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大宝准备和适应的时间,得知二宝即将到来时,父母如果忽略大宝的感受隆重庆祝,会让大宝感觉到自己的“地位不保”。正确的做法应平静地把怀孕消息告诉大宝,告诉大宝,弟弟或妹妹的到来,可能会有一些小麻烦,以后需要他来帮忙,也可告诉孩子将来有个弟弟或妹妹来陪他一起玩,要相互关爱。
2、减少两个孩子的对比,孩子的能力不一,家长可能会拿两个孩子做比较,比如“为什么你就不能像哥哥那么聪明呢”,“为什么你就不能像弟弟那样听话呢”?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这样的对比非但不能激发孩子的潜能,只会增长他的嫉妒心,恶化两个孩子的关系。
3、减少对另一个孩子的牺牲,二宝的到来,父母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心思照顾二宝,花在大宝身上的时间、精力就少了,甚至还会告诉大宝说“弟弟/妹妹还小,还需要妈妈多宝宝”,“你长大了,这些玩具都是小宝宝玩的,你给弟弟玩吧”。因为二宝的到来,让大宝感觉失去了很多的权利,也会增加大宝的嫉妒感。父母要做的不是用要求的语气跟大宝沟通,而是要向大宝表示感激,给他多些关爱补偿他。
4、大人尚且容易被嫉妒的情绪困扰,孩子自然有这样的情绪也并没有错。要带着理解和同情的心态去处理手足之间的各种冲突,才可能帮助他释放出嫉妒的情绪。
孩子的嫉妒跟自我意识有关
在心理学中,嫉妒是一种负面的情绪,是一种想要排除或者破坏别人优越地位的倾向。
嫉妒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宝宝的自我意识逐渐发展,对自我和他者有了明确的区分时,嫉妒就出现了。研究表明15个月的婴儿,在看见妈妈抱着别的孩子时,就会出现嫉妒情绪。在这点上,大宝表现得非常明显,就连我抱猫,他都会嘟起嘴巴说:“我不要妈妈了。”
Ps:需要注意的是,小孩子的嫉妒和大人的嫉妒相比,持续时间较短,且内容很单一。
找到嫉妒背后的原因更重要
自我负面评价
在文章开头的例子中,纬来是因为二宝折纸玩具更快而产生的嫉妒心理么?并不是,而是在爸爸表扬二宝的时候,才最终爆发。后来我和纬来妈聊天,才知道爸爸经常说纬来笨,虽然是半开玩笑,这让小纬来很受伤。纬来先是有了负面的自我评价,所以才会因为爸爸突然夸别人而倍感嫉妒。就像是如果自认为并不漂亮,就可能会因为老公逛街东张西望,而嫉妒那些路上走过的美女。
“你跑了第几啊?”朋友问。
“第二啊!”儿子说:“我练了一个学期啊,结果老师只说他为班级争光了。”
朋友一下子明白了,儿子的嫉妒其实并不是针对那个比他跑得快的李小乐。而是觉得老师只字不提第二名的努力,这样有失公允。于是,她对儿子说:我觉得你也不错啊,第一次跑就第二名,李小乐去年第一次跑的时候,还没有进前三呢,我觉得你大有可为啊。
不真实的自我认知
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经常性“嫉妒”别的小朋友,不能够接受失败,或者不是第一名。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就要观察一下,孩子是否只要没有鼓励和赞扬,或者任何人的鼓励和赞扬不针对自己,就会嫉妒?
