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抱抱;妈妈就抱一小会儿嘛。”
妈妈终于经不住儿子的软缠硬磨,把手中的食物袋递给身边的爸爸,正准备弯腰抱儿子时,爸爸开口了:“都多大了还抱,不能惯他这臭毛病!”
超市门口的一幕,日常生活中也屡见不鲜。尤其是二胎家庭中,当有了二宝之后,大宝总是缠着叫妈妈抱。
常跟家长聊天也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孩子不知道咋回事,不会走路的时候总是想自己走,可是学会走路后,只要一出门就叫抱。”
“这小东西坏得很,以前妈妈想抱都不让,自从有了弟弟他就故意争怀,每天只要看见妈妈喂弟弟,他就立刻跑过来叫妈妈抱,本来玩得好好的都会赶紧跑过来。”
很多家长总问为什么?其实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或许有人听说过“恒河猴实验”,是心理学家早在19世纪50年代末做过的实验研究。
心理学家把刚出生的猴子放在一个房间里,房间里玩偶替代妈妈,一个是胸前挂着奶瓶可以喂奶的铁丝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瓶却可以跟猴子依偎在一起的布料妈妈。虽然铁丝妈妈有奶,但是猴子只有特别饿的时候,才会去铁丝妈妈那里喝奶,然后其他时间都会跟布料妈妈待在一起。
对此,心理学家认为,虽然猴子需要食物,但是更需要的是身体接触。虽然这个实验对象是猴子,但是专家认为它对人类孩子同样适用。
以上研究表明: 抱抱是孩子对父母的一种心理上的依恋,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看到这里,聪明的你应该知道, 孩子求抱抱,是在向你所传达如下信号:
1、对妈妈的 情感 依恋
孩子从妈妈的十月怀胎开始,天天都跟妈妈在一起,与妈妈同呼吸共命运。孩子熟悉妈妈的声音,喜欢妈妈的味道,只要跟妈妈在一起孩子就开心快乐。
可是随着孩子越长越大,妈妈便以各种理由拒绝孩子的要求,孩子感觉离妈妈的距离越来越远,于是就带着那份依恋想让妈妈再抱抱。这就是家长们经常说的, 孩子越大越会撒娇。
2、孩子缺乏安全感
大家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样几种情况:妈妈经常离开孩子、或妈妈上班总是偷偷地走,孩子便会特别粘妈妈;妈妈生了二宝,大宝总是整天缠着妈妈。
这种情况家庭的孩子,心里都缺乏安全感,所以只要见到妈妈总是缠着妈妈抱,如果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哭。
3、想获得爱的确认
很多父母总是把爱孩子挂在嘴边,甚至把多挣钱给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看成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其实,孩子需要的爱非常简单,就是每天爸爸妈妈上班前的一个亲吻,以及孩子需要妈妈的时候,妈妈能给一个大大的拥抱。
我的观点是肯定的,不仅要抱,还要立即抱,并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 原因如下:
1、给孩子吃颗定心丸
有许多家长不明白为什么孩子大了还求抱抱,所以当孩子叫抱的时候,总是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了,自己会走路了,就应该让孩子自己走,如果孩子叫抱抱家长还去抱,就是娇惯孩子,所以面对孩子求抱总是毫不犹豫地拒绝,岂不知这么做便会伤害孩子的心灵。
要知道,孩子1岁之前,几乎整天都在妈妈的怀抱里,在妈妈的怀抱里哭、在妈妈的怀抱里笑,在妈妈的怀抱里吃喝拉撒睡。可是随着孩子的越长越大,家长抱孩子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孩子难免有种失落感,因此孩子时不时地想寻找过去的美好时光,就会让家长抱一抱。
这时, 家长满足孩子的要求,立即把抱孩子搂在怀里,就等于给孩子吃颗定心丸,孩子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爸爸妈妈的爱时刻都在,于是孩子就会身心放松、舒服。
2、拥抱能解除压力
在电视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当妻子在外受到伤害或委屈时,回到家老公会紧紧地把她抱在怀里……
心理学研究表明: 拥抱通过轻微的皮肤接触,能产生幸福荷尔蒙。
同理,孩子随着年龄的越来越大,特别是上了幼儿园。孩子第一次踏入 社会 ,一个人独自面对周围的世界,孩子的心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孩子孤独恐惧、伤心难过、焦虑不安时,唯一寻求安慰的就是一个温暖的拥抱。
孩子向妈妈渴求抱抱的时候,妈妈温柔地把孩子抱在怀里,孩子的大脑内B―内啡肽的活动就会产生多巴胺这种幸福荷尔蒙,就会让孩子的身心都得到满足。
记得我闺蜜曾经对我说过,她小时候,只要心里不安、或考试考得太差伤心难过的时候,只要扑进妈妈怀里,她心情顿时就能平静下来。
由此可见, 被拥抱能解除恐惧和紧张,真的不是一句空话啊!
