来,比如帮二宝穿穿衣服、冲泡奶粉、拿尿不湿等,不但能提高老大的责任感,还能加深孩子之间的感情。
给老大表现自我的机会,告诉老大他已经是一个厉害的哥哥或姐姐,老大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会瞬间爆棚。
03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父母针对性对待,而不是同一而论,所以存在一些本能或是认知上的些微偏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不必太过焦虑。
父母只要做到,不把偏爱表现得太明显,适当刻意地去多关注被自己忽视的大宝。
不要吝啬对每个孩子的爱,孩子若是从小浸润在父母疼爱的环境里,他是不会担心被冷落的,反而会用更多的爱一起去照顾弟弟妹妹。
我们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但手足血亲却可以成为他们彼此坚实的依靠。
长大后,即使有了各自的家庭,各过各的生活,但是,手足之情依然是他们温暖内心的一束光。
他们可以彼此帮衬、互相关照,欢喜的时刻有人分享,遇到坎坷的时候,有人帮忙共度难关。
余生很长,要坚信,二胎,是我们给儿女们留下的一份无价的珍宝。
前几天,一则非常暖的新闻打动了我。
妈妈剖腹产生妹妹,从手术室出来,一家人都跑去看妹妹,男孩匆匆看了一眼襁褓中的妹妹,便跑到妈妈旁边哭了起来。
一边哭一边问妈妈疼不疼。
在家人的安慰下,男孩才慢慢地止住了哭声。
网友纷纷为男孩点赞,称他是一枚懂得感恩的小暖男。
感恩是人的优秀品质,夏洛特·勃朗特在《简爱》一书中说:
“学会感恩。因为有了感恩,才有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因为有了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因为有了感恩,生命之间才能和睦相处。”
懂得感恩的孩子心中有爱,有温度,会用爱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温暖这个世界,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1 、感恩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5月23日,山东省的诚功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张某在家中意外离世,随后她15岁的女儿因有重大作案嫌疑被带走。
据警方内部人员透露,女儿借口给妈妈按摩时,用绳子将妈妈勒死后装进行李箱中,然后一个人反锁家门待了两天一夜。直到张某同事找上门来,发现异常并报警。
据张某同事说,张某夫妻离异后,她独自带着女儿。生活上她把女儿照顾得无微不至,工作上也有不小的成就,这其中的辛酸苦辣可想而知。
然而这一切在女儿眼中却并不是如此,女儿觉得妈妈对她要求过于严格,竟然起了杀心置亲妈于死地!
乌鸦尚有反哺之义,羔羊尚知跪乳之恩,这样的孩子,太让人心寒了!
莎士比亚说:“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齿更痛噬人心。他们自私冷漠,脾气暴躁,对父母的付出麻木无情,只知索取,不知感恩。 ”
沙拉曾经在《特别狠心特别爱》一书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中国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不忍心让他们从小体验生活的艰难,也不懂得在适当时机向他们索要,因此最终导致子女们一辈子艰难,一辈子朝他们索要!”
前段时间,一张妈妈下跪的照片刷爆了朋友圈。
为了劝任性的孩子去上学,妈妈直直地跪在孩子面前,而孩子却坐在椅子上,翘着脚,悠闲地玩着手机,丝毫不把妈妈放在眼里。
更过分的是,这位妈妈跪了一个小时,男孩非但不理妈妈,还拍照发朋友圈,配文:“开心每一天”。
对母亲的良苦用心视若无睹,甚至还仗着母亲对他的爱,把母亲的尊严践踏在脚底下,让人心凉。
教育家洛克说:“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付出一切,却培养不出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被教会感恩,他永远都不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生活中的万事万物。
感恩,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2 、最高级别的感恩,是行动
感恩是生命的底色,有三重境界:第一层的感恩是嘴上的回应;第二层的感恩是发自内心的感激情绪;第三层的感恩是行动上的关心和尊重。
朋友是家里的独生女,从小父母宠爱,自己也很疼爱父母。
毕业后,她留在上海工作,父母攒钱给她买了车买了房,工作稳定收入稳定,唯一不足的就是离父母远,回家一趟两千多公里。
随着父母年纪渐渐变大,对孩子越来越依恋,朋友也想要父母来上海和她一起住,彼此之间还能相互照应。
但这个想法始终没有得到落实,朋友担心和父母住在一起会产生矛盾,也担心上海的生活费太高无法养活父母。
两年过去了,父母还是没有过来,当我和她再次谈起这件事的时候她还是这样的顾虑。
不同的是,这样的顾虑让她对父母产生了愧疚,想想真是矛盾啊!