因为有些嫉妒背后的原因是,不真实的自我认知。这跟成长过程中过度的赞扬有关。比如一个孩子,见到他的每一个人都夸奖他世上最聪明,那他大概率无法接受,别人夸另一个人(比他)聪明。
孩子展现“嫉妒”,家长善用四招处理
当孩子“嫉妒”时,很多父母第一时间的反应是,可不能这样!但其实虽然嫉妒是一种负面情绪,但是却很正常。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我们也会有嫉妒的情绪,只不过,不像小孩子表现得那么明显。
所以处理孩子嫉妒情绪的关键,是疏导和学会管理情绪,而不是禁止孩子嫉妒。
1、鼓励孩子展现“嫉妒”
比如纬来爸爸如果能第一时间,接纳纬来的“嫉妒”并且对此表示理解说:你生气是不是因为爸爸没有夸你?二宝确实拼的快,但是如果多练练,你能比他还快。
而不是马上要求他道歉,否定他表达情绪的事情,也许孩子会更加容易接纳。
2、给孩子恰当评价
另外一方面,当孩子努力去达成一件事儿时,建议父母不要用“结果导向”来要求孩子。应该积极的去肯定孩子的努力,并且教会孩子不从单一的结果来看待事情。这样孩子不但能够学到更多,也会在内心感到公平和被重视。
3、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你很好,我也不错。”我们来人间走一圈并不是来和别人比赛的,活出自己精彩才更重要。但孩子难免会很在意输赢,在意你好看还是我好看。这时宝爸宝妈可以试着引导孩子,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比如闺蜜有次和女儿一起参加早教机构举办的串珠子大赛,女儿的手链最终没有拿到任何名次,女儿生气的说第一名的手链丑死了。闺蜜告诉她,第一名的手链中规中矩很典雅。但是她串的手链,却很有灵气,只是这次的评委很喜欢中规中矩而已,妈妈还是很喜欢你的这个。
4、帮助孩子转化“嫉妒”
从“驱动力”上看,嫉妒何尝不是一种动力?嫉妒带来的负面影响,通常表现在自身的焦虑和不好的行为上。既然就算我们长大,也无法避免嫉妒情绪产生,那么,如何转化嫉妒,才是我们应该教会孩子的。
比如当你发现自己嫉妒别人时,先别忙着否定自己,观察一下嫉妒的对象,有什么地方是不如你的,有什么地方比你强,如果向他学习一段时间,或许就能超过他。即便还是不如别人,也不用妄自菲薄嫉妒别人,因为自己也有独特的优势。
爸爸妈妈还可以跟孩子聊聊自己觉得“嫉妒”的心路历程,让孩子客观的认识这样的情绪,并学会如何处理。
我觉得父母需要多去关注自己家的大孩子,同时也需要用一视同仁的态度来对待两个孩子的教育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生了二胎以后,如果自己家的大孩子没有安全感的话,大孩子可能会做出很多任性的行为,同时也会变得非常不懂事。对孩子的父母来讲,父母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盲目责怪孩子,而需要尽可能跟孩子多多相处,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孩子的很多问题自然就能够迎刃而解,父母需要多去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问题。
父母需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如果家长想要孩子变得懂事,那么就必须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这个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氛围、家庭教育环境。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和谐开放的家庭环境,给孩子提供一个能够让他们自我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同时也需要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父母可以尝试多跟孩子沟通问题。
父母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孩子变得更懂事,首先要与孩子进行沟通,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为。其次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让孩子逐渐学会自己做事,最后要给予孩子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使孩子在做出好的事情时能得到认可。
与此同时,当父母一方很强势时,孩子就会受到影响,不会那么听话了,也会变得越来越不懂事。如果父母可以平等地和孩子沟通交流,并且尊重孩子的想法,那么孩子也会变得更懂事。父母一方不能把自己所有的意愿都强加给孩子,要学会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孩子的嫉妒心很强,这样会给他造成怎样的影响?
嫉妒容易使人失去理智,误入歧途,做出不可挽回的行为。家长们认为有成年人拥有的“嫉妒心”,为什么还有天真烂漫的孩子呢?孩子有嫉妒心怎么办?如果做得不好,孩子将来会一事无成!