最后,特别提示二胎父母注意:大宝求抱抱时,一定要无条件地满足要求。 因为二宝的到来,大宝难免会失落、恐惧、伤心、难过,大宝依然渴望妈妈能像以前一样爱自己,于是经常缠着妈妈抱,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大宝求抱抱时,妈妈无条件地满足需求,让大宝知道虽然有了二宝,妈妈依然爱自己,这样不仅有利于大宝的心理 健康 ,同时也能上大宝平稳接受二宝。
总之,当父母的要知道,孩子再大都是孩子。 无论孩子长多大,家长的拥抱都能给孩子无限的能量。 孩子要求抱抱,是在确认家长的爱,家长及时给予孩子一个拥抱,是用肢体语言向孩子传递无声的爱。这种无言的肢体接触,是抚平孩子心理焦虑,缓解紧张情绪的灵丹妙药。
(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联系即删)
原创作品,未经本人授权任何媒体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有位二胎妈妈说:“自从有了二宝,大宝太难管了,和二宝总是争宠,叛逆不听话,我真的好累,不知道该怎么教育,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整天让我心神不宁,为孩子操劳,两个孩子都牵挂。”
真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手心手背都是肉,哪个孩子受了委屈,妈妈都舍不得。
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经历,很困惑,但很庆幸现在终于摆脱了这种困境,现在和孩子和谐共处,“相看两不厌”。有了二宝之后,曾经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原来和我如此贴心的大宝现在不怎么听话了,经历了这个超长假期,和孩子有了更多的相处时间,不断磨合沟通,终于想明白了一些事情。
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
妈妈态度转变,方法改变,孩子心情好了,亲子关系就好了。
1、对待两个孩子的态度相同
有了二宝,照顾俩娃有些力不从心,年龄小的二宝需要父母更多的精力,已经筋疲力尽。总以为大宝大了,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应付了,其实孩子毕竟是孩子,心智还不成熟,还需要父母的贴心照料。
妈妈心里是爱大宝的,可是态度上有时改变,自己浑然不知,可孩子却十分敏感。孩子小,调皮捣蛋,妈妈总是有耐心陪伴,好言抚慰,而大孩子有事找妈妈,妈妈因为身体疲劳的缘故,有时会显得不耐烦,大宝看在眼里就会心生失落。
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对于大宝的正当需求都要合理满足,象对待二宝那样和颜悦色,有没有发现我们哄小孩子时往往带点儿童声,声音细声细气,温柔无比。拿出无比的耐心和爱心,对待两个孩子的态度相同,大宝会感到心里特别温暖。
有了妈妈的爱,大宝的底气就足,自信满满,对于妈妈的良好建议就不会叛逆性地拒绝,因为孩子知道妈妈是爱自己的,是为了自己好,学会采纳接受。
2、让孩子慢慢适应
从“多年独宠”到“失去专宠”,孩子也有个适应过程。二宝出生后,有的大宝出现行为上的退化现象,像个小宝宝。这是一种自然的行为,为了取得父母的更多关注,得到更多的照顾。
随着二宝的慢慢长大, 越来越可爱,大宝的这种行为会逐渐消失。孩子会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弟弟妹妹会笑了,会走路了,会吃饭了,会说话了,大宝看到二宝的进步,内心会萌生一种激励,让自己做得更好。
父母在二宝面前要树立大宝的权威,当个小老师,孩子就会有一种自豪感,老大不是白当的,得保护好弟弟妹妹,做个榜样。两个孩子关系相处融洽,其乐融融,手足情深。
3、不要总让大宝让着二宝
以往的观念总认为老大得让着老二,老二小,什么都得照顾,大宝让着二宝才显得自己懂事,有老大风范。可实际上孩子不吃这一套,都是妈妈的好孩子,凭什么我非得让着他呢?