是朋友不懂得感恩吗?好像不是,每周都会打电话问候父母,也很关注老两口的身体健康状况。
只不过,她的感恩只落实在嘴上、心里,并未在行动上有什么表示。
浮于表面的感恩很容易让人遗忘,落实到行动上的感恩却能让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前几天,网友分享了一个暖心视频。
视频中,一个七八岁大的小男孩正在厨房煮面条,两岁的妹妹坐在旁边的餐椅上,哥哥将煮好的面条先分了一碗给妹妹。
发现妈妈在拍他的时候,男孩很腼腆,也很担心地对妈妈说:妈妈你不是头晕吗,赶紧去睡吧,我来照顾妹妹,待会我也给爸爸端一碗面条去。
原来,男孩的妈妈突然头晕,躺着休息,想着两个孩子还没吃饭便艰难的起身准备做饭,走到厨房一看,就发现了这么暖心的一幕。
男孩知道父母不容易,知道心怀感恩,更知道把感恩化成行动。
落实到行动上的感恩是最高级别的感恩,“想为你做点什么”是感恩的最高境界。
3 、父母如何引导孩子的感恩行为
《论语》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是教会孩子从小学会感恩,而后成才。
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并且把嘴上的感恩变成行动上的尊重,需要以下三个引导步骤:
首先,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心怀感恩。
人为什么要心怀感恩呢?知乎有个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
“人类是群居族群,唯有相互羁绊,相互扶持,才能挨过人生的孤独时段,进而让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延长。
而感恩是一种回报,人慢慢变得成熟后,意志会变得更加坚强,心却变得很柔软;坚强用来抵挡人生的风雨,柔软用来付出和感受爱。
而感恩就是爱的表达方式之一,心怀感恩,我们才知道自己这一路走来,原来不是一个人;心怀感恩,会使我们接下来的路走得更踏实,更有勇气。”
也许孩子还小,但这不妨碍你告诉他:我们生活的一切都是劳动创造所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所有的劳动成果都值得被尊重。
其次,要培养孩子的共情力
共情能力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指的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看问题,从而理解对方的感受。
英国“共情实验室”跟英国11所先锋小学合作,花了十年时间跟踪调查发现:父母通过阅读、写作和讲故事的方式,可以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要遵循三个原则:
第一,阅读孩子生活背景相似的书,可以帮孩子理解他的同伴可能正在经历的事;
第二,教会孩子学会情绪表达,如果孩子缺乏表达情感的词,他就很难理解对方,也很难有效沟通;
第三,让孩子们角色扮演,这样的情感融入能让感受变得更加真实。
从小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不仅能够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成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还能提升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孩子对人际关系有更好的把握。
最后,家长要引导孩子把情绪转化为行动
艾尔伯特·班杜拉认为,人具有替代性学习的能力,对儿童的亲社会倾向产生最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是他人的行为,也就是儿童所接触的榜样。
《社会性和个性发展》一文中指出,儿童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可以学到共情能力及利他行为。
央视有个公益广告,三十几秒的短片没有一个文字,画面是这样的:
祖孙三代住在一起,睡前,妈妈给奶奶端水泡脚按摩,把奶奶安顿好了准备休息,一转身发现儿子端着一盆水,正在模仿妈妈的样子站在身后。
孩子从来不听你怎么说,他只会学你怎么做。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身教大于言传,想让孩子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父母就要尽量先成为这样的人。
别让孩子只知道感恩,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感恩,并引导孩子如何去做,他才会明白感恩背后的意义,才会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绪。
行动是感恩的最高境界,也是成为自己的最好的内驱力。
作者┃孙小妹
编辑 ┃ 丄学号
来源┃山伯教育-专注礼育养育教育资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