第一,孩子们“嫉妒”的来源是什么?父母的不公平待遇这在兄弟姐妹多的家庭中尤为突出,现在有两个孩子的家庭也很容易发生。当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家长所有的爱和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孩子身上,让孩子渐渐习惯被人包围的感觉。第二个孩子出现后,家长的精力慢慢转移到第二个孩子身上,总是把“大的是小的”的思想强加给大宝,大宝容易感到委屈,感到不公平,对第二个孩子产生“嫉妒心”。
父母太“防备”孩子了。父母总是习惯把自己的孩子比作别人家的孩子,用打击孩子的方式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但是这种方式让孩子们感到沮丧。父母总是责怪自己,对别人家犯错误的孩子太优秀了,自然会形成嫉妒心。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怨恨情绪越来越突出,孩子们也是如此。当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们看到家庭富裕的同龄人享受有趣的玩具,穿着名牌衣服饰品,假期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心中的羡慕逐渐变成了嫉妒。儿童存在的不正当价值观。有些孩子自尊心太强,要求事事尽善尽美,总是习惯于和别人比较,一旦觉得自己不比别人优秀,就容易吃醋。
小孩子像大人一样有“嫉妒心”,比大人更不容易表现出小孩子的嫉妒心。父母忽视孩子的嫉妒心会有什么后果?吃醋的孩子会采取什么行动?吃醋的孩子不允许父母关心其他孩子。记得女儿一岁多的时候,不允许我和外婆抱着邻居家的孩子。甚至在语言上也不能搞笑。除了没有安全感之外,还有“吃醋”的理由。吃醋的孩子容易对得到大人们称赞的同事产生反感。吃醋的孩子听到父母或老师称赞其他同事时,会觉得同伴抢走了父母和老师的关心。回顾学生时代,班里成绩好,每天被老师表扬的孩子往往朋友少,除了这些孩子的性格因素外,其他孩子的嫉妒心也是原因之一。孩子有嫉妒心怎么办?如果做得不好,孩子将来会一事无成!
吃醋的孩子会对物质条件丰富的孩子产生拒绝感。“仇富”现象在孩子中引起了对家庭条件好的孩子的反抗,嫉妒那些孩子有好吃的零食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表明自己不是这样。毕竟富人是少数,对这些家境优越的孩子有嫉妒心的人往往联合起来排斥他。吃醋的孩子表现得极端,不能接受别人超越自己,不能用感伤的眼光看待别人取得的成绩,不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如果父母不能很好地引导子女的“嫉妒心”,会有什么后果?
如果父母不能很好地引导孩子的“吃醋”,以后会出现什么问题?影响孩子的健康。如果孩子总是处于吃醋的消极心理,性格大变,不能及时引导和沟通,就会出现抑郁症、自闭症、躁郁症等精神疾病,最终影响身体健康。让孩子感受到不好的感情。嫉妒也容易给孩子带来自卑等不好的感情,让孩子觉得一切都不如别人,再努力也枉费心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不再相信自己的能力,放弃学习。妨碍孩子对事物的客观认识。前面提到了“怨妇心理”,一旦出现这种心理,容易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影响人生目标,三观出现错误,影响对事物的客观认识。
希望家长与其他孩子相比也能以这种方式激励孩子的努力,但这种行为会加重孩子的嫉妒心,只能适得其反。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家人)因此,父母最好称赞自己的孩子,而不要把孩子和别人相比。(一个家庭)。父母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三个概念。有些孩子物质条件不足引起嫉妒,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性地看待经济差距。发现除了钱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东西,要树立孩子正确的三观。(而不是金钱)。
父母偏心是经常出现的事情,也很难做到绝对地一碗水端平。父母没有觉察到自己行为,或者明知道自己偏心还不加以改变,甚至还我行我素的话,就是比较糊涂而伤孩子心的行为。
有书君认为:有了二胎以后,突然感觉特别讨厌老大,其实也是事出有因,但是要做出调整。
1“爷爷奶奶的大孙子,爸爸妈妈的小垫窝”
家里的爷爷奶奶最盼望孙辈的到来,对长孙比较偏爱,而爸爸妈妈却比较宠小儿子小女儿。
爸妈带了大宝后,有了一定经验比较放松,带小宝时不会觉得太累太紧张,就更喜欢小宝。
加上宝妈也比过去成熟了,能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小宝,觉得小宝更活泼好动、讨人喜欢、更聪明,与大宝比较,就觉得大宝有点木讷。