有一次孩子姥娘姥爷来我家吃饭,虽然是从小看着大宝长大,很疼爱她,但仍忍不住说要大宝让着妹妹,多照顾妹妹。大宝则振振有词:“要培养妹妹的独立性,自己能干的事自己干。”
我还是比较同意这种观点的,在姐姐的训练下,妹妹不娇气,成了妈妈和姐姐的小帮手,喜欢帮忙,每次我给姐姐打印作业,妹妹都要亲自给姐姐送去。姐姐每天早起学习时,听见妹妹醒来,总是呼喊:“妹妹,快过来亲我一下,我想你了。”
妹妹有时还故意拿个样,说“我不亲你。”不一会儿,又乐颠颠地主动找姐姐主动示好去了,母女三人互相拥抱,场面温馨有爱。
4、妈妈和孩子站在平等的地位
孩子长大了,渴望独立自主,尤其是在青春期,本来青春期就似乎被贴上了叛逆的标签,再加上二宝的加入,环境家庭的变化,让青春更加躁动不安。在这个时候,妈妈总是回想小时候孩子的种种可爱和温馨,感叹时光不再来,真希望时光倒流,重温往日温柔时光。
眼光向前看,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的美好,给孩子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适时闭嘴沉默安静,站在平等的地位和孩子讲话,不居高临下,不要看到孩子有点儿小错就板起面孔训斥孩子。
妈妈也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鼓励相信孩子,孩子便会从焦躁复杂的情绪中走出来,学会成长成熟!
曾经面对大宝的执着和“不听话”束手无策,经过痛彻心肺的深思,终于明白了原因所在,关键是在大宝面前不要急躁,平和淡定,即使身体劳累,也要拿出十二分的精气神,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和诉求,回归初心。
俩娃妈妈不容易,俩娃的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不断磨合沟通,找到最佳的相处方式,只要心中有爱,便能战胜困难,做孩子的好朋友,好帮手,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文 | 小书虫妈妈
我在书房工作,5岁的二宝在旁边静静地看绘本,看着她认真看书的样子,我忍不住抱她到怀里,温柔地说:“我好爱你哦,我的大宝贝。”
二宝呵呵地笑着对我说:“妈妈,你忘了吗?我只是你的小宝贝,你的大宝贝是哥哥。” 那一刻我真的很欣慰,二宝的心里深深地爱着哥哥。
在很多二胎家庭出现的两个孩子一起厮打、吵闹、冲突、哭泣等现象,在我们家几乎没有发生过。大宝和二宝相差6岁,他们从小到大是最亲密的玩伴,一起玩 游戏 ,看书、画画、玩 游戏 ,哥哥护着妹妹,妹妹爱着哥哥。
看到我家两个孩子相处得这么融洽,很多朋友问我,大宝和二宝相差几岁好? 我认为不管两个孩子相差几岁,都不要因为二宝的出生,而忽略大宝的需求。
爸爸妈妈要清楚大宝什么样的需求可能会被忽略,不同年龄的大宝,需求也不一样。明确了孩子的需求之后,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大宝,让大宝接纳并爱上二宝,营造一个乐融融的二胎之家。
(1)两个孩子相差3岁以内,生理上的依恋需求多
如果两个孩子年龄相差在3岁以内,大宝在这个阶段,在吃喝拉撒睡等生理上的依恋需求最显著。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仅需要妈妈在吃喝拉撒睡方面悉心照顾呵护,而且在 情感 上能得到妈妈的关爱。
妈妈可以在照顾好二宝后,如二宝睡觉后或一个固定时间,妈妈多抱抱大宝,亲亲他,陪他一起听故事,一起做 游戏 。 如果妈妈在这个阶段,忽略了大宝的需求,很容易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及形成不良的性格。
(2)两个孩子相差3~6岁,心理上的需求多
如果两个孩子的年龄相差3~6岁, 大宝的生理依恋减少,心理上的需求增多。 因为相差这个岁数的孩子,在二宝出生的时候,大宝一般已经进入了幼儿园,有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他对妈妈的生理依恋就会相对减少。
大宝的心理上需求会明显增多,他想爸爸妈妈和以前一样爱他,他的玩具、空间等不被二宝侵犯。 爸爸妈妈要满足孩子的这些心理需求,支持大宝的物权意识。
举个例子: 在二宝出生之前,我们经常对大宝说:“爸爸妈妈是你和二宝的,我们都非常爱你们。当妈妈在照顾二宝的时候,爸爸可以陪你玩;爸爸照顾二宝的时候,妈妈会陪你玩。”
大宝听到后很开心,追问:“我的玩具,要给二宝玩吗?”我笑着对他说:“哪些玩具是你特喜欢的、不想和二宝一起玩的,你就挑出来。二宝不动这些玩具,剩下的玩你们再一起分享。”
这样的态度和决定让大宝感觉很安心,他最爱的爸爸妈妈不会分走,心爱的玩具很安全,自己不需要违心地和二宝分享。
(3)两个孩子相差6~12岁,需要支持他扩展交往领域
有个朋友,她家两个相差10岁,她每周会安排一天的时间,与大宝单独相处,例如:带孩子去公园、去看**、去图书馆,去参加才艺比赛等, 让大宝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一直都在,并将伴随着自己成长。
(4)两个孩子相差12岁以上,大宝需要更多的空间和理解
相差这个岁数的孩子,大宝正处于青春期,情绪、 情感 、认知、自我统一性不稳定,如果父母与大宝在生活中建立了彼此充分尊重和信任的关系,大宝会比较容易接纳二宝。如果没有足够的信任与尊重,这个时候就特别容易产生更多的冲突、误解。
举个身边的案例: 我高中一个女同学,高三住学校很少回家,等她高考完回家时,发现妈妈已经给她生了一个弟弟。当了十几年的独生女,突然间家里多了一个“王子”,内心怎么也接受不了。后来填志愿,选择了北方的大学,大学毕业后也很少回家,她认为那个家已经不是她的。
大宝在这个时期的需求更多的是对二宝到来的知情权,以及对自己的物品、空间的决定权,甚至是财产的归属等问题。
那么,对这个岁数的孩子,父母应该怎么应对呢?
大宝对于父母是否生二宝没有决定权,但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家庭成员,大宝对此有知情权。 父母与大宝的信任与尊重的关系建立起来之后,才是考虑生二宝的最好时机。 否刚,在二宝出生之前,大宝已经把弟弟妹妹默认为敌人,再个孩子的关系在一开始就会蒙上阴影。
同时, 爸爸妈妈要让孩子看到父母的坚定信念:我们有能力让你和你的弟弟(妹妹)都幸福,我们可以同时给予两个孩子足够的爱。
综合以上所述,我认为两个孩子相差几岁不是关键,千万不要因为精力有限忽略了大宝的需求。 在父母面前,大宝无论多大,永远都是孩子。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
“宝贝,你真棒!”的4+1种解读!
1嗯,这事做得很棒。
2哈,我很棒!
3哦,我真得棒吗?
4啊,哪里棒呀?
吃完午饭,大宝说想帮妈妈洗碗,于是搬来凳子很认真的洗完了所有的碗筷。
妈妈看着洗完的碗筷,对刚刚要转身去洗手间的大宝说:“宝贝,你太厉害了,这么快全洗完了,而且还洗的这么干净。”
大宝轻轻“嗯”了一声。
妈妈感觉刚刚说的话,并没有让孩子感觉很开心,于是问:“宝贝,你刚刚洗完了所有的碗筷而且还很干净,你希望妈妈怎么说?”
大宝提高嗓门说:“我希望妈妈鼓励我。”
妈妈走进大宝,看着大宝说眼睛问:“那妈妈怎么说就是鼓励你呢?”
大宝想都没想说,“宝贝,你真棒!”
此刻的妈妈,脑中瞬间像过电
某老师说:“不能单独夸孩子,你真棒,要夸孩子哪里棒。”
“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赏,但要赞赏品格,而不是人本身。”
“赞赏你“希望”孩子做得更好的地方,不要笼统说很棒,真棒。”
……
这些话我在培训中也经常说
于是我又问大宝:“妈妈说几句,你告诉妈妈你最喜欢那句?”