民间有“爱到三岁,恨到老”和“六七岁的孩子狗都嫌”的说法。
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三岁以后的孩子能够自由行动,容易离开大人的视线,有了自主思维,会按自己的想法做事,而父母忙于照顾小宝,会苛责大宝不让人省心。
有的大宝看到父母现在关注的焦点不是自己,为了能吸引注意力,会做些令人担心的事。
碰上正是忙乱的时候,当妈的坏情绪上来,自己没顾上照顾大宝不说,还容易指责、埋怨大宝,甚至把不满情绪发泄到大宝身上。
挡都挡不住地“偏心”。
人都会有帮助弱小的心理,爱护更弱小才能够让小生命得以生存。
小的东西也让人觉得可爱,小宝还不会捣乱,相比之下,大人也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小宝身上,一切围绕小宝为中心、需要都尽量满足。
理所当然地忽视大宝的需要,把大宝当成了可以自己照顾好自己的“大人”来看待,没考虑到大宝还是孩子,也需要母亲的关爱。
2当妈的不知不觉中理所当然地就忽视了大宝
偏心对一个失去父母关爱的人来说,是件很令人心酸的事。
“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认为出生顺序对人人格形成有显著的影响。长子在弟妹出生前一直是被关注的中心人物,但第二个孩子出生后,父母对长子的爱就会减少,他的地位就会迅速下降。
家里只有自己一个宝的时候重心都在自己身上,突然某天老二来了,慢慢地老大就觉得,所有人看他的眼神和注意力都不一样了。父母基本都看不到自己的存在,六七岁的大宝也需要存在感。
弟妹出生会带给长子苦恼,他容易产生妒忌和不安全感,比较孤独和倔强,对人有敌意,自卑感大多比较强烈。
宝妈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就会觉得大宝争宠令人讨厌。
3宝妈因为忙于照顾二宝而忽视了大宝的需求
总是针对老大,说完又自责,觉得大宝可怜
有书君邻居有了二宝,大宝女孩七岁刚上小学,二宝男孩不到两岁。宝妈关注点都在小宝身上,大宝一惹二宝哭,或者看电视影响到小宝休息都会被凶。
一大早小宝起床哭闹,大宝就拿了一袋零食出来哄他,宝妈不想让娃吃零食,让她拿走不许吃,而老二看见了,非得要吃,又听不进道理,又凶大宝。
其实大宝挺乖的,所以经常凶完后,宝妈自己也挺后悔,看到大宝偷偷躲着哭,心里挺难受,总觉得对不起老大。可以看到大宝是为了帮着哄小宝,没得到妈妈认可,反而被嫌弃了。
大宝画了一幅画,大树高枝上有鸟妈妈叼食喂窝里的小鸟,在主干的树洞里也有熊妈妈在陪熊宝宝,大树叶是一些红色的心形,树的旁边还有一些小草,画的名字叫《爱心树和各种地方》,画面上表现出来的是希望妈妈多点爱她。
妈妈看到后问有书君:从心理学上看,这娃娃心态是不是失宠后的表现?确实是。大宝也需要妈妈的关爱。
大宝最近不好好做作业,因为宝妈一个人带小宝,还要管大宝读书学习,有的时候接近崩溃,就会觉得大宝怎么这么不懂事,经常被宝妈打。
头天晚上睡觉之前又打了她,并强行不让她进妈妈的房间睡觉。
后来大宝在自己房间睡,然后画了这幅画挂在自己的房间门上。第二天妈妈问她画的是什么意思?大宝说:“如果妈妈爱我时就在树枝上点一颗爱心。”她是多么懂事地希望得到母亲的关爱啊!
宝妈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能有意识地改变自己,这是好事。不要沉浸在对小宝的关爱备至中,忘记了还有大宝也需要关爱。
有书君建议:要让大宝知道,有了二宝,爸爸妈妈也爱大宝。
父母的爱和孩子感受到的爱有本质区别。
宝妈要学会让自己的孩子们感受得到自己的爱,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一定就是孩子感受到的爱。
三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自我,对于父母给的爱有自我的判定,对宝妈的喝责,孩子不会感受到爱。
父母也是人,也有自己讨厌和喜欢的情绪情感,这很正常。但是,当讨厌老大的时候,如果是自己的问题,就从调节自己的状态入手,不要迁怒于孩子。
如果是孩子确实没做对事时,要告诉他哪里做得不对,这样他就能准确的感受到了父母的爱,而不是陷入自我猜疑心理中,认为自己不好才会让父母讨厌,产生自卑感,或是觉得妈妈只爱小宝,不爱我了。
大宝争宠,会引发本已疲惫不堪母亲的不满情绪而产生厌恶感。
知道了事情的原因,就不用过分紧张,做好自己该做的,才能照顾好孩子。只要是你给的爱,孩子都能接受到了,那么他就不会感觉被嫌弃,也就不会心理上受折磨。
作为孩子,如果感觉父母给自己带来了痛苦,越是得不到的越想得到,会对父母的偏心比较痛心。但是小的时候也没有办法改变父母的做法,只能针对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宝。
父母对自己的行为要注意加以调整。
宝妈的讨厌会让老大意识到自己不被爱、不被喜欢了。如果你突然意识到,并感到担心、焦虑,那就要注意调整自己面对孩子时的状态。
家里有了小宝后,大宝的嫉妒是正常现象,尽量不要用激烈的方式对待大宝,而且宝妈至少,每周要有两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单独陪伴大宝。