“宝贝,你真棒,你都可以帮妈妈洗碗了。”
“宝贝,你真棒,你说了你可以,你还真得可以,”
“宝贝,你真棒,妈妈看到你洗的碗筷很干净。”
“宝贝, 你真棒……”
还没等妈妈说完
大宝说:“妈妈,这些我都不喜欢,我只喜欢你说,我最棒。”
妈妈微笑着看看大宝,使劲抱抱大宝说:“宝贝,你真棒!”
大宝也使劲抱抱妈妈指着洗手间里的墩布说:“妈妈,需要我帮忙拖地吗?”
妈妈笑着说:“好的,宝贝,最棒了!”
…
想起庖丁解牛里的三个成语:“多多益善”“化繁为简”“游刃有余”!
跟孩子沟通,没有固定的“标准”!
最近,几个闺蜜跟我诉苦,一个说:自从二宝出生后,原来很独立、性格开朗,也比较活泼的大宝,突然有好多反常行为,比如动不动就哭,还时不时的要求抱一抱,甚至会尿裤子……
另一个马上附合说:是啊是啊,自从二宝出生后,大宝刚开始还挺喜欢的,帮着一起照顾孩子,可是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越来越不喜欢,甚至偷偷的打二宝。二宝在哭,所以自己也没有好心情,所以一个巴掌打过去,大宝也开始哭……
自从二胎政策全面放开后,身边的同事、朋友和一些同学,都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生下了二娃,很多都儿女双全,凑成了个“好”字。一家老小好欢喜,其乐融融。但是随着时间一天天流逝,大宝却开始出现各种反常行为,真是百思不得其解,身心疲惫,苦不堪言。
我们知道,人的行为取决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孩子。孩子对自己的看法以及怎么做事,是以他们怎么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们认为别人是怎么看待自己为基础的。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孩子的行为是以他想要达到的目的为基础的,孩子们做任何事,都是为了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德雷克斯反复说过:“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当孩子们丧失信心时,他们会为自己选择四个不恰当或者错误的目的。之所以称为错误目的,是因为这些目的建立在该怎样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错误观念之上。
四个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目的:
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2、寻求权力——错误观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3、报复——错误观念: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
我们继续看上面大宝因为二宝出生后的反常行为,判断一下,分别是什么样的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目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1、大宝发现,只要二宝一哭妈妈或者其他人就会去抱,尿裤子一家人会忙上忙下, TA觉得妈妈和其他人的注意力都在二宝身上,家人给予了二宝更多的关注。大宝是在寻求过度关注,TA想要妈妈重新关注到自己,错误地以为达到这一目的的办法就是表现的像个小宝宝,所以TA也变得爱哭,会要求抱,甚至也尿裤子……“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安全感。”
2、大宝发现,家人的注意力都在二宝,没有人关注到自己,所以TA要报复,偷偷的打二宝。通过这种行为,来补偿自己在没有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经历中受到的伤害。(大家有过这样的感受吗?我们小时候,如果父母更关爱弟弟或者妹妹,我们也会采取报复手段,欺负弟弟或妹妹,以寻求心理平衡。而我们还没有办法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观念,当父母问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时,自己也说不出原因。)
……
有时候,不同孩子的同一种行为,可能会有不同的目的,这取决于孩子所处的环境。德雷克斯说:”孩子的察觉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所以他们会用一些错误的行为来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最惹人讨厌的孩子,通常是最需要爱的孩子。当我们发现孩子的反常行为时,一定不要粗暴的下结论,更不能用惩罚的手段来对待孩子,随手甩一个巴掌过去,对于父母来说很容易,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答。——虽然惩罚能够立即生效,但是从长远来看,会带来更严重的负面效果。
惩罚造成的四个R
1、愤恨(Resentment)——“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报复(Revenge)——“现在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3、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4、退缩(Retreat)
A、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们抓到。”
B、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育儿是一场修行,正面管教育儿理念采用不惩罚、不娇纵地方法有效管教孩子,不仅有理念、更有拿来就可以用、切实有效的方法。欢迎持续关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