宝妈尽量满足大宝想要拥有妈妈爱的愿望,让大宝感受妈妈给的爱,感觉自己真正拥有妈妈,这样大宝就能够得到心理上的安抚。宝妈接收到了孩子的不安感,也就不会突然觉得讨厌大宝了。
相信世界上从来没有坏孩子,有的是缺少爱的孩子。一个给予孩子爱的家庭,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一个被爱温暖、信任的大宝,一定不会再有让人讨厌的感觉。
唯有爱可以化解人心中的痛,有了父母正确的陪伴,孩子开心了,父母会让自己走在开心的路上
很多的家长不敢生二胎,就是害怕两个孩子没有办法去友好的进行相处。而小编发现,有一些家长觉得,在二胎家庭当中,大宝总是欺负二宝,这该怎么办呢?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说一说。
一、考虑一下自己的原因。我们可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平时对二胎十分的友好?而却忽略了大宝,如果是这样的话,大宝就会觉得是自己的弟弟或者是妹妹夺走了父母的爱,所以说就会非常的讨厌弟弟或者是妹妹。我们再把二胎生出来之后,一定要做到一碗水端平。如果说我们做不到一碗水端平的话,必然是会让两个小朋友之间发生一定的问题,所以说在这个时候大家就一定要注意。平时不要忽略了对于大宝的关注,也不要总是一条心放在二宝身上。
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告诉大宝,你是哥哥,平时可以选择去照顾一下弟弟或者是妹妹,这样的话,也会让弟弟或者是妹妹非常的喜欢你。而平时如果你的表现非常好的话,妈妈也可以给予你一些奖励。这样的话,也能够让大宝觉得父母还是非常关爱自己的,而且也就不会再去欺负二宝了。我们如果想让大宝跟二宝这个关系缓和一些的话,前提是我们没有去忽略大宝的感受,这样的话,自己说的话,大宝才能够听得进去。
三、总结。对于很多的二胎家庭都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说在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够忽略任何一个孩子,忽略了任何一个孩子,都会对孩子造成永远不可逆的伤害。而且也会导致孩子的之间发生的争吵,发生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如果我们不想造成悲剧的发生,就必须要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感受。
培养孩子的自豪感,让孩子加入到教育二胎的工作中,可以让宝宝免除这个担忧,父母在生活中也要正确引导。
现如今时代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很多家庭都会选择要二胎,甚至要三胎来陪伴,大宝不过对于大宝来说会出现嫉妒心理也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因为他们认为二胎出生之后会抢夺和自己的爱,如果不能及时疏导,自然而然会让宝宝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在生活中也应该注意照顾大宝的同时也要照顾二宝,这样可以让宝宝的心理更加健康。
培养孩子的自豪感。
在两个孩子面前也要向二宝灌输姐姐小时候从来不会哭,不会闹,一直很听妈妈话的语言。通过语言教育可以让孩子的自豪感更多一些,树立大宝的自信心,可以让大宝避免产生挫败感,当然在与大宝二宝相处的过程中,也应该学会一视同仁,避免产生过于溺爱,一个宝宝可以更好的避免矛盾的激发。
每天抽出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大宝。
在育儿的过程中陪伴可以让宝宝的心理更加健康,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多去了解孩子的内心,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去陪他做游戏,给他讲睡前故事,可以让宝宝更有安全感。在陪伴大宝的同时,也应该学会去教育大宝学会分享,减少嫉妒心理产生。
让大宝加入到二宝的教育当中。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在生活中以身作则可以更好地引导宝宝,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学会去让大宝加入到二宝的教育工作当中,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在小的时候心智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不能完全理解,包容,忍让的含义,因此他们不懂得谦让也是非常正常的,家长一定不要向他们发脾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